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
A fost sau n-a fost?,1208全民开讲(台),布加勒斯特以东午后8分,十二点零八分位在布加勒斯特东边,12:08 East of Bucharest
导演:柯内流·波蓝波宇
主演:米尔恰·安德烈埃斯库,特奥多·科尔班,伊昂·萨普达鲁,Mirela Cioaba,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Cristina Ciofu,Lucian Iftime,Annemarie Chertic,Petrica Sapdaru,Catalin Paraschiv,Geo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6
简介:一个小城的电视台在圣诞节前夕,也是革命纪念日当天准备录制一档关于城市革命记忆的节目。故事从清晨开始,电视台台长正为录制节目而做着准备。其中一位嘉宾玛尼斯古是一位历史老师,刚从宿醉中醒来,随即开始四处借钱补贴薪水,为此他还向昨夜喝醉后辱骂过的华人道歉。另一位嘉宾皮斯科斯,退休后独自生活,邻居来邀请他扮演圣诞老人,他..详细 >
7.5/10 罗马尼亚小片。没多大感觉。
“下雪了,好大的雪花,明天就会变得满地是泥”,路灯下,世界静谧而美丽,而你只需要带钱回家就行了。
23。这个创作思路很像今年的《核磁共振》。为了拍那48分钟长镜头而立的项,文本、思想也全为它而设计,但毕竟还剩余足足40分钟呢,当引言、铺垫过长了,拍出其他的又夺主,归根结底就是那48分钟真的太长了,影片在结构上直接陷入两难,观念看起来也会意识到结构之怪。但它对得起摄像机也对得起历史的严肃性,高级的中欧文学感,昆德拉粉丝大概不陌生。
非常欣赏这种举重若轻的气质和极为写实的表现和表演形式。可疑的个人记忆,混乱琐屑的小镇生活——圣诞节、爆竹、中国人。看看那台倾斜的摄像机。与其说颠覆革命叙事,不如说为革命铺垫一种日常性,人们“争抢着挤入镜头”,“从一个洞穴走向另一个洞穴,把篝火认作了太阳,明天雪花就变成了污泥。”
历史永远是人类思维基于自我保护规划出来的东西,电影何尝不是?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过去的全貌越清晰,未来的轮廓也就越清晰。
说实话,看了几分钟,快进后,就决定拿去换了,俺现在对这种题材的电影没啥胃口.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失去孩子的母亲
第59届戛纳电影节 导演双周单元 欧洲电影奖
1、有发生过。会过去的。2、“我们看不见最初的日子 最初 只有爱情”。3、历史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4、只是在这个国度的这个时代思考这样的问题简直像个笑话。我们经历着无数次的撕裂,最后长成了一个怪物。
其实没有谁关心《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发生了什么,那早已是模糊的记忆。因此在这部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叙述革命真相的作品里真正主角并非是人而是摄影机。它举重若轻的从客观瞬间切换到主观,就在这场如滑稽表演一样荒谬的论辩即将闭嘴之时,观众却说到了点上:是时间的秩序擦写着历史课上的黑板报。
通过一出电视直播讨论来重返历史现场,各种推翻、威胁和坚持已见。革命到底有没有在这片地方发生过,到底他有没有参加过,彷佛都成为了不解之谜。看似没有答案,但是影片借助一些人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中国人说罗马尼亚人自己内斗的问题,其实时非常善意的提示,他觉得人们不应该抓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这也不是否定别人的理由。纺织厂现在是电视台话语权的决策者,以前安全局的员工在通话中表示自己是厂长,发出一系列的威胁,这样子直接对阶层差异的讽刺真是拉满了。开头结尾路灯的灭亮的循环的互相照应又像是宿命般地将历史和现在对接在一起。
天大的问号都可以聊出答案来。
波蓝波宇过于沉迷于讽刺政治,中后段的口播非常同质化,难免有些自我感动,文本可,结构不可。
后来的革命还是革命吗?当下对于历史中革命是否发生这一事实产生了根本性的质疑和动摇,我想到这种devastation都觉得难以面对。今日雪,明日泥,人的记忆无从考证,而历史的记忆之于个人都是意识形态的板上钉钉,将认知钉死在特定框架里。全片各部分对青年导演都颇具指导意义,剧本格局小而巧妙,三个人物平分秋色,故事线由简单明了的单一事件组成,却足以提出尖锐问题,并借啼笑皆非的视听元素将问题问得很到位,这作为小成本政治/社会批判电影来说就绝对足够:影片所需要的就是花90分钟提出好问题,并将解答空间全部抛给观众。
太碎了,属于上等的那种鸡肋。
漫长
2022.10.14重看,围绕主持人、教授、扮演圣诞老人的老头三人参加脱口秀前的状态,脱口秀节目不断被观众嘲弄和反对。讨论核心在于城市是否有革命发生
有一种炫技是自恃有个“牛逼”主题,完全不采用正常人使用的基本电影常识。拖沓也他妈的是隐喻吗?
历史的真相不断在真实琐碎的跑题中彻底滑向虚无,到头来不过是一个尴尬的冷笑话。柯内流才是罗马尼亚新浪潮领军人物嘛,警察形容词和这个都太惊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