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慕》讲述了一个女人的等待--主人公莲熙作为一名韩国离散家属与丈夫珉宇因为国家南北分治而60多年没有见面 ,并且错失再次见面机会的故事 。
9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拥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 。
莲熙作为一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 ,她的笔记本上每天都记着“鲻鱼、五谷饭、比目鱼、酒酿......珉宇”。
她的生活总是围绕着珉宇,她常会去珉宇最喜欢的冷面店去吃冷面 ,她每天会做珉宇爱吃的饭菜 ,她和“闺蜜”莎拉的电话总是和珉宇有关。
莎拉是莲熙无奈二婚后生下的女儿 ,莎拉的爸爸恋慕了莲熙一辈子 ,单恋了莲熙一辈子,却终究没有换来莲熙的关注。
受此影响 ,莎拉成为了一名独身主义者 ,她排斥婚姻 ,她恨民宇 ,是珉宇夺走了她妈妈的关注 ,都是因为珉宇,她爸爸才可悲的过了这辈子,莲熙一次又一次问莎拉是谁,也是她心头的一根刺。
当莲熙盼了60多年的机会终于到来时,莎拉也恰巧遇到了她的爱人 ,莎拉终于释怀 ,她不再恨 ,却始终不甘心 ,不甘心她和爸爸在妈妈眼中的透明 。
莲熙满心欢喜的踏上去见珉宇的巴士 ,车上的莲熙为自己涂上了唇彩 ,一遍又一遍的整理自己的着装 ,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她的身边放着她替珉宇早早准备好的饭菜 。
但愿望始终没有达成 。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
开头的莲熙以年轻时的形象出现在离散家属的巴士上化妆 ,为下文的情节进行铺垫,包括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莲熙均以年轻形象出现 ,但行为举止则令人难以捉摸 ,但突然出现的反转--莲熙其实是一个老人,给人以一种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影片的结尾插入了一段莲熙与珉宇分别前的场景记忆,详细地还原了当时的细节 ,均与莲熙一直以来在重复的事情吻合,由此可以推断 ,莲熙的记忆停留在了出事前一天。
影片采用了多种景别。
影片开头对离散家属的巴士进行了全景拍摄 ,渲染了当时冷清的氛围 ,画面一转,莲熙在车上化妆时的温馨氛围与前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 ,例如 ,莲熙的记事本、莲熙买鲻鱼时的场面、在得知珉宇还活着时莲熙坐在镜子前的样子,从中体现了莲熙眼中 ,珉宇是他的太阳 ,是她一直以来的信念 ,她对珉宇浓浓的恋慕。
在莲熙吃药时 ,对莲熙的药和吃药时在莲熙脑海中不断闪过的画面长时间停留 ,侧面体现了药对莲熙的重要性 ,为莲熙的病再次铺垫 。
影片还采用了独白和旁白的手法。
开头以莲熙的独白展开 ,一切看起来很平淡 ,同时也推动了另一主要人物莎拉的出场 。
莎拉在影片中更像是旁白 ,莲熙和珉宇的关系更多的是有莎拉讲述 。
拉莎也是影片的线索人物 ,莎拉对结婚的态度前后转变 ,是对联系您宇婚姻的肯定 。
拉莎多说的“美国可没有南北分治”是在讽刺国家南北分治的政治观 。
像莲熙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
莲熙和珉宇是这场政治矛盾中千千万万的受害人之一 ,这次机会很大几率是最后的可能 ,但这一切却被政治矛盾掐灭的希望的火苗 。
莲熙固执地想要去见珉宇 ,让珉宇吃上自己做的饭 ,在别人眼里看来都是徒劳 ,但这是莲熙最后的机会了 ,她可能等不到了 ,最终饭菜被打饭翻 ,莲熙也没能如愿 ,巴士在新闻声中踏上回程 ,无功而返。
莲熙的记忆力虽然一直在衰退 ,但始终记得关于珉宇的一切 ,家里也一直保持着珉宇在时的模样 ,她也一直没有忘记要在珉宇回来后提醒珉宇最近南北关系紧张 ,不要再出去工作了 。
影片在莲熙的回忆中结束,珉宇的“等我回来”也没能兑现 。
人生海海 ,山河而川 ,不过尔尔 ,望山山似你 ,望水水是你 。
莲熙的等待是对珉宇最真诚的恋慕 。
这样一个专属韩国的南北题材,与姜帝圭的一贯浓墨不同,《恋慕》更像是清汤却有回甘的一碗汤面。
开场运用多角度大特写来触发情绪,文彩元千里迢迢要去见她的恋人。
用大量不安的曝光与慢推来交代情绪。
镜子中叠化的老人早早就将夫妻二人的伏笔埋下烟雾弹,看似女主第一视角的叙述包含了内部众多周围环境的第三视角信息,再由后面平稳的叙事带领观众与女主一起将记忆组合起来。
这也意味着悬疑感并不是它的设计所在,片子的特点在于一开始其实就可以猜出故事走向但依然会被导演娓娓道来的叙事与细腻的镜头语言所打动。
在片子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以为它只是清汤寡水地讲述一个失忆症老人年轻时的遗憾爱情故事,在女主的虚幻梦境中满身鲜血归家的男人好像更加印证了这种看法。
不过姜帝圭当然不会这样讲故事。
在年轻男子一通电话说出:“他还活着”后,情绪被导演牵制到一个高点,接下来剧情会有怎样的走向,意料之中的等待了半个世纪的见面会被延期,这对夫妻再一次被阻隔在国界线外,军队大门前的士兵每一个眼中都饱含情绪却无能为力。
配乐与手持摄影再加上升格镜头,华发与银鬓岁月在不停切换中问出那句:“不行吗,这也不行吗?
”,车上一个长长的虚焦空镜告诉你不行,这份半个世纪的等待被模糊在岁月里了,这部分的煽情被姜帝圭拿捏得准确有度。
令人值得品味的是影片临近结尾时的一处代际关系的处理,莎拉打来电话说她要结婚了。
镜头在房间游走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母亲应该已经不在了,虽然因为你我曾经这样厌恶婚姻,但这么多年后我好像找到了一份可以值得托付的爱情,镜头转啊转转回到丈夫离开家的那一天清晨。
所有儿时的埋怨与不解在岁月里被融化。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脱离政治意义的南北分治给人民带来的是什么,这种痛苦大抵就是挂在门口的西装,精心包裹后的饭盒,每日要吃的的药片,与长达数十年的等待,最后在不得不返回的大巴车前像闸口一样,与潮水涌动的配乐一起所有的情绪宣泄而出。
那个在家门路口风华正茂的姑娘,追着丈夫送出门之后,挥了挥手,用这样暧昧的处理来隐藏一次别离的深情,也为影片画下最后一处点睛之笔。
一个小小的切口道出了千万个家庭支离破碎的创伤与爆发式共鸣的遗憾。
《恋慕》是姜帝圭导演的2014年度优酷微电影,讲的是一对恋人韩国南北关系紧张时期,男人去前线后女人思念的故事,全剧贯穿女人的的思念与现实生活,将感动与爱情完美的融合到电影中,是微电影的一大佳作。
电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的大巴与后续的大巴车相互照应,导演将大巴车放在开头,给观影者一种疑问,是一个悬念,同时又毫无痕迹的将故事陈述开来,女主角莲熙坐在探望丈夫的大巴上,脑中回忆起自己在没有丈夫的日子里如何生活。
这个开头是回忆类电影或者抒情类电影比较和谐的开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全文将回忆与现实交替也是该电影的一大特色。
开头在大巴上,莲熙拿着自己与丈夫的一张黑白色照片;莲熙有一张时间表,用来提醒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莲熙脖子里挂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用来记录每天要做的事情以及做过的事情。
这些既是回忆,也是莲熙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
这既是她的回忆,也是她的现实生活。
不知不觉她这么机械性的生活已经持续了60年。
直到有人通知她她的丈夫还活着,并且通知她去参加’第18次离散家属团聚活动‘时,她才“变”成了自己真实的样子:又一个花一样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
导演以这种方式记录她60多年的生活,不会给观影者拖沓、厌烦的感觉,反而让观影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莲熙这么多年来生活的艰苦与对丈夫的思念。
在全剧前半部分,莲熙每天都会接到来自萨拉的电话,莲熙说:每天接到萨拉的电话才不会感觉到一天日子的空虚;至于萨拉为什么不能和我生活在一起,只有她最清楚。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萨拉是莲熙的好朋友,或者是她的姐妹。
但看到后半部分我们才知道萨拉是莲熙的亲生女儿。
为什么亲生女儿不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呢?
导演已经在影片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因为莲熙年龄大了会有健忘症,而且莲熙每天都像机器一样的生活,这对于一个年龄还小的人来说,是非常不能接受的。
但这只是一方面,萨拉最后一次给莲熙打电话的时候说道:我曾经恨过他(莲熙的丈夫,萨拉的父亲。
)因为他把他全部的爱都给了你,你霸占了他的爱。
这也是因为萨拉为什么要离开家的原因了,因为在家中萨拉感受不到父亲母亲的爱,他们的眼中只有彼此,这也在侧面的说明了莲熙与丈夫的感情深厚。
即使过了60多年没有任何联系,他们的心中也只有彼此。
任时光荏苒你我不变。
全剧的音乐也非常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剧基本都以悲伤的音乐贯穿,以此来烘托莲熙寂寞伤心的心情。
可在最后,当莲熙回忆起他与他丈夫最后一次分别时候的场景,温柔的钢琴曲响起。
给观影者们幸福美满的感觉。
尤其是她丈夫说:这次会很快回来,这周六就回来了。
“时,莲熙充满温柔的眼神和幸福感,与背景音乐完美结合。
将莲熙内心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这一走时间就过了60年,但莲熙对她丈夫的爱一直没有变。
每天望着她丈夫离开的方向,就像他刚刚才走一样。
任时光荏苒你我不变。
《恋慕》用电影的形式像我们展现了一场跨越时代的爱情。
爱恋与爱慕为恋慕。
不管从体裁还是表现方式,这都是一部非常值得体味的微电影
这部微电影,是上课老师给我们放的,老师每次都让我们注重片子的剪辑,和各种蒙太奇的运用,他说一个好的编导生看电影的时候要脱离剧情,在看懂内容的基础上,以一个拍摄者和剪辑者的角度,才能更好的分析片子。
“跳脱于电影之外”,我本来以为,像我前天去看的《信条》,我硬着头皮把情节看懂就不错了,这种小小的微电影,我一定能“跳”出来,却没想到,情节不复杂的它,情感却久久在心,还是陷进去了。
这部电影时长只有快三十分钟,短短的三十分钟,导演做到了情节涉悬,情感递进,真的太厉害了。
反正看完之后我的眼泪是哗哗的往下掉,很多女生也和我一样,在悄悄地抹眼泪。
影片以女主莲熙为主视角,跟随着她,“日常擦鞋,买菜做饭,记忆衰退”。
还有记忆里那个叫珉宇的男人。
令我最动容的,在通知此次见面取消之后,老人不顾一切,冲下车去,一遍一遍的问“不可以吗?
真的不可以吗?
就连这盒饭都不可以带过去吗?
”老人痛苦的争喊,可是守在警戒上的士兵确是一动不动,算是一个情感迸发的高潮。
这里还有莲熙的容貌,一会儿是年轻,一会是年迈,是讽刺也是感人。
一个人爱一个人,日日相处磨合,尚且经不过时间的考验。
日日分离,心中想念,却坚持了60多年,这种爱情真的真的会存在吗?
或许生命中的确会出现那一个人,值得跨越时间的,让你无怨无悔。
无论是解释一个词语或者一件事情最佳的方式就是举例说明,如果这个例子举的形象,别人就更容易理解。
电影的名字起的很妙,用一段发生在韩国老人身上的日常,让我们亲身感受了这个词语的味道。
这种娓娓道来的力量,比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情节都要直触心底,虽然只有短短的26分钟,但却比任何电影更打动人。
女主的年纪停留在了与男主相恋的年纪,就这样恋慕了一辈子,最后什么都要忘记了,却记得男主…………导演把伏笔埋得恰到好处,让你很容易就猜到她是停留在那个年纪的老人,很容易就猜到天天与她通话的那个人就是他的女儿……一切的理所当然,都变成了她对男主情素……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女主就这么恋慕了一辈子……
《恋慕》这部短片主要讲述了女主与男主短暂而又漫长的爱情故事。
女主情深义重,对待男主的感情将近80年,从未变过,从年少情深,一直到白头偕老,即使是女儿,对她也有怨言,怨她不爱自己的父亲。
女主为人,善良,温柔,对待每个人都是轻声细语的讲话,即使面对不放行的士兵也依旧是用很温柔的语气。
但是女主果敢勇毅,从短片中的暗喻可以看出,剧中女主虽然是个80岁的老婆婆,但是却把她化成了二十多岁的少女,这也正象征了她内心当中的一份年轻,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她依旧是年少时期的那份爱与真情,在结尾车上的人都不会都在唉声叹气,没有所作为的时候,她可以勇敢踏出自己的一步,去为自己争取到为他送饭的机会,最后没有成功,这也就暗示了他们两个的结局没有善终。
女主厨艺极佳,男主只愿吃她做的饭,从此也可以看出于男主对她深情的爱,男主虽然镜头不多,戏份不多,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女主的宠爱,在两人离别的时候,只让女主送一段路,便急着让她回去,可看出他对她的心疼,然而最后两人一个人远去,留下女主一个人在原地,这也就暗示了他们的悲剧性结尾,两个人不能够相守到老。
男主英勇无畏,甘于奉献,在韩国南北发生战争,割据的时候,他愿意挺身而出去另一面。
这也就显现出了他的高大。
短片中采用了各处伏笔,埋下了女主是个老太太的线索,例如女儿跟他对话,叫他母亲的时候的语气是一样的,还有桌子上的照片,上面并没有女主的照片,只有女儿和自己老年时候的照片,还有自己和老公的结婚照,是一张黑白照,显示出了年代感。
还有在街上碰到自己的同学是个老年人,以及在自己舞蹈班里面,除了老师是年轻的,其他都是老人,还有在饭店她打翻了汤汁,但是周围人并没有对他投出异样的眼光,种种例证了她是个老年人,是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病人吧。
短片中运用了多处画外音,都是用女主的旁白作为画外音,营造了画外空间,使人拥有了联想空间。
在短片的结尾两人分别时用了俯拍的镜头。
在文章的开头,用全景。
显示出了气氛的宏大。
与小故事形成对比,反衬衬托出了小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深情。
显示出了男主和女主在诺大的韩国城当中的渺小。
这也与他们的结局形成了呼应。
在他们拥别的时候,有一个近景拍摄显示出了两人此刻的不舍与留恋,显示了他们的感情深厚。
文章运用小故事描述大道理。
赞美了两个人之间的美好爱情。
以及批判了政府对于人民的摧残,因为政府南北格局,所以许多人人民不到自己的家人,造成了无法团聚的后果,从一方面上显现了政府斗争之间的黑暗,以及社会现实的恐怖。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看了这部28分钟的微电影,等待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南北战争一条三八线不仅把一个国家分成了南韩和北韩,也把一对夫妻分隔两地,长达六十多年的等待,记忆慢慢衰退,能记起的事情越来越少,本子能记着六十几年来一直做的事情:丈夫喜欢吃的菜和丈夫的名字,日复一日做好丈夫喜欢吃的菜等待丈夫归来。
战争的残酷,从青丝到白发,中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离散家属团聚活动都要被迫延期,最后一次,仍然如此,随着老人饭盒掉地的那一刻,一切尘埃落定,他们在有生之年没能重聚。
影片讲述了朝韩分裂的时代背景下,莲熙六十几年如一日,深情等候爱人珉宇归来的故事。
因老年痴呆症,莲熙的记忆日渐消逝,她几乎忘记了生命中的一切,却不忘自己与珉宇的过去,更没有忘记对珉宇的等待。
细节1: 当得知离散家属团聚被无限期推迟,莲熙执意下车,在众人的阻拦下恳求军人将饭菜带给珉宇时,她的外貌在年轻与年老间不断转化。
莲熙为等爱人回家,心中的自己迟迟未曾老去,仍可以期待有天与珉宇的团聚。
年轻的外貌代表的是莲熙对珉宇归家所抱有的无尽希望。
可当得知团聚被无限延迟,甚至连饭菜都无法送到爱人手中时,莲熙的希望破灭了,她最终认清了现实。
当失去了支撑起人生的唯一希望,莲熙也真正的老去了,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我认为,这一细节深刻表现了莲熙多年对爱人归家的期望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以及现实面前莲熙的挣扎,体现出一个人面对一个时代的无力、无奈、无助。
南北题材引发的恋慕对多数观众来而言,《恋慕》释放了不少烟雾弹,它制造了很多暧昧的画外音和老少容貌变化切换,来掩藏结尾的一次别离。
但对熟悉姜帝圭的影迷来说,光看开头(驶往边境线的大巴车队),其实大概能猜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南北题材,专属韩国电影的一项亚类型电影,而姜帝圭,正是拍摄南北题材的佼佼者。
《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两部电影分别见证了韩国电影的崛起和繁荣。
大概是受到了命题和微电影(短片)的篇幅限制,《恋慕》没有了姜帝圭酷爱的大场面、大阵仗以及商业诉求和卖点,如观众所见的,《恋慕》可谓是清汤挂面、不施粉黛。
这个题材小得惊人,借一个老妇人的恋慕之思,道出了南北分隔现状之残酷。
围绕老妇人目光所及,大概是一顶帽子、一件西装、一份汤饭和一张照片,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品和日常物件,它们在时光面前没有太大变化,最后得以合二为一,寓情于物,爆发出惊人的情感力量。
如果把幻象中的年轻姑娘换成现实中的八旬老太,那么,《恋慕》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情节剧。
但《恋慕》巧妙的地方在于,它设置了一个老年人常有的失忆症,以至于主人公永远保留了最初的那份心意——未解开的爱情恋慕。
于是,《恋慕》得以出现一个风华留驻的年轻姑娘,她永远记得那个道别分离的早晨,永远期盼着丈夫归来,如此一等,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背景里的城市却变幻出沧海桑田。
不夸张的说,煽情一向是姜帝圭的强项,《恋慕》依然借助潮水涌动的配乐,令观众跟上了主人公的恋慕之心。
在那预想到的最后一幕出现时,当他们挥手道再见,音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谁会想到,这竟然会成为永别。
本该双宿双飞、相依为命的一对年轻人,不想却被战争所打破,被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裂所阻隔。
所以,《恋慕》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
并且,它采用了对女人而言最为残酷的一项武器,那就是时间,无情的时间。
它是白发,是皱纹,是失忆症,它来无影去无踪。
在电影的魔力下,几十年中间发生了什么,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提及。
观众大概可以联想到,她有过又一次婚姻,有个远在美国的女儿,但是,她最后记得的,其实是这份终将入土的恋慕。
韩国电影的方向变化《恋慕》用的是四两拨千斤,姜帝圭少有的方式技巧,以前他是高举高打,尤其是《太极旗飘扬》所组建的制作团队,他们在特效和后期上,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
而更为观众所熟知的是,这个韩国团队,后来参与了《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的拍摄。
对姜帝圭而言,这个团队在《登陆之日》的场面拍摄上,已经近乎无可挑剔,说它是斯皮尔伯格水准的,想来绝大多数观众也辨别不出。
同样的案例也发生在金荣华身上,在与华谊合资拍摄的《大明猩》身上,作为一部本土倾向严重的片子,《大明猩》值得圈点的地方也是在技术(数字合成)。
如果对比同样是讲述棒球的台湾电影《KANO》,那么,无疑可以看出,韩国的电影技术团队绝对是亚洲的王者。
自上世纪末的崛起以后,韩国电影首先完成了本土市场的反扑,最后几经较量,守住了占有比率。
近年,在韩国明星以后,韩国电影进一步走向世界,譬如奉俊昊、朴赞郁和金知云的三叉戟,去年都与好莱坞有接触合作,尝试染指北美市场。
某种意义上,姜帝圭的前作《登陆之日》也是其中一环,在来华发展的导演里面,无论姜帝圭、许秦豪,更早的郭在容以及更近的安兵基、吴基焕,这种出走并非一般人眼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准确来说,面对中国这个爆发壮大的市场,面对编剧导演资源的稀缺,近邻韩国的电影资源,无疑是可以借来参考学习,乃至于直接合作。
正如一部好电影,它绝对不应该有所谓的文化隔阂,而是能够打通中韩,甚至走向全世界。
否则,高预算高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必须通过国际市场的回收来分担,一直依靠本土观众的持续买单,并且,十几年不进取不动摇,那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同一个idea,同一种战争大场面,如果没有相同的时代环境,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复制成功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尽管这些国际化尝试并没有取得足够耀眼的成功,然而,在这几个大导演“主动退出”本土市场以后,韩国年轻导演迅速跻身票房榜前列,并且,完成得同样出色。
反过来,当大导演和新导演被一视同仁时,韩国电影工业的竞争激烈也可见一斑。
尤其是跟躺着赚钱的多数香港导演相比,后者真的该感谢祖宗十八代。
对姜帝圭而言,《恋慕》当然不是一部太难拍的电影。
《恋慕》之于姜帝圭,更像他的试手之作,也是一种自我调整和转变——同样的一个南北题材,他可以用浓墨书写,也可以用淡彩描摹。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与中国的资本进行合作。
无论如何,这些专业的韩国电影人和技术团队,他们应该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多的冲击和活力。
或许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成功的电影案例。
隔着严肃的铁栅栏,她似乎依稀地看到了你身处的北方。
她虽然在照片中看到了自己已然年老的模样,却依然为此梳了妆,带着像往常一样、你最爱吃的饭菜,用与你分别那时、尚不过20多岁的少女面容,迎接着你的归来。
唯独不忘的是你 姜帝圭导演的镜头下的莲熙的独白大多是在讲自己的日常生活,全篇也用大量篇幅来描绘莲熙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表现形式下,一个平平凡凡的少妇形象就这样被表现出来,但同时,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却无声地诉说着她的不平凡—— 莲熙是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八十六岁的老人,每天靠6片药来维持自己日常的记忆,但心中始终不忘的是自己数十年来一直坚持的无声的付出。
莲熙记得他爱吃鱼,每天不厌其烦地亲自去买,拒绝了路过的朋友帮买菜的请求,朋友的一句,“菜他都能背下了”,昭示了莲熙对这么一件平凡的小事的坚持。
不论是与女儿的对话,还是多处空镜头的表现,导演巧妙地用这么一处处细节,诉说了在这六十年来的故事——莲熙六十年来都没有搬家,并在家中整齐地挂着丈夫的衣服,认真擦着丈夫的皮鞋,平时经常去吃丈夫爱的冷面,做着丈夫最爱的饭菜,不忘记多准备一套碗筷。
日落,伴随的夕阳落下而睡却,连梦中都是关于你的故事;日出,跟从破晓的黎明打扫门前,等候你的到来。
导演从没有想让我们大吃一惊,他早在上面的有意安排的那一切之中,告诉我们,首任丈夫是莲熙心中最爱的人,是她忘却了一切也不会忘记的人,连薰衣草的花语也诉说着自己无休止的等待。
你不回来我不老 导演有意将她的容颜留在二十多岁的少女模样,仿佛是在用外表的年少,诉说她心中爱的不老。
本片使用大量的固定镜头和空镜头,还有画外音的配合,向我们讲述了莲熙这个饱经沧桑,却仍然纯洁如少女的内心。
空镜头不空——多次出现的丈夫的衣帽,诉说着莲熙数十年来对丈夫的坚守;片头片尾的隔离网,暗示着他们这两个被相隔的爱人;一盒包装精美的饭菜,容纳了莲熙六十年来对丈夫思念与等待。
几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忽然到访,她得知自己即将见到丈夫,心思缜密的她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故,但她还是如往常一样准备了他爱吃的饭菜,装进充满爱之甜蜜的饭盒…… 可是,数十年的等待,却连给送饭这一件小小的心愿也无法被满足,饭盒被打碎的同时,她的心也碎了。
苍白的雪,苍白了她的头发;高高的铁栅栏,拦住了莲熙对丈夫的思念。
绝望的眼神下,莲熙再不复少女年华;希望的破碎后,最后的坚守也訇然寸断。
铁栅栏隔住的爱 片头片尾的火车呼啸而过,莲熙望向窗外,早已模糊的双眼依稀辨得那是一道很长很长的铁栅栏,她知道正是这条铁栅栏隔住了她与丈夫对彼此的爱,但她可能不知道的是,那条铁栅栏隔开的,是整整一个国家啊!
姜帝圭导演将自己内心最深的情结融入到了莲熙这么一个平平凡凡的小人物身上,他巧妙地用爱情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表达了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自己的韩朝情结。
莲熙终究是一个平平凡凡的老太太,被政治风波直接或间接伤害的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的一个女人。
莲熙的等候,也代表了不知多少人对隔离网对面的家人的思念。
那一盒饭菜,倾注了莲熙六十年的等待与希望,更装载了莲熙无限的爱恋,可这一份饭菜,终究抵抗不了那道森严的铁栅栏。
巡逻的军队,紧密的岗楼,以及那一重重的铁栅栏所构成的“三八线”,撕裂的可不仅仅是莲熙一个人的心。
影片仿佛从一开始都暗示了这样的结局,但是在结尾的高潮部分,仍然如怒涛一般冲击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不禁为这样的悲剧爱情留下眼泪,同时,更给韩朝两国政府一个深刻的警示!
深爱之人在心不在口。
不曾言说对你的爱,唯愿将六十多年来的思念与等候,化作我至死不渝的坚守。
滾滾海呀你是否聽見,我在呼喚你的名。遙遙路呀白雲蒼狗,轉身白首易紅顏。
就是韩剧嘛。
好感人
南北分裂带来的痛苦在单个家庭里显得太巨大。导演并没有带来这个题材以外的感动。
比较有想法的迷你韩剧。
煽情。
亚太青年线上影展 叙事节奏还是蛮流畅的,虽然在进行到一半时大概猜到了大致情节。女主竟然是那个时候看过的韩剧奔跑的鲭鱼女主。
原来是披着爱情外衣的南北韩战争宣传片
姜帝圭的电影音乐,总是煽情煽情煽情,平淡的故事,略感动。
温婉,动人。
看完后每个人都想家,想回家了。
你不来,我怎敢老去。虐心
类似于《归来》的故事,看的我想哭~
好平庸的故事,無論是技巧、劇本還是演員。痴情女苦苦等待老公一輩子的故事,現在真得是很難打動我了。
生命中的别离源于不经意的道别。题材一般,剧情一般,感觉拍得比较到位。
略煽情
1、用暧昧不清的画外音和老少容貌的变化切换,来掩藏结尾的一次别离;2、姜帝圭擅长的南北题材,此次春风化雨,用一个哀伤的爱情悲剧来表达南北分裂的“余震”。
前半段真恶心后半段直接告诉你是政治请问泪点在哪?你只是个韩剧!
我等你,什么都不怕,就怕你再也回不来了。
欣赏不动. 说爱情的还是说政治的? 就觉得女的太傻了! 太磨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