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姝奇缘》是侯麦比较特殊的一部电影,因为没有讨论爱情,《星溪》也是如此。
对《双姝奇缘》的改编或者致敬在第一个故事中最为明显,爆胎让一个城市女孩和一个乡村女孩相识,城市女孩道德感强烈,乡村女孩则性格直爽、敢作敢为。
面临这种无果的冲突,最终还是猴子替她们解了围,两个女孩懊恼的表情让人觉得好笑。
🐒就像契诃夫说的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总要在最后一幕打响。
《星溪》的情节展开类似平行宇宙,就像特德•姜的短篇小说《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其实第一段故事中爱玲出现在武打电视剧中的情节就很魔幻,但心理分析的痕迹还是蛮严重的。
星溪在第二段故事中变成了人类学家,但我觉得这个角色塑造的并不太成功,可能受《夏天的故事》里身为民族学家的玛戈影响太大了,星溪除了人类学家的外壳,更倾向于隐藏想法、不发表意见。
第三段故事中直接出现了《沙滩上的宝莲》的男演员,星溪慢慢吐露来到阿罗什打的真相,但她的谎言却也令人信服而有趣,以至于真相揭示出来反而显得俗套(最大的作用是展示许铱芳那场哭戏的精湛)。
作家说他灵感枯竭,来此寻找blue tears,这里大概致敬了《绿光》,但与星溪的相遇不就是他的blue tears吗?
两个人在岛上的谈话,又让人重温了絮絮叨叨的侯麦时间。
暑期度假、吉他歌声,《夏天的故事》的感觉扑面而来。
男人唱歌时出现的画面,不太像侯麦的手法,反而比较戈达尔,但比戈达尔好理解。
法国人、马来人、中国人,法语、马来语、英语、粤语,星溪和作家在马来西亚用蹩脚的英语交流,这里又让人想起洪常秀的《自由之丘》的国际化和漫无目的又目标坚定来到异国的追寻。
《与星溪的第四次奇遇》又名《那篇一万字的影评》看完《星溪的三次奇遇》已经快一星期,终于有时间写点观后感(也不算影评吧,就是……观后感),毕竟为了加到ailing的微信,我答应导演写一万字的商业吹文(一万字肯定写不到了,ailing的微信也只能随缘了),作为一个研究道德哲学的人,我还是被迫要遵守自己的诺言。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我的朋友黄老师是此次放映活动的映后嘉宾,当天在杭州出差的我兴冲冲地赶回上海参加此次放映(此处有伏笔)。
对于《星溪》这个电影本身,我起初是没有什么太大期待的,其一是看到豆瓣上的一些并不友好的评论(有说抄袭侯麦的,有说抄袭洪尚秀的),其二是我现在已经是一个被评职称折磨得没有了生活情趣的中年青椒,对于节奏慢且需要费脑子思考或感受的电影都退避三尺(都侯麦和洪尚秀了,实在不适合我中年油腻浮躁男的自我人设)。
所以,就一身轻松地买了票(注意,这个是重点,导演请highlight),准备去影院补睡眠。
就是这么耿直。
但比较出乎我意料的是,全片的观影过程中,我只眯过去了一小会儿(我曾说过,电影好看不好看,身体是最诚实的,好看的电影是不催眠的)。
(以下开始有剧透)电影是一个三段式的故事(导演亲承,其实是命题作文),故事与故事之间有联系又没联系,大约是编剧(也就是导演本人)费劲心思憋出来的一个剧本。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内心一定是(比较)崩溃的,因为(以下都是大实话)故事真的很无聊(这是看完当下的真实感觉)……但片中的演员实在是很出彩(格里高利气场爆棚,两位女演员也颜值十分在线),所以不容易“温柔地走入良夜”。
映后我提了两个不算问题的问题(台词写得和角色有差距;格里高利气场太大与作品整体气质有差距),导演以及嘉宾董老师都做了回应。
总体上,观影体验不算差,我依旧辣手摧花般在友站打出了5/10的高分(???
)。
正当我准备打个小车回家时,我的肚子提出了抗议(注意,call back了),我想去吃点东西。
于是我招呼了黄老师等人,准备去来顿宵夜,犒劳一下自己。
不知谁喊了一句“导演,去吃点宵夜吧”打破了夜空中的宁静(情况就是这样的,此处重点艾特错过宵夜局的戴彧老师),原本我的果腹计划变成了另一次莫名其妙的遭遇(简称“奇遇”)。
引用卷老师的话说就是“原来你们这帮闷瓜都这么能聊”。
当然这要归功于导演,串局上的邓老师比导演编剧邓老师更具有煽动性(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褒义词了,将就一下吧导演,知道你也不是那么讲究的人,毕竟“white left”的梗也是你甩出来的)。
一开始,大家都还扭扭捏捏,毕竟在女导演面前还想装得深沉一点,但话没过三局,气氛已然变成了脱口秀大会,要不是苏国战士姗姗来迟后开始聊起了严肃的话题,整个串局可能就会走向失控(不知道尺度会有多大,对,都是你们想听却听不到的料呢)。
豪气的导演掷地有声地承认了“我一上来就是抄袭侯麦啊”(后面有but的,但是在这里我偏不讲),让我这般厚颜无耻之徒也觉得坦荡。
中间的谈笑风生,省去8000字(咦,算上这8000字,一万字的观后感好像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了哟)。
除了格里高利,当我看到Howie B做的音乐时,下巴是掉下来的。
导演神秘兮兮地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和Howie B的奇遇。
还有参加影展的奇遇,和资方的奇遇,和格里高利的奇遇……作为《不成为题的问题》《恋曲1980》的剪辑(大)师、某后朋克乐队的鼓手,导演邓老师分享的和电影有关的奇遇,比电影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得多。
2035老师和邓老师一直在探讨如何拍摄一部真正nothing的电影。
我并不在意电影nothing不nothing,我只在意电影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如果说《星溪的三次奇遇》本身中的思考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并不那么的深刻,但是电影制作背后的故事却足够有趣。
邓老师总说,“我来送这个电影最后一程”。
我觉得这个说法并不恰当。
我觉得《星溪》之于邓老师,应该是出嫁的女儿,可能并不完美,却倾注了自己100%的爱。
对于我等整天想拍电影却放不出半个屁的人来说,“满怀羡慕”。
《星溪》当然不是完美的电影,但与星溪的第四次奇遇却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同龄人那没有被磨灭的理性主义情怀。
相信,如果你也被导演请了一顿串,并且信誓旦旦要让我加上女配角的微信时,你很难拒绝在豆瓣上打出五星的合理要求。
除了被导演斜坡的因素,我也是有一丝内心的良知想给《星溪》打出盲目的五星的。
所以,你们看的是《星溪的三次奇遇》,我的是沉浸式体验的《星溪的四次奇遇》,打个五星不过分吧。
嗯,你们离打出五星还差与导演的一次奇遇!
下图左起依次为:苏国战士老师、鄙人、2035老师、卷老师、邓老师、董老师、黄老师人人人人人人人SM@湘江边2020.12.13
电影三段落的结构,平和的叙事,带来不错感觉。
在轰轰烈烈的各种故事中,我们应该有一部平静下来慢慢看完的电影。
我喜欢帕斯卡尔,他的感受和表演总是那么平和的让我体会那种绅士般的温暖。
境遇、幽默、体会,是我对于三段落的理解。
女主是一条线索,这个线索带着我体会不同人心情境遇的变化。
每个人都有面对众生相的态度,有时揣摩,有时会有一点点激情,当然有时也会有奇怪的人在身边出现。
那是这部电影中自我节奏掌控的呼应。
总结下来也有多味的体会。
这不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心态的一种总结吗?
挺有意思
《星溪的三次奇遇》不会太让我惊讶,因为它是我熟悉认知体系里的“电影”。
则电影是用视觉和听觉所制造的幻想,让我们感受到“梦”的真实。
显然这个电影更加接近梦,这原本再也正常不过的电影方向选择,却因为这个选择,导致了一些激烈的讨论,这个讨论围绕着“真实”。
电影是否需要完全展现“真实”呢?
这个议题,从这几年,一些文艺片的海内外口碑的差异化日益显著的情况下,越发尖锐。
而当我沿着这些差异化的口碑和评价摸索,我就会发现大家关注的点是截然相反。
那是不是说,因为语言问题,让到一些国家无法发现影片存在的问题呢?
我认为并不是。
像《星溪的三次奇遇》这种带有幻想色彩,而且富有童话性的故事,在海外并不会太陌生,甚至你细究台词的逻辑性也有着一致性。
(注:这里的逻辑性是指台词与社会的关系,而非单纯就台词之间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初步的结论,在影像中呈现的脱离生活性上,其实大家的状况是一致的,最起码是形式上。
(注:这个并非指具体的某场戏和某个互动,而是具体来说整个电影的整体质感的方向考虑,这个整体包括主题的传达,剧本结构,视听语言的展现)所以,是什么情况导致了这种围绕着“真实”的讨论呢?
我们不得不回归到最初的一个讨论,电影是否要完整展现“真实”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个答案是显然的,我们的确需要展现“真实”,但是这个真实,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星溪的三次奇遇》中,第一段展现的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第二段展现的对新旧事物交替的彷徨;第三段对人生某个阶段的困局;它们在精神上,都通过某种方式表达了出来;然而它所用到的这种“方式”又是“不真实”的,他以一种“巧合”的语言基调,设计出一系列戏剧,让这些故意被设计的戏剧,完成“真实”的表达目的;这显然是方式和目的的差异化,则利用“非真实”的方式去呈现“真实”;可是在于现今的观众层面上,对于这种“非真实”手段的展现,却出现了无法接受的状况。
这对“电影”这种载体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如同慢性毒药的冲击,可是这种状况又能被解释。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都是以90后为主力消费群,这个群体接受的教育普遍是“目标”性,而非“理解”性,尤其在教育水平相对中游的群体尤为明显;当把“目标”性带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驱动下,电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感受”性功能。
即使引入了艺术院线,然而我们纵观北上广深,大量的中下层外地群体引入。
无论如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下层观众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电影市场是依靠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支撑,这部分城市,那里的中下层群体更多。
)我们能想象,在这样的教育状况下,当他们在青春期迎来了网络数字革命后,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一直想渴求的感知能力,被大量的快速信息所肢解。
因为究其原因,情绪获得的方式变得极其简单,而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这种情况只会加速,并渐渐廉价化;导致,通过影像手段获得情绪波动,显得尤为艰难。
尤其是当数字技术营造的奇观渐渐开始疲软,而视听语言却在革新性举步维艰的今天,观众更加能产生观影的情绪反应。
所以我们能看到,我们当下电影必须以紧贴当下话题性,来获得共情,而这种从来并非电影手段;他更多是属于新闻手段,又或者传媒手段。
而这种局面,会渐渐变成,当我的视听语言无法进行下一步的革新,创作者再也无法通过纯粹的电影手段打动观众,反而依赖新闻传媒手段的时效性方式来解决。
那么纯粹的以观众心态去观看“电影”的状态,将渐渐不复而存。
从此,观众再也无法再次体验当年人们第一次观看人类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的震撼感,人们开始无法认知,视听语言所产生的情绪互动,也无法确认自己的情绪和影像的关系。
而因为无法确认这点,导致电影中常用的“非真实”手段,渐渐失效。
大部分人,失去了在电影做梦的能力,无法获得梦即通往真实的捷径。
也由于这样,童话、魔幻、奇幻、科幻这些“非真实”类型,正渐渐失去了其“真实性”的意义,渐渐变成了“符号化”,甚至是对于观众来说是失真的存在,日后能遇见的是,观众再也无法做梦。
(而因为上一段数字图像奇观的效果也随着网络数据化失去了奇观效果,所以接下来的让观众产生奇观快感将会更加艰难)综上所述,传统的观影就变相变成了观众的学习成本。
哪怕像《星溪的三次奇缘》这样充满浪漫和幻想色彩的过分“可爱”的电影,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需要学习成本。
当然说出这点,并不等于电影《星溪的三次奇遇》就没有缺点,而事实它的缺点也是显然的,三个部分没有做到从主题延伸的衔接。
从个体、到局部群体、到人生的某个阶段,这三个有趣的主题,没有在链接处做出较好的“阶梯”效果,这个还是稍稍让人失望,但是它的问题绝非出在“真实性”上。
因为一旦提出这个问题,基本上,是对“电影”的本质的表现方式产生质疑。
而现状是,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一局面,因为导致这些是由社会,以及整个时代推动,不得不说,除非我们的视听语言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展现方式,让大家看到一种从来没有的展现方式,并且又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到他们最本能的情绪。
就如同,当年第一批看《火车进站》的观众,当他们看到火车迎面而来,他们会觉得火车要撞向自己一样,这种是最本质的情绪反应。
这种与社会性以及教育无关,是一种更加本能的刺激反应;可是要创作这样的东西,就必须要求创作者,在如此高速流动数据的当下,创作出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的手段,从而刺激观众;这无异于和整个时代对抗,这种想法,会让人感到疯狂甚至难以置信;但是,梦这种东西,从本质来说,是不能用逻辑来说,而是说,我们看到了一些和现实中完全不符合,并且从形式上刺激到我们情绪的东西,如同喜悦、恐惧、愤怒、悲伤;所以,现在能想到解决这种现状,只能回归到从“蒙太奇”的形式之下,我们对观众展现出一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方式,从而刺激到他们的神经。
只是让我感到遗憾的是。
《星空的三次奇遇》,在我们这个时代和土地上,它注定会遭受大量的非合理性的质疑,这属实让人难过。
这个似乎是无论以何种形式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和处境。
只能说,我们寄望于,这样一部纯粹、可爱的处女作电影,遇到它适合的观众。
而“电影”和“新时代”观众的冲突,还在进行中,未来的路,对于电影工作者依然十分漫长。
当《星溪的三次奇遇》最后一个镜头结束,直接的感受是: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舒服的电影了。
是的,是“舒服”。
像一次为期几天的南方旅行,没有起早贪黑动人心魄的奇观、没有突发事件或艳遇,是在阳光明媚中晒着、走着、看着、想着心事,然后有些心里的皱褶漫漫地泡茶般舒展开来,有了一些味道。
这些味道不是由戏剧性强烈的事件引发。
主人公星溪马来之行携带的,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心事,而非限定完成的“事儿”。
星溪的心事,是女青年的心事,不是少女的,也不是成熟女性的。
她的生活里已经切实地发生了“人生事件”,她有能力处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凌乱在心里,这些事不会让她大喊大叫,但也没办法清晰认识,并打包安放在一个地方。
她暧昧地出发了,在与陌生地方和对方的交流中,她的心事开始被清晰、佐证、重新认识、以及确定。
这像大多数人生的本质,无激烈事件发生,但又发生了许多,在这些发生中,心灵悄然流转。
星溪的幸运,是她的纯真质朴,将她引向了另外一些人的纯真质朴,她的奇遇是一些心灵的相遇。
不禁想,如果没有这些奇遇,将有一些什么问题埋伏在她未来的人生里。
有了这些奇遇,星溪的未来又会遇到什么。
这个联想,倒让人想到侯麦了。
星溪的故事,是可以连续拍下去的。
为什么起这个标题呢?
我原本想叫《星溪的第四次奇遇》,写完之后,翻了下之前的影评,发现已经有别人用过这个名字了,想了想就叫《和星溪的一次奇遇》吧,哈哈哈2022年7月的最后一天,在三影堂的活动中,奇遇了一位美女姐姐,也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也算是我的前辈,我们相谈甚欢,聊起来英格玛伯格曼,费里尼,大卫林奇等等大师的作品,以及柏拉图,加缪,尼采的哲学观点。
不沉默的夜晚,喝完了最后一口“兰心大剧院”,微醺我俩在街上遛弯,聊着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电影,电影又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也谈及了她的这部“星溪”,答应为她写篇影评。
昨天傍晚,也就是与星溪奇遇的五天后,看完了这部《星溪的三次奇遇》。
这是一部散文气息浓郁的三段式电影,有着平行空间的概念,故事从表面来看很简单,就是一个叫星溪的女孩,在马来西亚的三段奇遇。
但我认为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体会的电影,那我就说说我的体会吧。
影片中谈及了很多对于新旧文化,城市发展的思考。
但不管世界怎样的变化,我们都是要回归于平静生活之中。
就如摄影家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平静的表现之下是怎样的。
一个心碎的夜晚,需要无数个夜晚自我安抚,是因为我们忽略掉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奇遇”,让我突然想到电影《苏州河》里面的一句台词“可是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星星小溪就是一个即将干枯的小河沟,蓝色眼泪则是蓝色的海洋生物。
对啊,没有很惊喜吧,但这不重要,因为无论怎样她就是“星星小溪”。
就像你“奇遇”一个人,你认为他是无与伦比的,但当你真的了解了他的一切时,你会发现他也不过如此。
但这无法否定掉你对他的爱,因为这是你的时间,你一生人的一部分,哪怕只是一秒钟,也依然真实存在。
影片里,法国大叔在等船时对星溪的“告别”,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的“奇遇”,但与此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消失”,所以每一次的告别都用力一些吧,多说一句,多看一眼,不要成为遗憾。
电影的结尾,法国大叔和星溪面对着蓝色眼泪依偎在一起,然后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一刻,他们,是美好的,动人的。
一部电影延伸到生活中,如同电影有着同一种感觉,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吧,写完了影评,点根烟,期待与导演的下一次奇遇。
看完让人觉得很清新又耐人寻味的片子,有种大音希声的感觉。
很喜欢这种平实的手法,叙事节奏不疾不徐,没有任何用力过猛的地方,据说这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由衷佩服。
影片将平常的一天缓缓展开在观众面前,台词也像是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对话,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就在这些平凡中却逐渐迸发出了一些奇妙的火花,吸引你一直看下去,去寻找这些平凡中的闪光点。
这一切不就是生活本身吗?
我们平日里生活忙忙碌碌,忽略了多少这种“奇遇”?
你对世界的疑问,你心底的结,这些解答就藏着在最平凡的每一天,等你静下心去需找,去倾听。
这个路口遇见的下一个人,偶然低头看到的一片绿荫或许就会抚平你的一道伤口。
星溪让观众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难怪威尼斯日单元主席会说这部片子是“心灵和眼睛的柔软对话”。
很少写评论,思维又跳脱了…再说下奇遇的部分,作为一部电影,星溪虽然走的是平实的路线,但也还满足了作为观众的我对罗曼蒂克的追求~比如三段式的结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有趣的平行世界的感觉,里面很多细节颇有意思。
大伯公的真身现身,不经意间让人会心一笑~还有震撼人心的蓝色眼泪,被击中的感觉~~~
这个三段式的故事以星溪的奇遇展开,第一、二段以车胎没气为开头,第一次遇到一个女孩,第二次是一群人,想要改造老城区,第三段就是女孩推车找到了一个修车铺偶遇老外。
第二段说到了这个地方叫马来亚一个地方叫Alor Setar,主角的名字也叫星溪。
第三段是老头的蓝色眼泪。
星溪原来是一个小溪水吧,没那么灿烂美好。
蓝色眼泪是一种海洋生物,泛蓝光什么的。
其实我倒是挺关注这种亚洲内部的想象的,一个中国北京人来到马来的小地方旅游,这不是一个熟悉的共同体,我们关于民族和文化其实已经很激进,但是当我们看到走入亚洲的另一地,我还挺想知道女主如何在行动上继续这个旅行。
南特应该看到了这个新趋势吧,看稻田,看到生活在对话和日常琐事之中,也许导演做到了镜头剪辑明亮的风光照,是蜻蜓点水,这不是中国的稻田,镜头里看到外之地的展示,发生在女主的一个旅行场景中。
我想这是值得思考和警惕的一种外在宣扬式的野心,也谨慎地不容易看到,因为是只言片语,或者这是现在的导演们所拥有的一种放手去表达自己。
建设马来亚,也有不方便的交通工具,还有一切购物的陷阱和购物的指向性。
片子三段式有时间的顺序,七月,在某些程度上导演表达了一种,时间的对位。
主角来到Alor Setar也是为了找到一个叫星溪的河,也即是一个存在物,或者一个雕塑,头脑中的思考印证在现实,思考的呈现,这可以对应,也似乎无法对应,这是一个错误的游戏,也是对存在物的语言理解,星稀认为塔罗牌的一切词语确实的意义,好像很有趣。
台词是词语的骗子,使用八十年代,并且重复利用,才会有台词的一段一段层层陷入自己美好的状态,也即是导演说的大家都在看一个榜单里面的好,这样不是很可疑吗,也要警惕。
模仿是另外一个好玩的事,陈丹青说过绘画几百年来就是在一点点模仿过程中缓慢发展。
消费品的模仿很像超市的货物,电影完全避免不了站在前人肩膀上,只是应该放弃标签化的越来越模糊欣赏的维度。
庸俗化也是格林伯格的好建议,精英和平民阶层,庸俗不可避免,精英已经消失,我不知道写小说和电影可以放在一个话语体系中表达是从什么心理出发,这样也许更容易写评论吧。
耐人寻味其实很想要从片子里面的到什么吧,这挺可怕,应该多看商业片补一补。
电视剧感的意思是不是编剧的细节太琐碎,可爱有趣有思想倒是套用万金油的词,许多人把对话当做文本的台词,本末倒置。
演员的梦想没看出来,对话的行动中是一个人思想,行动其实很质朴,不是表示崇拜或者梦想。
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却满载着失望而归。
仔细去揪,确实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点,但那总觉得像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所以我只想针对一些有点点失望的点谈一下我的看法。
最最important的一点: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四不像: 我并不排斥两种手法混合互用,但是我认为一部影片的受众是首先应该确定好的。
《星溪》中两种手法的杂糅实在过于拙劣,主角的演员设定和服装设定以及某些幽默或者略微尴尬而中二的台词等,都透露着商业片的影子,希望能抓住大众的眼球,但是事实上,三段式的叙事并不是普通大众可以理解的,同一时空下发生的三件截然不同的事件,到底是时光的倒流还是平行世界,都缺乏逻辑链的说明,使人云里雾里,我本来以为最后会有经典式的三线合一或者解释谜团的,然而什么都没有,反倒是莫名其妙的(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长的同镜头对话,莫名其妙脱离了前面两段叙事,更加会使人不知所云。
如果冗长的对话镜头是导演的一次实验,那么我真的可以说它的结果太失败啦,女主人公的身世也是。
太纸片啦。
作为商业片来看,这样小清新的感觉搭配青涩的悲伤恰到好处,与色调和女主的年龄都恰恰符合,但是长镜头和对话不仅不会带来抓眼球与感官刺激,反而真的很催眠…观众真的不会去思考她们对话的深刻内涵,只会不断地思考,啊、怎么还没讲完。
电影是视听的结合,它不是小说文字的表面,也不是徒有台词都广播剧。
电影思想如果是通过主人公的直白诉说表现就剥夺了观众主管思考的情感体验。
以商业片的大受众为目标的话,在剧本叙事结构上,真的还有很多不足个人觉得。
然后作为文艺片来看的话…说实话,内涵真的太浅了,点映中解读的嘉宾说“导演对这点自己在片中有了回答,就是星溪影片中所言“我不管它有多廉价,但我就是喜欢”,不管女主的这段经历你们看来多么平常,但导演就是有深刻的感受。
”讲真,我当时听完特别生气,我不知道是嘉宾老师误解了导演还是导演真的就是这么想的,但我认为这种想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特别容易导致孤芳自赏。
孤芳自赏的前提是有“芳”,但倘若那个“芳”真的不香艳的话,真的容易在自我感动与自恋中无法前进。
文艺片本身受众会小一点点,就更需要有能够带动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与灵魂交流的东西,但是你把这个都,都尴尬得我kou出两室一厅的长对话给整没了…… 给的一星是从理性分析的角度上,真的蛮失望的。
但是从感性角度上,我真的很想给个三四星,真的很感动,以及很少在国内看到女孩子站出来当导演了,因为我本身也是女孩子,我还在念本科,想往导演方向钻研下去,但是不管谁都跟我说,女孩子当导演?
这怎么能行。
尤其是当听到点映嘉宾说“女性导演巴拉巴拉,女性创作者巴拉巴拉。
”的时候,我真的差定跳起来直接开杠了。
不管怎么样,每一位导演都值得被尊重,请不要随意地贴标签。
真的,导演姐姐我支持你!
请一定不要放弃,期待你更好的作品。
昨天终于在北京看了《星溪的三次奇遇》,看罢后整体上很舒服。
叙事舒缓,画面平稳。
虽然是一部处女作电影但是足见细节上的用心。
使得这部电影可以称为是一部真正的文艺片电影作品。
对于一部年轻导演作品来讲这其中虽有白璧微瑕但都不影响电影故事本身的质量。
其实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一个 “星溪”。
每个人世界里的“星溪”都有一次奇遇~ 电影通过三个故事展现了“星溪”的三次不同经历,就像是将三个平行世界展现出来,让走进影院的人在更高的维度上去跟随“星溪”在亚罗士打小城里漫步,探寻主人公各种可能的际遇~ 最后我想说近几年来中国的观众在对电影品味提高的同时也一直接受各大厂牌,大咖,高流量的堆砌,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这样的模式。
但是观影本身就是一场生命之旅,电影本来的乐趣也就该是这样的。
所以个人建议观看《星溪的三次奇遇》应该尽量的去标签化的观看,体会最纯粹的观影舒适感。
没有了解过候麦,先看了豆瓣评分还以为会有多差劲。色调很清新,故事也是我喜欢的,一口气津津有味看到底。这种反复又变形的叙事结构让人想起阿兰罗伯格里耶。女主在沙滩边的哭戏有点略出戏,其他地方都挺自然。是清新细腻的影片,喜欢。
这部以致敬为名、处处捆绑侯麦的电影,浑身散发着一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气息。如果侯麦知道自己这样被消费,应该也是一脸黑人问号???建议导演还是做回老本行剪辑吧!PS:恰恰是因为对侯麦和马来西亚有感情有研究,更加爱不起来。
在深秋看到这部影片,心里还是充盈着感动,喜欢里面的三个小故事(第一个真的可爱的~)和整体节奏,相较于国内其他文艺片来说,更喜欢导演表达的自然流露,在细节上用心却并不刻意。不论有没有侯麦的影子 星溪都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导演怎么这么无才还这么自恋。抄的没头没尾莫名其妙的。
.
因为导演玻璃心扣一分,国电现在这个情况,就连批评都不行???我不知道批评能不能进步,但我知道越一昧捧着,只会更糟。
从换红色的衣服那段开始就让人作呕,果不其然,殖民电影
双姝奇缘开场,绿光(蓝泪)结尾,包括帕斯卡的皮埃尔、人物穿搭、日期字幕卡在内,彻底的侯麦致敬作品;三段结构设计还带了一笔洪常秀。第一段较好,轻快有余味,也是由表及里最侯麦的一段(相对);第二段很糟;第三段有一点绿光皮毛,但剧本深度没法比,台词写得相当尴尬。5/10
降低了期待,比想象中好。主要是轻松简单,虽然有台词的出戏,摄影很多运镜也很迷,但是整体观感还是偏舒服,第三段的法国人相遇变成了生死维度的讨论,又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旅途中偶遇的热心人--从同性到异性,从保守猜疑到接受好意;以及倾诉心声的异国忘年交。在这个平行宇宙可能发生无限种可能的世界,或许每次路边驻足便是段和自己和解的路程的开始。而次次塔罗牌的指引终会诠释“放下心中心绪,突破自己”的朴素生活真理。有着奇妙的脑洞,也有讨巧的元素设计,但如果和Pierre那段对谈没有那么冗长那么尬会更好。
演员都挺配合的,全都是导演的锅。踏实点吧。
太啰嗦了,blah blah blah,大型风光合集PPT,只有第一段是可爱的,到了第三段所有弱点全都暴露了,不好意思没看到过这种洪常秀。女主角太糟糕了,听她的英文我浑身难受。
一部很舒服的片子,天真烂漫和小清新的佛系风,给人轻松的感受又不失看点的丰富性。
一星半。全当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欣赏马来西亚的风光了。女主角表演很游离,台词功力差导致始终无法让观众入戏,最后一部分也太冗长无趣了。
废话太多,浮于表面
3.0。摄影、分镜、色彩,很侯麦。表演和故事差好多。侯麦一向拍角色的自然态,女主角是真在演。侯麦故事会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转折,星溪是真有点折。
赏心悦目,看这样的电影也算是一种奇遇
其实还可以,导演很有想法,尤其是在和她交流过后,三星改四星
如果没有这些奇遇,将有一些什么问题埋伏在星溪未来的人生里。有了这些奇遇,她的未来又会遇到什么。这个联想,倒让人想到侯麦了。星溪的故事,是可以连续拍下去的。
虽然说是师姐,很想打高一点,但是,真的,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