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篇影评都没有看到其中关于音乐的评价没有人觉得一开始的林肯公园很带感么这部电影可能剧情不佳可能演员的实力欠佳可能巩俐有些过于大妈但是我看到了导演费尽心思的用音乐营造了一个氛围把我们都带到了这个氛围里带着点淡淡的忧伤海风轻吹得迈阿密连毒枭似乎都变得湿湿的不管这个片子其他的怎么样其中的音乐让我对迈阿密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
昨天上映的。
美国到处都可以看到广告。
网站,电视都是。
商家还不失时机的把80年代的同名电视拿出来再放一遍。
整个电影的故事不难理解。
跟无间道比差远了。
看完之后我就两点印象满深的。
作为动作片导演,Michael Mann这次的答卷算是中规中矩(这点么影评也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就动作片,我这几年看过最好看的还是Bourne 系列。
在Miami Vice里面,他更强调的大概是真实性,所以动作场面简洁,镜头也是多采用主视角,而不是第三者旁观。
有时候会有那种失焦的效果,倒是看起来一点不觉得难过。
反而突出了紧张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银幕的关系呢)其次就是巩利了。
说实话……我真是失望啊,跟朋友形容她在片中的感觉就是poker face。
没表情的。
之前我没太仔细看过巩利的片子,不知道她究竟怎样。
听说是Michael Mann看过她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就说以后一定要找她演戏(当然这可能是噱头)。
反正这电影中的几段“激情戏”我是没瞧出她和Colin Farrell之间有点啥火花。
Collin还是那张胡子坯子脸。
巩利大概除了秀秀身材换了几套衣服之外,就是那个表情从头到底。
反正我是没看出她的转变来。
其他的大概也不能从中指望什么了。
我觉得作为警匪片(这年头还有人用这个词吗?
)它算是及格水准。
不错的演员阵容和导演,剧本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只是大家发挥出了一个平常水平,没有太多惊喜。
Jimi Foxx?我甚至忘记他的存在。
不管是警察还是毒贩,都不够酷。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6/07/29/430/
几天前,专程驱车近20公里、堵车时间共计半个小时赶往大MALL的星美国际影城观看《迈阿密风云》,不知道我们的热情是否会感动正深陷囫囵的星美的大脑袋们。
电影自一部22年前的电视剧,有媒体称其“以紧凑的故事情节,正邪难辨的角色设置及紧张激烈的精彩动作场面成为电视剧集新一黄金时期的代表作。
”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呈现于电视剧里的特点在电影中丝毫没体现,倒是感觉无论是从情节设计还是电影制作上均滞后于现在的时代起码10年之久,不知道是不是以此来向“22年”聊以致意。
在散场的电梯间里,有人忍不住偷偷说,这真真是一部好睡觉的电影。
可不是,睡一觉起来,情节丝毫不受影响。
曾经的“黄金代表作”或许和那个毒品泛滥的时代有社千丝万缕的机缘投巧,只是放之现在,毒品、黑帮……这样的故事反复在讲,想说出新意,确实也难。
《迈》自危机重重的卧底身上展开,于是一班FBI探员假扮运货分子混进毒枭之中,以期找到隐藏在FBI中的卧底。
谁是卧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主角之一毫无悬念地与“老大的女人”产生情愫,最终以职务之便将其解救于水火之中,最终皆大欢喜,无人死亡。
这样的卧底故事,《无间道》也讲过,而且讲的悬念迭起,《迈》是无法能比的。
于是,我们只能关注索尼和伊莎贝拉的感情戏,而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始终也就是巩姐姐那一张憔悴、无表情的脸。
对着这样一张脸,我只能感叹,她也不化个妆把自己收拾的利落一点,一旁的老先生说了,人家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素脸,微黑,让人有“亚裔混血”的感觉。
为了追求亚洲票房起用巩姐姐可以理解,这是商业片通用的法则,只是她实在不适合于伊莎贝拉这个角色,就像章小妹不适合于《夜宴》中的宛后这一角色一样。
章小妹在《卧虎藏龙》中的成功,归结于李导一针见血地看出了她身上“倔强、任性”的气质与玉蛟龙不谋而合,但放之一个心计与欲望共存的皇后的身上,章小妹始终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邻家少女的特质,略显单薄。
《迈阿密风云》中的伊莎贝拉,拥有银行家的背景,操控毒品交易,并成为大毒枭的情妇,这样一个女人,风情万种是基本条件。
美人迟暮的巩姐姐,可以把坚忍不拔地农村妇女菊豆演的出神入化,可以把藏身深闺的三姨太演的楚楚动人,她身上拥有的东方传统特质,是属于中式深宅般的内敛与沉静,可以坐成一副画,却并非开放式的中西合璧,让人觉得妩媚至骨。
所谓“岁月如霜刀,刀刀催人老”,放在巩姐姐版的伊莎贝拉身上,再合适不过。
昨天兴奋的跑去看《迈阿密风云》,结果失望而归。
冲着巩俐和柯林去的,结果两人的感情戏,唉一点都没有激情,我觉得巩俐没有发挥出她应有的水平,表情缺少变化感觉有点愣,表演没有张力。
也许没有找到适应的表达方式。
东西方演员合作成功的电影也有呀,比如成龙的《尖锋时刻》系列,我就很喜欢。
相比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尖锋时刻》是中国和西方的结合,也就是两种文化的并存。
《艺妓回忆录》虽然也是好莱坞的导演,但演的还是东方的故事。
而在《迈阿密风云》中巩俐虽然是东方面孔但要用好莱坞的方式来演,要完全融入到西方的商业电影的创作中去。
对于巩俐来说她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像刘玉玲只有个东方的外表,骨子里面完全西化,所以要表现出一个西方意识形态下成长起来的女毒犯,挑战性和难度还是很大的。
经过我这一番观后分析,也就原谅了电影中的不足,决定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巩俐姐姐
Michael Mann的才气是消失了么。
借刀杀人的精彩和盗火线的经典都不复存在了,是演员挑选的有问题么?
真不敢相信这么普通的一部电影居然会是Michael Mann拍出来的。
其言曼氏此片是“自身弊病集大成”之作——节奏拖沓、事无巨细且情感先行。
殊不知曼氏对这部作品还是抱有好感。
以往都是别人直径曼,此番则是曼老致敬他人。
曼怀着对于《迈阿密风云》系列剧集的憧憬之情炮制这部追怀之作,相比于受观众器重的类型大作此片则应算是曼的《罗马风情画》。
如若怀有《借刀杀人》《盗火线》的观看标准显然此片不及水准,但从一开始曼就没有打算制作一部完全面向观众的作品。
巩俐和法瑞尔跳出叙事的激情桥段是曼对于弗罗里达南部韵味的抒情式描绘,诚然,曼对于镜头无比珍惜(或许是他有习惯自己掌机的缘故)这也导致了其许多作品时常溢出。
但对于功成名就后的这一部“迈阿密往事”,迈克尔·曼的创作心态和个人偏好,都能成为有关这部电影所谓“老套瑕疵、冗长乏力”的批评的解释和回应。
回看1984年同名剧集,6分出头的评价也是岌岌可危的。
还没有看《黄金甲》,所以暂且评述一下巩俐在《迈阿密风云》中的表现。
其实对于演员的表演,除非过份做作的以外,本人是不大关心的,只要能够很好的完成影片在我这里就算基本合格了。
之所以关心起巩俐的此部影片中的表演是由于巩俐这个女演员本身的问题。
巩俐最出名的作品还是属于张艺谋导演的那种农村女性,隐忍的同时具有不可小觑的内在激情或爆发力,这是她相当拿手的角色,而且每一部类似的作品似乎都没有失败过。
巩俐的失败在于转型,主要是到香港发展时出现了一个个莫名其妙的角色,在影片中多少有些只会傻笑的样子。
所以有种论调是巩俐不能演商业片。
但好莱坞是一个商业片的大厂房,而《迈阿密风云》又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各种吸引眼球的元素都有,巩俐这一次可以说是冒险之极。
说到商业片,女人无遗是筹码之一,从观影角度来说,女人是欲望客体,这里要说明的是,女人在影片中不仅仅是性的欲望代名词,还有勾起观众的保护欲,同情心等等,当然,绝大多数影片中的女人都是以“性”角色出场的,年轻的靓丽,成熟的性感,不可否认,巩俐属于后者。
在中国有种怪现象,这可以应用到大多数女演员身上,即许多女演员所饰演的角色与其真实年龄极度不符,大妈级的扮演少女,少女级的扮演老太,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演员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即独立一个人支撑起某部剧来,除非象《阮玲玉》这样的女性电影。
也就是说,中国电影中女性角色更处于花瓶地位,比好莱坞更有欲望客体的味道。
但由于中国千百年来的意识形态,一般来说少妇的故事几乎很少,即电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年龄设定几乎都不是三十到五十岁之间的。
(这里主要指一些商业型的类型片,比如爱情片等等。
)换句话说,中国女性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应该处于内敛时期,不但没有爱情,即便是事业也要少一些,这个古已有之的观念很深入地根植在众位编剧的心中。
偶有这样的作品,往往都是被性压抑久的角色,仿佛这就是中国女性的唯一追求。
所以在中国影片中,这个年龄段的角色多少都有些畸型的意味,当然,除了编剧也有观众心理上的感受。
说上述有关中国电影中女性年龄问题是要谈到巩俐在迈阿密中的表现。
毫无疑问,巩俐在此片中与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一样,是女客体,即是为男人服务的角色,从岁数上也极度贴合美国此类影片中的女人扮象。
注意一点,国外大多数商业片,除校园青春片外,女性的岁数都是三十到五十岁之间。
此时的女性成熟性感,也许这就是老外们的审美标准与我们严重不同的结果。
正是由于一些观念和此种审美标准的不同才造成了中国电影中女性与国外电影中的女性的不同境遇。
所以,巩俐在《迈阿密风云》中作为欲体出现与中国青春片中二十岁左右的小女生出现是一个道理的。
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所以巩俐在此片中的发挥肯定不会太大的,观者也不必抱有什么期望。
但有一点,在美国影片中虽然三十到五十岁的女性大多以性感出场,但她们的戏份却绝不少的,尤其是个体魅力,不仅仅是性感,还有自觉性。
自觉性表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主动,有意志,象个男人一样也是故事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花瓶,这一点是中国女性或说中国剧作中最缺乏的。
能够演好这样的花瓶,在国外必须是真实的年岁,其阅历,其表演水平都可以与剧中角色贴合。
但十分不幸的是,巩俐在此片中几乎没有个性可言,完完全全地只是一个花瓶。
在影片中,这个女性的自觉性只有两点,第一点与法瑞尔的爱情,第二点则是在老大面前说句话暂时救了法瑞尔一下。
女性角色出场,尤其是这种商业片中没有爱情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第一条即便是个花瓶也无所谓的,但巩俐的表演还是稍显木讷,尤其开始之时,脸部几乎僵硬,没有表现出那种很吸引人的地方,与法瑞尔的接触也好象没有全心的投入进去,所有一切都表明这两个人不来电,所以,即便这个俗套的爱情花瓶巩俐也没有完全演好,倒是影片结尾处,那句“who are you?”才将巩俐内在的那种野性发挥了出来,看来她的确是一个爆发型的角色,可以看当时的人物心理,法瑞尔欺骗了她,黑帮也将她弃之如履,这种爆发才形成了。
巩俐在诠释人物内心变化的时候的确很有一手的,但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商业片,还是美式的商业片,她的性感,她的主动性都没有得以体显。
第二点其实不是巩俐的错,因为导演在这个情节上几乎没有特意让巩俐发挥,仅仅是坐在床上的一段戏就过去了,她的表演尚可。
总体来说,巩俐这次好莱坞商业片的实验还是失败的,但这其实是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女影星的失败,我很难想象哪一位适合于这种商业片的演出。
但毕竟迈出这一步了,也许会给中国许多电影故事一个启迪,让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们不再那么尴尬。
2006-12-22于通州韩兮
沒有看過電視版, 聽聞都幾經典的一部罪案劇情片。
"一定要型", 我覺得是這電影的標誌。
鞏利也真的幾美, 在劇中的位置也處於有點"花瓶", 但這也意料之內的了, 因為從海報也可得知, 男主角才是最最重要的。
故事, 一般, 有點浮, 如"想飲古巴特飲, 就即去夏灣拿"。
最型的, 我覺得是Jamie Foxx。
這部戲最緊要型。
持续了一段时间了,都是睡了一会后固定的深夜电话粥,然后再在凌晨入睡。
早上是起不来做瑜伽了。
中午往往都很困。
好了,说电影,最近看的4部。
那顿著名的晚饭《夜宴》,“我奶奶”《红高粱》,巩俐参演的《迈阿密风云》,伍迪艾伦的争议之作《match point》(中文译《赛末点》)。
开始的开始,从情节之外说起。
冯小刚说,我也要玩一回大片,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嘛。
于是,拿来了哈姆雷特的脚本,为了卖个国际好价钱,找来了章子仪,并且大大加重她的戏份。
脚本中一个只是引发导火线的人物便放大成了欲望满满的女主角。
时光倒回,张艺谋刚刚在导演界展露头角。
《红高粱》的色彩浓得纯正,红便是大红,黄也是土地或沙丘的全色。
你可将它解释成一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的视角原点。
同时看巩俐的两部时间差距在10年以上的片子完全是我拿碟的巧合。
《迈阿密风云》里的官方卖点是巩俐与科林.法瑞尔的激情戏一刀未剪获得内地放映许可。
《match point》的封面照一直让我误认为男主角是乔治克鲁尼。
那么它与斯佳丽.约翰逊的情侣组合将多么令人期待!
开始。
<夜宴》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处处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大片,真的是一部大片。
场景深透但不抢镜,抢镜的是叶锦添设计的华丽戏服和谭盾的幽长配乐。
章子仪从一开始就卖力表演了,这个角色如同她以往的角色一样适合她和她目前的表演功力,内外坚毅,懂得适度牺牲和更大的争取获得,只在最深处藏着柔情真爱。
相比之下,更喜欢葛优的表演。
有松有驰,收放有度。
这个剧本下的厉帝,是根本不需要霸气来支撑的,非他莫属!
抛开脚本,她屈从于他,是一个必然。
都说“谋女郎”均是“巩俐脸”。
其实巩俐的脸是在不断变化的。
《红高粱》里的巩俐和《迈阿密风云》里的巩俐自然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后者显然更加消瘦,眼神中少了火焰多了淡定。
《红高粱》里的巩俐穿红色,以为她和姜文之间会有一些压抑迂回的感情纠葛。
《迈阿密风云》里巩俐穿黑色的,以为她和科林.法瑞尔之间会有激情动魄的情感经历。
《match point》开始没多久,我才发现男主角根本不是我以为的克鲁尼。
这个“他”,怎么能抵得住斯佳丽.约翰逊的美貌和身段?!
经过。
《夜宴》的台词文艺吗?
说它极尽文艺腔的人一定没有看过郑重和王要编剧的《大明宫词》。
冯导演用尽了每个领域中的精英,把每一个镜头都当作唯美点来布,处处推力,唯独把错了台词关。
要么就文艺邹邹到底,让那些缺乏文化底气的演员们背台词背到虚脱为止。
要么就放弃这个味,从白话中提炼经典,如同他以往的长项一样。
现在的台词结果只能说是一次不成功的矫情尝试。
让上流的觉得不到位,让市井的觉得假模假样。
情节不太值得说,与哈姆雷特相似的仅仅是一些条条杠杠,大的内涵都已经变了味。
最可惜的是周迅,这个角色在她功力三分之一的任何女星都可以演。
找她演,好处无非是演员表上多一个闪亮的名字,以及后期两个天后女星合或不合的炒作。
在看《红高粱》的时候,脑子里总是闪现姜文的《鬼子来了》,特别是剧情发展到日本鬼子出现的时候。
这是张艺谋的一部难得的直率片子,几乎没有绕来绕去的情节,显得太冲了一点。
想不通这样的人怎么会拍出《十面埋伏》那种要什么没什么的片。
乡土的东西,才是他的根。
巩俐的越来越大气终究还是撑不起太国际的东西。
《迈阿密风云》有她的势,而缺少她的气。
尽管身材性感了,面相成熟了,但是根本没有《红高粱》里清涩外表下的内在丰满。
她和科林.法瑞尔之间没有演员之间的默契,所以即使是最激情的戏也看得出来是“作”的,两个演员当时肯定心里一点都不想做吧。
大师的情节流程是最要说的。
《match point》是一部真正的剧情片。
要在不到两个小时里交待好小人物进入上流社会、婚外情、谋杀、逃罪等等。
伍迪.艾伦看似不紧不慢地做到了。
但是,摘掉这些流畅的情节后,还剩下些什么呢?
被害人戒指的慢慢落地和影片最开始时网球落地的前后呼应,以此来再次说教人生不同命运的哲理?
男主角在优越生活与人性之间如何舍弃而带来的思考?
都说这是一部最不伍迪艾伦的伍迪艾伦电影。
我没有看过他的其他片,但看了这部片之后,我倒想找找其他真正的伍迪艾伦片。
结果。
现在还流行在结尾给观众留悬念吗?
冯导演留了。
但是小演员迫不及待地在博客里大叫“是我杀了章子仪!
”。
裸体到处嚷“那个背是我的!
”。
没办法,大片嘛,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小花絮,不管是不是他们原来设定想要的,实际上都帮助了他们在宣传。
《match point》中tom的突然起杀机并且马上周密部署然后实施, 和《夜宴》中厉帝突然感情至上饮下毒酒, 都有迹可循, 但也都稍显意外,转得有点急.两部片子里的巩俐一死一走, 情节凄凉, 不过不是很渗透到观众, 因为都有更大的背景在. 结果的总结.豪华的堆砌品, 玩过了, 也就那么回事. 观众没有喊echo, 相信冯导自己也不会费劲再拍.张导演的泥土味, 闻着清新淳朴, 何必硬要披上黄金甲? 或许只为成就原来自己心里的女神成为一个屏幕上的女皇吧.从以前的讨厌, 到看完《漂亮妈妈》后对她戏里戏外的喜欢, 巩俐在《迈阿密风云》后不幸在我心里显著降分.伍迪艾伦, 想淘到你的碟真是太难了, 哎.
故事情节一般,以前也看过略似的电影,纯粹是冲着巩利还有法瑞尔而去令人惊奇的是年近40的巩利,脸上还能露出纯真的笑容和迷蒙的眼神非常迷人,虽然开始觉得有点怪诞当一个中国女人出现在一群美国佬中,不过很快适应…很喜欢她脸上的表情,感觉不是很象一个做毒品生意的女人,始看似乎很冷硬不可动摇,但是一撕开面纱,仅是一个迷人有丝脆弱的女人,没有艳丽的色彩,黑白瘦俏,耐看令人寻味我注意着一些她和男主角的情侣之间的细微小动作交流,绝对是个令人垂涎的女人,她的气质感觉让这部电影增了彩她的表演可能不大符合这个角色,但是我喜欢她的表演,她的演绎是一个需要人呵护的女人,原先在她的周围没有这样的男人出现过
为什么巩俐姐姐在哪儿俺都能觉得她挺突兀的。。囧瑞尔后半段那发型哟。。扎一揪揪不够下面还扎一下。。是想证明虽然发际线没问题可发量也依然符合腐国传统吗?【滚
没意思
還好啦。音樂特棒。
色调太暗,看着费劲。剧情也不吸引人,可惜了那么大的成本。大毒枭为了生意连女人都让人家随便睡,这职业精神......
其言曼氏此片是“自身弊病集大成”之作——节奏拖沓、事无巨细且情感先行。殊不知曼氏对这部作品还是抱有好感。以往都是别人直径曼,此番则是曼老致敬他人。曼怀着对于《迈阿密风云》系列剧集的憧憬之情炮制这部追怀之作,相比于受观众器重的类型大作此片则应算是曼的《罗马风情画》。如若怀有《借刀杀人》《盗火线》的观看标准显然此片不及水准,但从一开始曼就没有打算制作一部完全面向观众的作品。巩俐和法瑞尔跳出叙事的激情桥段是曼对于弗罗里达南部韵味的抒情式描绘,诚然,曼对于镜头无比珍惜(或许是他有习惯自己掌机的缘故)这也导致了其许多作品时常溢出。但对于功成名就后的这一部“迈阿密往事”,迈克尔·曼的创作心态和个人偏好,都能成为有关这部电影所谓“老套瑕疵、冗长乏力”的批评的解释和回应。
色调暗到阴郁,夜戏更是让我回忆起权游最后一季那黑漆麻糊的感觉。配乐和画面不搭调,尤其是最后夜晚大战巩俐出场那一段。巩俐戏份不多,床戏不少,打酱油的角色。
居然忘了Mark这部哈哈。整部片子的色调极美,人物大特写为很多段落增添了不少宁静忧愁的意味。算是被低估的非典型的新黑色电影,男主身为警察却只想着谈恋爱,巩俐也很少宣传这部影片,但她的表演真的超迷人
这是一部与豆瓣分数严重不符的影片,很多镜头用伪纪录片的写实风格,让你身临其境,节奏控制很好,演员表演到位,2019年重看,可以打7.8分,那些打低分的可能是被巩俐的噱头忽悠去,然后忽略了很多细节,就像《地球最后的夜晚》,这片改个名字,显然不会有那么多人骂。
毒枭为了生意连女人都让人家随便睡,这职业精神......巩俐岁数上去了,越丰满倒越发标致了。
完全不理解打分居然如此低?整部电影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啊?视听效果也赞,穿梭在云山中的小飞机,在海面上划出白色航迹的高速游艇。故事情节也赞,陷阱与反陷阱,欺诈与反欺诈,还有两条爱情故事穿插其中,暴力之外的温情。大结局的枪战也赞,收口把坏人一网打尽,也算是正能量了。演员也赞,一个像极了布拉德皮特的男主,一个像极了丹泽尔华盛顿的男主,一个不像巩俐的巩俐,太有意思了?
太动人了
20060907 1910 IFC
怎么回事,怎么感觉科林法瑞尔看巩俐的眼神里充满了真心的爱慕啊,这个眼神配合上他的小胡子看起来太呆了哈哈哈哈。
巩俐在这部片子里真是太失败了,角色定义、造型、演技都不行,还是水土不服啊。
很可惜这个配备,片不成功在于手法老旧,像电视台做的,逼真感的追求可以理解,但不能不考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警察卧底毒品交易已经是老调重谈的故事情节了,这个故事却让人觉得中情局的警察不但是卧底高手也是情场高手,即完成了任务又得到了女人的心。美国辑毒与香港的不周,美式幽默就是不现实的东西让故事变得完美了,展示不一样的英雄人物。美国演员都是情场老手,而巩俐的黑道表演不错但情场上有点呆板..
闷闷的片子,情节也没什么看点。本以为最后还能上演个黑社会大佬报仇,鱼死网破之类的桥段,没想到皆大欢喜地结束了。无聊。巩俐大婶也完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磕磕绊绊看完,无聊死了。巩俐好木讷,又不好开口,Colin在我眼里也没什么魅力。这剧本是演员写的么,毫无吸引人之处,大量人物定格特写让热觉得这片儿好文艺。
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导演出了问题,还是剧本。。。。
曼的电视剧版,亲自翻成电影,这成色按说不应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