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华尔街天才投资人帕克因为人民币汇率导致自己的金融帝国一日之间化为泡影从而致使帕克产生幻觉并在这种妄想状态下在纽约展开一场奥德赛式的旅行最终被杀,看完之后的感觉是:我没看懂。
这是部“话痨”式的意识流电影,味同嚼腊,难以勾起观众的兴趣,但也许并不能说明这就是部烂片,只是个人喜好问题,电影将一种末世情结深深的传达给了观众,只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实在捉摸不透。
这部片子绝对是一个测量物,测量的是观者的对世界的理解程度。
这是一部抽象的西方世界缩影投射。
从我的知识层面,简单剖析片中无数隐喻:
美国等西方国家掌握着金融、科技、娱乐、文化理念的制高点,随着东方大国的崛起,一切优势都在被逐步颠覆中,世界正在摆脱他们的控制;美国利用金融过度地开采了未来,而科技正在加速度吞噬当下,让无数人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切暴动,都是那些被远远拉下的民众所发泄的情绪;华尔街依然想维持他们纸醉金迷、无耻下流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放弃权威,即使会让无数人死去;富人们试图通过各种超级买,把钱像屁一样放出去,但任何可以买的东西都不再满足其欲壑,他们就开始买乐趣,如毒品,赌博,色情等等,能得到快感甚至感觉的东西,很多商品在被这些人追逐逐渐脱离大众;资本炫耀到极致时,就是资本灭亡的时刻;而对于大众,同样是丑恶的,所有人都在盼望着别人倒霉制造一些热点,如一个人的死,可以让一万个人消费这个瓜;这个世界需要大洪水清洗,每个人的心都是空的,娱乐至上,消费至上;那些找不到自身角色的人最终成为社会的怨恨者,当权者的小让步已经无法使他们得以平静,大革命在酝酿之中。
看看1999年的香港,2020年的美国吧,社会内部矛盾如此尖锐,根源就在于一部分过得太好,而另一部分人过得太难,当底层人数达到一定程度,便是大都会的末日。
国家与国家之间亦复如是。
和《神圣车行》(看过的人一定会像我一样觉得这两部片子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一样是2012年惊为天人的两部醍醐灌顶荒诞之作,贯穿全片的海量对现实的隐喻和反讽,对未来科技发达并不能带给人等同的幸福感的鄙夷和不屑……太多值得玩味和反复思考的点在里面,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柯南伯格的高水准之作短评开坑,FINAL周结束统一补写。
(这片子我笔记作了有10张纸……这尼玛消化到什么时候?
)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309期.2012年9月30日)美國再發QE3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有多大?
歐債危機還可以撐多久?
「中國模式」和維穩政策到底能否消解洶湧躁動的民情?
究竟是一個傑出的作家有先知之靈感,還是日光之下無新事,才會讓《墮樂迷城》(Metropolis)看來像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寓言?
《墮樂迷城》改篇自美國小說家唐德里羅(Don DeLillo)的作品《大都會》。
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富可敵國的年輕金融才俊Eric Packer早上心血來潮,要到紐約市的另一邊理髮。
他的巨型轎車與其說是一個流動辦公室,不如說是一個太空船的中央指揮部,一邊運籌帷幄通曉全球市場資 訊,一邊輪流接見下屬和朋友。
飾演Packer的Robert Pattinson延續他在《吸血新世紀》的形象,繼續面無血色、神情呆滯地演繹一個深藏不露的厲害角色。
這個資本家像一個外星人,坐在車裡就像處身在另 一個空間似的,但明明又是在這世界中──車外的人群情洶湧,有反資本主義遊行,也有剛暴斃的繞舌歌手的龐大送殯隊伍,但豪華車廂平靜無礙,車窗彷如電視屏 幕──那些景象是真的嗎?
Packer是個矛盾的角色,他的知識和決策觸及全球,同時卻對其他人漠不關心。
也許找Pattison來演這角色,就是為了給 人一種印象:太過富有的人就像吸血鬼,愈來愈不像人。
不是的。
這趟車程因為各種群眾活動,也因為總統的車隊經過市中心,極度緩慢,慢得足以讓一個麻木的吸血鬼變回一個人。
若把一個工人比喻為機 器,Packer就像是一個控制眾多機器的中央系統,他的車廂也令人想起《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續集裡的「建築師」(那個弗洛依德造型的人)的房間。
因為極 度富有,Packer並沒有(或並不需要)一般人的人情常理:他可以粗暴地決定買下大洋彼端的一所教堂,不論對方是否願意出售;裸體作前列腺檢查時接見女 下屬,毫不避忌,更說她的身體語言顯示出「sexual tension」;與另一鉅富家庭的千金(也是詩人)新婚燕爾,卻已疏淡如水,也不忘淡然地問「我們何時可以做愛?
」,彷如問及「今晚在哪裡吃飯」一般, 但絲毫不見熱情。
他彷彿只是一個資本主義極致之象徵,錢、權、慾三位一體的化身,卻已到了臨界點──錢、權、慾都已不能帶給他快感,雄激素再多也只是麻 木。
Packer和華爾街那些炒賣專家一樣,賺大錢就是靠高風險的投資,風險愈高愈能帶來快感,不能自拔,直至泡沫爆破。
Packer炒賣人民幣失 利,瀕臨破產。
他的臉看來仍然像白淨無波的湖面,不料暗湧已翻──這反而成了他回復人性的契機。
也可以說,他是資本主義的象徵與人性的合體,然而兩者並不 和諧。
如海德格爾所言,人面對著死亡而倍覺其存在;本來對外界漠不關心的他,看到示威人群中有一個自焚的僧人,感到驚詫;喜愛的繞舌歌手猝逝,他抱著歌手 的監製同哭。
但Packer也生出了自毀傾向,也許意味著資本主義內部不斷推延但終必招致崩壞的弱點。
即使保鑣不斷提醒「有人發出了死亡恐嚇」,他卻更想 走出車廂之外──麻木太久,他反欲自招痛苦與危險。
他叫女保鑣用電槍電擊他,又殺死最貼身的保鑣,丟棄他的槍。
最後Packer乾脆叫司機把他送往恐嚇者 的住處,離開那豪華轎車的保護。
那時,他的金錢帝國瓦解,妻子要離婚,保鑣、司機和車子等排場也消散,只剩下一把舊式手槍。
他找到那個恐嚇他的人,一個前任員工,但 Packer已對他全無印象。
這個被解雇的員工,離開了Packer掌管的經濟體系,彷彿失去了身份,滿心憤懣,起了殺心。
Packer決定把最後一顆子 彈打在自己的手背上,既是讓痛苦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也是與恐嚇者合作──脫離使人麻木的既有體制後,他們需要對方,一個要殺人,一個要死亡,在罪孽中尋 找「我是人」的確據。
資本主義是這樣終結的嗎?
那似乎是○八年金融海嘯給觀眾的闡釋餘波。
電影沒有說明故事發生的年份,但原著小說在○三年出版,故事背景是公元二千年。
那不是過去了嗎?
我們已經歷了多少次「末日」?
柯南伯格精准的改编能力在这部作品中又一次得到了证明。
完全重现了原著后现代的思想气质,这在几乎完全忠实的情节和适当精简的原著对白中体现突出,同时它准确重建了在原文中构建出的景象,即一种同样气质的影像,沉静冷漠又悸动暗涌。
所以不得不说,帕丁森的本色出演恰好符合了该人物的需要。
与此同时,这些又刚好契合了柯南伯格独特且谙熟的处理方式。
当前呈现出的这种模式,让人甚至有种重新阅读原著的错觉,对于这种后现代小说来说,这样利弊参半——这种“不改编”的改编,确是可取的(像《守望者》),但也许还有其他更好的改编方法(像《审判》)。
最后,不可避免的是,就当前这个模式来说,柯南伯格对于该片的部分影像处理还是过于温和,没有达到我之前的设想与期待,甚至他还将原著中极其重要也极具冲击力的一段情节彻底删除,这使得故事情节不完整,导致其表达的意义被大幅削弱。
这是相当遗憾的,可谓是离圆满只差一点,功亏一篑。
眼珠冰冷,性欲勃发,理智以直觉的方式存在着,而身体则被其自身的饕餮欲望耸动着,在加长静音轿车里随机邀请路人上来,在街头巷尾把玩着手枪游荡着,平等地勾引着众生,让众生甘愿做终将被他杀死的情人。
诗人旁观他的愿望落空想看他绝望给予他怜悯,医生想深刻地探入他发掘他的脆弱和隐秘,经理人看着他白森森的牙齿就开始淫荡,无政府主义者想要摧毁他把他踩在脚下凌辱,学者想慢条斯理地解构他探寻他的骨肉肌理,破产者高喊他的名字,把污秽抹上他的身体,投机者亲吻他的鞋子,拔下一根他的毛发也能当作珍宝。
男人,女人,老人,年轻人,全想要为他而死。
而那些妄图占有他,驯化他,蔑视他,用死亡威胁他,势要同归于尽的金融资本家,全都眼看着他的自残而发疯了。
没有人比他更锋利,没有人比他更轻浮,没有人比他更无情。
他是性,权力,金钱本身,比一张纸币更不值一文,却比所有的海洋更磅礴凶悍。
他吞噬,他渴望,他欲壑难填,他需要源源不断的牺牲,被驾驭,被激发,被冲破,被撞击,被逼入绝境。
就像影史上好几部拥有同样中译名的电影一样,《大都会》并不好懂,从角色们晦涩的、似乎总在自我取悦的长篇大论中,有人看到了寓言性和冷幽默,有人赞绝于高概念和风格化,有人欣喜于柯南伯格邪典趣味的回归,当然,也有人对其装腔作势和神神叨叨完全难以忍受,破口大骂。
笔者不才,看不出太多的门道,读了一些观后感仍然似懂非懂,距离领会导演的意图尚有十万八千里。
撇开所有若有若无的含沙射影不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全力烘托的末世感,这是柯南伯格竭力营造的,完成的异常漂亮。
一个被金融骤变击溃、事业陷于绝境的亿万富翁,穿越城市去完成一次仪式般的理发,这是影片的前提,各种折射着末世特征的场景和事件在沿途渐次上演。
对婚姻充满异见的妻子拒绝与他亲热,他转而与其他女人性爱来麻醉困惑,前列腺不对称的症状折磨着他完美主义者的心灵,他最钟爱的歌手在当天举行了葬礼,他孤注一掷做出疯狂的投机决策,平静的外表下精神已濒于崩溃,甚至若无其事的将保镖杀死。
一路上,象征着财富的豪华礼车布满涂鸦和凹痕,高科技内设散发着赛博朋克般的颓废和虚无。
白天暴乱横行、拥堵不堪的街头,随着夜幕的降临蜕变为“没有枪就撑不过五分钟”的罪恶天堂,空荡的街道中突然窜出奶油袭击者,破败的窗户中毫无预兆射下子弹,仿佛工业文明极盛后衰败的荒凉感。
及至高潮处脏乱阴暗的房间,争锋相对的言词对峙,宣泄着他与他的准谋杀者的焦虑。
在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中,他射穿了自己的手掌,后脑被枪所指,一个生无可恋的人静静等待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束,绷紧的弦无法放松,悬起的心无法落下,低落的情绪没有找到一丝半点的慰藉,只会堕入更深的黑暗,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影片叫人想起不少奏着末世乐章的杰作,《银翼杀手》《世纪末爆潮》《V字仇杀队》等,但在那些堕落的世界,仍被英雄头顶的光环所照亮,以黎明曙光作结的共通结局,无疑给人希望。
与之相反,本片中经济滑坡、暴乱四起和犯罪横行的都市,充其量只是个灰色版的现实,并非无可救药的人间地狱,那情调十足的酒吧,恬静雅致的书店,整洁明亮的餐厅,都展现出这个世界秩序井然的一面。
与之相对,主人公却并非救世英雄,而是无可逃避的滑向毁灭的凄凉之辈。
世界仍有希望,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却求不到未来,这更像个末世悲剧,更叫人对末日逼近的脚步声心有余悸。
有观众反映看不懂本片,也有抱怨它扯着文艺腔大打哑谜。
其实我们看电影不是为了故事,而是为了感觉。
与童年相伴的那些老电影,多半已不记得太多情节(除非每年过年都会重播一遍),但当时那一份激动与雀跃却能历久弥新,时时在心头。
我们回忆老电影,多半是回忆感觉,而非剧情细节。
《大都会》的末世感凉透骨髓,足以叫人铭记,两个小时的时间有了感官上的回报,故事和故事背后的那些东西,也就不重要了。
文/方聿南
个人很喜欢Eric与研究泰铢的前员工对话。
二人对秩序、均衡、规训的共感,先表为某种看起来无法逃脱的传染病——“我的前列腺不对称”,“我也是”。
而前员工试图启发Eric失衡的重要性,并据此推进了这场对话。
伊卡洛斯( Ίκαρος )们通过对话互相投射和自审,反身性的思辨如刃,来自不同阶层的“病友”在这一区流血前的交流,确如司机警告那般,“你若跟他们讲理,会耗更久,他们会先挖出你的内脏”。
前员工对Eric完全自我中心化的否定是理解Eric这一人物的线索。
当这种完全自我中心化的状态在外力冲击下逐渐解体,“他者”的必然存在所强调的差异带来的神秘、威胁,进一步加剧了主体的瓦解。
差异在本片中的讨论不再聚焦于性别种族阶级,也无关它们交叉之下的内化,而聚焦于差异本身孕育着的无穷破坏力。
回顾他与一女人坐在车中,车外是暴动狂躁的示威人群时,女人这样说道:“科技和财富的幻影,虚拟资本的力量,会把人送至贫民窟作呕并死去。
人类理性的瑕疵为何?
是什么?
假装没看到其所建体制末端的恐怖和死亡。
这是对未来的抗议,他们想要抵抗未来,他们想要促使未来正常,避免淹没现在。
未来终究是个整体,无差异性,大家都趋于极乐,所以未来才会衰微,并非我们想要创造的悲欢之地。
”差异性将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推向顶端,由社会集中的资源带来的动力所推进的未来被末端抵制是历史的常态,处于金字塔顶端的Eric本来也难以与车外疯狂的人群共情,然而“差异”也吞噬到了他——它们不仅带来来自末端的刺杀威胁,更重要的是,他内心对未来的欲望也即将走向湮灭——第一次表现在他怂恿女保安对他使用电击枪,第二次则在他于前员工家中试图拿枪自崩却转而射手。
Eric的堕落一方面是因摸不透“元”而失手破产这件事所代表的:一个年少有为的天才,在其完全自我中心化地设计、建构、实践看似完美无缺的商业体系并借此攀上顶峰后,面临了这一体系的失效和均衡的崩盘。
这一败局让一个封闭的球形有了缺口,让一个在车内无忧、日理万机的预言家打开了车门,并意识到世上确有无法被他一手掌控的变动,而这正是代表“他者”的“元”送来的大礼。
另一方面也因影片中借Eric一直得不到与诗人妻子做爱机会、买不到觊觎已久的展画教堂所表达的,科技、资本、理智在精神、性爱上展现的无力,让习惯借力于前者的他屡试屡败、束手无策。
前员工显然先Eric一步经历过这样的崩溃,他说:“有些事会稍微倾斜,你追求完美的均衡,我懂你,但你该追踪元的抽动和突变。
”二者共历的性器官变异,在男性的身体上发生更象征着侵略力的萎缩——正如玛丽·道格拉斯所言,身体本身是个容器,里面盛满变动的因子,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
无论是富者Eric还是贫民前员工,一但被这充满差异性的社会所击倒、淘汰,侵略力也不复存在。
前列腺灾难和自我中心者的崩溃是柯南伯格式的灵肉合一。
前员工为Eric准备的一枪崩头,被他称为伊卡洛斯坠落式死法,嘲贬之中带着自怜悲情,在他犹豫不决的枪口之下,我们最终都不确定这一为自我中心者说出的临刑判词之后,到底是谁的死亡。
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是最适合展现末世情结的地方,再让其中的人物冰冷着等待死亡的自信之脸,麻木的说着一些关于金融、关于科技的没心没肺之话,神秘主义也就赫然于镜头里。
大卫•柯南伯格热衷于在这样的末世情结里去塑造神秘又行为古怪的主人公,以体现某种自以为复杂的哲学思辨。
在我看来,加拿大人除了在《撞车》里因赋予人群某种夸张的病态行为而做得还算可以外,同样表面有着强烈暗示性的《裸体午餐》则显得虚张声势,到了新片《大都市》里,则让罗伯特•帕丁森板着脸守株待兔的期望观众爬进高帅富的车里,发现所谓的神秘主义哲学。
结果是,加长豪车绕曼哈顿开了一圈,理了个发,无意义的扯淡了1小时48分后,内心空淡淡的离开影院。
如若非要说这是导演特别奉献的虚无主义哲学,那它确实做到了Nothing!电影于某集团公司楼下排满的豪华加长车队伍开始,这是未来的曼哈顿,资本主义的最后一天。
高帅富的金融大亨埃里克•帕克向保镖撒娇着,要穿过人潮沸腾的整个曼哈顿,去理个发。
这一天有大事发生,总统到访。
哪个总统?
正是自家美国的。
于是,豪车在街头蜗牛般蠕动着。
车外,反全球化和占领华尔街的示威人群,一个个鸡蛋、一双双皮鞋、一笔笔涂鸦,显然是冲着权贵代表帕克来的;车内,是轮流着进来谈心谈事的男男女女,有人絮叨着当代艺术的市场表现力,有人告诉他关于刺杀的阴谋,有人临时过来约上一炮。
在高帅富离开车的时候,则是与漂亮女子的酒吧闲谈、与破楼怪人的思想较量。
其实,压根不存在什么较量,资本主义即将瓦解,金融帝国已经崩塌,帕克早就破罐子破摔。
杀人无所谓,被杀也无所谓。
电影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凝固在被称为“嫩牛五方”的罗伯特•帕丁森脸上,不过小家伙实在太没表演能力承担如此巨大的戏剧时间,甚至可以说,面无表情的他,表演糟透了。
苍白的虚无故事,加上苍白的表演能力,末世的曼哈顿电影只剩一片无聊的惨白。
其实,导演对帕丁森客套话的所谓赞美中,就流露着片子就是砸在你手上的指控,“埃里克的戏份非常重,因为他将要出现在电影里的每一帧画面中,我想我还从没有尝试过在一部电影中让同一个演员从头演到尾。
对我来说,选演员靠的就是直觉,没有规律或参考可言。
最终帕丁森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虽然在拍摄的过程中他有一些胆怯和退缩,但我们还是克服了过去。
”能随便就克服过去的,注定不是好东西,可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嫩牛五方”。
“柯南伯格的剧本让我无话可说,因为经过他的改造后,它已经完完全全地成为了柯南伯格的电影。
毫无疑问地,小说是我写的,但这部电影却是属于他的。
”那么,《大都市》原著小说作者唐•德里罗的这番评价,这种“无话可说”,究竟是褒是贬,是赞美还是失望呢?
就没有人能说句听得懂的人话吗?
好吧我就直截了当地说我没有看懂然后跑来找影评了- -不要喷我,我觉得没看懂的应该不是我一个。
嗯。
是在火车上看的,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回来看完另一半。
整体的格调就是,压抑,压抑,压抑。
演技很到位,剧情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整体feel也很赞,画面感很强。
但就是总觉得差了些什么。
不是很长的电影却看出了一种韩剧又臭又长的感觉。
不过就是一个失魂落魄的高富帅坐在豪车里的一天。。。
然后去理发,还没理完。
好吧大段的对白没办法消化。
就只知道这部影片是在晦涩地想表现一些什么(原谅LZ一开始真的没看出来。。
)还有最后为什么会扯到慈善。。?
求解。。
有点回归早期风格很好。。。
Robert Pattinson obviously tried too hard to steer away from Twilight, he fell into the abyss of over 'artistic' moaning emptiness.
靠。。。。。。
大烂片
不必摧毁一座城的建筑物,不必鲨害这座城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令这座城的自我、骄傲和未来消失,就可以令它毁灭、死亡......
看到结尾我要笑尿了好吗???终极boss居然是那只不对称的前列腺啊前列腺!!脑子里全是嫩牛五方的前列腺啊魂淡。作为柯南伯格的伪粉,这个一星实在是艰难的决定,不过嫩牛五方真心演技派。我的理解这是一个关于不断膨胀的消费心理催生下的不断扩张导致过度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终将灭亡的末世预言。
期待了两小时之久的ending也让我想死!!!
听闻柯南伯格的阴暗怪异,过于冗长,话唠般的台词,太多的含沙射影,没lomi看不懂的片。
话唠就算了,可那一句句魂游天外的文艺腔哟!加上五方目无表情的念叨,别说他的,就连我的前列腺都开始疼了...
自从通过暮光认识了帕丁森后,就没见他拍过好电影...(是不是我对他成见过深了..."⊙﹏⊙)
35mm
–重看,2星改4星,柯南伯格的这部非常直率的作品真的被大众低估了
胶片 20130926JD俱乐部重看 胶片
看了8,9遍才看完。早知道不看了,在讲啥?
补标
很令人无语的对白 故作文艺腔的色调 脑残的剧情 演技稀烂的主角 - -
全是隐喻和讽刺 堪称神级之12年装逼犯必备台词
片中的演员都毫无表情的说着看上去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的苍白的普世理论,似乎看不到半点原著中的幽默感和人性,但末世预言的氛围却又被柯南伯格拍出来了,这太矛盾了。表象有了,内涵没了,这次电影依旧很难让人满意。我对罗伯特·帕丁森毫无偏见,但他在片中的表演真的是最好的安眠药。★★
第三次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