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或任何地方)发生的故事:一个市长想要通过法律程序强占民居发展地区商业(注意,对他来说,确实是“法律程序”),钉子户决定抗争到底。
期间律师查到了不可能不存在的市长的“黑暗记录”,于是市长不得不通过“法律外手段”——恐吓律师、制造杀人事件——去解决问题。
片子着重描述了几个点:1,法律作为国家机器(“利维坦”)的傀儡,只能作为强权的权力象征,而不能作为公民的客观权利保证。
2,复杂,甚至丑恶的人性才能唤起对宗教的渴望。
也因此,宗教成为了逃避世俗丑陋的“良药”。
3,公平是建立于私利之上的。
4,商业中心建起来以后,恐怕会有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鉴于对很多人而言,“更好的生活”仅仅意味着吃得更好,穿得更暖,日后这完全可以作为市长的一项业绩进行宣传,而忽略其以国家名义对少部分人家庭历史及个人生活的摧残。
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丰裕和对于普通人而言的“国泰民安”,它也成为了不民主的绝佳掩盖手段。
从历史角度来说,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其重要一点是让公民意识到吃穿并非好生活的标准模式,在温饱之上,生活还有更高的目标。
俄罗斯显然并未经历这样的潮流。
(巾城)
这部电影的力量抗衡远远比我原本所设想的要复杂。
导演将原本观众所期待看到的力量冲突(政府和平民的冲突)分解,并重新组合。
我们确实看到了两种缠斗在了一起的力量,但并不简单可归为政府和个体。
从电影一开始,男主角尼古拉出现,代表一种强有力而野蛮的力量。
他是个说一不二的父亲,用巴掌教训叛逆的儿子,并称之为“男人之间的爱抚”;拒绝与妻子商量家庭重大决定,而更愿意把心中的愤懑和不甘跟老朋友倾诉(妻子说,”过几年你就会被儿子打倒了,他的回应是我才不介意呢;而只有面对老朋友的时候,他的回应是低下头,‘我们都不是年轻小伙子’,即承认自己的无力)。
而面对与市长的对抗时,他会首先就冒出鲁莽的想法——杀人。
他跟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大海边建造房屋,用双手吃饭的祖父,父亲一样,是依旧在小农价值,父权意识下生活的体力劳动者。
他所代表的力量就像夕阳下海边散落着的航船废墟,巨大的鲸鱼遗骸,原始,蒙昧且富有魅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得过时了。
从电影一开始,这个男人就已经站在了擂台上。
但,他对面的对手是谁呢?
当尼古拉因为一时冲动被关进了看守所时,他的律师朋友做了什么?
在办公室里同市长进行了一番势均力敌的舌战,然后,在小旅馆享受了同尼古拉妻子的性爱。
当尼古拉被放出来,打电话给他的妻子(此时她正赤裸着下半身跟律师共处),抱怨她对自己的关心不够,这一幕仿佛在映射着许多生活在社会中下阶层的体力劳动者常会有的抱怨——凭什么他们会得到的远比我们多?
律师朋友,尼古拉当年的军队下属,从军队出来之后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直到成为如今的著名律师。
在片中所展现的俄罗斯政治环境下(警察普遍贪污,市长垄断经济,横行霸道),他能够进入莫斯科律师系统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唯一的前提就是他已经完全接受了既有的游戏规则。
虽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因为旧日的友情跟他站在同一战线上,但实际上,他的身份已经注定了他跟市长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他们代表的是同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更为精巧,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组成一种密码,一套游戏规则,在同类人群中反复操练,加固最终成为一道密不透风的墙。
这一点在律师敲诈市长的一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所应用的语言完全是同一系统,充满了暗示和试探,一个名字像一个需要被解开的谜语,从一个人的嘴里貌似轻描淡写地被吐出,而另一个人则需要花上数天的时间去破解背后的含义。
所以他同尼古拉(以及尼古拉的朋友)的结合只是暂时现象,他所使用的力量系统已经改变了他的处世方式,让他不再具有尼古拉那样的爆发力(哪怕那是无谓的)。
而在社会层面上,他远远超过了他的朋友。
这种精巧的社会力量已经胜过了个体的,不受约束的力量,所以他安然地返回了莫斯科;而他的朋友不只失去了妻子,房子,也失去了15年的自由。
导演无疑是悲观的。
已经熟练掌握了“语言/文字即力量”的精英们逐渐被一个个编入了系统之中,等待他们的是水晶,陈酒和播放着爵士乐的高级酒吧。
记得那个穷困潦倒的神父讲得关于约伯的故事吗?
约伯不肯相信无形的上帝,他不断挑战底线,直到上帝“大发慈悲”,以暴风的形式出现在他面前,向他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悲悯,直到他完全倾倒,折服。
这个故事在说什么?
我觉得是反抗的尽头必指向服从,至少是见好就收。
而还没有被精细得社会化(就像鱼被流水线收进一个个小格子里一样)的个体依然拥有巨大的,野蛮的力量,正因为没有组织也无规律可循,它们反而对坚不可摧的国家机器产生了最大的威胁。
在导演的镜头下,他们不可避免地从一开始就将以废墟,骸骨的形式出现了,因为他们的第一次觉醒其实就意味着毁灭。
女性的缺席尼古拉的妻子莉雅,毋庸置疑,是一位风韵犹存的美人。
但很可惜,她的美并没有为她在这部电影中增加多少存在感,从头至尾,我们其实都并不了解她究竟在想什么。
从一开头,她就生活在一个完全由男性主导的家庭中。
如果将开头尼古拉儿子同她的对话置换到一对夫妻之间也同样可以,这就在暗示她实际上在同两个强势的,认同父权,并且都对她有欲望的男性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就像一道沉默的影子。
在情节上来看,莉雅的存在一直都很像专为推动情节而设置——她跟律师偷情,导致尼古拉与律师分道扬镳并更加颓废;她的自杀,进一步在心理上摧毁了尼古拉,并且为政府制造罪名提供了可乘之机。
但她究竟如何看待这段偷情,如何看待丈夫的“原谅”(我一直认为这种原谅也是一种虚伪的自我欺骗),她没有说,我们不知道。
但可以知道的是,她最后的死因可以归结为她感觉到男性世界的抛弃—— 丈夫的“原谅”,情人的离弃,还有继子的鄙夷。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整部电影中,她是唯一一个看到利维坦的人。
这个圣经里代表混沌和邪恶的巨大怪兽,在霍布斯的书中出现的国家权力的实体化形象,她的丈夫和情人都选择了对抗并失败,而她选择承受,承受搬家,承受情人的偷情,承受丈夫强暴式的做爱。
所以她本不应死去的,在现实中这样的承受者都活下来了。
特别喜欢的点:两个神父的对比:世俗意义上的虔诚和心灵的虔诚——表现为两种迥异的语言体系,后者简直就是诗。
结尾的强拆画面,扭动的起重机如陆地上的利维坦。
“ 利维坦是一头巨大的生物。
它畅泳之时,波涛亦为之逆流。
它口中喷着火焰,鼻子冒出烟雾,拥有锐利的牙齿,身体包裹铠甲般坚固的外壳。
性格冷酷无情,暴戾好杀。
”写于编剧班结束后
在影片前半段很想将其易名为“钉子户的故事”,但后来结合宗教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将本片带进了另一个更为深邃的主题之中——“利维坦”(“利维坦”这一《约伯记》中记载的巨鳄,令人生畏:坚不可摧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这一怪兽无处不在。
国家的政治机器必须以这样一种极端暴力,毫无商量余地的形态存在吗?
它究竟是在捍卫还是在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宗教难道不也一样?
它们的存在只是在为“利维坦”找寻借口。
而其实,宗教和国家机器这样明目张胆存在于世的“利维坦” 其邪恶性远远不及深谙于世 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的那只怪兽,人心及人性的可怕到了必须用国家机器和宗教来牵制的地步,这难道便是“圣父”,“圣子”,“圣灵”的具体含义吗?
作为个体,怎样才能得到自由?
释放心中的“利维坦”?
还是永远将其囚禁于内心的囹圄?
《利维坦》9.21,早闻大名,原来是一个恐怖电影,这个电影太恐怖了,这种恐怖不是表面上的,不是泼洒血浆刺激眼球,贩卖丑陋挖掘人性,呈现悲惨收获同情,而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悟性,思考+醒悟=看见本质,看见本质就意味着看到冰山隐藏的大部头了,正是因为看到大部头所以才心头发凉惊悚恐惧,无奈又绝望。
2,无奈更甚《海边的曼彻斯特》,谁给你自暴自弃的自由?
当一切像江河之水一样看不见的在流失,一切都不可掌控断流,愤怒只是困兽犹斗,白骨才是归宿。
3,绝望更甚《狩猎》,你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说什么清者自清,请你到监狱里去自清,去拷问上帝为什么?
《利维坦》已远远不是“强拆”这么简单幼稚的政治难题,而是持续千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决绝之争,在电影里胜负不一,唯物主义输者有律师和男主科里亚,赢者有市长。
唯心主义输者如男主科里亚的妻子利里娅,赢者如现代“教皇”的神父。
庄子在齐物论就曾论“辩”,把他的那段论“辩”放进这个电影里好生残忍现实,由此可见庄子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超越了他的导师,朴素唯物主义的老子曾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律师(唯物主义)和科里亚的妻子利里娅(唯心主义)最后都不再辩了,而男主科里亚(唯物主义)却欲辩无机,好犀利的讽刺。
对和错,善与恶,黑与白等在这片中导演留了非常大的空白,给观众自己去解读,但大是大非导演还是很清晰的。
4,最重要的,也就是最恐怖的,当宗教信仰服务于权贵阶级,或者说当权贵阶级向宗教输出利益,宗教光明正大的宣传正统,也就是试图证明权贵是正统,是光明正大的。
权贵宣传正统,也就是试图证明宗教是正统,是光明正大。
他们以正统麻痹平民百姓,高举正义之旗吸食平民百姓的血肉,海中的自由无敌之鱼王“利维坦”都会血肉吸干惟剩白骨(海边的白骨正确的理解其实是被无敌怪兽利维坦吸食光光,但我认为人性恶起来时比利维坦更甚)。
另一个权贵与宗教狼狈为奸的电影请见《豹》,台词大概如是说权贵:“我们本质上就是豺狼虎豹。
”5,我讨厌憎恶儒家就是因为儒家是专为皇权服务。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利维坦》,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当“虐”过了头就容易造成观感上的反弹,让人反而产生了抽离感。
但这种情况居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出现。
虽然有少许超现实的符号,但从头到尾确实是现实主义佳作,其中对“利维坦”这一意象的再诠释也让这电影的格调整个高了不少。
George导演一直擅长开头Pincent小镇正义得不到伸张 国家体制腐败 小市民怎么可能干得过官僚 女性是受害者 宗教的价值存疑 镜头叙事工整一桶猫冷峻压抑 讲述了国家体制的崩塌 平民与权力抗衡 人的挣扎在海面上若隐若现 有种平静地走向深渊的感觉 宗教的部分有些刻意Joeyside冷酷,冰冽,简约且残忍。
在2022年会有无限的遐想,俄罗斯广阔的土壤里诞生了无限的辉煌,却也滋生了黑暗。
腐败与集权对于曾经视共产于一切的国家是绝对的对立面,可正所谓公平绝对等于绝对腐败,也许在许下誓言的那一刻,目标就永远无法实现。
我们只能如西西弗斯一般承受永恒的腐烂的过程,原以为利维坦是霍布斯的那本书,政治哲学课上曾说过权力的集中会诞生利维坦,契约下的我们是怪物附近蜉蝣。
子夜无人好厉害的剧本,虽然比《回归》《无爱可诉》都要更加直给从而显得不够“高级”,但表达的力度也大大加强。
比“强权侵踏弱者,体制剥削个体”更进一步的是揭开弱者内部也本不拥有宁静和幸福、个体与个体之间永远无法达成同盟变成铁板一块的残酷宿命。
妻子这个角色尤为鲜活,前半段一直沉默地承受外部冲击和家庭内部的无力,直到她完成出轨的动作之后,整个人就像花苞绽放一样,脱胎换骨地松弛了起来,然而这种开放只是昙花一现的假象,她势必要摧折在更大的暴风雨里,就像尾声处空荡寂静的海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地方却凋敝得像是发生过灭顶之灾的戈壁,唯有风声发出怒吼、悲鸣声生不息。
约克纳帕塔法我真知道是这样.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为义呢。
若愿意与他争辩、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
【约伯记9:2-9:3】某种程度上和《密阳》类似#FIFF26#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美国导演开始谈人生,俄罗斯导演就立马讲哲学。
为了拍点“深度”出来,大家都蛮拼的。
本片的最后四十多分钟几乎拍“塌”了。
因为开头就是用律师的到来“入题”的,半路这个人突然没了,对整体平衡不能不伤筋动骨。
而这个“一走了之”多少是为下面的命案做扣:醉醺醺的丈夫宁愿相信老婆是投了莫斯科,出于家丑不能外扬的心理,没及时报失踪……但导演的初衷并不是拍悬疑凶杀。
既然连妻子丧命的真相都不想交代了,何必在这儿设悬念?
结果这场“飞来冤狱”除了继续强调权力机器的荒谬无理之外,反而使故事的现实感大大降低。
还不如安排全家忍气吞声地搬走,然后发现拔地而起的并非“镇长的皇宫”,而是一座教堂。
司法和宗教批判本来是很“有分量”的主题,但在俄罗斯,这些都是托尔斯泰的《复活》玩剩下的。
至于官僚体系特别是“小地方”的暗无天日,在外省当了三年基层公务员的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里也基本写完。
为了急于求突破,影片开始陷入符号勾兑:某人的画像在办公室墙上明晃晃地大刷存在感,烤肉聚会上莫名其妙冒出的“前任”们,三个女法官如同命运三女神般机械地宣读判词,片尾的“上帝属于有钱人”生硬到不忍直视……当然还有被那副指为“利维坦”的鲸骨架。
与《回归》中水乳交融、不露声色的隐喻相比,这也太难看了。
律师的幼稚病和镇长的boss脸比起来,还是前者更闹得慌。
一个混在莫斯科的人真心不应该简单到用点黑材料就想把对方放倒,更何况遭到殴打恐吓之后居然就没了下文——如果他把那些材料公布了呢?
唯一的合理解释是,他根本就没有操控媒体的实力,这只是一出“钦差大臣”式的虚张声势。
他的到来和“帮忙”从一开始就是意在朋友妻子的“回报”(影片开始便暗示他和这个生活压抑的女人之间早已有某种心照不宣)。
而男主的出狱到底是因为他的交涉还是交警的功劳,片中也没有明说。
相对而言,镇长的“恶”虽然看似脸谱化,但细细想来却非常真实。
偏远小镇上的土皇帝不可能像小丑那样,思考出一套形而上的黑暗哲学,或者喋喋不休地讲解恶和人性的辩证法。
他们所能表现出的就是这种直截了当的贪婪和蛮横。
在现实中,也恰恰就是这种最低层次的恶行每天都在给无权者们造成最大的伤害,而且求告无门。
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社会秩序的虚无——甚至连“选举”都不能对此产生约束力。
信奉“赢家通吃”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开辟出自己的上位路径。
再给神父们分一杯羹,就可以买到一次宗教心理疏导,来平息小小的惶恐不安了。
于是只剩下伏特加。
在这个广阔到无边无际、冰冷到寒意彻骨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受困于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无数无声无臭的小人物们,在受到了权力的惊吓和侮辱之后,只能求助于上帝和酒精。
而上帝又被教会劫持了,变成了权势的护身符。
那么就只有一杯接一杯的伏特加。
无论正派或反派,都在燃烧的醉意中开怀放纵,之后又在昏昏然的状态中失去理智,毁灭自己或别人。
这个战斗种族的宿命,似乎就是徒劳地把本来强大的力量和智慧消耗在这片混沌和荒芜当中,挣扎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仍然没有尽头。
当所有“杀妻”的证据呈现在面前时,失声痛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从面临“强拆”,到被拘留,到妻子出轨,到“战友”离去,到妻子离开,到妻子自杀,最后竟是自己杀死了妻子,怎么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一个小人物与权贵的斗争,用一场场血淋淋的事实警醒着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无论是斗争到底还是俯首顺从,终究都是为了活着!
这个世界,这样的境遇,又有多少是我们能左右的了呢?
放眼世界,哪有一方是净土呢?
难得糊涂,说的是大道人生,可是谁又知道也许那是最后的顺从呢!
后悔了吗?
如果当时顺从一切,接受那点“赔偿金”,不请律师,是不是结果会有所不一样?
“战友”不会来,妻子便不会出轨,也不会被儿子发现,儿子不会和母亲恶语相加,妻子不会自杀,一切还是照旧。
我们都这样嘛?
顺从一切恶势力,向权贵低头,努力的接受他们给予的一切,不管是否公平,然后继续诚心的像我们深爱的宗教祷告,感谢万能的“他”都在公平的给予他的信徒一切,也许这样才能平安,这样才能活的舒心。
神明是我们最后的心灵慰藉,不知道失去信仰后,心灵该何处安放?
很喜欢电影中不经意间呈现的讽刺。
这些讽刺裹挟在冷眼旁观的镜头下,显得颇有意味。
比如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审判念词,一本正经的严肃表情配上急速冷漠麻木的语调,占据屏幕长达三分半钟,义正言辞的表达与事实的不公正形成反讽。
还有前苏联领导人的照片被当做野外枪射的靶子也是个有趣的政治玩笑。
甚至,宗教也成为调侃的对象。
妻子自杀后,科里亚酗酒度日,陷入迷茫,求助于牧师。
牧师给他讲述了约伯因为放弃反抗顺从命运而活了140岁的故事。
然而,镜头马上转向两头安然吃饲料的猪。
似乎导演在言语,猪就是顺从命运的代表,纵使活了140岁又如何呢?
與w看完zootopia,論起位置:人在對的位置上,成為好人,在錯的位置上,成為壞人。
於是忽然想起《利維坦》。
我很多年前看《回歸》,一眼就愛上,所以知道導演不是簡單地講一個好人沒好報的故事。
我實在厭倦好人壞人的說法,看著kolya和vadim竭力在鏡頭前扮演一個典型的好人和一個典型的壞人,彷彿能感覺到導演在屏幕後冷笑,他在愚弄我們:一個窮人,加上一副正直的臉和勤勞的身材,走在陽光底下,就有了你們心目中的好人;而一個有錢的胖子,加上一點傲慢的表情,坐在黑色轎車裡,就成了壞人。
人啊人,不過是看人的樣貌衣著身份地位來輕易地論斷人,看見一隻羊被狼吃盡,整個羊群都惱怒了,當然,惱怒中帶著深深的恐懼。
大概只有羊群會惱怒吧,上帝不會為此懲罰狼,雖然沒人知道上帝是怎麼想的,導演試著保持上帝視角:他懲罰了kolya的妻子和律師,for adultery,懲罰了kolya,for unfaithfulness,懲罰了kolya的兒子,for rebellion,而獎賞了vadim,因其信靠上帝,並獻上了殿。
一切符合聖經的邏輯,在詩篇中,在先知書中,反反覆覆被詛咒的,正是adultery, unfaithfulness 和rebellion,猶太民族頂著這三頂帽子被放逐了千年。
片尾在新造好的殿中,Vadim真心誠意地對兒子說,上帝看到一切,儼然一個無愧於上帝的信徒。
導演若不是在取笑觀眾,就是在挖苦上帝了。
似乎自從有了好人上天堂,壞人落地獄的說法,人們就開始自作聰明地揣測其中的標準,一會兒回歸到摩西五經,一會兒又要立新約。
可過往每一時代的人們共同努力制訂出的標準,都不完全奏效。
幾千年來教會一邊兜售標準,一邊忙於為上帝的不公正找藉口,到了某一個不耐煩的年代,人們說,上帝已死了。
羊安靜地吃著草,狼安靜地吃著羊,人卻總要吵吵鬧鬧地,爭論不休。
耶穌乞討時,總要一個人走到山裡去,到海上去,希伯來文頭一個字母稱呼上帝,讀作aba,多像阿爸。
一個人同他的上帝,如此親密的關係,為何要加諸於全世界呢?
“我的上帝與我同在,你的上帝在哪裡,我不知道”。
就這樣惱怒的羊群無法和自己的上帝和解,狼心滿意足舔舔嘴巴走開了。
少给的一星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过于现实,更容易引起我的悲观消极,我还是偏爱理想主义,也希望知行合一。
用文明所包装的野蛮人,所谓的上位者,贪婪而又觉得理所当然。
后面一个小时推翻了我前面对维护正义上价值等滤镜的所有。
沉闷而又反复,希望的反复,生活、人生的反复,只是继续。
问题诉求得不到解决,但还是这样活着。
我喜欢慢节奏,但不喜欢这样的沉闷无力。
以为公平正义能实现,结果律师朋友被所谓的权力“制裁”回了莫斯科;以为朋友仗义,结果和自己的家室睡了;以为生活能再继续下去,但却回不到最初的安宁相对而言,他的爱人死了。
你站在这捍卫自己的权利,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失去更多,强权压制,只会叫你看清这本质,你甚至都来不及做什么。
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如此的悲壮而又惨烈,但同时又如此平凡平常。
看到最后尤为嘲讽,所谓信仰,真理,更为缥缈此刻。
有时候,可能确实大炮会更有用一些。
烂片
没太看懂,一个拆迁的事演了这么久
虽然这片能讨论的内容很丰富,但我看完后印象只有——冷。我看的手脚冰凉。站在寒风中刺骨又无奈的的那种冷。8.2分 ★★★★ 【PS:配乐真的不是抄失衡生活的吗?怎么听起来风格还有调子都几乎一样啊】
家庭是和政治体制纠葛在一起的,人也如此,分离不开~
6.5分。权利强拆的确是个好题材,但导演显然并没有想完整挖掘这个事件,而是摆出了鲜明地道德批判立场,黑白分明,充满了舞台剧的夸张和荒诞。而所谓的政治隐喻更是和故事的主旨缺乏联系,生搬硬套,这不过又是一部向美国佬献媚之作罢了。看到强拆就戳到无数豆瓣文青的逼格,还真是让人醉了。
隐喻太繁杂,剪不断,理还乱
五星推荐:《利维坦》,部分桥段甚至有梁赞诺夫的影子,我始终期待俄罗斯电影的回归,俄罗斯电影都值得去大银幕看,因为它浑然天成的大气,是世界上最痛苦深刻的文化,那些自毁的孩子会情不自禁的爱上它,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俄罗斯人对灵魂叩问的更直接,更给力,虐心虐得更爽,连讲的笑话都那么悲伤。
就算是龙也有搁浅滩遭虾戏的时候,何况凡人。
少见的反派战胜主角、邪恶笑到最后,结尾甚至都不是开放式的留白处理,彻底走向绝望无力。本片有俄罗斯文化部参与投资,如此直白地对司法系统抨击讽刺,居然还从官方层面推选参加奥斯卡外语片,简直不可思议。同样从主角失败的结局来看,反抗度不足是很大的问题。教会元素的加入,产生一种生活的不幸都是源于不信教的错觉,坏人的胜利是因为他懂得和教会同流合污,即便内含反讽但表面看思想还是过于消极。个体对抗强大集体的失败,可以拍成伤感万分的悲剧,或是不顾一切的极端,最好不要停在消极的无力收场。
差点意思
Готовь сани летом
说实在戛纳领奖时没必要摆臭脸
从构思到剪辑都是相当幼稚的电影。主题先行的设定损害了所有人物刻画的努力,男主妻子与律师出轨等情节语焉不详,宗教部分的强行插入也十分突兀,结尾主角悲惨特写的画面让人不知是该同情还是嘲笑。
实在是看不下俄罗斯电影 全是厚重的长对白 能不能摆脱用氛围去烘托下 用镜头细节去省略一些对白 你好 你好吗 我好你呢 我也不错就是 就是什么 哎啰嗦死了
期待了大半年,结果还是只喜欢海报上的那一幕。想把家庭,社会及宗教面面俱到,却未见新意。相较而言《游客》要好得多。
当国家成为了利维坦,你只有在它的面前默默饿死。请奥斯卡将小金人赐给导演!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贪欲,可能还成不了真正的利维坦。感情线也削弱了故事的力量……虽然有普京这怪物,今日俄罗斯还是不能和它的邻居同日而语。这样的电影能在俄罗斯上映即是一例。
这是啥,《天注定》么,还不及《天注定》接地气儿呢。这部片子证明了一句话:盛名之下,必有水逼。
《回归》那种诗意没延续,并且我期待太高,所以不觉得非常好。
确实能有这么大能量,但应该不会因为这种事情动用这么大的能量,一味往悲处写无力如斯那电影就得长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