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和Fion一起看了这部戏在宝安的首映...简单写一下观感吧首先是Fion领导从大局上,宏观上提出的指导意见:剧情安排、节奏控制的不好,开头的场面很大,也比较精彩,但稍显冗长,等了好久才等到大帅登场。
看完开头会对结尾有所期待,但是后半部分却显得有些潦草,也比较平庸。
整部电影的重头戏本应该是这群大盗怎么骗到那些金子,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开头两人斗法的那段!
整部戏看下来,剧情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有亮点有笑点,但并没有让观影者有高潮迭起的感觉!
以下是我的小小疑惑,求解释!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呢:1.这是一个运转良好的黑帮,这个黑帮的老大不用过问帮里面的事,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无忧无虑,于是他常常来到河边,叫上一碗云吞面,静静的思考:“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他是一位慈悲的老大,当有人在他的赌场出千时,他总是以德报怨,带他到河边一起吃云吞面,一起思考人生!
然后再......干掉他!
你妹啊!
是因为古时候上刑场的人都要“吃饱了才上路么”?
你能不能直接杀了他?
你知不知道因为你不想直接杀他,浪费了多少秒、多少格底片、多少钱和工作人员的时间和心机啊!
(周星驰[喜剧之王])总而言之,就是这个老大闲的蛋疼!
2.在一个黑帮老大都可以随便杀人的年代,荷枪实弹的日本人居然脾气这么好,面对社会地位极低的送家具的中国人的反复纠缠,竟然一点都不生气!
旁边两个日本兵,看见长官被人调戏,也无动于衷,你们一个叫高桌子,一个叫低板凳,都是木头么?
要你站在门口守卫是干嘛呀?
你以为你是扮石狮子呀?
真是要给好评哟,亲!
3.当鬼脸扮的大帅出现在那个负责运送的日本长官面前时,那个日本人是去神游了么?
脑子是不转的么?
真的是签个名就可以收货啦?
哪个大帅登场的时候只带两个兵的呀?
光杆司令么?
一开始出场的时候精的要命,连沙发都给砍了!
到后面怎么就突然弱智了呢?
4.最后真大帅知道上当了,冲过来拦火车,当得知笨蛋日本人把黄金给鬼脸后就开始发飙,要干掉日本兵。
拜托!
人家人家也有枪,好不好?
正常的人都不会在自己也可能会被干掉的情况下开枪啦,何况你是大帅?
一般这种拼命的活只有一无所有、迫于无奈的人才干的出来呀!
(你要是实在想干他,你不是有炮么?
)你们俩不会是约好了要一起殉情吧?
好一出凄美绝伦的悲情跨国纯爱戏...看这种戏,别纠结,也就图一乐!
有时候超低的预期是能够给人换来惊喜的。
那是个周五,《双城计中计》的首映日,影院给这部片子排得场次并不多,我要了一个五点场的票,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进场。
进去才知道,这一场电影注定要成为我生平第一次的包场,真真切切地一个人都没有……大多数的观众和我一样,对于这部有着狗血片名的所谓喜剧,以及任贤齐那张写着“烂片”两个字的脸,是没有任何期望的,他们甚至于都不愿意买票进来看看。
而对我来说,我只希望这部电影不要太难看就好。
但当影片开始,画面亮起来,一堆筹码落下,画外音响起那一句上海话“尬许多钞票啊”的时候,我笑了,隐约间,我嗅出了一点久违的海派喜剧电影的味道。
黑帮老大林啸天的出场是个惊喜。
后来我才知道,饰演者刘承俊是个旅美的韩国歌手。
在没有上网查资料之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个会说些上海话的国产新小生。
就是这个韩国人,导演为他设置的那个时不时冒出一两句上海话的流氓头子角色,尽然是那么地贴切。
大部分的时候,刘承俊的表演是生硬的——他甩手拿起雪茄,做出凶狠的表情,看上去是多么地做作。
但这做作摆在黑帮老大林啸天的身上,又是那么地恰如其分,我们能从这个角色身上读出很多东西:一个从小流氓打拼起来的老大,有自己的一点地盘,又还没有到称霸上海的份,有时候只好撑撑面子,用武力换来别人的服气……一个能让观众去想象他背景的角色,才真正是丰满的角色。
1920年代的上海、黑帮、骗子,这幕喜剧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了,《三毛从军记》(1992)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1993)的影子在影片中越来越清晰,这两部电影是开创了中国后现代喜剧和黑色幽默电影里程碑似的电影。
在《双城计中计》,那些仰拍的镜头,迅速拉近的特写镜头,以及色调、光影,似乎都是在向两部开山鼻祖致敬。
看完电影之后,我一直试图寻找导演潘安子的上海背景,我也确实找到了:这位南京人,姐姐是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豆豆姐姐”,父母也是文艺工作者,所以“从小就生活在艺术氛围中的他深受影响”。
而1996年,当潘安子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时候,上述两部电影的导演张建亚仍然在业界如神话般矗立着。
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像极了《让子弹飞》。
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只能说他们只看到了电影的表象。
并不是一群黑色幽默、骗子加上民国、大漠小镇的设置就成了《让子弹飞》。
港片当道的时期,香港人曾拍过许多这种架构的喜剧电影。
从故事的结构上来看,《双城计中计》更像是一部翻版的美国西部喜剧,尤其是最后的结局,交待了一个连环套,正对应计中计的标题,很好莱坞大片的套路。
编剧郭爽在此功不可没,故事情节的设置,乃至那些幽默且非常难得的不落俗套的桥段和台词,都为这部电影大大加分。
郭爽的功劳还不止于此,在影片的前半段,一再被任贤齐饰演的“鬼脸”耍得团团转的探长肥唐就是他扮演的。
郭爽在这个肥头大耳油头粉面的配角身上展现了自己的喜剧天赋。
个人觉得,导演对任贤齐的选择,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
任贤齐这些年来实在是接拍了太多太多不怎么样的电影,他的表演套路单一,念台词的时候又总是吃字,老千这个角色对他来说有些吃力的,表演气质和这部小成本电影也颇为不符。
反倒是腾格尔在16年之后再次触电,带给观众巨大的惊喜。
他慢悠悠带着蒙古腔的普通话,脸上因为紧张而似笑非笑的表情,都在一个老千的身上被理解成为一种城府。
腾格尔的出场其实稍嫌差强人意,他穿着长衫缓步踏出牢门的瞬间,放佛在客串某个电视台廉价的古装搞笑短剧。
但是慢慢的,腾格尔的冷幽默在影片里被发掘出来了,冷峻硬朗的外表,和时不时示弱任怂的台词形成了很好的反差。
腾格尔大叔为了此片真是豁出去了,满地打滚、撒娇,没有他不敢干的。
尤其是影片的后半段,他和演出经验丰富的翁虹搭戏,倒也擦碰出些许火花。
早年的性感翁虹已经转型成了演技派,这次的土匪头目金三娘一角本就是风韵犹存的设置,看上了“不动石佛”(腾格尔)这个真汉子,两位演员一热、一冷,一激动、一沉稳,效果显著。
不管最后的票房结果如何,《双城计中计》都是成功的,它比《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更轻快,又比《鸡犬不宁》更商业。
国产小成本商业电影在努力了这么多年之后,开始慢慢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绝对是中国观众的福气。
本片是内地较为罕见的以骗术为主题的电影,从一开始的易容术,到后来的使用双城记成功骗到了军阀王大帅,最后会发现主角们所做的那一切自始至终都是一场大骗局,真正体现出了什么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本片在故事情节的反转上做得非常巧妙,给观众突然来了个措手不及,但部分剧情的逻辑还是做得有些欠缺。
片中演员们的演技都时刻在线,尤其是任贤齐和腾格尔,另外能感受到他们俩在拍戏时配合得相当默契。
用来打发时间挺好的一部电影。
演员演的也不错,就是需要再包袱出来之前再煽情一点。
就国产电影来说,挺好看的了。
电影很好。
情节,演员,节奏都很好。
就是海报太差,开始看着海报差点都不想看了,看了后,觉得真是不错!
编剧算用心了,比起一些同期的垃圾电影从结构讲好很多,但是我不明白电影宣传怎么做的,在影院我光看海报,还以为是一搞笑类型,下线后再看发现完全不一样,宣传有问题呀
《双城计中计》:江湖圈里真欢乐文/灰堆南你可以说,电影只是娱乐。
但如今属于电影的娱乐,多以流于愚乐。
可能很多的电影制造者认为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等一个好剧本出现,或者他们也没能力去创作一个好故事。
他们只记得,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幸运的是,对于青年导演潘安子来说,这次他的确遇着了一个好剧本。
也让我们有幸见识了这部真正欢乐的《双城计中计》。
看过电影的观众应该记得影片中那个上蹿下跳的可爱的肥唐探长。
他是影片的编剧郭爽。
在电影里,虽然他的戏份不多,但喜感十足。
作为编剧,他把那个虚构中的军阀混战骗子横行的江湖写的如他的身体一样丰满。
整部影片的故事曲折离奇又能够完美的自圆其说。
这让影片在如今不讲究细节又缺乏想象力的电影大环境下卓绝群伦脱颖而出。
我一直相信,如果一个好导演遇上了一个好剧本,其结果就是一部好电影。
导演潘安子坦言自己在影片的风格上有模仿姜文的《让子弹飞》,但这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模仿。
我们能在电影中看到“子弹横飞”的凌厉和精彩,看到喜感鲜活的方言对白,也看到剧情结实凝练和整体风格上如“子弹”一般的豪情激荡,乾坤朗朗。
风格之外,真正吸引人的是电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军阀混战的民国年间。
江湖巨骗八面鬼脸和不动石佛还有孤儿院杜院长三人是好朋友。
杜院长为了给孤儿院的孩子筹钱,跑去当时上海滩黑社会林老大开的赌场赌钱,结果由于出老千被林啸东发现后打死。
作为好朋友八面鬼脸和不动石佛联合小混混陈少卿三人一块设计替杜院长报仇。
这些剧情作为故事的大背景存在,并不是在电影一开始就交待出来,而是在结尾处做一个大翻盘,给观众在欢乐之余留下回味的空间。
电影温情而又拨云见日的结尾是剧本完善的体现,而在我们对石佛与鬼脸的关系完全知晓之前的故事才是带给观众真正欢乐的部分。
在前面的故事里,石佛和鬼脸是一对宿敌。
他们俩之间的剧情冲突轻松诙谐,这让电影到达了很好喜剧效果。
同时,石佛想出将洛水镇改造成风口镇的调虎离山的计策,也绝对有卧龙先生的遗风。
虽然,影片在对洛水镇改造的那部分情节处理上显得有些无厘头,但演员们出色的表演完全掩盖了剧情细节上的小瑕疵。
说到表演。
据说,电影多次修改剧本,只为给腾格尔量身打造不动石佛的角色。
可见导演看演员的确很准。
从最终看到的表现效果上看,石佛的话虽不多,但与之性格气场很是贴近,笑果很好,而且让人看到了腾老在喜剧方面的天赋。
其他演员在各自的角色塑造上也表现不俗。
总的说来,影片在剧本、导演和演员表现上的集体出彩才是《双城计中计》能够演绎真正欢乐的原因所在。
仇报了,钱搞到了,孤儿院的孩子日子好了,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被干掉了,连亲日的军阀也报销了,看到结尾我真想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必须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任何一部涉及那个年代的电影中,都是不容置疑的、不可否定的,所以,有了这个元素,你就真不能说《双城计中计》不好,你说不好,你什么意思,是不是有汉奸倾向,是不是想千夫所指,尝尝中国人语言的厉害。
因此,首先,我高度拥护这个电影的主旋律,再一次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确实,我们打倒了,但是付出了八年和3500万人的代价,而且,我们可以让数据说话:日本“七七事变”时在华北只有一个旅团,即中国驻屯旅团,兵力只有5700余人;在华中的上海驻有海军陆战队4000余人,合计“七七事变”时日军在华北、华南总兵力只有一万人左右,以后逐步增加,到1938年初日军在中国用于对国军作战的总兵力也一共只有15个师团6个旅团50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日军仅仅50万人,就可以长驱直入,仅几个月时间,接连占领我国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的大片领土,连中国的首都南京也被日军占领。
到八年抗战结束,日军针对中国作战的总人数也只有36个师团、41个独立旅团,总兵力108万人,坦克只有383辆,飞机堪用者只有291架。
反观我们,中国抗战前有正规军就有182个师,总兵力超过200万人。
不要说什么军阀混战、武器匮乏、兵力涣散。
中国抗日,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有6年时间准备,抗战前中国利用德国援助,除地方部队外,共完成了15个调整师和24个整理师的整编,30万官兵接受了德式装备,1935年8月,连德国顾问法肯豪森也对国民政府军队的装备表示赞赏,说:“窃以华方所有权新式兵器,从未有今日之充足”。
但结果就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却才杀伤日军53万人,杀死日军的数目更是在20万以下。
说了半天,我想表达的是:就算我们认为日本人不怎么牛逼,但绝不是电影里演的那么傻逼,而我们如果总是用这种态度,那就二逼了。
轻易的就把若干箱黄金给了两个穿着军阀服装的中国人,这货还是个日本高级军官,请注意,那是几箱黄金不是黄瓜,就算是黄瓜,俩人搬好几箱也挺费劲,这种智商的人能当侵略者这种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么;另外就是在火拼时,轻轻松松的就两败俱亡了,50万人打了中国8年,这种消耗可真玩不起啊。
有人要说我得瑟了,不就是一娱乐片么,较神马真!
的确,《双城计中计》是个娱乐片,但事关抗日题材的,我们也鲜见真正的反思片吧,要么就是这样说日本军人很傻,要么就是像《金陵十三钗》说日本军人把我们搞得很惨,这两种态度完全就是一个悖论——很傻的人把我们搞得很惨,那我们成什么了?
《双城计中计》是一个讲骗局的故事,穿插进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元素也不为过,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有些东西不能编,瞎编就成了真骗,而且是最有害的自欺。
人在国外,反而更多的看国内电影,网上搜索反而方便。
与近年来票房节节攀升的趋势相反,中国烂片的质量也让人心寒,各种奇葩片装逼片层出不穷,于是反而担心,哪天中国观众对本土片失去信心,哪天中国人的腰包全被老外掏走,哪天那些所谓的大导演集体江郎才尽。
回归正题,这部电影的后期宣传工作实在一般,这么大的噱头,反而没做好,实在有些可惜,电影开始给人的感觉还可以,谍战片惯用的军阀背景,有个性却知道最后一定完蛋的黑帮老大,然后真正开始有兴趣的是不多久的任贤齐出场,那个可爱的警察让人着实觉得有点可怜,搞笑的头型和夸张的表演都有点意料之外,这么久的烂俗无厘头终于有了一些可以夸张但又不过分的东西。
腾格尔出场无非是另一个亮点,没对这个歌手抱多大的期待,反而会让人惊喜,个性的表演至少让人看着会舒服。
后面突然转到大西北也没有特别的突兀之感,没有出现断层已经比较难得了。
关于最后的结局有点官方的意味,反而显得不是那么切题,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会有疑问,那么动荡的年代,孩子么有一箱金子,比没人管更加可怕吧。
第一次写评,因为总算有电影可以回看,语句不通处见谅,本人虽有热情,文笔一般。。
且说说这部电影为什么不错:剧本,这个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直到最后十几分钟才恍然大悟的人应该不下少数,近年来猜不到结局的电影实在不多,而且剧情紧凑连贯,甚是难得,能把一个完全换了叙事场地,最后才道明真相的电影讲清楚,已经很不容易了。
虽然比起当年疯狂的赛车那种多线叙事还是略逊一筹,但是看看这两年的中国电影,已是难得。
搞笑风格,说起来不免有些感慨,我的刘镇伟啊,无厘头太过了些,一声长叹,这个曾经的鬼才导演。。
说回电影,一般演员总会给观众留下某些固定的风格,任贤齐算一个,所以他在剧中实在是很难成为笑点,反而腾格尔让人眼前一亮,我没演过戏,关于演技实在不敢评论,也没有觉得有谁很生硬。
腾哥让人看着很舒服,有那么一股劲儿,觉得开心,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味道,这个已经很难得了。
居然还会回味,实在是难得中的难得。
直到他弹钢琴那段才发现,哦原来这就是那个咧着嗓子唱歌的腾格尔啊,开怀一笑,嗯,不错。
虽然有些担心,如果发展下去怕戏路太窄,不过我们还能多要求什么呢。
观影感受,看电影,我喜欢看的开心,或者刺激热血,这部电影就是会让人开心的一部,看完了笑了,恍然大悟的笑了,已经很是安慰,比起某些看了蛋疼还要难过好几天还要触发一些不和时宜的民族情绪的电影,或者某些类似伪大片炒剩饭飞蝶帽的电影,已经觉得很欣慰了。
这部电影值得支持,说实话,所谓的特效,总会有疲劳吧,看来看去不就是视觉奇观么,掏腰包去看,看个舒服,一天好心情,也对的起那么贵的电影票啊。
而且本着支持国产电影的原则,这部电影已经完全合格了,值得支持。
有些马后炮的味道,不过大家看了电影,或开心或难过,总要想想,自己到底为了什么才来,别看了然后牵着女友逛街了,坐下来喝杯冷饮,聊聊电影,总算有了些境界。
说的差不多了,真的希望,国产片可以多些合格的电影,观众的底线一再下降,总要出几个能看的片子吧,别拿什么名导大片骗钱了,蛋疼多了还坐那儿买票看电影就是没事儿找抽了。
恩恩,祝大家开心,笑笑每一天。
^__________^
电影还是有些想法的,导演在剧情设计上是用了心的,不像某些导演自己白痴拿观众也当白痴。
这年头流行玩跨界,演电影的唱歌,唱歌的做主持,做主持的出书,出书的做评委,做评委的玩脑残,玩脑残的开两会但不得不说腾大叔这个跨界玩的挺成功,本来给人感觉稳重的腾大叔演起喜剧来也很给力。
那个熊乃瑾很漂漂的说,前段时间看水浒时就已经惦记上了
西汉大巴上看的,剧情太弱,严重的抄袭,几个明星不会演戏。作为打发时间的国产烂片看看还成。
中国特有的民国乱世西部智斗闹剧类型
起码是认真在讲一个骗中骗的故事,设局上确实动了些心思,有始有终也算合情合理,只是方方面都差些火候。两星半
不好笑得很。。。很。。。
算不错的合拍片,累了,就不吐槽了
剧情不错啊~腾格尔大叔绝对是傲娇受!!
故事挺好的,不知道导演在干什么,配配配角都演的很好,找任贤齐一口台湾香港混合腔跟熊奶瑾一整容脸是咋回事,怕导演不能毁电影再拉来俩?
还是有点小新意
还能再傻一点吗- -||
有点意思啊,些许《让子弹飞》的影子。可惜24号上映,25号高清下载就出了,否则说不定还可以去电影院看看
严格的说:什么都缺~
故事不错,把一众侠盗电影学了个遍,以《意大利任务》《十一罗汉》戏仿最重,但导演手法过于生硬,节奏感太奇怪,没能将戏剧氛围营造出来,演员表演也基本失败,可编剧抖包袱的能力倒是有三分火候,略有惊喜,强于大部分国产类型片。
因为小齐,所以看鸟。
任贤齐与腾格尔的骗术pk,任贤齐个人易装秀。废话多,笑点低
不好看
有点《让子弹飞》的感觉。#20120307
不错。都猜到了,除了一直在猜陈少卿其实是个革命党,他最后把黄金都拿走去当军费了,但是发现导演没这么想,陈少卿就是个碰巧找来的帮手。
结构上相当用心,环形套着环形就犹如北京奥运五环。细节仍有不足,节奏不够紧凑,议题不够尖锐,但是仍把自身的特色发挥了出来。
亮点少,还算有趣。
其实还可以也 算是国产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