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如梦 不重要了:)单箭头就是最美的 迷恋本身就是自我为中心的 我更沉迷于自己的感受 而非迷恋对象 一场自我迷恋和时过境迁后的成长 如果能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走出来这场似梦非梦该多好呢 这段be终究要慢慢独自消化..泪目了 (心理咨询室也代了 维也纳的鸟儿何曾受益于弗洛伊德 )想来我也是个有时差的女人啊 一切从失恋开始 自我的意识开始觉醒 先追星后成为真正的梦女并醒来 感受空虚继续轻盈爱着立本人 先恋爱并失恋 随后遇到一个真真正正喜欢的人 痛苦但更多的是美妙 “我像蜕变成另外一个人 或者说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是的 从我确定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他的那一刻起 便开始了这场蜕变 无论什么感觉 都让我觉得我在成长 我写下来 我要永远珍藏 这份自我的迷恋(写下来这个动作的相似是我迫不及待想看这部电影的契机) 太孤独了 一个人的爱恋太孤独了 我很怕万般皆空那一刻的到来 但它好像注定会到来 好渴望被人类拥抱啊 ps.在b站看的 十一点打开 本以为三小时 计划只看四十分钟 结果两小时过去了一直看到了黑幕hh还好不是三小时 上班会彻底困晕了 从暗恋到被喜欢喜欢 怎会有如此贴切我生活的电影啊 会二刷
感性的令人会心一笑的电影。
从一个 17 岁女孩朦胧的性觉醒为起点,经历一次想象中的爱情,将爱中的想象转化为文学创作,并通过叙述与自己“和解”。
但或许更有意思的在于这个梦如何进入到母亲和外婆三代一家人的对话当中,那种青春期的春梦,似乎也激发起了母亲和外婆的“梦”,并最终从那个春梦的投射者身上带出了新的视角。
影片的台词相当密集,但并不太同于侯麦洪尚秀之类的电影,影片本身的视点是从“我”出发的,大量第一人称旁白的使用,但在事件的讲述上绕开了那个看起来核心的“爱情故事”,而是先交代了开始,再跳到一年之后,再在不断的对话中对过去进行回溯,这似乎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讲故事的方式,而讲述的本身就足够有力量,倒不如说这是一次审视故事的过程。
但可能这样的处理会有点太文学,太直接的心理描写缺少了电影感,更像是为文本寻找画面了。
不过影片其实轻巧的绕过了那些曾经最高奖作品中的那些宏大的议题,无论是女性、同性、宗教都成为背景的、被调侃的对象,这样的作品被认可似乎也是一种全球政治上的保守倾向复归的结果。
而和心理医生的交流或许也是一种科学建构论与真实的、生动的情绪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切都需要被“解决”,也无法被解决。
还蛮喜欢这个侯麦式的结尾,人和人偶然相遇,在一次故事讲述完的空虚后,迎接新的故事。
从北京等到香港等到上海,最后在高中附近的资料馆看完了。
几个月等待的时间似乎也是我完成上一段感情内心closure的时间。
听了很多遍willingly,尽管期待值已经过高,但居然比期待中还要好……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其实没有百分百代入,因为本质上还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并不是那么的特别。
可能只是女同主题的故事太少,拍的少的就更少吧。
不外乎是潮湿、温暖的、想要靠近的欲望。
是美的,但并不是能给我新启发的。
只是女主在奥斯陆游荡的时候,我奇迹般发现那些地方我居然一个人游荡的时候也去过……真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中央火车站Deloitte大厦,晚点的火车还有撒了的热美式,路上没化的雪,早早打烊却有着温暖橱窗的临街店铺。
第二面见它时,这座城市就换了一个样子——冷峻的、需要抬头才能看清的。
其实奥斯陆并不是我喜欢的城市,仅仅是一个中转站而已,遇见了种族歧视,坐在蒙克美术馆睡着了,但莫名其妙,这一年半我会时常想起它,想起中央火车站,想起电车。
在女主奔向老师家时,从奥斯陆中央火车站天桥的钢筋中拉长镜头,我从来没在一座电影中体会到镜头下的城市与自己经历能够如此重合,哪怕是我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北京,也没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贴着身,做了一场梦。
是什么时候开始真的全情投入被打动呢?
看完电影后过了几个小时,真的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很多东西快忘掉了。
我只记得看到两个人穿脱毛线衣的时候第一次哭了(没明白为什么哭,也许是觉得它太美好易碎了吧)。
中后半段有一段我哭得好狠。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和老师的对峙(?
)。
在我看来,妈妈更像是一个成熟的、能表达感情的、有底线的自己。
我尊重自己的感情,同时我知道我是一个也会尊重他人边界的人。
但请你直视我,请你不要逃避,不要拿“你不是我的理想型,这么说会好受些吗”这些属于成年人的托辞来搪塞我。
请你不要用假惺惺的理智来推开我,请你不要用防卫和辩论的姿态来回应我,请你不要用成年人关系中的权力结构来套在我们身上…我从来没有想伤害你,也许我有自己的欲望,也许你恰好是那个把围巾给我绕了一圈的人,那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你啊……我曾以为只是女主暗恋时的一厢情愿,看的时候甚至觉得女主有些自作多情,但后面才会感知到,不是她梦境的呓语,有些东西是真的发生过的。
我感知过。
女主角也感知过。
前半段老师的形象是在回忆中、对话中、文稿中塑造的。
带着毛线柔软质地的回忆,现在想想好像加了柔光镜一样,在奥斯陆暖黄的灯光下被烘着,总是不太真切的。
而和妈妈对峙的老师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老师,坐在临街咖啡馆里,只记得那个画面是冷掉的,没有阳光。
在那里,清清楚楚看到了老师在感情上的犹疑、自私、搪塞。
说不上坏,但她的模样我再熟悉不过了,某种曾经经历过的不舒服具像化了。
“你也感觉到了吧?
你也很明显对她动心了吧?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幻想,对吧?
”。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自我确认。
对于我来说,妈妈去引导,以及旁白中我的那句“这一句不能否定blabla”是对我这两个月一些情绪的宽慰。
我也很喜欢这个轻盈的结尾,梦的收束不是那些潮湿温暖幻想成真,也不是成年人带着防卫姿态匆匆结束的对话,更不是和一个无趣的男人发展无趣的性缘关系。
而是走出梦,直视梦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欲望的客体在此时消失不见,更为真实的东西浮出水面。
关系结构在这里被打乱重组,梦醒后并非是恍然大悟或者心空了一块,而是带着过往的一些东西,收束然后整理。
女主依然是那个和我一样有点驼着背的人,依旧在社交中有点迟钝,但也可以继续往前走。
很多爱情故事都是一个人在街头向前走作为结尾,只有这个不落入俗套。
ps:忘了有一个超级喜欢的点!
不知道是不是有过处理呢?
里面翻译的是“姥姥”而非“外婆”,用的是“出道作”而非“处女作”。
感觉很多外国电影翻译都会习惯性翻译为后者,如果真的是有意去注意这点的话真是太棒了🥹完全女本位啊pps:还有一个点我也很喜欢,虽然是同性作品,还是女同很喜欢开玩笑“恋姐”“恋老师”下典型的人物关系,但看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性别、年龄、身份都不重要,甚至这个人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欲望的产生和落下。
但还是没太懂为啥“爱上女生就是女同了吗”这句话有啥好笑的………?
为啥大家都在笑?
给我很诡异的感觉……
朋友曾经在她社交平台分享她的感受,她多次提到过她在高中见过类似于《第一次见到花香的时刻》里的钟婷婷的人,她们的结局是考到不一样的学校就此分别,旁观者抓不到她写的文字中的故事的叙事,她们的故事幻想夹杂着现实。
但多次、多段的文字的证明,在她们离别后的几年内仍作为找到自我的原始资料。
她们的故事对她来说很重要。
我喜欢过谁我说不出来,我自己问自己喜欢过谁,我说,我可能喜欢过A、B,别人问我时,我绝不说,因为我说出来害怕被嘲笑,更重要的是我捋不清我自己的感情。
电影中的女主角。
说是电影安排的幸运也好,家庭和北欧环境的呵护也罢,不同于我们的同一个结尾——逃避和幻想和高考的结局一样埋藏在十八岁的夏季潮湿落叶堆下——她在编织衣物的季节把自己的幻想编成一个不同于我们的结局的故事,把它做成有实际载体的故事——写成书——把承载着书的u盘遗忘在心理咨询室,和男友告别后拿u盘,遇见之前认识的老师的朋友之后主动地不再去找u盘。
妈妈从不告诉女儿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你想做的事,她的言论有这个时代有“爹味”的嫌疑。
妈妈问女儿是不是被性侵了。
妈妈担心女儿的思想被这个社会扭曲,但教育也意味着需要告诉你不堪的社会现象,妈妈不是不支持她有个人的思想,妈妈也在学会怎么去和女儿沟通,如何从刚刚适应脱离幼儿期的哺育着的角色转变。
孩子会长大,灵感的爆发和思想的成熟的瞬间一辈子只会有一次,可家庭分享了这个时刻,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很多成长上的经历我们并不能选择。
在一个僧多粥少仅依靠教育公平来维持社会公平竞争的体制下没有条件追求素质发展,在一个全民依靠社会福利生存的社会小孩凭借自由意志。
我心生羡慕。
也暗暗骂两声“这些吃福利没有斗志的傻子”(《继承之战》说的)吃得真好。
北欧社会福利支撑下的自由是另一种土壤结出的果实,我不认为结构性差异会有什么好坏对错,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要面对生活的挑战。
生活不会因为去了挪威就变好(也许是自我安慰),我还在找自己的生活。
外婆梦见攀登巴别塔路程中碰见了天菜老爷爷,呼应了外孙女的思考——为什么人们总是孜孜不倦地信宗教。
明明文字也可以留存个人的情感和记忆,唤醒别人心中的感情,正如外孙女写自己的幻想,激发起老师的第一次感受,看到自己的欲望,妈妈的追问让老师承认欲望。
但外孙女保留了自己的一部分记忆没有书写,那超越了文本。
人的意志在解读和共鸣中完成的二次创作,这正是人的存在之证和本身,人确认自己并非孤岛,于是在宗教之中和文字之中看见自己。
就算是心理咨询师,也不过“只是聆听,看上去并没有出力”。
我们继续聆听,还是让别人参与自己的幻想的世界呢。
至少我们的下一秒都要全身心的投入。
6.15 27届上影节故事的一开场就透露出了资产阶级的精致,芭蕾教室里上课的少女,优雅经典的室内设计,顿挫有度的挪威语发音。
女孩儿的独白让我脑海里浮现出“资产阶级青少年的烦恼”。
正这么想着的时候,独白突然吐槽“要怎么能让姥姥明白,拥有度假的小木屋不是一件寻常事”。
Okay, Im listening.故事的开场是再经典不过的少女心事:高中生对老师的动心。
看见她的时候看见的也不是她,而是她嘴唇的褶皱,肩膀的皮肤,遐想羊毛毛衣摩擦在皮肤上的触感。
在少女的眼中,这个跟她名字几乎相同的年轻女老师,周身始终处于一种氤氲着逆光氛围的样子。
她公寓总在傍晚,里面始终温暖得让人神志怠惰,挂了满墙针织创作,吸收贮藏了属于夜晚的浪漫能量。
少女昏睡前半眯缝着的眼前,是她的双腿有力地、有节奏地踩在羊毛编织机的脚踏板上。
这起初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心事。
为了让它变成一个可以被细致地记住,能被触摸到的回忆,女孩把它付诸文字。
故事里她写下了梦里的景象,坦白的、原始的欲望,甚至细腻描绘出老师皮肤的触感。
一切显得悸动浪漫,又因为师生的身份隐约令人担心。
当然。
没被看见的少女心事,算不上爱情,女孩决定把故事分享给了姥姥和妈妈。
这是故事高潮的起点,接下来是一连串合理又超现实的发展。
祖母和母亲先后读完故事后,陷入了震惊和担忧,但都停留在了这对年长的母女间,没有以任何焦急的方式传达到女孩面前。
这是美好爱情的萌动?
或是少年懵懂不觉被侵犯?
是一厢情愿的单恋?
或是一场觉醒?
三代人的对话像水流一样,涌动摆荡着。
两两发生的对话,让这个故事像一条神秘的游鱼,逐渐从泛着波光的湖面下显出真身。
这场少女心事在真相的模棱两可中,被精心地呵护着,赞叹着,逐渐明朗爱意。
千帆过境后,甚至少女内心纠结的终极命题是: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重复今天的故事。
潜台词是,是否极致的爱的体验也就不过如此。
自始至终她和身边人都相信这是一段美好的暗恋,不是被责备,没有自我怀疑,甚至没有身份取向的挣扎。
从Johanne穿过夜晚的整座城市,来到老师的公寓楼下鼓足勇气开始往上爬楼梯,背景音乐响起,我坐在电影院里感觉有些震撼。
插入一段叙事后又回到老师开门拥抱Johanne那个画面,旁白“她仿佛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我真想拍手叫好!!
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男导演拍的,如何能这么懂呢?
how long should I wait for you to realize for yourselfthat you should be with me and no one else 忘了这句歌词是在哪个画面中出现的了,但听到的时候一下子把我带回了过去的日子里,永远都是夏天。
老师的形象在Johanne的文字里一直是闪耀的,因此回忆起她的样子时也一直会出现在光晕里,这段时间是独一无二的,永远不可能再重来,也不可能是换成谁都行,只有她一个人可以做到,或至少那个时间,17岁的时候,我认为只有她一个人可以做到。
包括所有的不安,期待,包括发消息前的踌躇和等待对方回复消息的惴惴不安,这两者好像要叠加才能让人激动似的,收到回复的那一刻,欢欣雀跃。
哪怕是在度假也想要分享生活的日常,时时刻刻都想着对方在吃怎样的早餐,今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我好像从未如此喜欢过一个人,但我却觉得自己的某部分在和Johanne共情,可能是那一份真挚且纯粹的心情吧,让我觉得一切都充满希望。
在最后老师和妈妈见面的那一段,妈妈问老师“你不可能不知道吧”老师有了明显的慌乱,至少从她念祷告和用近乎下逐客令的方式对待Johanne的时候就已经表露出了她的心迹,她是短暂的上了头,但无论是出于羞耻还是愧疚,她选择了结束这段关系,而这也是一个所有人看来都“正确”的选择,Johanne除外。
可喜的是在最后的旁白中,她像在回应老师的“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这句话”——“你以为这样说就能为你的行为开脱吗?
如果没有我的爱,Johanna,你是什么?
”就当我以为她要开始因为老师的话感到恼怒时,旁白表示,全心全意爱着一个人并让她感受到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我又被震撼到了,惊讶于这个女孩竟然是如此的自信,她会因为最后结局中相对的难堪而摔门离去,但她永远不会怪对方,在回忆中仍然说起无论何时这都是段幸福的时光。
这同麻痹自己不一样,电影里的每一个画面都在表示,她是真的这样觉得,毫不在意她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场空,并为了铭记而记录下每一时刻。
“是否之后的每一段恋爱都要新写一本书?
”好可爱的问题,怎么可能呢Joahnne,恋爱或是单恋中的灵感,只在当下的那一瞬才会有,再想要复刻给别人,或为了让别人感到安心,或为了说服自己,都是徒劳。
衷心希望真诚对待别人的人,也能获得真心的回应。
可能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特别关注的女生吧,虽然没有真实的接触,但是每天关注她的一举一动,上学放学,她和谁很好,她的男朋友是谁,究竟她是谁她叫什么她现在怎么样了可能都不主重要。
就是那种对于一种特别的关注下的喜爱。
女主对于老师的喜爱可能更为进阶,上升到性的幻想和真实密切接触下细腻的观察,肢体的接触,虽然最后母亲去问她,你是否喜欢过我女儿,她矢口否认,但是啊,语言会骗人行为不会骗人。
是的,就像每一个被回避断崖分手的那个人。
那些快乐那些瞬间那些过往都是假的么?
让这个被莫名其妙断崖的人产生深深的怀疑。
自己的付出到底是什么,爱真的是一场单刀赴宴的自我欺骗吗?
结尾两个女生都去做了心理咨询,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是的,谈了一场恋爱,写了一部小说。
那下一次呢?
经历了这一次无疾而终的感情,但影响还在持续,和现在的恋人也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爱是否能空杯呢?
不受既往经验主义的影响,在面对下一次感情,还能保留对爱的纯真感受和奋不顾身。
是啊,在经历了之后,真的很难义无反顾不求回报的付出了,变得小心翼翼开始权衡利弊。
所以,初恋才如此可贵吧,那些我们忘不掉的人和该死的记忆啊。
短评写不下于是第二篇长评诞生了。
刚看还非常不喜欢,一下子就明白了是纯Fi片,虽然是女主比较客观冷静的Fi自我剖析但我仍不关注角色的敏感细腻情感因为我无法共情。
但确实越看越喜欢,太美丽舒适了,几乎是全女性角色,没有男人的生活,美丽舒适的环境。
喜爱自女主第一次找到老师家上楼梯开始,那里用了非常有趣的爵士,在妈姥姥第一次散步姥姥狂骂妈那里达到了顶峰,因为太认同姥姥的言论,后面还念着诗走出黑暗,虽然我厌恶诗,讨厌虚无缥缈的情感表达,但这里还是太诗意的令人喜欢了。
后面感觉女主对老师的感情虽然我无法共情但也真挚动人,特别是最后出门下楼的楼梯,非常美。
不过仍然不是我的故事,太白了。
除了老师是colored以及教师休息室的穆斯林,感觉其他人都纯白的。
且老师在其中也是作为客体的被凝视的。
且从结局的设计上莫名其妙的感受到了对老师的恶意,因为老师形象不够包容博爱。
对北欧最大的坏刻板印象是白,隐形歧视与排外,感觉这部无法开脱这一点,以及自身作为colored倒是也过了梦想在北欧美好生活的年龄。
又想起女主第一次穿过城市去找老师时,讲了穿过的区,老师住的cbd前的一个区似乎是穆斯林聚居区。
同类人愿意住在一起当然正常而自然,但记得女主有提,这不是我们,我们有区别。
虽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从北欧人嘴里说出来有点奇怪。
很难评,白人原罪了。
看的时候本想推荐给一个朋友,以为这种恰到好处的克制的Fi可能得到她的喜欢。
但在写这个影评的时候想起她是生活在欧洲的华人,那么她可能会比我更不喜欢(虽然我还挺喜欢?
),因为她大概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看厌了白人之梦。
这么看来这部的受众大概是北欧本地人(或许扩展到欧美人?
)以及对北欧心存幻想的white fever。
不过我样本不够,欢迎旅居/移民北欧(或海外)的豆友来反驳我。
〔8/10〕《梦》这个名字太贴合了,梦是一种虚在,是有且仅有我的存在,唯一坚实的是我,我的感受,我的故事;梦醒后很难说清具体发生了什么,残留下的只有体温的余热。
因此当故事被打印成册,被出版成物,如嫲嫲所说,成为“a thing”,故事就固定下来了,“我”失去了关于“我”的再主导权,故事就进入解释系统,成为一则“酷儿叙事”,一本成长手册,一种畅销的共鸣,但,也只是稀松平常的“人人都会经历”的一篇暗恋故事。
我们时常怀疑记忆的不可靠性,从而延伸出叙事的不可靠性(电影这里其实就有4个版本的故事)我们忧心忡忡于一切不确定性——但,何必担忧呢?
那种柔软的触感,无论是不经意“冒犯”的肌肤,还是缠绕恰好三圈的围巾,你不会忘记的,详实的故事可能经不起推敲,但柔软的感受却是最坚固的真实。
PS,这个细节好喜欢,我要过度解读它:女主讨厌贴身的羊毛紧毛衣,但老师却拿出了最宽松柔软的手织毛衣,蓬松如纱,这种身体上的惺惺相惜是经不起遮掩的,呼应着上文:柔软(或者感受)是最坚固的真实。
20250614,上影节,艺海
hkiff49#尾声made me wanna burst in tearsIn a good way. 三部曲中得奖的这部果然是应得的。
通过孩子的讲述,带着一种汩汩流淌出的诚挚和珍贵,清泉一样令人不忍触碰;而围绕它的成人世界则是花枝招展,各怀鬼胎。
这种诚恳与现实的冲撞,难能可贵的是,一点也不刻意,也并不意在对立,而是互相给予冲击和力量。
亲人起初是不理解孩子娇嫩fragile的情感,却也weiredly承托着,保护着孩子,像是最小单位的社会,先给她一点点无聊世界的冲击,好让她未来在社会上免疫。
这部《梦》像《爱》一样,延续了极其深邃的人物刻画。
插个题外话:以前总以为北欧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原来是完全的误解——人家生活环境优渥没压力,并不意味着没有精神生活——相反,正是这排除了基本生存杂音的生活,才逼得人更不得不面对人的存在本质:爱与被爱,对于人类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渴望,那种说不清来由的,很像来自一个更高维宇宙的不能用理智来理解的东西;那种令生活一切增色,也令每时每刻焦灼的悸动,过山车似的心理体验。
这是《梦》所聚焦的故事,一个青春期女孩的单恋情愫,成人世界本不会take her seriously,但却因她真诚、炽烈、纯粹,让成人几乎不知所措:外婆对文字中溢出文学直击人心力量的敏锐捕捉;后来又对于自己的写作产生怀疑甚至小小嫉妒;妈妈第一反应要跳起来保护女儿不受侵害的应激反应;而后又想借此机会帮女儿扩大影响力;老师在过程中的默许;和最后一次见女孩的紧绷不自然;到最后一次母亲见面的抵抗自卫式交流。
甚至心理医生的疏离和讥讽(还串戏到《爱》了!
所有这些,都对女孩无法造成实质上的伤害。
她在影片中暴露了最多的脆弱,但她强大无比。
pa.每一年看的闭幕电影,都能echo那一年的心境。
真好啊
开场大段独白的确文学风味浓厚,但随着Johanne写作逐步扩散,她者逐步介入主人公主体性极强的叙事,最后她的声音被她们的声音规训(queer awakening 笑死),直到最后近乎被边缘化…全女阵容非常好评,点到即止的对白之下,三代人的女性主义历程隐约涌动。好能共情Oma,执着于平权,痴恋于才华,执念太过以至于对所爱之人强硬甚至嫉妒,最后独自落魄到午夜梦回。Johanne夜间穿越城市走向Johanna的段落好有力量,配乐绝对功不可没,前排听环绕音效体验极佳。难以分清是因为影片本身真的如此动人,还是因为只是个人共鸣之处太多…总之是让人很舒坦的片子,恭喜金熊!
好好看啊,轻盈却梦幻。全片围绕着女性,不需要强有力的转折,只是轻柔的生活,仿佛这不是电影,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事。太私密的三代女性间的情感让我生理性掉泪,仿佛身上有蚂蚁在爬,不曾想象与亲人可以这样没有保留的交谈。比起女主细腻描述初次涌来的情感,我更喜欢老师和女主妈妈的对谈,没想到它这样发生,就像女主的文章被外婆阅读被妈妈阅读直到出版,每一个环节我都咬紧嘴唇但就那样自然而然。老师多有魅力啊,她能感知到女主对她的爱恋存在自恋的部分,也直言那种亲密的触摸是一种侵犯。我也认可女主及母亲外婆都是自恋的,但并不反感。女主的自恋与她的十六岁贴合,她完全深陷进自我幻想的恋爱,但也许十六岁就是很难分清,爱与自恋鞣杂在一起。结尾是忘记却已不重要的录音器,轻快音乐下两个女人背影,一切都继续却又崭新的开始。
很细腻?很犀利? 内核是太自以为是的极其无趣😑
2025SIFF #10 本届最惊喜,一部关乎自我情绪体验与认知成长的电影,却又未把语境仅仅框定在个人世界,我们可以透过女主故事,在不依赖于刻意制造立场冲突或道德困境的情况下,站在她的视角去观察、理解他人的精神世界。本片更重文本而在视听技法的运用上保持克制,这或许会让观感有些沉闷,但文本的精妙足以保证观感的新鲜,更在引入女教师视角后变得意趣非常——每个人皆有其独享的情绪体验与认知概念,这一切的获知均要依存于最真诚的对话与最无畏的表达,而我们所执着的,标榜深刻及隽永的,也不过是人生一瞬,可这又并不妨碍其深刻性本身,真实即是一切。而在视听媒介下,一个最简单的画外音令对话拥有全部自由,一场无需语言的超现实梦境让深层思绪精准展露,这是电影才能给的体验,是21世纪电影才能拥有的完美样貌。
27th SIFF@大光明。经历过青春期的女性对女主的经历是很能共情的,但就电影本身来说完全get不到好在哪里,这剧本真不如做成实验话剧。上一届欧三《隔壁房间》碾了另外两部。
确实是可以称为“三部曲”的作品,第一部开头和第三部结尾形成一个美妙的空间回环。《梦》无疑是三部里最复杂的一部,结构上使用了套娃不可靠叙事,声画关系上也有不少巧思,甚至有点西塔雷拉的感觉。但无论如何,这个系列的核心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高度精细的拆解(不仅是女主,也是三代女性之间的多向互动)。最终,豪格鲁德在三部曲里完成的不光是女性叙事,也不光是同性叙事,而是一个完整丰富的、各式身份平等的人性叙事。唯一的遗憾是节奏稍差,个人喜好上还是2>3>1
SIFF27,如今欧洲似乎很流行这种文本量极大的精神分析式作家电影。冗长的文字喧宾夺主,我看字幕都应接不暇了,冰冷的试图从人物中急不可耐的剖析出什么,我在影像里无法再看到温度(也许开头还有几个不错的构思)或者根本来不及顾及影像本身了,不喜欢。音乐好听。
喜欢 十足赤诚(哪怕微妙和狡黠的部分也很真实)好像在看安妮艾诺 女儿国的设定有点傲慢但的确很赏心悦目了:)在诺大的文化中心观赏这么私人的电影 体验很奇特 遥远的北欧如此清洁 复活节哪也没去旅行 尖沙咀的傍晚游人如织天气很好 十七岁少女日记远隔重洋被众人读到 很当代 谢谢电影节#hkiff
大部分时间电影都在极力展现一种复杂性,一种透过口述、文字、记忆的砂纸所目睹的情感表象,或者是一种借由想象的影像和声音肌理共同构建的媒介滤镜。因此电影更像是在描摹这面暗恋与想象的镜子而非勾勒出一个被观赏/阅读的实体,只是作为「梦」的幻象始终被确切的叙述/对话扰乱阵脚:比如针对历史的回望就让电影丢失了针对所谓酷儿性或私人回忆的抚慰。只有最后梦醒时分的行走吹出来了一个近似于幻梦的泡泡,但也只是不知所以然地飘荡随即破裂。
在什么童话故事里,母亲会替女儿去问迷恋过的女老师,你也有感受到她对你的感情吧?你也很明显对她动了心吧?这不只是她的幻想吧?啊???啊??????(最后还替女儿狠狠瞪着这个只在女儿叙述里有魅力的女老师)以及迷恋之人的最大魅力其实在于我们的叙述中,这或许就是幻想的必然结局
SIFF 2025|天山虹桥;太美了,迷恋、暗恋、痴恋,如果没有电影阐述这样现实生活中美美的梦,地球会多没意思。这才是最可爱的《三代人》。
2.5⭐吧,低配版挪威好东西,整体都太简单了,就像是那个十七岁的女主写的。拍的也简单,就像访谈,全女性角色,姥姥、妈妈、女编辑叨叨一通各自对女儿暗恋女老师未果的小说的看法。but挪威话怎么这么繁琐😅结尾出现的几位男性也基本都是工具人和意象。唯一好看的是画面的配色,暖光、浅色木家具➕绿和紫和各种彩色毛绒针织材料,还有公寓大楼那个内部楼梯建筑图,以及那个橘色小狐狸🦊
SIFF27长三角放映 糟糕的字幕操作让人无法全神欣赏少女的细腻独白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几组有趣的镜头,只是本片实在讲了一个脆弱乏味的故事,浪费了充满沉浸情绪魅力的开头。@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太好了,完全是现在想看的电影。轻盈、细腻、深刻。不光是那些描绘得细致入微的少女心事发展历程,妈妈与姥姥的对话、妈妈与女老师的谈话也都如此之好。每个人都会自然地偏袒自己,但同时尊重他人“偏袒自己”的立场。当一个人免于因不被尊重而产生的与人之间的消耗,才会真正愿意把心敞开接纳他人,也才会拥抱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太会选配乐,乔安娜飞奔上楼梯准备表白那段音乐真是有如神来之笔。“我喜欢她就代表我是女同了吗?”说得真好啊。看到大半才发觉其实全片处处是女性与女性主义,但当然既不会搞尖锐,又不会喊口号,甚至光是这样说都感觉侮辱了此片。而是用最高级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看起来很日常的谈话娓娓道出那些话题,令你觉得一切本该就是如此,实在太舒服、太好了。所以当我知道编剧导演是男性的时候真是惊讶。北欧啊……
个人不太喜欢,细腻的情感拍出来只让人觉得叨扰,几个场景又让人觉得用力过猛,多少有些变扭,3星半
@SIFF2025 整体算是愉悦但非常不喜欢前一半的Podcast影像化处理,旁白和配乐都很糟糕。另外这个暗恋故事对我来说只是觉得creepy。
#27th SIFF 糟糕的放映机,糟糕的字幕操作员,糟糕的电影。把暗恋拍到如此极致的细致真是让人每一分钟都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咖啡馆对峙那场戏,女主不在场但还要从旁白跳出来反驳女老师真是给我看笑了,我爱她但她居然不爱我好吧那我其实也没爱过她,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青春期破事拍了两个小时,想要浪费时间确实可以多看看这种文艺片🙏
与表面上贯穿全片细腻感性的少女心理活动侧写所并置的,依然是多组对立概念的提炼——爱情的萌芽与夭折、亲缘代际与社会身份之间的立场交锋、起伏流动的人物关系变化与瞬时的面部情绪/身体姿态能量、文学对生活的加工与即时感受的不可预判/重现,这些甚至让主角的真情流露成为了一种“借题发挥”。语态上的平衡已达到三部曲最佳,需要商榷的是,我们是否需要如此冷静持距的社会学观察作为情感样本的例证,还是我们情愿相信一种“偏颇”。
随时随地变得廉价,但仍然易读。不算非常差,只是比较智能,没什么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