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对风格的持守就是给安哲影迷的最大惊喜。
因此观看安哲的新片有多重乐趣。
比如你可以从中辨识哪些地方又出现了安哲标签式的元素,不时有旧友重逢的喜悦。
要是看多了哭哭啼啼,不妨关注那面墙,那里有Jim Morrison, Bob Marley, Lou Reed, Che Guevara……,或者想想结尾对乔伊斯《死者》的回应。
安哲的新片dust of time有着非常美的译名,我也没有特别看片的先机,这小农村的艺术院线现在上映的是只有美国人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搞个音乐歌手传记就是艺术片的《crazy heart》。
所以看的也是之前透出来不知到版本片源和只有电影中对应非英文外语的英文字幕,看得非常吃力,一旦英文对话设计到历史和人名就开始搞晕乎了,何况这个片子走得又是和之前《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一样的叙事路线,现实回忆梦境三代人的穿插,导致看完片子后也只了解个故事走向,对于里面的背景设置也只存在于自己对欧洲历史的印象。
对于总结安哲的电影,没有比寻找的旅途这个词语更适合的了,他所有的电影中,追寻都是他电影人物的命运和事态的走向,这个片子也不意外,从开头过去时态中二战后东欧国家的动荡中男主追寻恋人,到现实时代中他们的儿子寻找着自己离家出走的女儿,这两条线就这样交织起来,现实中已经变成花甲老夫妻的妻子多年后和当年情人重逢,过去时态中两人在逃离塞尔维亚之后的无奈的分离,这一切由于女主角伊莲娜一人饰演横跨少女到老妇的设置而衔接起来,她的过去,现实,回忆和梦境,都交织起,形成了安哲最爱的设定,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下的落叶般不由自主的颠簸。
对于现在和过去的交接,和《尤》一样安哲主要还是用镜头的拉近拉远加上背景音乐的变化来处理,于通常的快闪剪切相比要显得无缝和从容的多,比如说现实中丈夫回到当年与妻子重逢的柏林的酒吧,在旁边的时间标签提示下,他走入酒吧,背景是零散的酒保和顾客,背景是流行音乐(中文歌哦),镜头跟随着老人,拉近到画面只有框住他为止,然后背景音乐的渐淡和旁人声音消失,在酒保女以店要打样为名赶老人走无果离去,他走向角落的感情,开始弹奏,一曲后就情绪自然切换到过去,画面外妻子当年发狂砸碎酒杯的声音,但是画面中一直只有他,跟随走到酒吧门口,然后从画面走进妻子,两人对话。
其实这只是安哲利用空间构图的不完整和背景音乐的变化创造出在同一个长镜头中完成时空变化的技巧,这几乎成了他电影中一个个性标志,对于他新片来说,风格和手法上他依旧是如此的固执,没有丝毫改变,似乎减少了一些外景的长镜头多了室内狭小空间中的片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拍片资金的渐渐捉襟见肘。
依然网络了一堆一流的演员,Willem Dafoe, Irene jacob。
但是由于过于注重整个历史背景,安哲片中的人物角色仿佛只是身躯加上他自己的思想,而没有原来演员的性格,达富这个音乐家的角色设定和《尤》中哈维饰演的角色没有区别,唯一的闪光也只在他和自己女友亲热无果后无力地瘫倒,和当年哈维只有在目睹回忆中家人被屠杀后找回了自己标志性的绝望的嚎叫一样。
至于之前在老K的《红》,还有《云上的日子》里灵气动人的绝色女子,在安哲片子也只能透过苗条的身材回味下当年的风采。
当然此外,片子的原声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即便是时代气息的音乐,广场中悼念斯大林的《国际歌》,和新年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没有比这些更适合的了。
稍微多几句无关的话,在安哲片子从,个人觉得,总体上最好的《流浪艺人》,个人最喜欢的是《雾中风景》,技术层面最好的还是《尤利西斯生命之旅》,个人感觉,在《永恒的一天》梦圆金棕榈之后,安哲开始更加的个人化,丝毫不再讨巧评论口味和市场需求。
但同时,他的片子中的变化也越来缺乏,本来就不多个人情绪化的抒情片段被更严肃的思考说取代。
曾经伯格曼批评布鲁耐尔觉得他一生只拍了一种电影,而安哲风格固定后的看点越发的缺少,当初柏林电影节甚至以水平太超过了为理由让《哭泣的绿地》一奖未得,《时光之尘》的资金有一部分又来自希腊国家的资助,在不参加一线电影节后市场难免堪忧, 真的希望他在之后的岁月里,还能够一直有充分的资金来拍他想拍的电影。
安哲罗普洛斯,继续着“追寻”的主题,还是无比苍茫的长镜头,轨道、大雪、浓雾、等待、希望。
两小时的片长相比安氏以往的作品显得更为简约,而其中大段的配乐也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安氏也在进行着转变。
“the third wing”作为第二部的主旨,第一次出现在屏幕里是在一间狼藉的屋子里,遍地都是被损毁的电视机,满地的碎玻璃,镜头一点点的往外拉,红色地毯上是一个天使正用手尝试着抓住身边的第三只翅膀,天使大喊:“希望之翼”。
这一主旨很多次的出现在不同的片段里,艾蕾妮送别儿子时用手触碰着车窗,雅各布自裁时的那双手,艾蕾妮昏倒在桌边的那双手,斯拜罗斯在片尾搀住小艾蕾妮的手(其他的记不清了)。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晨醒来时,水从我的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两条故事主线,第一是倒叙艾蕾妮多舛的一生,涉及了革命,流浪,爱情。
爱情是一个核心,围绕着展开的是雅各布对艾蕾妮的追逐,艾蕾妮对斯拜罗斯的追逐,但不止是爱,就如斯拜罗斯这一人物的表现手法,在倒叙中斯拜罗斯始终是以一个背影对着镜头的(除了片头火车车窗上的倒影),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里,有轨电车的车厢里镜头从他的背影慢慢摇往窗外广场上一整个人群的背影,而这一整群人即将面对的是斯大林去世的消息,面对着一个信仰的破灭。
斯拜罗斯要面对的是什么,直到89年的那晚在酒吧里弹奏完婚礼进行曲之后,他说“斯拜罗斯,你愿意娶艾蕾妮为妻吗,是的我愿意,艾蕾妮,你愿意嫁给斯拜罗斯吗?
”,第一次,他面向镜头,而那一刻,镜头里出现的已是一个白发的老者,一段延宕已久的爱,自己延宕了的一生。
雅各布,更为悲剧的一个人物,追逐着一段不可能的爱,放弃了以色列来到纽约,最终还是跳向了水中。
导演用时空交错的手法表现公寓里那段的离别,年迈的雅各布依靠着门楣咆哮着“不要走”,年迈的艾蕾妮只是吻了他一下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这发生在二十多年前,而对于雅各布,每一刻都不曾忘却。
两段爱情都超越了爱情本身,触及到的是人生,也是主题里的“希望之翼”。
第二条主线是现实里的小艾蕾妮的流浪,对于绝望中的救赎。
情节处理上也相对简约,最后是老艾蕾妮拉住了小艾蕾妮的手,一边在重复着“我想死、我想死”,一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
又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手法,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实则是紧密重合着的,经历过政治迫害的老艾蕾妮势必有绝望的时刻,小艾蕾妮也注定有一场坎坷的路途,省去很多胶片,却又让观众意犹未尽。
对于情感的控制也依旧完美,从没有煽情的画面,只是用最朴素的镜头来展示人生,唯一一次带有渲染气氛的是艾蕾妮母子相会的那一段,浓雾里,一个缓慢的旋转镜头,道尽一切。
希望之翼,我们总是伸出手,努力地去触及它,片尾斯拜罗斯牵着小艾蕾妮的手向前奔跑,背景依旧是苍白的浓雾,却多少透出了温暖。
Nothing ended, Nothing ever ends. 连带着,也带出了下一部的主题:eternal return。
安哲罗普洛斯,我们还能看你多少部电影。
这是一部无愧于观众的艺术电影,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在他最具影响力和个人魅力的时候将它拍了出来。
影片故事的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跨越三个大洲,这部影片作为不朽的系列“哭泣的草原”的续集,讲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一个因战争逃离家园,而只能在路上寻找故土的人物传奇。
这部影片用威廉·达福和艾琳·雅各布作大力宣传,但是布鲁诺·甘茨卓越的表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影在柏林试点上映,而且据闻在二月的时候将会在那儿作为非竞赛单元影片进行国际首映。
这将会毫无疑问地成为艺术电影院经销商和电影节的热门事件,但是《时光之尘》仍不能说跟安哲罗普洛斯的其他电影有太大的差别。
他的追随者会深深地被《时光之尘》的情感氛围所感染并且会感激这部复杂电影的公开上映,但是他的批评者会再一次被安哲罗普洛斯对于现实和叙述的松散处理所激怒。
电影的基本前提是足够现实的。
电影导演A(达福饰)正在罗马拍摄一部关于他父母的电影,而他那还处在青春期的女儿跑去了柏林,很快现在、过去、寻找他的女儿和他父母的传说混合在一个充满事实、虚构、现实、梦境和诗歌意象的巨大的网中。
A的母亲艾莱妮(Eleni 雅各布饰)是住在塔什干的希腊难民,在1940年代中期,她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在那儿她遇到了雅各布·利维(Jacob Levy 甘茨饰),一个犹太人,与她一起共度苦难。
其间她的丈夫斯皮罗斯(Spiros 皮寇利饰)已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移民到了美国,多亏了她那坚贞不移的爱情,这对夫妇才能在差不多半个世纪后重聚。
用一个导演作为这个故事的中心,暗示了安哲罗普洛斯在《时光之尘》里表达的个体观。
近距离观察他的电影会发现他那著名的移动摄影在这儿更短了,并且他的摄影机放置在离人物更近的位置。
这次剪辑不仅仅是将复杂的镜头动作缝合在一起,而是有一个角色,由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进入另一个时间和地点来感动观众。
这并不是说安哲罗普洛斯标志性的段落镜头完全被放置在一边了,而是在一段里一个长的移动镜头会让观众穿越三个不同的时期,中间没有剪断。
而这种惊人的视觉效果使得他的影像就像以前那样直接——例如,在一个塔什干广场,一大群人听到斯大林的死讯后静静地散开,或者古拉格集中营罪犯在白和灰的西伯利亚景色中艰难地爬着冻楼梯。
讲同一个角色超过50年的故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角色选择的问题。
安哲罗普洛斯有时选择绕行,直接将摄影机放在人物的后面,但这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
尽管他努力想往好处做,尽管他们负责任地真诚地去表演,但是艾琳·雅各布和威廉·达福怎么看都不像母亲和儿子。
米歇尔·皮寇利已经提供了一个权威,但是布鲁诺·甘茨演过的最好角色中的一个都超越了他们。
作为一部在柏林、罗马、希腊和哈萨克斯坦拍摄的作品,在技术上是天衣无缝的。
在和安哲罗普洛斯合作了六次以后,安德里亚斯·西纳诺斯(Andreas Sinanos )已经完全明白安哲罗普洛斯所需要的影像类型,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色彩组成上抑或镜头的移动。
艺术和制作设计卓越非凡,艾莱妮·卡兰德若(从柴可夫斯基、卡塔拉尼、巴赫、贝多芬的音乐中得到一些帮助)的音乐在建立情绪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地址:http://select.yeeyan.org/view/339750/321452
导演搜集母亲信件,信件组成一个三角恋故事:1)分离:母亲与父亲因左派运动而流放分离,母亲被叔叔照顾;2)再聚:母亲与父亲团圆,叔叔不时来看。
最终叔叔投河,母亲不久去世。
精品电影有一个特点,看过之后,片中的很多场景,都依然历历在目。
第一次看这位“大师”的作品。
本来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抱着一种涉猎的冷静心态,可看到最后,泪流满面···还能说什么呢?
看那个从船头跌落水中的老人,一张痛苦不堪的脸,谁还能在对生之欢乐,产生任何期望?
收音机里的欢乐颂充满了反讽。
那面墙壁上满是符号,醒目的是朱迪、切、鲍勃马利、莫瑞森···墙下面是雪白的床、弥留的老人、绝望的孩子···窗外的天空却分外明亮了,还飘起了雪花,把房间照得通透,吹进来的阵阵凉风更是沁入肌骨。
虽说片子的故事不发生在中国,背景自己并不熟悉,最多也就是对大体的历史略知一二,但片中场景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烟筒、浓雾、雪地、钢轨、电车等等,都充满了历史感。
片中充斥着大段的音乐,但音源很少来自画外,这很符合我的理念。
不同的声音伴随着各种精致的构图,能让人的矜持不知不觉就沦陷。
人物关系和故事是如抽丝剥茧般逐渐展开的,如果一个悬疑片采用这种叙事结构,那肯定是找拍,但对于这种诗化的作品来说,则非常合适。
所谓的人生,不过是把一张张照片平铺在桌子上面,然后反复把玩左手的青丝、及右手的白发。
传奇的故事、跌宕的经历,不过是后人言谈中,一两句的感慨。
自己真正能留下的唯有无法言说、飘渺虚无的“情感”,愈久愈深沉、愈久愈刻骨。
就好像时间冲走了镜子上厚厚的浮尘,最终只留下一道划痕,于是这划痕,就显得更加清晰,更加刺痛。
好片子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叙事、多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多么诡异的人物性格。
整个20世纪就已经够波澜壮阔的了,任何人都免不了会烙上时代的烙印。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只要把最平淡的生老病死、相爱离别、相聚回忆,平铺开来,就已经足够震撼。
何况此片中的人物经历并不平淡。
人不过是时空的玩物,谁都得经受一下时间和空间的洗礼。
突然想起了那几句贾生的佳句,射雕中的黄药师曾经吟过:“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这部电影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说不足,就是觉得酒吧里老人歇斯底里的喊叫稍微有些过。
音量不需要那么高,只要把镜头对准各自沧桑的面孔就可以了,夸张的表演略显多余。
引言:在记忆的迷宫中《时光之尘》(The Hours)是迈克尔·克莱蒙特(Michael Cunningham)执导的一部关于记忆、存在和时间的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
影片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如何在各自的生活中寻找自我和面对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时光之尘》的叙事结构、角色发展以及主题意义,揭示电影如何通过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呈现出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叙事结构: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时光之尘》采用了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叙事结构,分别讲述了1941年、1951年和2001年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不同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还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 194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故事在1941年的时间线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由妮可·基德曼饰演)是一位患有抑郁症的作家,正在努力完成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
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伍尔夫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
1951年:劳拉·布朗的故事在1951年的时间线中,劳拉·布朗(由斯嘉丽·约翰逊饰演)是一位家庭主妇,生活在一个看似完美的郊区。
然而,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开始寻找自我和寻求解脱。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是这一部分的核心。
2001年:克拉丽莎·沃恩的故事在2001年的时间线中,克拉丽莎·沃恩(由朱丽安·摩尔饰演)是一位成功的出版商,正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
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克拉丽莎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
角色发展:记忆与存在的交织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但她通过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伍尔夫的内心挣扎和对写作的热爱。
伍尔夫的故事线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时间的思考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劳拉·布朗劳拉·布朗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非常自然和真实,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劳拉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
劳拉的故事线充满了悬疑和心理描写,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克拉丽莎·沃恩克拉丽莎·沃恩是一个成功但内心空虚的角色,她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社交活动,但她感到内心空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朱丽安·摩尔的表演非常出色,她成功地捕捉到了克拉丽莎的内心挣扎和对过去的回忆。
克拉丽莎的故事线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她的内心独白和对过去的回忆贯穿始终,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心灵世界。
主题意义:记忆与存在的探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记忆与现实的交织。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叙事结构,探讨了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存在与意义的探索《时光之尘》探讨了存在与意义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影片通过这种探索,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
时间与记忆的循环《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展示了时间与记忆的循环。
三个不同时代的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展示,探讨了时间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结论:记忆与存在的永恒主题《时光之尘》通过三条平行的时间线,探讨了记忆与存在的深刻主题。
三个角色通过彼此的互动和相似的经历,揭示了时间的循环性和记忆的持久性。
影片通过这种探讨,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记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
《时光之尘》不仅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存在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的电影。
通过这种探讨,影片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自身生活和存在的深刻反思,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影片美丽画面和深刻主题,还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意义。
全篇一共83个镜头。
时长120分钟。
大多数场景就是一个镜头。
这种长镜头烘托出来的气氛,淡雅。
其中好多镜头可以用顺接,正反打,但是一直都是长镜头,也许在导演的思维里,这种限制调动了更多的想象力,可能性,所以自成体系,自成风格。
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去借鉴。
观看的第二部安哲的影片,虽然第一部比第二部评分高,但是我还是较喜欢这一部。
时光之尘,他的绝望,他的诗意,他的静谧,他的对称,他的人物关系,甚至他的刻意等等带来的美感,氛,气氛给我带来了享受。
红色的地毯,被砸烂了的电视布满画面,镜头向上帝之眼,视野慢慢的在开阔,一只翅膀,美男子般的天使伸手触摸它。
一老一小,升格镜头,雪地中奔跑。
这两组镜头足可以诠释整部电影。
趁着宿舍停电的时候,把电脑里存的电影在回顾一遍,氛围不错,还有几人聊了聊欧洲的一些事情,最后还是自己看完的,那厚重的历史压的人忘不了。
2F的停电场景 如果对于欧洲历史的了解为零,前边斯大林逝世,东欧剧变,以及后来的柏林墙倒塌还有99年的跨年夜,都当成是一个无所谓的时间节点就好。
因为这不到一百年来的时间也如同灰尘一样微小。
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
两个时光交替叙事,前中后,直到后来汇聚到现在。
政治剥削身份,人们流离分散,想要越过国界到另一个国家就要全身赤裸。
希腊当代的一些动乱,社会青年,导演A的家庭。
一切的种种不过是些琐事,在安哲的编排下,一件接这一件,一种情接着一种情。
在将父母辈史诗般的爱情故事交代的差不多后,我已经完全被安哲抓进影片去了。
大量的空镜,诗意,是我进入其中的途径。
政治相关的历史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而情感和社会问题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当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相聚,此时的情感已经无须再多言,那些再影片里大量的无言,过去的经历都已经直观的呈现给我们了。
手(碰触),它第一次出现在火车分别,那颤抖的双手,是人人都有的孤独之情。
第二次是在雅各布·列维投身大海之后,艾雷妮的感应,那水我认为是泪水。
第三次是,斯特罗斯牵着孙女,手牵着手,隔代的触碰,在雪中,时间的灰烬中奔跑。
若能有人十指相连,一定要紧握铭记。
女儿的出逃,可能简单的是想有个完整温馨的家。
奶奶无言,因为我们的经历之于后代无法言说,紧握着不分离,时间的厚重往后自己去体会。
A在父母还没来,妻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满地破碎,希望之翼已然折断,而作为电影海报的这个场景,在之后的影片里越回味越震撼。
艾蕾妮被囚禁关押之时,那个长长楼梯。
政治剥削比任何一种都要残酷残忍。
希望我们你们永远不要与这个有关。
艾蕾妮,wake up,wake up!
我们终会消逝,在这时间的长河里我们都是尘埃。
雅各布·列维,守候挚爱,痴情一生,最后一越展开双翼。
我们渺小,但我们我们有爱。
我们有着许多问题,但我们可以携手解决。
一直追寻的永恒,就在这时间里。
从前到后,从后到前。
永恒归来。
真的不是大师崇拜,但安氏一出手真就不同反响。
永恒的飘、泊主题;标签式的长焦镜头;深沉的气质加上音乐的厚重;无处不在的隐喻以及神奇般的时空转移。
三代人所经历的社会变迁、感情纠葛在托尼·诺格拉 Tonino Guerra共同创造的剧本中形成了巧妙的转换与呼应。
不过影片并不是让人完全折服,主要是后半段Eleni与Spyros回到柏林开始的整个掌控显得趋于失控,太过频繁的转换明显比起前半部分的徐徐进展来得生硬,而伊莲娜·雅各布 Irène Jacob比起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差点感觉的老妆与老态表演是令其显得别扭的另一原因。
还好结尾不错。
First time I saw desperation in Angelopoulos's movie though there is still hope. After all, when time goes by, everyone will be dust...
依然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时间”和“追寻”命题”。双线叙事营造诗意氛围,它强化了最终兵戎相见的悲壮和孤寂,同时暗暗埋下抚慰。人与时间拔河,人臣服于时间,人消失在时间之海,生死相继。触动和铭记的画面台词太多,泪目多次。是的,时间的灰烬降落到人世,终将湮没一切。
多古典的一部电影啊,希腊不愧是悲喜剧的滥觞地,浸透民族血液的气质传承千年至今,诗意的台词娓娓诉说着久别重逢与擦肩而过与一眼万年,低对比度的胶片摄影绝美如画,每一个镜头都是对光与影动情虔诚的描摹,被时间风化的千疮百孔的爱情至死方休,悲伤与遗憾愈是令人叹息愈是刻骨铭心。
你跑我就追,相遇即是分别,无比纠结的感情纠葛,散乱的镜头和时间线。
钢琴就是更冬天。忽然发觉镜头本身可以有这么美,可以说这么多,可以不用剧情、对白、音乐也冷而深情,让人淋一场雪。其实一直在等待“later,much later”的那场河边舞,最后等到施拜罗斯牵着小艾蕾妮从雪中跑来。河水、时间、雪都是一样包容地路过所有,无视生死,不作停留。/ 抵达奥地利时新年的音乐响起,人们放下行李相拥跳舞;施在钢琴上弹门德尔松,问,你是否愿意娶艾蕾妮为妻。其实我们此生绝说不上完满,只有某一些时刻留住我- to the good old days.
没见过这么烂的安哲作品。安哲基本上不能算是大师,这部片子暴露了他所有的弱点。如果局限在希腊,他的影片还是可圈可点。但这部在世界范围拍摄的影片,他明显没办法驾驭。他那些老招数成为了非常cheap的修饰,pan加zoom,跳来跳去的故事、人物、地点,老掉牙的主题……
安哲真的很擅长玩弄媒介和剪辑,两个时代不同国家诗意又踌躇得被拼在一起,握住的握不住的手,永远寻找和无法归来的人。很喜欢这部的影调。
从《鹳鸟踟蹰》延续下来的《末世纪的忧郁》。两个艾蕾妮,一个在纷乱年代拼命求生,一个在和平年代莫名求死。小艾蕾妮那些贴在墙上的流行符号,还有她寻死时一堆虚无主义者冷眼旁观无人出手相助,安哲在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他们不适应这个新时代,就像三个老人在地铁站藉着年轻乐队的合奏起舞艾蕾妮突然的不适那样{也有雅各布一直以来炽热的爱影响,导致二人的结局}。安哲借由奇怪组织打破所有的电视机企图解救电影这只希望之翼。{希腊三部曲之二,没有之三了,漂泊一生的诗人去别的世界漂泊了,当他开始思考新一代的时候。。。。。。}
the dust of time, the wing of freedom. "Eleni, we are late."
@CFA小西天 终于明白西方人为什么总要给孩子取自己父母的名字了,在这一行为中,固定空间中的时间流动成为可能,呼唤名字,不仅意味着呼唤濒死之人,更是在召唤那个拥有未来的人。在酒馆的一个长镜头直接串联起混杂的时间,将现在与过去同质,过去与现在都在这个时代中死去,只有未来还未被尘土所覆盖。
讲二战过后的老过去的事情,我们这一代是不会有共鸣的,好无聊的电影
4.5;2019-6-21重看。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how does word lost its power in a foreign language: desperate as an ageing man trying to retain time; inexplicable as Angelopoulos lost his touch
电车上的交汇。『希腊三部曲』我通常是很难从异域文化的史诗里获取一丁点儿归属感的,无论是帕拉杰诺夫还是塔可夫斯基。大体来说,乡愁是个种很私人、属己的感受,尽管“离家与还乡”是最为永恒的艺术命题。但安哲罗普洛斯的确是个例外,不知道是希腊本身就更具有文化母体性,还是老爷子更洞悉人性里最根本的一些东西。。总之,“你要是听到我的歌声流了泪,不必开窗来问我是谁。”#世纪大烂尾##老爷子周年祭,快乐。#
像个年迈的陷入(混乱的非线性)回忆无法自拔的初中历史教师,剧场化的处理与猎人如出一辙,非常糟糕(仿佛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学院年轻学生的作品)
有佳句无佳篇的一部。部分场景很美,封面一幕尤甚。音乐很动人,Bruno Ganz的表扬依然很好。框架很好懂但内生逻辑乱糟糟的,诗化和时代感碰上别扭的英文真是难受。艾莱妮的演员可能是出于模糊时空的目的吧,青年到老年从妆容到到表演都没什么区分度。达福的执着和深情也因为缺乏承接显得空落落的…
伊莲娜雅各布滤镜(虽然她演技本身就有点问题)和片名自欺欺人都不成。这片子居然用英语真的太赶客了,美国大碴子味扣分严重,所有深沉的意象都变得轻浮矫揉。导演的功力似乎被封印了,完全跟应有的美感背道而驰,不该啊
Outside it was snowing, the snow was falling silently, on the city that was still sleeping, on the deserted streets, the water of the canals, on ove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on time passed and time passing, on the universe.
#BJIFF 2022 资料馆3尊重,不理解,祝福
又是一部跟拍电影有关的电影,达福的段落充满了迷影人的小情绪,可爱、讨厌又敏感,看得出有安哲回顾自我的意味。女儿的角色成为隔辈的呼应,同样的名字在最后一刻果真派上了用场,最后真的被感动到。有趣的老人家们,年轻时也够不拘一格了。走过边境的那段印象深刻,不知道为什么。年老后经常会为他们担心,虽然感觉足够美好,但是似乎所有的动荡并没随时间消退(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总体看得让人有点辛苦的影片,心里一直紧张。对母亲的寻觅有一点做作(可能是天使翅膀的梗没能很好地get),但细想从创作身份来说又非常在情理之中。SiffU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