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看的时候觉得女主很神经质,喜怒无常,故作深沉,不讨人喜欢。
但仔细想想我青春期的时候不也是这样,总是习惯伤害爱自己的人;不敢拒绝自己讨厌的人,只因为怕自己因此变得不合群;当自己独自一人时对寂寞孤独感到很焦躁;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不屑又暗暗羡慕嫉妒;害怕自己的朋友离自己而去和别人关系亲密;总是躲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患得患失,敏感…… 在十七岁,在成长的边缘我们就是这样神经质,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小情绪,我们爱上一个男孩却总是受伤,但是我们未来也会也会遇到欧文那样爱我的男孩,学会和自己幼稚的叛逆妥协,总会渐渐长大! ps: 不过女主确实还是做了很多和我世界观不符的事,可能是文化不同吧,好在她没有一直犯错。
“Everyone in the world is as miserable and empty as i am,there's just better pretending.”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和我一样糟糕和空虚,他们只是伪装地更好。
片子很好看,我也觉得女主的哥哥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女主羡慕他的地方也都不是可以选择的,长得帅受欢迎很正常啊. 而且最后两个人流露真情实感,发现彼此的生活都有对方没有想过的困难.但是 女主的闺蜜是真的很过分了。
知道女主和她哥哥关系不好,还和她哥睡了。
了解女主不擅长社交,还要她和自己还有她讨厌的哥哥去party。
甚至在玩的时候把她冷落在一旁不管她。。
哪怕不是闺蜜,是个普通朋友在劝我和她还有我讨厌的人一起去party然后把我扔在一边,我都绝交了。
第二天还跑去和女主说话,一点歉意都没有就绝交了。。
真的是绝了。
幸好最后也没有和闺蜜回到从前的状态,真是太过分了。
那个韩国男孩子的做法才是可取的吧,发现女主一个人在边上不好意思说话的时候,把她介绍给别人,引导她,这样才是好朋友吧
电影其实一般,尤其结尾,皆大欢喜的话,总让人少了些思考。
我只是觉得在女主身上看到了自己,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只不过大多数时候都隐藏的比较好。
而这个时候,表现出自己真实情绪的人就显的很像个异类。
就像很多评论说的,女主没长大、幼稚、以自己为中心…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成长在边缘的人那么多呢,他们单单是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吧?
回头看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大概是看起来正常,其实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不否认,因为至今我的底线也还是要和别人不一样,也可以说是在尽力和别人不一样,这没什么不好的,这种较真我还乐在其中。
我们为什么要活成别人眼中的幸福样子呢,为什么“不一样”就要接受改造、接受救赎?
好吧,不否认自己对于救赎类的故事情有独钟,但这不意味着我相信。
关于生活态度,引用下我波的话:“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按他的意思,这种逻辑是黑色幽默,而他觉得黑色幽默是自己的气质,是天生的。
你说酷不酷?
女主在丧父之后,母亲的不靠谱、哥哥的视而不见让她内心的不安全感一直存在,除了闺蜜,她找不到别人爱她、肯定她,而闺蜜却有了爱人,但是那个人恰巧是女主讨厌的哥哥,两人的世界就多出了一个比女主更重要的人,女主内心的不安全感爆发,所以在闺蜜找了哥哥做男朋友时,她的情绪如此激烈,她觉得闺蜜之后一定会慢慢离她远去,所以选择先一步决定绝交。
女主在情绪走向偏激时,有几处可以看出她想要救赎自己:和亚裔小哥出去约会、找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想要在母亲那里逃避闺蜜选择与哥哥在一起的现实时,与母亲产生口角,最后破罐子破摔去和暗恋的小哥表白。
最终在女主有意识、无意识的自救与老师的开导下,自己走出封闭的牢笼。
成长的道路上只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除了自己真正的想开了,没有人能够真正将你从阴霾中拉出来。
这个电影没有坏人:女主就像成长中的你我,矫情、固执、内心封闭,但是在老师的开导下,最终自己走出封闭的牢笼,有了爱人,结交除了闺蜜之外的其他人际关系;闺蜜想把女主拉进哥哥的社交圈子里,但是女主的内心是封闭的,无论其他人怎么做,女主都不能接纳除了闺蜜之外的其他人,内心的封闭除了自己别人是不能做什么的,尤其是像闺蜜这种早就在局中的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要求其他人的想法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哥哥小时候丧父,母亲像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出现问题只知道依靠自己还未成年的儿子,妹妹从小就开始吃抗抑郁药物,没有长出坚强的臂膀就要成为妈妈和妹妹精神上的依靠,想想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哥哥选择对妹妹视而不见(虽然这样确实是自私了一点,但是也不能对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孩子有太高的要求);这一个家庭中,父亲在世时,应该算得上家庭精神上的砥柱,导致妈妈在父亲离世后没有办法瞬间成长为让儿女依靠的母亲,看情节妈妈在父亲离世后可能还患有精神上的焦虑,所以她甚至无法开解自己一瞬间的激烈情绪,家庭中遇到问题只能依靠儿子去解决,就更谈不上为患有抑郁症的女儿提供专属于母亲温暖的臂弯了;在女主焦虑时一直去找老师也能看出,老师在女主眼中充当了女主父亲的角色,尤其是在看到老师家庭的温暖、老师为人父时的父爱之后,女主彻底走出了阴霾,选择与自己、与生活和解。
成长边缘 (2016)7.62016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凯莉·弗莱蒙·克雷格 / 海莉·斯坦菲尔德 海莉·露·理查森
两年前,国内本科毕业、刚来到美国留学半年的少不更事、稚气未脱的我,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深感共鸣,深以为Nadine就是性转版的自己,因此写了这篇名为《17岁的你以为全世界都与你为敌,实际上全世界don't even give you a shit》的影评。
两年后,在美国经历了各种挫折与不顺,最终设法度过低谷并艰难在美国立足之后,再次回看这部电影,突然发现,两年前自己所共鸣的那些点,如今完全无法共鸣了。
甚至每一处Nadine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不是像原来一般感叹并表达对当时境况的无奈,而是深深认为,每一次冲突,都完完全全是由Nadine的任性与所谓的棱角分明导致。
越看到后面,甚至越会感叹,怎么会有这么任性自私、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幼稚孩子啊。
和很多人相比,Nadine的生活真的可以用还不错来描述了。
一家人住在带泳池的大house里,这在美国已经可以算是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家庭(不是所有家庭的院子里都有泳池的)。
即使在Nadine那么孤僻、任性的性格下,她依然有很多爱她、支持她的人。
或许她自己只认为爸爸是世界上唯一爱她的人,可妈妈也一样无时不刻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帮助Nadine走出阴霾;闺蜜Krista在Nadine各种发癫、情绪失控的时候,依然愿意陪伴在Nadine身边,希望帮助Nadine调节情绪;看似光彩照人的哥哥Darian,无论自己多忙,都会回到家帮妈妈处理Nadine留下的烂摊子;无时不刻不在毒舌的老师Bruner,每次拿Nadine打趣的时候,实际上也都是别出心裁地在引导Nadine进行自我调整。
当然,Nadine确实也是在童年时期受到了霸凌,但无论中美,童年时期受到霸凌的人数不胜数,也包括我,所以可能唯一最大的不顺,就是最爱自己的爸爸英年早逝。
在这样已经算是还不错的条件下,她没有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是自怨自艾,不积极进行自我调成,反而任由自己的任性、小脾气野蛮生长,放任自己的锋芒去伤害别人,尤其是关心自己的最亲近的那些人。
就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真的值得甚至配被爱吗?
可是,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突然又回看我两年前写的影评,我突然意识到,我上面的所有想法与分析,每一条都是基于一个已经步入社会、被磨平棱角的成年人的经历与见识得出的。
每一条都不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尤其还是我们这种国内高中培养出来的只会念书、心理晚熟的小孩子,能思考出来的。
所以,当我能认为Nadine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是无病呻吟、是自作自受的时候,是不是就说明,我的心境早已没有当初那么年轻,我和当时的自己,已经有了代沟了呢?
我是否也变成了小时候讨厌的那个圆滑世故的成年人了呢?
也许,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长大;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便只会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变老。
我将越来越难以与这部片子产生共鸣,我也永远无法再次回到那个能与这部片子共鸣的时候,还有我的生命中直接与这部片子对应的那段日子。
我讨厌这个电影就如同我讨厌《伯德小姐》,还没有《伯德小姐》的摄影那么漂亮,三星太低四星太高所以给三星。
女主太讨人厌了,一个从不考虑别人的自私鬼,或者说是一个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电影最开始是女主自己的旁白,于是从女主的视角观众看到的哥哥和妈妈都是故事中的“反派”,实际上电影逐渐从客观的角度深挖下去,观众逐渐发现了哥哥就是很好的人,只是好到让人嫉妒,而妈妈也只是一个遇到更年期瓶颈的普通母亲。
这电影所有的破事全是主角自己一手作的,到最后一个“对不起”就解决了,又家庭和睦幸福开心,怎么可能呢?
人不能做出一堆糟糕的选择然后管这叫生活,生活付不起这个责任。
伍迪·哈里森真的是一个神奇的演员,他独有的风格使得无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都能给人新奇的感觉。
再就是亚裔男配的角色真的挺好,暖心有才富二代,就是长得差了那么一点点。
海莉·斯坦菲尔德逐渐好像接受了自己的定位,从这往后的角色几乎都是这一类青春少女,还没有之前《Begin Again》和《完美音调》里的角色有突破。
偶然间搜the 1975 的somebody else找到了这部电影。
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让我回忆起17岁时的自己。
疼爱女主的父亲离开,不能撑起来的母亲无法依靠也无法诉说自己的心事遭遇。
从小就受大家欢迎的哥哥是父母省心优秀的孩子,好朋友是拯救女主的和站在她那边的唯一的人。
结果还给哥哥抢走了,自己独自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女主爱慕的对象看到她写的长信只不过是想要跟她有亲密关系,而她也是纯粹得想要喜欢她想象中的人一样。
最终认识到了那是个渣男,父亲走后母亲没有承担起父母的责任让她突然了解到哥哥的心情,像是一瞬间版成长了珍惜眼前人了找到华裔小哥。
但我想说的是,现实当中同样处境的人并没有办法这么坚定的拒绝扭转局面。
她可能会误入歧途很久然后艰难抽身。
亦或者在讨好那个渣男的时候已经献身了。
在失去朋友家人无法诉说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好老师帮助你,还把你带到他家里最后开车送回家。
在17岁的认知当中,只是听从自己的直觉但不一定是正确的。
也有可能彻底封闭了内心,在自己世界当中筑起一道墙,如果没有朋友那我就不需要朋友。
事实上我也是花了近十年走出来,逐渐跟家里人坦诚沟通,试图找到一个交心的朋友让生活平衡。
这部是让我感同身受的成长电影!
我知道那种感觉:我应该融入他们,我不能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异类。
然后我去尝试,可是我发现好难,他们离我好远。
我去和他们说话,装作认真听的样子,在该笑的时候发笑。
但是不管怎么做我就是无法接近他们,所以我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开,躲到安静的角落,偷偷在心里责备自己,讨厌自己。
不得已的孤独让我说服自己“我越来越喜欢一个人了”“一个人也很好”“别人都体会不到这种我所能体会到的乐趣”,可是当可以不用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不想一个人了我又明白:我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人。
我的心里像有两个我,一个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一个却驱使我那样做。
我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比较圆满的,可是我却那样做是因为,我就是那样的啊。
对待Nadine这样的孩子,你跟她逆着来她只会像一只炸毛的猫,不管你说的是对是错她下意识就是抗拒你,用犀利的语言攻击你,虽然那仅仅是因为愤怒。
但如果你摸着她的头,对她轻声细语,她也会变得温顺柔软。
在我看来,这个结局不应该是圆满的。
好像是爱让Nadine走出了阴霾,可是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改变不了的,即便是爱。
她的妈妈和哥哥可以跟她相互磨合,找到彼此最佳的相处方式。
但是或许她不会像Krista那样,就融入别人了,她会慢慢接受自己,找到自己跟别人的相处方式。
不过……她才17,也许就这样转变了谁知道呢……只是我17岁的时候没遇到什么足以转变的契机,所以到现在我还在跟自己磨合。
日更100天-day9
在我现在这个年纪,看《成长边缘》类型的电影,其实不应该是感慨青春,就像我写的标题那样“谁的青春不迷茫”不应该是我这个年纪所要感慨的。
看这部电影,我或许可以站在家长的立场去思考,如果我儿子到了这个年纪,我应该如何帮助他度过迷茫的青春期。
影片里的女主人公娜比长相一般、学习一般,什么都很一般,但是她有一个从小就很优秀的哥哥,就单这一点,就够她自卑的了,而且她在学校里经常受到校园霸凌,这对她的成长也起到了负面影响。
所以娜比到十几岁的时候显得很叛逆,她不是父母眼里乖巧懂事的女孩,妈妈对哥哥的宠爱以及学校里的黑暗生活,让她觉得自己似乎有些多余。
但是不得不说,她有一个好爸爸,总是在她人生失意的时候,给予她最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爸爸在某一天突然去世了。
她的生活又开始灰暗起来。
电影毕竟是电影,娜比无疑还是幸运的,她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帮助她解决一些成长中遇到的难题。
其实,我想说的是,帮助她解决问题的并不是爸爸和老师,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
比如她和哥哥之间从小的过节,其实是缺少沟通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的偏见而导致,如果尝试进一步的去沟通了解,她就会发现哥哥也很关心她,也很爱她。
就像那次她向暗恋对象表白后遭到打击,她躲到了老师的家里,是哥哥开车出来找她。
还有她的妈妈,也并不是只爱哥哥,可能是妈妈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哥哥的表扬太多了,而对于她的鼓励太少,虽然作为妈妈有些失职,但并不是妈妈不爱她。
还有她青春期的那些事,在看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产生的共鸣就是她对暗恋对象的那些小心思,在懵懂的少男少女时期,好像都有过。
编辑好短信又删除,暗恋的对象是帅帅痞痞的男生,有学习成绩好的追求她,但是她只把她当作一个备胎。
我看到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这产生了共鸣。
谁的青春期没有迷茫过?
没有彷徨过?
没有暗恋过?
还是那句话,电影终究是电影,结局happyending,娜比最终看清楚了暗恋对象和她根本不是一路人,而那位亚裔男孩才是自己真正的Mr Right,电影中的亚裔男孩是一个长得帅多金又有才的男孩,符合电影中的人设。
这个其实就是在国外,中学生还可以谈个恋爱什么的,要是在国内不给打死,估计就要关到小黑屋了。
这个也是国情所致,现在我做了家长,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我也是不太会允许孩子早恋的,但是不会用太极端的方法去阻止,当然,这也将是我以后需要学习和面对的事情。
娜比的自我,我们很多人不喜欢,她总觉得全世界都要宠着她,爱着她,她总是浑身带着刺,摆出一副厌恶这个世界的样子,到处求存在感,一个小挫折就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
但是看的时候多多少少看到一点自己17岁那个年纪的影子,所以这就是成长。
人终究会慢慢长大,会慢慢看清这个世界,会学着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不再那么带有那么多的戾气,不再那么地自我,这需要一个过程。
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所谓成长,不过是错位的齿轮咬合成功的过程,逝去的却曾经躁动过的灵魂,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美好的青春片!
As gnarly as the fucking seventeen itself. It brought back awful memories of adolescence. And that's how good it is!
三星半,个人认为比《朱诺》好,不如《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非常生活化的美式校园青春片,女主角是个有些令人讨厌而且心理有问题的叛逆女孩,男主角是个性格内向又边缘化的亚裔移民,两个人都很闷骚,而且相处的时候各种尴尬。最后女主角的转变实在是太突兀了,对影片质量的影响很大。
在套路中看到了足足的诚意,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这么完整舒服的校园青春片面世了。虽然剧情每一步的发展都不难猜到,但17岁的迷茫悸动,叛逆无助都借由女主生动的表演跃然荧幕;特别是当看到那个完全预料之中的结局的时候,你不会心一笑都难!
完全入不了戏,男主长了一张配角脸
很真诚的青春片,它诉说着青春时面临的迷茫、友情的抉择、爱情的失策以及重塑自己的个性~
可以说是很不错了 缩写了青少年的叛逆 女主演技不错 对一个新人来说是很棒了 不给四星是因为不想面对自己拥有的错误 现在还是 太傻了哈哈啊哈 第一眼看伍迪还以为是斯坦
蛤蛤青少年的心情是天 不顺心就要自杀 一定要自杀 是十七岁的我吧 以为我一个人背负着全世界最悲惨的屎在身上 每时每刻都在恶心自己 但没有见到可爱的富亚裔 没有发过变态信息给crush 就是平平淡淡憋过了十七岁
“你现在想和我做爱吗?”“好啊。”“我开玩笑的。”
自厌是很好发挥的题材,但这部不伦不类
和自己较劲的社交边缘少女 先是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又手滑发了叉短信给暗恋对象 历史课老师和娜丁的戏有一点反套路 伍迪哈里森忍住没有说教 剩下的部分中规中矩 海莉算本色出演吧
谁说和《早餐俱乐部》和《壁画男孩》相提并论?也许青春都少不了自怨自艾,但整部片就女主一个人在闹情绪耍脾气也是够了,其他所有配角都如同木偶般按照固定程序来运行,看多了残酷青春再看这部确实很清流但清得都没鱼了,想当年《独领风骚》这种有腔调有内容的青春片是不是一去不复返了
跑去电影院,得知是试映不用买票哈哈哈 一部好的青春片就是把无理取闹搞事情拍得reasonable 看完觉得很舒服
1. 越到后面越好。2. 前面还可以节奏快一些,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3.这个姑娘就是担心她得到的爱会减少,怕失去,有小小的不安感。4. 她在碰撞中成长了,她最大的优点就是把内心的恐惧表达出来,并且有能力寻求帮助。
结尾太过套路了,完全像假的,要是小作女被宠物店男孩奸杀,剩余韩裔富家男什么的全是濒死幻觉,片彩蛋从墓地里伸出一只手致敬《魔女嘉莉》还说得通……另外,司徒海登都31了还演高中生,谁说外国都是货真价实的青春片呢?
和我简直是一个性格 但是我不会让人选我照顾我理解我原谅我 因为人与人的事情自有答案
北美脑残少女意淫大作,成长绝对不是你被男神嗤之以鼻以后立刻就和痴心绝对的多金男备胎携手与共
不敢相信2016年了青春片还是这样
觉着心里藏着老灵魂,热爱经典音乐、老电影和成熟的人,鄙视自己这一代,谈论着社交网站的无意义,但始终无能为力,离不开“讨厌”的亲朋,离不开手机。嘿,这就是成长中矛盾傻气的我们,一道小坎天翻地覆,一点欣喜自在得意。海莉把这个青春少女的心境吃很透,没一点惺惺作态,灵气十足
我没有这么乱七八糟的17岁我也不懂她的丧和作,青春片我还是喜欢甜甜的
每个人都这么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