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官方网站12月28日公布一则消息,对外汇交易公司Richmond Global处以340万美元重罚,因其采取欺骗手段违规操作客户外汇资金。
这家公司是一件典型的外汇“锅炉室”公司。
什么是锅炉室?先讲一个故事 某日,珍妮收到一名陌生人霍先生的来电,他自称是一家来自安提瓜岛的佳之佳投资公司的高级投资顾问。
霍先生向珍妮推介一只即将在纳斯达克市场首次公开发售的股票。
假如她向霍先生认购该股票,便可享有公开发售价的六折折扣优惠。
虽然看来十分吸引,但珍妮还是拒绝了,因为她对美国股票一无所知。
然而,霍先生仍不断致电给珍妮,她最终答应买入4,000 股股票,并将24,000 美元存入一个在香港的银行户口内。
三个月后,当珍妮想将有关股票出售以赚取利润时,她才发现已无法联络霍先生及某公司。
正当珍妮处于绝望之际,另一名来自不败投资公司的胡先生致电给她,提出愿意以吸引的价钱购入她的股份。
但是,她必须在交易前缴付1,800 美元的撤消限制费用。
由于珍妮恐防王先生与霍先生是同一党羽,因此她联络了证监会。
这时,她获告知佳之佳投资公司及不败投资公司均是可疑锅炉室,并已被列入证监会的"无牌公司及欺诈网站名单"内。
以上故事便是锅炉室骗局的典型例子。
锅炉室的营业地点往往是一个房间,内里充斥了口甜舌滑、看似专业的营业代表,日以继夜地致电缠扰投资者,并依照精心设计的同一讲稿来向投资者施压游说投资。
由于营业代表往往用尽各种方法烹调材料(即推销手法),激发热烈的气氛,务求使制成品看来较实际更为色香美味,所以得此"锅炉室" (boiler room) 的 称号。
当首名投资者堕入骗局后,锅炉室经营者便会雀跃起来,并企图进一步欺骗更多投资者。
公司以欺骗手段向客户招揽资金。
在招揽资金的过程中,公司提供虚假的高回报承诺,没有公布交易中隐含的佣金收费的事实,在财务说明中,将佣金收入记做交易损失。
对交易风险和他们的交易经验以及他们过去的交易表现做虚假的陈述。
而且,盗用客户资金。
经验总结: 骗徒有哪些诈骗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锅炉室经营者透过电话 、 电邮及传真方式接触投资者,而从不会亲身与投资者见面。
他们往往会利用"虚拟办公室" ( 例如商业中心及秘书公司等) 作为其营业地址,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其它地方经营,使人 难以追踪他们的所在地。
他们所推销的投资产品可能包括 即将进行首次公开发售的股票、场外交易或蚊型股票(即交投疏落且市值甚低的股票)又或冷门的产品(例如在海外市场买卖的商品期权)。
而且,有关投资可能看来相当吸引,例如提供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回报保证或特大折扣优惠。
骗徒亦可能佯称有关投资只限在某个短时期内供特定人士参与,迫使投资者尽快答应作出投资。
骗徒亦有可能设立美轮美奂的网站及印制精美的公司小册子,以吹嘘有关公司及其管理队伍的业绩。
部分骗徒甚至可能会将监管机构的官方标记放在其文件或网站上,令它看来更似一间合法的公司。
此外,骗徒可能会向投资者强行寄发交易单据,声称已替投资者买入股票,并要求付款。
事实上,投资者从未同意买入该等股票。
当投资者想将有关股票出售时,通常便会发现无法与有关营业代业或其公司联络。
这些锅炉室可能已经迁往别处经营,并带同投资者的金钱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糟的是,投资者可能会发现手上的股票证书原来是一文不值的伪造文件。
在某些情况下,锅炉室经营者可能会扮作另一名经纪再次欺骗同一投资者。
他们会声称可协助投资者出售先前经第一间已 无法联络 的公司所购入的股票,但投资者须预先缴付若干费用。
因为自己干过3年销售职业的缘故,每次看到有影片中有销售职业出现时,总有一种很矛盾的思想,缘于对于销售职业的偏见看法。
我想在中国,很多人对销售这个职业多少都是有点反感的,一提到销售,总让人与"忽悠”,“油腔滑调”等词联系在一起;总让人觉得销售是没文化的人干的活。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销售,在国内已形成一种固话的偏见。
在国外的话,这种情况会好很多,特别是越是大公司,对销售的定位越是重视和尊重。
当然片中的销售模式更像是一种传销(后者就是一种传销模式),不同与一般的销售职业。
剧中最经典的台词莫过于“部门经理”给新来应聘者的那番洗脑式的观念传输,目前很多公司也都这做类似这样的观念洗脑。
很多人没看懂这部片的盈利模式,其实是很正常的。
因为这个片涉及其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制度:市商制度。
这个制度是美国的一个证券交易制度。
下面给出官方解释: 做市商制度 (MarketMaker Rule)是不同于竞价交易方式的一种证券交易制度,一般为柜台交易市场所采用。
做市商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
做市商通过这种不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满足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做市商通过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并实现一定的利润 其实说得很复杂,简单来说其实是美国的股票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私人买卖的,除了资产较雄厚的合格投资者可以直接进行二级市场买卖。
其他的人都要通过大的证券公司进行买卖,换句话说企业上市将股票批发给券商,券商再零售给个人,券商赚取差价和服务费。
而这个公司制造一个虚构的公司生产的含有极大水分的金融产品,卖给投资者,以此来牟利。
其实根本就没有的产品,空手套白狼,看似复杂,其实也很简单的诈骗。
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肮脏的,在这个贪婪无比的金融圈,那些高高在上的光环背后都是一些肮脏的勾当达成的;生活中有一种奇怪现象:无论你做事还是不做事,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有人议论。
很多人怕人议论,于是谨小慎微,结果一事无成时,反而议论的人更多了。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不如人家的时候,人家瞧不起我们;当我们强于人家的时候,人家嫉妒我们;当我们与人家差不多的时候,人家踩着我们。
只有我们远远强大于人家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是仰视你的,也是崇拜你的,而只看你的光环看不到任何肮脏与血腥了;
一个想从不务正业的路走上正道的大学生,怀揣着梦想与重生的希望,以及家人的殷切诚挚的爱,却深陷锅炉房的故事。
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在悔恨不该心里过不去XX公司的违背契约行为以及造成的一系列后果的大半年后,重新拥抱世界却在工作激情与选择纠葛间遭遇类似的事。
而我在培训期间就离开了,还不到一周。
如果开赌场是一个正当的事,他也不会在家人的力劝之下走上锅炉房之路。
我们以为的业务技巧,以及对人性本能的把握,在金融业中的运用数见不鲜,以至于男主角在培训期间都无法识别这是空中楼阁的证券销售,以为是正当的培训和业务的技能。
那么请问什么是金融道德?
act as if!1,先去买套好衣服。
2,再准备通过职业认证考试。
3,再花300块去买书,通过了考试便返还给你。
股票经纪人是门很深学问。
和销售一样,卖的是理由而不是那个电话里的内容。
再把自己装的像一点儿!
act as if!
这些片段像级了我的一个五百强里做销售的朋友,每天出入高档会所星级酒店,将自己全身上下打扮地像个名流,他那么风光,几乎迷倒了所有新接近他的人,可是没有人会知道他在大学里只是一个穿过旧匡威的孩子。
很快的,他学会了装,也学会了SALES的精髓:忽悠!
口舌如簧进退自如,我看好像主人公这样的销售顺利地爬上他们想要的金字塔,不管有没有忘记当初的窘样。
Boiler Room大概是形容热火朝天的气氛,也是形容年轻人激进的精神,充满斗志,motion creates motion.片中的年轻人都揣有迅速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对电影"华尔街"顶礼膜拜到了对台词倒背如流的地步,也确实有成功的百万富翁高级经理人格雷戈以及纯打酱油的本阿弗赖特,寥寥几场培训的训话戏。
从一开场的群情激昂的场面就给人一种传销的感觉,讽刺华尔街的金融圈。
看看赛思的老板麦克的皮包公司名字——J.T.马林,影射J.T.Morgan,赛思之前经营一个小的非法赌场,虽然被法官老爸所不齿,但照样挣钱,照样开,后来到了J.T.马林,表面上风光体面,可FBI却逮捕了他,赌场的钱赢得心安理得,游戏规则基本透明,而后来却变成了欺骗不知情的人,掠夺穷苦大众的辛苦钱。
当然背景是华尔街,如何用配得上这身西服的体面方式挣钱?
除了非常有技巧性的电话营销,利用了人们贪小便宜想发大财的赌徒心理,把电话那边的钱转移到公司这里。
本来利用高佣金鼓励交易员们去欺骗大众购买垃圾股票,并想尽办法不让客户卖出套现这个说法很符合常识,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如何公司如何挣钱?
怎么支付交易员的高额佣金?
随着赛思的方向一些端倪,终于明白了公司挣钱的方式,在码头上和女朋友的一番话,个人理解大意是这样,公司让交易员推销的是将上市的公司的股权(IPO),公司所作的工作是bridge financing--过桥融资,将上市的公司将以股票份额支付融资费用,当然是以折扣价,这样J.T.马林公司将挣到差价,这些都是麦克和他的朋友之间所作的交易,所以合同上的名字都是一样的,交易员推销越努力,公司的收成越好,然后价格不再维持虚高将直接下跌,股票持有者将直接遭受损失。
绕来绕去就是个游戏,让钱转手.(谢谢马提尼的提醒,关于世商制度可以去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818689/)每个股票交易员都衣冠楚楚, 却在酒吧里打架,打电话的时候不择手段,让人掏钱买股票,忽悠的本事只有更高没有最高.股市也就是一个大赌市,发明股票和债券以及相关金融产品的人确实很聪明,空手套白狼需要的不仅仅是头脑还有谎言.即便有良知,也会在巨大的利益和成就感前泯灭.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肮脏的,但外表确实最欺骗人的,高明的人让人无法察觉,让人觉得档次很高.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如果你做不到冠冕堂皇,口吐莲花,不露痕迹的利用人类的贪婪弱点把钱都兜进自己的腰包.至少你可以做到,在不知名的诱惑面前,把握本分,不要轻易将自己的目标改变,把钱拿去做所谓的投资而后血本无归.贪一念,戒一念.
20岁茫然于未来关于金融行业我越了解就越发现这只是凤毛麟角的残留碎片而已。
在这个弄懂整块拼图的过程中,项目过于隐晦,而我看得又不够透彻,因此栽了好几个跟头,头破血流。
担心跟不上速度,晚一步就是千万的损失。
因此,我很着急,开始焦虑。
自信心被摧毁,接着是质疑,到全盘否定自我。
重新站立起来的过程可以跟broker怎么销售一样简单,激情和损失的衡量,任何人都是贪婪的。
是的,我的欲望来自年轻的肉体,无可厚非,为了赚到第一个百万。
Seth什么错都没有,甚至他开设的地下赌场都是谋生的渠道。
所谓的J.T.Marlin公司,作为皮包还是创造出一笔可观的财富。
这关系到一个生存伎俩的问题,作为销售,你卖的是这个股票将会给电话那头的毫不相关的投资者的收益,还有他倘若不买的亏损。
这是渔。
学会了,到其他任何公司都可以生存。
或者继续开赌场,running his own business will be perfectly fine.Act as if我终于搞明白在citi和UOB我所犯下的错误。
讨好绝非最先使用的伎俩。
impress the customer才是树立威信和影响力扩大的第一招。
恐惧,对于失去赚钱机会的恐惧,是操纵人类的最简便的办法,且政治家们告诉我们,该方法屡试不爽。
另外,感谢Steve Jobs无比执着地寻找artists,Macintosh或者Lisa都是他建立APPLE王国的基石。
启发是可以通过外力和他人的经历挖掘的,但自我的提升和改造是通过不断地流血和越发膨胀的欲望快速拉动的。
人的潜力无穷,谁都可以妙语连珠,be anyone you want to be behind the phone,冠冕堂皇,就看报复心有多少,抗挫折力有多大。
Tuesday with Moore里说brick walls stop the people who don't want the dream badly enough. 所以对于梦想的渴望程度决定了未来的高度。
这会有极大的风险,但worth trying风光无限。
14年用支付宝买了3种基金,看了这个数据一直涨,还查了不少这3家公司的资料,发现都是发展不错的公司。
当时就买了,结果买入之后就一直跌,没有涨过。
15年,我把这3种基金都卖了,亏了不少钱。
现在18年了,回头看看这3个基金,发现一直都是跌的,还好15年就卖了,要不然亏得渣都不剩!
所以通过股票骗钱,确实是真实存在,当是拿钱买个教训。
不了解情况还是不要买进,要不然亏大了,永远不要想赚快钱,还是踏踏实实收益比较好!
每次看这种片子都有一种厌恶的感觉,因为自己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充满着激情push客户成交。
一直以来,企业里面都会有相对的「成功人士」来push自己,说的无非是那两个套路:「你想有钱吗?
」「你钱够花吗?
」销售就是这样一种职业,特别是金融销售,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中短期的走势,人们都等不了长期。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是一本很好的书,在这之后,还要看更多很好的书。
不管进入什么行业做销售,首先要选自己有激情的,那种激情不是纯粹的金钱,而是「产品」,十年的销售经验告诉我,钱可以给你满足感,给不了你成就感。
必须对「产品」足够感兴趣,自己去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产业链的运作,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如何赚钱,这样才有成就感,因为这样才能明明白白钱是怎么赚来的。
世界太大,信息太快,人们都等不及。
做一个销售,接触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看遍整个世界。
6.5/10 分。初看,蓝光。剧情只能说一般,演员有好多年轻的大牌,比《华尔街》差远了。不懂金融的可能看不懂,其实就是建立空头公司,皮包公司,然后通过电话销售垃圾公司的股票。其本质就是诈骗,和现在的淘宝卖假货一样,不过假货至少还能凑合用,这种假公司的股票分文不值。而且,现在这种电话推销+只能经纪公司买卖的模式也早就淘汰了。。。现在都是网络忽悠了,具体看《亿万》。。。
找份正经的工作
确是MBA教材一般的东西。气氛烘托得很棒,特别是几段训话和疯狂段落。有起伏、有逆转。"不是你卖给他成交的理由,就是他卖给你拒绝的理由。"
详细描述Pump and dump手法,另外也描述了金融圈的黑暗
又是一部以小见大的金融题材电影,情节没什么大起伏,但是导演对于叙事的把握很棒,小本和范迪塞尔做了吉奥瓦尼的绿叶。
都是为了生活而拼搏,只是方法各异金融是个好东西,投机前得努力在先
应该作为一个剧情故事而不是艺术片来看,想知道怎么利滚利空手套白狼吗?那就看看吧~
有点无聊。一群骗子吸血鬼
商业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就是买卖,有买有卖才有商业的运转和发展,而卖其实就是销售,所以说销售是最锻炼人的行业,或者锻炼伟大商业人才的基础不足为过。但是销售也离不开心理,所以经济学和心理学必然有很多地方要结合,这样才能为经济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让经济模式有所发展
浪费我时间
好拖沓啊,不就是个骗钱故事么,搞那么多人物线索,结果一个个都没表现好,最后连这个骗钱故事也一点都不好玩。白搭了那么多大牌配角好么。我家小熊出演了脾气很差的股票经纪商,拎起比自己高大二十公分的哥们来打那段实在是又好气又好笑的。
年轻人奋斗的激情还是很感动人的,中间的诈骗内容让我想到了东野圭吾的杀人之门
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当然还有很多精彩的英语对话!
从华尔街回来的量化投资部老总推荐的一部片子,虽然前面那么多定语来修饰推荐的人,但是电影本身也看了一大半就没再看下去了....
先励志,再揭露黑暗,然后走亲情路线。很有意思的故事。前面叙事稍微有点乱,看下去就好了。Giovanni Ribisi又一次精彩演出。有人说这个是烂尾,我却觉得结尾收的很帅。几场推销戏和本阿弗莱克的演说都很给力,有点刮目相看。
Either you sell the client some stock, or he sells you on a reason he can’t.
how powerful your parents support you!
强烈建议cctv播映此片来揭示资本主义的腐朽!
没看完没劲。
开水房,烧了一锅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