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视,看完了。
爽完就删视频哈哈哈哈哈哈。
看挺花哈哈哈,我记得好像是黄阿丽讲过一个段子,当你年纪小开始看片,你的口味就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你想看到的画面也更污更变态,但是没关系,互联网永远跟得上你的需求。
后现代性的欲望与颓靡。
你乍一看会觉得这片尺度这么大,肯定比大佛普拉斯剥削,但其实肯定没有,因为它没有把女性客体化,也没有把男主角写成纯粹猥琐的屌丝,我觉得大佛普拉斯的导演未必没有作者自觉,但呈现的方式真的有待商榷。
作为一个戴眼镜的人,我总觉得摘下眼镜后听力会变差。
这片的剪辑真是灵性,无论是那个好几个女生背影构成的镜头,还是从咖啡馆到公交车的瞬间切换。
我尤其喜欢那个谈着喜剧剧本窗外突然动起来的镜头,一瞬间就像咖啡馆动了起来一样,我原以为只是两个场景直接通过正反打和一句话做了无缝衔接,但后面的剪辑更是魔幻。
太特么牛逼了,这个虚实的呈现,这种对盲人生活的想象真的是平时根本想不到注意不到的角度,那种错乱与不安全感。
整个形式可比推拿要牛逼啊。
看起来猎奇但恰恰是去猎奇化的。
我知道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盲视那个小说,虽然从故事上二者没有关系,但在一些概念上还是很有关联性的,这就是从盲视者的视角看世界啊。
“吓死我了,还以为是灯灭了,原来是瞎了。
”这里面这些人似乎更在乎722里的爆炸,但国内似乎更关注722里的枪击。
哦原来是女主写的小说,哇塞…这个文本…完完全全的影像魅力…音效做的也很好,金发女再张口就有键盘声了。
整个虚实设计相当有层次,四个人一环套一环,每个人的关系中都有魔幻的部分。
看到一小时去上了个厕所,感觉自己瞎了一样,明明看得见,却像是看不见。
这短发男幻视维伦纽瓦哈哈哈哈哈哈哈。
(又幻视拉斯冯。
)嗯?
这男的和女的都叫英格丽?
剧场里超强的戏力。
本来是没有对这片有任何想看的,因为知道它和我看的小说不是一回事,但最近看模仿,查盲视时看到这片,意外发现换海报了,点进去一看,居然是个裸女,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样(因为之前那版黑色海报看着像底特律,完全没想到是和性有关的电影),友邻评分还很高,于是找来看,真是很惊喜,剪辑手法相当牛逼,翻友邻短评,胤祥居然是意外看到这片,他写“有时意外捡到宝的感觉真好”,同感。
6分。
最后结尾有点软。
若說夢境是人類潛意識的體現,藝術是人類夢境的再生,則《盲》便是我們觀看著Ingrid在夢醒與入夢中反復不休,意欲統整潛意識與理智的一場超巨大的春夢。
《盲》做為電影所必備的詩意與敘事,融在這一場春夢中,逼使觀眾各個成了佛洛伊德,勾引著觀眾主動完成了這一場替盲人做出理解與同情的「戲院諮商」。
《盲探》也好《盲劍客》也罷,世界上並不缺關於盲人的電影,何況是一個盲人的冒險。
《盲》的別出心裁,在於故事乍看之下是建立於後天盲人Ingrid獨坐高堂不願外出,由她旁白兼插敘她的丈夫與她的人生境遇的獨白;然而,當觀眾知曉了Ingrid的旁白來自她閒暇的寫作時,故事變進入了一場Ingrid「餵養」著觀眾資訊的斑斕秀場。
隨著情節的開展,觀眾會發現,Ingrid的獨白有時跟畫面的行為彼此矛盾;觀眾也會注意到,Ingrid會說謊,假藉回憶之中穿插了不可能存在於該時空的人物與發展。
觀眾跟隨Ingrid的舌語與視野齊步,卻一步步驚覺了這個敘事者的不誠,隱瞞,偽裝,真中妝假,假中挾真......當我們無從繼熟悉的線性敘事,以及「鏡頭必真」的直覺中,捕捉出Ingrid盲前忙後的真相,我們就勢必在觀看《盲》的過程中,主動成了意識介入影片的第三者,努力拼湊哪些是真事,哪些是假事。
而,Ingrid何以對觀眾說謊,又何以對觀眾坦白,動機的起伏,實則也是深窺盲人Ingrid在面對自己失明時,經歷了如何的驚恐與駭異。
觀眾甚至無法討厭這個過程,因編劇太明瞭懸念之強,琦夢之誘,能如何催使你我享樂於其中。
就我所見,《盲》絕對是個難以評價總分的電影。
看得懂的觀眾,絕對會讚嘆本片的敘事遊戲之純熟;看不懂的觀眾,絕對會在迷途於敘事遊戲而無從代入情緒,茫茫不知道看了甚麼。
但,我可以確定的是.....編劇Eskil Vogt實在太!
強!
我這輩子只看過幾次如此複雜卻又這麼飽滿的超優質劇本。
優質到Eskil Vogt本人也放不下心,親自來執導演筒。
融真與假,揭與隱,情與色,今與昔於ㄧ爐的超凡實力,Eskil Vogt替自己拿下了首次導演作的漂亮成績單,也證明了:頂尖編劇果然不好惹,連鏡頭語言都直接能在劇本疊合之中自然完成。
誰說導演才是鏡頭語言的佼佼開發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英格丽失明了。
完全失明,什么都看不见。
每天送丈夫出门上班后,她就摸索着泡一杯咖啡,然后坐在窗边的椅子上发呆。
有时候,一呆便是一整天。
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能感觉到丈夫出门后又悄悄回来。
不出声,就那么坐在另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偷偷观察着她。
丈夫似乎还有了外遇。
他虽然口口声声赞美她的肉体,但晚上宁可敲击键盘,也不想跟她亲热,无论她怎么主动和诱惑,他都无动于衷。
反而在网上跟另一个女人聊骚。
且聊天内容不堪入目。
网络那端的女人名叫艾琳,跟前夫离婚后,从瑞典搬到了挪威的奥斯陆。
丈夫和这个女人很快就见面了。
俩人对彼此印象很好,相谈也甚欢。
然而,正在饭桌上娇嗔害羞的艾琳,眼前突然一黑,接着彻底失明。
之前她也有失明的迹象,如今与别人丈夫约会期间双目失明,丑态百出,算不算是报应?!
原以为艾琳失明后,丈夫会对这个女人失去性趣。
可俩人还是回了艾琳家,上了床,滚了床单。
一夜情后,艾琳怀孕了。
男人却提出分手并建议她把孩子拿掉。
原因是她一个盲人,照顾不好孩子,再者,即使生下来,她也永远不知道孩子的模样,无法亲眼看着孩子成长。
这个男人就是一彻头彻尾的混蛋,是个好色又没担当的渣男。
不仅玩弄了艾琳,还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妻子英格丽。
他跟妻子说要出席公司庆功会,实际上却跟几个男女躲在一间房一起开了个淫乱趴。
看到这,你是不是很同情眼盲的妻子英格丽?
她独自一人在家,行动不便,无人陪伴,还遭到丈夫背叛。
可事实真就如此?
不,并非如此。
事实上,这一切的荒唐和不可思议都是女主英格丽的幻想。
失明后,她变得焦虑又敏感。
眼睛看不见,脑子却更加活跃。
她总觉得丈夫对自己不忠,幻想躺在自己身边的丈夫正在跟别的女人云ooxx。
艾琳是她虚构出来的情敌。
埃纳尔也是女主幻想出来的人物。
埃纳尔是个变态单身男。
人长得丑陋又邋遢,喜欢偷窥,还有特殊性癖好。
他每天穿梭在城市街道,视奸每个从他身边走过的女性。
有时还偷偷跟在人身后,细嗅女人身上的味道,触摸女人金色发梢。
他住在艾琳隔壁楼,每晚都能看到洗过澡擦拭身体的艾琳。
他还刻意跟踪过艾琳,并故意制造机会跟对方搭讪。
为什么女主要塑造这样一个猥琐男?
为什么艾琳被塑造的那么凄惨?
为什么这两人就不能幸福的在一起?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幸福啊!
因为女主太脆弱和不安。
失去视力后,她内心充满了恐惧,以至于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拥有的一切。
而艾琳的遭遇便是她最大的恐惧。
她怕失明后的自己被嫌弃,被抛弃,怕丈夫不同意眼瞎的自己生下腹中还未成型的孩子。
电影《盲视》的导演是曾荣获金奖编剧的艾斯基佛格。
这是他首部长片作品且一鸣惊人。
横扫国际各大影展,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日舞影展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本奖,以及入围挪威奥斯卡七项大奖。
《盲视》透过独特的叙述结构,用影像来表现人的抽象意识和思维,将幻想与现实无缝对接,完美呈现了一个盲女的精神世界。
盲女在黑暗中对抗孤独,在孤独中寻求安慰,最终现实和幻想世界在空间、人物达到一种“共视”的相遇。
盲女也摆脱内心的脆弱和偏执,勇敢走出家门,再次面对这个充满危险却又精彩纷呈的世界。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你能多些幽默感。
”
剧透剧透剧透【纯幻想】女主幻想了辫子男和他的种种癖好,辫子男是个内心极为孤独的人,为引起他人注意假装星战迷、因为722爆炸枪击案别人注意他而感到快乐。
辫子男代表女主的孤独和对性的欲望。
然后又幻想了Elin,以及生活的一堆琐事,代表女主失明后对婚姻的担忧和怀疑,所以幻想的Elin也失明了。
然后交代了一下辫子男暗恋Elin。
一直偷窥她,在超市放音乐吸引Elin注意。
【现实中幻想】唱片掉了被丈夫接住那段是女主的幻想,幻想丈夫坐在后面一直看自己。
还幻想了拿识别颜色的机器去识别丈夫屁股。
代表了女主渴望与丈夫亲密生活。
幻想自己上街走路(然后脱光了贴在窗户上没理解)【两种幻想并行】要命的是,女主幻想了现实中的人物,也是整个电影交代的内容。
幻想丈夫建议辫子男上网约炮(这段里一会在餐厅一会又到列车上,原因女主自己说的:“当我想到写什么的时候,故事就变得没有逻辑,我应该构思一下的。
”所以是女主的幻想混乱了一下造成的)后来女主闻丈夫的衣服,做出了“很臭很难闻”的表情,丈夫真的去健身了,说明已回到现实,现实丈夫给她介绍建筑模型,女主答应丈夫去参加party,然后两人睡觉去了。
女主临睡前幻想了丈夫在网上勾搭Elin。
女主想着想着竟然给了丈夫一记肘击!
说明女主已经有点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滚床单后有一个小低潮:女主内心开始自责、丈夫输入完又删除的“我们努力了好久…”我觉得是基于现实的,交代他们一直想要个孩子但是没怀上(为结局做铺垫)以上的幻想都来源于女主“我失明了,我老公会不会背着我干坏事”的内心写照。
之后基本是幻想现实双线发展,丈夫也分为幻想丈夫和现实丈夫。
双线发展也混淆了幻想和现实,比如女主犯困睡着了,辫子男也睡着了,Elin在滚床单进行中也睡着了。。。。
女主发现自己怀孕,Elin也怀孕了,并且是幻想丈夫的。
现实与幻想开始交融。
最后到party部分,现实party是丈夫公司庆祝,幻想party是个淫乱的性爱party。
现实中,女主穿新裙子不合身(做铺垫),拒绝了现实丈夫的party。
待在家里幻想了Elin穿了件不得体裙子去party找幻想丈夫算账。
【幻想混合现实】性爱party败露,Elin痛心离开。
女主现身大骂:“我当初为什么要嫁给你,我当初是怎么想的!
” 幻想丈夫变身,成为现实属性丈夫,并质问女主:“你发什么神经,你觉得我喜欢玩这种角色扮演吗?
” 吵了一架,剧情又一转折,场景转到女主与丈夫初识的餐厅,现实属性丈夫说:“你真的认为我会带其他人来这里吗?
我爱你,你明白。
”女主找酒,现实属性丈夫继续展现暖男性格:“你怀孕了不该喝酒。
”并让女主看现实中自己的糜烂模样,女主顿悟,原来丈夫一直爱我并没做坏事,我自己太糜烂了应该做出改变。
随即现实属性丈夫消失。
辫子男喜当爹抱走Elin,代表欲望与怀疑走向正规。
(party这部分全发生在女主的幻想中,现实属性丈夫与现实丈夫是两码事,一种出现在幻想中,一种是现实中的真•丈夫)【现实】女主从幻想中醒来,在幻想中经历了怀疑—混乱—醒悟三个阶段,决定重新做人,换好衣服来到外面去药房买验孕棒,丈夫(也就是真•丈夫)得知后一脸灿烂的暖男笑容说明了一切。
最后,女主继续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幻想,Elin牵着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站在阳光下与辫子男挥手。
代表女主重新做人成功,成为了妈妈也会得到丈夫的更多关心与爱。
电影结束,皆大欢喜
电影的剧本反而不是做得最好的部分,像这种讲述夫妻感情关系的片子,随手一抓一大把;而将剧中现实跟人物虚构的事件混淆的手法也非首创,法国导演欧容的《游泳池》和科恩兄弟的《才子梦惊魂》都算是成功的尝试。
我只是觉得这部编剧的着眼点另辟蹊径而已。
我觉得处理得最绝的部分是剪辑,导演将真实事件和虚构故事水乳交融地无缝连接起来,让观众难以觉察两者的界限。
两个男人在咖啡馆那场,女人在餐厅突然失明那段,以及最后高潮剧情扭转的重要一幕,都让我看得瞠目结舌。
尤其是最后那个破败的房间跟女主角的心理描述契合度很高。
换句话说,导演成功地将盲人看不见的世界用最富有想象力的手段展示出来了,而且是个心思细腻敏感,嫉妒心理超强的北欧女人。
失去视力的事实,以及伴随而来的生活、婚姻等各种焦虑,在不安、猜疑、自卑和欲望压抑的浇灌之下,孕育出一朵脆弱而敏感的幻想之花。
一如很多欧洲小众片,手法是大胆的,创意是不拘的,画面是梦幻的,意识是横溢的,然而跟着女主跳跃穿梭在漫无规则的意识中,无疑也让观片过程也是痛苦而恍惚的。
当然,能把意识流的东西如此成功的搬到银幕,已经是强大画面语言能力的体现,该片无数的奖项就是证明,但是,犹如对被众多追捧的意识流文学类似的个人看法,低俗如老夫,始终认为没有真实的故事框架而构思其上的意识流,终归缺乏世情之坚实基础的飘渺妄想,不免落了下乘,看罢让人心里空落落,而后弃之如旧履,遗忘于时光,不复再阅或思量。
《奥斯陆,8月31日》的编剧之一埃斯基尔•沃格特(Eskil Vogt),以编剧身份跟:约阿希姆•提尔(Joachim Trier)已经合作过两次,明年两人还有一部英文片《比炮弹更响Louder Than Bombs》即将面世。
在此之前,今年埃斯基尔•沃格特独立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盲视》,以“今敏式的风格,阿特伍德式文本”黑马跃出,横扫了欧美不少电影节,获奖如挪威国度影展雅曼达奖(Amanda Awards, Norway )的最佳导演、演员、剪辑和音乐;柏林电影节的欧洲电影标签奖(Label Europa Cinemas);圣丹斯电影节和雅典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哥本哈根电影节(CPH:PIX)的年度新人奖,以及伊斯坦布尔电影节的金郁金香等。
除了十个奖项,提名更有五项之多。
女主Ingrid失去视力之后就久待家中,开始靠一种纯幻想来构建生活。
比如,想象她的丈夫Morten回到家中,坐在角落,偷偷观看她的生活。
比如Morten和偶遇的朋友Einar在咖啡馆闲聊。
幻想自己拄着拐杖上街,步步维艰。
想象中丈夫看网络色情片,和一个单亲母亲Elin成为网友后约会。
突然之间,Elin也盲了,意外怀孕她穿着窄小敞露的可笑衣服,去一个聚会上找Morten,而Morten正在小屋子里群P,被人嘲笑的Elin,又突然和自己高度合体,与丈夫当面对峙。
本片最革命性的元素,就是电影语言的彻底“想象性自由”。
相较于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给予摄影机的自在,此片堪称更进一步的“电影大脑”。
既定的框架逐一被打破,幻想和现实在一种跳接中非常冷静的切换。
观众也分不清到底某一段是女主的脑内的自动编排,还是现实。
当然,这种“真亦是假、假亦真”让一切都无需讨论了,出色之处恰在环环相扣的虚构中的虚构。
知道不是真的,而一切又以纯真实的方式呈现——全片都在这根晃荡的平衡木上精彩的摇曳。
“盲”的设计是为了表现一种孤独和不安全感的极致,身体的限定,而思维又是极端发散的。
女主感知骤然敏锐(影片声画镜语完美的体现了这点),她的脑补功能相当之强大,脑内的世界堪比matrix——场景,人物,对话都在慢条不紊的变幻、进行着。
思维如普鲁斯特般行云流水,不受阻碍。
镜头不带感情的平移在街头巷尾,咖啡馆,电影院,电车和室内。
她似曾相识的旁白和不靠谱叙事,女性的身体,色情展示,以及冷调的配乐,交织成一种如冰水以下的失联生活。
用镜头完全坦诚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和恐惧,完美的“感觉派”体验。
可以设想,这种意识流的小众情节如果变成拉大叙事张力的剧情片,其力度将会如何振聋发聩。
完
我个人对欧洲电影很偏爱,其中丹麦、挪威、冰岛这几个北欧小国比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电影大国的电影更特别,出片量不多但是非常出彩,选取的角度和题材都别具一格,表现方式也是不走寻常路。
比如这部《盲视》,本片在当年国际各大影展所获颇丰,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日舞影展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本奖,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编剧奖,提名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
看开头以为是一个四角恋故事:盲女英格丽Ingrid和男主Morten是一对中年夫妇,单亲妈妈Elin和Morten有染,而住在Elin对面大楼的辫子男Einar暗恋Elin,两位男士Morten和Einar以前是同学。
如果人物关系仅仅是这样并不特别,愚钝如我,观影过半才发现原来真实的人物只有英格丽和莫滕两个人,其他两个人都是英格丽虚构出来的。
英格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编写出另一出平行世界里的人生剧本:她幻想在工作时间的丈夫莫滕悄悄回家,呆在家里某个角落观察她;想象莫滕在网上和单亲妈妈Elin调情,私下见面约会。
两人谈笑间Elin突然眼前一黑,失明了,为什么会突然这样呢?
这四人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影片色调是以北欧风格的冷灰色为主,画面色调沉寂而抑郁,以为是清冷的基调,没想到很有趣。
导演将盲女的精神世界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旁白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旁白者是最后失控的英格丽本人,因此并不能全部相信。
虽然失去了视力,但她的感知和想像力反而更加清晰和活跃,内心变得更加的敏感和丰富。
现实社会中有规则和法律限制人的行为,但是臆想世界一旦失控,几乎没有人能察觉,连她本人也陷入现实和虚幻的模糊地带,逐渐迷失自己。
英格丽幻想出一个充满xing幻想的单身男子Einar和自卑孤单的Elin。
这两个人物都源于英格丽失明后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对安全感的极度缺失,来自她自身的恐惧、脆弱和孤独,是她内心焦灼且迷失的写照,旁白不但引领观众了解剧情、洞悉走向、触摸英格丽独特的内心世界,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渴求,起到了揭示人物真实状态的作用。
当然会有误导的方面,但这种适当的误导恰好是影片所需要的,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从第一视角发现女主的纠结矛盾的成因,接受了本片独特的叙事,进而渐渐被带入和沉浸在这种叙事的氛围中。
为了搭配这独特的叙事结构,导演使用了虚实切换的剪辑,超越时间空间,精准流畅地还原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虽然大胆却不过于天马行空,反而令原本平庸的故事变得扑朔迷离、悬念丛生,更精准地捕捉到了女主内心的脆弱与偏执。
让现实与虚构叠加拼接得严丝合缝,使得现实和幻想完全融合,整个观影过程也变成解密之旅。
影片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坦率,将失明者内心的所有细微和隐秘的细节都毫无遮掩的袒露出来:男性形象Einar代表着她对xing的渴望,Einar在网络上的猎奇心理,代表着女主压抑不住的欲望。
而另一虚构人物Elin也代表着女主的一部分,对孩子的渴求、情爱的希望。
因此影片接近尾声时设计成Elin和孩子在一起向着遥远的Einar招手代表着女主的这个虚构精神世界达成暂时的和解和平静。
影片有段在Elin在公交车上和Morten的短信对话让人看得特别揪心。
因为Elin看不见,所以他们的对话的每一个字和她的每一个操作都需要语音外放提示。
坐在她周围的所有人和观众都能清晰地听到她敲击出来和对方回答的每一个字,能看到她细微的面部表情,从而感受到这段对话的尴尬和悲伤。
Elin当时的愤怒、纠结、羞愧、绝望也就是英格丽在她的幻想世界里每天的经历,这是怎样的折磨和煎熬?
那种强烈的被遗弃、被孤立的感受以这样的方式更具体更直接地表现在荧幕上。
其中在描写Einar的时候有个片段很有意思,提到了挪威著名的一个社会事件:2011年7月22日,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大楼附近发生了爆炸,不到两个小时后,在位于奥斯陆西北部的一处岛屿上,执政党组织的一场活动上又发生了枪击事件,截止到23日中午两起事件造成至少近90人死亡,多人受伤。
有报道称,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Einar的社会属性在此次事件中发生了些许变化,他将自己装扮成积极的游行者,以此获得短暂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得到其他人同情和钦佩的目光,甚至是陌生人的安慰和温暖,反衬出他(也就是女主)内心对外界环境影响和社会价值的渴望。
在人本主义哲学家,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著《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提到:如果要讨论当代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考虑其生活方式中哪些因素促成了精神错乱,哪些有利于精神健全,仅仅把它当成抽象的人的抽象属性来讨论是不够的,必须要了解生活及工作于这种环境中的一般人的个性。
只有当我们能描绘出“社会性格”时——这种描绘也许是尝试性的和不完善的——我们才有根据来判断现代人的精神健康状况。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英格丽无疑是精神不健全的,而片中的这个情节是她精神不健全在社会属性中出现的问题缩影。
不同于以前看过的关于盲人的电影,《盲视》全面和真实地告诉我们一个盲人眼中的世界,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不是回避和偷窥,而是平等的权利和需求,是关切友好的直视,是爱人温柔的触摸和抚慰。
也许对于我们身体健全的人来说这只是电视上的某一个热议话题:“我们来讨论一个永恒的问题吧,失明和失聪哪个更糟?
” 可是对于真正失明的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如果想象不出来,你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会,哪怕十分钟,或许你就开始感受到焦虑和不安了,而这只是他们每天要习惯的第一件事。
部分内容引自网络 撰稿:杨杨 喜欢我们可以关注下方公众号哦!
这是一个有关焦虑和爱的故事通过描写一个盲人的心理活动“没人想和一个有焦虑问题的人交往”所以,片中丑陋 可是同样有焦虑问题的英格丽,注定首先成为了女主的信仰寄托 相信他,从而丈夫亦存在信任的可能前后对比可以通过对“丈夫偷溜进来”的心态的转变。
关键的转折点是丈夫对孩子光临的明确欢迎这似乎是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关于维系家庭的共同的主要工具梦是伪装过的潜意识欲望那白日梦(写作)呢?
是对内在刺激的反应刺激越重,表达越荒谬对盲人来说 臆造一定会令代入感越来越真实盲人,没有常识,也就没有常人的判断能力和孤独有类似之处,与社会有天然的割裂层都能表达出日常的一定程度的无聊也都会寻求内心深处的安慰因为触觉的减少,所以盲人的感觉会更加真实这是因为 信任感建立的艰巨,足以发达了她们的感知能力从另一面亦重复了我的认定:眼神本可以看透本质只是现代人更愿意在常态下当它作标签过滤器“我也不知我能撑多久”想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道德思考:当一个家庭遭遇不幸时,你宁愿按部就班接受可预期的毫无生机的悲凉死寂,还是家庭的某位成员以某种“不怎么道德”的方式首先寻求解脱,从而令家庭重现可能的生机?
传说中,某些成功人士,他们的第一桶金,在道德层面上都是多多少少不清不楚
心盲你有没有想过,盲人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
特别是,当一个原本视力健全的人不幸后天失明,这个世界在她眼中会发生怎样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又能否通过电影手段呈现给观众呢?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种基于视觉的艺术形式,而这恰恰是盲人所不具备的感官。
因此,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是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视角,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审视盲人的生活状态,而非从盲人自身的主观视角出发,表现他们对于外界的真实感受。
然而,2014年的冷门佳作《盲视》似乎独辟蹊径。
挪威电影人埃斯基尔·沃格特试图在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带领我们深入盲眼女主角的精神世界,捕捉其内心的脆弱与偏执。
主人公英格丽最近不幸失去了视力,这让她备受打击,从此足不出户。
医生说,失明以后,她的视神经将不可避免地衰退;唯一能够延缓的办法,就是每天坚持进行想象练习,通过想象的方式保持对外界的感知。
平时,她靠写小说打发时间,或者一天到晚坐在窗前发呆,陷入胡思乱想。
她时常幻想丈夫白天并没有去上班,而是悄悄溜回家,坐在她身后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幻想他在电影院偶遇了一个单身男子,或是在约会网站上结识了一位单亲妈妈,还背着自己偷偷跟对方约会——奇妙的是,这两人其实都是她小说里的虚构人物;最后,英格丽干脆自己走进了自己的幻想世界,和丈夫当面对质……
本片的主要看点之一,是失明女主人公细腻的心理刻画。
首先,失明意味着什么呢?
一般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当中,视觉信息占到60%之多。
因此,要想感知外界,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用眼睛去“看”;一旦视觉被剥夺,从主观上来说,则无异于世界的一部分也随之消失,这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感和对外部环境的失控感。
英格丽就是如此。
她多次幻想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在喧嚣的街道上,各种声音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脚下俨然到处埋伏着看不见的陷阱,她就像只胆小的兔子,屡屡惊惶失措。
正是由于害怕失控,她坚决不愿出门,固执地将自己的世界封闭在小小的公寓房间里。
可麻烦事还远不止这些。
从英格丽的遭遇来看,失明还意味着,当你试穿一件新衣服,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的上身效果究竟怎样,只能根据别人的描述随意想象;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你甚至会渐渐忘记自己的长相;一个人在家听音乐,你总是只敢戴一只耳机,不然即便有陌生人闯入也会毫无察觉……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英格丽内心的恐惧、焦虑和痛苦也就显得格外真实。
此外,这种失控感有时还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使失明者变得多疑、神经质、对别人失去信任感。
电影中,英格丽和她的丈夫之间就产生了裂痕。
丈夫其实非常爱英格丽,在她失明后一直对她不离不弃,而且一直鼓励她多出去走走,慢慢克服心理障碍;但他是那种不善言辞的男人,而且一直忙于工作,关注不到妻子精神的苦闷。
所以英格丽始终觉得,丈夫其实打心眼里嫌弃她,随时可能抛弃自己,之所以还没有这么做,不过是出于对她的怜悯罢了。
更何况在失明以后,英格丽完全看不到丈夫的一举一动,这更加助长了她的猜疑心理。
丈夫睡前躺在她身旁用笔记本电脑写邮件,她却忍不住想象丈夫正在网络聊天室和陌生女人调情;甚至幻想丈夫已经出轨,说是去健身房,其实是去跟别的女人偷偷约会……
不过电影真正出彩的地方,在于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无缝交织。
尽管主人公丧失了视觉,她的内心世界似乎却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想象力代替了她的眼睛,使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前者得以不动声色地入侵现实。
也许对英格丽而言,想象已经成为属于她个人的“真实”;想象到的,就是“看到的”。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其实并非实际发生,而是英格丽想象出来的。
可是,在表现“幻想”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时,导演却刻意不加区分,保持了两者画面风格上的一致性。
因而,片中出现的幻想情节尽管也带有一定的视觉奇观性质,但风格却始终是写实的。
初次观影时,观众很难分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现实,亦真亦幻,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趣味性。
这样的例子在片中不胜枚举——丈夫和另一个人面对面坐着喝咖啡,然而他们对话的场景时而在咖啡厅、时而在公交车。
这段反复转场无疑是发生于英格丽想象中的视觉奇观,但是镜头处理非常克制、非常写实,初看几乎意识不到有转场,颇有今 敏风格。
丈夫睡前一直在敲键盘,他说自己在写邮件,但镜头多次给出他和陌生女人的网聊界面,内容颇为露骨;等丈夫关掉电脑熄灯睡觉,镜头却再一次切到聊天界面——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丈夫真的是在写电子邮件,之前所有聊天内容都是来自英格丽的幻想。
还有个人最喜欢的一组镜头:镜头一,中景,英格丽踮起脚尖试图触碰天花板;镜头二,特写,我们看到手指几乎就要触到天花板;镜头三,切回中景,我们发现她的手距离天花板其实很远很远,镜头二只是她的想象——言简意赅地表现出了盲人眼中空间感的模糊化。
北欧国家的电影似乎总和他们的气候一样,骨子里带着几分阴冷的气质。
这部《盲视》也不例外,多数时间画面都是冷峻的,看的时候真担心连结局也是冷冰冰的。
英格丽一直都想和丈夫要一个孩子,可是又担心丈夫的反对,担心他会说:“你永远也看不到自己孩子的样子,这样真的好吗……”最后她鼓足勇气,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然后站在那里,紧张不安地等待着——
只见之前种种悲观的幻想,此刻,全都被丈夫温暖的笑容驱散得无影无踪(虽然,她自己看不到这一幕)。
原来,丈夫也很想要一个孩子;原来,丈夫从来就不曾有过抛弃她的念头——要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总是像我们想象得那样糟糕呢?
肉眼的失明使人目盲,使我们失去对外界的正常感知;然而封闭自己的内心、耽于幻想不能自拔,却会使人心盲,使我们对生活中的美好视而不见、对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无动于衷——这也许是《盲视》试图告诉我们的。
实在太棒,谁说真实不是虚幻,虚幻又何尝不是真实呢。
呃,评论这么牛的电影,木有看下去,我觉得是,电影不是英文的原因。。。
用将想象部分具化的形式来表现盲人的纤弱心理,随着女主角心境的变迁,在虚拟世界中的人物命运也会转变,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派对那场戏,女主角的自我投射可见一斑。值得称赞还有片子的剪辑,虚实不断交错,令人拍手称赞。
挺厉害
看着其实有些累,自带光环的编剧
诡异的叙事镜头和顺序,智商不够看不懂
喜欢这部甚于娄烨《推拿》,将困室中的盲女内心小剧场彻底电影故事化,并在舞台剧的各种交叉互文中,弄得有那么一些小癫狂。
探索感受一种叙事手法。
烧脑,看一遍基本是看不懂的
3.5。一个聪明的小品,尽管讲的是虚实的逻辑而非虚与实本身,但即便每一次剪辑都透露着极强的引导意图,它仍然有着妙语连珠的智慧,表面上浮夸的、尴尬的幽默,以及看似混乱的章法布局,也能通过情节的内在逻辑提呈出真实的人物心路与情绪。
挪威版《彼得罗夫的流感》?
还不错,没想象中沉闷。北欧的文艺片也开始讲故事了。世界真是变了。
脑内实录。喜欢独白+想象事物细节的影像,各线转场与叙事实验用心是用心,流于小聪明,整体有点太IKEA。
没看懂
唯一的点可能是让无知的我了解了一下挪威人的审美。
本来也就是《改编剧本》《登堂入室》的类型,但两性关系描写太棒,上了一个台阶。
看不懂,看了几分钟关了。不过北欧真好。
讓我一個人在家,會發覺原來自己內心邪惡是怪獸。
整个故事描述的是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所以需要用一种媒介去呈现,一个自我怀疑的盲女重整人生的故事。
失明的女人敏感地编织出一个故事,将想象和现实揉在一起,最终是爱治愈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