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豆瓣买的电影日历,这是20180101推荐的电影,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人的一生浓缩在两个小时里,很欣慰的是有了孩子。
家庭没有每时每刻的幸福,没有职业可以每时每刻的幸福,没有完美的男人,没有完美的女人。
甚至没有永远的仇人或是爱人。
血缘的纽带如同带有魔力总会相斥相吸却不会永远分离。
33岁的我也许每天都是The last day of my rest life,but I want the first day from now on. 珍惜每一天,珍爱每个家人,做好自己,从容淡泊。
2021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很在意。
想了一下,觉得可以看上个月想看而没能看的《光语者》,但网络还不能看,院线也基本没有排片了。
当然,今天也只想在家里。
最后,想到了这部《余生的第一天》。
记不太清是哪一年,大概是18年,看过一点开头,应该是到大儿子开车的部分,然后因为什么没再继续看不记得了。
这几年,我常说,有些电影总会在最适合的时候出现。
这部《余生的第一天》今天出现,再次印证了这份感受。
2020年看的第一部《迪丽丽的奇幻巴黎》,是法国电影,今年还是,很巧。
只是没想到,开年第一部,就五星了。
这个感觉,像2017年的《托尼·厄德曼》。
影片是散文式,法式清新,并无太大波澜,一切都好似平静,但生活的细腻与动人,在不知觉间,如诗一般,一点一点,沁入心中。
炫目的家庭影像资料过后,一上来就是死亡,狗狗的死亡。
妹妹说:“你离开得太早了,我们一家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这是妹妹第一句富有节点意味且极其深刻的话。
大儿子要离开家,妈妈对儿子百般挽留,给他拍照,担心他之后住不好,而爸爸,那个时候就已表现出与大儿子的疏离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连带着所处的地方、一起做过的事,一切的回忆,都要在离开之后才开始发酵,而后感受变得复杂而浓郁。
大哥一边看《豪勇七蛟龙》一边念着其中的台词,画面开启了回忆,那是儿时哥哥和弟弟一起角色扮演的时刻。
而此时,在家中的弟弟也在看那部电影,也在念着台词。
从那时起,就开启了全片的诗意了。
弟弟看到哥哥搬空的房间,比一比曾画过的身高记录,有一种怅然。
即便说着无所谓,可面对岁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所动容。
时光飞逝,转眼妹妹已经16岁。
进入房门时,她回身,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还有什么镜头能够这样优雅而诗意。
家庭聚餐中,全家品酒。
爸爸看起来好惨,一直被爷爷怼,只得愤然离席。
父子矛盾从小到大,从未解决,也不能解决,跟紧接着登场的母女矛盾一样,妹妹只能跑到卧室里哭泣。
孩子从小受过的伤,太多父母永远都难以理解。
可即便是这样,作为妈妈的那个人,也有她的绝望。
一家人,没人记得妹妹的生日,大家会下意识地看向妈妈,好像责任只在于妈妈没有提醒。
妈妈抛下一句话“我不是秘书我不要承担一切”,同样崩溃离去。
长久以来,世人常以为女性要找一个靠山、要找一个好的归宿,可若真的一笔一笔算起来,女性在婚姻中的“失去”可能比“获得”要多得多,尤其对于自身人生目标与生活轨迹的选择上,最后都会被照顾家庭所束缚。
这也是为何,妈妈年纪已经很大,却突然决定要去读大学。
当然,这点儿子很难理解。
家人都离开后,妈妈独自在家中抽烟、跳舞,那种迷乱感,是婚后女性在自我与家庭之间的极致混沌。
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照顾他们就是妈妈生活的全部。
这也是为何当孩子离开时,妈妈会那么魂不守舍。
人真的不能总是投入太多情感,那是关爱,也是负担。
但把握好度,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
大哥发现了妹妹情绪的不同,妹妹不仅是因为今日家中之事,更另有隐情。
妹妹趴在大哥身上哭泣,和大哥离开家前她紧紧抱住大哥的腿一样,都是一种极富温情的信赖与依恋。
而大哥果然永远都能挡在妹妹前方,帮助她,保护她,即便有时可能会过度。
弟弟学习不好,生活里吊儿郎当,但找到了自身所长,终于能隔代沿袭爷爷的品酒本领。
而在爷爷家中,关于奶奶的谈话,又让人瞬间落泪。
爷爷说:“这里的一切都会让我想起你奶奶。
”小的时候,看到年纪大的人,总觉得就好像是另一个时空、另一个世界的人,是离自己、离时代很远的人。
慢慢才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老人,也都活在自己的岁月中,即便已经年迈,但也一样拥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记忆与感受。
爷爷去世了,爸爸在大儿子的婚礼上失控。
在心理学上,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也是一种沿袭。
曾经,自己的爸爸不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如今,自己当了爸爸,对自己的儿子也是一样。
人生固然总是要面对离别,但孙辈结婚时祖辈离开,实在令人心痛,不知该如何去形容这世界。
爸爸给爷爷写死亡证明,一个写不下去了的镜头,足以令人落泪,看到钱包里的照片,更是泪流不止。
离开了,就是离开了。
即便曾经有那么多的怨怼、愤怒、遗憾,全部都会因为离开,而离开。
时间推着每个人向前走,妹妹也成人了,与家庭的矛盾达到极致。
妈妈看着妹妹的日记,眼前是小女孩成长的所有画面。
时间留下的记忆掠影令人触动,但眼前的一切却依然难以解决。
妹妹说:“家庭是碾碎情感的机器。
”这是妹妹第二句富有节点意味且极其深刻的话。
妈妈总不理解为什么妹妹不听她的话,可妹妹却觉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如果是小孩子,那是家庭。
可一旦孩子长大,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
关系中不再是谁听谁,谁管控谁。
大哥是这样,弟弟是这样,妹妹也是这样,终究都要离开。
孩子们都已有了自己的生活,妈妈终于想到,还要拥有自己的人生。
她开始给自己造型、拍照,时隔不知多少年再次考取驾照,结果还撞到了狗狗,又是狗狗。
这样的回环,刻意,却十分有意义。
妈妈安慰狗狗主人时说,“狗狗10岁,是人的7倍。
70岁了,已经不年轻了。
”没想到狗狗主人更伤心了:“我也70岁了。
”法式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知该笑还是该痛。
紧接着,妈妈问狗狗主人:“你保持年轻的秘诀是什么?
”回答说:“是爱。
开玩笑,是整容。
”妈妈跑到大儿子办公室脱掉衣服,想要让大儿子给自己整容。
妈妈说“我变老了”,儿子反过来安慰妈妈“我也在变老”。
儿子说,“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想回到以前,可是什么都回不去了。
”这是妹妹小的时候面对狗狗离开时,说过的话。
生命从出生开始,就必须向前,再也回不去了。
妈妈尽量让自己更精致,也想影响自己每天无所事事的二儿子。
自从爷爷离开后,他或许连唯一的爱好都没有再继续下去了。
儿子总是明日复明日,妈妈对他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明天想做的事,用你的余生都做不完。
”这句话,妹妹在日记中曾有过表达,“我余生的第一天”,也是本片的片名,好像什么也没说,却什么都说了。
这是妹妹第三句富有节点意味且极其深刻的话。
妹妹发现妈妈看了日记,最后的自我已被侵犯,忍无可忍,深夜暴雨离家。
这是最后一个在身边的孩子了,妈妈疯狂地追了出去,不幸车祸。
三个孩子都回来了,爸爸,妈妈,五个人在一起。
之前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生命太重要,我们实在太害怕终结。
妹妹在风中哭泣,大哥在医院看到意外、生死,二哥剪掉长发、从头开始。
就连爸爸也终于打算戒烟,而戒烟的过程,实在太可爱了。
美好总是短暂的,悲伤总是推着我们向前。
一家人刚好了一些,爸爸就开始后背疼。
那位医生,真好。
从医院出来进到车里,那一长段的时间,爸爸那眼神,泪目。
爸爸知道,要结束了。
爸爸一路开车,载着各色人等,上班族、情侣、孕妇、母女,就这样看着人间百态,此时此刻,一定百感交集。
那么巧,最后遇到了自己的大儿子。
爸爸与大儿子沟通一直有问题,但既已上路,就像出租车司机和普通乘客一样随意聊聊天吧。
儿子问爸爸,“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走错路的时候?
”爸爸说,“希望能有一辆出租车路过。
”就是这一句,让一切好像变得不同了。
爸爸和大儿子一起去二儿子的店里喝酒,父子三人有说有笑,还去找了爸爸儿时恶作剧的对象,一切像是在告别。
看着爸爸走向丛林的背影,再次落泪。
想起《我们这一天》中,每个平安夜都要爬的山。
家庭聚餐结束后,在车里,爸爸对妈妈说,“爬山时又看到了儿时的死亡之钩,小时候不敢跨越,长大了还是不敢。
”妹妹送给了爸爸一个充气靠垫,爸爸把它吹好,可是知道,再也没办法用了。
最后,爸爸对妈妈说,“我有事跟你说。
”然后镜头就变成了,无尽的黑暗中,一个充满暖色光芒的远景。
那样平静,那样沉寂。
景无声,人,却已泪流满面。
晚餐时,大儿子说,不打算生孩子了。
爸爸难以理解,“能拥有这个机会,见证三个孩子成长,是多么幸福的事。
”爸爸说的对,儿子说的也对。
前边说,在离别时,人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令人流连,令人珍惜,可这是结果,过程呢?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的争吵、伤害、憎恨,也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大儿子沿袭了这样的父子关系,如果不再生育,对于此种过度伤害型的家庭关系,也是一种终结。
几个月后,又是,死亡证明。
回到一家五口曾一起去过的海边,才明白影片最初的影像意义。
妈妈该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一起见证着三个孩子成长的那个人,就这样不在了。
她只能回到车上,拿起爸爸曾吹过的那个靠垫,放气,最后一次,闻到熟悉的味道。
生命啊,是那样能够轻易获得,又是那样无助的离去。
人啊,是那样明白这一切的规律,又是那样的泪流不止。
如同《辉夜姬物语》一般,人生太过复杂,可即便有那么的苦痛、折磨,最后的最后,竟还是那般的怀念,流泪挥别。
妹妹,怀孕了。
一次新的循环,又要开始了。
希望妹妹记得曾经对妈妈说过的话吧。
多么完美的一天,有幸与你一起度过多么完美的一天,就任我在一旁守候每个人从生到死都要经历苦难今天一切都会改变,在你余生的第一天无所谓是何种代价,听从自己的内心真是完美的一天,每一天都是如此。
2021年的第一天,我与我余生的第一天。
《本杰明·巴顿奇事》也曾是令我泪流不止的电影,看到今日的豆瓣日历,才发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许,我也曾看见了,但当时未能完全理解,也便没有记忆。
今天看到了,又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相遇。
2021,就此启程。
一部笑中带泪的影片,一部法式版本的《成长的烦恼》。
家庭五个成员的分段式结构组成了一段家庭成长历程。
充盈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加上变化多端的影像音乐。
法国此类主流影片一贯保持这样的状态,有真实、有痛苦、有美好,却让你不得不羡慕一点点东西,有你所拥有的某些,却也有着你还无法触及到的。
2009-05-24
知道怎么走吗?别担心走错了路?你走错过吗?突然间 发现自己迷路了,周围没有人盼着能看见辆出租车?或者这就是家庭的力量。。。
举重若轻的化解着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很多时候的冲突或许都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之后却又碍于情面,可是血终究浓于水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真的这一段的对话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父亲巧妙的回答足以打动所有人看完这个片,尤其是最后的那些零散回忆的片段往往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有那么多看似迈不过去的坎儿实际上都只是余生的第一天的开始就像面对黑白喜事究竟是应该缅怀过去还是应该庆祝当下的幸福或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生活不会因此而停滞关于爱情,关于老去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痛苦和不安这一切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或者这个片儿太理想化但真的生活中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当一家人重新坐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时间所冲淡。。。。。。
影片的五位主演在接受幕后采访时,首先被问到的问题都是:你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是否与影片中的相似?
母亲和老大都坚定地给出了否定。
而扮演小妹的Déborah François则认为这部电影展现了真实生活的片断和点滴,并将其形容为一幅family portrait。
观看的过程中屡次扬起嘴角,在最后Perfect Day响起时也难免眼眶微湿。
以家庭录像展现美好时光固然不足为奇,但当母亲熄灭投影,四人沉默于渐暗的光线中时,作为观众的我还是不免小有感触。
很喜欢父亲去世前的那个夏夜,一家人围坐谈笑的情节。
(这种以露天晚餐为形式的亲友小聚,已经被我思维定式化为法国人的专属。
)对比此前某次家人团聚时一个个愤然离席的场面,这似乎是印象中全家人唯一和睦的时光。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动情的话,接着马上切了一个远景将其打住,给出一种戛然而止的微妙。
影片的结构其实很清晰,从一家五口12年间的生活截取五个时间点,分别以一位家庭成员作为叙事中心,从而铺陈开一家人的故事。
印象中上一部达到如此时间跨度的电影是关于两口子的[周围的事]。
妄自推断,以“编年史”来叙述五口人的故事难度更高,着实不容易深刻。
而[余生的第一天]说也不长的110分钟却让我感到异常充实并且亮点颇多。
似乎也没有法国电影惯有的“絮叨”,行云流水,惊喜不小。
五个角色各自的性格特征也很到位。
看完全片后再回过头去看第一幕,关于怎么处理家里那条狗的争执,老大Al的强硬固执,老二Raph怠惰散漫,其实在一开始就显露无疑。
之后,小妹Fleur的迷茫叛逆,还有母亲的中年危机,并未踏入陈词滥调,倒都表现得可圈可点。
至于老爸,偷偷给女儿点烟又边教育吸烟“不好”,在儿子的演出现场作老顽童状,自然十分惹人喜爱。
深情一刻,是在母亲的病床前,看到了另一个男人写的字条,小心地藏好,又深深地吻了妻子的手。
而在父亲的角色这里,还带进一个横跨三代人的父子矛盾。
而在此不得不提爷爷这个有些傲慢自恃的老头,面对了人到中年的儿子指责其从不在乎自己的发泄后,在孙子的婚礼上悄然死去。
懊悔而无助的父亲因此执意中断儿子的婚礼,又因此引发了这一对父子长达两年的矛盾。
父亲的爱通常是无言的,现实便是如此。
责怪爷爷家中没有一张自己的照片的父亲,在其死后才发现曾被随身携带的自己儿时的相片。
而后来,Al无意间坐上了父亲开的出租车,父子恩怨便冰释在一瞬间。
父亲看诊时那位医生开的不合时宜的玩笑,无关痛痒,却好似父亲罹患癌症这一悲剧情节的调剂和缓冲,保持了影片整体的明亮色调。
Fleur初夜前看到的儿时的自己,Raph一段没有下文的艳遇,以及父亲对于儿时的回忆,都是影片颇有亮点的插曲。
影片在细节之处和表现手法方面,下足功夫却又不至画蛇添足,这一点绝对值得肯定。
演员方面,对我来说也算是小有惊喜。
大哥Pio Marmaï是个新人。
扮演母亲的是Zabou Breitman,其06年的一部执导作品[l’Homme de Sa Vie](他和她的男人)我非常喜欢,此次算是得以见识其庐山真面目。
小妹Déborah François来自比利时,从达登内的[孩子]中走出,可以说是一支潜力股。
而来自魁北克的老二Marc-André Grondin,在05年的另一部家庭电影[C.R.A.Z.Y]中令人眼前一亮,只是此次Raph在剧中最后年近三十,这么来说Grondin似乎还略显稚嫩。
另外,影片的配乐不错。
作为主题曲的le Premier Jour令人印象深刻。
perfect day这首出现在很多电影里面的歌曲听起来有种熟悉的感觉却不知道是因为这首歌而熟悉还是这部电影里面的情节一家人有争吵有欢笑有沉默有理解有财政危机有健康危机有叛逆期的孩子有更年期的大人情绪总是在变幻关系也纷纷扰扰不变的是时光总把我们变的越来越老没有时光机器只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这部片子其实充满了死亡从一开始的陪伴多年的狗狗死去开始爷爷的去世练车撞到的狗死亡之沟以及最后爸爸的死去一家人在一起回忆之前的一切这是生活最常见的节奏谁也无法避免的死亡而在那之前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每一天你总是让我提心吊胆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海报上的标语写cette famille, c'est la votre...但这并不是我的家庭,我的家里没有会背着妈妈给女儿点烟的爸爸,我的家里没有会为了小妹妹被男人欺负而出手的大哥,我的家里没有漂亮但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二哥,也许只有那个会跟着爵士乐起舞的妈妈,和那个苦闷地度过叛逆期,曾经幻想过死亡也许十分美好的小女儿是真的。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惊叹法国片多么细腻,多么真实,多么涌动着,细细的波纹,像塞纳河的水,不太清澈,不太激烈,却装着生活的味道每天流入我们的身体。
这部片on档已经足足两个月了...这是很难得见到的。
我一直没有去看,因为很介意那个名字,用的是第二人称,而且透着一股死亡的气息——你余生的第一天。
只不过那么巧在走到电影院的时间点放的片子不多,斟酌过后,我买了5号厅的票,其实当时并没有想看动作片的心情,或者说连着几日的诸多奔波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让我暂时根本没有要看美国片的情绪。
电影开场前,独自一人坐在电影院里,想到刚才有人同我一起下电梯的,就顺手拿手册翻了一下,才发现原来隔壁6号厅在上这部片子,且比6号厅还早开场5分钟,于是便踱过去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缘分。
片头和海报一样缺少新意——我对这部片子始终提不起要看的欲望也跟这海报的设计多少有些关系——家庭录像带的过场已经用到烂了。
不过当影片正式展开的时候,我发现那个录像带变得有意思了——因为那个录像带除了记录了三个孩子的成长外,最重要的主角是一只狗。
le-premier-jour-du-reste-de-ta-vie_206 而影片的第一天,就是从大哥带这只18岁的老狗去人道毁灭开始的。
全家人围在狗狗的坟边,小妹Fleur说“没有你,从此这个家再也不会像原来一样了”。
这也是大哥Albert余生的第一天——他从家里搬出去单独住,且认识了住在隔壁的美女——他未来的妻子。
在这天晚上,见过祖父之后,Al和弟弟 Raphaël在两个家里看着同一部古老的配音版美国西部片,熟练地念着角色的台词,回忆他们小时候在房间里假装电影中的人物玩的场景。
在这一个场景中,我生出一种预感——我会喜欢这部片子。
果不其然。
第二个开始余生第一天的是小妹Fleur。
这时候她已经从一个坐在哥哥们的床边看他们演西部片,往死去的狗狗坟上丢玩具老鼠的小女孩变成了画着浓浓的烟薰妆,打扮很in(?)的少女了。
就在她十六岁生日那天,她和男友上了床。
这一组镜头拍得极有法国式的浪漫意味——就在关上房门的那一刹,Fleur看到昨日的那个单纯loli的自己怯生生地站在门口,她于是几乎是带着残忍的叹息关上了房门,然后血从门缝底下漫了出来,小loli一开始害怕地倒退,最后扬起眼角,冷然扭头走开了。
可事后Fleur把围巾忘在男友家了,那是妈妈亲手为她织的,于是她打电话去要,却被男友奚落了一通。
受到委屈的Fleur在晚餐时听到爸爸与祖父的争论时终于爆发了,哭着回了房间,发觉到妹妹不对劲的Albert问出原由,带Fleur冲到男生家里把对方好好教训了一顿。
她回来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是我余生的第一天”,作为最后一个离开家的小女儿,她担起了见证者的角色。
18950845 而与Al年纪相差无几的R却差不多跟Fleur是同时离开家的,只因为他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地挨到明天,因此总比时机要慢上一拍。
所以R余生的第一天也使用了倒叙。
从祖父那里听到了他与祖母的故事后,R才想到在五六年前,一次徒手吉他表演比赛上,他曾经认识过的一个女孩。
PS:所谓“徒手吉它”就是明明手里没有吉它,但是假装有的样子,在台上配合背景音乐做出弹奏的动作和投入的表情,个人觉得傻里巴叽的,不过在上个世纪好像外国很流行过这个,在一部美剧里也有提及。
这是R的一见钟情。
女孩在走之前给他留了电话号码。
就在R兴奋的时候,一阵风将纸条从R的手中偷走了丢进风中,R和爸爸下车后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隔了许多年之后,R才在梦里想起这个号码,而话筒的另一边却已经不是那个人了。
至于妈妈和爸爸余生的第一天恐怕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但是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他们的生命似乎总是跟孩子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
Al搬出去之后妈妈就重新进入大学念书。
不知不觉间和小女儿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Fleur午夜未归,妈妈才在她的床下找到一本带锁的日记。
因为担心女儿的去向,她打开了这本红色的日记,却发现从五彩缤纷的装点,到黑暗扭曲的插画,自己的女儿已经历经了生活。
从失恋到堕胎,都没有跟家里说起过一句。
这一段剪得极好,尤其是母亲幻想中女儿抱膝坐在地上与她面对面的时候。
18950864看日记的事引发了母女间的争吵,当Fleur骑机车离开的时候,还没有拿到驾照的妈妈开爸爸的taxi想去追却被一辆拦腰冲出来的车子撞到。
这个时候,虽然Al和爸爸还没有复合,但整个家庭又齐聚在妈妈的病床边。
而在爸爸查出绝症的那一天,还不知情的家人终于坐在一起。
Al结了婚,R找到了一份调酒师的工作,而Fleur也和男友同居了,爸爸总说过一段时间就退休,结果却一直开车直到生命的最后....我欣赏法国人讲故事的方式,既不激动,也不卖弄。
他们很仔细的描画细节,很精致地调弄颜色,一切的冲突都不需要大喊大叫来表现,而和解的时候也不用泣泪俱下。
只要餐桌上的几句话,一个眼神,就把一段矛盾铺排好了,润物细无声啊。
比如爸爸和爷爷之间,不过是爷爷借爸爸钱买房子,还有关于爷爷有没有好好教爸爸品酒一件事,只要两场对话就足够了。
而在Al婚礼当天爷爷去世,R和爸爸主张取消接下来的宴席,Al和妈妈却不同意,不但解决了上一代的矛盾,同时也把Al和爸爸的点点冲突推向了高潮。
而Al和爸爸的和解则是一次在路上的巧遇,两个人一笑也泯恩仇了。
一切都是从日常平凡的小事中件件表出,但剪辑的手法,和画面的布置却不落于沉闷,五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天穿插表出,既不按照年龄的顺序,也不完全依照时间的先后,结构看似活泼随性,却把各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彼此的矛盾关系理得十分清晰,演员的表演自是没话说。
我一向来非常pf法国的演员们,该要夸张的时候,该要家常的时候,完全都不着一点痕迹,既不会有目光呆滞的表情出现,也不会像背书一般地念台词,尤其肢体语言都十分自然。
甚至连小演员们也都很自在——不单指这一部电影,从《放牛班的春天》到Entre les murs,无论是天使面孔的,还是长得很群众的小演员都镜头感很好同时也不会做作或者有故作成熟的嫌疑,其水平是平均是让我一直非常惊诧的(法国小孩的表演水平么,我推荐看Jacquou le croquant中文名叫《雅克的起义》,片子不怎么样,扮演男主小时候的小孩非常惊艳)。
扮演Fleur的Deborah在La Tourneuse de pages(《翻曲谱的女孩》)中我还颇有些诟病其演技(Les femmes de l'ombre这种片我觉得莫啥演技可看的),再对比这部电影的话,算是极有进步了,至少我没什么可抱怨的地方。
而Zabou婶婶之前在Les Insoumis的那个形象,虽然样子差不多,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但tone调差了十八里,都没有一丝丝需要勉强的样子。
我羡慕这样有生活气息的脚本由有这样有生活气息的演员们用如此自然的方法呈现在屏幕上。
这也是法国电影别一味的得天独厚吧。
其实他们的电影明星根本没有太多的帅哥美女,有好几部电影来来去去就是这些老家伙们,但大家一提到法兰西必然还是觉得一股子浪漫扑面而来——我真奇怪这是怎么办到的。
不过好歹这部电影里有一个我觉得颇帅的小哥,就是Marc,我尤其爱他那一头的秀发啊我期待在别的电影里再见到你。
至于导演Remi同学,好好保持这个调调,这份对生活的敏感捕捉,和对电影语言的灵活运用,我看好你哦(拇指)这部电影我给五星啦,绝对的。
因为虽然这不是我的家庭,不是我的生活,但在观看的时候,我突然很想要有兄弟姐妹,甚至想要当一个好妈妈(我绝对是看疯魔了),尽管那样的生活并不容易——吵吵闹闹,叛逆无能,孩子们还是会一个个离开,可是那种平凡的努力和平凡的无力感,就这么地让人觉得幸福...就连妈妈把爸爸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时候,也不感到分别的痛,看不到未来的寂寞,觉得这样的生活是能向往的,就这样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开一瓶红酒,讲着无聊的话 很好
《余生的第一天》。
红酒局后,半梦半醒间看一部电影,倒是很适合。
法国人的电影就是可以这样,开一瓶红酒,然后死去。
恩,那是一瓶奥比昂。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去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
讲述亲情和成长的电影,大概要成为天使爱美丽和两小无猜之后我第三喜欢的法国电影了。
这个发生在这个普通的法国五口之家的故事,在所有国家的所有家庭中都在上演。
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分离,迟迟结束的叛逆期和终于懂得的成年人的责任,因为好奇匆匆给出去的第一次,因为渴望自由而感到窒息的家,担心失去性吸引力而惶恐无奈的中年。
其中非常还原的法国几十年前的流行也非常有趣。
没有想到三十年前法国就流行过破洞牛仔裤了。
中间妈妈阅读女儿的日记和女儿隔空段话的部分让我想到金智英里面金智英突然被代入妈妈而懂得了很多自己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妈妈的事情。
作为孩子,最容易忘记的就是父母是和我们一样有感受和苦恼的人,大概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总是被父母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已经习惯了从父母那里索取,忘记了父母也会有烦恼和脆弱。
大概所有人都觉得父母过于操心让人烦躁,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只有当父母倒下的时候,才会恍然顿悟父母不是无所不催的,也是需要体谅和关心的。
那个大概就是真正成熟,开始承担责任的时刻吧。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话,父母就好像屏障一样隔开在我们和死亡之间,只有当父母逝去了我们才会发现我们距离死亡是这样的接近。
其中小女儿第一次体验的性经历拍的也很妙。
小女儿在十六岁生日决定交出自己的第一次,男友脱光了上衣先进了卧室,小女儿跟着进入,关门的时候,看见儿时的自己站在门外,一脸恳求的仰望着16岁的她,好像在祈求她不要这么轻易的下决定。
最终大女孩还是关上了房门,鲜红而黏稠的血从紧闭的房门底下流出,一点点逼近小女孩的脚边。
妙的是,望着流向自己的鲜血,小女孩耸了耸肩,挑了挑眉,然后就走开了。
因为好奇草率的交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并没有留给自己最喜欢的Eric,不过这是成长痛吧,永远是鲁莽又青涩的,让人有些遗憾但是又不会后悔。
应该是一部不同年级看都会有不同感受的电影。
高兴可以这么早遇见她。
父母和孩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依赖父母崇拜父母,孩子是那么温和和顺从的小生物,渐渐的,孩子长大,开始逆反开始叛逆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生活,他们想独立想自由想尝试不同的事情,开始轻视蔑视父母,再过一段时间,他们经历过一切的激烈成长渐趋于温和和理解,因为孩子累了倦了也承担起父母的责任了,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而父母则变得日益衰老。
衰老的过程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没有温和顺从,而是啰嗦顽固愚蠢可恶,周而复始,没有谁能够逃过这份命运。
孩子-父母-衰老-孩子,这种关系,充满希望又充满忧伤。
我和父母的关系一直是,近则怨,远则念,所以我一直唏嘘的说:与其怨恨不如相互思念。
整部电影里面有着各种各种的冲突、争执、矛盾、误解,亲人之间的不理解,有的时候往往来自于彼此更深的在意,外人可以不懂,但是希望亲人可以理解,外人可以知道的缺点,却不想让亲人知道,有的时候仅仅只是不想让她们担心失望,有的时候成长的任性也会带来争执与攻击。
一点点的,由刚开始的幸福美满变得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
爱使我们在意彼此,成长使我们疏远彼此,即使疏远了,爱也仍然存在,你看不见,但是它从来没离开过,只不过成长的规律让它渐渐的显得若有若无。
电影通过每个人的不同视角讲诉了一家五口人不同的生活和变化,相处中的摩擦,互相之间的争执,还有在一起的温情时光,简简单单,视角独特,有感动有深思,无论是家庭的支离破碎还是一起的欢声笑语都告诉我们其实这里面还有爱,生老病死在这短短的114分钟里给观众一一展示。
血浓于水,就是告诉我们,即时你们互相怨恨,你们仍然是一家人,即时你们互相远离,你们仍然拥有无法磨灭的记忆。
细微的感动来自于电影中的细节,成长的烦恼,夫妻之间的相处,叛逆期的少女,顽固的老人,有爱不一定会彼此理解,如果能坐下来,静静的聆听彼此的需求,给予理解和关怀,也许,生活会不一样,但是那也许也就不是生活了。
我们现在所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我们余生的第一天,珍惜眼前,珍惜亲人、爱人,即时某天我们即将远离,也要带着这份珍惜和爱,祝福每一个人。
好无聊的说
平淡见真 背景音乐嘿有意思
一个又一个小故事,关于成长关于亲情,最后妈妈吸爸爸吹进背垫里的气戳中泪点。
家庭是一部没有倒退的时光机。
溫情而不至煽情,一半以後漸入佳境,結構剪輯都很不錯呀。
二哥好帅啊二哥
有几段很喜欢,配乐也很不错。
本片荣获2009年法国凯撒电影节最佳剪辑、最佳新人男主角(Marc-André Grondin)和最佳新人女主角(Déborah François)三项大奖
带三个表,生三个娃!四星半
家庭温情片。剧情的感觉很淡,小女儿后期的那种愤怒很勉强,大儿子最后在聚会上的笑容简直就是做作,除了这两个细节,其他都很好。但看完了最大的收获是,总算想明白了:实际上没有什么是不会碎的......只不过,后来,他们重建成功了吧。patch & rebuilding
我发现我喜欢这种结构和编排。
一家五口,都有各自的煩惱;五個日子,標誌著每人餘生的第一天。大哥具責任感,經常挑戰父親權威,率先離開家庭,到最後卻懷疑日子過得毫無意義。二哥遊手好閒,總把事情拖到第二天才做,暗戀某個女孩卻把對方的電話號碼弄丟了。小妹由乖巧女兒漸變反叛少女,與母親關係日漸緊張,家裡沒有人記得她的生日,她就一頭栽進壞人的懷抱。母親步向更年期,擔心魅力不再,偷偷想著出軌,希望在其他男人的目光裡拾回自信。父親是的士司機,煙癮總是戒不掉,以為日子過得還不錯,卻得了絕症。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成長路總是顛簸難走,他們這一家,可能正是無數家庭的寫照。
无感,平凡却不感人…或许是我还没有经历到~
和法陪的同学一起看的,忘记剧情了。。。
中规中矩,比较工整的剧本
真好~~~~~~~~很多温暖的细节。长发哥太像Gaspard Ulliel
说实在,不是很喜欢。感觉一般吧。关于生活、亲情。但又太于留于表面了吧。
生活和我们在开玩笑
时光流逝之不可挽回,童年彷佛永远是遗失的天堂。
mer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