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极少写长影评,似乎这是第一次在豆瓣写吧电影是从同事那里拷来的,之所以选了这部电影是因为电影的名字《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放在电脑里好久,今天终于决定看,结果让我如此的喜爱它,虽然是2014年刚开始,但我已经将它列入年度三大电影之一,2013年的三部电影分别是:《入殓师》《洛奇》《地心引力》。
整部电影是那样的温润如水,平平淡淡的,却没有任何尿点,人物是那样的纯真,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鲜明有个性,尤其喜欢那个爷爷,与孙子的互动是那样的温馨,倔倔的脾气,在最后一刻才道出了对儿子的爱,并用对孙子的爱来弥补那一份遗憾,其实爷爷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儿子,但是绝强的脾气又不许让大家看出,只能偷偷的跑到小黑屋里去偷偷的看儿子的电影,回忆与儿子相处的时光。
爷爷把珍贵的摄像机送给了孙子,意味着爱的传承。
那一刻,我竟然想到了天堂电影院,心想如果孙子将来成了导演,将这段故事拍成电影,有点俗,不是吗。
真正的结局让我动容。
爷爷对病床上的儿子说:我不太会说话,你是我的儿子,你是我的一切。
儿子记忆中的父亲,是儿子愿意记住的父亲。
爷爷和儿子在这一刻和解。
小孙子拿着摄像机拍啊拍,拍到了爸爸,爸爸跟他说:等你长大了,就不需要我了。
知道你有了一个家,我会永远快乐的。
人们总说父爱如山,父爱的爱深沉,但绝不粗糙,只是有时逊于表达。
马上就回家了,好好抱抱爸爸去!
老爸,我爱你!
2014.1.19
多年前Sadik跟父亲闹翻离开家乡,成为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在外面结婚生子,饱受牢狱之灾,多年后心如止水,除了儿子一无所有,无容身之处,不得不带着病躯和儿子回到家乡,不久因病去世。
Sadik的父亲心如刀割痛苦万分,在从葬礼回来的路上下车,自责"如果我当初像这样抱住他,抱住我的儿子,他就不会离开了",几近崩溃,Sadik的阿姨为了帮助Sadik父亲脱离后半生痛不欲生的忏悔,让Sadik的哥哥从远处跑过来穿过Sadik父亲,然后告诉他:当一个人决心要走时,是谁也挡不住的。
本片获2007年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及人民选择奖三项大奖。
影评《我的父亲,我的儿子》亲情与自由的羁绊与宽容by金微“看到了吗?
一个人决定要走,是谁也抱不住的。
”威权的父亲在儿子死后懊悔不已,他回忆15年前年轻的儿子出走的情景,张开双臂哭哭啼啼地说道:“如果那个时候我像这样站在这里,如果那个时候我像这样张开双臂,如果那个时候我像这样拦住了他,如果我叫他不要走,15年前,如果我像这样站在这里,如果我拦Sdlik。
如果我当时像这样抱住他,如果我把我的儿子拦下来……那他就不会离了。
”这是影片的高潮,父亲撕扯掉上衣,放生大哭,扬起双臂,目光呆滞,神情漠然,他嘶声裂肺的喊:“是我害死了他!
”。
这时,Salim(Sadik哥哥)吼叫着撞倒了自己的父亲,正是姨妈说了这句话,挽救了陷入自责、濒于绝望、处于崩溃边缘的父亲。
一个人决心要走,是谁也抱不住的。
《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是一部简单的土耳其亲情电影,但正是亲情这种很奇妙的东西,在不经意之间撩拨着我们的内心。
主人公Sadik是一名土耳其激进青年,在年轻时,父亲希望他学农以便管理农场。
但大学时受激进思想影响,Sadik成了一名无政府主义,并在毕业后成了70年代的左派记者。
面对父亲的不解,Sadik离家出走。
父亲的怒吼、母亲的哭泣、初恋的不舍都被他抛弃在身后,在伊斯坦布尔,Sadik开始为自由、为国家奋斗。
影片是从15年后的家庭生活开始的,Sadik为报纸撰稿,但经常涉及言论禁区而被毙。
在他的妻子临产当晚,这个他奋斗的城市却空无一人。
最后,妻子因失血过多,死在了只有五分钟车程的马路边。
黎明的曙光洒在这个可怜的男人身上,他目光呆滞,满身血迹,怀中报着刚出身的婴儿,身后是他妻子冰冷的身体。
路过的士兵告诉他:伊斯坦布尔发生政变了。
接着,他由于政治原因入狱,在狱中遭到严刑苦打,出狱后,也处处受到排挤。
他满腔热血为国家战斗,但是国家不在乎。
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个家,他带着儿子回到了15年前离开的家乡,如他所料,父亲并不喜欢突然回家的他,尽管儿子笑言相对,但父亲都对他冷漠甚至排斥。
影片大部分时间都讲述这段父亲和儿子和解的过程。
土耳其的乡村风情让人沉沦,单纯的哥哥、搞笑的姨妈,让人轻松,但倔强固执的父亲,又让人时时纠心。
农村的父亲既威严而又自尊,无论他是如何冷漠,但他都是爱儿子的,诚如他最后所说“Sadik是我的一切”。
只是害羞的他是不会和儿子面对面交谈心事。
和解的局面是有过城市生活经历的Sadik打破的,当然他无法估量父亲的权威在面对儿子的质疑摊牌后究竟会怎样,借着酒兴,Sadik说:“你就那么想控制我们的生活方式,可是我想要自己的生活,我的学校,我的一切都是你选择的,你知不知道我讨厌这样,爸爸?
”“爸爸,你说我离开了,其实我没有,我走不了,也待不了。
我认不出哪里是我家。
你一直在我脑子里的某个地方引导着我,你知道无家可归是怎样的感受吗?
爸爸”“你知道我为什么回来吗?
爸爸,为了给Deniz一个房间,让他健康的成长,让他有个家。
” 在这个过程,父亲只说了一句:“你现在知道养儿子的辛苦了。
”Sadik接着说“生活会继续。
有人会写新书,可是他读不到。
有人会拍新电影,可是他看不到。
他想再听一次自己喜欢的歌,却也办不到。
要习惯或许也很容易。
他慢慢长大,他却不在他身边,他交了女朋友他也看不到了。
”“给他一个家,爸爸,给他一个家,让他来去自由。
”说完这些Sadik倒地,这时我们才知道由于在监狱中受到的酷刑,他的肺已经坏掉了一半,而他身上一直揣着那张病历表。
他害怕自己的死去会让自己的儿子Deniz成为真正没有家的孤儿,因此才会回家,才会回到自己已经离开了15年的家来得到父亲的原谅。
但他又希望儿子Deniz不要重蹈自己儿时的覆辙,他希望父亲给儿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家,一个能来去自由、能充满想象的家。
影片对儿子Deniz的描述挺有意思,导演花了不少画面来刻画儿子的想象世界。
刚到农村时,依然沉浸在童话的想象世界里,看到爷爷骑着马便想象成佐罗,而Sadik旧日出走的回忆也在同一瞬间复活。
此刻,三代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的节点上相遇。
影片的另一个角色是Sadik儿时的玩伴,他没能和Sadik一样走出农村,但他们俩在聚会时都一样戏称为“知识分子”。
玩伴问Sadik如果知道现在的结果当时会作何选择,Sadik说:“我也不知道。
但我会把这的一切都带走,把那的一切都带回来。
”这是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
电影还有让人情绪共鸣的地方,Sadik的初恋情人在Sadik要离开人世时,她靠在他肩膀上抽泣,这时天渐渐变暗,看到此景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很多似曾相识的电影镜头。
比如电影最后是一段记录两兄弟儿时的DV,就像《李米的猜想》结尾李米看DV时,时而哭时而笑。
还有《天堂电影院》多多的初恋以及老电影人的话:“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离开这里去罗马吧!
你如此年轻,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要再听你的说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片子在人伦方面,刻画了父亲和儿子斗争的微妙关系。
这有点像卡夫卡的《致父亲的信》,卡夫卡作为儿子,曾对威权父亲进行了深刻的精神分析。
还有王朔的《致女儿书》,父亲王朔则对女儿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进行反思。
小时,父亲是万能的,我们遇到困难或被欺负都会顺口说句:“我要告诉我爸”。
但一个人终究要开始成长,要开始独立思维,要开始学着追求和放弃,要开始学着质疑与担当,要开始学着独自开始走一些路,要开始学着承受生命中的一些无法承受之轻,要开始学着离开家……对父亲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准则我们都会有所叛逆。
如何延续这份亲情,如何不伤害父亲,如何让父亲放下威权,这些似乎也是从卡夫卡到现在的王朔,以不同身份反思的话题。
“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看《肖申克的救赎》时,这句话让人情绪激昂,让人学会追求自由。
“一个人决定要走,是谁也抱不住的”。
《我的父亲,我的儿子》里这个抱,让人学会考量亲情。
看到Sadik说“你爱祖国,但祖国不爱你”,想起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尤感悲凉。
幸运的是,每个人都有家,有爸爸,有儿子,家人从不彼此抛弃。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人在遭遇制度困境寻找精神救赎,那《我的父亲,我的儿子》则是写“亲情与自由”的相互羁绊与宽容。
PS:原声翻译成一个人决定要走,是谁也拦不住的,但我理解为“抱”,这样或许更能显现亲情的真挚。
跟父亲的关系一直处于变化和调换之中:开始几年他是绝对权威且居高临下,两个人之间只有君与臣一般的交流;高中前后那段自我封闭的日子没有和父亲的主动谈话,形式逆转成渴望又担忧着和我说话却大多得不到回应的,是他;再后来直到现在,他已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事业坚持着支撑整个家庭的那份责任,只是经常会不知所措但又保持着那份威严地问我,又跑去哪里了,一个人太危险了,快回家。
这一份威严里带着的那份年少时读不懂的感情,我已经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开始理解的了。
电影中的一家三代,老父亲,sadik,deniz.完全没有噱头的剧情和造型,唯一稍稍刺激了一下感官的只有偶尔作为回忆片段闪现的sadik遭受虐待的场景。
deniz出生以母亲的死亡为代价,紧接着就是土耳其的一场军事政变,作为左派记者的年轻父亲sadik遭受了囚禁,虐待,在这个过程中deniz却毫不知情的顺利长大,而且,年幼丧母的他并不缺乏爱。
漫画书和所有那些美好的,只有幸福的孩子才会拥有的童年幻想,都是父亲扛下一切给儿子挣来的。
最终父子二人还是被迫离开了居住的地方回到老家,当年sadik咆哮着毫不犹豫的离开的地方,并且因为决绝的离家,他和老父亲决裂了。
看着sadik回忆当初离开家的那个场景,我设想着自己每次离开时留给父亲的背影,作为孩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抛给父母一个又一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哪怕只是一个背影,一句话,一个厌烦的表情几道皱起的眉头夹出的缝隙。
随后我们走了,自己做了些什么自己忘记了,大步流星的去追寻那些我们认为对的和值得的东西:信仰,理想,爱情,甚至只是单纯的欲望。
直到很多年后当你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或者也有了一个孩子的时候,你才发现当初那些豪爽地拍着你肩膀声称支持你的人早已在痛苦的坚持中不知去向,而那些阻止你你觉得不理解你的人,仍然守在最初你离开的地方,一直,一直,一直在等着你回去。
因为你就是他们的信仰,理想,爱,和最单纯的欲望。
老父亲并没有坚持那张冷冰冰的脸多久,或者该说是很快的,他就接受了孙子deniz,他没办法不爱这个可爱的孩子。
爷爷教孙子什么是马掌,还做贼一样跑到商店里去给deniz买成捆的漫画书,因此还和店主吵了一架。
(在此顺便插一句,我是多么希望有个傲娇的如此可爱的爷爷...)似乎一切都在朝一个明媚幸福的方向发展,直到sadik和老父亲长谈后倒在地上,刚刚散去的阴霾又迅速聚拢回来,压得人透不过气。
“给他一个房间,爸爸。
给他一个家,让他来去自由....我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告诉他,你告诉他吧,告诉他...”最终sadik死了,老父亲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全家人面前扯掉衣服哀嚎着:“如果那个时候我像这样站在这里,如果那个时候我像这样张开手臂,如果那个时候我拦住了他,如果我叫他不要走。
十五年前,如果我像这样站在这里,Nuran,如果我拦住Sadik......如果当时我像这样抱住他,如果我把我的儿子拦下来...... 那他就不会离开了!
他就会留下来了!
但愿我那个时候什么也没说......但愿我那个时候闭紧了嘴巴。
是我害死他的啊!
我没拦住他啊!
”我从来无法面对一个苍老的男人的眼泪,因为那里面积压了太多的东西,那是远比女人的眼泪要沉重的多的液体,一滴滴都似乎掷地有声;而我也无法阻止自己当时看到这里的念头,我在想即使老父亲什么都不说只是温情的挽留,毫不怨怒的召唤儿子,作为孩子的,也未必就真的会留下。
没有谁对谁错,没有如果当初。
小deniz又失掉了自己的父亲,他的超人爸爸。
开始的沉默终于在某天爆发了,他想念他的父亲,他最巨大的依靠,有父亲的地方才是他的家。
爷爷带他去了自己的密室,那个不允许任何人接近的地方。
全家都进来了,看到了屋子里被珍藏着的很久以前的家庭电影,里面有年轻美丽的奶奶婶婶,仍然很憨厚可爱的小伯伯,还有sadik,影像里的他笑了于是deniz也笑了。
心墙随之瓦解。
我很庆幸至少在电影里还存在如此和谐没有勾心斗角的家庭。
而在无数个儿子和孙子没有回来的日月里,老父亲又是怎样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放映机前对着镜头中的小儿子一次次的失神到深夜的?
我无法深想。
影片有个美好的结尾,我更愿意猜想这是导演的童年回忆,deniz长大后真的变成了一个导演,他实现了自己所有的童年幻想,他的梦。
而当他如此长大,他的欲望和父亲的欲望,世上最单纯美好的欲望,终于合二为一。
“爸爸,你不知道我回来的原因。
的确,回家不应该有什么原因,只要回来就是了。
可事情不是这样的。
我叫Sadik,哥哥叫Salim。
”“那又怎么了?
我还叫Huseyin呢。
”“你为什么给我们取这两个名字,爸爸?
你从一开始就那么怕我们吗?
你就那么想控制我们的生活方式?
可是我想要自己的生活。
”……土耳其语里,sadik意味着忠实,salim则代表平安。
这部电影真的不能用几个简单词语来概括,柔和的画面色彩,连贯的人物叙事,唯美的土耳其音乐,感人的故事情节,在我看来都成了一般电影的要素···这部电影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影视专业的经典,开场的气氛渲染,每每的即将流泪的瞬间却又愕然而止,起承转合的运用,看完之后的所有类似的专业评语只化作一句“真实”···可能是在异地求学的道路太长了,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是没想到,整个过程都很压抑,知道父亲跪下的时候有点稀里哗啦,有些时候真的是要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来看看自己已有的东西,小小的知足下,这样的电影真的只有一部···所有在外漂泊的兄弟们,一切安好?
普通的 平凡的而又如此令人感动的亲情,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父子关系一样,却如此令人感动,直击灵魂。
小时候在那些漫画式的幻想中成长,虽不想长大,可是长大与否却无法选择,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父亲而独自面对生活。
长大后接受知识的熏陶,感受到城市的新鲜生活,接触政治、真相和人权,背弃了父亲的期望,背井离乡想做出一番事业,想为国家做点什么而最终努力付之东流的知识分子,陷入了在回家乡与否的尴尬境地。
片中sadik最终带着病痛的身体回到了永远向自己敞开大门美丽田园。
那是真是一个美丽的庄园,可爱的亲人,善良的初恋,有爱的邻居。。。
父亲说如果他抱住sadik,不然他走,就不会害死她,然而聪明的姨母说:你是无法挽留一个决心要走的人。
当父亲流泪说:我的儿子 我的孙子;当拍全家福独少sadik时,父母眼中的悲伤;当看到手持摄像机中儿子们幼时情景父母老泪纵横时。。
我居然流泪,深深的感动。
我想子女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永远爱着他。
我不知道导演是否真的有政治的隐喻的意图。
但影片中,多次提到的无政府主义,监狱,政治,记者,让我我觉得有点政治的感觉。
三代父子,三种隐喻。
爷爷顽固,执拗,拥有美丽的庄园,就像以前的土耳其,封闭落后,却又美丽温暖。
儿子sadik,接受了新知识,想要改变现状却又遭受迫害,一如土耳其自由民主主义阶级,在变革中流血牺牲艰难前行。
孙子deniz是新的希望,sadik希望他能有一个房间,来去自如。
他希望deniz能自由的做自己的事。
亲情也好,政治隐喻也罢,这部片子值得你准备好纸巾,感受成长中父子之间那些泪目的爱与温暖。
这部土耳其的电影没有好莱坞式的华丽场景,震撼效果和曲折的情节,只是在平淡低沉的背景音乐衬托下,描述了一个平凡的家庭,一个平凡的故事。
男主人公出生于一个不算富裕的农场主家庭,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和传统而刻板的父亲发生冲突,于是带着叛逆与激情义无反顾的和大家庭决裂,去大城市追求他的理想,然而现实的世界是残酷的:他的妻子在难产中死去,他因为言行激进而被逮捕并遭受严刑拷打,生活最后只给他了留下了一身疾病和一个儿子,理想的破灭、生活的窘困让他焦头烂额,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为了给儿子找个归宿,他不得不带着儿子一无所有的回到当初也是一无所有离开的家,生命给他开了个玩笑,十三年后他转了个圈又回到了原地,不过多了个可爱的儿子。
然而,父子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父亲无法原谅儿子当年的离家出走,儿子在生命剩余的有限时间里要寻求父亲的理解,要帮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孙子也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总是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幻想世界里,爷爷、父亲、儿子,三个男人都在学习着如何面对新的变化,学习如何调整彼此的关系。
最终,是靠家庭的温暖和亲情间无法割断的爱让他们彼此谅解,并在失去儿子或父亲后学会坚强面对生活。
整部电影朴实无华,感觉就像在复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人物似乎就在我们身边,似曾相识,触手可及。
保守、固执而不善沟通的爷爷;慈祥、善良、而又爱唠唠叨叨的奶奶;饱受世事沧桑,理性而又内心充满无奈的父亲;孤僻、敏感而又缺乏安全感的儿子。
全剧没有高潮,只有一段段平淡真实而又让人感动的对白和场景,父亲在妻子难产时无助绝望的哭泣;奶奶对儿子归来的思念和激动,对孙子热情过度的疼爱;严肃刻板的爷爷在天真可爱的孙子面前,感觉到温情,学会爱和被爱;孙子在面对陌生环境和失去所依靠的人时,表现出的无助和逃避;父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独自面对没有自己的生活,忍住自己的不舍,轻轻推开儿子的拥抱。
初恋的情人、儿时的伙伴、七嘴八舌而又淳朴的亲戚,曾经的理想,现实的残酷,生存和死亡、深爱和永别、拥抱和离去、争执和沟通,软弱和坚强,欢笑和眼泪、孤独和温暖。。。。。。
所有的一切在血脉相连的亲情中,在真实而平凡的爱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苦难,不幸和遗憾,我很遗憾自己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我多么希望有个超自然的上帝存在,能保佑每个善良而平凡的人。
但除了上帝,我们还有家庭,还有爱,是她让我们在面对痛苦时有勇气去承受,让我们不会失去希望和动力,让我们在每个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感到满足,让我们保持一个纯洁而又善良的心。
感谢我的亲人,我的儿子,我的爱人。
1我与父亲从不原谅到自责,再到接受事实,其实,直到Sadik死去,Sadik的爸爸都不明白儿子到底为什么叛逆,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
用Sadik的死消弥父子间的隔阂,这不能不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悲剧。
这种剧本,在现世仍在不停地上演,因为在死亡面前,任何形式的伦理冲突都要让步,任何形式的较量也都变得毫无意义。
死亡是最具威慑力的,也是最为无能的力量。
2我与儿子Sadik对儿子的感情体现在诸多细节上,当然,有时更多的是一种期许。
在熟睡的儿子旁边放其喜欢的卡通读物,认真地解答儿子的各种疑问,在儿子来到卧室之前把烟掐灭并把烟雾驱散掉,意识到自己将要和父亲吵架时把儿子支开,多次对父亲讲要给儿子一个空间等等,相信这些细节都不是刻意为之。
Sadik深知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所以,在对儿子教育方面无不体现了其个人思想: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意识,尽量不让自己的喜恶对儿子造成什么影响。
因为Sadik明白:亲情的维系,除了血缘与关爱之外,更重要的还需要各自独立的空间。
这个空间的前提应该是彼此的理解与互不干涉。
3关于电影本身这是一部能打动很多人的电影,但是在电影节上却少有斩获,只得了三个地方电影节的小奖。
(一个是民意奖,另外两个是音效奖),我想可能是主题不太清晰的原因吧。
从标题上看,主题应该是亲情,两对父子之间的爱,爷爷对孙子的爱。
这个主题倒是很清晰,笔墨也多。
另外一个主题是自由,即价值观的选择问题,父亲与儿子的价值观冲突问题。
第三个主题是国家与民族。
影片开始时,因没能叫到救护车,在妻子临产的当天晚上死亡,这一切是因为一场政变使所有的医疗系统瘫痪。
所以,后来Sadik对朋友说“我从前一直以为我在为国家战斗,但是这个国家一点也不在乎”。
对政府的反思也是其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正因为主题有点多了,才冲淡了影片最想表达的东西。
《我的爸爸我的儿子》以土耳其政变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在美丽祥和的土耳其乡村风光中,通过Husysin、Sadik、Deniz祖孙三代爱与纠葛的故事情节,不仅控诉了国内纷争中个人为国家奋斗,国家却让个人“无家可归”的悲剧,更展现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作为电影的叙事主线,Sadik是一个内心矛盾尖锐的人物,始终在现实与理想、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间挣扎,有着燃烧的心。
这颗心的初次燃烧,是一个年轻人对摆脱束缚,体验更广阔的生活的渴望。
对于安稳恬静的乡村,Sadik有着亲切的依恋。
这里有血浓于水的亲人,有深情厚谊的伙伴与恋人,有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农庄。
可是故乡之外,有新鲜丰富的都市生活,更有他飞扬蓬勃的个人抱负。
然而15年过去了,当Sadik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面对昔日曾一起梦想着离开家乡的好友,却只字不提外面的生活,青年时的激情沉淀为沉默和叹息。
被问及“在经历了这么多后,如果重新选择一次,你会走还是留”时,在朋友心里“成功了,至少试过了”的Sadik却回答“我不知道。
或许我会把这里的全部带走,把那里的全部都带回来。
”这正是Sadik的内心矛盾所在,他找不到连接故乡和外面世界的平衡点。
Sadik的语气伤感而自嘲“你知道最难的是什么吗?
是中间状态。
去也不能,留也不能。
”无疑,在15年风雨飘摇的艰辛生活后,Sadik失去了归属感。
Sadik的心第二次燃起熊熊大火,是源自投身革命,为国战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是理想的火焰。
在土耳其国内政党更迭频繁的动荡局势下,Sadik成为宣扬无政府主义的左翼记者,与父亲让其学农归来经营家庭农庄的意愿严重背离,造成父子间长达15年的隔阂,Sadik的妻子也在军事政变当夜生下儿子Deniz后,因为无人救助而大出血死亡,Sadik自己也因激进的文字而被投入监狱,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和羞辱。
所有的这些不幸不能不说是社会造成的悲剧。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Sadik在遇到警察时会慌乱,甚至在睡梦中也被屈辱的监狱生活的回忆所纠缠。
这样一个以祖国前途为奋斗目标的热血青年,却在沉痛的现实打击下彷徨与困顿。
回乡火车上,儿子Deniz责怪父亲一点都不为他的精彩想象所激动,Sadik平淡地回答说“我以前是个爱激动的人,现在激动不起来了。
”朋友聚会上,Sadik说“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在为我的国家而战斗,可是这个国家不在乎。
”与父亲的交谈中,Sadik回忆“我的那些小资同志为我找了份工作,就像丢东西给狗吃。
”——Sadik理想的熊光被现实冷却、熄灭了。
Sadik人生中最后依然不熄的火焰是对亲人的爱,这种燃烧是绵长的,贯穿了Sadik生命的始终,也是在理想破灭、激情被磨灭后最真实而温暖的情感诉求。
Sadik带着儿子Deniz回到阔别15年的家乡,要父亲“给Deniz一个家,让他来去自由,健康成长。
”在结满果实、庄稼茂盛的农庄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交谈、戏耍,对于Sadik和他的亲人们来说,是多么美好而珍贵的时光。
然而,家庭生活的欢声笑语和Sadik隐忍克制的表情不断交叉,原来Sadik在监狱的恶劣环境下患了严重肺水肿,时日无多。
老Husysin问Sadik是否终于明白了养孩子很难,Sadik的声音里透露出的是悲凉“是啊,爸爸。
可是连孩子也养不大的感受你知道吗?
” Sadik与父亲最终达成了和解,也最终回归了故乡和家庭,却每天每刻都在接近与亲人的诀别。
Sadik的喃喃诉说“有人出新书了,你看不到;有人拍新照片了,你看不到;儿子长大了,交女朋友了,你看不到。
”因此有了沉甸甸的重量,心中最后的燃烧也演变成“身后有未完之事的灼烧感”。
Sadik最终带着对家人无限的爱,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然而,我相信如果真像Sadik的母亲安慰Deniz时所说的那样“他不是死了,而是在天上看着我们”,Deniz的心一定仍在不息燃烧,那火焰释放的依旧是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永恒的眷恋。
1980年,土耳其军方发动了政变,罢黜了政府,解散了议会。
一部讲述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基层人民或被牵扯到政变而影响生活的电影在Cagan Irmak编剧兼导演于2005年公映,这就是《Babam Ve Oglum》(《我的父亲 我的儿子》)。
欣赏完这部电影的数日里,我仍沉迷于由西方交响乐及土耳其乐器演奏的美妙音乐中,并寻找更多的土耳其音乐去赏析。
当然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是无法比拟的,不用找原因,只需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异国之音就可以了,即便对于音乐创作者希腊的女作曲家Evanthia Reboutsika知之甚少。
很多时候,我们看电影会因引人的剧情和演员出色的表演而忽略了背景音乐烘托的气氛以及结合剧情的发展传达的细腻情感。
同时,这种音乐也是最成功的。
《我的父亲 我的儿子》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在欧美电影行业市场里很难寻觅到这种能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刻画到如此细腻的作品,国内伟大的电影人们更是让我不敢于去恭维!
音乐在这部电影里更像是强效的催泪弹一颗颗的在我心里爆炸,低沉的大提琴铺衬着悠扬的小提琴又配合钢琴扫琴将感情升华到另一层高度,混音过后的独奏又像是妇人的喃喃细语,音乐就这样一波波的激荡在心壁上,触碰着我们的痛楚。
故事情节的编剧上,导演Cagan Irmak着眼于土耳其普通家庭的沧桑经历,紧抓爷孙三代之间从隔阂到化解直至深爱主线,讲述了主人公的亲情、友情与爱情。
Sadik是个叛逆青年,他在上大学时受到政治激进分子的影响成为了左翼记者。
1980年9月12日军事政变袭击全国,他的妻子在生下Deniz后死去,他也经历了长期的扣押及暴力审讯。
在其走投无路之时,带着8岁儿子Deniz回到乡下老家,而他的父亲仍未能原谅Sadik,因为当初期望他能成为农业工程师接管家庭的农场。
在老家的日子里确是悠闲而轻松的,但Sadik却在监狱生活之时留下绝症,与此同时主人公与父亲的坚冰也开始融化……整部电影看不出有编造的离奇的情节,所有的疑惑都有相应的解释,因为生活有着无限丰富的宝藏,只要能细心感受、理解生活的意义,就可以淘炼出真金。
而这一点往往就是那些虚假的制造者,寻着主观的框框猎取惊心动魄的曲折离奇的故事的人所不能感受到的。
故事里,在最悲情的时刻往往会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换得沉浸在悲伤气氛里人们以淡淡的微笑,这种笑是忧伤的也掺杂着幸福。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欢喜交加,在我们最痛苦的时候依然有欢喜的事情陪着我们,令我们的苦难能不加叠失的消减。
有些电网站把这部电影归类为喜剧也就不足为怪了。
导演在电影里加了许多年幼的Deniz的想象的童话世界,这样安排似乎在整个叙事的线路有些多余甚至产生凌乱,但却是非常的丰富了影片趣味内容。
Sadik随同哥哥与其往日好友聚会。
影片就在这一张餐桌上完成了对于友情的诠释。
友情总是天长地久的,爱情却要夹杂许多付出与遗憾,Birgul知道Sadik回来,表情里透露出心里掩饰不住的欣喜,打扮一番见了Sadik,却甩门不见,眼神里掩藏着多年的辛酸苦辣。
在医院的长椅上,两人叙旧,珍惜最后的短暂美好时光。
Sadik死了,父亲在回家途中张开双臂悔恨自己当初没有拦下自己的儿子,哭及生命的呐喊震痛的刺穿我们坚硬的外表直至最柔弱心底,这是怎样的痛!
Deniz不愿去上学,随之密室的秘密也就被打开了。
原来爷爷一直细心保存着儿子的录像,碍于面子而不让他人知道,其实他的心里有着难以言表的痛楚,在医院里他对Sadik说了最后的内心里的话:“你是我的儿子,你是我的一切”。
看着父亲幼年的影像,Deniz会心的笑了说了声“爸爸”,他的爷爷奶奶却哭了。
结尾Deniz拿着爷爷给的录像机录像时,Sadik出现了,父子俩坐在稻草堆上的对话含义深刻,父亲对于孩子有了安定的家而感到欣慰,没有了自责没有了遗憾,并教育孩子必须长大。
影片结束在一个下雨的屋檐下,平淡而不失感动的回味。
《Babam Ve Oglum》并不是什么大制作,但它充满了生活的真谛,有演员精确表演、唯妙的故事情节安排、精巧的摄影技巧和镜头切换、成熟的电影语言对白,还有为电影量身定做的背景音乐,所有这些都让其成为一部人人共赏的佳品。
从一部电影就可认知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即使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也会感到很熟悉。
家庭亲情
情节很感人,拍得很不错。Deniz很可爱~~~很喜欢~~~父爱很深沉。
亲情总让人流泪。
没什么大的感觉 但是能顺畅看下来
补标,太沉闷
没共鸣加上无比蛋疼的字幕
基本是从头憋到尾,接近尾声时爷爷张开双臂那里达到高潮,整个人就哭成傻逼了……“给他一个房间,爸爸。给他一个家,让他来去自由。”、“你是我的儿子。你是我的一切。”、“儿子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儿子想要记住的模样。”、“一个人决心要走,是谁也拦不住的。”
对照母子母女元素的电影已经变化多端,这边父子类型略微老调重弹,比较好看的部分是画面,厄尔马克呈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土耳其,在以往的重要土耳其电影出现的场景他怎么拍,他又拍到那些没出现过的,我觉得这一点他的做法很时下,故事的本身的呈现形式我没有特别的感动,总觉得在放的情况下不知如何去收,只有一种命题和情感的重,缺乏呼吸。
比较平淡。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吧。
节奏太慢了,其他还好
虚高 小孩子yy的那几幕情景确实搞笑
这分数太夸张了吧,赶紧给个两星压压惊。
催人泪下,音乐、画面、剧情、构思...几近完美的电影
凡是不好看的电影我都记不起剧情了
评分这么高,不过是题材优势罢了,对父子感情描述就不够深入,很多场景也很刻意、假。导演明显是个新手。
名不副实,7.6分比较接近电影
真不知道怎么能上9分
大呼小叫、大洒狗血型土耳其韩剧,明臭何其之多,这电影到处都在那儿“拍电影”,非常之电影。
如果奶奶不这么喜感,我也不会泪成这样。就怪她,还有配乐。
没能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