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智利圣地亚哥,老头子奥兰多与女子马丽娜同居,意外猝死,留给马丽娜一个不好收拾的滥局。
片子不长,看完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事,国内类似事也有。
也没啥特殊的感情,总归,也不好歌颂婚外情。
所以,其实就是一部慢节奏,很普通的故事片,也不知道题目为啥就叫“普通女人”。
因为按照国内常识,普通女人肯定有不普通之处。
还真没啥特别的。
但话说回来,既然是普通女人的普通之事,那还有什么好拍的呢。
所以,这题目也够让人纳闷。
南美洲的电影,还是看得少了,区别很大。
片子开头和结尾,中间也有,使用美声音乐,也不知道在烘托什么氛围,因为故事太普通了,也没啥可以烘托的点。
反正,看下来,无感!
《普通女人》:你值得被爱吗?
刘强爱电影《普通女人》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因为它可抖的包袱太多,就算关于女主人公身份的那个最大包袱被你提前知道,仍然不会影响它成为你心中的杰作。
尽管如此,我再再再次建议你先去看电影,再来看观后感,杜绝一切可能的剧透(包括但不限于百度百科、豆瓣简介、公众号文章等),才能实现百分百的审美——对每一部电影来说都是如此。
刚说的那个最大包袱对我有多震撼呢?
我不得不暂停播放,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平复了几分钟心情。
你花同样的时间看完电影,却错失这样的人生体验,多可惜啊!
爱,是分主客体的,就算自恋,也是自己的一部分爱着自己的另一部分。
一般的爱情片,讲述的是主人公们相爱时候的故事,换句话说,是爱情的主体部分。
《普通女人》有这样的内容吗?
有,但仅仅只占了前二十分钟不到的篇幅,奥兰杜突然去世后,剩下的两个小时,影片描摹的全是玛莲娜和奥兰杜他俩爱情的延长线。
说“延长线”是因为奥兰杜死后,表面上看,他俩爱情的其中一方消逝了,可实际上这份爱情并没有消逝,玛莲娜依然深深爱着奥兰杜。
奥兰杜刚刚死去,玛莲娜对他永不消逝的爱意就表现了出来——害怕自己的身份“抹黑”奥兰杜的名声,将奥兰杜送往医院的玛莲娜颇有自知之明偷偷离开。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奥兰杜的前妻和儿子,因为自私自利的目的,对玛莲娜进行愈演愈烈地驱赶与迫害,丝毫不顾及她是奥兰杜的爱人。
这些其实都在考验玛莲娜对奥兰杜的爱情,她完全可以忘掉奥兰杜,开始自己的生活,可她做不到,她思念着奥兰杜,思念着奥兰杜给予她的爱,只有在奥兰杜眼中,她才是那个风姿绰约的女王,而不是这个花花世界的“普通异类”。
有失必有得,奥兰杜家人的种种虚伪、庸俗与不堪,让玛莲娜认识到奥兰杜背负与阻挡着多大的压力与她交往,他将自己的悲苦默默吞下,冒天下之大不韪,无怨无悔地爱着玛莲娜。
我们此时才能品味出,临终前去医院的路上,奥兰杜让玛莲娜开车开快些,其中透出了奥兰杜对这个世界的不舍,对玛莲娜的不舍。
玛莲娜站在这份被诅咒爱情一波三折的延长线上,才终于真真切切地看清了这份爱情的伟大,奥兰杜的伟大。
无怨无悔的爱,不见得能换来无怨无悔的爱。
奥兰杜是幸运的,他换来了玛莲娜无怨无悔的爱。
当玛莲娜打开奥兰杜的储物柜,看见那两张奥兰杜买的要和她一起去看大瀑布的飞机票时,她彻底下定了决心,无论会招致奥兰杜家人怎样的羞辱,她必须去参加奥兰杜的葬礼,不能让奥兰杜就这么孤独地离开。
奥兰杜已经向玛莲娜证明,他是值得玛莲娜无怨无悔去爱的人,现在轮到玛莲娜向奥兰杜证明,她是值得奥兰杜无怨无悔去爱的人。
结局就不剧透,反正让我哭了个稀里哗啦。
好好找个真正值得爱的人,义无反顾地去爱吧!
一个女人,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变性的迷人女人,为了参加爱人的葬礼,卑微受欺凌,全片都是虐,结局也没啥好说的,她无法‘正常’地参加,能得到的也就是一条狗。
想到姜思达说他的狗死了,突然觉得爱情也没了,女主最后能得到一块抚养过的狗起码也是种安慰吧。
全片最喜欢女主倾斜45º临风站立的片段,真印证了尼采那句,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自从彩虹运动兴起,LGBT相关电影越来越多了,很喜欢一句影评,她可以是drama queen 也可以是everywoman,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看完《幻想中的女人》(Una Mujer Fantástica,2017)后,我认为塞巴斯蒂安-莱利奥试图通过借助艺术手法和具象符号讲述一个最传统的故事,来刻画一个平凡而神奇的变性人,她的内心挣扎,以及她在智利社会的地位。
玛丽娜在整个故事中面临着三层压力。
首先,是她焦虑地需要寻求他人的保证来加强她的自我认同;第二层是与她的爱人奥兰多的前家庭疏远的压力;最后一层无疑是对他人的恐惧和变性恐惧的压力,伴随着智利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各种敌对情绪。
在个人层面上,玛丽娜有充分的自我认同,她的女性身份被自己认可和吸收,但当她遇到外部世界时却经常受到威胁。
玛丽亚是有节制的,冷静的,她的行为和言语是有尊严的优雅的,几乎是一种情感策略,帮助她面对她收到的敌意,希望能保持她的自我认同。
医生对玛丽娜的性行为和名字表示怀疑和困惑的态度,这与奥兰多的死亡没有任何关系。
当玛丽娜因恐慌症发作而逃跑时,这种怀疑进一步升级了。
突然间,逃跑象征着一种好奇的行为,可能与奥兰多之死的真相有关,只是因为玛丽娜的性取向模糊不清。
警察来了,侦探找到了她,每个人都在挑剔她的名字,每次玛丽娜都需要强调她的代名词。
这些折磨人的问话让她的心理崩溃,我们可以看到玛丽娜勇敢地选择忍受敌意,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我们也看到她在家里崩溃,寻找发泄口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玛丽娜唯一的目标和愿望是与她的爱人告别。
然而,这个看似唯一合理和应得的愿望却被奥兰多的前家人和机构当局拦截了。
他的儿子布鲁诺住在公寓里,后来和他的恐高症朋友一起暴力骚扰她;他的前妻索尼娅疏远玛丽娜,禁止她参加葬礼,口头上侮辱她是个 "奇美拉"。
警察、侦探Adriana、医生和体检人员,都对Marina行使了他们的权力,Marina没有被玷污,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她只是一个变性女人而无能为力。
面对所有的仇恨,她选择了忍受、消化,并以她温和的态度和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她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她只能靠自己,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在周围的环境中没有主导权。
然而,玛丽娜设法在混乱中生存下来。
她设法找到了内心的力量,她爬上汽车,要求归还她的狗,她两次试图闯入仪式,最终她的爱使她找到了奥兰多。
玛丽娜的神奇之处在于,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在她的社会中没有特权,她有能力在崩溃后找回自己,治愈自己,继续生活。
这部电影的摄影非常有趣。
吸引我眼球的是《幻想女人》的色彩和灯光。
红色是温暖而深沉的,代表着强烈的爱。
第一部分是用红色调的灯光,玛丽娜和奥兰多在俱乐部相遇,红色围绕着他们;黄色的阴影是贬值的感觉,玛丽娜失去了奥兰多,路灯覆盖着她;蓝色是平静、纯粹、真诚和理性,电影的后面部分大量使用蓝色来象征玛丽娜的选择和行动的温度。
镜子在影片中被频繁使用。
无论是她在街上遇到的大镜子,还是她放在大腿间的小镜子,每次她盯着镜子看时,观众也会被吸引到目光的方向。
在这些盯着镜子的情节中,观众看到玛丽娜进行了一个自我认同的心理过程,这些反射不仅将我们与玛丽娜的精神状态联系起来,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她在之前的情节中所经历的事情的空间。
玛丽娜幻觉看到奥兰多的灵魂,她靠在强风中,以及她作为领舞在夜总会自由表演的超现实情节,都是对玛丽娜情感状态的描述和她心理挣扎的体现。
这些艺术方法帮助像我这样的观众与主人公有更多的联系,可以更好地随情节发展而流动。
影片《普通女人》讲述的是一个变形人玛莉娜在遭遇男友死亡之后,在社会和男友家属之间所遭遇到的经历。
这部电影本身是一部LGBT题材的电影,但针对主人公在电影中女性气质的呈现,以及导演对于女人公的性别认同,我们可以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分析方法来解读电影中女性的身份演变与经历。
影片一开头,导演以男性作为开头来引入,部分目的其实是暗示片中女主人公变性的身份,同时女主人公玛莲娜的首次出现也是由男性的视觉所引入的,观众随着男性奥兰多的视觉与步伐看到玛莲娜,这也表现出在这部电影中,女性仍然是作为被观看者。
玛莲娜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 导演首先用朴实平凡的电影爱情片段展现出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表明玛莲娜也就是一个有着爱情滋润的“普通女人”,而在男主人公(玛莲娜的男友)奥兰多死去之后,一切都开始产生变化。
先是玛莲娜的变性身份被发现,社会对于她的态度就十分不友善,甚至是保持一种歧视的态度。
警察与医生都怀疑是她意图杀死奥兰多,在她想要逃离医院时被误会是畏罪潜逃;妨害风华的女警察要求对其调查,展开了一系列几乎没有意义的询问与检查,玛莲娜询问为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只得到了一句“这是必要程序”。
代表权力的女警探 后是面对奥兰多的家属,前妻认为玛莲娜是奥兰多带给自己的耻辱,于是想要去掉与玛莲娜的金钱纠葛,甚至剥夺她参加奥兰多葬礼的权利。
奥兰多的儿子对她产生厌恶,他并没有将玛莲娜当做女人,而是认为其只是一个恶心的基佬,甚至在后来还产生了暴力行为。
甚至一直对玛莲娜较为友好的盖伯(奥兰多的弟弟),也表示对她的拒绝,并承诺给她一部分奥兰多的骨灰,以换取玛莲娜在葬礼的不出席。
这个故事背景设定在智利,因为在智利这个国家,变性还没有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所以玛莲娜的身份曝光之后获得的肯定是无限的蔑视与嫌弃。
玛莲娜作为一个变性人,她只想要做一个普通女人的愿望在电影中十分明显。
当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用淡定的方式来争取与面对。
在社会身份中,她只是一个白天当服务员,晚上当驻场歌手的平凡女人。
当遭遇不平等的待遇,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就如在奥兰多儿子警告其搬出公寓时,她坚定的告诉他,“我叫做玛莲娜”,这无疑是在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失去爱人时,她也会颓废,打开衣柜来捕捉昔日爱人的味道,甚至会在迷糊中看到奥兰多的幻象。
玛莲娜对奥兰多的思念 而她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是什么呢?
一次次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最后还发现,自己深爱的男人可能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爱自己,“181的秘密”所联系的柜子就能很好地说明,奥兰多并没有给玛莲娜留下什么。
而这一秘密,还是玛莲娜再次利用自身的男性认同所换来的。
玛莲娜再次成为“男性” 最后,玛莲娜在与奥兰多的遗体告别中,挥别了自己的这段感情,同时以歌唱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新生活。
其实片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影片一开头呈现的是伊瓜苏瀑布,这与后来两人所说的旅行相呼应,同时瀑布的形状与玛莲娜脖子上项链的形状是一样的马蹄状。
《春光乍泄》里也有伊瓜苏瀑布,那是黎耀辉与何宝荣的梦想天堂与灵魂共鸣;在这里,却成为玛丽莲的“空中楼阁”。
影片中有一幕是赤裸的玛莲娜将镜子放在自己的两腿之间,镜子中是自己的脸庞,导演没有去展现她身份的真实性,而是导演自身的温暖所在。
变成了一把钥匙,预示着她开始成为自己的解放者,重新去面对生活。
此外,玛莲娜的爱人叫奥兰多,萨利·波特的电影《奥兰多》里,奥兰多是一个未名自己性别的人,这样的名字设定是否是导演对于玛莲娜自身性别模糊的影射呢?
电影《奥兰多》海报 影片中有一幕是赤裸的玛莲娜将镜子放在自己的两腿之间,镜子中是自己的脸庞,导演没有去展现她身份的真实性,而是导演自身的温暖所在。
最后还要特别提一下的是,玛莲娜的扮演者丹妮拉·维加是智利第一位变性演员。
导演启用丹妮拉来饰演玛莲娜,在情感上更加真挚与写实。
最终还是把这部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了。
看的感觉就是这显然不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电影。
前几年的最佳外语片获奖电影《一次别离》讲的是伊朗两个家庭的故事,即便除去伊朗的宗教背景,把故事放到其他国家,依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
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人有故意过错的故事,更多给人的是无奈,人物没有那么的黑白分明,人的内心戏也足够丰富。
但这部片子则不是,如果把LGBT题材隐藏掉,或者提换成其他小众人群后,这不是那么值得一说的故事。
人物的冲突过于表面,反派的刻画过于单调,属于纯粹对于LGBT人群的歧视,主角也没什么特别精彩的演出,片子的节奏也不够紧凑,配乐也比较尴尬。
有时我会觉得现在对于LGBT的平权问题给予的关注有些过度,就好比平权问题更久远的女权问题一样。
真正的平权除了国家保障的权利平等之外,应该是人们(包括小众群体在内)对于各种小众群体的非特殊化视角,也就是不论大家有何不同,都应该相互尊重,且站在大家都是“人”这个大前提下。
这样一来,奥斯卡这两年的最佳影片和今年的最佳外语片的这个政治正确的倾向实在是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只能希望作为“学院奖”的奥斯卡,从电影本身出发,选出真正的好影片,而不是希望通过选择来表达态度。
因517,豆瓣推荐上热搜,而想看看与了解,220520完边看边思考中年、老年时期这些问题,以后如果我也有伴侣也避免不了(现在也可以差不多思考故事情节很普通,像是与电影名相呼应第一次看变性人演的电影,倒是与主角的身份一样,也是名变性人玛丽娜,能在困境中,挣扎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阳光就像尼采所说的:“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与世俗作斗争,本就是件艰难的事让我想到自己以后也能这么面对吗这两天也都在不断思考着这问题年轻时不懂事,高调的去宣告着自己的身份丝毫不在意他人、社会的眼光与看法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激进、渴望得到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提升现在面对世俗,我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无形中,也去发声、去努力、去奋斗就只想拥有与常人一样的平等、尊重而已而作为性少数群体,希望的只是像平常一样对待即可不用同情、不用怜悯、不该被歧视、不用带着有色眼镜这一天,在我有生之世能看到吗
一对年纪相差很多的情侣,男子因身体不适,突然离世。
男子妻子儿子家人都讨厌这个同性异装女,不允许“她”出入男子的葬礼。
慢慢的,才看出他们俩其实非常相爱。
导演不想大张旗鼓的歌颂如何如何相爱,而是细枝末节慢慢的带出女子有多思念男子。
方向极为正确,但是表现手法稍有仪式感,包括表演,这把原本类纪实的风格给略“做作”了,感觉这个导演可能略有固执和自恋。
如果没有“跳出来”的想法的话,可能更更高级一些。
还有,叙事略显单薄一些,这表现在剧本走向摇摆和剪辑略有犹豫。
包括表演在琢磨导演的意图,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演更合适。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国内一部电影“长江图”,如果剧本方向坚决一些,放在爱情上,那些“宏伟”和“禅意”作为大背景带出来的话,可能会更好。
抛开电影,情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迅速绝迹,特别是爱情。
在经济主导一切的前提下,口号的情感和实质的情感完全是两码事。
就像很多人天天标榜着信仰、道德,其实天天朋友圈劝导别人该如何如何做的,正是ta所欠缺和违背的🍵
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
当你最心爱的人突然死在你面前,尤其是前一刻你们还约定好一同出游,对未来充满甜蜜的憧憬。
你是什么反应?
不能接受,崩溃大哭?
还是心灰意冷,沉浸在往日的美好恋情中,无法走出心理阴霾?
片中的玛丽娜都有。
稍微有一点不同的,她的身份有点特别:她是一名变性人,年轻更比男友小太多。
因此,所有人都怀疑她同男友的感情,男友的亲友直接认定她贪图男方财产,甚至下手谋害男友。
一时之间,男友的前妻、儿子、戴着有色眼镜的警察,挨个儿出现在她的面前:拿走男友的车,将她赶出公寓,威逼她进行身体检查,对她各种精神和肉体的羞辱。
警察征询玛丽娜消息时,镜头采用这样的俯视角度,镜头正反打时,对玛丽娜则处于仰视的角度。
警察威逼玛丽娜接受检查时,镜头如同警察一样冰冷带着挑衅意味,毫无温度打在玛丽娜身体上,浓浓的羞辱感扑面而来。
玛丽娜忍受着一切,只因为男友曾对她的许诺,让她用沉默和顺从来悼念这段感情。
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玛丽娜只不过希望出席男友的追思会。
然而男友的亲友面对玛丽娜的到来,却表现出格外的惊讶和愤怒。
作为前妻,这个女人能出席前夫的追思会;作为最亲密的爱人,这个女人却被剥夺了出现在恋人追思会的权利,何其讽刺。
玛丽娜闯入奥兰多追思会,旁人阻止玛丽娜时说:难道你就不能体谅一下他们的痛苦吗?
好笑的是,得知奥兰多的死讯,他的亲友们第一反应是赶紧拿车拿房拿狗,当一切到手后才心平气和坐下来筹备追思会。
而作为奥兰多生前最亲近的玛丽娜,原本应该是最痛苦的一个人,却被挡在门外。
片中出现了几次玛丽娜在凌空打拳,想打倒的生活的困境,那些对她的刁难和折磨。
这些发泄性的挥拳场景,每每发生在她感到无力痛苦时,烘托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愤怒。
而玛丽娜忍受着旁人因这段恋情带给她的羞辱,只因为她始终相信,她是一个被爱着的人。
即便是爱人骤然离去,但他对她的爱始终不减,远处的瀑布下,原本就应该站着她们两个人。
然而在顾客的提示下,她还是想求证恋人最后的遗物钥匙代表着什么。
他还爱我吗?
在餐厅说好一起去伊瓜苏瀑布,他却先一步离开了,那他是真心想同自己去吗?
像所有恋爱中的女人一样,她最关心的,还是对方有没有真的爱过她。
或许恋人离世后短时间内她经历的这些,让她也开始同其他人一样,怀疑这段感情,对方究竟有没有真的爱过她。
那些许诺和甜言蜜语,到底是不是谎言。
她在洗车时想起他,在打开保险箱想到他,如梦似幻中仿佛看到他再次出现,相拥、相吻,一如往日。
究竟有没有那份机票真的那么重要吗?
玛丽娜在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无论如何她的感情是真的,她的那些美好回忆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就像她最后看着恋人的遗体,流下的告别之泪。
没有委屈,没有怨恨,只有不舍和惜别。
如果说对方没有那么爱你,这是你需要放弃自己的理由吗?
显然不是。
作为一个人,在困境中我们不过是不断寻找着自我,寻求爱与被爱,最后再带着爱意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歌声嘹亮的玛丽娜,用她的音乐让观众一起回到那个颇具象征性的逆风场景中。
无论风暴如何如刀般刮到她身上,依然不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普通女人》延续了导演之前出色的镜头和色彩,克制而细腻,在光影中呈现一个独立、坚强的人物形象。
尽管披着变性人的外衣,但影片骨子里还是讲述一个女人渴望爱情,寻觅爱情的故事,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形象,因此译作“普通女人”(当然,它还有个别名《A Fantastic Woman》)。
影片虽是LBGT题材,但在内容上却没有着重强调玛丽娜的变性过程或者她同恋人相遇的故事,导演的镜头下更没有猎奇和围观,叙事上也不同于其他大红的LBGT影片故事那么戏剧化,像去年另一部大热的《人生密密缝》一样,讲述的是变性人经历变性后的日常生活。
而且用变性人来演绎变性人,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选择。
《普通女人》的焦点仅仅是对准玛丽娜这样一个骤然失去恋人的普通女人。
除却变性人的外衣噱头,不过是平淡生活的苦与甜。
其实不普通,偏见只能被理解而无法消除。
延续《葛洛莉亚》对女性的细腻描画,再次用去戏剧化的方式制造出最大的戏剧效果。
平平无奇又一部
这哪是普通女人?这是不会哭泣的女人。连悲伤都透着北欧的性冷淡风格,失去挚爱也没让她悲伤一分钟,落过一滴泪
很精致的悲伤,不仅是故事,角色还是电影制作。人物是电影的最成功之处,关注都跟着她走,情绪上心理上剧情上都刻画很足。只是可以再骄傲一点,为什么不呢!
拍得太隐晦了,且剧情无聊。
让变性人不痛苦,让同性恋不痛苦,未来我估计人类会痛苦!无所谓了,好多人事也没和我有关系
完成度是不错的,只是没太大惊喜
三星半,但是考虑到是跨性别题材,还来自智利,且第一次由变性人演变性人,电影依然值得推荐。女主角很漂亮,叙事有点波澜不惊了,但我真的很喜欢表演和电影营造的氛围,只有南美电影能拍得如此自由。181号柜子,让我想起了A Ghost Story里的那张小纸条。
千里迢迢來看但很失望啊。有幾個場景拍得好,可是整個人物線壓抑到堪比《狩獵》,總之就是對身份和處境的不斷污名化,人物本身沒成長。
奥兰多猝逝,玛丽娜理所应当成了那个罪人,不公正的待遇像狂风,像暴雨,将她阻隔在了尚有余温还未远去的爱人之外,坚强如她,要昂首活着,活给死去的爱人,活给这个恶毒世界无处不在的嘲弄的目光。
題材不錯,但拍得乏味。還贏過Insult,不知怎樣評的。
逆风行走一幕让我想到了人生秘密缝的母爱自制胸罩,只不过这里更孤独,更煎熬,一个人的对抗,一个人对自己的爱的坚守,她真心的想成为一个普通女人,哦不,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有着女性的温柔,感性,对待爱情的坚贞。
女主原来是保留男根的变性人。那自然不能把你当普通女人看待了。 影片制造的争议,还是弱了点。3.5~4星
逆风而行。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变性人饰演变性人,不,只是普通女人。
觉得情节挺简单的,演绎也不出色
1.作为LGBT题材影片,依旧聚焦被侮辱受损害者的痛楚与抗争,不够有新意,故事也缺乏回味空间。2.所幸,尚有几许超现实的光华,如渐次前倾的逆风而立,以及舞会的飞升念想。3.空洞幽邃的衣柜盛不满空落落的心,两股间的小圆镜终于照出了本己的夙愿。(7.5/10)
???
加一星给在风里无法前行的画面
我为这个毫无意义毫无关系毫无冲突的人物浪费了两个小时就是为了传达同性恋/变性人都该死这个概念嘛好的,我赞同了我没被这种情感所感动,它太单薄暴力—屈辱正义—邪恶,是的这样一番对峙之后我们自然会偏向了弱者,基于大众那该死的不经理性审视的道德感,一种针对收敛与含蓄的刻意又做作,这就是我的结语,这种无聊的西方话语,以毫无革命姿态的方式书写人的自我革命,本质无非是一场软弱且妥协的资产阶级的自慰罢了。它们最终逃向了艺术,是的,这是日渐凋零的资本主义争夺话语权的最后战场了。而它于人生,却实在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