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不是“国内第一部谍战大片”,这并不重要;但《东风雨》绝对逃不开和《风声》作一番比较。
事实上,我记得看报道说,范冰冰曾经很“轻蔑”地说,《东风雨》要表现的是“人性”,“而不是兽性”。
这固然很有王婆卖瓜的嫌疑,但也说明两者实然有很大差别,同时又说明,虽然都取材于谍战,可如果成品竟然像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那将是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失败。
就风格而言,《东》是流动的、开放的、宏大的、灰色的,《风》是静止的、封闭的、狭窄的、黑色的,前者像天上滚动的乌云,后者像砚台里凝住了的墨。
个人认为,《东》长于讲故事,但对于那些冲着“间谍戏”去电影院的观众,它进入悬疑高潮的脚步未免太过拖沓,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慢吞吞的态度,要想让观众的心悬于一线、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风》长于气氛渲染,但相比原著的“堆得简直要溢出来”,它的实际内容就好像价高精美但分量少的菜肴,不够吃。
OK,回到电影本身。
我想不用去计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东风雨》和《风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抗日战争作为时代背景,单纯从逻辑上看,这为塑造多方势力的复杂冲突提供了便利,会让它“好看”的结果先天很足。
而作为后人,我们无法看清历史的所有真面目,所以或许总会有一个时空、一群人与这段经历相符,所以该苛求的是、电影是否将这个故事说圆,我满意地看到《东风雨》貌似没有逻辑漏洞,至少前面看来一头雾水的情节,后面总会“哦”地一声福至心灵。
从第一幕开始,《东》就开始不停地闪现面孔,有的很快死了、让人不用再浪费内存去记住,有的却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出来了、和主线发生千丝万缕的牵扯。
这就是开放体系的好处,如果硬要为“嫌疑人”划定一个范围的话,将会是电影里所有的生面孔熟面孔,而不像《风声》,排除了甲乙丙丁那自然就是戊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又会有谁登场、发生什么,不过所幸的是前文都给了hints。
并且,我在电影里看到了自私的英国人、善良的犹太人、布尔什维克的日本人、怕死的女党员……疏离地评论一句,这卡司很国际化、“搞得很像那么回事”,而且丝毫没有山寨的气息,观影人如我总算松了口气;投入地评论一句,人物的非脸谱化简直叫人惊喜,你知道《风声》的原著小说里其实有中共、军统两股潜流但电影中的顾晓梦变成了地下党员,而你看《东》里左手臂搭西装、右手擎着高脚酒杯优雅赴死如老派英国特工的“寓公”和看起来很娘但却让人肃然起敬的侍者“阿桑”,还有终于在接近末尾时用浪漫的语调诉说理想的中西,而李小冉戏份虽不多、但我敢说是最让我记住的人物之一,总而言之,虽然主角柳云龙很正派、很伟岸,但其他人也不遑多让,没有沦为灰调的背景。
如果剧中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还不够震撼,那么结局绝对会让人说不出话来。
间谍为的是什么?
是很多人死去来保住一个人?
还是牺牲自己仅有一条的性命去传出一条情报?
又或者是日复一日地传递情报再等待有一天死亡的到来?
你看,最终他们没能活下来、没能传出有用的情报、没能逆转情势,什么也没有。
谍战片最轻车熟路的主题是责任和爱国情怀,而《东》的结尾是两个人站在昏暗的灯光下说,战争是一盘棋,不会由一个棋子决定。
这类型的片子很容易让人觉得间谍们很伟大,不仅因为他们竟然能做到脸色不变地去受刑、去死,还因为他们知道的东西一经递送便能扭转乾坤。
但事实并不总是这样,就好像香港警匪片的结尾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也许过两天就会有新的毒枭和黑道老大冒出来,正义总没有真正地完全胜利过——而电影总是演到情报终于被传出便戛然而止,但《东》轻轻地捅破了这张纸,有些时候,间谍们的牺牲还真是没什么用处。
这是属于乱世中命如浮萍的喟叹,虽然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这种情绪似乎不该被过多渲染,但我们总算听到有人说出来了。
最后PS:本人脑子转速很低,有些情节不甚看懂,影评也只好朝“情怀”和“思想”的方向一路狂奔去了……见谅见谅。
昨晚看了《东风雨》。
因为比较烂,所以以下不妨有剧透——其实这个片子尽管是最依赖“情节”的类型片,但基本无所谓剧透不剧透,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推动着谜局前进的有效情节。
看完我一直在想这个片子令人难过的原因:最主要的,大概就是,过分执着于某些“理念”,而没有好好编写人物“关系”和情节。
影片最大的理念,就是对“间谍”这一“伟大光荣”职业的解构和讽刺。
从最开始弄到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到最后费尽周折、除了范冰冰以外的人都献身而弄来的胶卷——“怎么还是关于袭击珍珠港的情报”,就可以看到,影片不断在告诉大家:谍战工作是一项虚无而没有意义的事业,你死而不得其所。
因为你用不断抑制住心跳而变得非人的代价、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秘密,并不能按照你所设想的逻辑改变世界。
世界运行的轨道,取决于政治的权衡和利益,而这往往超乎于表面上“美好的愿望”之外。
情报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就情报自身来看,它本无所谓价值高下,只有用于政治运作,才能显出价值。
所以,勇敢无畏、坚定执着的间谍们,你们的价值,也并不取决于你们自身:一枚安慰你的勋章(日本人获得那块)可能是讽刺,一支交缠着革命情爱旖旎风光的唇膏,最终被踢进落叶。
即便是这个讽刺性主题,《东风雨》也走得“过”了。
越是资深的情报人员应当越清楚,情报运用与否,只为利益的取向服务。
那么一个小小的谍报人员,没必要也不可能老在纠结自己的情报被使用与否。
情报被掩盖,这同样是一种使用。
他们好像不明白这些,好像觉得自己才是世界的主角。
或者说,影片预先设定这些人崇高也自我崇高得不得了,让他们从高处摔下来,让他们如梦幻泡影般破灭,实则这种设定的逻辑是虚假的。
谍报人员本来就只是默默无闻的一环。
你可以质疑、讽刺他们洒热血的实际行为的必要性,但最好不要不合逻辑地先拔高这些行为再讽刺,否则就不是讽刺了,那叫胡言乱语。
影片中无谓地颠倒来去的“反间计”、“反反间计”、“逆用情报”,都是在夸大、拔高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还有很多动不动就抒情和咏叹的场景,什么樱花啊蝙蝠啊,最后的弹钢琴啊,都是奇怪的自我崇高化。
革命文学浪漫腔的新变体。
说到这里不免联想起《谍影重重》三部曲,同样是对间谍职业之虚无性的揭露,为啥它看起来比较合理?
《谍影重重》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崇高的职业,而是“崇高”这一话语如何通过欺骗残忍的手段灌输给个体。
它揭示了“国家”这个实体对于特殊个体的残酷和欺瞒。
而《东风雨》看不到任何被讽刺的实体,它不如说更无聊更无谓地揭示:人生真是虚无,——连作间谍都没劲。
这个境界对于一个类型片来说实在太高深渺远不知所云了。
本该这个片子展示的猜疑、迷局、机关手段等等,基本没有看到令人信服的布置。
中国抗战时期几股势力(共、军统、中统、日、共产国际、欧美)的绞合确实是中国之谍战的天然优秀土壤,以致于范冰冰这种看上去有点诡异又行事周正的角色出来,就可以知道她是另一条站线的“同志”。
其实这个土壤上可以诞生多少更好的余则成的故事啊。
风声过后,东风雨又至,给我们娓娓道出一个特殊年代,一些人,一场正义与邪恶较量中的故事片段。
无数个安明和欢颜,在太平盛世,也许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
无数个报务员和郝碧柔,在太平盛世,也许可以嫁个好人家,相夫教子。
还有无数个窝爷,在太平盛世,也许会有很多子孙承欢膝下,尽享天伦之乐。
然而生不逢时,因为某些嗜血的畜类,如同安明说的:因为你们,所以我还做着其他事。
“ 他们选择在一条艰难的路上行走,忠于信仰,舍弃小家只为成就大家和无数后辈的小家。
生如夏花之绚烂。
一条条情报经由他们的双手传出,斗智斗勇中,谱写了历史长河中一段段的传奇。
反间,因间,死间,生间,离间,兵法中的招数在他们的谍报战争世界中被运用的淋漓尽致。
没有刀光剑影,生与死却只一线之差。
郝碧柔的腿被打断无数次,接上无数次,然后再打断。
她实现了自已答应安明的诺言,坚持到最久。
吞下欢顔给她的毒药,脸上露出释然的微笑。
此时此刻,她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是幸福吗?
也许是吧。
报务员在易先生假惺惺的笑容中,蹲在窗下默默地流泪。
嘹亮的钟声里,伴随清脆的玻璃落地声,报务员从窗口一跃而下。
大楼下无数撑伞的路人成为她在这个世界中看到的最后影像。
窝爷的据点被特高科围剿,同伴们纷纷倒下,留下他一个人。
老爷子拿着一杯毒酒,从容地走到敌人面前,缓缓喝下,倒地,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对国民的誓言。
安明用他的钢琴曲向同伴们传递了无数次情报信息,同样又以钢琴曲成功地引起特高科长官对他的注意。
如同风声中的顾小曼一般,BH地以自己的死亡再一次地将情报送出。
跳跃的烛光中,温婉的女声中,安明静静地躺在地板上,血水汩汩流出,眼晴半阖,面色平静,无波无澜。
逝如秋叶之静美。
凌驾死亡之上的,是名为信仰的某种信念吧,如同不可磨灭的印记,在黑暗中熠熠发光。
从《暗算》开始,柳云龙先生的“自恋”开始名动江湖。
不过,演艺界的人都自恋,不是吗?
所以,想说一下自恋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死了很多人的电影。
主要的角色,除了死于非命的王宝强,以及英达,不论国籍、立场,主要人物们可谓都是慷慨赴死。
真实走上绞刑架的佐尔格、尾崎,中共、日共、军统、甚至特高课的头目,死得都很干脆,间谍们玩的主要是智谋,死可以是一种手段,也可以是一种结果,既然选择了间谍这一行,看起来每个人都坦然接受了这种命运。
这种坦然,有人谓之为“信仰”。
当然,间谍也是有性别的,帅哥如柳云龙者,中共、军统通吃,都有女特务愿意为他去死,而且看起来很自然。
怎么说呢,女特务可一直是我学生时代的性幻想对象。
在远东的明珠,“魔都”上海,声色犬马、咖啡钢琴、外国特务、国际同志,统统放得进去,所以跨党派爱情,也不算稀奇。
一方面怀着国仇家恨,一方面纠结在世界两大阵营,这真是一个间谍就业的黄金时代,虽然危险还是危险了一点。
军统上海站头目在被日军包围时,一句:该是我们履行对国人誓言的时候了。
原来,军统除了女特务,老家伙也有可爱的。
有人称此片重的是“情怀”,至少没有让我作呕的价值观在作怪,即便表现凶残,也不像《风声》那么刻意变态。
也因此,可以让人有空体会到更深一层的东西,那些死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作为支持,我会进影院的。
若不是时光网分项评分让画面和摄影占多了分去,按豆瓣的打分方式这片就值两颗星。
之前报名这次试映,另有一场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还在那儿犹豫不决报哪一场好。
最后还是选择了柳云龙同志的谍战,我承认多少是受了风声的影响。
我还指着看党内党外明争暗斗个胆颤心惊,纵使是配角也望着看几个实力派演员彪戏呢,最后我看到了什么?
除了旧上海的歌舞升平瑰丽奢华给视觉以华丽享受外,就剩下一套乱七八糟的剧本和混乱无章法的剪辑。
我坐在那里,就觉得故事在眼前胡乱跳跃,我与电影活生生的脱了节。
这就算罢了吧,不知道柳云龙同志是不是希望将革命故事搞得文艺一点诗意一些,竟然让这二位男女主角念起了琼瑶式的台词。
我想毕竟是谍战片,您一句感情色彩饱满的台词说不定冷不丁的触动了观众,若是句句都这么个念法,本来就悬疑得不够了,这不是要将这片整成一出蹩脚的爱情戏吗?
而且某些地方情节拖沓,前面一个情节拍完了,观众又不是白痴,下一个情节的对话里又去解释一遍前面的,这可是电视剧拍多了的毛病?
温故而知新咩?
我常以为光靠演员表演和剪辑就可以让观众心领神会的拍摄才是最好的剧情传递方式,念台词交待剧情会显得导演黔驴技穷。
此外,几派典型角色一个一个跳出来,等我还没整清楚他们的内心世界就相继挂掉。
私以为联系主角将这几个配角身上的戏好好挖掘一下,还是可以让观众心惊肉跳一番的。
兴许柳云龙同志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来个浪漫的谍战江湖。
钢琴师与歌女,咖啡迷药红酒毒药,范柳二人在雨中扮八月照相馆的场景,范小姐哽咽的念着半兽的诗歌,特别强调的是某只日本人坚定的信仰着共产主义……这不是江湖是乜嘢!!
借了个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大背景,讲了个共产主义情报员如何舍身成仁的故事,中间还妄图给观众来个纵然江湖腥风血雨但我俩依然儿女情长的伟大爱情。
最为吐血的当属教堂牧师被捕的那段戏,我们虔诚的牧师刚被带走,画面立即进入小孩和男主一起唱圣歌的状态,这是要将观众一起带入天堂咩?
毕竟是个拍电视剧的,想在两小时的电影塞进去这么多想法的意图是好的,但时间有限导演电影掌控能力有限,先把基础打好不好么?
现在呢,谍战不悬疑,爱情显得做作,文艺更谈不上,骑虎难下。
这年头,人人整排场,摄影要一流,服装美术要好,画面要精致,布景要真实……可最终打动人的,还是得靠剧本。
这部电影评价很低,但是我隐约感觉柳云龙不应该就这个水平,于是在没什么其他可看的电影的情况下就看了此片。
看完的总体感受是,评价低的人大部分是因为没看懂这片,剧情的确比较复杂费解;同时这片也没拍好。
这片没拍好的主要问题是把电影当电视剧拍了。
柳云龙显然是拍惯了谍战电视剧,当他还想如此复杂的剧情和这么多的人物塞入两个小时的篇幅中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编剧方面,人物这么多,观众未必搞得清楚谁是哪一边的;各种历史背景事件都要扯进去,观众未必都能熟悉和接受;剧情的变化和复杂的计谋一个接一个,观众未必跟得上思路。
像《风声》剧情就简单的多,但是所有焦点都集中在一点即“谁是老鬼”上,就让观众更容易的投入。
编剧的问题主要是内容太多时间太短,但是导演问题就更大了,本片的导演没有很好的驾驭能力,虽然画面质色不错,但整个镜头感还是电视剧的,动作以及其他紧张的场面的渲染营造也是电视剧的水平。
男女主角柳云龙和范冰冰实在不来电,扮演情侣非常生硬。
再加上复杂费解的剧情,观众主要的精力都用来理解剧情了,自然就不能体验到观看电影的其他乐趣。
尤其是如果还没想明白剧情,那此片在观众心中就完蛋了。
但是不得不说此片的剧情还是很tricky的,拍成电视剧或者更长篇幅的电影还是不错的,只要导演的水平再高一点。
另外我也没觉得柳云龙自恋,我不知道自恋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下面我就来简单讲讲我的理解和一些背景信息,有剧透小心。
首先里面的人物分成三派:柳云龙、于荣光(唱京剧的)、李小冉(吃了范冰冰的药死的那个)、中西正弘(在满铁工作的日本人)、成海岸(送胶卷的日本人),以及一开始就死掉的王宝强和刘璇是共产党;范冰冰、曾江、方芳(范冰冰夜总会的女经理)、蒲巴甲(曾江的手下)是国民党;特高课的日本boss藤木及其手下以及英达是日本和汪伪的人。
其中英达是双面间谍,就是同时为国民党和日本人服务。
中统和军统都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当时主要任务是抗日情报工作和锄奸。
一开始被处以绞刑的日本人尾崎秀实是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秘书,同时却是个共产党人,同苏联方面的间谍佐尔格有密切联系,事情败露后两人被捕后被处死。
近卫文麿也因此事下台。
这些史实在电影里也都提到了。
影片的前1/3在让人物出场的同时焦点在送出“日军将偷袭珍珠港”这一情报上,这一段剧情比较散就不多说了,还扯到了英国军官和印度公主,总之是早就得到了情报但有人刻意不接受而让珍珠港事件爆发。
后2/3的焦点都放在寻找和争夺神秘的胶卷上面。
尾崎秀实在被捕前派了日本满洲混血儿成海岸送了一个据说有重大情报的胶卷到在上海工作的日籍共产党人中西正弘手中。
结果就在送的当晚中西正弘被藤木抓获,成海岸赶紧又把胶卷取回,通过苏联塔斯社和柳云龙取得了联系。
但是中共上级由于王宝强和刘璇的死命令柳云龙和李小冉离开上海,李小冉去和成海岸接头取胶卷,成海岸当场被藤木抓获,李小冉只取到一个瓶塞,还被藤木盯上,她为了避免柳云龙暴露就去撞车,被日本人抓走拷打。
藤木没有拷打出胶卷的下落,就使了个反间计,或者说情报逆用,用一个装着“军统投靠日本人名单”假情报的胶卷替代,以成海岸的名义从英达手中流出,到了范冰冰手上。
如果此胶卷被认为是真的,很多军统官员会被无辜清洗。
这时候中共上级怀疑柳云龙是内奸,因为他的小组除了他都死了。
于荣光和副手来抓捕柳云龙,柳云龙被范冰冰救走,他们没有从成海岸处拿到胶卷,反而从英达处得到,因此对成海岸是否是诱捕李小冉的计谋以及胶卷的真假产生了怀疑。
这时候成海岸乘隙在范冰冰工作的夜总会门口跳车自杀,意图昭示自己的清白。
范冰冰决定用死间来找出答案,所谓“死间”就是派人去敌人内部送错误情报引发敌人上当,最后事情无论成功失败这个送情报的人必死。
范冰冰故意被抓,然后“供出”假胶卷交给特高课,并报告是英达给的。
她的想法是,如果胶卷是真的,那英达就是泄露日军机密,会被日本人抓起来,如果胶卷是假的,那英达就没事。
结果特高课的藤木识破了这一计谋,并将计就计,先迫使英达交代了范冰冰的上级曾江的藏身之处,然后在曾江面前杀了英达以示胶卷为真。
但是曾江已经识破胶卷为假,往重庆发送了这一消息并在藤木面前自杀。
这时候柳云龙通过追查成海岸的行踪找到了真胶卷在夜总会,但是藤木也通过成海岸自杀地点找到了这里。
柳云龙最后在藤木面前烧掉另一个假胶卷,并用自己的命换取了日军对夜总会的解禁,夜总会的酒保得以将成海岸藏在范冰冰喝一半的酒瓶塞里的真胶卷交给了柳云龙的上级于荣光。
故事终于结束。
胶卷里保存的只是日本战略情报,即决定南下攻击中国和东南亚而非北上打苏联。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虽然我一直讨厌爆粗口,但是对于这部片子我实在找不出其他更好的词来形容了。。
主演兼导演的柳云龙看起来野心不小,风声没敢启用的国共两派间谍的王牌对决他非但用了,还加入了苏共、英美、犹太难民、日本间谍等等一大堆牌,那叫一个气势恢弘。
间谍里面还分成单面谍、双面谍、生死谍、极品谍和变态谍,恩,总之孙子兵法和圣经什么的都扯上了,可谓猛料十足。
只不过编剧虽说是不想低估观众的智商,但也实在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么多线索编起来如一团乱麻,情节一会儿跳跃一会儿拖沓,各为其主的007们相继彪悍的出场,又相继离奇的挂掉或者离奇的活着,两大男女主角则总是一脸明媚忧伤的演绎天涯歌女与钢琴师的血色浪漫,以当时那种社会背景下文艺青年独有的敏感细腻不停吟诵着后现代主义诗篇,什么“我是火炉边的雪花啊你是看不到冬天的夏”,什么“我知道你是半兽半鸟的蝙蝠侠啊我非你不嫁”,云云,最终带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崇高信念双双赴死。
可是情报还是没拿到啊可怎么办哪?
这时突然冒出来个犹太酒保,此人在男女主角卿卿我我为一杯毒咖啡推杯过盏之际不停的打酱油,哦,是打红酒,却以惊人的间谍天赋洞悉了机关,最终获取并成功送出了情报,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然后,我党发现这情报TMD啥用都没有啊,那个加入我党的日本人是不是嫌党费太贵了耍我们的啊?
画外音响起,哦,你们都知道吧,这就是一出赵氏孤儿啊(给陈凯歌做广告么?
),死了一大堆人就是为了保护一个孩子,情报就是这个孩子,遗孤啊,就算他是废柴也要救!
做文艺青年多么纠结啊,做间谍的文艺青年更是纠结的不能再纠结了,王宝强同志虽然带上礼帽穿上风衣,依然不改豪放本色在赛狗场大口嚼爆米花,可惜还没开口说一句话就挂掉了,不过好歹人家到最后还是明白了自己是怎么死的,并且也算死的有价值(据范大小姐说是为了保护柳大帅哥,单纯的柳gg在象征性的做了个试图掐死人的动作后就完全相信伊了,爱情的力量真伟大啊真伟大)。
相比之下刘璇姐姐就很冤枉了,临死前那一副伤心欲绝的表情让你绝对想不到居然一开窗就那么优美的飘下去了,而且到最后也没弄明白她是想到终于能够以身殉职喜极而泣呢还是像李小冉一样害怕被打?
从没挨过打的李小冉同学在被毒打和被车撞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可惜没被撞死还是要被打,于是范冰冰十分义气的掏出一颗小红丸说,我们国军就是比你们共军想得周到,我有含笑半步癫啊,不过把我最后一颗本来是留给我自己的让给你了!
以后我就算被五马分尸也不死了!
据说本片不齿于像风声一样把酷刑作为烂俗的噱头,所以矢野浩二也只是在笼子里露了下肌肉就从敞篷卡车上以猫科动物般惊人的弹跳力蹦达到地面上死掉了。。
可是曾江老爷子那销魂的背面全裸难道是为了艺术而献身么?
还有那个鸽子飞过佛像的慢镜头是向吴宇森致敬呢还是呼应老爷子那句高深的台词:“怕死的养女人,不怕死的养鸽子”?
加一颗星当然是给“Sin city”的魔都了。
4月12日晚上:《东风雨》(中影二放媒体场free)你看那黑夜里的蝙蝠一半是兽,一半是鸟我和你在一起就是要做那鸟飞向有亮的地方.....我的妈啊听到这些让我鸡皮疙瘩都落一地的台词,我真怀疑自己看的不是谍战片。
一开场几分钟,宏伟的布景以及赛狗场的激烈,将我的心脏立马提到嗓子里,我心想,哇塞,这片子不错啊。
紧接着,在赛狗过程中,王宝强被枪杀了,人群混乱了我还继续兴奋激动。
可一秒钟以后,我差点喷血升格拍摄,慢动作人群中范冰冰和柳云龙开始上映“情深深雨蒙蒙”,我靠,全毁了。
而后的两个小时里,我发现被毁的远不仅仅如此。
罪孽1:“你是风儿我是沙”范儿的台词反复出现!
无论是范小姐的“一半兽一半鸟”说,还是柳先生的“夏天冬天、暖炉白雪”说,至少各出现两次,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和间谍之间的接头暗号--《普希金诗集》有关,未免太琼瑶了我靠这两间谍太太业余了最雷的还有那句,柳先生要走范小姐要一起走,柳先生断然拒绝了理由是:“我只有一张船票”天啊,《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怎么活啊Y就算有两张,张曼玉都不跟着走啊难道是在玩恶搞?
罪孽2:云里雾里拼命往复杂里整!
明星总动员固然是好事:从老牌戏骨曾江到演员于荣光、李小冉、王宝强、英达再到偶像刘璇、矢野浩二、蒲巴甲,这阵容,但问题是上来一个死一个,死了一个接一个,可你都不知道Y为什么死Y是哪边啊Y和Y是什么关系看得云里雾里,还有媒体甚至中途退场。
就说《风声》剧情被批简单吧但是你Y也不能复杂成这样一个上海租界我靠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我都能忍,你Y犹太人还大比重渲染气氛您又不是玩《辛德勒名单》呢别整些没用的,花心思把故事交代清楚成不成!
罪孽3:被小日本涮了!
为了一条日本人送来的“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共产党、国民党跟着忙活最后全死了才发现拼死换来的情报“过时”了。
这是要告诉我们,当时情报传递不方便,比飞鸽传书还慢吗?
还是要反衬我们现在有手机有电脑多么幸福,能幸福到拯救珍珠港?
然后片中还给我弄个什么信仰共产主义帮助中国人的日本人甘愿出卖自己祖国啊这小日本真TMD的伟大问题是您老扯淡呢?
最最可气的是,最坏的那个日本头头,天天把《孙子兵法》挂嘴边,还给我举什么“五间”就说我历史不好我也知道这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你说好听的借鉴书里的知识对付间谍--提到车裂之刑然后马上就拿范冰冰开刀。
说难听的你就是明摆着告知天下,你是学习了中国历史中那些BT血腥残忍的技巧才变得如此不堪的!
用心相当险恶啊不过这导演和编剧都是中国人啊我靠拖出去斩了!
(我真的不是愤青)罪孽4:端着演戏假不假!
柳大哥我没看过您的《暗算》,但是看这片子我想我也不用看您老其他的片子了。
怪不得红不了了演戏那叫一个做作、假,您老端着胳臂不累啊您看看人家冰冰姐人家虽然也端着但是人偶尔也放下来啊您倒好从头到尾就那一副死鱼脸,说不好听的您连蒲巴甲都不如!
哎还给我当导演您老故事自己看懂了吗?
电影最重要的是故事不懂啊您就算在细节上再下功夫,再场景上再砸钱都是没有的!
故事!
故事!
懂不懂!
不是事故!
您把《东风雨》都拍成“事故”了!
没错,今夜,东风,有雨,很冷...PS:想和一个朋友说你去看这个片子吧虽然很烂,但是有三浦,演那个日本友人说的那中文相当亲切啊我和你在那个片场熟识的,我们第一次下片场虽然那时候你和三浦日文对话,抛弃了只会中文的我,但我仍旧感激那次片场,不然认识不了你这个圣女果姐姐乌拉拉
前几天去中影电影院看了《东风雨》的点映,电影来头不小,中影和上影集团联合出品,范冰冰主演,自导自演的柳云龙也借这部电影完成了从演员到电视剧导演再到电影导演的三级跳。
说是谍战片,但大部分时候充满着唯美和小情调,范冰冰扮演的旧上海舞女、柳云龙扮演的旧上海钢琴师,在欢乐场里流连缱绻,连身份被揭穿的高潮都那般柔情,让人感受不到谍战片那种肃杀、紧张的气氛。
可以看出柳导还在摸索阶段,风格飘忽不定,琼瑶范儿、老上海情调、港片味儿混搭在一起。
但也算是努力。
整部电影视效做的很不错,一查资料原来是《碟中谍2》的视效团队做的。
而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
尤其是开场十分钟两场戏令人惊艳。
叙事上柳导尚没能摆脱电视剧叙事的模式,靠不断增加支线人物来推进情节的发展,这是电影叙事的大忌,值得一提的这些支线人物倒个个有来头,王宝强、刘璇、蒲巴甲、曾江、英达等,只可惜他们发挥的是令观众分神的功能。
故事立意比较新颖,不像一般的谍战题材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为了一条早已被当局获知却置若罔闻的情报,片中的几大主角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也都明白自己不过是棋盘里一颗小小的棋子,无论怎样地挣扎都不过是游戏的工具。
曾经的谍战电影里那种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牺牲变成了这部电影里无可奈何的选择。
先赞一个:片中字幕把Sin city翻译成“魔都”真是很有才啊!
看《东风雨》的时候,我边上坐了一个“乖宝宝”,而她男朋友又是个“百事通”──很明显,他们把电影院当自己家客厅了,顺便把这部电影当成电视剧了,不但有问有答,还有家长里短。
从佐尔格到塔斯社,从珍珠港到公共租界,从王宝强到百乐门,“百事通”无所不知无所不答,答案对不对咱们另说,这份细心和关心,咱们作为男同胞一定要学习。
言归正传,《东风雨》这部电影,虽然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但是,柳云龙同学真的非常需要一个好编剧和一个好导演。
这个故事,严格说起来我其实没太看明白。
不是故事太复杂,而是故事讲的太拧巴,有点成心不想让观众看明白。
从我看明白的部分来推测,我觉得导演手法的问题更大一些。
导演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特别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某些故事情节,明明银幕上刚刚展示了一遍剧情,他非得让演员再亲口复述一遍。
于是,这部电影在很多时候都在表演“真心话大冒险”,演员是过瘾了,但是观众就拧巴了。
这部电影也就在大量的独白和对白中,开始向淡逼电视剧悄然演变了。
片中还有大量配着音乐的慢镜头,比如开场花了很多时间展示花样游泳,我知道这电影花了不少钱,但是这些俄罗斯泳装美女和这段情节有任何关系吗?
还有后面犹太区的一个长镜头,拉小提琴的哥们是很帅,但是这个很帅的长镜头和故事有什么关系?
从叙事角度来说,这些镜头全是无效信息。
从叙事节奏角度来考虑,差不多全是可以剪掉的镜头。
但是电影里保留了大量这样的镜头,于是有效叙事的部分就变成了碎片拼贴式的结构,观众得自己花功夫把这堆碎片给拼起来──可关键是无论你怎么拼,都有几块儿装不上,这个故事怎么看都有很多逻辑漏洞。
对于观众来说,他们肯定不会相信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问题,那倒霉的就一定是导演和编剧。
我觉得我隐约能明白导演想讲什么,但问题是我看到的信息不支持导演想讲的话啊。
在一个充满了欺骗和背叛的地下世界里,间谍和抓间谍的人,无论他们向往光明还是黑暗,都无法逃脱最后坠落无尽黑暗中的命运。
这个故事主题真的不错,也得到了丰裕的资金支持,大量的美术造型和细节都算是国产电影里很精细的。
而且影片特效也相当不俗,从最后影院呈现的效果来看,水晶石公司的特效也算是过关了。
整体背景和气氛都营造的不错。
从影片的人物造型和摄影处理上来看,本片也在尽量地向“Film Noir”(黑色电影)上靠,可惜就是这故事讲的太自恋,结果最后观众看到的全是“拗造型”,没看到故事本身。
最后,腹诽一个:那么多帅哥你不裸偏要英达裸!
这个四星我给得很勉强
有些乱,不过情节还是很紧凑的
在乌有之乡看的……
看起来太辛苦。从柳云龙摘下面具和曾江老先生出场开始就乱了套了
香港赛马,东风雨赛狗。同样是间谍片,东风雨乱78糟,风声一目了然。
一般,和风声比还是差了点。居然能在一个故事里把这么多路势力全部包括也算不俗。
前面大部分时间的台词让人难以忍受,整个到了后半段靠集体领便当才有了点起色。现在看国产电影只求被折磨的轻点。
这哪里是“悬疑谍战大片”,完全就是把一套冗长枯燥的电视剧随随便便从中剪出2个小时拼凑出来的。自导自演的自恋导演皮肤真好!
李小冉还是挺可爱的
结局挺好(没记错的话)。= =FBB就算了,TB女的气质。
只因跟心爱的人一起看·~~
柳云龙你也太爱耍帅了吧
看了半天不知道说什么。柳云龙。你还是电视剧好。真是不待见某冰冰啊= =
x
看完比较失望,感觉本片导演想两头讨好,但结果却是两头不讨好——喜欢看深刻的电影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它不够深刻,喜欢看娱乐的电影的观众则可能会觉得它不够娱乐。
王宝强这个四处跑龙套的乡下人。
东风雨雷死我了。风韵少妇范冰冰举着小桔灯跟矢野浩二来了一个酒醉的探戈。险些毁了我盛七小姐的百乐门。
柳云龙自恋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什么鸡毛玩意!
不够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