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浇米”在闽南语里的意思是:“番薯和米”。
不起眼的片名,一锅清淡的地瓜粥,简简单单。
这让我想到每天晚餐妈妈都会做的地瓜粥,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是大大世界的平凡,又是小小世界的不普通。
电影里离家在外打拼回家的儿子回家,最想念的味道就是番薯浇米,一下子吃了好几碗,我突然好想吃我妈妈做的地瓜粥了。
这碗番薯浇米大概是泉州人对母亲的“乡愁”吧。
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
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
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
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
影片节奏尤其缓慢,一反当今电影的快节奏、洒狗血和视觉刺激,乡土和老人的故事缓缓道来,更显珍贵,其中的文学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混迹时装圈多年的设计师转身导演的处女作。
与其说导演意图用某种魔幻现实主义去诠释生死与感情,不如说这本就是闽南在地人文的一种再现,托梦、信仰、魂灵与神明,在现实的闽南乡村中,仅仅是人心中最寻常不过的存在。
临近结尾有一幕点睛的镜头意味深长:千年不变的海乡与远处冒着工业浓烟的烟囱,两者置于同一画面倍显突兀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导演最终想要进入的电影思路,被现代人渐行渐忘的乡村、黄昏、晚年、生命的余尽,正如一碗最简单的番薯浇米抵不过匆匆脚步的都市、正如落难的手作农务抵不过工业化菜棚、正如过时的布偶抵不过儿孙手上的一块金属电板。
然而,正是这种人情里的温婉和时光里的延缓,才是这部艺术电影在那些一味讨好观众的票房大电影中,最显矜贵的一面。
发布电影主题曲《尚好的光阴》,娓娓道来的泉州生活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由浅入深的感受到泉州人勤劳、朴实的品质,以及智慧生活的哲理。
歌曲由叶谦作词,徐林作曲编曲,归亚蕾时隔36年再度献声演唱,亲切温柔的嗓音让观众仿佛醉入人心。
当很多人在惋惜优秀的女演员那么多,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只能演婆婆妈妈,羡慕大洋彼岸的演员,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十八也美,八十也美。
而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年暮女性打破世俗和偏见的故事,而屏幕真的缺失这样的故事,所以更显的难得可贵。
感谢方才观影团,在若有所思的时间段,给了我一次心灵的静谧和熏陶。
《番薯浇米》,发生在我曾经经过的地方。
年轻的我,穿着桃红的露肩T恤,自以为时尚,在走过惠安那个盐场的时候,发现惠安女们都包着桃红色的头巾,蓝色的紧身上衣,在海天之间,说不出潇洒的身影,我黯然伤神。
那个生长在那里的男孩嫌弃地说:这些女人脱掉头巾,黑白分明,很吓人。
我在石头房子里住了几天,小小的窗子,用石头垒成的窗栏,再加上木窗,可以隔绝风雨,一样也能隔绝世界。
于是,我没有留在那里。
斗转星移,我不知道那个男孩是否还有关注过盐场那些女性取掉头巾后的真实故事,但在这部片里,我少少地看到了一点点。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好与歹,不在于外人看待,只有自己知道。
经历,只能述说,不能评价。
想写的太多了,不知从哪里落笔,决定用这种总结的方式来记录:
1.女人(母亲)往往是撑起一个家庭幸福的精神支柱,越是简单的人,活得越不简单。
2.亲情,偶有在友情面前也会失色。
友情,在独孤一掷的时候比爱情更权威。
3.爱自己是比天大的事,可咱们都在用一辈子去爱身边的所有,独落了自己。
莫做悔事,再来一世。
4.夜里接到家里人的电话,唠叨后面是隐忍浓烈的想念。
5.我爱我妈。
#电光幻影# 《番薯浇米》闽南语版,生死不是落差,是一开始就规划好的那条路,只是,我们都没有拿到自己生命的规划书。
避不开的生死,聊起来觉得很宏大,细想想,就是最基本的一个轨迹而已。
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高潮低潮,所有的功名利禄,所有的艰难困苦,其实都是这轨迹上的图形。
正是因为先有了轨迹的开始,和轨迹的结束,这一条仓促的人生道路,才显得特别紧凑。
不知道长短为何,大概是我们内心真正的恐惧点吧。
唯有活着,才可以好好的谈论所有,看看事情怎么发生发展,听听心情是高是低,这条轨迹上一切的痕迹,都是依附,而我们对这条依附,恋恋不舍。
初看《番薯浇米》,确实是因为归亚蕾与杨贵媚的组合太有诱惑力了,知道是方言电影,知道是新手导演,但是都执拗不过对两位优秀的女演员的向往。
坐在电影院里,就觉得这种沉浸还是值得的。
导演在电影里挺放得开的,并没有预期中新手导演的唯唯诺诺,又或者重大偏差,但是叙述节奏感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头重脚轻一般,可能因为杨贵媚的戏是戛然而止的,生得活氛,死的突然,于是一场戏突然从对手戏变成了独角戏,外向型戏多的那一个还是离去的那一个。
独留下来一个不是太善于表达一般的,全靠内心的感受,缓慢的释放,自然是没有吵吵闹闹的杨贵媚的表达来得直接。
以前有些小心思,不需要演出来,或者演出来了,还有一个人会给你说出来,说破他们,于是所有的情绪明明白白。
可是突然变成了解说者的归隐。
一切就变成了一种靠心灵去感受的样子。
电影节奏整体来说还是极慢的,加上风土人情的生活模式,电影有一种晃荡着的慢悠悠的感觉,可是好喜欢,看的时候会为了节奏和画面的一点点枯燥而沉闷下,可是越看,心里的感受越多。
大概是导演自身想传递的,其实是比较直接和单一的,没有一般我们认为的很多导演总是试图一个作品里表达许多的东西,于是混合在一起,也是找不到一个平衡的表现。
而这部影片渗透的东西反而比较简单到乏味的样子,于是就是那一点主线,配合着周围的滋味,却恰恰容易嚼很久。
再怒赞一下两位主演,肯定不会尽如人意,但是还是很好看的。
电影的画面也是很美的。
导演诠释的单一性有利有弊,其实他自身想表达的一切可能并没有完全通过电影表达出来,会很含糊,但是不会太多充斥,也没有杂乱无章,也算是利弊相抵。
文艺的片,是个好东西。
作者:小佛搞特
近期最让我有所感触的电影,导演走心了,演员亦是。
先说说归亚蕾老师,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但在这部电影里,她就是一个平凡的老人,被两个儿子推来推去,还被儿媳孙子嫌弃。
表面上亲人都在身边,可她的所思所想,又有谁真的想去了解呢?
所幸家庭虽然一般,但却有挚友和可爱的追随者老爷爷。
青娥的死太突然了,唯一能够相互依靠的朋友突然消失,只能靠托梦相见,也实在是有些理想化。
不过在这里并没有对青娥的死因做交代,但看她半夜被醉鬼老公暴打出门,也是一个悲惨的女人啊。
老爷爷阿水师就很可爱了,为了上演这出老年罗曼蒂克,又做水车又送鼓槌,全心全意支持归亚蕾的所有爱好。
虽然不受子女待见(哇这段真的超生气),但依然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感情,或许是最让我感到温情的部分了。
电影里的三段配乐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老爷爷两个人一起踩水车的时候,夕阳红爱情也太可爱了吧!
二是归亚蕾坐在鳄鱼雕像旁边唱着歌谣,凄凉感油然而生。
三是归亚蕾在家里偷偷练习打鼓的时候,配上电音鼓点竟然还意外觉得契合,为了坚持追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不正适合年轻的音乐形式嘛。
虽然看完电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对老人也好,对空巢的亲情也罢,但此时此刻只想着自己以后也要对亲人都要多加关注,毕竟真心实意的人,一辈子也碰不到很多了。
1.虽然导演是泉港人,场景也是在泉港拍的。
但是电影里面所谓闽南语有三种语调。
归亚蕾杨贵媚的台湾语调。
峰尾后龙镇的莆仙语调,还有山腰前黄镇的泉州语调。
泉港确实存在这种语言驳杂的环境,但是电影里的这种驳杂恰好割裂了演员与真实群众的对立感,对于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再现有种欠妥当的考虑。
好像粗暴的认为 闽南话=闽南文化的全部。
2.归亚蕾和杨贵媚在这里演技实在令人出戏,不能说差,但是非常之贴片。
服化道很新,搭配也很违和。
每场戏都透着浓浓的表演意味,也很套路,根本不是有乡庄妇女的质感。
3.最糟心的就是剧情,这个剧情情节的设置完全是一种基于文字文本化的情节,整个故事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想化的文本幻想上,这个剧本是假想的一个现代幻觉形象将其老化贴上地域标签,而非从地域出发给人物赋予一个理想化诗意化的追求。
故事并不可笑,但在这个过程中归亚蕾的所有合理性都变成一个明摆着的演员,以至于闽南这个概念沦为一个可笑可被替换的幕布背景。
4.如果这个剧本是被李少红认可的,那只能说明她的女性主义关怀压过了对于地域本身特质的着眼。
文本的本身所有立足点变成一个剧本化的书写,而不是故事本身。
这不是关注家庭关注妇女,而是一种奇怪的悲悯,可怜式的张望一个农村妇女身上不该有的幻想,最可悲的是连幻想也是被文化之外的视角赐予她的。
如果认同它,会是对异域文化暴力在场的视而不见。
5.蔡崇达是泉州晋江人,他在《皮囊》里的文本有着强烈的闽南特质。
反观《番薯》,这造作的文本,应该设定在台湾背景下更好。
因为人文关怀也分现代和非现代的,不是说福建泉州不配有现代,而是请问你的本土性在哪?
在头巾里?
在语音里?
这是演木偶剧么?
根本泯灭了作为闽南地域的旧有的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不是说不可破坏,但是从头至尾的无视本身存在迎合现代审美的低姿态。
6.大量的对白消解了电影语言的魅力。
大量琐碎的日常很廉价,因为他们并没有撑起各种人物脉络和必然性,人物的情绪始终是造作而平淡的,好不容易在归亚蕾媳妇去骂阿水师时却有种隔靴搔痒的轻飘,好像只知道冲突的起承,然后立马断掉只会牛头不对马嘴的加一个套路化的回应。
7.据说大部分不是专业演员。
那这真的更糟糕了。
非专业演员有部分有种浓重的演的成分。
而专业演员又有一种落于一种偏日式偏舞台化的质感,这还不如《乡村爱情故事》来的有氛围感。
而这个片子的所有氛围感都是来自,电影的场景和道具?
大型舞台剧。
8.这个片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有一种文艺片的意图,但是很失败。
转场镜头和剪辑固然很不错,但是如果整体快慢节奏和人物情绪是张弛失衡的,偶尔的出场又显现出明确的调度痕迹以至于观众一直在旁观和置身两种立场中切换,到底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9.名字叫《番薯浇米》,平淡的日常的感觉,但是剧情立意是非日常化的,到头来也不懂电影是要去歌颂某种超越世俗成见的勇气还是去安慰平常的生活日常的合理性,倒是令我想起我们对番薯浇米这种东西的令一个观感,廉价。
10.番薯在闽南地区,是一种重要的作物,如果它具有文本隐喻,那么至少在这个片子里,它承载的是一团混乱的信息。
如果说美好的信念最终归于日常,那么从头到尾它的着墨就是一种沿街叫卖的算命先生,你的声闻和他的见地,永远存在一种不可取信的不对称。
技术有点生硬、剪辑有点散乱,却令人久久无法从中抽离。
《蕃薯浇米》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似乎什么也没说,又好像说了关于生命的全部。
传统未必一去不复返。
当城市化加速度地席卷而来,当技术和效率逐渐统治了世界,我们常常会忘记,中国还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的大部分老人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生活方式过了一辈子,就像影片中的秀妹、青娥、阿水师那样。
和其他地方一样,男性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家中的老人、妻子留守在渐渐破落的村庄;和其他许多地方不同,影片中的闽南小村虽破落却仍生机勃勃,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
创作者没有刻意将这些特点符号化,而是作为故事的背景编织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
渔船、盐场、多神崇拜、歌仔戏、“大摇人”、“惠安女”腰鼓舞等等场景和活动,让人强烈感觉到:“传统”不仅鲜活,还有着非常坚韧的生命力。
城乡差异也许撕裂、颠覆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在这部影片中,一条精神生活的“线”却从很久远的年代一直延绵到今天,甚至将继续延绵下去。
传统支撑着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于年轻一代也并非是毫无意义。
沉迷于玩PAD的孙子、夫妻关系紧张的儿子儿媳,在妈祖祭拜的仪式上并肩站在一起看秀妹打腰鼓,传统的吸引力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薄弱,传统也未见得必定一去不复返。
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
秀妹就好像是每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奶奶,她对亲情的渴望是那么迫切又无奈,对镜梳头想再见到早逝的丈夫,装病只为见一面在外忙着赚钱的儿子,把药换成钱却买了一堆孙子不再喜欢的玩具。
亲情并非全然消逝了,儿子回到家一口不吃妻子准备的一桌好菜,却一碗接一碗喝着妈妈做的蕃薯浇米;小儿媳不得不告诉婆婆青娥去世的消息,那一段不忍其伤心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让人动容。
只是疏离,就像大部分中国人所习惯的亲情那样,渐渐就变得只是疏离。
编剧是慈悲的,秀妹拥有一份没有一丝疏离感的友情。
这部散文般的影片,以秀妹和青娥之前的情谊为主线。
外表上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内敛的青衣,一个是活泼的花旦,然而她们的内心深处都恪守着一种倔强,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相信的那些东西,那些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联结。
倔强是孤独的,但孤独是可以互相阅读的。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青娥遭遇丈夫家暴夜半来找秀妹,秀妹平静地给她在床铺靠里那一边放上了枕头,青娥看到阿水师给秀妹做的木枕,顿时忘记了自己的烦恼替秀妹高兴了起来。
所谓至亲,是彼此间没有心灵隔阂的人,是对彼此的喜怒哀乐能共情的人。
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不幸也幸。
秀妹和青娥毫无保留地将关怀、信任和爱给与彼此,她们就是彼此的至亲。
人生在世,得此一人,其实足矣。
平淡中未必没有激情。
影片最让人感到惊奇之处,是在老年人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那些如泉眼般涌动的激情。
阿水师对秀妹的爱真挚而痴心,品读起来,“从前慢”的感觉流淌在心中。
爱一个人是为她做一个枕头,是为她削一个腰鼓棒,为她种一爿花,为她造一个水车,阿水师的爱情是一种“手艺”,在不急不缓的时光中却显得暗潮汹涌。
相对于阿水师和秀妹的淡定,年纪稍轻一些的青娥,对日常生活的热情从未因为各种不顺遂而消减。
她为弄清楚外商蔬菜大棚里种的菜为何比她种的好吃,跑去偷菜被抓个正着,秀妹把结婚戒指给了保安方解了围。
对于“变化”,固执又笨拙到可爱的抵抗,是青娥的激情。
《蕃薯浇米》是秀妹这个人物的暮年心灵史,青娥突然离开人世是影片的转折点,虽然故事还在平平缓缓地继续着,秀妹的内心已然发生了剧变。
原本对凡事有要求但并不强求的她,开始要强求,开始要做一些她可能无法做到的事。
秀妹偶然得到了青娥打腰鼓穿的衣裳,于是执意要加入腰鼓队,哪怕遭到众人耻笑。
深夜在黑暗的屋里凭空练习击鼓动作的那一场戏、烧掉蔬菜大棚的那一段影像(不知是真烧还是酒后的幻象)——她如此用力地想要去抓住和青娥之间,那最后一点点的联系——让人落泪。
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突然走了,唯一能做的,可能只是想她所想、做她所做,如此才能面对失去的恐慌与悲恸。
秀妹被归亚蕾演活了,甚至演得出神入化,静默与激烈之间来回错综的心灵历程,通过她的神态和动作自然地传递出来,重重撞击着观众的心。
《蕃薯浇米》让我回忆起儿时的小镇,屋前有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沿着屋后的泥土小径可以走到弯弯的河边,去到哪里都能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孔。
过去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有多少这样的小镇已经消失或改变了样子。
再过一些年,秀妹的村子还会是影片中那样吗?
然而,春节又快到了,城市里那么多的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老家,哪怕油菜花地已经被楼房取代,哪怕小河边也不再是旧时荒草丛生的模样。
所有的变化中是否总蕴含着一些恒久停驻于心的东西,它们至真至诚,永远也不会改变?
生活未必如我们所想象,生活也许是一个圆。
20200120--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特洛伊的暮光8.2赵琦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看完电影之后,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是每一个想法似乎又从主观理解上不那么贴切导演的主旨,可看完之后,又是满意的。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有这样一句话,“从此只有眼前事,没有身后身”,而在这部电影里,似乎一切都为了身后身,没有眼前事。
归亚蕾老师的角色一直在为家庭,在为朋友,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没有在为自己,不治病,不贪嘴,不恋爱,可这并不是她不想,认真看电影,发现这一切都是她很想做的,她会因病痛而难受,会知道海鲜好吃都给孩子们,清楚自己和阿水师在一起会开心,但是她都拒绝了,理由呢?
她是一位母亲。
不管语言是否相同,这一份母爱想必我们都看懂了,像青娥说的,她把三家事又变回了一家事,把一切负担都归在自己身上的今天,在做好一切身后事后,依然为两位儿媳做好了两碗蕃薯浇米。
何为蕃薯浇米,无非就是简单,看似无欲无求,却配上一份小菜才更好吃,也是儿子烦恼之时,一饮而尽的欢愉。
秀妹守寡多年,一直陪伴她的青娥就是她的姐妹,姐妹的离开,是她身后事的最后一件。
也是因为姐妹的离开,多了一些神灵的概念,无论是师傅还是托梦,都是一种最初心的美好,拥有了这些美好,秀妹的离开才会那么舒适而安详。
就像彩蛋那样,给大家最简单美好的祝福
它是超出我预期的一部好作品,有足够明晰的精神内核,能够让人思考的故事和唯美的画面,这是一部非常有获奖相的影片。
终于在平遥电影节上看了耳闻了一年有余的电影——《蕃薯浇米》。
之前对于这部电影的认知只停留在导演是叶谦,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一、对于电影的评价在看片之前,本着我那令人讨厌的谨慎态度,并没有为这部电影说过一句好。
而且在对影片的关注中,了解到导演犯了许多新导演都会犯的毛病。
在我批评之前,我想先说说看完这个片子后,最直观的感受。
站在电影从业者和文艺片爱好者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当得了一个“好”字。
正如《蕃薯浇米》的电影名,这是一锅清淡的地瓜粥,正如我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它不浓稠,水米分离,有一丝丝克制的甜度。
可以也有泉州人对于母亲的理解。
可以说这部电影用叶谦导演独特的视角,结构了一个泉州女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突围。
这个电影足够好的原因,是她其实内核只讲了一个女人的故事。
作为新导演,能够克制的只讲一个人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赋予情感,确实当得了一个好字。
站在电影消费大众来看这部电影,我的评价是——担忧也如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这部电影不是一部讨好大众消费者的电影。
如何完成电影向市场的转化,这也许真的是宣发公司要解决的难题。
也许,可以借鉴《桃姐》,这个电影讨论的是一个老人在现代泉州背景下,如何突破信仰、习俗和生活中的种种拖累?
(但这个话题其实在大众眼中并不够直接);也许,可以说画面足够唯美;也许,可以说影后的故事;又也许,借鉴《爸我一定行》的营销,以闽南文化的共鸣为宣传点?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难卖的电影,因为它和主流消费人群有一定的偏差。
所以,我对电影的评价是:它是超出我预期的一部好作品,有足够明晰的精神内核,能够让人思考的故事和唯美的画面,但这个片子怎么能好卖是我很期待得到答案的。
同时,这是一部非常有获奖相的影片。
(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到部分剧透)二、对于导演的评价1.关于细节:从影厅出来后,我在朋友圈发了我对电影的评价,说的是真话。
我看到了浇米的清淡和蕃薯的惊喜,我也看到了有些米粒没有煮熟。
这些没有煮熟的米粒,恰恰是导演不能割舍的情怀,也是我之前所说,新导演容易犯下的毛病——“想要的,太多了”。
我们从影片里,能看到很多泉州的民俗,很多小物件,小事情,小镜头。
也许那是导演的情怀,也许那是导演想介绍给大家的一些不能割舍的东西,也许是限于篇幅,本来有深意但我不能理解的东西。
但确实有一些小镜头在整部片子里稍显多余和繁杂,这些杂质只这碗《蕃薯浇米》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同时,我也看到了导演对自己的强迫和克制。
一个细节:片头,归亚蕾在海边捡了死鱼,但并没有交代为什么捡;接近结束的时候,才从腰鼓队的人口中听到解释,原来归亚蕾捡的死鱼是喂给流浪猫的。
我能想象也许导演中间有拍喂猫的镜头,但最后被剪掉了。
也有可能压根儿没拍(这就更厉害了)。
其实这个细节,恰恰能够反映导演对自己的自我要求和克制。
从这个细节上来说,我会给导演加分。
2.关于美术:没说的,棒!
整体影片美术都非常好看。
特别是导演给每个角色都赋予了颜色:红色/蓝色的归亚蕾、蓝色的杨贵媚、紫色的大儿媳、黄色的小儿媳;每一个女性身上的颜色都显示出导演对于女性角色处理的细腻和偏爱。
每个人身上的颜色恰恰代表了这个人在影片中的符号。
红色归亚蕾对生活的向往乐观和小女孩心性;蓝色归亚蕾的难过伤心和对杨贵媚的想念;大儿媳世俗一样的颜色和小儿媳黄色的危险。
不得不承认导演在美术处理上的功力是非常顶级的。
三、关于人物在回北京的路上,关于人物我想的是最多的。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部讲众生相的电影,特别是电影开场的大概40分钟内,其实讲述的故事相对比较散,其实看不出来故事的主线是什么。
到电影的后半段,才慢慢讲前面散落的珠子穿起来。
如为什么归亚蕾一直在梳头、为什么要骗儿女病了、为什么对村里的老阿婆那么好等等。
突然惊觉,其实这正是一部讲泉州女性如何突破传统的电影,里面的每样东西似乎都有含义。
归亚蕾在被各种世俗偏见、家庭儿女压力中,如何从坚持乐观到最终放开自己的故事。
细细品来,还颇有味道。
1.跟内心的对话看起来,这部电影有两个主角;而实际上,这部电影只有一个主角——归亚蕾。
剩下的两个关键人物,是杨贵媚和村里的老阿婆。
这两个关键人物,在杨贵媚死后,对归亚蕾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他们俩,恰恰代表了归亚蕾的两种归宿——死亡或者爆发。
归亚蕾在杨贵媚死之前,是一个负担集中,但乐观和向往美好的老太太。
虽然每天有许多繁重的事情要处理,但似乎对生活并没有失去希望。
所有的生计、病痛、感情、儿女都在用世俗的方式处理。
得不到解脱也并不快乐。
而在杨贵媚死后,蓝色的归亚蕾似乎开始了灵魂的对话,这是她和杨贵媚和老阿婆之间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她虽然乐观,但并不如杨贵媚洒脱,但又不想变成老阿婆那样,似乎并没有灵魂的活着。
所以,她最后选择了转变。
2.跟人的对话冲破人的禁锢,也许是归亚蕾这辈子最大的障碍。
面对失去丈夫后,家庭的负担,其实她并不是不期望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从她对老头(代表诱惑)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但世俗对她的禁锢,让她一直都不敢迈出这一步。
知道她拿到了杨贵媚的衣服、得到了神明的指示、看到了和自己身上同样有着挣扎态度的杨贵媚的灵魂、看到老阿婆对她的鼓励、看到尼姑来看她最后一面。
最后,她放开了所有桎梏,做了所有她一辈子想要做,但不敢做的事情,了却了所有的心结,然后归于平静,从头再来。
整体来说,如果《桃姐》讲的是老年人最后的生活和归宿问题,那么《蕃薯浇米》更多的讲的却是女性如何突破传统,放开自我的过程。
妈的,这是部讲女性的作品啊!
《番薯浇米》,意为地瓜稀饭。
很难得的一部完全闽南语作品,或许是因为自己是福建人的关系,所以对这部电影有格外的期待,虽然不会闽南语,不过分外耳熟。
影片中的很多情节也曾是儿时经历过的,闽南大社、歌仔戏、老旧的雕花木床、惠安女的头巾,所有元素加起来很好诠释了地域特色,归亚蕾老师将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村老妇“秀妹”演绎地再自然不过,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家庭,早亡的丈夫、外工的儿子、冷漠的儿媳、不亲的孙子,所有的一切加起来让这位传统的老妇对生活不再抱有期待,只盼平安喜乐就好,唯有好姐妹“古娥”的陪伴给了她一丝欣慰,印象深刻的便是在火龙果地里两人俏皮的互动,好景不长的是姐妹突然离世,感受到人生无常的“秀妹”想要换种活法,努力练习腰鼓却也抵挡不过岁月的摧残,一切的不顺恍如大山般压向她,也砸死了她心中的稻草,最后她在理发时悄然逝去。
虽然是新导演,几场过度也略显生硬,不过不影响感官,从镜头下能感受到导演所想表达的,从题材到故事,从人物到表达,都用最淳朴的方式映入眼帘,直击心灵,虽然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可是很多农村依然传统而老旧,这部电影也很好的把它代入给观众,着实喜欢。
意象太多了,两个儿媳妇黄紫对比,棺材,神明,燃烧的大棚,黄牛,还有那一碗番薯浇米。愁闷蔓延到心头。
做作。
班铁翔大叔好美惹~
很少能够看到的被忽略的老年女性的故事。闽南语和她们的生活世界,加入了很多生动的细节,值得一看。就是过于跳跃了,歌曲也用得太多太夸张。
记得当时标记过,怎么没有了?
@腾讯视频【6/10】罕见的大陆的闽南语电影,整体的感觉还满喜欢的,有闽南地区的风情画的意思。但故事实在有些单薄,甚至有些混乱,而且配乐也用得有些奇怪。
四旧破除不彻底的存在,出发点不错,力不从心
难得有人以惠安女拍了个电影,展现了民俗文化。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优点。建议导演再学几年。
想不到一个时装设计师,拍出来的电影作品却是这么朴实又真实的。泉州渔村的老年村妇临死前的那段时光,最不被人们关注的群体,导演用他的美学来表达了,有浪漫有信仰也有迷信,这就是真实的中国农村。杨贵媚和归亚蕾演起农妇来居然一点不膈应。
场景都很熟悉。峰尾。加油。叶谦。
PYIFF18,观感上一度觉得这就是去年的《过昭关》,只是不如去年那部里素人演员的表现更好,节奏也更好,职业演员的表演都太过,看看看着一丝丝的乡村感都没有了,地域感也全靠方言强撑了。这个制作团队盘子搭的很好,但最终的呈现比较一般,各方面都有点过了,特别是音乐的部分。整个故事的节奏不太好,主要还是故事线的取舍问题,杨贵媚的角色死了之后,这个故事的生命力基本上也就跟着死了。好是一回事,合不合适是另一回事,这就看新导演如何取舍了。夕阳恋的故事,还有点传统和现代的对抗,片子最终传达的那种价值观的保守很中国了,够腐朽,当然,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拍成这样,实在没什么可聊的,跟平遥大部分的新导演作品差不多,也就看看故事得了。
(2022.7.16)
剧作还行,影像不行。摄影糟糕,余味全无。有几场戏本来可以拍得更好的,比如人鬼对话和牛的追逐,都拍糟了。电影语言需要重修。
电影开始滚动演职人员名单,回眸成了她们的绝响,但又有谁可以永生呢?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空巢老人的电影,不如说这部电影试探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在小乡背景下理想化宗教化的老年人之间的情与爱。在混乱的以妈祖为中心的宗教体系中,人们的选择和抉择还是遵循心中早有的答案的“天意”,所以说这是一部可以让人笑着觉得很美的悲剧。但是这部电影也有着较多的“线头”:比如故事发生在那个年代?青娥为什么只在偷菜的时候感到眩晕?呈现了咳嗽和眩晕之后,青娥死的真正病因是?为什么秀妹说自己是装病,但半夜给儿子打电话的时候却咳嗽得那么严重?为什么渲染秀娥情绪的时候用摩登的背景乐?为什么秀妹在后面又突然接受了与木匠进一步的发展?秀妹在跌倒后是怎么做到突然消失的?为什么最后理发师发现秀妹去世只是静静地走开了?铺陈转折稍唐突了些。
作为年轻导演的处女作,真的是靠大女主撑起整部片。虽然剧情略显割裂和不连贯,但是有些细节还是不错的。
光民俗展示还不能被称为电影
2019PYIFF:慈悲之心与对抗孤独,非常真挚感人。思念如水啊,女性断背山的情愫。杨贵媚委屈的时候太美,归亚蕾散发着母性弧光。
3.5
其实有点简单了 但姐妹间的友情还是让人感到温情 特别是杨贵媚叫打屁股的那一段 太可爱了
两位影后同台飙戏不容错过,但这绝不是一般的乡村题材女性主义电影!叶谦有种魔法,他的电影质朴却华丽,智慧又带着童真,让人觉得魔幻中透露着一种奇异的浪漫,这种浪漫流淌在细细的皱纹里,缓缓前行的脚印中。作为导演处女作令人惊艳,有着绝妙的审美和音乐品味,对他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