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情感哪个更重要?
——观电影《小小的家》有感有人说这部影片反映了“百合”情结,认为影片主角布宫多喜爱上了平井时子,这应当是误读。
影片中的确有百合暧昧,但绝对不是多喜对时子,而是误解了多喜的睦子小姐对时子。
要解释这段“误解”得从多喜对“佣人”这个角色的理解开始。
那个时代的日本家庭女佣是一份职业,不可等同奴隶。
本片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均与多喜对这种职业的功能价值的认识有关。
这种“认识”在多喜初次进入女佣这个行当时就形成了,而启蒙老师正是那个她本乡小说家小中老师。
小中跟多喜提到过一个叫阿文的女佣,这个女佣曾帮他隐藏过男女私情,所以,他发出了“夫妻和睦靠女佣”的感慨。
这一“感慨”影响到了多喜并被她完全接受,也成为她日后女佣生涯的行为指南。
时子与板仓正治间的不伦之恋当然会影响到时子的现在家庭,会破坏时子与其丈夫之间的和睦,作为时子的家庭女佣,她在明白就里的情形下就不能无动于衷,所以,当她看到时子外出归来,其外衣不是第一次解开时,她非常担心害怕以至哭泣,这被前来拜访的客人、时子夫人非常男性化的朋友睦子小姐所误解,因为在睦子看来,一个女佣哪能因为与已无关的、别人的情事而哭泣?
所以她对多喜说:“原来如此,是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啊!
”,她的本意是认为多喜“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时子,而在多喜那儿被理解为,时子“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板仓。
这种“误解”只有在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睦子那儿才有可能,所以,她对多喜说“你也很痛苦吧,我懂你!
”。
正因为睦子是站在女同的立场上,所以当她看到时子对多喜发火时说:“真可怜!
”显然她在感叹多喜的一片“痴情”得不到回报。
本片虽有二战背景,也有不得美化侵略战争的宣传,但本片真实意图应当是反思当下一个重要主题:伦理与情感或规则与人性哪个更重要。
本片结尾留给观众一个问题:“婆婆如此悲伤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痛苦可以让人悲伤,痛苦的解除也可导致哭泣;对于因错误行事而产生的痛苦,终结痛苦的良方便是彻底的忏悔。
多喜婆婆写传记显然不是为了宣扬她的丰功伟绩,而是为了忏悔,忏悔那件当时就令她纠结、事后又一直无法释怀的痛苦往事。
令多喜当时很纠结的事是:当时子想在板仓赴战场之前私会板仓时,多喜说:“我心中有两个人,一个人说:‘不能让他们见面,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另一个人说:‘这是最后一次,不管发生什么,都希望他们能见面’,我很犹豫!
”其实,两种处理方式都有道理,前一个声音支持伦理和规则,后一个声音支持情感和人性。
不要说当年的日本,即使在当下的世界任何国家,是支持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件棘手的事,多喜不会也无需为她哪种处理方式而后悔,令她后悔和痛苦的事是因为战争让时子死亡,有情人再也无法见面,这是因为她擅自扣留时子的信件而导致的。
可以想像,当时的多喜应当不会为扣信事有太多的自责,直到她发现时子去世,她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因为她掐灭了时子最后的希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维护伦理和规则的激情应当会减弱,而尊重情感和人性的理智会增强,这就是她为什么一直痛苦的心理根源。
(作者:石板栽花,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8)
《小小的家》前面的“邦妮和克莱德”是美国30年代故事,本剧就是日本30年代故事了!
那个时候,就中日关系而言,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法西斯攻占南京,持续暴行达到高潮,再至珍珠港事件,日本国内每况愈下。
都以大学生荒井健史(妻夫木聪 饰)的姨婆多喜(倍赏千恵子 饰)终老前,将自己数十年回忆铺满在笔记本上逐一展开!
在那段大时代背景下,作为年轻乡下女佣的她,在东京某玩具公司常务家辛苦劳作着。
以一个普通下层日本人的眼光,客观看待着风云际会的那些时光。
本片未躲避日军暴行之一切,更对当时南京暴行六周,而东京还全民欢庆表示了应有的愤慨。
但同时也表明,大时代背景下的日本人自己,也是牺牲者与工具而已!
虽然,我一般认为,这个军国主义的主角,其实就是日本全民!
一个国家,是由亿万家庭构成;一个家庭,是由众多家人构成;每个家人,心中都可以有,也真的有另一个小小的家;那是自我追求的,自我实现的家!
这就是小小的家,构成了国家!
本片特点:a、影片改编自作家中岛京子2010年第143回直木赏获奖作品《小小的家》,讲述了昭和初期在东京某户红屋顶家中服务的女佣人多喜,所亲眼见证的“恋爱事件”以及她在心中封存了长达60年的秘密,全部通过她生前留下的笔记本娓娓道来。
b、山田洋次。
现年82岁的日本影坛名宿山田洋次,已为电影界贡献了82部饱含着温暖世情的作品。
从“寅次郎系列”到新世纪的“武士三部曲”,山田导演一以贯之,从未放弃对“家族纽带”这一主题的诠释与追索。
此次导演首度向“家族的秘密”发起挑战,为世人呈现旧时代下平凡男女那隐忍平凡却又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
c、久石让。
继《东京家族》之后,著名音乐人久石让再度加盟山田组,极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将一个家庭的变化放在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故事,真是非常文学化的一部电影。
从《小小的家》的片名看,电影追求的境界就是“普通”两字,因此真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
当然仍然还是会有一些过去山田洋次家庭电影的痕迹,如对家庭中热闹和互动细节的场景描绘,通过一些小事来展现家庭的结构关系和变化,对人物个性淳朴笨拙的塑造,都是过去山田洋次拍家庭电影用得炉火纯青的手法,但并无刻意去做夸张放大戏剧化由此呈现出喜剧效果,让故事显得更好玩有趣,反而是尽力压减到最少,尽量返璞归真去呈现了一种异常平淡的效果。
此外,山田洋次本身不喜电影技巧,就很少通过画面的构图、音乐、克制的人物特写或者它物来暗示或强化人物的情感转变。
这也是他多年和外放型表演天才渥美清合作形成的习惯。
因此,对于电影中涉及第三者的家庭情感进行描述时,没有做一些隐晦的处理,都是通过镜头给予直接的表现,甚至当吉冈秀隆拒绝相亲对象时,镜头还给了个松隆子拧他大腿的特写,相信这种过于直白缺乏隐晦意味的镜头表现,比之森田芳光《其后》那类骨子里透出的闷骚文艺,简直是完全南辕北辙的两种路子,相信也是不少影迷觉得山田洋次电影粗俗,不太喜欢他的原因。
当然,这也确实是山田洋次的局限,他表现不出男女之间细腻而纠结的感情,所以在他的电影中,男主角对于感情都显得过于木讷,无法领悟要点,不是会错意,就是对于她人的钟情完全不知情。
不过,木讷自然也有木讷的可爱之处,而且在山田洋次电影的感情世界中,爱情只是一个相对小的主题,家庭亲情才是更大的主题。
即便是相爱的两人,如何创建维系一个家庭,如何相互扶持着生活下去,才是重点。
就好比寅次郎流浪在外,被女人甩了一千次,一万次,但他还是能够开心开朗的活下去,因为他有个永远不会放弃他的家。
从这个观念而言,山田洋次确实是非常注重家庭关系,非常传统的一个人。
作为山田洋次的脑残粉,说了这么多,不得不承认的是,《小小的家》并不是我喜欢的山田洋次,他用了太多的力气去表现一种自己并不擅长描绘的情境,虽然吉冈秀隆和松隆子的表演很卖力,但家庭内部感情崩坏,女主人与外来者感情纠缠的戏,拍的过于平淡也缺乏特质,并不能给人带来太多的吸引力,甚至多少是会感到无聊。
当然,电影最后的情感爆发点出时代遗留的伤痛,想到宫崎骏的《起风了》,森崎东的《去见小洋葱的母亲》,一样的是,他们这一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为自己生活过的时代感到彷徨、矛盾、痛苦,这种体验是会一辈子都留下来的。
人到老年的一场痛哭宣泄,“我活的太长”的台词,有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包含其中,悲伤中似有千言万语,很让人动容。
在看完原著后就一直在等她被拍成电影的那刻,不知道由谁来饰演多喜和夫人。
电影似乎比原著更让人产生代入感,基本可以把文字直接转换成画面。
黑木华的表演就算不出彩也算中规中矩,两腮的潮红还是很可爱的。
要说唯一的不满,大概就是找来吉冈秀隆演板仓,毫无亮点不说,简直叫人嫌弃。
虽然原著中对这个厌恶战争的文静男子的描述也是较为柔弱,但绝不是他这样子。
看到松隆子站在那片红色的屋檐下竟然有意思难过。
今日周身充满成熟女性韵味的她无疑是另一番风景,可我还是固执地想念那个独自从北海道独自去武藏野大学读书羞涩女生。
整个故事发生在日本战事最为严重的年代,但全篇始终展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关于战争只在各方的对话以及情节的推动中被侧面刻画。
关于战争这个严肃话题被处理得异常温和,红色小屋似乎变成了一个避风港,外面时局的动荡与战争的残酷,都仿佛处于另外一个空间。
这一切从多喜的视角开始慢慢发生着变化,小小的房子,曾是她小小的家,有了小小的秘密,也随之而来小小的冲突。
和谐的小幸福终也抵不过人性的自私与战争的磨砺,那些在红顶房屋里的回忆也变成最珍贵的财富。
最后十五分钟的高潮叫人眼角发红,当年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那些美好的回忆才是最刻骨铭心印迹。
提到上了年纪依旧持续拍片且佳片不断的电影人,我脑海中最先冒出的就是美国的老牛仔伊斯特伍德和日本的山田洋次老爷爷。
就作品主题及风格而言,前者多变而硬朗,后者则恒久而绵长。
家庭,是山田洋次一直在表达也是最终想表达的。
《小小的家》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讲述的是一位女孩到东京做女佣并和主人一家相处的故事。
这位女孩名叫多喜,生性温柔善良,她和她的主人共度了一段平凡而又难忘的时光。
那座红色的房子,那个小小的家,多年来一直是多喜的牵挂。
影片借多喜的回忆,反映了日本二战前后十多年的时代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身处战争中人们悲惨境遇的关怀,风格清新,主题隽永。
整部电影如同一杯日本清酒,清新且优雅,细腻而又绵长。
小小的家坡道上那栋红色屋顶的房子里面住着玩具公司的社长,夫人一家,这里也是阿喜生活过的家。
里面曾经有过很多的欢声笑语在小少爷生病后阿喜自告奋勇每日背着小少爷去做按摩阿喜哭着和夫人说,不想嫁人,想和夫人,小少爷一直生活在一起。
她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家把夫人,少爷看作是自己的家人忠心耿耿全心全意的服务着战争来了夫人的情人去了战场情人失约了他们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夫人从那以后就像失去了魂魄随着战争的越演越烈日本国内物资短缺夫人一家不再雇佣的起佣人阿喜回到了老家美国的轰炸机飞到了东京的上空炸毁了那个红色屋顶的房子待阿喜再回到曾经的主人家先生和夫人在防空洞里紧紧抱在一起死去了没有发现孩子的尸体少爷恭一或许还在什么地方活着在收拾阿喜婆婆遗物的时候发现一封没有开封的信件是夫人寄出的而,命运似乎就是这么奇妙要让曾经的故事继续男主意外的发现了夫人上了战场的情人并没有死他活着回来画了很有名的绘本在他的纪念馆里一幅画着红色屋顶的房子赫然展示在那里而相似的画作在死去的阿喜婆婆房间也曾见过而且因为这幅画居然了解到恭一还活着男主找到了恭一把那封信交给了他原来这封信就是夫人写给情人的而阿喜最终并没有把信送出去男主每每看见阿喜婆婆趴在桌上哭的泣不成声阿喜婆婆说,我活的太久了因为她,没有让夫人再见到一次情人而不久后的夫人,就在轰炸中死去了曾经那个小小的,快乐的家毁灭了主人也死去了她的眼泪是为何而流是自责自己没有让夫人他们最后再见一面是因为夫人和先生的死巨大的悲伤那个小小的家承载着少女阿喜年轻时代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这淡淡的片子杀伤力却这么强情人终身未娶 阿喜终身未嫁他们都把自己最纯真的爱留给了那个房子和房子里的人
山田洋次去年的电影《小小的家》,最初吸引我仅仅是因为学生时代的女神松隆子参演,受朋友那种不屑于山田洋次选材情绪的影响,很少看这位老人家的作品(除了黄昏清兵卫)。
电影用最常见的以小家写大时代的方式展开,双线蒙太奇中的现在时,除了结局部分,其实对叙事推进影响有限。
整个故事对于人性的复杂与微妙有生动的描述,小家之暧昧,大国之荒诞。
同时也是日本少有的透着浓浓反战情绪的电影,从妻木夫聪的那句“南京发生了大屠杀,而东京的商店竟然为此而大肆促销”,到讽刺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战争导致资源匮乏,玩具厂竟然没有金属原料只能生产木头玩具。
前后两次通过剧中人说出“那是一个让人生厌的时代”。
日本帝国主义的荒谬,狂热时代里国民不由自主的痛,体现得淋漓尽致。
平井登纪子(松隆子饰)那一尺见方的小桌子上,躺着一本日语版的《乱世佳人》,那时,美国还没对日宣战,在东京郊外这所有着红屋顶的小房子里,她和老公、儿子、家佣和朋友一道,过着最后的快乐日子。
之所以将《乱世佳人》作为道具搁在屋子里,或许源于山田洋次对恩师小津安二郎的了解。
在一次访谈里,82岁的山田君说到小津在新加坡的服役故事,“战友们一道看了电影《乱世佳人》,心照不宣的各自感叹,难以战胜制作这样电影的国家。
”小津和山田也都认为,如若自己去拍这样的大片,也必输无疑。
那么,不如学着老师那样,“回归日本传统家庭,拍榻榻米上一家人围绕一张小桌子的故事,我们就不会输了。
”离开了寅次郎故事的山田洋次,这一次将视线拉回到战争年代的平凡人家,改编并拍摄了基于中岛京子原著的《小小的家》。
来自茨城乡下的少女多喜,1930年来到向往的东京做女佣,旁观并感受着风云变幻大时代里的申奥、兵变、战争、食物紧缺、征召令、空袭……许多许多年后,在去世前,终身未嫁的她在表孙荒井健(妻夫木聪饰)的督促下,写就了回忆东京记忆的个人故事。
在郊外平井一家的小红屋,有着老公和孩子的女主人平井登纪子,与作为丈夫下属的年轻人板仓(吉冈秀隆饰)产生了一段“廊桥遗梦”式的、秘密而激烈的婚外情。
年轻人出征前的最后一刻,出于某种暗恋的情愫,多喜没有将女主人的书信送到情人之手。
平井夫妇葬身美军空袭之下,多喜为这个自作主张的“错误”而抱憾终身。
这本山田洋次随意买到的小说,同样勾起了导演的儿时记忆。
侵华伊始,他就随作为伪满国铁路工程师的爸爸来到大连生活,并在成长中有着对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等“伪满国”城市的记忆。
因为与故事里平井家的儿子同岁,山田洋次对童年时代接受的战争宣传教育记忆犹新,“日本报纸总在报着我军获胜的喜讯,后来才意识到都在谎言,战败投降当天,我还在中国东北上学,经过中国居民区时,看到家家户户都突然挂出青天白日旗,这对我们孩子来说,是极度震惊和难以置信的。
”《小小的家》虽不直接表现战争场面,却又时刻体现着普通人在其中的命运,并体现着山田洋次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正确态度。
电影剧情通过三个时空的两段闪回进行,1937年12月,街坊传来南京沦陷的“喜讯”,邮递员高呼着“万岁”,号召平井一家上街庆祝;多喜老奶奶写到这段回忆录时,孙辈愤怒道:“南京在发生大屠杀,东京却居然在庆祝。
”而对平井登纪子那位本不符合身体条件的隐秘恋人征召令下来时,平井先生还鼓励他,“你这是在为大日本帝国做伟大贡献”。
山田洋次在访谈中也回忆到:“最不可理喻的是,1945年美国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官方还号召我们削尖竹矛战斗到最后一人。
我意识到这里面的无比荒谬,就算我可以去死,但如果每个人都玉碎了,世界上就没日本人了。
”遗憾的是,电影中这样有着清晰历史观的孙辈,在当下的日本现实社会里并非多数。
山田洋次在关于《小小的家》之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对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表达坚决反对态度,“这严重伤害着包括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在内的受害国家感情,就我所知,日本民间并没有自发的抵制示威,我自己也不知道在日本国内支持和反对安倍参拜的人各占多少比例,让我担心的是,或许我们这代人走了以后,就没人能留下来告诉后辈发生过什么了。
遗憾的是,包括安倍晋三在内的日本政客,偏偏就是战后出生的。
”即便《小小的假》非常温情而且催泪,但也真诚表现着发生过的战争悲剧。
电影结尾,荒井健找到了平井家幸存的儿子平井恭一,听闻多喜老太太的愧疚歉意后,轮椅上失明的平井爷爷安抚并年轻人:“所有这些都确实发生过,希望不要再发生。
”
作为本片的叙述者兼第一女主多喜,却始终处在一个旁观的视角,作为传记电影简直太不合格,好在看片之前就被剧透了松隆子和黑木华的百合暗线,看的过程中全程带入暗恋视角,这才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否则真的要理解错了本片的主线。
黑木华不愧为影后,每一个眼神和小动作,都将一种日本人独有的谦卑和敏感演绎到了极致。
让我想到张爱玲那句 “见了他,她变地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是满心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只不过这里的“他”要换成女字旁。
只是,导演将这条线处理的太过于隐晦,观众的注意力全部被那段凄美的不伦恋吸引过去了,其实好好处理的话,百合情也可以如秋叶般静美。
最触动我的是老年多喜哭着说的那句“我一个人活的太久了。
”当时忍不住泪目了,想到我的姥姥,她去世那年是九十岁高龄,记忆中的她一直都是慈祥的,每次孩子们来了,她总是格外高兴,拿很多吃的在你面前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可是大多数时候,她都是寂寞的,总是一个人窝在床边,自己跟自己下跳棋,时间不停流逝,外面的世界早已不是她的时代了,她经历了九十年的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文革,她的身上一定也有一些动人的故事,可惜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人呐,在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一定要等到失去了才开始后悔。
特意将片尾老爷爷的话做了摘抄:“真是令人生厌的时代,当时的日本人都被强迫着做出不情愿的选择。
不,有人是被迫的,也有人是自愿的,连是被强迫的都不知道。
”这是否可以看作是一尝战争之苦的日本人所做的反思呢?
全片处处洋溢着对时代的注解,只不过,这种通过台词说出的历史有种教科书般的生涩感,再加上略显生硬的结尾部分,生生破坏了回忆录的气氛和情感积淀,像是突然漏了气的气球一般令人出戏。
不过,这也诚是山田洋次的风格,从不会有跌宕的情感波澜,在平缓的叙述中慢慢推进故事,如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感觉。
红色屋顶的漂亮房子🏠典型一家之主的老爷,美丽的女主人,可爱年幼的少爷,多喜本以为可以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吧。
前半段大多是日常的生活片段,但看着也不琐碎无聊,细腻的展现了主人一家的人际关系。
大多故事发生在家里,当镜头回到现在年老多喜的房间时,也挂着画着红色屋顶小家远景的画,它变成一个很有视觉象征意义的画面。
所以当战争的炮火将它毁灭时,我的情绪在此刻爆发,意识到影片想表达的更多。
为什么影片以多喜的视角来展现这个故事?
以前看历史书大多记述的是关键人物,也理由应当把自己带入那些大人物的视角,不过活久了就知道原来自己是一个渺小的普通人,那些大事件于我们是新闻,在我们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常生活中暗波汹涌,若是卷起巨浪可能就改变了命运。
每个人都看似自己做出了选择,但通常都是被动的。
另外霓虹应该是最擅长拍暗恋的民族吧。
呵呵,自传竟专讲人家偷情故事
昭和时期的昼颜,细腻隐忍、暗流涌动的人物关系令人着迷,充满东方文化下的含蓄美感。平凡的故事,随时间沉淀也能成为传奇。导演借战争背景以一个家庭的视角,进行了战争反思。也寄望于尊重承认历史的前提下,时间能令后人原谅、和解。
导演爷爷不容易,可也没必要把《母亲》变着法再拍一遍吧?最后那封信的设计太狗血,很难想象在已入化境的山田洋次的电影中看到这样的东西,《东京家族》中隐忍的感动和练达哪儿去了?亮点是黑木华,柏林影后实至名归,日后前途无量。
一本女佣的回忆录,一家女主人的情史,一段时代的侧画像,一个红屋下的秘密,一封没寄出的手信,两个终生不婚的人。夏日汗珠暴风雨夜,氤氲暧昧点到即止,松隆子的女人味是弥溢开的小妇风韵,板仓的文艺发型倒是像极了导演自己,黑木华将女佣的羞涩拘谨细心诠释到位。很喜欢家门前台阶视角作每次人物出场,山田洋次拍家常的无限细节以微显著,于平实细腻处彰显四两拨千斤的功力。三个人的明暗线与反战线贯穿脉络清晰,时代之下流露出的温情脉脉人味儿十足。一边商店减价庆祝南京陷落一边是大屠杀,庶民通常是不想和战争有什么关系的,他们大多只是被迫和它发生了关系。在历史波涛的裹挟中还有人觉得是自愿的。
中间有个从第一视角的自传到第三视角的婚外情的转换,转之前是交织了当下的孙辈与当年的姨婆对历史认知的差异,转之后更集中于对当年故事的叙述,到最后,当年故事悲伤地结束,当下故事戏剧性落幕,三场哭戏让人跟着想哭,谓之淡淡的忧伤。看到《东京家族》的几位演员登场时有如重逢!【香港文化中心】
看看这位导演多么擅长把这种大男子主义和爱国情怀揉在所谓的家庭温馨氛围里啊……可是说白了所谓家国大业哪一个不是牺牲着女性才得以成就的(按脚那段差点以为有百合…)
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剧组拍了一个比《情迷意乱》差了10倍的狗血故事,即使用了自传式的回忆插叙,也无法装裱这个伦理道德上都抱恙的故事,较为诚意的可能就是沿着二战日本国民行动想法通过小小的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好歹是国民式的对大日本帝国侵略战争的解读,也不乏可以窥见导演的反战想法,观众吃不吃这套就不好说了,乱世里的不伦,作为女佣却要饱受煎熬,是对主人的忠贞亦或是自己对幸福的追求,都化成了那一句重复多次的“我活的太久了”。黑木华还拿了那届柏林的银熊奖,我只想说这也太水了吧🌚
这什么垃圾玩意,不谈几人对战争的受害者视角。画家面对非常照顾自己的社长,翘了别人的老婆,还把社长家当做自己“小小的家”,纯人渣一个。ps.山田洋次,你丫拍的片大多是垃圾,但别拉着松隆子下水啊混账!
比《東京家族》好些,故事跟結構不差,未能填補(也未明說)的遺憾與三層視角,但各種拖戲與累贅(山田洋次必備?)依然讓人受不了…
拍出了浓浓的山河故人情!在女主人不伦的明线以外,安排了另一条更加隐蔽的情感线,但我并不认为是今时今日的拉同——女佣的情感世界本来就不能一概而论。美国人牛排搭黄油之类的小细节很赞,黑木华和吉冈秀隆都有浓厚的昭和风味。片子当然比《母亲》好了,不看《母亲》还成了被调侃的对象
最后老人在轮椅上的那句话,点出庶民与民族的时代悲哀。当看到倍赏千惠子和吉冈秀隆的模样,不由得想起记忆中永远是40岁少妇和十多岁叛逆青少年的樱花与满男,感慨时光荏苒,想象自己也会和少爷一样,眨眼之间变成古稀老人吧。
2014 #8 HKIFF @ HKCC
看的很入迷,故事很丰满,角色塑造一般。不过,日本人对女人的态度在电影里真实的呈现一直让我感到不爽,不仅是男人对女人,连女人对女人也……
很喜欢黑木华的摸样 其他都毫无聊啊
仅仅是复古的色调值得看。玩温情煽情之余,还要加入反思战争的和平宣传,太刻意就显得做作虚假了。整部影片我觉得最真实的对白,是男主去给夫人儿子读信之后,老爷爷抹着眼泪说,没想到这么大年纪还被人告知母亲出轨的证据……节奏就和八股文一样,讲一段故事就要跳出来做一下总结顺便承上启下。
人的复杂性比如,女佣最后的行为不能简单解释为保护主人的家庭,或是嫉妒,而是她如何才能让平庸的自己在旁观的一场惊天动地爱情里拥有一席之地?人的复杂性就是对于模仿艺术的冲动高于一切,而能够说出来的部分,总是千篇一律。
给松隆子加一星
观影前没有看介绍,也不了解原著内容,本心希望找一部温馨文艺电影舒缓,没想到《东京小屋》是这么一部别致且带沧桑、遗憾、反思交融的回忆录。
《母亲》里山田洋次只是轻微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这部着墨更多。难得近几年的日片里还有“有的人是被迫,也有的人是自愿”的历史观,也明白战败后的痛苦终究是日本人自己带去的,比那些打着反战旗号却宣扬“日本是被迫的,也是受害者”的洗白片可贵。当然,因为主线不是反战,力度有点弱。
倍赏千惠子追忆战时在红顶小屋一家的帮佣生涯。全片以她书写的回忆录展开,那还是应该注意一下视角的问题,比如女主人与吉冈秀隆首次拥吻,年轻的女佣并不在场,那这一幕就不该演出来。全片最大看点还是呈现了战时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感受——攻陷南京如何欣喜(购物狂欢)、如何担忧美国的威胁、战时男性在后方婚恋市场上的紧俏,以及丘比沙拉酱的前世今生。山田洋次借妻夫木聪的口普及南京大屠杀等常识,传达了中间偏左的立场。片子主干是夫人松隆子与吉冈秀隆的出轨事件,两人的关系来回牵扯了多次但并没什么深刻的内容,最后收尾也着落在几个当事人对出轨事件暧昧处理的余味上,导致本片的容量与同题材的《在这世界的角落》之类不可同日而语。吉冈秀隆演不到30岁的年轻人没说服力。黑木华用赤脚给桥爪功做足部按摩的场面,是给恋足者的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