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当代水浒传金瓶梅的凄凉感,冷门佳作。
ps:当年领导还说要修路,到头来也是一句空话,总之就是没钱!
替屠户超度的和尚没有得到尊重,人们总是对和尚说钱、还俗做买卖娶老婆、小姐、杀生等俗话。
修缮佛像也是为了那点香火钱苟活度日。
宗教科长收礼拿水果的时候你笑的很灿烂啊!
唯一虔诚的善人被当皮球踢来踢去,这穷乡僻壤能活下去还管什么信仰呢?
1.改革春风+文艺排练强烈对比和尚讨生活的惨状。
2.师兄擦摩托对比破自行车,上色佛像花了3000说花了1000,对待师弟没有一点慈悲,就说没钱。
3.化缘需要个功德簿,这年头没人愿意无名做好事,和尚为了生存也得说谎坑蒙拐骗。
4.警察欺软怕硬,愚弄和尚。
把💰收了自己吃喝了吧,真是凄凉。
把和尚和妓女关在一起看性病教育片。
妓女反而是电影里少数稍微正常点关心别人的。
5.信不信佛无所谓,但是我知道有因果报应。
妓女:啥因果报应,外面做坏事的逍遥着呢,受气的总是好人。
和尚:坏事做的多了,他也活得不舒服。
妓女:就像那个省长似的,做坏事被枪毙了,老婆也疯了。
那个二蛋也吃喝嫖赌没有好报应。
6.瞎子看人,和尚算命。
广场烟火表演只觉得聒噪,以乐景衬哀情。
后面车上谈及大肚女人就有黑色幽默意味了。
信仰崩塌也抵不过冻馁之患,请五台山师傅开光,也不能说多少钱,这东西讲究个缘分,多老实的人也得讨生活。
老乡听到3000块钱也咳嗽一愣,本来筹到了钱被各种阻拦间接害了另一家。
7.最后的绝杀讽刺就是塑完佛没开心一会,新建的“致富路”又要把这最后的归宿拆迁了。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古老的文化信仰也在崩塌,善良在崩塌,精神在崩塌,初心也在被人遗忘,和尚最初也有良善之心,普渡众生,但一入红尘深入海,行将就木的残酷现实把他洗礼了,也就不纯粹了。
后来用不纯粹的佛心却换来了拆字,是打击,也是放弃。
电影好看,但看完之后心中悲凉。
社会残酷,勇者胜。
MISS张给我们看了这部片子。
是宁浩在北电的导演毕业作品。
看完后甚是喜欢。
宁浩真是近年来少数争气的年轻导演。
上星期的影评我写的是《1.0版的宁浩》。
这相对于后面的《石头》,在宁式喜剧上来说,的确是1.0。
但故事本身的现实意义,也许甚至大过《石头》。
眼光很奇特。
一个山西贫穷小村南小寨。
一个村里唯一的和尚,守着破败的小庙宇。
想尽各种办法想要重修不小心被他砸碎的佛像。
有些魏敏芝式的过程。
但最后想尽一切善的恶的方法终于修成的佛像,最终被告知,村里要开路。
庙要被拆。
黑色幽默的结尾。
这个主题如果说大,可以很深刻的开掘下去。
1989年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对中国现存的佛教道教隐士进行了探寻。
在《空谷幽兰》中也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类似问题进行了关注。
信仰的逐渐消失,金钱物欲关系的社会,和尚这个特殊的群体,如果生产面临威胁,在宗教和吃饭上,会如何选择?
片中的和尚,很有意思。
修佛像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赤裸裸的告诉你:这是为了吃饭,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更多的香火。
可是香火毕竟是香火,尽管都是吃饭钱,我们叫做工资,用在和尚身上是香火。
因为信仰。
不能不说,这个年轻的小和尚,他并不虔诚:他也会对村里好看的女孩儿有些许动心;他也会为了要钱最后搞起了功德簿算起了命测起了风水,他甚至也抽烟。
这个香火之路不是那么的纯洁高尚。
但他依然是有信仰之人:他潜意识认为南小寨的村民都是杀羊的,需要一座积德的庙宇而不愿离去或还俗;他对色依然是保持戒心;对遇到的妓女,尽管排斥,但最终依然产生同情之心。
这是一个真性情的当代和尚。
恪守禁戒,倒不如向善之心来的叫人喜欢。
化缘未遂被警察拘于小房间的一幕是最富戏剧性的。
三个妓女与他同禁一室。
进门扑面的是字正腔圆的性病防治知识。
极端的矛盾冲突。
但宁浩处理的是非常冷幽默的。
相当的宁浩。
那些恶俗的现实情节,被拿来作为背景。
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有些心酸。
给予小人物的最多还是悲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
很容易的想起《石头》。
一个小妓女那一声“还有署名权呢”与石头中小盗贼的“牌砸!
班尼路!
”,电视机里打击黄赌毒的录像带声音,与石头中结尾玉石发布会上的“有一个石头会唱歌”,还有一帮妇女粉墨登场的“千手观音”,是如此的承上启下。
也许此一幕也是剧中最不真实的,但这种不真实,也许也是导演的故意为之。
我看完后想起去年去峨眉山及乐山的旅行。
山上的寺庙,香火旺盛。
庙里最好的生意是卖莲花灯。
有姻缘灯,健康灯,学业灯事业灯。
种类繁多。
无数游人去买个三盏五盏,好像也不是那么便宜,但终归是难得的旅游,信总比不信好,图个吉利。
于是庙前的莲花池堆的满满当当,不断有人去捞熄灭的莲花灯清理。
又或是给游人自己买的佛像开光。
五十元一人,分批进入。
和尚念段经文,瓶子里撒些水,算是开了光。
络绎不绝的人排队。
我记得其中一个和尚,带着眼镜,不算瘦,一边跟游人解释怎样写祈福的纸条(说要把字写大一点不然他师傅老花看不清),一边收钱,可手里拿的,是一本经书。
在看。
亦是好的,其实信仰与金钱,未必不能平衡。
我看电影都很理想主义,比如到那个男的塞给他一百块钱求他说好话骗骗他女朋友的时候,我非常希望他能在犹豫之后把钱还给那个男的,但还是能帮他说好话,虽然这种行为也算是成人之美,但毕竟是拿了别人钱,总觉得从道义上讲很不对劲;还比如,最后佛像落成他开光的时候有人在庙门外搞测量的时候,我以为是政府终于发现这座百年破庙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小和尚这么长久的坚持总算有了回报,从此以后再不为他和庙的命运奔波。
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这就是宁浩的高明之处,他就是讲一个小人物,一个被社会逼迫的快没有饭吃的小和尚,他只认一个死理,他当惯了和尚,他不会还俗娶媳妇,更不会扔下自己的破庙去大师兄那个好庙里过好日子。
于是他拿了别人的钱,帮别人说善意的谎言;最后小和尚站在那堵写着大大的“拆”字的黄土墙前,呆呆的痴痴的,我想那时他一定想到底是因果报应还是四大皆空?
一个小人物的一件小事却控诉了一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的诟病。
尽管有人说这个小和尚用了一些卑劣的手段,似乎在说主角是个相对不够正面的人物,但我还是习惯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主人公。
小和尚本是单纯的,他的目的单纯而明确,修庙修佛像收香火钱让自己活下去。
可能这是和尚的一个传统观念,至少他在坚持一种生存下去的信仰。
他以为政府会帮他修,谁知道政府的人敷衍打发了他。
在政府大院有一些细节与小和尚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极浓。
他们搞文艺节目,朗诵的内容都是赞美“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那么的净,把所有的垃圾都留到昨天,共同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还有那个小安,看似要拿吉他给《杜十娘》伴奏,让人不禁失笑。
打牌休闲,收礼修教堂……这都是对社会风气官员习气的揭露和控诉。
还有在派出所的那段,派出所的人出于对“人民负责”推断他是骗子,其实应该是觊觎他化缘的钱吧,他们放走了人没收了钱,他们抓来了妓女象征性的关押了一下,最终还是要收罚款。
而妓女们的窃窃私语却在那个时候比那些表面正义实则龌龊的收罚款人员更具人情味。
在别人都沉浸在喜洋洋的过年气氛之时,小和尚连这以后的吃饭生存都成了问题。
多次碰壁,短短的几十分钟描写,这个人物要活下去,要坚持自己的生存理想,必须转变,他于是被迫异化。
化缘、算命、骗人。
他终于筹到了修佛像的钱,庙虽小,我是主,小和尚认真的做着开光仪式,我想那时的他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佛塌了。
上报、化缘、算命,都不好使,或多或少地都引来暴力。
万般无奈,柳暗花明,一个大病人求缘,花钱的意向很重。
于是修了佛。
兴致正起,看到庙外一个“拆”字。
为了路,上面把佛连同庙一起趟平。
很妙的缘分,佛塌了,但是佛没塌。
为了修塌掉的假佛,佛塌了。
所以,关于世上所有的因缘际遇,看清是泥佛,还是心佛。
然后,再拜下去。
《香火》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更是一场关于人性、信仰与现实的深度探讨。
影片以一座破败的寺庙和一位坚韧的和尚为中心,展现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却又极具现实意义的世界。
抛开信仰的层面不讲,《香火》这部电影便如同一幅细腻且深刻的画卷,缓缓展开,将社会现实的讽刺意味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其语言犹如诗人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文学性,让人在品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现实的荒诞与悲凉。
影片的开头,和尚为了修缮那座破旧的佛像而四处奔波,他的身影在尘世中穿梭,却屡屡受挫。
这不仅是对个体在社会大环境下奋力挣扎的生动写照,更是对现实社会对于个体努力的漠视与不屑一顾的深刻揭示。
当和尚满怀希望地向政府部门求助时,却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这种官僚主义的敷衍与拖延,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古老的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在这里,电影无疑对社会上某些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而在这片喧嚣的尘世中,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内心的那份纯真与善良。
正如卢梭所言:“人类天生是善良的,只是社会使他们变得邪恶。
”影片中,和尚的遭遇以及周围人的冷漠与自私,都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尽管和尚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与原则,但周围的人却纷纷沦为了利益的奴隶。
他们为了金钱、地位而勾心斗角,忘记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善良与同情。
这种现实的对比无疑让人深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还能守住内心的那份纯真与善良?
更为讽刺的是,当和尚为了筹集资金而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甚至采用一些不正当手段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
叔本华曾说:“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的理由。
”在这里,和尚的行为或许可以被理解为无奈之举,但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道德底线的失守与利益的驱使。
这种讽刺不仅让人痛心疾首,更让人对社会的道德沦丧感到担忧。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与原则?
而电影的魅力恰恰在于此,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现实社会的种种讽刺意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个世界的荒诞与悲凉。
正如卡夫卡所言:“生活就像是一场无止境的逃亡,而永远找不到出路。
”《香火》中的和尚,正是在这场逃亡中不断挣扎、寻找出路的代表。
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坚守信仰与原则的人和事。
同时,《香火》也向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与精神的空虚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时代里,人们似乎都在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努力奔波。
然而,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空虚和迷茫。
这种矛盾不仅让人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更让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电影的这一揭示无疑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此外,《香火》还通过其他角色的刻画进一步展现了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那位愿意帮助和尚的妓女小红,她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却拥有着比金钱更宝贵的善良与纯真;还有那个企图哄女友开心的小伙子小明,他虽然年轻幼稚,但却代表着现实生活中无数为了爱情而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以及那位一心想为妻子求药治病的丈夫大刚,他的坚持与执着让人感受到了亲情与爱情的力量。
这些角色的存在使得电影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并深入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香火》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功地捕捉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讽刺意味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影片似乎在问:在现实的压力下,我们是否能守住内心的纯净与信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个体如何平衡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香火》通过细腻且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荒诞与悲凉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坚守信仰与原则的人和事以及思考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初心与方向。
正如柏拉图所言:“我们一直寻找的就是我们自己。
”而《香火》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寻找自我与反思社会的机会与启示。
电影剧情是这样的:南小寨村庙里的佛像倒了,和尚历尽千辛万苦想把它修好,却在一路上遭到各类人等的欺凌。
第一次化缘凑到的1000多块钱被警察没收,第二次学人算命赚来钱却被流氓抢去。
最终,走投无路的和尚借看风水的机会骗来了3000块钱修好了佛像,却发现命运和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寺庙挡住了村里的致富路,即将被拆除。
宁浩,新晋商业片导演,不像师兄贾樟柯一样始终如一的将镜头对准底层的人们,而是一步步走上了商业化电影的创作之路。
但其这部处女作,对比所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都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珠玉之作。
南小寨村,一如存在于北方人记忆中的那个小村庄,破庙,平房,羊群,土路,嘈杂的街道。
镜头和画面真实而富有质感,所有的一切都将我们带回那个刚刚开放的90年代。
那个时代,有钱的人还不多,一辆摩托车就是当时的奢侈品;那个时代,还没有今天的大保健洗浴一条龙,小姐们都在美发店里;那个时代,村子里人很多,羊很多;那个时代,是中国被商业化浪潮吞噬的一个开始。
和尚本来过着安静的生活,靠着不多的香火钱养活自己,本来与世无争,好比喧嚣世界外面的一份子。
然而,佛像的倒塌让和尚不得已的去面对这个变化中的世界,他千方百计去筹钱,在这个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佛像倒了,寓意着信仰的崩塌。
一步步筹钱重建佛像的过程,也是信仰的重建过程。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处,重建起来的佛像,却成了村里致富路上的障碍,不得不说这是何等的黑色幽默!
影片中北方荒凉的冬天,似乎也衬托着那个时候人们开始荒凉的内心。
影片在大同拍摄,不知是否存有导演更深的含义。
大同,意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这座名为“大同”的北方古城,却不知城里的人们是否找到了“大同”的真正含义……
“香火是一个很现实的命题,我们在精神和物质之间挣扎。
但最后,物质战胜了我们。
”宁浩笑道,“你明白吗,原来我们不需要精神,我们需要的是物质,我们要活下去。
但是物质战胜了我们之后呢,会有更强大的物质干扰你,因为你已经物质化了。
”这是《香火》所要表达的命题。
这部成本10万的DV作品,宁浩自己投拍,叫几个哥们来演。
这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作品。
从毕业作品来说,是不错的作品。
冰天雪地,贫瘠的土地,人们的生活条件如此缺乏,庙竟然也存在着,而且是那么的破。
民间存在的庙宇,既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道教。
而是同村族人祭拜的村庙。
有求必应的佛像,最终也成为一堆乱草。
只是红纸上还会写着佛法无边,功德无量。
小和尚虔诚吗,不也是为了自己有可居之处。
多么讽刺,相比之下,少林寺等公关做得十分好得,可惜小和尚的信仰不是招聘广告上的“我佛要你”,而是"佛在哪里“。
城市近代化建设中,”村村有庙”的情景不再。
甚至,当人开始漂泊时,所信奉的神明也随着迁徙。
这倒有几分“佛在心中”的况味了。
香火存在不同的”神明“谱系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儒道释都有自己的一票信徒,孔子与上帝同居一室亦不足为奇。
而信众的迁徙却会使香火衰弱,虽然不至于像片中一样连个庙都没有。
宁浩的处女座。
讲述了一个穷和尚为重修佛像,三次进城,求而不得,借而不得,讨而不得,最终却是靠着欺骗获得了修佛的资金的故事。
化缘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尚信仰一步步崩塌的过程。
没钱的时候,和尚苦苦支撑着信仰。
看到周围贪癫痴的众生活的都比自己滋润,和尚的信仰满满动摇了。
随着一点点的丢掉信仰,和尚似乎也渐渐找到了生财之道。
可是一个悖论出现了,当初和尚是因为捍卫信仰,即修佛像才需要挣钱的,但在捍卫信仰的路上,他却丢掉了信仰。
说穿了,我们其实都是那个和尚,我们不想被金钱所困,所以拼了命的去挣钱,但殊不知,拼了命地去赚钱这件事,就已经把我们困住了,我们都陷入了一个与初衷背道而驰的怪圈里。
电影的最后,和尚心中已没有了信仰的隐喻物——佛像。
没有了佛,自然也就没有了畏惧,进而也就没有了敬畏善恶,敬畏因果的念想。
没有了敬畏之心,自然也就没有了底线,没有了良知。
这是一部宁浩用了四万块钱拍摄的小成本电影,模仿痕迹较重,但是移植的非常成功!
这样的电影,耐看。
和尚和自行车和尚筹钱明面上目的,为了修倒塌的佛像,有佛像才能有香火钱,才能活下去。
至于暗线或许还有其他目的,比如个人私信等,姑且不表。
既然有了目标,那就想办法搞它。
正常的找组织,亲朋好友,搞不到;那就见招财招,别人能乞讨,我就化缘,别人能算命,我也能做法,只要能来钱,那就整。
谈信仰太高大上,不至于,只不过卑微的活着,但至始至终,小和尚从没抱怨放弃,一直在努力地活着。
虽然最后的拆字,宣告了出发的目的就已然错误,在别人看来白忙活一场,那又怎样?
佛像立起来了。
关于信仰、生存及其他。感谢贾章柯
阿基考里斯马基式的悲剧,从头悲到尾
想不到宁浩也拍过第六代“和谐中国”系列呢,感官上的象征性更强烈些,尤其像开头颓败的寺庙,这种对物质环境的敏度延续到了后面的商业片。
从毕业作品的角度来看 很棒
搞好电影容易把身体搞垮。
宁浩最好的电影了吧…后面再也没有超过的了
看了介绍就不想看,故意讽刺佛门中人,你想揭露社会黑暗,腐败,用别的去隐喻,非要用佛教,也真是醉了。哎~~~ 一声叹息~
这处女作像一篇小说还是古代小说
一个和尚的堕落史。宁浩真是可攻可守啊
宁浩不能像他的学长们那样在体制内拍片,独立投资才能拍片。世纪之初中国的高校全面停止了包分配制度,这个故事就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关于体制崩塌的寓言。其实是比较矫情的,这个矫情不是说表达,而是说故事本身。第二部《绿草地》就好了很多。不过作为处女作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毕竟宁浩拍这部片子时才25岁啊,如此高的起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罕见的。
一个无奈变恶的故事,题材难得。像纪录片,也很有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镜头感。场景之间是跳跃的,有留白,这就是不商业。
佛像的坍塌预示着和尚筹钱之旅的展开,他想到过政府、师兄、表哥、化缘等方式,现实的正常世界在和尚这里成了非常世界。那里的很多规则是和尚不知道的,这才有了受到启发的和尚去算命一说,打趣的是,那辆从来在归去途都会掉链子的自行车在和尚骗到3000元后终于没有再出毛病,但等着他的是更大的掉链子
可怜
tui
宁浩处女作,恍如贾樟柯。
中国的确是缺乏神之信仰的国度,宗教的世俗化作用是满足对福禄寿的渴望。你可以说这带来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不可否认,这就是这片古老土地所蕴含的最原始的生命力。
因果报应,得而复失的没完没了。“领导推来推去,看到有利可图还打白条没关系我是好和尚,我抽烟但我不吃肉所以我是好和尚,我问师兄借钱人家没借我爆粗但我是好和尚,我学人家算命先生摆摊抢生意尽管钱交“保护费”了但我是好和尚,我教育人妓女要知道恶有恶报没收感谢费所以我是好和尚,我给人情侣有偿说面相匹配所以我是好和尚,我拿12块钱号称五台山大师开过光的mini佛祖金身给穷人家有偿“辟邪”所以我是好和尚。”综上,相关领导同意拆除。论黑,宁浩是专业的。
不行🚫
信仰不真。
肤浅,虚伪,匠气,刻意,功利,野心十足!!!PS:佛像崩塌可以重新塑,可是信仰的崩塌……就好像电影是导者心境的折射,一个太想成名,急功近利的导演是不可能拍出深层次的好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