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岁月无声》的制片人王兵给小说《岁月无声》做的序,作为这次的影评吧……以下全文转自网络:这书是这么来的我不知道这书最初成稿的时间,也不知道当初马德林童鞋怎么想起来攒这么个故事,在我看来这不应该是他这个年纪会思考的问题,一个关于人生的悟。
2010年的下半年,我们准备攒一个与青春的记忆有关的摇滚演唱会,主角是唐朝乐队、黑豹乐队、beyond乐队的黄家强(黄家驹的弟弟),取名叫《光辉岁月—殿堂级中国摇滚世界巡回演唱会》 ,这三只乐队的经典曲目是一路伴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总会勾起很多人对于青春、爱情、岁月、理想的记忆,但恰恰是因为太熟悉,在整个晚会的编排上,很难搞出新意,如果按照常规,只是三只乐队的一场大拼盘,连我自己都觉得没什么意思。
弄个故事吧我说,用他们经典的曲目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故事的表现使用现场背景视频,视频是默片,乐队现场的演唱是伴音,感觉是一出摇滚音乐剧,但又不全是,总之这不是一场演唱会。
周旭是我认识很久的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导演,约他谈了两次,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请他帮我拍摄演唱会所需的视频,这时已经是2011年初了,距离我们确定的5月13号北京五棵松体育馆的首场演出时间不到4个月的时间。
我们计算了一下演唱会视频内容的时间,发现竟然需要60多分钟的内容,突发奇想我说:干脆我们套拍一部电影得了,一部90多分钟的电影,跟现在需要的演唱会视频差不许多,一样的精力投入,为何不再衍生个作品出来,况且摇滚演唱会加电影这种模式,国内也从来没人做过,这就有了马德林,这就有了《岁月无声》的电影剧本。
第一次见马德林,是在霄云路的一家涮羊肉饭店,那天人很多,所以也没聊几句,我说把本子拿我看看吧,剧本靠谱了,才能往下进行,还说了些什么,不记得了,但我记住了这厮爱吃土豆。
几天后我拿到了第一稿剧本,一口气看完,然后嚎啕大哭了20多分钟,我不知道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还是为我自己,曾经有的理想被岁月消磨殆尽,如今剩下的只不过是生活的继续,现实就是这样,如同青春年少时你问我为什么活着,我会说为了理想,但今天我会告诉你,活着其实只是为了活着,仅此而已。
接下来三稿、四稿......每一稿都带给我唏嘘和感动,记得我坐在大理的床上,一场戏一场戏的跟周旭讨论着,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手机烫手,我坚持的认为主人公最后应该意外死亡,那么这人生就完美悲催了,但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觉得那样太残忍,最后让他活了下来。
电影终于在2011年的4月10号正式开机,上半部分在陕西的富平县拍摄,下半部分在北京郊区,拍摄周期我给限定的是30天,因为还要赶5月13号的演唱会使用视频,所以基本上是一边拍一边剪,这给导演带来很大的压力。
马德林童鞋也终于成功的拿到了“铁头”这个角色,说实在的,除了看着老点儿,演的那是真不比他写本子差,尤其是大排档踢桌子那场戏,尤其感人。
说实在的,拍的并不是特别顺利,中间各种磕磕绊绊在这儿我就不说了,总之终于在5月12号彩排现场,我拿到了演唱会使用的视频。
2011年5月13号晚上7点30分,北京五棵松体育馆,10000多人的现场座无虚席,实话说作为演唱会的总导演、制作人,开场前我一直很忐忑,做了无数演出了,这种紧张还真是头一次,也许是期待太多吧。
当那熟悉的旋律与记忆的画面扑面而来时,我看到了满场的泪眼,那一刻我终于释然了。
150分钟的欢笑、眼泪、尖叫与掌声,我相信现场的所有观众深深的跌进了他们自己青春的记忆里,那也是电影《岁月无声》的首次亮相,接近70分钟的画面,基本就是电影的粗剪,演唱会结束,我听到现场观众评论最多的是这个视频做的太牛逼了!
2011年6月3号,上海大舞台,同样是万人的现场座无虚席,因为要补拍一些演唱会现场的戏,所以电影其实是在那天正式杀青的。
同样的万人大合唱,同样满场的婆娑泪眼,同样的欢笑、尖叫、掌声与泪水,与其说现场的观众是被屏幕上主人公的命运与经典熟悉的旋律打动,不如说也许他们是为了自己曾经的理想与青春的记忆。
补充一下,其实上海观众看到的画面比北京的观众看到的更精细,因为在5月13号北京结束后,视频部分做了大量的调整和精细,对不起了北京的朋友们,实在是太仓促,来不及。
三个月的剪辑,从粗剪到精剪,最初的版本竟然有3个多小时,我跟周旭导演开玩笑,这是剪了一版电视剧啊,当然我理解,作为导演,他是看看这个也舍不得剪那个也舍不得弃。
后期我们是在泰国做的,对于一部小成本的电影,这有点儿奢侈,最终的版本92分钟。
10月份我带着电影去了美国洛杉矶,参加第7界中美电影节,竟然稀里糊涂的入围了竞赛单元,然后迷迷糊糊的拿了一个最佳新晋制片人奖,实在是很晕。
接下来是艰苦的发行谈判,这种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片,对于院线来说基本上是看不上眼,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大片、大片、大片!
好在还是有文艺情怀的发行商,那是一群文艺男女青年的发行团队,朝气、热情、文艺氛围浓厚。
电影大概会在今年的5-6月份上映,书却出在了电影前面,好吧。
《岁月无声》制作人王兵2012年3月19日
先谈感受,让人生故事走向平庸或是变为悲剧,除了那堕胎、犯罪入狱、家庭变故、兄弟疏离背叛、时代变迁还有什么,这些改变人生的节点,像是在一条线段上,用着重标出的点把命运分成了一段段?
命运的绳索可要比线段复杂多了,无确定的长和走向,包含人在内的活物都是强拽着命运的绳索,不断地跌宕,反正不是活路,困境就是死路,现实中的常人可能没有这样那样、左右活路和死路的节点,基本上是在困境中糊里糊涂过完了一生。
不好的点,立意虽好(电影名是立意),并不新颖,要抚平电影里那些突兀不合理的疼痛、教训,尽可能地去除尴尬的叙事bug和明显的断裂,电影终究是要讲好一个故事,最起码是一个看上去流畅、理所当然的故事。
况且人来世上走一趟,也不过是完成一个故事而已,而我们的周围尚有那么多人,讲好一个故事没那么难。
至于讨论小成本电影困境谁能解?
编剧和导演是不是真的解不了?
最近看的一部小成本的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就很好看。
电影撑不起岁月无声这个词,另起个名吧
那个精神贫瘠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群正值荷尔蒙分泌高峰期的高中生,青春的诱惑在世俗压制下难免会带来伤痛,更何况是在穷破的小厂里,是一群文化程度不高的冲动年轻人,付出的伤痛是巨大的。
有人认为青春应是肆无忌惮的,是用来挥霍的,片中的男主为自己那不负责任青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看到成年后一人在北京独自打拼之辛苦,在天桥上吹着气泡的短暂地忘记人生之辛酸之时,我湿了!
他在为自己当年的所为付出代价。
岁月无声,时光悄悄地改变一切,当某天你回过头来,猛然发现如今的你和当初的你根本无法比较,一切都是那么的意外。
正如别人所说:“岁月无声,黑了木耳,软了香蕉”。
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段生命历程都有一段无声的歌。
《岁月无声》,讲述的是一个大故事,对70后的一代来说,就是活脱脱一部现代版的《活着》;可从制作上来说,却仿佛是按电视剧手法拍成的电影。
制作上的遗憾,未能掩埋题材上的感动。
从这个角度说,这是部好电影!
八十年代,留下了我们青春激荡的岁月。
让人特别感动的是,影片只用了两个角色,就把那个年代的女孩,那种特别强烈的生命力、那种不可阻挡的美丽,展现出来。
八十年代,禁锢的文化刚刚有所松动,但滋长的青春已经等待不及。
反叛、压抑、迷茫,是时代给我们烙下的印记,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基因,甚至在步入中年后,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血脉喷张、情愫悸动、沉沦孤寂……我觉得,经过八十年代成长的青春,学会了在压抑中舒展自己的原始生命力,有一种特别的美丽。
那种在委屈中抬起的头颅,不由得让人心碎!
这部片子还是让人觉得遗憾。
一方面是篇幅太小,另一方面影片主要的情节,几乎全围绕着朵朵展开,一些镜头也很拖沓。
男孩们之间、女孩们之间以及男孩女孩们之间的故事几乎没有,只剩下帅哥和校花的故事。
这让我们这些“相貌平平的大多数”情何以堪?
还有,一些情节,比如在图书馆偷情、在派出所的背叛等等,显得很突兀,编撰的痕迹太显露。
刻意的丑化或者美化,都让影片打了折扣。
当然不能苛求于这一部给我带来浓浓怀旧情节的电影,这毕竟是属于我们70后自己的怀旧电影。
比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甚至《金婚》,我们70后的怀旧,看来仅仅是开了个头而已。
几年前,筷子兄弟制作的一部微电影——《老男孩》,已经把我们的胃口吊了起来。
《岁月无声》也有一点《老男孩》升级版的味道。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大部头的史诗巨作——《青春花祭》最后,谈起这部电影,不能不提到穿插其中的背景音乐。
这些歌曲的妙处就在于,即便抛却电影的情节,也够让人好一阵子怀旧。
如果让我来做编剧,下面这些歌曲我不会放过:《妈妈的吻》、《迟到》、《铁窗泪》、《原来的我》、《一无所有》、《燃烧爱情》、《牵引》、《假行僧》、《我的未来不是梦》、《心恋》、《夕阳醉了》、《跟着感觉走》、《半梦半醒》、《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水手》、《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千千阙歌》、《飘雪》、《对你爱不完》、《红蜻蜓》《小芳》《同桌的你》……对了,还应该把卡本特、迈克杰克逊、披头士、保罗西蒙、惠特尼休斯敦等等一干歌曲也收录其中……还有,应该穿插点周润发、周星驰、李连杰的电影……这又让我想起背景音乐还应该加上《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情义无价》、《几度夕阳红》……哇,想起来,当年我的梦中情人可是赵雅芝、翁美玲、戚美珍、刘雪华啊!
(不好意思,“情人”是不是多了一点?
)……好吧,我承认,这是一部190集的电视连续剧……
可能是小投资电影的关系,影片中的八十年代显得异常的粗糙,男主人公马卫国一身十八岁的装束下愣是长着一张四十岁的脸,出场的人物除了那象征性的蛤蟆镜和喇叭裤外几乎看不到八十年代的感觉,在一场欢迎厂长的戏里所有的中学生的脸蛋都被涂成了纸公仔的摸样,甚至有些怀疑这是香港上个世纪的某部搞笑恐怖片,看到这里我确实差点想关闭了这部影片,但是为了对之前浪费的十分钟负责,我还是再决定花十分钟去了解这部电影,果然一个半小时候我很庆幸当初没有做出终止观影的举动。
在影片的第二个十分钟里出现在镜头中的冰棍车、弹珠、陀螺、独轮圈儿不正是八零后七零后的集体记忆吗?
怀旧的歌曲在那些喇叭裤男子、大发箍、大耳环女子以及当年还是孩子的我们的耳中穿过并在记忆中停留。
在这十分钟里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在镜头前一一流淌而过,虽然感觉导演有刻意为之的嫌疑,但是也正是吸引我看下去的理由,其实许多时候的刻意并不是一件令人反感的事情,比如说追女孩子——当女主人公杨朵朵以一袭红衣出现的时候,加之那清秀的五官,真当是为影片惊艳了一把,如此多的元素加上向来对美女没有抵抗力的我,彻底算是投降了。
整部影片都是以灰色的lomo风格为主调,但在女杨朵朵出现的时候镜头却给出了鲜艳的红,让我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当中红衣小女孩的出现,如果说《辛》的红色代表了对生,对未来的希望的话,那么这部影片所表达的就是青春的热度——火红似血。
看到杨朵朵这样的女孩子之时,总觉得任何男孩都会喜欢上她,当然最终徘徊在她周围的也会有那些充满血性的男孩,对于其他男孩来说你可以喜欢她,但是却绝对不敢接近她,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抵抗力,那么你只能会被她那烈火给烧死,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到中间马卫国为了她(当然还包括兄弟情谊)而被判刑,而那个曾经杨朵朵的初恋老师最终成为了一个傻子。
马卫国的出狱成为了电影的转折,一首首的老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当马卫国在与妻子第一次邂逅之时,妻子问他有理想吗?
马卫国的回答是,有过,不敢再想。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已近或已至而立的我们这一代人,有多少实现过或者正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当我们拥有理想的时候还在埋头苦读,当我们丢下手中的纸笔准备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却又发现当初的理想仅仅只是个理想而已,而后慢慢的我们的理想一点点变成每日的柴米油盐,到最后你会怀疑自己当初是否真的想过自己的理想。
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开头——父亲和叛逆的女儿 ,回想当年的自己所有人都在叛逆中走过,看到父亲的眼泪,或许女儿已经开始懂得理解,但是等到真正的理解之时又可能又是一个时代的过往,没有经历便没有体会。
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就像所有的青春故事都是如此的相似一般,岁月无声,有声音的最后都剩下一首首老歌,我们心中曾经的那抹“火红似血”也已经慢慢为人妻、为人母。
你可以当做故事然后讲出来,然后感动许多人,你也可以选择藏在内心深处,去回忆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沈佳宜”或者“杨朵朵”。
曾经我几乎每天下班都会跟同事说声“又是一天过去了”。
看着影片中展现的八十年代,突然觉得“又是一天过去了”又算的了什么,回望八十年代如今已经整整一个时代过去了……
作为一名前期80后,对影片里的很多事物都有感触,虽然与主角年纪相差十多年。
整个电影穿插着各种吸引人的老式歌曲,怀旧是整体的主线,BEYOND是主线中的主线,当主角在中年之后听到了纪念黄家驹的消息而流泪,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影片里呼之欲出,那就是信仰。
摇滚是信仰,家驹是信仰,看家驹演唱会的两张自画票是信仰,其实对杨朵朵的承诺才是最根本的信仰。
正如我一如既往地喜欢听王菲,像03年之前的那些专辑,每一盘都有过收藏,对王菲的消息也一贯十分关注。
但我自认这种热爱达不到信仰的高度。
或许当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用信仰制约着自己,那么你就具有着巨大的心灵能量,也就是信仰的力量!
本以为是个温暖剧,却全篇都是悲剧。
男主年少时候的马卫国在入狱前的爱情,内敛又朦胧。
为了心爱的姑娘,报复了糟蹋了女一的男老师,替兄弟顶了罪入狱。
入狱中因为和狱友打架,被加判了5年……等他从出狱后的一系列的人生际遇,和坡脚舞者的结合以为会改变颓唐的生活节奏,命运还是一重重的打击到,因为女方原因生育不了,因为马卫国不愿放弃女二,决定和她去领养了一个小女孩。
以为从此三个沦落天涯的人组成一家三口该从此过上幸福的小日子,,马卫国发现了卖清洁剂的商机,生活开始有了曙光,安静的生活又被女二突如其来的子宫癌晚期给打破了。
女二走了后,领养的女孩叛逆……小猪看完后,有点低落的跟我说,影片不应该这样拍,如果现实真的了不治之症,难道都这样的结束生命吗?
有人说,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就是各种怀旧歌的串烧,也听到了一些耐听的老歌。
汪峰的《北京北京》总让在外闯荡的人有种莫名的情感相投的心酸。
任贤齐的《心太软》让人再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找到内心柔软的一隅。
《绽放》有种让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beyond的歌一起,让人觉得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值得被理解。
马思纯的戏份有点少啊,小猪说冲着马去的,结果在影片三分之一,马卫国入狱后就再也没出现了,弹幕里半真半假的“剧透”,后面的剧情还会出现,等到影片最终致谢,也没出现过,冲着主演女一,感觉也不是特别符合。
生活还是要有点阳光,虽然现实的生活,可能比影片要残酷,要冷漠,要无情,但是还是应该在置之死地而后生吧
许多人去看电影都进入了一个对比和讽刺的怪圈里,总喜欢用自己的以往价值观念评定别人的思想与电影的本质。
也许老男孩先入为主,也许岁月神偷感情悲壮,谁也会阻止新的电影本身呢?
无意间看见了这部电影,发现电影里一个我认识的,哪怕脸熟的面孔都没有,电影用九十分钟讲述了一个故事,我竟然耐心的看完了,我相信这就是导演和编剧的魅力。
第一,时代特色鲜明,80年代的磁带音乐,有多少90后能领悟那种经典不衰的魅力。
第二,思想完全封闭的环境下,新鲜事物完全口口相传,一个屁大的厂长就能成为了不起的统治阶级,当下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明白。
第三,传神的民谣吉他,长长的连衣裙,北京来的姑娘,经典不过时的乐队,这些元素的构成就能马上把你拽进电影的世界。
第四,少年时的不安定家庭,中年时的反叛逆反姑娘,步入老年扔心怀少年时追寻的姑娘,是阴差阳错,还是现实的残酷,或是时间的柔软,总有一种力量从电影中像生活中渗透。
我是一个喜欢低速电影的人,但是不拒绝千奇百怪的各类电影类型,偶尔看看还好吧,如果经常看恐怕脆弱的心灵承受空间要么麻木,要么崩溃。
起这个与电影相同名字的标题,好吧我承认我的文笔与电影相差甚远,我也承认此电影也未必拍的很好,但是我确实找不到对这篇文字相衬的标题,姑且如此吧。
近期媳妇带着娃娃回娘家了,我也滚回了单身的日子,自由轻松了许多,也有了心里的挂念。
背景写完了就开始写主题,此电影描述的人物比我的年纪年长10-15岁,唯一觉得能引起共鸣的即是Beyond,所以我才能有兴趣看完这部片子。
电影写的大多算是缅怀自己所丢失的梦想,滑去的时光,与之相对比的应该算是《老男孩》了,当然《老男孩》要比这电影出的早,影响也必然比之要突出。
此片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生活给主角刻下的印痕,一个懵懂调皮的少年在情窦初开的时候遇上心仪的女孩,貌似是一出喜剧(中间夹杂着姐姐年轻的悲剧)打群架,公然反抗老师,偷着学抽烟,为心仪姑娘敢于走到大家面前表演Beyond(当然未遂),甚至不计后果的报复“悲催男”——沙威,入狱,而后遇上妻子,领养孩子,妻子离世,孩子叛逆.............青春叛逆与逃离,爱情与友情背叛,世俗妥协与抗争,这确确实实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平凡而琐碎的生活,这确实是无奈而有不可逃避的生活。
岁月无声,当杨朵朵带着大城市的气息来到小城镇的时候,当她把Beyond带给马卫国的时候,她也许已经晓得了这个男孩会爱上她;当她勇敢的接受沙威的时候,她也许料到过她的爱情也许会无疾而终;当她叛逆的自暴自弃的时候,她也许也想着有人走过来拯救她;当她在电视上看晚了许多年的Beyond演唱会的时候,她怀着的孩子已经睡着,她手中还拿着马卫国的半张票..............我们不知道这么多年生活在她身上刻下了什么印痕,但是她自己应该是知道的吧岁月带走的不只是容颜,更改变了我们的思想以及其他的某些难以名状的东西,此片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最后时候当四化把两千块钱轻轻地放在桌上,面无表情的让三个年轻人把钱拿走的时刻,他也明白他的青春已经让新的年轻人拿走了。
很多的东西在90几分钟之内很难表述明白,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我很喜欢这个片子,也喜欢这个片子中的Beyond的《情人》、《再见理想》,里面还有汪峰的歌,电台里面还放了点唐朝的《再回唐朝》,等等等等。
曾经的摇滚,我们或许也曾喜欢,也曾叛逆,我们无一例外的被平淡的生活刻上烙痕,我们依然踩在生活的轨道上。
如果人生有坐标点,那隐藏在背后的属性定然会诠释我们自己的人生吧,谁知道呢。
朋友,岁月无声,朋友,岁月如水,朋友,慢慢的走下去
妈妈邀请我和她一起看这部电影,指认着很多的她熟悉的元素,那些和我讲过的但我并没有概念的事物。
比如,桌子上的白色蕾丝、磁带盒里的歌词页、土路两边的庄稼。
她说,以前开房要出示结婚证;自己大学时,老师会晚上打着手电筒抓小树林里的情侣,搂搂抱抱都不行,我惊呼:“大学欸!
”(想到我们学校每晚的操场和宿舍楼下,接吻着的情侣们简直是一道风景……)电影的前半段,我欣赏着那些有些陌生、却构成了我母亲青春回忆的风景,偶尔也会为当时的守旧思想、贞操观念愤懑。
看到姐姐的父母为了所谓“脸面”,逼她嫁给傻子邻居,而姐姐居然哭着同意了的时候,我突然特别严肃地和妈妈说:“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我绝对会受不了,如果有机会,我真的会移民。
”妈妈笑着说:“那是因为你已经生在这个时代了,接受了新的教育和价值观。
如果你生在当时,大家都是那么想的,也许你也会受那些观念影响的。
”我说:“那我就是会参加大学生运动的那种人。
”话虽如此,但看到后半段,我突然没把握了。
看到多多的奇装异服、大浓妆、cosplay party和蹦迪现场,妈妈又笑了:“你在北京还没参加过这些吧,算是挺乖的女孩子了。
”我说:“这些和国外的party挺像的,不过我是真的不喜欢。
要是我女儿这样,我也和男主一样要哭的啊。
”不过我转念一想,我女儿还真有可能追崇这种潮流,而觉得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潮是不可接受的。
作为一个不玩抖音、快手、不打王者荣耀的当代女大学生,我早就知道自己和新一代的代沟了。
也许未来会更加性开放、自由至上、大麻合法……我突然不寒而栗。
电影结束了,和标题不同,我看到的岁月是有声有色的。
红裙的飘舞、砖头的响声、霓虹灯、吉他、碰杯、哭泣……许多乐曲和画面短暂地惊艳了我。
最后我思考了一会,问妈妈:“你们那时对改革开放,以及它带来的红利有概念吗?
有预期吗?
”妈妈想了想,说:“其实没有什么,可能广东一带感觉更明显吧。
”我叹了口气,想到最近所谓“改革红利期已过”的论断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想到自己研究生只想在北京,不想去深圳的,或许正确或许短视的心理,想到每一代人之间三观如此之大的鸿沟,只好说:“也许,妄图在时代之中跳出时代,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吧。
”
岁月无声。
摇滚、爱情、希望、青春、疼痛,其实很好杂糅的元素们,被摆弄地有些零碎和生硬。
很多细节和情绪过度显得矫情和做作。一个好的题材和故事背景却拍成这样导演应负很大责任。但是影片最后导演又耍了些小心机。最后杨朵朵的镜头用意懂的人自然明了。当下和回忆可以并存但永远是两个世界。另外,音乐很棒。印象里的麻雀瓦舍没那么现代,但还是很喜欢@杨樾杨樾
青春无悔,岁月无声,梦想无果……这片故事其实挺扎实的,成人世界一片荒芜,回忆热血沸腾的年少时光。看完心里很难受。缺点是过于强调歌曲,剪的有点碎,有好几段像是在演MV,喧宾夺主了。这个打分我觉的低了,豆瓣对国产片过于苛刻了。
再见青春,再见疼痛,再见忧伤,岁月静好但也岁月无声,但愿时光匆匆匆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最初的梦想,做属于自己家的属于。这部电影,10分。
小伟一个台湾人从头到尾操着浓浓的北方口气一度导致整部剧垮掉。怀念当年颜值巅峰的小伟。
文艺腔太重了,动不动就得抒一段情。搞得情节都是碎片式的,如流水账一样,而且还非常俗套狗血。填充大量的回忆元素,靠回忆与老歌唬人的东西。
@范植伟
看完后很有感触~ 人嘛、一辈子嘛、 硬头皮嘛、适应嘛~
范植伟的演技一星,配乐一星,罗大佑再加一星。
超长MV加修图的色调~~
每个人背后都有段故事!
一星美术一星努把力给?想了半天,就摇滚的名义吧,范植伟这隐忍的脸,戏路窄窄窄
曾经那个热血,摇滚的年代,当马卫国从有个理想,娶你。到有过理想,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头发斑白,却也无法忘却曾经的岁月。杨朵朵,我爱你。
做为新导演、新演员、新编剧,影片呈现了不可救药断裂层······
音乐支撑拼凑的狗血人生,碎渣渣的狗血人生,为了阿青再给一星
马思纯都救不了这部电影。太多颓废的剧情了。
虽说有些矫情,但很有诚意的小电影。我是冲着beyond进来的,再见理想依然浑身鸡皮疙瘩。
一个小小的细节暴露了导演女朋友跟个上海人跑了的事实。。。
可能我知道男主是台湾人,怎么看都能跳戏,再加上怀旧的点只有前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