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韩国电影,渐渐习惯了屏幕上的男人,不是温柔儒雅宽厚木讷,就是沉默寡言表情压抑,或者阳光下海水般明亮英俊清澈见底的大男生,快乐阴郁都有细腻委婉作底。
所以《朋友》里骤见张东健卓然不群的野性之美,强壮的体魄,斜挑的眉锋,万物皆不入眼的神情,顿觉眼前一亮。
据说《海岸线》开拍之前,所有演员曾在导演金基德带领下去海边兵营进行了数天的魔鬼训练,电影里的张东健肌肉发达,皮肤黝黑,一身迷彩,脸上再涂上伪装色,海水环绕的拳击台上气势逼人,无人可敌,活脱脱一个当代的韩国英雄,象征着大韩民国军人的未来。
可是这个未来神话在电影开始后十几分钟就破灭了,以后一个多小时,我们只是看着他一步步走向崩溃和自我毁灭之途。
再阳刚的外形,也是徒有其表,油彩脱落后,内心原来像海中的楼阁,不堪一触的。
同龄的青年被当作间谍毙于自己的枪下,尸体痛苦地扭曲在脚边,旁边是惊吓过度不能出声的少女,鲜血洇红她的衣衫,强壮的姜上士因惊惧而颤抖,任凭村民殴打,那一抹惊人的鲜红也洇入他的眼睛,深深地到内心深处。
军功章何用?
休假何用?
女友的抚慰何用?
内心被愧悔和恐惧盘据,外在世界皆是心魔,逃无处逃,避无可避,他只有远离喧嚣又寂静的城市,再次回到恐惧的源头,是想面对,用自己的力量寻求解脱吧?
可是说来容易,何时曾见心智尚未长成的青年有如此的力量?
敌意的村民,疯女的天真,一浪一浪冲击他内心脆弱的堤防,心怎能安然?
日复一日,终致决堤,唯一的安慰,就是以拳头和枪来发泄,与内心中的魔鬼奋力一拼,哪怕落个鱼死网破。
于是,一个人的战争,衍化为整个军营的战争,军人与所有村民的战争。
这些年轻健康的大兵,狂欢似的发泄强者的兽欲。
真的是兽欲,因为只有动物求欢避祸的本能,没有人类承担道德审判的勇气。
在色厉内荏的嘶喊中,在强壮身体无谓的摔打中,表层撕裂,内里的懦弱让人不忍卒睹。
无辜者被送上法庭,暗夜的狃笑中,年轻的躯体上孽花怒放,鲜血染红鱼缸,一尾尾鱼被命运之手摔上岸来,徒劳地挣扎,与世界告别。
罢了罢了,这样的复述只会让人再死一次,结果如何,几人死去几人幸免又有什么意思?
活着的人未必就是真的强者,死,难道只能是弱者灵魂沦陷的最终解脱?
姜上士临死前又恢复了无所畏惧的眼神,毫无杂质执著如一的野性目光,内心恐惧放大再放大,终于主宰了他,使一个人再不愧疚和畏惧,与所有人为敌,与世界为敌。
恐惧使人无畏,恐惧造就新的超人,而不是生出我们期许的勇气。
这样的眼神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因为他让我想到了自己,我那些在夜阑人静或人海茫茫中内心并非微不足道的挣扎和颤栗。
在这瞬间的迷惑之后,才发现电视荧光屏上的画面原来一直都是飘忽迷离的,即使一切发生之前那短暂的安静,也从没有什么温暖的光线给人以安慰。
导演像是一个藏身暗处的恐怖巫婆,用幽暗的光线,摇摆的镜头,一点一点挑拨着我们的内心,让它的懦弱也暴露无遗。
这个海边的世界,一如从深邃晦暗的人性潜流中漫无目的地荡过来的漂流欲室,烟雾迷蒙,衰草萋萋,幽光暗闪,暗红的血迹渐洇渐大,让人心悸。
起意买这张碟,原以为它是要呈现追悔莫及的变形人生,或者体制和社会批判,却原来都不是。
结束的时候,镜头渐渐拉高,才发现从头至尾那些士兵们踢球游戏时所站的地上,是一幅白灰勾勒的朝鲜半岛地图,那弯弯曲曲的海岸线,勾划着一个残损民族脆弱的内心防线,导演的意图终于显露,他想在这最后一抹夕阳下曝晒的,竟是整个民族扭曲的心灵。
然而,对我们这些并非高丽族的观者而言,它何尝不是在拷问你我的灵魂?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心酸的电影。
压抑的军营,无聊的士兵,一个终日幻想着捕获北朝鲜间谍的小军官,一个不幸的因误入军事禁区而被前者射杀的偷欢者,一个痛失爱人又被士兵们玩弄的疯女。
金基德把故事放在南北对峙的大背景下,用一个荒诞的故事悲伤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扭曲,人的崩溃。
海岸线上的士兵没有了英勇-只有任附近村民嘲弄的懦弱,没有了良知-把一个疯女子当作人尽可夫的泄欲工具,没有了战友情谊-只有落井下石的冷漠。
战争的威胁到底还在吗?
是人为的灌输和暗示还是战争离这些士兵真的不远了,总之战争没让士兵崩溃之前,士兵已经承受不了强大的假象敌带来的压力,崩溃从内部开始了,对峙改变了每个韩国人的生活,压抑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张东健最后像堂诘柯德那样在汉城的闹市中旁若无人地杀敌难道不是可怕情绪的蔓延吗?
嘶吼,挣扎,狂奔,鲜血,烈日,怒海……这种种的意象,便是《海岸线》这部电影所展现给人们的。
铁丝网把清一色的蓝分割成了不完整的碎片。
人的眸子与惨淡的笑在碎片中碾出血来。
疯狂,不尽的疯狂如此鲜活,而疯狂之外的东西已被白浪卷走,发出嘲讽的呼啸。
第一遍看《海岸线》的时候,整个思绪是慌乱而无从把握的。
稳定的画面传递出不稳定的讯息,动荡控制了所有清醒的想法。
影片开头,男主角的一身迷彩绿在镜头中疏远成了浓重的灰黑,可灰黑中的人分明还实在地存在——由那纯净的蓝衬托出来。
他周身迸发出阳刚的呐喊,突刺有力的动作象征着原始的挣扎。
或者不可说挣扎,因为挣扎已被规范成一种信仰。
在信仰的支配下,男主角用黑墨在自己脸上画下狰狞的图案,于是故事展开了,一个看似单纯的开端揭开了幕布。
这是韩国的海边,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军事警戒区。
这里的军人们所存在的意义和目标就是捍卫国家,捍卫那由无数****堆垒起来的人的城堡。
这种意义被美化成了口号:我们要抓住间谍。
为了这一理想,军方给与了士兵许多美丽的承诺。
然而困惑、不安不可遏止地向天空攀长着:在这海边,我们真能抓住一个间谍?
这是否一个笑话?
这是影片中无人可回答出的问题,但它的求解过程却为以后海的疯狂作出了预言。
为着不可知而享受着待遇,这样的奢侈引起了海边平民的敌视。
这些与人们争夺着生存之地的军人,真的有用吗?
不可避免的冲突终于爆发于几个小混混与主角士兵康之间。
第一次的血的召唤里,枪,这个血与暴力的媒介开始深化了它的意义象征,枪口在影片中第一次对准了人。
那满脸油墨掩盖不了男主角如兽般的双眼,镜头的接近开始令人恐惧,无意识中昭示了人血与暴力的本能,信仰与真实的冲突已经突破了人的体肤。
镜头的背景仍然是海,看似平静,却呼啸的海。
几天后的夜晚,枪声终于响了。
士兵康误杀了一对闯进海岸线的情侣。
崇高的责任义务刹那崩溃,间谍的童话再次成了一个恶狠狠的童话。
士兵康的眸子在张牙舞爪的夜色中显得慌张、无助而几近崩溃。
不仅是他,还有那个女人——目睹情人死在自己面前,她疯了。
愤怒的平民们把仇恨幻化成拳打脚踢,士兵康就在这人与人的肢体交织中蜷缩着。
而他的战友们,眼神无谓,更加以冷漠的嘲讽。
对所谓信仰的坚守,到幻灭,使男主角的崩溃成了必然。
他一面为自己的罪承担了爱的背离和人性的恨意,一面仍在探索放弃与不放弃间的距离。
他到处挑衅平民,用肉体一次又一次的疼痛来完成精神的彻悟与清醒;他又折磨战友,用陌生的仇视与熟悉的痛感,完成最终的疯狂。
他已经搞不懂自己到底属于什么,也分不清错及对。
这个世界似乎意味着全部对,也意味着全部的错误。
他的战友都说:士兵康疯了。
是的。
枪这一主体意识再度出现,他开始用它,来杀死海岸线内的军人们,那令他疯狂的理念的根源,一个接一个地,杀死。
而那个疯女人,则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品,同样给了军人们,直到罪恶的种子在肚中萌生。
两个海岸线内的疯子,命运的浪尖终于把二人都推向了复仇。
为了毁灭证据,海岸线内的士兵们,把孩子从她腹中,拽出,满地血……士兵康冷笑着,把枪口对准,把眼神对准,战友……疯女人麻木地坐在鱼缸内,咬下一个个头颅……黑夜中的海无限度地延伸,海浪的呼啸一次次冲破那连绵的海岸线,用力的。
影片的结局,是男主角在人潮汹涌的市中心,重复着影片开头的动作。
用枪,突刺,再突刺。
一个男子倒下了,警察来了,男主角被拖走了,只留下一双眼睛,冷峻地,恶狠狠地,受伤地,瞪着镜头。
他在看什么?
晚上看了金基德的《海岸线》,预料之中的心理准备,亘古不变的演绎方式,压抑却又令人宣泄的情感基调,号称“亚洲360度无死角”的张东健帅得一塌糊涂,演技也真不赖,主题曲结尾想起的时候让人泪眼朦胧!
个人一直是对哈韩哈日反感的,对韩国电影却情有独钟,对金基德的作品更是尤加欣赏,大学以来即如此。
可能是大学期间现实主义和批判主义作品看是多了的缘故,对影视、文学、舆论和娱乐节目也是偏好写实和批判性质的。
个人认为金基德的电影,《野兽之都》《坏小子》《漂流欲室》《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收信人不明》《撒玛利亚女孩》 等 ,几乎 都算得上佳作。
掠夺、自残、杀戮、侮辱、歧视、挣扎、无奈、性宣泄、逃避和解脱,揭露现实黑暗和人性丑陋,批判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崇尚渴求返璞归真,便是金大叔电影里面的所有元素和倾向。
虽然会让观影者产生临时歇斯底里崩溃式呕吐式的视觉冲击和压抑沉溺的心理感应,但走出影院后又获得如潮好评,不断地赢得大量粉丝,足以证明金大叔的风格和魅力。
金基德评价自己的一句话一直让人印象深刻:“韩国人民并不喜欢我和我的电影,他们更偏好那些娱乐和商业片,在他们看来我只是欧洲人眼里有名的电影导演!
”是的,金基德年纪轻轻就在韩国影坛属于巨匠,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把金狮授予《圣殇》便是最好的褒奖,但他的风格太犀利,一次次狂风暴雨般地抽打和批判自己民族的劣根性和丑陋,除了那些死忠,广大民众不喜欢甚至厌恶,实属理所当然。
相对于中国,金大叔可谓幸运得多,中国电影真是被国情和现实制度压得抬不起头,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位老师曾经引用过的一句有意思的话来表达吧:根源于悠久的封建社会文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一个闷骚却又渴望张扬的民族,道德至上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违反和践踏道德。
流着口水美滋滋看着岛国片,嘴里却骂着日本人至贱则无敌;经济飞速发展,GDP、CPI几何攀升,国民却怨声载道;天天喊学习雷锋好榜样,老人的下场竟然到了摔倒都没人敢去扶起的境界;小时候最渴望成为的,最有威信力最可爱的人民警察,在网上看到的除了全国各地的扫黄打非就无所事事了,甚至用上了高深莫测的潜伏心计和无间道智慧;运动的最高追求,最不可亵渎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国家荣誉,观众却是最卑微的被愚弄者,金牌至尊无上和运动员发家致富成了最抢眼的关键词;钓鱼岛民族危机时刻,国家以大局为重能够理解,民众却不干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冒死打砸,抵制日货,高喊”给我三千城管,誓死踏平东京,给我三千贪官,誓必吃垮岛国”;上海火烧大楼,国庆华山论刀,结果都是临时工和农民工惹的祸。。。。。。
陆天明、谢晋、张艺谋、田壮壮、贾璋柯、娄烨、王全安、姜文、张扬、张元、王小帅、《菊豆》《红高粱》《大鸿米店》《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苏州河》《鬼子来了》《蓝宇》《巫山云雨》《盲井》《青红》《白鹿原》……多少的好导演,难得出一部不错的片子,却因为触痛了自己的伤疤和神经,被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缺陷和硬伤、挑剔而刻薄的民众的唾沫星子淹没,成了广电制度大门前的冤魂,国产电影也成了欧美市场的炮灰!
香港电影曾经百花齐放,吴宇森、徐克、王家卫、陈可辛、尔冬升、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台湾也当仁不让,有我更偏爱的现实主义四大高手杨德昌、李安、蔡明亮、侯孝贤,现在都面临青黄不接。
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显然已经跟不上国家曾经的文化主张,充其量只是繁花乱放。
归根结底,政治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又是政治的成分,无可厚非。
在如此现实快节奏、安逸幸福却又急功近利、莽撞和浮躁的环境中,每个人必须明白一个永久不变的生存法宝:强者自强,自助天助!
附:网友A:工作和生活压力这么大,中国就不该拍严肃变态的现实主义影视剧,看些轻松快乐幽默的就好了!
网友B回复:那你看新闻联播就好了!
点评:鞭辟入里、一剑飚血!
3.25在资料馆看了金基德的《海岸线》,不得不说…每次金基德的电影都让我感觉抑郁和难受…但拍得真是好(当然有时有点用力过猛稍显做作但仍然觉得独出心裁)歌曲(插曲《沙子森林》)用天真烂漫的女声及曲调深刻地反映和贯穿了影片的阴暗与残忍,悠扬的音乐每每响起强烈的反差只让人遍体生寒。
金基德贯彻了他个人一直以来独树一帜的重口味美学,该说是猎奇还是追求反差呢。
总之一定得是触目惊心的,有时候还叫人觉得玩得太过火,某些画面真是不忍看。
和之前看的《漂流欲室》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发生在朝韩边境海岸线上,为了防止朝鲜间谍进入韩国,海军每晚都要在海岸线内守岗。
女主角米英是个单纯、疯癫、无辜、邪恶又惊悚的混合体。
和喝醉的男友英吉作大死进入封锁的海岸线,恰巧遇到求功心切的男主姜上士(张东健饰演,片内唯一的大牌了),二人媾和之时,男友被乱枪扫射奄奄一息,临末了还被男主一颗手雷炸成肉渣、尸块飞得到处都是,然后女主角就吓疯了。
当然这是故事的导火索,因为一次误杀平民,所有海岸线上人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首先是女主角,在疯掉之后她整日游荡,同时“勾引”(这是最令我迷惑不解的地方,因为不清楚此时以她的精神状况是否带有目的性)海岸线上的士兵们。
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抵挡不住诱惑,接连同她发生了关系,这里感觉男人就像散发原始兽性的牲畜般,居然真的能对一个心智已然崩溃的女人下手。
而讽刺的是姜上兵在误杀平民后居然得到了褒奖得到了休假的机会。
但是痛失爱子的妇女在他面前歇斯底里般的诘问、女主角呆滞幽深的双瞳对他产生了太大的影响,他的内心开始挣扎。
明知自己只是尽了该尽的义务,但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却是切实的,自己的勋章是建立在“无辜”之人的鲜血上的,所以他也无法原谅自己,女友的安慰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反而使他陷得更深。
尤其是看到疯癫后的女主角一个人在海边嬉戏露出天真无邪又悚人的笑容,他的内心也濒临崩溃了。
后来就算是被小混混们泄气痛扁也没有反抗…鉴于姜上士的精神状况军队强制他退伍了,这更进一步打击了他。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米英被她的混混哥哥发现怀孕后的一系列剧情…本身就快要被妹妹崩坏的精神状况逼疯了(把头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剪”头发啊、在沙滩上“遛”鱼啊、每天都一副傻笑的样子四处游荡),又发现妹妹被军人“诱奸”。
前期米英的哥哥绝对是一个讨人厌的负面形象,可是此时此刻看着妹妹变成这样而他要担负起照顾她的全部责任,也是可怜…在绝望与盛怒之下,他拉着米英去铁网外叫嚣。
而那些与米英发生关系的士兵则慌张得无以复加…我不知道是否该将他们称之为懦弱。
因为几乎没有人自觉站出来,后来受到惩罚也是为了不让米英的哥哥把事情闹大传到上级耳朵里。
最令人发指的就是,众人一脸哀痛地决定为米英实施堕胎。
纵然他们看起来百般痛苦,每个人都在为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惋惜,但真正站出来反抗的只有金上兵,而他的呐喊声最终还是被大家的意志盖过。
怒号中向虚空打去的几枪使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无力…他们最终还是剥夺了她的孩子。
而后就是影片的“高潮”了,金基德式触目惊心的镜头,被打胎后的米英落魄地回到家蹲到了鱼缸中,阴道流出的血把鱼缸里的水染得殷红,面若死灰地拾起在血水中浮游的鱼,咬了下去…米英的哥哥此时回到家看见这种景象露出了大脑短路完全无法理解的表情,这一切都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我都不知道这对兄妹此刻的心中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了…而后他又去找那些畜生时那种欲哭无泪咬牙切齿的无奈倒是令人唏嘘…而军队中士兵们的种种冲突和人际关系在表达上的确不如米英塑造的抢镜,最后的战友阋墙其实稍显唐突了,但是紧张的气氛营造的不错。
金上兵因为私交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条件信任姜上兵(哪怕他此刻明显精神已经不正常了),为此不惜与其他人闹翻。
他厚道的外表下也藏着嫉妒仇恨的心,甚至可以射杀战友。
加上姜上兵像是被牺牲掉的弃子般悲剧地身陷桎梏,他的矛盾在于对工作与义务的坚守(被赶走后仍三番两次来“执行任务”)和自己所做之事的对错以及无法割裂的人情上。
在影片临近结尾处他目光涣散地在大街上操练刺枪引得大量群众围观,直到他的枪刺入了群众的腹部,在一片尖叫声中落下帷幕(其实这里我挺想吐槽的都看见这样一个疯子了为什么四散逃开啊!
唉…一切为了效果)。
而最后的最后闪回到了曾经队里的小伙子们光着膀子踢着球,一切消融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中,影片至此得到了升华。
虽然演员大部分都是新人(当时)但演技却都非常过硬…角色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电影里没有什么能让人喜欢的角色,同时也没有真正无比讨厌的角色。
张东健和女主的表演都相当到位,感觉都相当拼(金基德的演员都是如此吧我)甚至是米英的哥哥的表演都显得张弛有度。
然后特别想说一下金康宇(这是他的出道作好像)饰演的很嚣张的后来便当的小兵特别出色,虽然性格很臭但他的种种言行却让人很有共鸣,比如反抗性、狡猾、不厚道、挑衅,具备以上这些缺点却还不叫人讨厌也是种功力啊…最后让我再开个炮w这种扭曲的题材中国肯定拍不了,因为广电真的过不了啊…绝对得被封杀…但话又说回来了,这部电影当初也被韩国海军投诉了,丑化形象什么的。
所以转过头想想要是有人这么拍解放军,就是人们群众也会喷的吧…
《海岸线》人性和弹簧是一个道理,超出了它的限度,就扭曲了,扭曲了就再也不能回来了。
人不再是人,弹簧不再是弹簧。
(先看一段外景)我战战兢兢活到这么大,多么值得庆幸我一直没有遇到非常时期,非要纠结起来,那就是非典吧。
那时候还在学校里,每天听到哪里哪里又有人死去,既远又近的死亡笼罩了我们。
学校不准随便出出进进,每人发一个良民证,不看到良民证门卫死活不让你进门。
后来,情形越来越紧迫,我二军大的哥哥在长海医院呼吸科实习,秘密的来找我,隔着大门递给我一大包瓶瓶罐罐的药,说这是他们的内用药,他们在最危险的呼吸科,所以分了很多,分给我,撑不住的时候就每天喝点,各种颜色,形状各异。
他越说我越紧张,我说哥哥你怎么样。
他说,你想象一下,子弹擦身而过,炸弹随时在你身边爆炸,你说呢。
我们隔着学校的门,就像生离死别一样悲壮。
其实我知道,哥哥和我一样,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越乱越有种狂欢的心情(这样说不大好)。
我拎着很重的一大包药,藏到柜子里,还有一大包白色口罩。
要知道,那时候外出回来或者见了外人都是要被软禁,据说这是一个人的道德,要为别人负责为社会负责。
有些事情没有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你永远觉得它是遥远的。
可是,防不胜防。
缘分来了,就是上自习你都逃不掉。
我上自习的时候,有个男生非要搭讪,看他跟我谈文学,也就认了。
第二天突然听说男生南四楼整个被封了,经常一起玩的好几个都被关起来了。
突然就慌神了,好像他们已经和我永远的分离了。
最后圈子一点点缩小。
最后他们全放出来了,我被关起来了。
和我说话的男生发的高烧,和他说过话的,和他上过课的都要被软禁。
我还有一大帮男生就被关到了学校的医院三楼,过起了猪一样的生活,好吃好喝等待死亡。
哥哥随时给我报告那个男生的体温,以备我有足够的时间写遗嘱。
据说要先把我们关两个礼拜,看那个男生的情况,如果他非典了,我们将被关一个月甚至更久,直到确定我们的体温都是正常的。
整个学校都热闹了:珊珊整天从楼下走,对着窗口安慰我几句,报告外面的形势,随时给我拿生活必需品;曹波问我想吃什么,让我体会到了临死前的盛宴,我说我想喝果汁,他买了果汁往三楼扔;有人给我在学校的广播台点歌,《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有人在传,那个男生的两个女朋友被关到了一起,一个学新闻的,一个是老师;有人不去上课了,自行软禁,说要对社会负责;……总之是一片非正常状态。
后来珊珊说她看见学校医院的门已经被钉死了,她有点害怕了。
我每天从一楼爬到三楼,从三楼爬到一楼,即便是养猪,我也要做瘦肉型的猪。
那一个班的男生都很帅,全是打篮球的,正中我下怀,我每天这样安慰自己。
其实我是紧张的,随着哥哥短信中那个男生的体温一路飙升,我的紧张也随着温度计飙。
和我关在一起的老师,下学期要教我外国文学,她就跟入定的僧人一样安慰我,每天睡前,我都觉得自己变成了一粒微尘,感觉不到肉体了。
最后虚惊一场,那个男生得的是典型肺炎,我们被全部无罪释放。
当夏天来临的时候,非典已经过去了。
只是有些人养成了不断洗手的怪癖,有些人只要出门必戴口罩。
(转回到现场)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非常时期的例子。
我想说的还是《海岸线》。
《海岸线》发生在南韩北朝鲜最敏感的时期。
他们死守着这条海岸线,上头下了一道命令,“任何闯进海岸线的人,格杀勿论。
”这里聚集了一群血气方刚的男人,无所事事,死守海岸线。
暴力,性欲,在他们身上噼里啪啦地生长,然而他们始终如同笼子里面的野兽,只有大口大口的粗气和瞪红了的眼睛。
他误杀了闯入海岸线里面做爱的一对男女,我相信这不是因为邀功,只是压抑。
子弹穿过男人身体的时候,男人还在女人身上,转瞬间女人只抓着男人的半只胳膊。
于是她疯了,接着他也疯了。
她成了海岸线所有男人的女人,人尽可夫;他被辞退回家,失去了一切,他在人流如潮的马路上练习正步喊着口号……他们成了两根拉直的弹簧,被残忍的抛弃在废旧的垃圾场。
这样的暴力继续在生长,下一次就轮到另外的人。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都可能遇到非常时期,非常时期过后,留下一片片被拉直的弹簧。
谁会注意到这片布满了弹簧的垃圾场。
金同学零二年的片子了,是看过他所有电影中最不喜欢的一部。
故事不好,拍了一些疯子,疯得够透彻但看不出为什么会透彻到这个地步,只觉得傻乎乎的。
整个片子里最纠结有理的我看只有两个,金上士和美英她哥,单纯的出于友情和亲情,没有乱七八糟的心理阴影,浅点儿说就是真情实感了。
我发自内心的觉得江汉泽和美英疯过了,后者用于审美还可以欣然接受,疯掉的女孩子总是可以做出很赏心悦目的事情——从高草里走出来,面无表情的贴上正在缓慢行驶的车的挡风玻璃,又轻轻擦出去;穿着碎花裙子走道路中央用镜子的反光拦住士兵的车,脸上挂着最灿烂的笑;手持红旗跑在海水里,后面是受罚的士兵;带着血坐进哥哥的鱼缸咬死里面的鱼,典型的金基德式的暴力。
她以自己的方式把每个人推向死亡。
虽然有这些漂亮东西在里面,可这故事还是太生硬太理所当然,也许是习惯了金基德的思考,也许是他在拍这片子时受困于思考,故事在走形式符号变得没有意义。
用了张东健看来电影还是定位商业的吧,那就没什么不妥了,有明星有情节有社会关注有思考,再强调一下导演,自然有我这样的爱好者去看。
我知道金基德有多好,不在乎这样的一部片子。
生活的细节,被导演给无情的放大化了。
现代社会的种种磨差被导演放置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展开下去。
旁人的冷漠,下属于上属的矛盾,相互间的不理解,心里的压抑,个人主义的膨胀。
在这部电影里,江汉的GF是最让人厌恶的,如果你想跟人分手,就告诉他,在最需要你的时候,你都能离开,这点温存都没有留给江汉,你又何必连句分手都没说呢,怕他难过吗?
真是虚伪,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情节,但个人认为是点睛之笔,唯一能救江汉的人也离他而去,这是故事的转折点。
其实我们94生活在这种环境下。。。。
又是一部很沉闷的电影。
看完心里堵得慌。
原本好好的生活却被一次误射破坏了。
死了人,是谁的错?
一个是严格执行命令想立功的士兵,一个是爱情中的平民。
白天争执时的气话在夜里得到了验证。
从此生活改变了。
他原谅不了自己,他们不能原谅他。
女友离开了他,被杀死的平民的女友也因此疯了。
这么个精神失常的女人经常能出现在他面前,不断地提醒着他---他杀了一个无辜的人,又害了另一个无辜的人。
他怕别人提起这件事,偏偏人们总提起。
终于在人们不断的提醒中,他变得神经质起来。
我怕看那样的眼神,一个心灵开始扭曲的人的眼神。
没有了以往灿烂的笑,没有了正常人的生活。
谁都没有想到的结果。
女孩在神经质中回忆着过去的爱人的甜蜜,他把每个男人都当成了爱的人。
那些士兵就这样在她一个个亲吻中站了出来。
人性啊!
那些兽性的欲望。
女孩怀孕了,那一帮的男人为了逃避罪责,竟在茫茫的夜色里追逐一个受到伤害疯了的女孩。
他们没有一个懂得妇科知识,却把女孩围住了,在女孩的裙裾下悄悄扼杀着另一条生命...再说他吧。
影片的男主角。
从前的战友开始说他疯了的时候。
他悄悄的端起了枪射杀曾在一起有着美好生活的战友。
影片最后重现了在一起踢球的美好画面,曾经的东西已经过去,一次意外却改变了周围所有人的生活,死的死了,疯的疯了。
谁也回不去了。
昆德拉说过,生活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不管是好还是坏,我们无法修改。
只有一次。
如果生命可以打草稿,是不是生命就完整了?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创作者都刻意营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借此表达其思想。
金基德营造的世界与别人相比,更加封闭,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可能是导演认为如果不受外界的影响会将人的本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影片描绘了剧中每个人的心魔:汉楚的心魔是杀死间谍立功,金上士的心魔是惩罚处处与自己做对并且胜一筹的楚上士,士兵们的心魔是如何排解无聊排解孤独得环境带来得无聊,而疯妹妹的心魔则是希望重温被误杀的男友给她带来的快乐。
每个人受心魔得驱使,然而心魔超出个人的控制,每个人得行为结果便与环境产生冲突,称之为违规或是违法,起码也是离经叛道。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在同自己的心魔抗争,无论是赢了还是输了,结局都很悲惨,就像电影的基调是灰色甚至于黑色的,剧中人除了疯妹妹都没有笑容。
是否是导演想告诉我们,因为欲望造就了心魔,就注定人们的悲惨命运。
可是如何让心能够超脱欲望之外,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只能依靠每个人的悟性和修行了。
韩朝对峙,海岸线是天造,隔绝却是人为。人的意义被束缚在了一张网之后,命令原本就存在问题,听命也就变得难堪。军人应该享受杀戮却又同时畏惧死亡,wine woman and war。隐匿者的形象开始出现,人在自我面前变得残忍。消失的海岸线,无法弥补的自我救赎。
看不明白
金基德导演,张东健主演.多米诺骨牌效应.蔑视细小事物者,必亡于细小事--所罗门王.
都疯了~~
难怪失败 不要拍这种电影了啊金基德 莫名其妙
我是不是看的删节版?感觉乱七八糟的,情节不连贯,也不合理
喜剧
什么破电影,真是理解不了
金基德总是这么有深度!
军队哪能这么混乱?过了
无聊
也还可以,值得看
可以比直接感受多一星,因为是金基德,要了解和回味的空间很大。
神经病+操神经病的一帮士兵
战争和压力异化了谁。用了明星之后确实少了点金基德的感觉,非明星的演员来带的是陌生感和超现实的体验,明显的既定的演出方式把金基德从新带回了尘嚣,少了形而上的概括,多了现实意义的反思,这其实不是金基德最拿手的。
人性啊人性……很残酷很残忍的真实?
很早以前看的咯,都变态了。
insane
一群废物点心演活了
又名: The Coast Guard导演: 金基德主演: 张东健 / 朴智娥 / 金泰宇上映年度: 2002制片国家/地区: 韩语语言: 韩语imdb链接: tt034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