看得我头疼,基本上就是瞎拍一通。
两个多小时的音效污染非常糟糕,观影体验太累了。
我劝你们别看,不过如果你们不听我也没有办法。
历史原型事件的纪录片叫《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电影在24年上映时就强烈推荐过。
那么《里斯本丸沉没》有多优秀,《东极岛》就有多糟糕——已经不只是拾人牙慧、东施效颦,还是全方位的降格与胡编乱造。
不像是一部历史剧情片,更像是为朱一龙量身定制的超级英雄电影,1v4徒手单刷碉堡、千里奔袭上船刺杀日本兵、一手拉船锚一手拉绳子拽动两艘船,好几个片段都幻视美国队长2,在影院真的很想做捂脸表情。
中心感情极其混乱,一会展现岛民对海盗的偏见,一会攻击日本人,一会又控诉老祖宗不让女人出海的封建传统,每个立场都要蹭一笔。
所有敌人角色的面孔模糊而虚幻,没有任何有效的构建与交互,于是作为观众拼劲全力都很难生出恨意,只是懵懵地觉得电影里的人与我无关。
最不能接受的还是,这部电影对中国渔民疯狂的丑化。
为了突出吴磊和朱一龙两个角色的神勇,不仅要把普通老百姓抹黑得愚昧又盲目,还要让所有角色既没有救人能力又没有自救能力。
如果电影里的角色根本没有自救的动机和努力,只是被导演和剧情推着去死,那么每个个体的受伤和死亡,全无痛感。
《里斯本丸沉没》里的受访者,真实又丰盈,听那些经历者的回忆我根本无法抑制哭泣。
《里斯本丸沉没》的控诉,既不哀怨也不谄媚,克制又温情地诉说着一切。
在《里斯本丸沉没》中,中国渔民出现的那一刻伴随着完全的救世光环。
他们救人,只是作为自己、代表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而不代表任何抽象概念,给整部影片添上温情注脚。
这些优点,在《东极岛》中完全被毁了。
那些舍己为人写尽人性良善的渔民,被丑化得愚昧、狡猾、窝囊,甚至为了现代戏剧性效果,改得抽象、神经还哗众取宠。
原本的反战议题,在这里完全降格,变成了朱一龙和倪妮大谈儿女情长,变成了朱一龙和吴磊尽情展现魅力,用语焉不详、造作装逼引发一场又一场莫名其妙的冲突。
电影主创唯一的感悟,似乎就是对着墙后那些造成落后现状的老祖宗再一次跪下去,就是让无根无源的海盗再一次回归虚无的海里。
有了《里斯本丸沉没》的珠玉在前,有了《南京照相馆》的同期对比,《东极岛》就是完完全全的糟糕。
所有特效与音效上的用力,都只是更凸显剧本和情感上的无力。
所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掩盖不住内里的空虚。
太差。
觉得演员没什么毛病,烂就烂在了管虎和费振翔着俩导演,和陈舒董润年张冀费振翔这四位烂编剧上。
对比下《南京照相馆》,看看《东极岛》烂在了哪里首先照相馆开场各种轰炸场面,日军入城,刘昊然想走帮人找信,没找到被日军追着跑,翻译官在那拍被砍的照片。
开始交代背景,给观众带入其中,表现刘昊然的性格和翻译官的性格,日军的残忍。
东极岛开场,说朱一龙还是吴磊的独白,吴磊进入水下,鱼雷那个飞过,吴磊救了一个英国人。
表现吴磊朱一龙水性好为后来救人什么的做准备。
相比之下没有营造出照相馆那种危机紧迫感,弱了很多。
前面大段时间浪费铺垫,救那个英军,有时老套的兄弟矛盾,海岛和原住民的矛盾,完全浪费时间。
看的我坐的前面有个人都走了。
这部分不如拍一下岛上之前是怎么被日本兵屠害的。
交代下倪大红那个吴老大之前的伤是怎么来的,宗祠说怎么被日本人烧毁的。
倪妮这个人物,也不够立体,一会拍下好像比较豪迈一会又柔柔弱弱的,和朱一龙咬两口。
照相馆里的高叶,对日本人的感觉到畜生是经历后一步步递进的,从与照相馆老婆交流,和刘昊然的交流,展现出人物性格和故事的。
《东极岛》里最失败的就是反派,日本兵的塑造,那个肥胖的日本兵是本部电影里最大的败笔。
也不知道哪个四个中哪个二逼编剧给写的。
看不出他的凶恶,岛上的人民的唯唯诺诺也就显的立不住脚。
后来的那个日本长官也是过于脸谱化。
东极岛这电影里的人物感觉就是为了登场说两句台词,反拍日本兵是这样,逃兵先生是这样,翻译官也是这样。
反观照相馆的原岛大地,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不断展现不断递进的,他的长官也是几个事件里通过几场的对话,展现出是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人。
最后的一群英国俘虏就更像是脸谱化的集体照。
背景交代没有代入感,人物单薄脸谱化,剧情也太弱,没有感情的积累与爆发,没有逻辑递进的加强。
矛盾冲突本应该是,岛上的人和岛上日本兵之间的各种冲突,后来的日本兵之间的冲突加剧,情绪不断升级。
而不是什么兄弟冲突,海盗村民间的冲突。
就算你写点英国俘虏和日本兵之间点冲突也好。
抗日题材的《东极岛》让你们拍的像海上救援。
这电影的感觉就像一个,老师立了个题目,电影学院没毕业的学生当导演,找了个没考上电影学院的画脸谱的自称编剧。
花钱雇了个专业的剧组。
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交了一份错题百出的作业。
真想问问,你们这帮人会不会拍电影啊?
硕士论文是自己写的吗?
二流的反派表现不出一流的主角。
三流的导演四流的编剧只能拍出五流的电影。
屎。
依托答辩。
7月看了太多好片子,幸福的很。
差点忘了国内还有这种屎一样的东西。
同题材,请去看《里斯本丸沉没》同类型,请去看《南京照相馆》看这部的,都是大冤种,如同吃屎。
避雷。
避雷。
避雷。
我说的不是什么立场,不是什么意识形态私货。
我都不提那歪曲的动机。
更别提,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作品,必不可少的又见导演私货,老登腌入味了。
以上这些我都不提。
仅仅以电影叙事和制作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部烂片。
烂到想提前退场的那种。
这都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娱乐片。
故事主线极其虚浮,人物极其单薄且刻板。
前面3/4的篇幅都处在憋屈,降智,无脑,强行煽情里。
最后来一个野人手撕鬼子,海尔兄弟大战日本兵。
说实话我都不敢相信这是2025年拍出来的电影。
赶紧去历史的垃圾堆里趁早抢个好位置吧。
推荐指数:我的朋友都别看我的敌人下地狱无限循环看
而且,电影对血腥镜头是丝毫不克制!
试图用血肉模糊的大尺度镜头,去掩盖不及格的叙事,以及混乱的内核。
在《南京照相馆》里看见的是导演的克制和不忍,其中高叶还有一场被日本兵强暴的戏,后来导演都不忍心拍,不拍了。
在这部里完全相反,充满了猎奇,暴力,堆彻。
宁可给日本军官杀人前加上一个脱帽的优雅动作,也不肯好好塑造主角。
英国佬扮演启蒙者,中国村民都是野人,日本人优雅的很。
明明是中国村民善良,大义,救人,非要拍成一群野人为了私仇化身海王,手撕鬼子。
渔民=黑皮帅哥荷尔蒙战俘=儒雅悲壮工具人除了演员偶尔的亮眼表现之外,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其他优点。
空洞的角色,自我矮化的小心思,直接暴露导演首鼠两端,历史虚无,从9分优质纪录片《里斯本丸》到《海盗兄弟》,甚至辱海盗了。
这些演员也算是倒霉,居然接了这种剧本。
7月看了太多好片子,幸福的很。
差点忘了国内还有这种屎一样的东西。
导演用自己的价值观倒车把里斯本丸事件里村民淳朴的善良,珍贵的文明之光碾为齑粉。
再汹涌的海浪,也拖不起沉没的魂。
死去吧,这世界不需要你们这些老登了。
早起喝咖啡看了第一场9点的,没有浪费我的咖啡!
好看!
后一个小时看得人解气!
年度最佳好片!
前面30/40分钟左右讲述东极岛渔民的生活,以小窥大,让观众看到日本人多么可恶,烧杀劫掠,后面咱中国人善良营救英国战俘,后一小时杀日本鬼子,解气!
真解气!
把心头的郁闷全都释放了,咱中国人成为战胜国就是靠着顽强不息奋勇杀敌向前的精神劲!
好片!
ps:今天看电影之前担心管虎,毕竟网上一搜他口碑不是很好,但是这个片子出我的意料!
屁股正得很,没有什么歪屁股,很好!
海风猎猎。
倒伏的野草像岛民们的命运,低了一辈子的头,但火烧过,人踩过,时间到了,依旧疯长起来。
这里是东极岛,二战中的一小块特殊战场,在这里发生的核心事件,不是杀戮,而是救援。
就种族和语言来说,东亚人明明应该是彼此更接近的。
日语和中文之间,也是更“可沟通”的。
影片里,保长李元兴,给日军做翻译,教书的陈先生,明显也会一些日语,孩子们也即将面临被迫学习日语的处境。
可这些“沟通”,是屈辱的,是被迫的,是刀枪指着的,赤裸裸的文化侵犯。
因此即便大家能互相“听懂”,却是听不入耳的,是无法真正交流的。
影片的前半段,蓄势了一个“忍”字。
吴老大为首的村民这边,宗祠被毁,忍了,不许出海,忍了,几个鬼子就禁锢住了几百村民,也忍了。
阿赑阿荡这对“海盗”兄弟那边,何尝没有忍,他们心里有对海岛之外的大世界的向往,也有对情感,对知识的浪漫渴望,就因为日本人的镇压,他们也暂且忍了。
可这些“忍”,换来的不是安宁,反而是日军的加倍残忍。
军国主义至上的高压中,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善意互助,被日军视为大忌,甚至直接导致屠戮。
对活人的羞辱虐杀还不够,在村民们于宵禁时点起灯笼走山路,为亡人送灵时,日军的子弹依旧无情地射来。
任凭李保长如何用日语高呼恳求,击杀都没有停止的意思,最后他终于用中文愤怒地嘶吼。
强迫村民学日文,并不能保全中国人,甚至连死后的尸体都不能,所以,要这屈服有何用。
于是影片后半,从“忍”到“不忍”,在每一个人物身上生动地“站”了起来。
从前为了活着,大家都或深或浅地跪过,但终于发现,无论如何,侵略者都不会拿人当人,不仅是平民,战俘也一样。
他们罔顾日内瓦公约,草菅人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在这样的时刻,为了活,东极岛的岛民们,必须要站着出海,必须要向死求生!
很喜欢纽曼被阿荡刚刚救下时,两位少年相处的那些温情时刻。
蓝眼睛、黄头发和黑眼睛、黄皮肤之间的交流,那几乎谈不上“沟通”,但语言在这种时刻重要么?
他们知道彼此是朋友,都想“回家”,心上都有看重的人,就足够了。
那些指着胸口、地球仪说出的誓言,不仅在两位异国少年的眼眸里心照不宣,也逐渐传递给了里斯本丸和东极岛两边的盟友们。
被困里斯本丸的英军战俘们清楚,日军与中国渔民,是魔鬼与天使的天壤之别,亚洲人并不共享同一种面孔,因为他们的心灵截然不同。
渔民有一种信仰,叫“海上有难,必救”。
在得知里斯本丸的情况后,其实所有渔民都在心里有了某种默契的决定,老弱妇孺,没有谁要往后站,有血性的,有一个算一个,扬帆出海,全力救人,是一条必然的路。
影片里有许多角色,逝去得非常突然,逝去得完全不考虑什么“主角光环”。
残酷的战争不会考虑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但这才是基于真实历史的呈现。
我敬佩这样的呈现。
片尾字幕时,岛民后代与英军幸存者后代的交替讲述,也非常令人动容。
活下来的人会一直讲述,一直让历史记住。
没有无法打通的语言鸿沟,只有跨越重洋的并肩而立。
这是真正的国际主义,它使战败者胆寒,它让我们脊梁竖立。
去看过东极岛首映,看完一整个被震撼到组织不出语言,可以负责任的说,今年暑期最燃最爽,完成度最高,观影体验最精彩的国产大片已诞生!
从剧情来看,电影以二战时期“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为蓝本,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没有采用传统战争片那种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从平民视角切入,通过生活化场景,让“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变得真实可感。
电影在故事发生地真实取景,场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实拍,观众非常能代入!
电影特效是非常值得单独拎出来夸赞的,毫不夸张的说东极岛的特效代表了目前中国电影最强的工业化水平,这种实打实的水下实拍的效果是棚拍无法比拟的,没有一点点假大空,漂浮虚假的地方,大屏幕每一寸都是真实的大海,在这种环境中都快分不出演员的一些反应是演的还是真的了,特别特别牛!
在这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中,男主朱一龙的演技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光芒之一。
他水性好的离谱,在水下救援戏份中没有过多的台词,却仅凭肢体的颤抖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将溺水者从挣扎到绝望的复杂情感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奋力挥动的手臂,因缺氧而涨红的脸,以及眼中流露出的恐惧与不甘,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为角色的命运揪心。
精准传达的肢体语言和眼神如汹涌的潮水般向观众袭来,让整个放映厅都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每个人都被他的表演深深打动。
武打戏中他从握刀时的生疏,到搏命时的狠辣,每一个眼神的转换,每一个动作的衔接,都精准地踩在镜头的节奏上,将阿赑在战争中的蜕变与成长,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朱一龙的表演之所以如此动人,不仅在于他对角色外在形象的塑造,更在于他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他让观众看到了阿赑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挣扎与坚守,也看到了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与担当。
这种对角色多面性的演绎,让阿赑这个角色有血有肉,立体而丰满,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与角色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可谓是又一次奉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
👍🏻 一句总结:《东极岛》是一部值得走进影院细细品味的佳作。
它以深刻的剧情,带领观众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用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这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一次对人性的探索,是中国递给全世界的精神名片!
👏🏻
看完《东极岛》后,我不断感慨,朱一龙和吴磊的身材练得像健身教练,我要吃多少蛋白粉,花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这样?
阿荡和阿赑能有一身肌肉,这个是商业片的拍法。
两兄弟是东极岛仅有的可捕鱼的人,肌肉需要摄入大量高蛋白,但是碳水又从哪里来。
毕竟,长期高体力消耗、热量不足的前提下,肌肉反而会萎缩两人是主角,有更好的肌肉线条也能理解。
然而,岛上的大多数渔民也有明显的肌肉线条,比如千金和中老年渔民,这就有些扯淡了。
因为肌肉非常耗能。
从理论层面看,一二十岁的小年轻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代谢率是一样的。
然而,中年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小年轻,这是因为两者的肌肉量不一样。
人在三十岁后,肌肉量会加速流失,这也会导致中年人的耗能效率变低,更容易堆积脂肪。
东极岛缺少种植主粮的生态环境,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肌肉型男?
岛上已经禁渔三年,渔民无法捕鱼,吃喝会成问题。
片中显示,岛民可以吃红薯——李元兴抢着吃地瓜,能看出地瓜也不常见。
用地瓜解释岛民的口粮问题,并不高明。
因为地瓜这玩意,吃多了烧心,容易胃酸。
况且,在海岛上种植地瓜的难度非常高。
因为岛上多岩礁,土壤稀薄且含盐量高,有机质贫瘠,想要种地瓜,需要人工改良土壤。
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个改良难度很高。
或许有人说,不要低估同胞们的智慧。
我当然不会低估,但片中大量看上去很美的芦苇荡证明,东极岛是典型的芦苇滩生态,足以证明岛上土壤不适合种植地瓜。
因为,芦苇越茂盛,说明岛上的土壤,盐碱、涝渍的问题越严重,越能证明不适合种植地瓜。
用一张图来呈现芦苇和地瓜水火不容的关系。
既然地瓜都难以成活,更别提小麦、水稻、玉米、土豆这些对土壤要求更高的主粮作物了。
再加上岛上已经禁渔三年,那么,渔民是怎么填饱肚子的?
一旦渔民连基本的口粮都没有,只用武力镇压,就能让渔民当了三年顺民,这很难自圆其说。
日本子会给渔民们发粮食?
我不知道。
《东极岛》没有交代清楚渔民是如何填饱肚子的。
东极岛渔民日常生活的缺失,他们也更像是英雄叙事的背景板。
此外,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是,故事感染力稍弱,人物间的情感做得不扎实。
我不可否认,影片结尾还是有些打动我的。
年老的阿花用画外音给影片上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救人,我也不知道。
生而为人,还是需要帮助些对吧。
”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亲相爱地球人,我相信阿德勒知道后都要扒开棺材点个赞。
《东极岛》的故事很简单,故事背景聚焦在里斯本丸沉没时,东极岛渔民冒着被日本子屠杀的危险,去救助被灭口的战俘。
《日内瓦公约》明确规定不能杀战俘,日本子会杀战俘,《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都拍出来了。
1800多位战俘,最终有三百多位存活下来,这要归功于东极岛渔民。
影片的问题在于,带动全村渔民去救人的阿荡、阿赑、阿花和村里的土著渔民,情感关系是断裂的。
在土著居民眼中,他们不是渔村文化的传承者,而是海盗的后代。
同样是生活在东极岛上的人,他们之间的情感是疏离的,淡漠的。
他们从顺民转变成反抗者的情感驱动力,就比较弱。
阿荡因为个人英雄主义,被鬼子杀掉,阿赑也从一个明哲保身的人,变成了反抗者。
这个是合情合理的,因为阿荡与阿赑相依为命,两人的情感驱动力是足够的。
你杀我弟弟,我血债血偿。
阿花和阿赑是情侣,阿赑杀鬼子,她积极响应,她的行为也合情合理。
在里斯本丸沉没时,船体造成的虹吸效应,会吞噬附近的很多人。
阿花在阿赑救众人中最为难,这一幕也足够动人。
因为阿花不希望阿赑死,而阿花也知道阿赑要救众人,她也不好违背阿赑的意志。
这种左右为难的情感冲击力很大,因此我也很动容。
然而,影片中,以阿赑为首的外来者和土著居民是缺少情感钩子的。
两个日本兵,就让几百位土著居民做了三年顺民,这说明土著居民相信,只要他们当顺民,那么他们就能相安无事。
即便此前,日本兵杀害村民,那也是对救英国战俘的警告。
杀一儆百,因此,两位成年人和儿童的死,并没有让顺民们反思继续忍耐的荒谬。
阿赑拿出日本人要屠村的报告,然而村民就跟着阿花一起反抗了,这个转变做得太顺了。
其实,完全可以让千金作为阿荡、阿赑和土著之间的情感联络人。
日本兵占领东极岛后,吴老大失去话语权,千金是有号召力的新秀。
千金和阿荡都被鬼子关押进里斯本丸的船舱内。
千金和阿荡进入同一所船舱,他们缺少情感上的变化。
这和阿荡进入船舱内,没有对船舱内气味有任何不适一样不可思议。
其实,稍微设置一个细节,让他们从敌对变成出生入死的兄弟,即便在阿荡牺牲后,千金将这种感情转移到阿赑身上。
那么,阿赑在拿出日本人屠村证据时,千金直接响应,“如果不反抗,我们都被杀”。
与此同时,从顺民到反抗,也能给一直提倡做顺民的李元兴思想转变的契机。
然而,《东极岛》把大量时间都给到动作戏——影片的动作戏好看。
文戏欠打磨。
如果影片在情感链接方面再丰富一下,让阿荡与土著话事人有了过命的交情,信任建立起来,情感浓度自然水涨船高。
看完影片后,发现《东极岛》首日票房竟然还不如《南京照相馆》。
我为它惋惜,也表示理解。
(微剧透,但是应该不影响观影)运气爆好抽到了北京首映,刚回来瘫在家里,天气太热了[捂脸R]但是电影也超级火热!
热血沸腾的热!
管虎导演的视听真的是一级棒!
那宏大的画面,美丽的配色,跟我印象中的那座小岛不谋而合!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之前看了纪录片基本上也了解事情始末。
电影选取了船沉没进程的这个时间段展开故事,主角的人物弧光做的很好,其他角色的群像也都不弱,就是女主的人设薛微有点单薄,但是管虎嘛[吃瓜R]我特别喜欢的画面有好几个,阿赑受伤跳进海里,晚上招魂队伍那场,还有打开舱门往下望的那种震撼感!
等等等等!
那些英国人唱起那支歌的时候我真的眼泪绷不住在影院里疯狂抽泣!
因为歌词里地点的画面在我脑内疯狂闪现,想到有大半人长眠于一万公里以外的他乡我真的各种绷不住!
还有很多泪目的瞬间,带好纸巾!
人物高光不止发生在主角身上我真的好评!
那段阎王帮钟馗报仇也看得热血沸腾!
我磕的cp szd!
总体来说还是很棒的!
配乐跟片尾曲我也蛮喜欢的,就是唱的人舟山方言有点哈哈哈哈哈哈。
可惜首映的都不是IMAX,画面都有裁切,很好奇IMAX是什么样的呈现,今天买了IMAX场,看完再来回报[害羞R][害羞R][害羞R]另外最后有彩蛋,千万别早退!
说真的,管虎打心眼里不相信渔民会抱着朴素人道主义精神去救英国战俘,干嘛要拍这个题材呢?
整个片子拍出来一股子历史虚无主义,几乎所有情节都跟《里斯本丸沉没》纪录片里讲述的史实对不上。
生硬地整出俩海盗角色,而且这俩SO GAY尬得要死无人关注的男女爱情戏要不要救人这种很基础的问题纠结大半天把渔民都拍成愚昧麻木的野人历史上是英军战俘逃出船舱,在海上逃命被日军射杀,渔民出海救下,结果片子里战俘像傻子一样在船舱里唱歌等着人救,海盗直接上了船东极岛纪录片里东极岛本身也没日军占领渔民救下的三四百英军战俘最后被日军上岛搜查抓回去,最后只剩三个人躲过去了,片子直接把结局吃掉虐杀场景怼着受害者拍一会儿是朱一龙化身中国队长抗日奇侠战狼一号一会儿是倪妮成女权先锋一会儿又是《消失的她》李木子男人和闺蜜海底相会管虎既不了解渔民,也不了解英伦战俘和日本军人,全凭意淫拍片。
全片仿佛管虎美团拼好饭吃中毒产生的幻觉。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既不尊重历史,故事也讲得稀碎,人物设定和情节推进莫名其妙也不合逻辑。
就这水平还给全世界看,管虎不愧跟陆川张艺谋一丘之貉的老登,三观赶不上申奥一根毫毛。
【写在前面】气坏了,不是什么影评纯是吐槽,短评放不下才放这里,意见不同的不要来教我做人做事,不想吵架就一切以你为准好了现在凌晨四点半我被气得睡不好!
尊重历史四个字这么难做到吗?
电影需要艺术加工,你可以改编但不能瞎改!
看过纪录片再看这部东极岛真的太失望了,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从海上救起三百多英军战俘的善良的舟山渔民们(还机智藏匿了三人并成功送往盟军地界),被塑造成屈服于日寇淫威还容易内讧,最终要靠主角团三个所谓村子的“外人”带领才觉醒出海救人的懦弱之辈。
甚至日寇马上要来屠村了还“女人不能开船”再突兀引出一段激情演讲高举女性主义大旗。
角色离开粗口和中门对吼就不会说话了,男人离开烟酒和女人就拍不出好的故事了,情绪起来全靠BGM硬抬的。
躯干正中数枪还能反杀死几米开外开枪人才断气,无武器1v4近身全灭带枪日寇更是不在话下。。。
只有卖点素材的堆砌,没有合乎情理的逻辑,死亡就会显得没有意义。
这么个严肃的情境事件,为什么要设计一个逃兵先生用蹩脚英语和不灵的枪逗笑观众?
你有事吗??
这一颗星,给出字幕时画面左边小窗的真实采访,是我认为全片最好看的部分。
唉其实想想,演员们下水实景拍摄,又是游泳又是潜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这部巨资大片,肯定比那些一无是处的大烂片要强,但我为什么还要坚持打一星?
是对这片偏离事实还要全球公映的出离愤怒,我看看谁还会砸钱给管虎拍片噢!
首映礼还请来亲历者后人,还要硬cue救人的好市民发言,主持人讲话也磕磕绊绊的不大行。。。
谁懂我是特意买的浪花场(已经看过特效厅了但是退不了票了),手里攥着印有感谢语的蓝纸花五味杂陈,最终在科长站起来史诗史诗发言的时候忍不住走了,因为在我听来好像是在说屎屎屎PS.想了解历史详情的可以去看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如果你是粉丝或者一定要去尝尝咸淡,建议还是看特效厅吧,夜戏水下戏黑乎乎的,普通厅可能表情都看不清,拍都拍了看不清就亏大了
两张票,有资格骂吧?
该故事真是充分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拍出来个个不一样。极低预期下以为它会复刻科波拉那版,没想到导演整了很多无厘头的活儿还强行文化输出,今天看手法实在太老了。情节极不连贯,重大转折缺铺垫,前后节奏失控,大量场景刻意奇观化,剪辑快到催吐,配乐又俗又满,神秘感缺失,美术风格不统一……最重要的是很多情节不讲理,比如爱亡妻爱到挫骨扬灰。搞笑的是,前有罗马尼亚到德国走海路,这部罗马尼亚和法国直接接壤!这也是这么多版里把女主贬得最低的一部,原著里Mina有勇有谋,科波拉那个也算体现了亲自带路、大义灭亲,没灭的那些版本也都算自我牺牲,这个只有傻白甜恋爱脑,除了几下子就跟人跑以外啥也没干。且按照本片情节,杀Dracula没一点道理,人Mina自愿又幸福,伯爵也只想关起门来搞纯爱,却要被赶尽杀绝,死得真冤啊!
Un history d’amour
感受不到感情,有点像是台词堆出来硬给观众说,看我们多爱。男主400年后见到女主陪女主的眼神有一些感受到。女主骑马的造型好美,男主400年后苍老的造型也很惊艳。中间蒙太奇那部分看起来还是蛮有趣的。香水部分的拍摄各个方面都太像《香水》了。有点浪费了christoph这么一个好演员(观影的时候想,可能对方觉得导演的知名度?或者可能近期也没有别的项目?活动活动筋骨随便接一部?)
D / 气死了明明记得是英语原声结果到影院被法语配音硬控两小时...幸好烂到不需要文本,吕克贝松自从《狗神》开始对工业技术和时装符号的依赖已经严重到不会好好讲故事了,🧛♂️不死的身躯一定要经由暴力的蒙太奇和奇装异服才可辩识亦可死去,因而一部猥琐的恋物癖电影必须摄取原初场景的血液才能将400年压缩进片刻的剪辑间,最后通过物件昭示虚假的时间,通过面容修复电影的伤骸。反倒是这种横冲直撞的逻辑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坚决怪好玩的,仿佛入无人之境一般贯彻影像的集权。
吕克贝松我不是来看天主教伟光正的ok?nosferatu的结局都比你这个好。虽然这个德古拉长得不好看但是动起来帅啊,我不接受他化灰化烟你听见没?(贾宝玉语气)本片又名惊情四百年之德古拉拍花子大闹凡尔赛,aka就算你是吸血鬼来了巴黎也得给我去集市约会。如果结局是he伯爵和妻子美美(阴暗地)生活在一起的话可以考虑给四分。
《大型香水广告》《我老婆怎么成了你老婆》《最强的炮是嘴炮》除了演员的脸之外一无是处,很难相信这是吕克贝松导演的
本不想去看,但還是忍著看完了,一顆星給男主和男配。創作內核厭女慾望深重完全自high之外,全面抄襲了幾十年前的科波拉,好可笑,他不知道科波拉也是抄的別人嗎?還抄了香水那片,搞笑呀。暑期法國電影製作得最高的片,但宣傳極少又在大家放假時間上片,應該是不想浪費錢亂宣傳,另外法國有一部分媒體封殺了這部片,因為metoo。受不了最近這兩個拍吸血鬼的男導演的視角,咀嚼剩飯不止。為了慾爾慾,很無聊。
3.5/5 一直期待有点新意,有点不同,可惜。
吕克·贝松这次的剧作有点偷懒,还得需要更好地打磨打磨。对爱与恨、神与魔等的二元对立和转化蒙上了一层血色浪漫,爱你就是狠狠咬你一口,然后让你长生不死,让你百转千回,让你久病成医。很奇怪,一个法国导演拍的设置在巴黎的电影,讲的都是英语……
一个跨越几个世纪的殉情故事加上顶级的服装和摄影,配上有一点洛可可又有一点哥特的BGM,那这种情况下剧情稍微有点碎又怎么样呢,吕克贝松还是一如既往超神。哦对了,还能看到幽灵党大战德古拉www
场景看起来很局促预算很紧张的样子。哥特风缺失。剧情重要转折点不连贯。不吐槽演员表现,但是男主手指太粗了给到手部特写镜头直接出戏。不过年纪大了对纯真爱情反而宽容了一些,还有些些感动。
2022年11到现在,我用 Pathé 卡看尽了人间悲喜。今天最后一场,选了 Luc Besson 的Dracula。-夏夜最适合看的恐怖片,法式浪漫的诅咒,长镜头里的欲望与寂寞。最后那段,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法海和白娘子。四百年的执着,他爱谁?谁又真正爱他?悲剧爱情才是爱情,从小我就好这个。向吸血鬼交出脖子,从来不只是“被咬”,那是臣服,是亲密,是甘愿被毁掉的柔软。当 Dracula 听见她那句“我也爱你”的时候,瞬间成灰。Game over ?我差点没笑出声音来。影院里微弱的灯光下,小老鼠还是到处蹦跳着,浪漫归浪漫,现实还是一只没买票的观众。散场,走人,找 Camille 喝一杯。明天回山里去了。
不带任何预期延迟观影,故事性很强,拿开套子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啊,甚至到结尾真希望两个人可以长长久久在一起谁也别死哈哈。un Louis dont j'ai oublié le numéro,笑到不行。
故事虽带有熟悉的“前世今生”套路,但氛围营造得当,尤其狗神男主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内敛又深情,让人瞬间共鸣。虽然剧情节奏略显拖沓、结尾略仓促,但整体情感真挚、画面唯美,是一部有着浪漫灵魂的哥特爱情片。
烂得不知道该从哪里骂起… 剧情节奏掌控欠佳,前摇太长,导致后面剧情急速发展,边看边直接忍不住大喊“what?”怎么Mina就突然魂穿Elisabeta了?怎么Dracula惊情四百年好不容易找到princess结果又突然能接受要和她生死两别?四百年,爱的真的是同一个人还是执念?恶心镜头不少但哥特风缺失(吕克贝松恶趣味实锤)以为能拍出什么花样,结果看了个四不像(不像爱情片,不像恐怖片,不像冒险片,不像历史片)。别的不说,果然这么深情纯情的人设就不能是人,只能是鬼了…(还有就是想问个香水配方
这就是什么奇葩的剧情, 电影原来 有人不停在笑。 敢情这是喜剧 啊
啊?吸血鬼版《香水》摄影没得说
恋爱脑吸血鬼的巴黎寻妻之旅。是的把伦敦改成了巴黎,法国导演法国演员在巴黎拍了一部英文片!视听效果比92年强很多,王子公主恋爱情深、非自愿得到不死之躯、寻妻400年等情节被补充的很完整,但中间情节有点拖沓!vlad用了1小时才找到女主!春药香水那部分有点肆意发挥了。建议把吸血鬼从恐怖名单里移除,简直浪漫爱的最强代表!暴虐 温情 专一 脆弱融合出的完美男性。惊情四百年
有点古怪
什么时候法国和罗马尼亚接壤了?德国去哪了,德国牧师哪来的?德古拉纯爱战士路线还能理解,但其他人实在很难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