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评分:7.5/10自然而巧妙的设计盖过了现实的压抑,让这部作品在纪录片和电影之间找到了定位。
剧情中超乎常理的尖酸刻薄令人不适的同时,一撮头发、一碗面条、甚至是一根葱,都给予了许多感动。
苦难在节点积累,辛酸在细节体现,希望却总是忽明忽暗,她、他们、他们这些人、一次次的伸手去够,去抢,再攥在手里任凭它溜走,我们亦是如此。
主创担心,惘闻的音乐作为配乐,本身具有画面,可能会抢夺信息,但这次的合作无疑是成功的:情节与配乐的融合、主题与精神的契合,甚至连曲名都能够融入主题,令人欣喜。
《My Crime》,由曲而生的歌名,意外地给了作品新的思考:罪是否真应有所属,或者是否应该说“善恶有报”?
显然这不是这部作品所关注的。
罪早先刻进了骨子,罪责无时不刻进行着。
幸福难以捉摸,我们拍拍手,跺跺脚,希望着把他找回:即便它如能梦里出现的不曾见过的金莲传说一样缥缈,也依然应该相信它的存在。
当看到透红的脸颊,口红,耳坠,卷发,呢子大衣,呲花,我们将知道,他们,已经找到自己的金莲了。
映后执行导演王新禹老师惊喜于我能注意到他名字的出现,认真创作的人,作品也不会辜负你!
观众都看得到!
“那你有什么心愿?
”“那你有啥我就有啥嘛。
”一定是特别内心强大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不依赖他人,而是全然的信任与交付,有种人无论怎样都会幸福,巧巧就是这样强大内核的女人!
如果茯苓长大,也会是这样的精神状态!
是哪怕蹦极都不会有惊惧情绪,全然享受生活的人!
蓝色头发剪断,南吉老师解读为对现代生活的割舍,无论怎样,认真生活的人都会得到生活善待!
幸福是一种状态,英文名已经是“clap your hands”状态,巧巧一家已然很幸福!
电影是善于创造惊喜感的,天冬的出现,普通话不标准的老师把自己的饭给了孩子,还有海报上出现的镜子,与其羡慕别人,畅享代入自己的生活,不如把精力放在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身穿起球的黄毛衣也还,寄居在公婆的房子里也好,从此过上漂泊生活也好,只要心气儿还在,幸福就和你一直相伴。
恰似出现的金莲花,菩萨不需要她,因为她已然开悟,世人也不必去为了寻她而枉送性命,向内求吧!
向着光,成为光。
片中一些生活化的台词让人忍俊不禁:“敷面膜呢不是为了别的”三联“天天敷面膜就是对比同龄人最大的伤害”“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北京?
”“你考到一百分”“那我们永远也去不了了”“我们两个比赛,看谁先把这件事给忘了”生活不就是修道吗?
不放弃自己,善待他人,生活也会给你惊喜🥰南吉老师说自己低产,可你部部都是上乘之作啊!
我一直记得她的萱素,那么动人的角色呀!
你就是最棒滴呀!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反映了陕西汉中山沟里一家四口农村打工人追逐幸福的故事。
看了此片,你真为主人公巧巧一家的不幸而伤感,怎么什么霉事都摊上了呢?
大女儿茯苓是个瓷娃娃(脆骨病)、全家在北京打工自身失业、女儿多次在校骨折被退学、回老家过年父母不听劝烧炭一氧化碳中毒双双身亡,初中同学精神病为了给茯苓摘金莲淹死、老公也失业回老家了。
这一般人真扛不住啊,可生活总要继续,当新的希望出现,我们仍然需要踏上征途!
从巧巧(南吉饰)作为北漂母亲照顾罕见病女儿茯苓(吴玉玲珑饰),到因生计被迫返乡、扛起家庭重担的抉择,影片的每一处细节都浸透着生活的粗粝感。
例如,巧巧在农田劳作、深夜照料女儿的场景,既是对底层女性生存状态的精准捕捉,也是对“真实”这一电影本质的回归。
导演祝捷的创作理念——平视而非俯视人物——让影片避免了悲情化或英雄化的叙事陷阱。
通过细腻的生活碎片(如母女间的童言对话、返乡后的家庭琐事),观众得以在平凡中触摸到生命的重量与温度。
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多重困境。
她不仅是母亲、妻子、儿媳,更是一个在生存夹缝中追寻自我价值的独立个体。
面对女儿茯苓的第八次手术、丈夫天冬(梁戟饰)的异地打工,巧巧被迫成为家庭的唯一支柱,这种“被迫全能”的状态,映射了无数底层女性的真实境遇。
影片并未将女性塑造为单纯的牺牲者。
巧巧的坚韧中夹杂着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她尝试融入城市,甚至通过“考一百分就回北京”的承诺,试图为女儿编织希望。
这种复杂性打破了传统“苦情母亲”的刻板形象,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的主体性觉醒。
《追幸福的人》以巧巧一家的遭遇,隐晦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女儿茯苓的罕见病治疗费用、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打工家庭的分离困境,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社会底色。
例如,巧巧被迫返乡后,既要应对农村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又要直面医疗与教育资源的匮乏,这种双重压力成为无数流动人口的生存缩影。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未将社会问题简化为控诉,而是通过人性的微光化解矛盾。
邻居的善意、丈夫的默默付出,乃至巧巧与女儿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都成为对抗绝望的力量。
这种温和却坚定的叙事,让影片在揭示现实的同时保留了希望的余温演员南吉为角色付出的极致努力——增肥20公斤后又极速瘦身——不仅是对角色外形的还原,更是对“身体作为苦难载体”的隐喻。
镜头下她疲惫的双眼、粗糙的双手,与吴玉玲珑饰演的茯苓纯真却脆弱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无声诉说着母爱的沉重与坚韧。
在“内卷”与“躺平”交织的当下,影片提供了另一种生存哲学:真正的勇气,不是对抗命运,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前行。
这种精神,恰如巧巧在农田中逆光劳作的剪影,虽不耀眼,却自有穿透黑暗的力量。
非常荣幸能参加@晨观影团组织的第57场观影活动,在万达影城cbd参加《追幸福的人》首映礼非常感谢@晨观影团提供宝贵的观影机会,欣赏优秀的电影,领取精美的透卡,映后还见到祝捷、南吉、伍禹坤、 王新禹等主创老师。
影片由真实故事所改编。
导演祝捷以写实的镜头,聚焦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生活,讲述普通人深陷命运的深潭中努力奋斗的故事。
罹患脆骨症的女儿茯苓降生,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在厄运的风暴中更加摇摇欲坠。
女儿的骨头就像陶瓷,一碰即碎。
年幼的身躯,已经做过八次手术,植满钉子。
但夫妻没有逃避,而是敢于面对残酷的命运,为女儿撑起一片蓝天。
女主重视教育,为不中断女儿的学习生涯,甚至从北京转回老家上学,在学校陪读。
男主吃苦耐劳,为积攒女儿的下次手术费而不分昼夜地打拼。
女儿就是本色演出,虽然伤痕累累,饱受病痛的折磨,仍然笑容灿烂。
虽然深陷命运的泥沼中,仍然拼命地爬起来追求幸福的曙光。
公众号:桔梗之花 欢迎关注,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
林树林,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三个字都有“木”,而“木”最害怕的就是“火”。
影片中出现火的镜头是林树林不经意用火烧了卷子,电影中有提到他是一个做题家,他当初就是通过一张又一张卷子成为了一名知识青年,见识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而火烧卷子,何尝不是林树林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前半生。
路演和主创分享了个人的这个解读,导演表示这是他未曾设想的角度。
千人千面,正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追幸福的人》是一部充满温度与力量的现实主义佳作。
影片以罕见病患儿母亲巧巧(南吉 饰)为主角,真实展现了她为家庭奔波于城乡之间的艰辛与坚韧。
导演祝捷用平实克制的镜头语言,将北漂困境、医疗压力等社会议题融入个体命运,情感真挚而不失深度。
南吉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她深入原型家庭体验生活,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却以细腻的细节和饱满的情感直击人心,被观众誉为“平凡人的英雄史诗”。
从整体来说,我感觉电影是一部典型的文艺片。
可能电影本身的立意并不特别深刻,但电影带给人的观感很不错,观众看起来或许会很舒服。
影片中农村的取景地选择也很好,其中的防盗窗、房门前挂的物品和对联以及房屋布局都十分贴近农村,时至今日,这样的装修风格在农村仍然普遍。
不过镇上小学的设施以及老师安排会让我觉得不那么真实,怎么可能到了2018年,一个班所有学科还都由一位老师教授,用方言授课,甚至需要学生自带餐具呢?
不过或许是我比较狭隘,不清楚其他地区的教育条件如何,影片拍摄地我也暂不清楚在哪里。
此外,我是冲着惘闻的配乐去看这部电影的,距离我上次看惘闻的现场,已经过去了半年有余,所以格外珍惜这次在影院听他们音乐的机会,我也在此恭喜惘闻进军电影配乐行列。
影片中的配乐稍微颠覆了一些我对惘闻以往的认知,电影开场时的管乐部分还让我幻听沉默演讲的《这璀璨又迷人的星空却让人看不透,就像是Ta》。
影片以普通人为主角,其中的泪点设计较为自然,让观众哭的目的性没有那么强。
毕竟张巧巧和表姐短暂分别时通话的那段剧情就挺让人有感触的,张巧巧在蹦极前满是期待地同表姐通话,在她蹦下去画面倒置的那几秒钟里,我感受到了无力,眼眶即刻便湿润了。
后续张巧巧的女儿茯苓在学校发生意外,再度骨折进医院做了手术,吴校长给了张巧巧一家钱,张巧巧追出去却找不到对方人,只能站在那大口喘气,也让我忍不住落泪。
其中比较明显催泪的一幕就是司徒天冬父母去世的情节,在张巧巧怎么敲公婆门都不应的时候,我已经预想到他们可能因为烧煤去世了。
本来我以为是他们为了不拖累巧巧一家而选择双双自杀,结果居然是意外去世。
从巧巧敲门到天冬父母下葬,这些情节放映了多久,我就哭了多久。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还是会给人一种“麻绳专挑细处断,命运专挑苦命人”的感慨,这让我瞬间联想到了22年看的《隐入尘烟》。
影片的叙事顺序比较常规,不过部分剧情略显套路。
直到影片致谢出来,我才知道这改编自丁巧一家的故事,看照片背景还挺像影片里的房屋的,估计取景地就是他们家。
或许正因生活本身比影视作品更戏剧化,才让某些剧情显得套路吧。
张巧巧和司徒天冬的结合符合剧情常见的走向,张巧巧孩子的先天性疾病也特别“欧·亨利式”。
不过影片中“金莲”的隐喻也相当有意思,几乎充当了后半部分剧情的线索。
林树林去河里找金莲,结果意外落水身亡。
不过也正如影片中的台词那样,金莲要是这么好的话,菩萨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呢?
影片最后,天冬开着车,茯苓在前面说着话,巧巧和子苓在后面放着烟花,画面切到远景,这时惘闻的歌也响起来了,我想,宿命感就是如此。
在去高铁站的路上,我一直发呆。
经过盘山公路的时候,我一面不住地想“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又一面陷入缅怀过去的怪圈里。
我问自己,“我走得出去吗?
能走出去吗?
”,我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再怎么逃,根始终是带着家乡的泥土的。
在他方能否生根发芽尚未可知,更遑论开花结果。
直到在高铁站候车了,我还在想自己还有这部电影,于是我决定在路上写下这些文字。
这是春节档之后,小罗心中最好的院线新片。
为了拍好它,导演耗费十年时间,跟拍记录了一个特殊家庭的苦辣酸甜;为了演好它,主演不惜扎根进特殊家庭,给人物原型当了俩月住家阿姨。
而,为了追求真实性,完整诠释角色长达半辈子的人生变幻——三个月内,主演先是极速增肥40斤,之后又极速暴瘦40斤。
这一切的一切,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挣钱?
小罗认为,是对电影的热爱与信念。
因为这部作品,几乎不可能挣到什么钱。
可它的表达,和最终呈现的质量,却可以比肩《隐入尘烟》。
甚至某种意义上,它让小罗看到了早期的陈凯歌、贾樟柯和侯孝贤。
而看完它之后,我陷入了良久的沉思。
恍惚间,我不禁发出了一声感叹——这拍的,不就是我妈的往事,和我的童年么。
本人并非标题党,往下看就明白了)《追幸福的人》终极影评
仔细看上面的海报,你感受到了什么?
金黄的树叶,高大又错乱,遍布在广阔的森林,呈现出一种迷茫和灿烂。
树叶的中间,是一个女人,她不停地在奔跑,想要跑出这迷茫,拥抱这灿烂。
这个女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巧巧(南吉 饰)。
电影开场,是一间与世隔绝的流水线工厂,风扇在不停地转动,往复循环。
工厂的窗外,没有空调外机,只有轰轰作响的机械。
炎酷的环境下,女工们每每完成工作,都会汗流浃背,必须得洗澡。
这天,工作刚刚结束,女工们正准备去洗澡,巧巧却突然说——“唉!
刚才她从这走过,好像发生过一样,特别熟悉。
”同事们不以为意,觉得巧巧在瞎胡闹。
可巧巧又说:“别插嘴!
对,到我说别插嘴,这段记忆就过去了……"
就在巧巧诧异的同时,一旁的同事们,挨个解释道——“哦我知道,这是上辈子的记忆,就是我们会想起以前的事情。
”“对对对,我也记得,电视上是这么说的。
”“啊,那这样的感觉,我发生过好几回了。
”“原来我们上辈子是这个样子的呀。
”
什么意思?
同事的回答,只对了一半。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推演——人类或其他物种,之所以会变成今天的模样,是源自对先辈基因记忆的承接。
举个例子,一万多年前的绵羊,原本并不温顺,但人类为了发展畜牧和养殖业,大量杀死了凶狠的绵羊。
而活下来的,温顺的绵羊,大概率会生下具有温顺基因的后代(如果发生小概率事件,则将继续被杀)。
那些具有温顺基因的绵羊后代,也自然会保留祖先辈的部分感知,以及部分潜意识的记忆和行为习惯。
说白了,巧巧之所以感到务工的场景很“熟悉”,并不是因为她的什么上辈子。
而是因为她的先辈,大概率也是顶着酷暑,每天做体力劳动的底层人民。
底层到就连洗个澡,都只能选择在陋室里面。
下班时间到,巧巧坐完夜班的大巴,来到了郊区的山上。
从郊区向下眺望,是灯光闪耀的城市。
现在,请仔细看下面的这两支镜头——画面不断变焦,城市忽近忽远。
我们跟随巧巧的视角,时而感到灿烂和美好,时而感到迷茫与昏暗。
没错。
对巧巧来说,城市,就像海报上的那片森林。
那里遍布着金灿灿的树叶,可不管她怎样拼命奔跑,都抓不住其中一枚。
十几年后,巧巧未婚先孕,选择了结婚生子。
她辞掉了工作,离开了城市,跟丈夫暂时分别,回到了丈夫老家的农村。
原因,是她女儿先天患有脆骨症,俗称瓷娃娃。
得了这种罕见病的人,不仅身体瘦小,走路困难。
并且,被撞到容易骨折,穿衣服容易骨折,轻轻一碰也容易骨折。
由于城里的学校害怕担责,所以他们只能回农村,托关系让孩子上学。
而条件,是巧巧必须每天陪读,一刻都不能离开她女儿。
看到这一幕,小罗不禁老泪纵横了。
为什么?
老粉皆知,小罗本人也是出生在农村家庭,也是先天患有罕见病。
由于肌肉萎缩,我从小不能走路,在当时的条件下,上学非常困难。
我仅上过的两个月幼儿园,也是我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跟我陪读完成的。
那些记忆,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同学们猎奇的眼神,仍令我历历在目。
而这部电影,就如同超时空纪录片一样,捕捉还原了我童年时代的许多细节。
入学当天,看见孩子们在疯玩,巧巧担心女儿被磕碰,小心翼翼地站在门外。
入学成功后,巧巧像一朵祥云般,把女儿托到了座位上。
接着她四面环顾,扫视有没有什么地方,可能会伤到她女儿。
多年来,这些动作她早已驾轻就熟,成了下意识的行为习惯。
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实在很难不令小罗想起我自己的母亲。
就这样,女儿上一节课,巧巧就听一节课。
孩子们唱一首歌,巧巧就听一首歌。
对于巧巧而言,每天的生活似乎只有两种感受——一是担忧,时刻不敢放松警惕,担忧女儿会骨折;二是无聊,自己只能在板凳上,无聊地傻傻呆坐。
日复一日,往复循环。
明白了。
歌颂母爱呗。
不。
在小罗看来——《追幸福的人》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刻意地煽情,没有主旋律色彩。
它也没有一厢情愿地,给女性强行套上类似“为母则刚”等所谓的正能量标签。
它把镜头,对准了极尽真实的巧巧,或者说对准了一个具体的“人”。
既然是“人”,就会有不甘,有阴暗,有去标签化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女儿上课时,巧巧时常会放空自己,将思想游移回十几年前的人生往事。
她想起,在生下女儿前,她身为底层女工,也能偶尔约上三五个好友。
她吃着一桌子路边烧烤,喝着绿棒子啤酒,梦想着在城里买房,开店。
看似廉价,实则却可以感受到某种快乐。
彼时的巧巧,虽然过着“低配生活”,但却有希望,有奔头。
从那之后,她嫁给了一同吃烧烤的天冬(梁戟 饰),生下了女儿。
医生告诉夫妻俩,女儿要想摆脱频繁的骨折,至少要做8次手术,每次手术的费用是8000多元。
可能某些人会说:“也不贵啊,这做一次手术,不就相当于咱们一台新款折叠屏么?
人人都弄得起!
”在我看来,这样的言论,简直就像勤劳的教授(勤授)一般。
据北京罕见病关爱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患有脆骨症的病友,其整个家庭的月收入,平均只有2367元。
要知道,这则报告的调研样本,还全部都是有条件能来北京的。
也就是说,一个月能赚2367元,已经算罕见病家庭的佼佼者了。
在小罗的一些病友群中——很多,很多的孩子,都是明明还有救,但却吃不起药,做不起手术。
甚至有的人,一生都去不了北上广,连确诊自己是什么病都做不到。
就像电影里,巧巧在医院碰见了个刚生完孩子的,虚弱的妇女。
巧巧问她:“恭喜啊!
男娃还是女娃?
”妇女没有直接回答。
“我娃有毛病,先天性脊髓黏连,他爸去‘处理’了。
”
出于善良和母性,巧巧没有选择“处理”自己的女儿。
代价?
不仅仅只是,买不起新款折叠屏。
而是她和她丈夫,再也舍不得肆意地点菜。
同样的烧烤摊,他们只敢每人点一瓶啤酒,和吃不饱的少量小串。
他们嘴上聊的,也不再是未来要买房开店,而是下一次手术,还差多少钱。
漫长的艰辛和苦难,让巧巧从一个元气满满的女孩,变成了饱经沧桑的女人。
一个夜晚,女儿问巧巧:“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城里,跟爸爸团聚呀?
”巧巧说:“等你门门考上一百分,我们就能回去了。
”女儿垂头丧气起来:“那我们永远都回不去了。
”女儿的“不争气”言论,终于触动了巧巧的逆鳞,让她在沉默中爆发了。
爆发之后呢?
看见可怜巴巴的小家伙,巧巧就算再无奈,也只能慢慢软下来。
在贫瘠的农村,相当长一段时间,巧巧都满怀不忿,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她经常会想——如果自己当初听姐妹的劝,做了流产,那她的人生,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直到,巧巧遇见了林树林(伍禹坤 饰)。
林树林,是巧巧的初中同学,也是村里仅有的大学生,并且还娶了女大学生。
步入社会后,林树林先是在城市里当上了出色的销售,接着又回村做了老师。
林树林优雅的言谈举止,和丰富的知识与格局,让巧巧充满了羡慕。
可以说,在巧巧看来,林树林的人生,就是她理想中的人生。
然而,在一户人家的结婚典礼上,林树林却像扫把星一样,被人赶了出去。
电影后半段,巧巧终于得知——原来,林树林曾经有个女儿,某天意外离开了人世。
女儿去世后,林树林也受了刺激,成了村里人人皆知的精神病人。
发现这件事之后,巧巧发现自己的女儿消失了,被林树林带了出去。
寻找女儿的过程中,巧巧心急如焚,痛苦万分。
而当警方让巧巧辨认林树林尸体的那一刻,巧巧陷入了沉默与沉思。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文章开头的两处细节——广阔的森林,金黄的树叶,迷茫又灿烂……闪耀的城市,忽近而忽远,美好又昏暗……伫立于天地间的这女人,似乎已经注定了,即抓不住树叶,也住不进城市。
那么,她为何还要追?
答案,是她的女儿。
林树林的离世,让巧巧明白了——所谓幸福,不是吃好穿好,不是买房开店。
幸福的本质,是你选择了自己想要走的路,你一路坚持了下来。
你或许遭遇过曲折和磨难,但最终,你得到了应有的抚慰和回馈。
巧巧最想要得到什么?
根据片中的设定,巧巧从小身边没有父母,跟奶奶一起长大。
她最想要得到的,就是完整的家庭,亲人的陪伴,温暖和爱。
而在某种意义上,跟林树林相比,甚至跟大部分人相比,她已经算成功人士。
这并非鸡汤,而是小罗看这部电影时,结合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作出的总结。
回想我的童年,我爸妈虽不像巧巧夫妇那样贫困,也毕竟只是农村的家庭。
可是,我和我妈常认为,那时虽然荒凉贫瘠,却是一段极为幸福的时光。
原因,也是有完整的家庭,有亲人的陪伴,有温暖和爱。
电影结尾,巧巧一家人终于团聚,一同去往了城市。
当卡车徐徐向前,巧巧不再像从前那样,只顾眺望远方的风景。
她站在卡车后方,洋溢出平和的微笑,享受着此时此刻的幸福光景。
确实。
她没有突破先辈的阶级,没有改良后代的基因,没有做到逆天改命。
但她却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灵境界,去掉了“追幸福的人”中的“追”字。
在小罗看来——《追幸福的人》是近年罕见的现实主义佳作,也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
它真正做到了不喊口号,不把自私伪装成女权。
而是用一种温润细无声的方式,展现了女性的担当与勇敢。
在今天这样浮躁的时代,还能看到这样具有艺术力量的电影,实在难能可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如此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处的世界。
3月25日。
我有一个心愿。
这部大概率会得到高口碑的电影,票房能不能不要扑街。
微小之光,可以照亮整个房间,乃至整个世界。
这个房间可能是茯苓一家,也可能是类似家庭的心灵。
1、现场和导演、主演、副导演等交流了创作意图、艺术构思,其实很简单,由于导演先接触了这个脆骨病的真实家庭,所以很多情节、人物是拍摄的自然表达,没有过于缜密的安排、设计。
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想留在大城市安稳生活、治病、接受教育等,属于附属产品,并不是导演的最初立意。
2、茯苓这个演员是本色出演,但是如何与这个一碰就疼、就倒的小孩子,如何让她在镜头下自然轻松表演,这个特别考验南吉与导演创作团队。
南吉分享了她与这个家庭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是现代流水线作业的电影创作无法想象的。
点赞👍🏻。
3细节若干:①巧巧:我不要回老家,我要大城市买一套房,乡下买一套。
②茯苓:我和弟弟赖也要赖在北京……③弟弟:妈妈,姐姐又在说方言了!
④巧巧在理发店自己决然地剪下那撮一直伴随她的蓝色挑染头发。
象征着她与回北京、与大城市的诀别。
很多细节、对白设计,都在时不时地透露这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想留在北京,留在大城市,这种统一的价值观、愿望,或许又促成了最终一家四口,物流司机的漂泊异乡之路。
可以看250326
有时候看不清脸,谁是谁。插叙。堂姐妹说的方言好像不一样?
最好的还是惘闻 这是什么109放映魔咒吗🪄
这么混乱的片子,三星全给南吉。
普通,甚至有些卑微的一家人,却活的如此顽强
龙标备案是21年,随着今天电影的上映,惘闻的原声碟也开售了。
太好了,穷困但是依然热爱生活的这种顽强生命力太鼓舞人心了!
《追幸福的人》,繼承中國苦情電影傳統,導演映後提到貝拉·塔爾,但貝拉·塔爾更表現主義,而該電影是現實主義風格。危機四伏的生活,任何一刻都能擊垮主人公。
有2个精心雕琢唯美的镜头印象深刻,在闪光的泥塘里为了追梦而陷入泥沼,背景音乐有人放炮;结尾是在大客车上全家团聚,货车违法载客燃放烟花。其他环节似乎都是暗淡的。作为纪录片转剧情片,剧情缺乏设计不够精彩,因为有重病孩子的家庭生活就是精彩不起来,这一点缺陷让本片很难获得市场。树林老师那段似乎不太完整疑似删减,突然的意外死亡就过去了,找女儿最后找到的是老师的尸体,女儿呢?烧试卷也有些生硬。在追幸福的人北京首映礼见到主创团队,确信这是一群有好日子不过,选择去汉中挑粪生活2个月,为反映脆骨病为代表的一些普通家庭以自己的方式追寻幸福的追寻电影理想的人。若能让故事更有吸引力,那么电影的主题能够辐射到更多观众。
数次落泪,每个人都有追寻的权利,哪怕是模糊的远方、传说中的金莲和曾经的梦。另外,赞女主角和惘闻的配乐。
莫名压抑 五个人的影院最后只有我一人 现实中的我没有经历太多曲折手中却依然少了那根烟花
平平淡淡。缺点在于时间差度不明显。
视角聚焦在女主身上 其实我想看更多玲珑
人物真实,影像有纪录味,但文艺范有点别扭。
拍得很细也很动人,但是我这个阶段无法欣赏的主题。短短不到两小时,接到三通电话,两则关于朋友结婚一则关于租房,后座的丧偶母亲带了一个超过十岁但还听不懂人话全程吵闹的耀祖,我的心情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就是不要把孩子带来这个世上
#4thHIIFF# 能够看到一定的调度意识,有几段长镜头还可以,但是时间跨度这么长,却没太拍出时间的流逝感。相比而言,更关心人物本身的纪录片(如果有的话),同时对小女孩真人出镜这件事持存疑态度。
虽然是剧情片,但整体依然有着很强的纪录片风格,没有什么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不煽情,但动人。唯独片名不够好,虽然贴合剧情,但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什么烂俗励志片。
伪纪录片+伪剧情,杂乱无章、还故作莫名其妙的文艺,尴编、导+尬演
光按题材来的话更适合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看下来觉得还是比较普通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除了惘闻的配乐
这就是普罗大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