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部变态的猎奇的电影来说,我只能说够变态、够猎奇。
但没必要过度解读。
导演表达得过于刻意,不是我喜欢的方式。
什么僵尸花啊,还有听听力造句子,有必要吗?
不就是乌托邦而已。
乌托邦有必要这么变态吗?
不就是让几个子女与世隔绝吗,古代宫廷不就是与世隔绝吗?
深闺大院也不是不存在。
不过就是豢养,没必要这样骇人听闻。
最后呢,子女已经这么大了,不结婚吗?
只交配不生育?
然后就这样养着?
慢慢老死吗?
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也没表达清楚。
只追求那些刻意的嘲讽,有什么意义。
“zombie”是黄色的小花;“bitch”指一盏大灯;当天空中的飞机掉落时,我们可以在后院捡起来玩;猫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生物,会咬破人的喉咙,把人撕成两半;最好玩的娱乐节目是和家人一起看家庭录像带;孩子们只有当犬齿掉落的时候才能离开家门……如此看起来不合常理的事,在这个家庭中却是真理。
父母们将早已成年的孩子们豢养在一个大花园里,孩子们从未踏出过花园一步,花园之外对他们而言是未知与恐惧的存在。
孩子们的生理已经成熟,而心理却停留在童年。
父亲认为,这就是他们的乌托邦,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必须剔除,但他却从外面带来妓女满足儿子的需求,甚至为了保住这个家庭的绝对封闭而让自己的大女儿与儿子乱伦。
在这个乐园中,父亲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母亲作为附庸则对父亲言听计从,他们想方设法维护乐园的与世隔绝,对孩子们进行洗脑,不允许他们与外界有任何接触,更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为此,他以欺骗、威胁、恐吓等各种方式阻止孩子们踏出乐园一步。
”只有家才是最好的,外面的世界充满着不为所知的怪物和恐怖的黑暗。
“孩子们这么想着。
他们充满矛盾:尽管对外界充满好奇与冲动,但意识中却深深的刻印着恐惧与抗拒。
父亲告诉他们,只有当他们的犬齿脱落之时,他们才可以离家,去往外面的世界——而他们的犬齿永远不可能脱落。
影片的结尾,大女儿在父母的结婚纪念日上跳了一直癫狂的舞,然后在洗漱间用哑铃打掉自己的犬齿,偷偷爬进车尾箱,逃出了父母创造的“乐园”。
这也许是一部很沉闷的电影,整部影片的主要场景只有两处地方:父亲的工厂以及孩子们的家。
然后是完全颠覆的世界观中冗长的对白;同时,这也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影片的开头,你会听到一些熟悉的词语,但它们的解释却会让你感到莫名奇妙,这种迷惑逐渐扩大,令人不由得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一步步陷入这个混乱的世界。
影片画面唯美:灿烂的阳光,花园中鲜绿的草木,孩子们在游泳池中嬉戏,在花园中奔跑、玩捉迷藏……恍若置身于真正的乐园之中。
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这个家庭畸形的生存模式以及孩子们呆滞的神情。
这两者,却微妙的融合在一起,让这一切都变得极具感染力。
影片如此含蓄而又直白的将极权主义以一种奇妙的面貌展现出来:象征统治者的父亲,象征附庸政党的母亲,被统治民众的孩子们,以及他们仅有的自由——花园。
统治者们以父母的姿态出现,将民众囚禁于他们的牢笼之中,对他们的思想与私人生活给予控制和干预,毫无自由与人权可言,并将国家凌驾于一切之上,以一个仿佛天国般的理想社会代理现实社会,妄图切断民众与外国的一切联系。
他们创造出一个所谓的道德伦理系统对民众加以干预,而当他们的统治受到威胁之时却不惜以实际上极其肮脏的手段来维持稳定。
尽管需要遭受疼痛,有些人还是逃走了,然而,大多数人依旧生活在这座虚假的花园里,如同行尸走肉而尚不知自己有多可悲。
以下有轻微剧透。
片子是希腊导演Yorgos Lanthimos的犬牙(Κυνόδοντας),在2009年于希腊上映,也获得了同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电影。
导演之后还导过知名度高一些的The Lobster,以它作为参考也可以大概估摸一下犬牙的尿性了。
回到电影本身来讲,首先它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可以都不用深挖,从最表面上看,它也教了观众不少有意思的单词。
电影里是希腊语,这里偷个懒换成英文,给大家几个简单的例子:
Bitch
Cat
Sea
Zombie虽然跟我固有的语言体系产生了一定抵触,但这种新颖质朴的表现手法让我不禁还是感到非常amazing,不由得造起句来:“我坐在sea里,bitch在头顶上泻下温暖的黄光,不禁让我想起白天在花园里看到的zombie们。
”除了这种表面上的干货,导演在故事中,更深度探讨了家庭伦理,描绘了一个中年男人为了家庭幸福所做出的努力,堪称一个父亲的个人史诗。
在物理上,父亲在家的周围构筑了围墙,并严令禁止自己的三个子女离开围墙出去,为此,他甚至不惜编造了“犬牙”的谎言,让自己的孩子们心甘情愿地留在自己为他们修筑的爱的堡垒。
wall而在心智上,父亲与母亲包办了子女的所有教育,严选了优秀的,充满正能量的,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媒体艺术作品,确保了自己的子女沐浴在正确的价值观下,从而在人生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点,我们可以从儿子的表现中看到。
当邪恶的外来生物Cat入侵了这个爱的堡垒之时,这名勇敢的青年,用他稚嫩纤弱的身躯,毅然决然地站在了侵略者面前,用自己的全部保护了所爱的家人。
而没有父亲的言传身教,相信青年人很难拥有如此坚定的意志。
family然而,反观我们当下,在家庭教育上,不知何时流行起起一种“let children go”的价值观,声称只有让自己的孩子独立面对这个险恶的社会,才能让他们获得真正的成长,而过度地保护无异于一种精神虐待。
这当然完全是bullshit,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做法。
先不说当父母的也没几个在这个险恶的社会能把身子站直了,如果当真有能力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完美的成长环境,更优渥的教育,负责任的父母难道就不应该去提供吗?
将教育的责任从父母转嫁到社会无疑是一种逃避。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鲜见,但在犬牙里,导演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勇敢的,不畏艰险的父亲形象。
虽然没有具体描述父亲是如何准备这些围墙,语言,娱乐等等,但这些无疑都是庞杂的任务。
只是影片中匆匆一睹,也让我不禁为他在背地里默默奉献的一切而感动落泪。
children而父亲对语言的改造,更是值得大书特书。
虽然他为自己的子女已经构筑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成长教育环境,然而我们都得承认,百密一疏,用常规的思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杜绝自己的孩子们被这个污浊的社会给玷污的。
就像Claire Kramsch所指出的,语言传达了文化现实(Language and Culture, 1998)。
当我们的文化现实就是这样不堪,而作为一个父亲又无力去改变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从语言着手,打破子女们与这个糟糕文化现实的连接,是他唯一的选择。
通过在语言上将他们与低俗恶劣的文化彻底隔离,也从根本上保证了他们的纯洁性,让他们即使是有朝一日暴露在一个低劣的文化环境中的时候,也能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father当然,由于高度戏剧化的表现形式,也让犬牙这部片子被指出有一定的ji权zheng治影射,但从导演的一次访谈中,我们可以得知这完全不是事实。
犬牙从一开始就是一部关于家庭的电影,关于一个伟大父亲的电影。
我们都知道怯懦者才是勇士最大的敌人,但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的明天,希望更多人能像片中的父亲那样,肩负起责任与担当,负重前行。
影片开始,呈现的怪异,逐步带你觑视窒息封闭的病态生活。
三个“小朋友”学习完扭曲变异了的单词,开始玩测试耐力的游戏。
后来他们又玩蒙眼睛找妈妈,游泳池里诈死并救生,抢飞机模型,麻醉自己看谁先醒来……温和的玩法变得无聊了,他们就会找些激烈的,比如一刀划开弟弟的手臂,一剪子虐杀小猫……直至最后大女儿用哑铃敲碎自己的犬牙,血肉模糊地钻进汽车后备箱,以行动呐喊出向往外面的世界,要脱离魔窟的自然意愿。
讲上面的剧情,你会瞠目结舌,这不是全部,还有更多无法想象的面目,是以一个家庭为形态展现的极权主义、以父亲的角色诠释的独裁者。
微缩在了一家人身上,可怖的氛围却是可以惊醒世人的。
当然,对于置身可怖氛围中的人,看这电影并解读,我觉得情感上一定是复杂怪异的,没错,我觉得复杂怪异。
一个富裕的变态家庭,一对夫妻与三个成年的孩子,在与世隔绝的乡郊别墅生活。
在父亲与母亲共谋的软性恐怖统治中,孩子们像动物一样,迫使没有思想地吃喝拉撒。
他们是犬齿之家,只有父亲开车出入家门与外界接触。
其他人不得跨出家门半步,他们被灌输外面到处都是凶猛吃人的动物,而且都在漫长隔绝社会的生活习惯中,变成了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惧怕亦无力幻想的原始“生物”。
但有欲望,带有暴戾的攻击性,充满好奇心,同时又缺乏自控力,没有是非善恶的分辨力。
跳出人形,可以想象,豢养的画面。
而要维持这样一种特殊家庭的稳定和谐,犬之首的父亲自有办法。
作为统治者,利用"为你好"的谎言剥夺了他们的一切权利,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私欲。
思想上,头领享受自幼洗脑幼仔的成功果实,并随他们的成长继续发展加固着。
“僵尸”的单词在这里是“花朵”的意思,“电话”的意思是“椒盐”,随便一个来自外界的词汇都被美化成其他词意,必须屏蔽所有会激发孩子们思考的信息,包装袋上的说明一律销毁。
但小女儿可以阅读医学书籍,自以为医术高明。
大女儿可以群魔附身般乱舞,纵容萌芽的创造力与自我存在感。
儿子无需禁欲,父亲还会异常重视这些,就像重视发情期的动物,以免其危险的攻击性。
事物总有正反面,哪怕百分之九十的隔绝,依然是个漏缝的蛋,那就有苍蝇叮咬。
总之,思想上的控制,应该是在极端的虚伪的保护主义口号掩饰下的专制,又是寻求兽化而孤注一掷的病态心理,定然是要制造灾难的,只需要某个临界点。
生活中,他工厂的门卫女便是用钱找来的发泄工具,以防泄露秘密,女人被戴上眼罩,定期被犬爸爸带入这个家庭,动物似地满足成年儿子的需求。
结果女人不老实,用发夹、发胶、录像带交换,诱骗犬女为其性服务,结果被犬爸爸发现,并恶劣惩罚。
之后乱伦上演,为保持家庭的彻底封闭、安全,大女儿担当起慰安儿子的工具,整个家庭暂时回归平静。
但非真相,随犬爸爸的会议精神——必须接纳训练完毕的小狗(非常怯懦的小白狗),及那盘录像带的深刻影响,大女儿消失,像他们之前祭奠的哥哥,是死是活?
又一个逃走了,而他们家的生活依然在悄无声息的毁灭中继续行进。
只用文字表达,足够惊悚怪诞。
但移入画面,在电影《狗牙》中诠释,就有了偏重唯美与雕饰的艺术气息。
有一点必须肯定,片子对细节的刻画,相当细腻。
但我又会觉得其中一些细节几乎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完全可以点到为止。
甚至其影响力遮住了导演所要传递的沉重意义。
我看希腊电影十分有限,所以在观看完《狗牙》之后,脑子里一下子填满了限量的影像,却都是美轮美奂的珍贵古希腊裸体雕塑像,又想起那个可置换人物的笑料,是法国卢浮宫还是何地艺术博物馆,老婆婆解下围巾,用它来遮掩裸体雕塑像的私密处。
笑是笑了,其实我还是不懂婆婆的举动怎么就成了“她一人迂腐”的糊涂,她的羞涩与否,若不干涉阻碍他人,都可视做正常,或许人们反感的是另一回事,是故步自封的“文明”,而且如此生动的“思想”还在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生活中继续。
就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能力,它所能呈现出何种极致,乃至变态,希腊《狗牙》主要实验了这样一课题。
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他不仅要成为统领全家的国王,他还要掌控妻子与孩子们的思维与行为,并信仰着一种变态的远古犬齿兽类的生活模式。
这也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至少完全影响着这一家子五口人的生活。
现实中类似的可能存在,这时就要相信那句话,丰富多彩的生活,演绎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因为,特例是加工成艺术作品绝好的材料,所以可以理解用这样一部作品参选奥斯卡外语片的意图。
坦白讲,我看电影之前,对剧情毫无概念,但就是冲着希腊电影被提名的幕后文章去的。
结果,比较《更好的世界》,此部落选也觉在情理之中。
正如电影故事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家庭教育方式,超越限度,便失去了令观者各抒己见的客观魅力,只剩下集体推倒邪恶之墙的忿气。
导演太过兴奋的情绪外漏是整部剧深度被消减的症结,欧格斯•兰斯莫斯懂得缓中急冲的力度,也知表现变态的各种小技巧,但太过沉溺他的镜头,最终导致香艳过浓,能露则露,能做则做,故事又太过平缓,没有高低起伏,回味的内涵如摇曳的烛火,渐远只有豆大的光了。
但对犬爸爸的性格刻画是成功的,变态的人格表现淋漓尽致,差就差一点汹涌的气势与力度。
有两个片段特别精彩,用录像带拳击大女儿的脑袋,用录像机狠砸门卫女的头,那几个动作吓死人了。
而其他人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服务于剧情的硬件构思也够独特,白色服装、简单家具、空洞无物的思想,被置放进奢华的别墅,营造的不协调,的确也是渲染主题的用心之处。
始终要说电影徒留遗憾的地方在导演的拍摄手法上。
如若可以浇注更多的“关心”在各种病态行为方式上,从心理层面,而非放大生理,伸拉出叙事的韧性,在犬爸的变态行径中着墨些短浅的前因,多透露一些孩子们可能“背叛家庭”的蛛丝马迹,以便剧情更合理,那么电影就可加长至100多分钟,观后就不会有意犹未尽的淡味。
可能还会冠上另一经典心理惊悚片的美名,谁知道会不会和《闪灵》一样,让人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家长心有余悸?
为成长教育敲响警钟。
重视人文关怀。
另外,让那些生活在自由国度的人倍加珍视自由的人生,若无所谓,且看看现代仍存在的大批奴隶们的日子吧。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防不胜防吓人一跳,这就是我对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电影的直观感受。
他导演的《龙虾》在去年的中国小有走红,因为光棍节前夕被微博上的一些营销号推广出去,介绍道:在未来世界的人如果单身就是犯罪,将被逮捕并强制配偶,超过时间限制就要变成自选的一种动物,然后美其名曰一部搞笑喜剧片,但我敢保证被推荐去看并希望被逗趣的人没几个人会笑得出来,而且看完后或许还会心有余悸,另外他的电影海报也是极具欺骗性的梦幻。
欧格斯·兰斯莫斯的电影就像政治寓言,而不是像《1984》那样的露骨的反乌托邦小说,更不是《黑镜》那般残酷的未来科技世界,而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在继承了本国前辈安哲罗普洛斯的外在唯美风景,又有自我拿捏稳当的精神内核。
很多人对于他的电影都是从反乌托邦和黑色幽默的角度来解读,但多了也不免审美疲劳,我觉得人看完能感到一丝恐惧就足矣,而我也希望能呈现一些他带来的表象,毕竟这些画面的警醒意义无比巨大。
在《龙虾》之前的《狗牙》,同样是一个怪诞的设定,三个孩子从小到大被父母禁锢于家,不得外出,门外的世界被父亲强调为禁忌之地,只有当犬牙(虎牙)脱落才得以外出。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这是一部关于小乌托邦的故事。
期间诡谲的剧情只能让观影者压抑甚至反胃:
盐被称之为“电话”
贱货代表“大灯”
僵尸则是“小黄花”
**居然是“键盘”无时不刻的精神控制被赤裸裸的语言置换表现的淋漓精致。
水瓶标签被父亲撕毁
“电影”就是已经观看无数次的孩子们儿时的录像
天上的飞机被理解为能被母亲拿下来的玩具
因为儿子从来没见过而被杀死的猫,却被父亲描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表露无遗的扼杀房子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父亲最后甚至为了满足儿子的欲望,而让他在姐姐和妹妹两者之中自行挑选。
兄妹们还玩耍相互麻醉的游戏,在热水里浸泡手指比忍耐力的游戏,以及蒙眼满世界找妈妈游戏;姐妹之间遵循着物物交换的原始时代信条;......各种各样的脑洞时时刻刻都会出现,观影者只会一步步被推向深渊毫无喘息机会,而当电影在大女儿逃出大院却没有从父亲后备箱逃出的最后留白特写镜头,一切戛然而止悄无声息,虽然将人悬崖勒马,给人留下巨大的虚无顿空。
1.影片色调偏白,光线明亮。
2.故事性不强。
但强烈的隐喻从头到尾不曾断过。
3.男主角长相狰狞人中狭长,一个丑陋的猿类长相。
4.大脑控制,意识把控。
作为一个支那豕我感同身受,但不太强烈,我们上2辈人应该有更强感受。
5.刘瑜的那篇影评很好,可是我要没有先看她文字再看电影本身,可能我会有别的体会。
6.即使长期被蒙蔽的思想也会向往自由,而为这自由他们往往付出难以想象的,血淋淋的代价。
7.上一条说的是大女儿敲掉自己“犬齿”的震撼场景,同样的还有男主角教一家人学习狗叫。
以及男主角找女儿跑出大院门,剩下3口人学狗叫且只追随到大门口,齐齐跪在门口犬吠的那个场景。
8.太吊了,太吊了。
1 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To play Gods?2 孩子们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如果他们不幸,我们所有人也都不幸,程度不同而已。
和囚犯不同的是,他们活的安静满足。
但是他们看起来呆滞。
3 他们的不幸是否在于贫乏4 他的梦境:妈妈掉进游泳池里了。
没了。
梦境也是贫乏。
5 日复一日重复呆滞的生活真是可怕6 舞。
生命力不知如何宣泄的躁动。
7 我喜欢这个结局。
没有结局。
Fly me to the moon"爸爸爱我们"Let me play among those stars“妈妈爱我们”Let me see what spring is like“我们爱他们吗?
”On a-Jupiter and Mars“是的,我们爱他们”In other words,“我爱我的兄弟姐妹”Hold my hand“因为他们也爱我”In other words,“春天来到了我的家”Baby,kiss me“春天涌进了我心扉”Fill my heart with song“爸爸妈妈以我为骄傲”Let me sing for ever more“因为我最努力”You are all I long for,all I worship and adore“不过,我总想着再接再厉”In other words please be true“我的家,你真漂亮,我爱你”In other words i love you“永远,永不分离”
冷冽低對比的影像美感,家庭實拍紀錄片的粗粒子影像,荒誕戰慄的故事情節,幾近瘋狂的價值思想...說它是希臘片是很難相信的。
詭異荒謬的劇情思想,一幕幕反倒像是英法俄一派的年輕藝術家,批判社會批判現實批判掌權者而拍的改革電影。
他的主軸很顯然,當一個家庭的功能發揮到極致、當父母的權利掌控至最大,底下的孩子是被禁錮亦是被奴育的狗,自由地訓養在被束縛的家庭社會。
很可笑,很荒繆,但以泛世界大觀背景來看,也提點了現在的我們可能都是怎麼來的:被那些人為精心操控的資訊訓養來的--就像狗一樣。
人的身体和思想受到限制,如同宠物狗一般。
父亲和母亲养了三个孩子,如同三天宠物狗一般,没有任何天性,洁净的如电影的画面。
儿子是父母最听话的孩子,从不有任何的质疑父母亲的想法,他的世界只有两个方向,听父母的话和在这已知的圈子里面做事。
不得不说,讽刺的是那些没有自我思想和作为的,一味靠父母的人类。
女儿一是个可爱的孩子。
在已知环境中让自己舒服即可,不会做多余的行为,如果有让自己舒服的事情,便只会做这件事,不会有任何的联想,享受最关键,自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讽刺的像是那些所谓的乐观且低趣味的人类。
女儿二是个有跳跃性思维的人。
在已知环境中思考已知外的事物,懂得对伤害自己的人做出反抗,大哥偷她东西,用刀划伤他,意味着自己并非懦弱,被母亲打也不变得胆小,反而变得更加胆大,偷电影看,渐渐明白了世界比院子大。
当晚会的时候,那歇斯底里的舞蹈她那时的思想也发生剧烈的碰撞,她在质疑这些事物。
最后她那癫狂的砸牙证明了她的决心。
不得不说这一幕极其触目惊心,好像敲碎了这禁锢的穹顶。
父亲是个极端主义者,信奉自我。
面无表情的各种行为说明内心早已笃定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也变相说明自己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符合自己的那一套逻辑,只不过与我们不同,我们不应该抱怨他。
他所谓的爱就是做了危险的事就要伴随疼痛惩罚。
母亲是个完全配合父亲的角色。
克里斯汀哪好像是唯一有名字的人。
她是负责儿子的性需求。
但好像她也没有任何的感觉,似乎正在逐渐渗透这个畸形家庭,来了三次,每一次女儿二都会有不一样的改变,好像是她的不经意间行为影响了女儿二,唯一的外界人。
自己也被父亲逐渐影响着,虽然做着隐秘的工作,但该有的反抗却完全丧失。
画面的每一帧 感觉都极具美感,我感觉特别舒服。
音乐也洁净,没了汉语翻译,听着小语种,特别享受。
孩子的坚硬的四肢,毫无生气的眼神,单调的对白,大胆的设计,我认为这是一部绝佳的文艺讽刺电影。
主演的老头有出镜索多玛120天么
扭曲
薄荷绿的世界里有一个幸福的家,僵尸是小黄花大海是皮沙发,哥哥要泄欲就只能在姐妹之间选啦;小花猫有毒要用剪刀剪碎它;荧光发夹很漂亮,舔舔阿姨下面就换到喇。爸爸是神话,与外界联系都靠他。有一天姐姐敲碎了犬齿要逃走,但外面的世界啊,我放心不下。
论洗脑后的人性
比较讨厌这种变态无趣又拖沓的电影。
我推荐的是引发思考的剧情,不推荐里头的片段!
极度文艺,极度内涵。重口味啊
太他妈的可怕和变态了
模仿哈内克与拉斯冯提尔的痕迹太重,比起来同年的《白丝带》真是大师级的精品啊。
恐怖片
兰斯莫斯是不是只会怕这种剥削电影,刻意且简单,奇观展现
开场的性爱戏迅速吸引我的眼球。围城式的家庭结构,变态扭曲的成员关系,暴力的场景堪比惊悚片,乱伦的桥段或许会让人稍有不适,不过总体来说还是运用了很多新式寓言,凌乱之中又带着一些激进的意味。一场极权统治的冷暴力狂欢。
和谐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杯具脸上都笑开颜。创意有余,新意欠奉。
把人当狗养。
过于刻意
一部神奇的电影,简直就是希腊版帕索里尼。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背后却有着极为深刻的政治隐喻。戛纳电影节历来喜欢这种套路的电影,怒夺“一种关注”再正常不过。但是全片的氛围搞的神神叨叨的,故事实在拍的太难看了。p.s:看的第一部希腊电影居然不是安哲罗普洛斯……
人物对话都跟僵尸似的,完全屏蔽感情。非常不喜欢,快进看完的,这个导演可以拉黑了,不是我的菜。
给导演一个脑洞,让他开出一朵僵尸小黄花。电影完成度太低了,结尾处草草收尾。某种隐喻有点刻意,人物形象扁平到只剩下符号解读的空间。
一个独裁的父亲,和靠无聊游戏和性刺激维生的巨婴子女。刚开始有点无聊,狗牙的意思出来之后,也还是觉得无聊。。。。高兴就好。
冷冽的光更勝冷酷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