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刷了遍桐岛,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次看的时候就很痛苦导演把我一直存着的一个想法用掉了:用一个场景为另一个场景配乐。
他还用得蛮妙的,萨克斯女在心碎以后,回到管乐团和大家一起合奏,为天台高潮戏的主角们配乐。
初看,只记得整曲完毕萨克斯女的释然一笑...这次注意到,同样是整曲结束,一个整部片子只露过这么一次脸的女生,说了这么一句话:“刚才那一遍太棒了,是吧”她是对萨克斯女说的,属于演完以后团员之间的正常交流。
但在一部电影里,导演多花费一个上镜的演员来讲这样一句话,分明就是留在这里的彩蛋。
(写完以后才发现原来她不止上镜了一次。。
不过无所谓了。。
) 其实要问你的是,刚才整个一段天台高潮戏太棒了,是吧?
那一段围绕桐岛而让所有主角们偶然地聚集在天台上所发生的即兴般的狂想,是不是也就像背景的配乐一样,是一次跟随莫须有的动机而展开的独一无二的演奏?
就这样一次性留在了8mm胶片上和你的耳朵里。
真是不得不拍案叫绝,刚才那一段真的好棒。
世界上所有的比喻句都是苍白的。
但是如果硬要用一句比喻句来形容这部电影,我想它应该是那种想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型多米诺秀。
你看过吧?
就是那种一个引子下去兵分好几路,每一路都有不同的小图案,也有眼前一亮的小桥段,最后几路一起汇合,组成一个超炫的大图案(苍白的比喻句啊)。
如果你看过,应该明白我在说神马吧。
电影讲述了一所高中某个星期五到某个星期二五日间的故事。
故事涉及的人物来自这所学校的几间社团(部)。
包括排球部、棒球部、电影部、羽毛球部、演奏部、还有归宅部(木有实体部啊….木有社团活动的人都自动归在这个部)。
社团活动的孩纸社会活动丰富,私生活贫乏,归宅部的则相反。
桐岛TX则是比较奇特的存在,因为他不仅社会活动丰富,私生活也多姿多彩,不过他在全片就贡献了一个背影儿。
这些部看似相互独立,但内部有许多细微的联系,就好像多米诺里那几个小分支,各自游走却有各自关联。
一日,传来桐岛退部的消息,拨倒了多米诺的第一块骨牌。
如果说桐岛是神一样壁垒般的存在,那么他的退部掀开了个口子,最终像蝴蝶效应一般牵扯了各部孩纸,最终在天台上演了本剧的高潮。
作为一部群像电影,涉及这样多的部,每个部里又涉及1-2个重要人物,每个重要人物又会和另外1-2个重要人物产生关联,即使用表格来阐述这样的关系也要费不少脑细胞。
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如何处理显然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所以导演在影片前部描述第一天(即星期五)的故事时,多次往复以不同的人物视角重现故事,开始的10几分钟或许还有些茫然,进入第二次、第三次描述之后就变得豁然开朗,人物关系逐渐明朗,桐岛退部后、进入后半段处理起来便也得心应手。
这部电影的好处在于,再看第二遍的时候,你会关注到之前没有仔细关注的那些次重要人物,发现他们的一言一行完全匹配她/他的行为、她/他的经历、她/他的感情,每一个重要人物都足以单提出来独自做一部小电影。
而在这部影片中,各个人物之间相得益彰,并没有谁抢了谁的戏,谁主导了这部戏的情况存在,整体而言相当不错。
谈谈演员。
神木DD我好想膜拜你,我似乎还没看你砸过什么戏。
其实因为是群像电影,所以每个人的相关故事都是片段式间断的,施展空间并不大,但是神木DD每个片段的表演都很神奇!
不谙事故听到加经费也不懂得道谢的少年,和有好感的少女独处时的慌张,和别的部交涉时的失措,得到好朋友支持时的娇嗔(?!
),到表达对电影的热爱时两眼放光的阳光,完全手到擒来啊。
桥本爱,从告白到MM9到罪与罚,就一直演冷色系作品,你就不能阳光点儿吗……大后寿寿花很漂亮,很清纯,萌妹子…….其他的演员也都贡献了恰到好处的演技,总而言之是相当不错的群像作品。
最后来说说主题吧,主题与主题的呈现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最精妙的地方。
日本的校园题材,无非几个主题,友情、爱情、大牛老师教学生、校园欺凌还有青春热血。
说到青春热血,总是在闷热的夏季或者是围绕某些剧烈的体育活动展开,一股就算故事感染不到你、你也应该够热了的吧的感觉。
《桐岛》这部剧发生在冬季,涉及诸多社团,试图阐明的依旧是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某种热爱的主题。
精妙之处在于,电影一直用一种阴冷平静的基调描述,渐渐地为故事缓缓升温,直到最后掬起所有的感动,让你发现原来它描述了一个这样平淡却又深刻的感情。
“有才能的人什么都能做好,废柴什么都做不好”——这是归宅部的孩纸得出的结论。
有才能的人,片中的排球部的桐岛、一直被棒球部的前辈寄予厚望的归宅部的菊地、羽毛球部的桥本爱,排球部高高大大不知道叫神马就会瞎嚷嚷的那个孩子,演奏部的寿寿花都算。
而棒球部的前辈,羽毛球部的实果,电影部的前田,排球部个子小小的替补小泉就属于后者。
木有才能的人通过努力通过执着便可以获得成功(不管那个成功是什么吧)、或者努力过就最棒了——这是一般青春热血题材的倾向。
但是还记得《高校入试》的校长那句话?
对没有天赋的人,成绩不好的人,说“你努力过了”,毕竟永远只是安慰而已,只能留在家长安慰鼓励孩子的时候说一说,世界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桐岛》这部电影,个人认为,想要探讨的其实是“明明知道自己实力不济,但是为什么还是要执着的做下去”的主题。
电影开始进入第一个周五故事描述的时候,实果对桥本爱说“可以让我摸一下吗?
”,然后实果摸了小爱的肌肉,感慨小爱天赋之强,回想自己羽毛球实力优异的姐姐,对比资质平平的自己,无奈遗憾的说,“其实你不懂,对吧”;到后来排球部的小泉因为桐岛的退部递补可以参加比赛却被同班的女生讽刺,实果和小爱聊天,说,明知道实力不济,却还是一直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你其实不明白这种感觉对吧”——这其实算是几条线里表达比较明朗的。
直到结尾天台一幕,夕阳西下,出现了全片唯一一次暖色调背景,刚刚被棒球部前辈直到高三仍不退出一事震动到的菊地拿着SUPER 8问前田以后要不要当导演、要不要娶女演员、要不要拿奥斯卡,前田说,这应该不行吧。
那为什么呢?
因为发现可以让自己与心爱的电影产生关联。
最后一幕,菊地路过棒球少年们的灯光球场。
全剧终。
有人说其实这是一个很开放的结尾,你不晓得他最后会不会再去打棒球。
其实我觉得导演的暗示已经很明显。
在最后的片尾字幕中,所有非归宅部的孩子们名字后面都有小括号标明他所属的社团。
归宅部的孩子们,只有菊地一个人是名字后面加了括号而括号里没有填写社团名称。
那些心里有热爱的孩子,即使生活得笨拙、生活得不得要领,不管他具备不具备天赋,具备多少天赋,总会发现他们的笑容潜藏世上最美的星光。
“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
”战斗吧,即使像他们一样笨拙,即使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有些事情是有意义的,即使那些在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意义
怎么说,这部片子在很多地方都出乎我的意料。
我以为前田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拍出一部最热血最青春最主旋律的电影然后平日乏人问津的宅男顶着主角光环成为新一代校园偶像结果没有 他们只是在最简陋的条件下拍最cult的电影,因为前田说,反正获不了奖,不如拍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我也以为剧中桥本爱和神木弟弟是心心相惜的结果不是桥本爱在教室里为另一个男孩带上手链望向神木弟弟的最后一眼带着三分悲悯,然后坚定离开原来青春里有很多东西都是无疾而终的。
我也曾以为这是部最普通不过的青春热血校园剧然而它的节奏却慢得出奇它不过给我们展示了最真实不过的校园生活一个人不可能是永远的主角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有交集,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不同的人还发生了不同的故事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故事,让我们有了不足也难以为外人道的心结怎样选择怎样解开,都是自己才明白的事,就像剧中的宏树。
另,电影表现校园生活的真实之处还在于一高遮百丑(无恶意无恶意,绝对没觉得东出昌大兄及其众基友丑)身高摆在那,再加上发达点的运动神经,就能受无数女生青睐而在他们身边的 必然是外骚到不行的女生他们集结成的小团体发出的声音,仿佛就是校园内的最强音,就应该成为要紧的消息,为人人传道。
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无意中选择了大后寿寿花的角色对身边不起眼但不失梦想信念的男生视而不见只为追寻前桌男生的高大背影。
一个看不见的桐岛串起了某高中课后的社团和社团里复杂的人际关系。
有的在为比赛拼命练习,有的只为引起暗恋对象的注意,更多的不知道自己行动的意义,活在一种混沌茫然的状态里面。
只有一个不受学校,老师和同学待见的电影部,一直在处处碰壁中坚持拍出一部让自己喜欢的电影。
他们的这种纯真,好像也能轻轻的触动一个人。
本片可贵之处在于几乎完全没有背景音乐,手法也相当写实。
当然这也压抑了情节和节奏。
主题其实蛮清晰,就是社团活动和高中生的心理状态。
各个不同的社团和相关人物都各有特点,细节处也不错的展现,像棒球部队长对菊地的宽容和爱护似乎有些暧昧,吹奏部的老大看到暗恋对象接吻的走音。
课后的社团本来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的中心则是一个不曾出现的桐岛,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同时也还原了个人对社会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
有些像戈多,也有些像卡夫卡的城堡。
但是最后的落脚点似乎还是停在坚持自我和一个纯真的心态上面,这没有不好但也没有提高电影的境界。
我还是一个注重结尾的人。
豆瓣上的第一篇长评,不仅仅是关于这部电影的,更重要的起因是ED里高桥优撕心裂肺甩汪峰十条长安街的嚎叫,在这个年代,中国好声音选出了一大批的中国好会吼,我们的耳朵和我们的心灵,在各种评委称为震撼灵魂的声线中不得安生。。。
吉田把这个MV的情节拍成了电影的延续,甚至往夸张了说,直接把这段故事加进电影里也毫无违和感,若干年后的神木dd仍然是个并未忘记拍电影这件事的外卖boy,这种小技巧的卖弄足以媲美宫藤官九郎的很多桥段,也足以证明吉田至少是个一流的CM创意人为了高桥的声音,去听了被B站奉为神作点击量20w的MAD欢迎回到现实世界,第一遍关弹幕,静静的听歌,没有多少悲伤感动,第二遍,弹幕一开,果然脱宅神曲的fu就慢慢溢出来,第三遍,“宅几个月算什么,哥宅了三年”,“不管哪个国家,再宅的人饿了三天就会跑出去发传单挣饭钱了”,之类的话从屏幕上划过,中间几句旁白响起的时候,哥真的燃了,内牛满面。。。
三遍过后,我渐渐可以理解神木DD拿剧本出教室后的背影了,非常不习惯把神木叫做前田,这个姓总是让我想到蹲不稳和眉毛。。。
虽然我的高中岁月很遥远了,记忆大部分模糊不可考,但是为了集体活动拼命表现什么的,还是会让我突然想起某些片段,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所有班级列队进场的时候ms要进行评比打分,到主席台前还要改踢正步云云,这些流程每年都差不多,大家也没有多少热血的斗魂,只是某一年咱们班行尸走肉般正步经过主席台的时候,俺右脚的球鞋莫名就飞出两米远,落在了跑道边上的草地里,于是大家面面相觑,总不能就这么冲出队伍捡鞋去吧,片刻停顿之后俺就本能的光着一只脚踢正步走完了入场式。。。
结果向来在评比中寂寂无为的俺班级那一年居然得了二等奖,据说理由是出现突发事件仍然沉着冷静坚守岗位完成比赛云云。。。
不知道神木DD的映画部有多少本能的色彩,半道闯入摄影现场还毁坏道具总不能连句道歉都没有吧?
变身僵尸把它拍成纪录片,算不算神木监督本能的反应?
另外一个细节是菊池佑树童鞋片尾字幕的那个空括号,看到不止一人说归宅部只有hiroki一个人名字后面加括号,而且括号里没有写社团名称,这暗示了影片结束时他打电话给桐岛的内容,以及他很可能开始打野球等等。。。
但是我想说,菊池童鞋本来就是野球部的,证据有很多,比如他成天背着晃荡的野球包,还有他喊野球部长前辈,不是一个社团的叫学长就好了吧,而且归宅三人组里的卷毛和另一个都不认识野球部长,你见过映画部的神木喊吹奏部的泽岛部长么?
而且野球部长为什么要去请求一个没加入社团的人参加比赛啊?
比起暗示剧情结局的作用,我始终认为这个空括号的讽刺意味更多一些,菊池明明是野球部的成员却从不参加训练比赛,宁可跟归宅组打篮球消磨时间等待排球部的桐岛,部长还低三下四的求他参加训练赛,甚至来应援都可以,这就是天赋高什么都能做好的人的特权么?
得知桐岛退部以后,菊池忽然觉得打篮球这项活动也失去意义,看到桐岛跳天台的那个家伙说自己喜欢打篮球所以才在打篮球,菊池还冷嘲热讽的说那你加入篮球部啊。。。
这又说明了菊池不是因为喜欢野球才加入社团的,说不定就是热血的部长觉得他天赋异禀软磨硬泡,菊池就像对待自己妹子一样不反感也不热衷,于是菊池名字旁的括号里其实应该写的是“野球部(伪)归宅部(真)”,按照片尾的暗示或者以后还会变成“>野球部(真)”。。。
**没有打算对青春、迷茫的情节做出过多感概性质的描述**【道具】看到神木的机子时,猜想那不会是8毫米吧,虽然没见过实物只是随便猜猜,但是感觉好燃。
说到电影和梦想和青春,果然还是会有8mm 什么的……虽然不知道他哪买的菲林。
对于胶卷和画面的论点也很认同。
将来也许连菲林都买不到了,但是只有菲林才能表现出来的画面质感什么的——相信还是有这么回事的。
【剪辑】片子的剪辑很干净。
很清楚的表现了多视角的叙事。
虽然说干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多余的片段。
比如说前部分,关于梨莎等男朋友以及表现她属于受欢迎类型的设定时有一段和路人的对话。
这部分虽然的确在叙述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就故事整体比较紧凑的剪辑来看,这部分有些失衡。
另外桐岛的存在感在片子中是逐渐增强的;用这种方式引入桐岛的存在,感觉观众不一定会注意到。
(不会有很强的想要知道,啊,她男朋友是谁啊。
桐岛,什么样的社团活动,每天都等他呀。
)当然,如果一开始就用很点题,突出桐岛的手法,也可能会破坏故事的平衡。
毕竟这个片子描述了各个不同社团的人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 借用了桐岛作为串联。
所以不让观众过多地聚焦在桐岛身上也许有助于跟随每个视点,每个人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桐岛的存在感逐渐增强而不是一开始就夺去了所有的注意力是明智的选择。
另外,有一些梨莎玩手机的片段,有些不解,虽然大概只持续了几秒。
也正因为画面是持续的状态,反而让我在意,这里是想说什么?
不太明白这些片段的用意。
【叙事】多视角的叙事不得不考虑到影片的长度,和故事的平衡,毕竟电影的容量是有限的。
但是本片在有限的篇幅里,各个角色的刻画可以说都很丰富。
要说有什么不太喜欢的地方的话,我觉得,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件的感官应该是有差别的;而这一点,在这样多视点的表达手法里面没有很强的体现出来反而很奇怪。
一般那种大家对事情的认知比较统一的故事,多是导演、作者存在感比较强、上帝视角叙事的故事,比如大多数热血漫画和一些黄金档的电视剧,观众很容易能看出故事中的是非对错,以及作者、编剧在故事中的立场。
因为影片的叙事手法比较写实,所以相应的,从写实的角度来说,不同角色的对于同一事件的认知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说从神木的视点,和桥本有时会有一些暧昧的气氛;但从桥本的视点,情况却不然。
她也许只是把神木当成初中开始同学过的,有点意思的人。
因为看不惯其他人故意作弄反而想要对他态度亲切一些。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想要强化这一点。
当然电影篇幅有限,关于要怎么表述还是很要斟酌的。
另外,有一点有些在意,桐岛和其他所有人的联系从头到尾都不清晰。
作为观众在追随影片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
比如,为什么宏树他们,那么在意桐岛,似乎胜过了社团活动、女朋友什么的……然而这个问题由始至终都没有解释。
桐岛和其他人的关系作为片子的牵引观众的重要线索,最后不解释的话,难免会让观众失望。
本来预计那个传说中的桐岛会在片尾出现;然而,自始至终,桐岛都没有出现。
就好像,自始至终电影都没有清晰的表示为什么宏树一面避开野球部,一面却还是背着野球部的包。
而他的出路表(1)上还是空白,明明星期三就要交了,电影却停在了星期二的傍晚。
【改编】这部作品似乎有原著。
因为电影的叙事非常生活化,所以很好奇如果是文字或者是漫画的话这样平淡的故事会有趣吗?
如果说是因为映画才用了这样的效果的话,我觉得改编后对于视觉语言表达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纯粹只是猜想。
【角色】看到一个脸会让我联想到妻夫木聪的 男生(东出昌大),体格、轮廓和反应不是高中生的感觉,看了一下profile,是模特出生,的确比高中生要大;看他的杂志照,感觉他的社会人装扮比较符合整体感觉。
不过作为处女作,那场哭戏的表现让我有些意外。
因为片子的整体感觉很生活的节奏,以为选角更贴近真实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少小处的情节,有蛮有意思的地方,这些人物刻画应该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光是这些情节分析就该够观众写一片影评吧。
但是我只粗略看了一遍,也不打算就情节特别说什么。
因为短评字数有点超了,就放这儿吧。
---1. 日本高二下学期会要求学生填写的关于将来做什么的表格,一般是写升学、工作等等。
升学貌似会要求写期望学校。
也有像野球部部长期待被球探发现的,可以写上职业棒球之类的?
《听说桐岛要退部》中的矛盾设置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题性的矛盾,第二类是阶级性的矛盾。
第一类矛盾分别从影片主题上的矛盾、桐岛退部事件、代表人物之间的矛盾三方面阐述,这三个方面都指向了影片的主题——影片中人物的心理选择与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
第二类矛盾分别从个体表现出的阶级性矛盾和团体表现出的阶级性矛盾两方面阐述。
第一类,主题性的矛盾 矛盾一:影片主题上的矛盾 如前文提到的,人物的心理选择与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是影片的主题,具体说来就是影片中人物内心的心意和他们在行为上做出的选择两者之间的矛盾。
后者和前者本可以保持一致,但由于诸多外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在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保持一致这件事上存在重重困难,甚至无法一致,进而形成冲突。
心理选择是心理活动,不常表露在外,在影片中人物即使表现出和心理选择相符的行为,也会用其他说法去掩饰其真实的心意,所以心理选择往往是封闭的、隐性的行为。
而行为选择却是表露在外的,是人人可见的显性的行为。
由于二者本身的特点,人物的心理选择往往不被外人所知,而行为选择却往往受外人影响。
下面就针对剧中四位主要人物的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进行简要分析。
一、电影部的前田。
前田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高度一致的角色。
前田内心非常喜欢电影,尤其是血腥的僵尸电影,于是他选择了电影部,并成为了电影部的导演兼部长,但由于电影部的边缘化和指导老师的从中干预,让电影部在校园中成为非常没有地位而且受人嘲笑的社团,这本应该成为影响前田做出其他行为选择的外力因素,但前田并没有受此影响,或者说是克服了这种外力,他一直努力使自己的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保持一致,这种高度一致从前田不顾指导老师的要求取消拍摄《请你拭去我的热泪续集》,并拍摄了自己写的僵尸题材的剧本当中可见一斑。
另外在电影结尾他对宏树说自己应该当不上导演,由此可见前田在这种认识下仍旧和心意保持一致的决心。
二、羽毛球部的东原霞。
东原霞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不一致的角色。
东原霞在初中和前田是同学,从影片中不难看出她很欣赏前田。
也不喜欢听到别人取笑前田,甚至极有可能是因为前田才会去看僵尸片。
在东原霞的心理选择中,她喜欢的是前田,应该是从初中开始喜欢,现在至少仍旧有好感。
但她的行为却没有和心理选择保持一致,她唯一能做的只是在早晨的表彰大会上由衷的为前田鼓掌、在别人取笑前田的时候打断话题,却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她甚至在自己朋友在场的情况下就基本不和前田说话,和前田仅有的两次对话一次是单独在电影院,另一次是在食堂等朋友实果先走开之后才开始询问前田电影的事。
她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人,因为前田乃至整个电影部都受人嘲笑,这影响了东原霞的选择,最终她选择了校园里第一阶级(关于影片中阶级性的分析下文会提到)中的人物——竜汰,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东原霞没有选择前田是受到了别人的看法的影响。
东原霞容易受外力影响这点,源于她在乎身边这些第一阶级的朋友(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虚荣),有一个细节可以体现:在教学楼里她和实果、沙奈、梨纱谈到大学的入学测评时她对沙奈说你成绩好就可以了,而梨纱说那我呢,东原霞惊慌失措以为自己这句话得罪了梨纱,立刻解释道,不,我不是那个意思。
这时其他三人都笑了,并说道,开玩笑的你太当真了。
由此可见她一定很在乎和这些人的朋友关系,以致于容易被这些人的看法所影响。
三、曾经在棒球部的宏树。
宏树也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不一致的角色。
宏树的心理选择是棒球,从他始终背着棒球包可以体现。
但也许是由于和前田一样的想法,认为自己未来不会成为一名棒球运动员进而做出了放弃棒球的选择。
于是他每天背着棒球包,交个女朋友,放学和朋友打篮球打发时间,等桐岛一起上补习班,迟迟没有填上自己的未来志愿等等,尽管宏树暂时还没有决定选择其他事情,但他在面对心理选择的时候却选择了逃避,棒球部的队长几次让宏树去参加棒球比赛宏树都没有回答,然后既不去参加比赛,也没有说出不想打棒球、退部之类的话,到最后甚至躲起来不敢面对棒球部的队长。
这些表现都是宏树在面对心理选择时的逃避行为,而他无时无刻都背着棒球包这点却体现出他对心理选择的强烈愿望。
这种行为选择上的极力逃避和心理选择上的强烈愿望让宏树这一人物的内在矛盾体现的更为明显。
四、羽毛球部的实果。
实果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基本一致的角色。
实果的心理选择是羽毛球。
她真心喜欢羽毛球,也选择了羽毛球部。
另外,她喜欢排球部的小泉,也在朋友面前处处替小泉说话。
但和前田不同的是,尽管她做出了和心意一致的选择,却仍旧做了一些掩饰的处理。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心理选择是不常表露在外的,即使表现出和心理选择相符的行为,也会用其他说法去掩饰其真实的心意。
实果就是这样的典型,她在沙奈和梨纱面前说自己努力训练羽毛球只是为了大学的入学评测便体现了这点,羽毛球本是她内心喜欢的事,在沙奈和梨纱面前却要找个借口加以掩饰。
除此,她在东原霞面前说小泉很努力时,补充了一句“我并不是喜欢他”也体现了这种掩饰,她内心明明喜欢小泉,却不肯完全表露,即使是在她无话不谈的好友东原霞面前。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何宏树作为桐岛最好的朋友,桐岛却没有把退部这样的决定告诉宏树。
以上四名主要人物中,都体现了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这一主题性的矛盾设置。
不同的是前田和实果让两者保持了一致,而宏树和东原霞并没有做到这点。
而以上四位人物则是这部人物众多的电影中绝对的中心人物。
其他同样戏份很多的人物中,由于影片本身并没有讨论其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的关系,使得这些人物无法成为影片的中心人物。
在影片结束后的演职员表中,排在前四名的正是这四位,而沙奈、梨纱、竜汰等人都排在这四位之后,即带有上述矛盾的四位人物成为了影片的前四主角,这更加证实了上文所阐述的主题。
矛盾二:桐岛退部事件 桐岛在整部影片中只有一个远景的镜头和一个背影的镜头。
可是桐岛这个名字却出现在片名中,可见他对于影片的重要性。
但这样一个几乎从来没有在镜头中出现过的人物,他到底为什么重要呢,他又形成了电影中怎样的矛盾?
第一,桐岛退部事件是对电影主题的最绝妙隐喻。
桐岛作为一个符号性的人物,在他退部这一事件上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桐岛在退部之前他的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不同,行为选择是排球部,但由于某未知的心理选择,他用退部的方式改变了之前的行为选择;第二种可能是桐岛在退部之前他的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相同,都是排球部,但由于某种未知外力的影响,他的行为选择发生了改变。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桐岛退部事件属于以上哪种,这件事本身都可以看作是电影主题的映射,即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
第二,桐岛退部事件引发了多次剧中人物相互之间的矛盾。
桐岛退部事件不仅带动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它还像导火索一样,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数次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其引发的冲突按时间顺序分别是:1,排球部和梨纱之间的冲突;2,实果和沙奈、梨纱之间的冲突;3,排球部和电影部之间的冲突。
第三,桐岛退部事件对中心人物宏树的内在矛盾有着重要的影响。
桐岛退部对宏树必然造成了几点疑惑:桐岛为什么退部?
桐岛为什么没有告诉过我?
桐岛退部之后要做什么?
这些疑惑势必会加强宏树的内在矛盾,在影片末段时前田的一番话让宏树明确了自己今后的选择,从而也改变了他对桐岛的疑惑,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宏树终于第一次拨响了桐岛的电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桐岛对宏树的思想转变的过程必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影片以桐岛的未知的心理选择来逐步引导出宏树的心理变化,用主题性的符号人物来带动影片中心人物的思想,进而论证主题。
这样的表现手法显然是高明的。
矛盾三:代表人物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的人物按电影的主题性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表现为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相同的人;第二类表现为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人;第三类是没有表现其心理的人在剧中的主要作用是充当外力,通常是校园中第一阶级的学生。
第一类人物中有:前田、实果。
第二类人物中有:东原霞、宏树。
第三类人物中有:沙奈、梨纱、竜汰、友弘等。
以上三类人物两两组合一共可以形成三组冲突,即第一类和第三类的冲突,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冲突,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冲突。
这三种冲突影片中都一一呈现。
第一类和第三类的冲突:实果和沙奈梨纱之间的冲突。
冲突事件为沙奈对实果讲述排球部和梨纱争执的事,实果却说他们也有他们的心情,而在梨纱过来抱怨桐岛的时候实果在一旁偷笑引起梨纱和沙奈的不满。
实果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相同的人,在实果喜欢小泉这件事上,存在阻碍的外力便是沙奈和梨纱等人对小泉的轻蔑态度,梨纱嘲讽了小泉说他终于可以上场了,沙奈总是嘲笑小泉的身高,实果在面对这些言论的时候如果想让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仍然一致,就必须克服这些外力的影响,进而形成冲突。
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冲突:东原霞和沙奈之间的冲突。
冲突事件为在楼顶排球部和电影部发生争执时,小泉上去拉架,沙奈在一旁说风凉话并再次称呼小泉“矮子”,实果愤怒的看了沙奈一眼,这一切东原霞都在一旁看在眼里,而当沙奈再次在一旁起哄的时候,实果已忍无可忍回头准备动手,这时东原霞竟抢在实果之前扇了纱奈一个耳光。
注意实果才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一致的表现者,而东原霞则相反,他通常屈服于身边的这些第三类人,也就是屈服于外力的影响。
但在此刻,她理解实果的愤怒心理,并抢先替实果扇出了这一耳光,由于她一直在自己的感情上屈服于外力的影响未能按自己的心意选择,使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在此刻爆发才有了这次“反抗”,而这次“反抗”却带有逃避色彩的在替代实果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你不认为这次“反抗”是替实果打的,也不认为它带有逃避色彩,那么就让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东原霞出手后很快便后悔并立即向沙奈道歉。
很少有人怒不可遏的打了一个人后会马上道歉说对不起。
除非他像东原霞一样,是替别人打的。
于是这次二、三类人之间的冲突以东原霞戛然而止的反抗收场。
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冲突:宏树和前田之间的冲突。
这段冲突是思想上的冲突而并非是行为上的。
冲突事件为在楼顶宏树拿着摄像机问前田将来的梦想是不是拿奥斯卡,前田说自己应该做不成导演,宏树不解,问他那为什么还每天拿着摄像机拍电影,前田说只是为了和自己喜欢的电影偶尔有些联系。
宏树立刻受到巨大的触动,难过的流下眼泪并说,我什么都不是。
前田之所以能够敢于表露自己的内心(区别于实果),是由于他的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的高度一致。
在他毫无保留的把内心所想告诉宏树之后,正是他这种高度一致的选择,对宏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宏树积压已久的情绪(注意和宏树同是第二类人的东原霞也存在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宏树最后哭着说“我什么都不是”,这与他之前说的“能干的人什么都干得好,废柴什么都做不来”形成强烈反差,此时的他即便什么都干的不错又受欢迎长的又帅,却没有选择打自己最热爱的棒球,而前田这种“废柴”虽然什么都做不好却一直在拍自己最喜欢的电影,相较之下自己已经“什么都不是”了。
由于前田的一番话,宏树终于明确了自己未来的选择,在影片的结尾,宏树拿起手机打给桐岛,虽然宏树不知道桐岛会不会接他的电话,不知道桐岛为何退部,不知道桐岛有着怎样的心理选择,可他至少知道自己的心意,至少可以告诉桐岛自己的选择。
最后的镜头中他面前的远处是正在努力训练的棒球场、他身上背着的是他始终不离身的棒球包、他手里的手机已经拨通了桐岛的电话,至此,尽管影片并没有交代宏树今后的选择,但他的心意已跃然于观众眼前。
第二类,阶级性的矛盾矛盾一:个体表现出的阶级性矛盾 影片中表现出的阶级性之于个体由上到下分别是:第一阶级为沙奈、梨纱、实果、东原霞、竜汰、宏树、友弘、桐岛;第二阶级为前田、久保、泽岛、小泉等等。
其中第一阶级的个体是受人欢迎的人(或校园明星)和其好友。
第二阶级的个体是除了第一阶级的所有人。
阶级性矛盾之于个体,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心态上。
这种矛盾是由第一阶级因自身的优越感而对第二阶级表现出的蔑视或嘲笑形成的。
如友弘从外面跑进教室时撞掉了前田的杂志,而友弘只说了句抱歉,并没有捡起杂志,前田自己捡起了杂志;沙奈在泽岛面前要求和宏树接吻气走了泽岛;梨纱讽刺小泉终于可以上场了;沙奈模仿前田的好友引起哄笑,前田的好友听见后说我要是导演就不会用她们;友弘说泽岛是因为没有性生活的机会所以才选择参加社团;沙奈背后说久保大猩猩也要去交作业,梨纱对沙奈说他一定误以为你喜欢他了等等。
矛盾二:团体表现出的阶级性矛盾 影片中表现出的阶级性之于社团由上到下分别是:第一阶级为“宅部”;第二阶级为管乐部和排球部;第三阶级为电影部。
其中第一阶级“宅部”的实质是个体,由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好友关系形成了团体,其特点是,由受人欢迎的人及其身边的朋友组成。
第二阶级管乐部和排球部的实质是团体,其特点是,属于学校中比较风光的社团。
第三阶级电影部的实质是团体,其特点是,边缘化、不被重视,甚至被其他社团或个人嘲讽。
第一阶级“宅部”由于并非是具体的社团,所以在影片中和其他阶级的社团并无明显冲突。
第二阶级社团和第三阶级社团有两组明显的阶级冲突。
一、管乐部和电影部之间的冲突。
这是第二阶级社团和第三阶级社团的第一组冲突,而这次冲突是由第一阶级中的宏树引起的。
管乐部的部长泽岛为吸引宏树注意在楼顶练习萨克斯的时候,电影部也刚好来到楼顶准备拍戏,当前田说起为何非要在楼顶拍电影时,泽岛说:你们是在玩吗,我的可是很正经的社团活动,要玩就到学校外面去玩。
而前田无功而返后,旁边的人说,她一定是觉得自己的管乐部了不起,而后面的人也插了句:本来也很强啊。
由此可见校园中的社团地位导致的阶级区分。
而这种阶级区分形成阶级矛盾后往往带有压迫性,如影片中只有一名成员的管乐部用三言两语便压制住了电影部,尽管最后泽岛离开了楼顶但这与电影部的交涉并无关联。
二、排球部和电影部之间的冲突。
这是第二阶级社团和第三阶级社团的第二组冲突,排球部跑到楼顶寻找桐岛无果,排球部的久保一气之下踢坏电影部的陨石道具,前田要求排球部道歉,久保不但没有道歉还说自己时间也很紧迫,又说自己被一群怪人缠住,此时双方争执起来几乎动手,小泉过来劝解说,不要打架这样会失去比赛资格,之后前田对电影部的成员说,把他们全部吃掉,于是形成了乱战。
现对以上冲突中出现的语言进行分析,久保在说自己时间也很紧迫的时候,意在强调自己社团的重要性,体现排球部的阶级地位很高。
久保说自己被一群怪人缠住,表现出他对电影部的蔑视,体现了电影部的阶级地位很低。
小泉劝解时说不要打架这样会失去比赛资格的,也从侧面表现出排球部成员对比赛的重视,同时展现出一种微妙的优越感。
而电影部由于阶级地位低下则不需要任何后顾之忧,前田才能说出“把他们全部吃掉”引起战斗。
电影部的这一僵尸逆袭的举动说明了电影部尽管是边缘化的社团,但成员却不能容忍自己的社团一再被人侮辱,于是电影部对不尊重自己的排球部发起了反抗,这俨然是一场阶级斗争。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和团体的阶级性必须分开来看,“个体第一阶级”中的人物,可以是“团体第一阶级”或“团体第二阶级”的社团成员;“个体第二阶级”中的人物,可以是“团体第二阶级”或“团体第三阶级”的社团成员。
所以如果不把个体和团体分开看,将会混淆影片中的阶级性。
至此,通过对影片的主题性和阶级性两类矛盾的阐述,已尽可能完整的分析了影片中所有的矛盾设置。
1一部好的电影,总能让你看到各种可能,又不必执着于答案。
比如吉田大八的影片《听说桐岛要退部》。
看这部电影,可深可浅,都能看出乐趣。
浅的话,这是一部校园青春片。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男一号的始终缺席。
自始至终,那位叫作“桐岛”的学生——排球部的明星球员,都没有出现在影片中。
与他相关的,只有一句流言:“听说桐岛要退出排球部了。
”至于这句流言的出处和真实性,全都不得而知。
但正是这句话,给平静的校园带来了剧烈的动荡。
桐岛的女友、死党、排球部的队员们,纷纷陷入了恐慌。
他们就像一群没了首领的猴子,急得抓耳挠腮,无所适从。
尽管他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惊慌。
影片采用多线叙事,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暗流涌动的校园。
不安,在四处蔓延,渗透进每个角落。
但最有意思的是,在这个男一号消失的故事中,镜头的中心并没有想当然地让位于男二号、男三号或女一号、女二号,而是对准了那些更边缘的人物。
他们甚至都不是这个故事里的人,桐岛的在与不在,与他们也毫无瓜葛。
但也正是这点,使得这部青春片得以脱俗。
它留白了男一号,于是使得那些站在班级合照角落的人有了被看见的机会。
具体到影片中,就是管乐部的女生亚矢和电影部的男生前田,他们同样身为部长,却因为社团不受重视,以及样貌不够出众、性格内向等原因,而成为了边缘角色。
亚矢暗恋着桐岛的好友宏树,她站上天台,吹起萨克斯风,远远望着对方,但这份情愫却始终无人知晓。
前田深爱着电影,他带领电影部的一群宅男,拍校园丧尸片,可是片场却一次次被人闯入。
但最终,当所有人因为“桐岛要退部”而迷失时,只有他们不为外界所动,因为他们早已在内心握紧了最珍视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电影讲的正是那些在所有青春故事里都不会成为主角的人,讲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热血与热爱。
是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2如果你愿意看得再深一点,影片中的校园,就成了一个微缩的社会。
这个社会是有严格等级的。
位于顶端的,是排球部、剑道部、篮球部这些体育社团;位于底层的,是管乐部、电影部这些所谓的文化社团。
不知这样的设置,是否也寄托了导演对于文化没落的哀叹?
这样的校园结构,原本是坚固而稳定的。
直到“桐岛要退部”的传闻出现,所有人才发现原本坚不可摧的结构,竟然吹弹可破。
桐岛——就像是位于顶部的利益集团的领袖,盯着无比巨大的光环,身系整个阶层的荣辱。
当他萌生退意时,所有活在光环之下的既得利益者们,瞬间有了危机感。
桐岛的女友梨纱成天忧心忡忡,一点也不像个女神;好友宏树整日失魂落魄,陷入无尽的等待,又不知自己在等什么;失去了桐岛的排球部,如一盘散沙,很快就输了比赛……
而在整个上层崩盘的过程里,唯一没有受影响的,反倒是那些底层的边缘人。
因为他们无所依靠,也就没什么不可失去;任城头变幻大王旗,他们依旧秉持着自己的小追求,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这里面有一种朴素的平民智慧,更深一层,还有一种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哲思。
影片中最耐人寻味的情节,是宏树与同伴间的对话。
“我们为什么在这儿打篮球?
”“不是为了等桐岛吗?
”“还是因为我们真的很想打?
”这段对话是影片的题眼,它指向的问题是:如果桐岛不会来了,那么等待还有意义吗?
以及用打篮球来消磨时间还有意义吗?
这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式的问题。
始终缺席的“桐岛”,就像久等不来的“戈多”一样,象征着一种“虚无”。
是的,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是无意义的。
但关键在于,为了反抗这种无意义,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比如,你可以继续打篮球,哪怕等不来桐岛。
你还可以像棒球部的学长那样,不停地挥棒,直到高三毕业的那一刻。
还有像电影部的前田那样,明知道自己很可能成不了导演,还是一次次举起16毫米胶片的摄影机,对准眼前的世界。
宏树问他:“既然做不成导演,为什么还要拍?
”前田回答:“因为有时候,我们喜欢的电影和自己正在拍的电影刚好能联系起来,就会很开心。
但真的是极偶尔的时候噢。
”那一刻,宏树怔住了,并在前田的镜头里流下泪来。
其实反观整部影片,如果一定要选个第一主角,正是宏树。
他高大帅气,擅长各类运动,是仅次于桐岛的明星学生。
可他并没有加入任何社团,棒球社长一再邀他加入,他也一再拒绝,因为他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当桐岛消失后,更加剧了他的彷徨。
直到天台的那场戏,他与矮他一头的前田相对而立,听这个瘦小的人讲出那番话,宏树才意识到:原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哪怕只是偶尔开心,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正如前田写进剧本里的那句台词:“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别有深意。
宏树拨通了桐岛的电话,无人应答,而眼前是正在训练的棒球部。
影片就结束在这一幕。
但我相信,如果还有下一幕的话,宏树一定会丢下手机,向棒球场跑去。
因为放掉那些虚无的念头,去做点什么,这才是人生。
3比起上述宏观主题,这部电影更打动我的地方,是导演的私货。
它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影片中最不起眼的电影部,由一群宅男组成。
由于吸引不到女社员加入,女性角色都得依靠男扮女装来饰演。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深爱着电影。
导演前田会独自跑去影院,看日本影史经典cult片《铁男》。
他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也异于其他少男少女。
开场白是:“我昨天看完了《惊声尖笑3》,果然还是2比较好看。
”
当他们说起电影时,眼睛里是有光的。
尽管他们没有独立的活动室,只能委身于剑道部的角落;尽管他们拍片的现场一次次被闯入,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可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拍摄。
当老师又一次塞给他们剧本,让他们拍一些无聊的校园生活时,这群男孩决定违背老师的意志,拍一部丧尸片。
为此,他们准备起廉价的道具,画上漏洞百出的妆容,认真地拍了起来。
直到天台的一场大戏,众人因为寻找桐岛跑了上来,再次破坏了拍摄现场。
前田一怒之下,对自己的演员们喊出:“把这些人全部吃掉!
”于是,一场半真半假的“丧尸吃人”大戏上演。
那场戏看得我热血沸腾,不仅因为它暗含着一种表达:那些迷茫的年轻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更在于,它道出了电影的本质。
什么是电影?
电影就是对于真实生活的艺术性表达。
这群年轻人拒绝了老师狗血的剧本,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
虽然他们拍的是丧尸,是艺术想象,但同时,它又是极为真实的,是校园生活的某种极端呈现。
那是电影发光的时刻,也是导演胜利的时刻。
他看见了别人也在看,却不曾看见的东西,于是电影诞生了。
夕阳下,学生被丧尸撕碎。
凄美的一幕。
直到镜头停在宏树的身上,前田说:“果然好帅啊。
”宏树却潸然泪下。
电影终究是导演的艺术,是前田导演了这一切,宏树的帅和泪,都是前田的镜头赋予的。
4看完《听说桐岛要退部》,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具备条件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吗?
想来想去,似乎所有条件都是具备的。
这是一部低成本电影。
也没有任何过激的表达,可能触犯审查。
可为什么我们拍不出来?
这已不是这篇文章能够探讨的事。
今年最喜欢的日本电影之一(另外一部是原田真人的わが母の記),今天去看了第二遍,还是无比感动。
多年没写过影评了,随便来说几句极其个人的感想。
1、《桐岛》其实是一部以“青春类型片之死”为口号的电影。
全校生徒的偶像桐岛,在电影里从头到尾就没有出现过,却把体育会系男子、现充系女子们耍得团团转。
这个桐岛的所指,很容易就能让人联想到贝克特的那出《等待戈多》中的戈多——被剧中人满怀希望耐心等待的虚无的对象。
正如戈多(Godot)由上帝(God)一次演变而来一般,这个在电影中被构建的“体育天才,头脑明晰,恋爱上手”形象,是个典型的青春类型片中的主角形象,也正是这所高中的闭塞世界里的“神”。
但也正因为桐岛的“不在”,也造成了围绕在他身边的排球部员、二番目的hiroki、现充系女子risa等人作为青春类型片的人物的“不在”,没有桐岛(神)的学校(世界)同样亦失去了意义。
2、在这所高中里,生活在桐岛光环之外的一群人屈指可数:映画部的otaku系男子、吹奏部部长泽田、以及每每出现都在邀请hiroki去应援棒球赛的学长。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热衷于电影制作的前田在最后的一场戏中,对为了找桐岛而疯狂冲上天台的人们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台词:你们很莫名其妙——在电影大半篇幅里一直作为笑料出现的映画部部员们,在之后的一段僵尸电影中(虽然只是妄想w)觉醒燃烧,撕碎只能在“学校”这个狭小闭塞的空间中存活的众人的身体,同样也嘲笑着屏幕外势利的观众。
失去神的世界的希望就在前田的那句台词里: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活下去。
这段看两次都让我感动得涕泪横流。
映画ota最高!
3、Hiroki——俺觉得“器用贫乏”这四个字真是太适合他了。
做什么都そこそこ上手い,却一直处于冴えない、不安全燃烧的状态。
当失去桐岛这个“意义”之后,他陷入了自身存在的危机之中。
其实他非常尊敬能够一生悬命参加部活的前辈,所以才在夜里偶遇在公园里练习挥棒的前辈时,羞耻地不敢跟他打招呼。
同样是在最后的一场戏中,一直追求“意义”的hiroki透过8mm镜头问映画部的前田:“你是想做导演吗?
是想去拿学院奖吗?
(即是,你这样做有意义吗?
)”,前田的回答是:“应该没办法成为导演吧,我只想与我喜欢的电影建立一些联系。
(即是,没有意义对我来说也无所谓)”,这个答案让hiroki非常地震动。
4、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前田和泽田。
神木和寿々花ちゃん的对手戏已经有老戏骨风范了,虽然这两位各自的恋爱段落都相当地揪心。
泽田因为暗恋hiroki,总是在他打篮球时能看到的天台上吹萨克斯(这种小动作,感觉很多人中学时候都干过吧w),秘密被吹奏部的部员拆穿之后,她非常地羞愧。
她在第二次与神木对峙的时候说:“其实作为部长的我,是不应该做这样轻浮的事的。
这是最后一次。
”之后彻底失恋的她,在完美的合奏之后,露出了释然的微笑,其实也是一个用自己的力量建立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的例子。
5、最后说电影的整体印象吧。
吉田导演这次真的是厚积薄发,滴水不漏的场面调度、流畅的摄影和工整得可以做教科书的构图、几乎不用配乐的大胆尝试,都做得相当地精彩。
《桐岛》就是一部,电影ota们可以绞尽脑汁去往深挖,普通观众也会喜闻乐见的电影嘛wwww
青春片的另一种可能,就是等待吧。
等待下一场考试,等待下一个对象,等待下一节课,等待下一个无忧无虑的周末。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待,或许等待的青春,和等待戈多是一样的。
每每走走学校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世界无比的狭小,又无比的浩渺,千千万万的人融汇在其中,我们很普通,我们也很独特,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自己去向另一个不断等待的路上,融成了这一条永不会孤单的前程中。
就像电影接着演员说出那句话:“这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
看不太懂了一样?
看不懂
没什么,只是让我想起了我的初中,有点恶心
天台戏太好看了 多视角也有意思 在很多人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看到了迷茫又挣扎的自己 羡慕神木弟弟演的映画部部长 哪怕心里知道自己什么也成为不了 但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在做的事情重合的一瞬间 就成为了一切的意义
四星半,可是被打动了...
说了什么,但是没说到点。
直接进入此类题材Top3吧。学校的确就是等级社会呢,而这部捕捉到了那种独属于青春期的情绪,微妙的钦羡,明确的嫉恨,精致的残忍。失去了天真又还没能成熟,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泥淖中,有人抓住了恋情,有人抓住了棒球棍,还有人靠着超级八确立了自身——就是这样摇摇晃晃举步维艰熬过的青春。
最常遭到践踏、无视和羞辱的电影宅是最不可侵犯但也随时可以被侵犯的一群。貌似隆之介很适合这种废柴,比一十一的感觉可强多了。镜头中,罗梅罗附体,完成了对金字塔尖阶层的逆袭,现实中几乎被时代淘汰的8mm摔坏。宏树不要自卑,多年后前田只是个送外卖的小弟(见MV),世界还是属于你们高富帅的。
校园、社会、心理……
2017 8/19(六)19:00高雄電影館,9/16(六)22:00-00:00公视3台(从23点10几分开始看的)
神木真的演得很好...和暗恋的女生聊天后把饮料一饮而尽,微微内八的走路方式,...总之看到了好多细节,刻画得好棒! 大概,大多数的人的青春都在寻找和迷茫中度过吧...高桥优的歌真是超好认!前奏响起就知道一定是他! 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所以不得不战斗!!
看到十五分钟就觉得这编剧实在是牛逼爆了!不仅完全颠覆了校园电影的套路,而且同一内容不同视角反复出现,一下儿解决了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展现的内容更多更丰富,由此让中段叙述的压力一下减轻不少。以桐岛为中心的圈子渐次解体,就是把校园剥开给人看,从内容到形式,有一种撕碎一切的震撼力。
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出在剧本主题太浅,封装的形式再装也没用。
上帝视角和角色视角有细微差异。前面都不错,但被NTR后的表现,不管是攥下拳就拍片还是叹口气就吹萨克斯,却是一点共鸣都没有。
不喜欢,电影这样拍一定走了绝境,看看黑泽明的电影,多么生动有趣。电影不能太搞脑。
【A–】起初只觉得剧本创意和拍摄手法极具日式现代电影特点,新潮又精悍,设立了一个只有名字却永不出现的传奇人物,多线和多角度叙事将琐碎事件聚合,形成了一种漩涡状的磁场。直到最后两幕戏被彻底折服,天台交响乐让校园与青春的等级制度彻底倒转,宏树的态度转变,所有情绪都凝聚在那个八厘米胶片的摄像头下,关乎梦想、坚持,关乎偏执愚蠢暴戾却美好的青春。
楼顶群戏棒极了,顿时情绪就点燃了!多线重复叙事看懂了也有意思多了。8mm相机和天台的夕阳景真美
结构赞,宏树这种装B男是我讨厌的那类日本人典型代表
这都哪跟哪儿啊?
羡慕霓虹小孩的童年课外生活是那么丰富 很喜欢 前半段叙事结构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