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xinlove.com/2009/09/a-prophet/《Un prophète[预言者]》监狱教育by @xinl.ve 090928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得主(见存档)。
法国人把荣誉给了自己国家的影片,只能说是胳膊肘子往里拐了。
《Un prophète[预言者]》仅仅只是一部黑帮电影,无关于深刻的情感或极端状况的美,也没有任何道德教化的用意,平平常常地讲诉一个少年如何在监狱里成长为一个黑帮头目。
文明世界的监狱目的单纯,就是惩戒恶行。
专政主义的监狱还妄想改造犯人,往往=适得其反。
监狱,一个封闭的世界,囚徒之间的交流只会让犯罪的技法和避免被捕的经验得以蔓延开来,根本不用去指望什么改造犯人。
依赖监狱教育,本片的主人公Malik el Djebena,基本算是文盲的青年,变成一个在监狱内外都呼风唤雨的老大。
赞美或者宣扬黑社会的兄弟义气,《Un prophète[预言者]》并没有太过明显的立场。
从导演Jacques Audiard对待Malik的态度来看,没有给Malik更多的道德品质以获得观众的认可。
在一开始就把主人公推向了犯罪的深渊,未来Malik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的本能挣扎与自救—-这样的状况和常人在监狱之外的社会又何其相像。
士可杀不可辱,Reyeb对Malik提出了吹喇叭的要求,后者难道就可以怒发冲冠要了对方的命么?
因果关系如此简单,电影也就没有太多可言。
刚进监狱的19岁青年Malik,不杀了Reyeb,监狱里的狱霸Cesar Luciani就会要了他的命。
求助狱警的路被只手遮天的Luciani堵死,指望没有任何出路的Malik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未免太过理想。
饥馑年代之所以有人吃人的惨剧,不过是为了生存,Malik要杀死陌不相识的一个人也是无奈。
观众在这时就陷入了道德的困境,看着年轻的Malik,希望他能有更好的未来,却又不希望他手染鲜血。
为了进一步加强困境,Jacques Audiard又有意加上了Reyeb教导Malik的一番言语,“在监狱里看书、识字,选择一份工作等”。
可能的发展方向是Reyeb成为类似《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里Morgan Freeman饰演的Red—-年轻人的精神导师。
导演选择让Malik割断了Reyeb的动脉,观众陷入了茫然,没有了合适的角度去看待Malik。
Malik走出了第一步后,逐渐熟稔游戏规则和手段,慢慢发展和维护自己的势力,随着在监狱里的阅历增加,变得“成熟”。
如此安排,是电影浪漫手段的安排。
在其中,观众体验到了“成长”的乐趣,也看到了监狱小社会里种种奇诡的情节。
但,种下的恶和困境依然没有解除,隐隐中,Malik要有悲剧的结局。
逼迫Malik杀人,永远也洗不清罪孽的黑手,Cesar Luciani培养了Malik,也覆灭于Malik之手,“种瓜得瓜”的结局。
好坏难分的Reyeb则成为描写Malik精神困境的表象。
以鬼魂形式生活在Malik的世界,当Malik每每处于人性的挣扎之中时,便出现,希冀Malik保留一些善的品质。
然而困境却不是靠道德就能解决,聪明、冷酷,并具有破釜沉舟勇气的Malik,手段越发凌厉,也就在罪恶中越陷越深。
用来解决观众道德困境的悲剧结局,被安排在了Malik的同伙身上,是因为Malik的状况已经尾大不掉,导演也不知道如何收拾、结束。
于是,六年刑满,带着监狱教育后取得的黑社会势力,Malik一派老大摸样出狱,未来并不明朗。
帮助文档:Cesar Luciani是科西嘉匪帮[Corsican Gang],科西嘉岛则是原来热那亚商业国出卖给法国的岛屿,岛上的居民通用法语和意大利,Luciani的名字也可见意大利的影响。
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
A.Prophet.2009.SUBBED.DVDSCR.XviD-BeStDivX
《预言者》是一部记录法国监狱的影片,雅克.欧迪亚在受访时,否认了这样的说法。
我不知道法国监狱到底是什么样子,凭借此片,若忠实于生活,那我倒觉得这种说法很恰当。
总比法国的《肖申克救赎》或法国犯罪史诗片来的恰当、真诚。
马利克(塔哈.拉希姆饰)一个阿拉伯裔小流氓,确切地说,是个混了一半阿拉伯血统的法国小青年。
因为打架抢劫袭警之类的犯罪行为被判了6年,19岁被收进监狱,由国家承担教化的责任。
律师为了拿到报酬让他签字的那段挺无奈的,烂命一条的愣头青进了监狱对未来还表现得懵懵懂懂的,实在是深刻。
哪都有市场,哪都有监狱,有些规则也一样。
剥夺了自由,自然要剥夺某些权益。
脱光了搜身,头发要剃掉,到了里面还要接受欢迎新同学的洗礼。
马利克还算走运,除了挨几拳,被人当成基佬,运动鞋被人掠走,很快就有大佬自动找上门,主动要做他的靠山。
当然,这里一定有阴谋,接受这场交易,马利克的正式黑道生活才算开始。
凯撒,科西嘉人,在监狱里能够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培养了马利克,结果让这后辈把自己踩在了脚下。
他为马利克准备的入帮仪式堪称本剧的一大高潮,把刀片藏在嘴里,然后割掉瑞比的喉咙。
这类暴力镜头,很多导演喜欢用快节奏的蒙太奇手法。
雅克.欧迪亚却用了缓中带急的情绪烘托,甚至把施暴的画面用抻面条的节奏延长了暴力的感官刺激,殷红的血液泼洒在法式阴郁的画色中,只因为嗅到现实的血腥气味,感到更加震撼与不适。
瑞比这个人物设置得有点意思,他死后的灵魂被导演赋予另一个角色,时常跑进马利克的精神幻境中,向这个矛盾的凡人泄露天机。
实际上是为这个杀了人,摆脱不了罪恶的罪犯送去恶灵的慰藉。
这种愿望也是出自马利克的本能,瑞比未死前曾对马利克说过,他会留几本书给马利克,还苦口婆心地劝马利克学文化,好像又契合了某种观点,不识字的人相当敬畏知识。
罗素在《道德哲学》里说“服从神的意志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安全感,服从源于恐惧,无论我们所服从的领袖是人还是神。
”我想说马利克从幻境中得到了启示,他以为自己就是先知,所有的一切都是神的旨意。
其实,再绕到精神与物质上我们不难理解,所有的借口,即使披上了神的光环,都是人为的产物。
不是精神上出了问题,就是精神上正常到能够用超高的智慧玩弄所有人。
或许雅克.欧迪亚渲染的宗教色彩非我所理解的那么肤浅,这里的确包容了太多我所不知的民族传统及宗教文化。
成就任何一个传奇人物,都需要垫脚石。
Ryad(从名字猜测他是摩洛哥裔), 帮助马利克学文化的癌症晚期狱友,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物,在超市工作,有老婆有孩子,养过一条精神病狗,结果噩运通通找上他。
他的存在旨在讽刺艰难生活的社会状态,同时也是马利克得以成功杀出血路的忠诚战友。
最后自己一命呜呼,连媳妇带孩子一切转到马利克的手里。
另一个是因走私贩毒被抓进来的埃及年轻人Jordi,从他这里,马利克找到了发家致富的创业项目。
但这都是小跳板,在狱中像模范生一样重新改造,而高墙外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连赐予马利克所有便利的幕后老大凯撒都被欺骗了。
于是,这样一位小混混,经过六年的奋斗,终于剔除老凯撒,成为了新的黑帮老大。
最后很唯美,也很机智。
做小弟的除了为大哥抛头颅洒热血,心眼儿也得够活份。
马利克扭头看了好几眼那一条张扬的车队,手从兜里掏出来,一定做了某个手势,只是切到了屏幕外。
其实之前马利克走出看守所时,不经意的张望与点头做足了身份的伏笔。
这有点像调戏猜不透大哥心思的兄弟们,娱乐性十足,却也有它的价值。
当那首相当有来头的《mack the knife》嵌入画面后,神奇的效果就出来了。
跟总结中心思想一样,歌词唱的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混蛋,虽然不是Bobby Darin的原唱版,但改换成Jimmie dale gilmore演绎出的另一种味道,极具个人风格的吐字方式使爵士味浓郁的歌曲充满了空灵与邪性,倒是加强了本片的气质。
Bobby Darin的成名曲实现了他要成为传奇人物的梦想,结果这么一唱,好与坏,也算为马利克的传奇收了尾。
要说本片制作精良,没有异议。
拍摄手法也力求突破,多处营造窥视的镜头感,黑幕、画外音频频出现,模拟心跳的背景音效渲染了现场气氛。
但就影片的长度,实在是折磨人,因为带有太多法兰斯浪漫的气质,暴力配以抒情在这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虽然效仿了好莱坞的叙事方式,但过于细腻,反而有种拖沓冗长的感觉。
似乎只有前四十分钟能让人集中精神,跟着镜头把监狱翻了个遍,再回到故事上,就有种欲睡又不甘的状态了。
但有个不错的感受是来自观片后的回味,再返回去重看,拿遥控器快进的手就灵活多了,而且收获也不少。
小注解提示:本片产地: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慢工出细活的实力派导演。
2009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将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受到业内高度评价与肯定。
据说本故事的人物模板取自70年代在法国具有传奇色彩的黑帮老大雅克.梅林。
与此人有关的影片还有上下两部法国《头号公敌》,由文森特.卡索饰演。
科西嘉人:居住在法国科西嘉岛上的居民。
通用语言是法语,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用意大利语。
信奉天主教,民间传统与物质文化方面与意大利相近,在整个法国,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是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的。
法国的阿拉伯人:20世纪60年代后法属殖民地获得独立,大量原殖民地国家的移民留在了法国,并加入了法国国籍。
此后,阿拉伯移民陆续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移入法国。
阿拉伯移民中,多数是体力劳动者,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阿拉伯人通常聚集的场所是穆斯林礼拜中心,而且,伊斯兰教已成为了法国第二大宗教。
《mack the knife》N多人演绎过,超大腕的保罗安卡,爵士歌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坏小子罗比.威廉斯,西城男孩儿等等。
影片的浪漫手法被运用到吉贝纳在这方面的心理刻画上。
编导为吉贝纳跟那个被他杀死的人提供了相当多的互动,死者可以在吉贝纳的牢房中游荡,甚至可以通过暗示,言语跟吉贝纳交流(这种交流同样是带有宗教的启示意味,再次印证了预言者三个字)这样的互动既像梦境,也像幻觉,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表达。
他们的每次交流都带有浓郁的宗教氛围,隐喻很多,内涵相当丰富,也是暗示着吉贝纳遭遇与心理的转变,给熟悉伊斯兰教和《圣经》的观众留下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从整部电影中,我得出一个很种族歧视的想法,小心阿人吧,他们简直就是魔鬼。
最近开始喜欢上了那种手提摄像机拍摄的电影,于是有了对于《预言者》最初的喜爱。
人人都说这是一部有关坚持信仰,净化灵魂的电影,但我眼中的马里克却只是单纯的在两个阵营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
他不被穆斯林接受,更被科西嘉人所排斥,他被卷入这一切的最初甚至只是因为别人和他说了一句需要他KJ的话。
导演没有任何引导观众的意思,也不打算拔高男主角,他只是讲一个故事,是非善恶都由你们自己评判。
雅克·欧迪亚甚至让一开始死去的瑞比以幽灵的形式反复出现在男主角周围,以表现这件事对于男主角的影响。
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但是如何让出现的频率精而不滥,这个度却不是每个导演都可以掌握好的。
另外,法国导演的细腻也着实让人佩服,单单凯撒得知自己将失去手下时,那一扭头的落寞,接着就是铁窗外的枯叶。
我要是法国凯撒奖的评委会主席,我也把最佳导演奖颁给他,你能想象吴宇森展示这种孤寂吗?
只怕是窗外飞舞的白鸽吧?
说说新人塔哈·拉希姆,他所扮演的男主角,性格中有着胆小,怯懦但也有着坚强和执着,看着那张稚嫩的脸,我想很多人多半就以为这正是演员本身的性格吧。
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青涩、初哥所带着的紧张,也不是老演员的那种游刃有余,很难说他身上究竟是种什么在吸引着你。
让我想想,上次有这种感觉是在看到谁的时候?
也许是《霹雳先锋》里面的周星驰……还有一个更让我感兴趣的演员是扮演凯撒的尼尔斯·阿莱斯楚普。
盛气凌人、藐视一切、孤独落寞……这么多情感居然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虽然有一点点那种老油条的习气,但是这个角色真的被他演绎的很完美。
好莱坞的制片们在等什么?
难道真是传说中那种对法国演员的惧怕?
在这部披着监狱片外衣的电影里,我们所更多看到的是人性的挣扎。
或许这部片子并不适合每个人,但是他应当被铭记。
另外有个题外的话,每次看完法语电影都会让我重新问自己一遍,法语究竟哪里好听了?
乌鲁乌鲁的,就像含着枣核说话。
六年牢狱,对比那些10几、20几甚至终身监禁的,显得短暂得多;对于外面世界行走的人来说,却又相当漫长。
但是在这六年,你能学到的却远远超出在外六年。
监狱就是个大熔炉,各色人种混杂、各种帮派林立,如果你只是个无依靠的小人物,求生、寻死就不是你说了算了。
你看,哪怕转移进来仅仅10天的人,也能被杀掉,可见有多黑。
咱的男主角虽然不识字、也缺少社会经验,但也懂得保命最重要,即便为了生存,第一个任务竟然是去杀人。
在这枯燥的环境里,还要不断受到周围人的欺压,如何让自己还能保持乐观呢?
想象力就显得很重要,他幻想中陪他说话的是谁……竟然是被他杀掉的人,脖子上还挂着刀口,却抽着大烟,始终陪伴左右。
男主角很少笑,但是在想象中的幻境里,他会笑了很开心,只有那才是无拘无束、才是最美好的。
当然他也不可能真的是预言者,要不然他早算出自己的未来,哪还会被抓来坐牢。
在这个大囚牢里,你根本无法预测自己的下一步,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住自己的小命。
但是你可以学习,学知识、学文化,更能学道理、学经验,在历练中成熟自己。
入狱的时候是个无人关心的小罗罗,等到六年后,已然是一方老大,这是用他自己的智慧、靠自己的拼搏,再加上一些运气换来的。
虽然他最终是个毒枭,但这个过程并不比打工爬到总裁位置要容易,是经历生死的,小命早租借给阎王爷了。
这部电影虽然很负面、也很黑暗,但口碑很好,原因应该还是视角的独特吧。
不光能见到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还能全景展现这个阴暗角落,罪犯与罪犯、罪犯与狱警,有说不完的故事、剪不断的线。
不过影片节奏有些缓慢,需要些耐心的,2个半小时用了2天才看完。
本来昨天看完以后一脸懵逼,也感觉片名叫《预言者》驴唇不对马嘴,所以给评分也不高。
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片子搞得我连睡梦都没放弃思索,直到天亮,我才感悟到这部影片的牛逼之处。
这个故事用了一个法国和穆斯林的混血青年,一个完全没有信仰和原则的懦弱青年,在狱中被法国黑帮用生命相威胁逼迫之下,杀死了一个穆斯林人,随即穆斯林人的鬼魂相伴他左右,但并不怨恨他,而是跟他成为了朋友,这个鬼魂一直在传授穆斯林信仰和帮他预见和躲避了很多危险的事情,使得这个混血青年运气和勇气都超于常人,最后一刻,青年摆脱掉法国黑帮老头子的势力,转而投奔来到穆斯林群体之中。
影片的牛逼在于,起初我认为的叙事不连贯和不清晰,最后都化为一种感受投射到我头脑之中,所谓的预言者,应该就是只要你还流淌着穆斯林的血液,即便你被西方势力胁迫之下不得已曾经残害过同胞,终究有一天,你会投入回兄弟的怀抱,而兄弟们也不计前嫌伸开双手拥抱你。
这是一个关于意识形态的电影,他对你的影响不是来自于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感性的能量。
当然,关于宗教我并不是很懂,以上仅是肤浅的一个感受而已。
近几年来,好像优秀的法国电影在形式上都是非主流,基本是稳定的手持镜头,长焦,加写实的风格,金棕榈奖电影《孩子》、《高中课堂》,还有《小上尉》都是如此。
这样的电影还有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关注超过情节,所以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尝出一些味道,而不会感到沉闷。
毕竟人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嘛。
《预言者》镜头用得非常舒服,晃来晃去不觉得头晕,长焦的质感也不错,不过除了车内杀人的戏,以及几处小范围曝光,也没有特别之处,走的是手持拍摄的传统路线。
说说内容。
这个译名不太好,我认为应当译作《先知》,默罕默德就是一个Prophet。
”先知“的含义不仅是预知未来,更是通过这种能力引领受众的人,一个政治领袖。
整部电影以“先知”的角色为核心,所有情节都是他这个人的延展。
他的经历是一个政治家的成功范本。
从最早杀死同胞,苟全于科西嘉帮的保护之下,到逐渐利用各派关系,狱里狱外施展拳脚,壮大自己的威望,到最后一举消灭科西嘉帮,让狱中的阿拉伯人获得尊重,他所扮演的就是一个阿拉伯人领袖的角色,而他身上,也明显地具有政治领袖的特质:能够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巧妙调动各方关系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做事冷静而无情。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对政治领袖、黑帮首领,还是江湖大哥,那就是:自己牛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自己牛逼是为了让自己人受益。
这就是领袖与暴君的区别。
以往的黑帮片、监狱片着力于塑造大哥如何牛逼,而这部电影更深一层,讲的是监狱中的政治,以及一个作为领袖的先知。
思路比较分散,把自己的一些感悟献丑于此。
先摆观点,这不是一部监狱片,是一部克制法国派的《教父》电影,所谓预言者翻译为先知更合适,因为更多是一种智谋和对自己人生的筹谋与规划,所谓的超现实的理念其实并不是其意义所在,其实和《教父二》维托的发家史有相类之处!
一、50元都不给你,从零开始!
细节玩味故事开篇略带模糊,主角来历、罪名都是隐藏的,一个小细节主角藏了50元在鞋底被查出,似乎是从上帝视角在告诉他,你将从头开始,从零开始,任何依仗都没有。
也确实他不怎么识字,没有亲人朋友,没有特长,一切就仿佛一个小狼离开妈妈进入大自然独立生活。
有趣的是50元在出狱的时候又一次出现了,主角最后把他丢弃了,这是看透一切,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信,前后对照,很值得玩味,我想所谓的伟大电影,在这类细节的处理上都有这类特点。
二、三次狱外任务,英雄造时势。
随着凯撒势力一步步被削弱,无论在监狱内还是外部,从律师的态度就能可见一般,后来他的亲信一大波出狱(我想此刻他内心上慌张崩溃的,怀疑自己会被取代),他对马利克的态度也显得殷切而焦急!
第一次还是人群簇拥下安排马利克去交易救了一个手下,平常而控制在握,马利克找到了狱友私藏的大麻,挖掘了第一桶金;第二次马利克预言了鹿的车祸(怀疑:鹿有权利,猎物,智慧等象征意义,个人揣度是权利的含义),乱跑的鹿象征着帮派势力之间的乱流和权力的角逐,鹿死谁手,显然是智慧而果决的马利克,这也是预言者的含义吧!
当然也是这次任务,马利克真正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和合作伙伴;第三次任务是暗杀凯撒的老大,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他一个人能攻破防弹车和保镖的防御已经不可思议,更奇异的是他内心有自己的盘算,取凯萨而代之,这也是体现了先知的智慧,凯撒已经式微,精准的时机把握。
不过略带超现实的色彩或者主角光环,马利克虽然杀过人,但是也并非什么职业杀手,大boss的保镖也太不专业了,不过这也凸显了先知的能力与主题,另外所谓机遇千金难求也是如此了。
三、家庭观念、兄弟义气、义利观、隐忍、亲近你的敌人、分享利益等等。
毫无疑问师承于《教父》中的诸多价值理念,比较突出的情节:1.把一大笔卖毒的盈利送给了阿拉伯群体,一方面是对自己宗族和同为弱势群体的同情,另一方面对强者的真心会被视为谄媚,而对于弱者的真心会被感念,即使对方是刺猬,它最后会成为你的最大助力。
2.对挚友的情谊,尤其是对其儿子的视如己出,尤其是搂着小孩睡了一觉感动导致迟到被关了40天禁闭……如维托科里昂所说不能照顾家人的男人不是真的男人3.挚友约束不了手下,刺杀时畏惧困难,能力和智慧都很欠缺,自己扛鼎直前,大有麦克科里昂的派头,只要忠诚你就是我的家人,其他一切困难我抗了!
4.隐忍,亲近你的敌人!
这是《教父》里最高的权谋王霸之道,维托在长子被杀时和仇敌握手言和,保存实力,和敌人合作无间缺时刻清醒,等待时机如黑暗中的豹子,而“鹿”早晚到手!
四、王座总属于智慧的行动派所谓先知,其实在我看来智慧与权谋当然是其核心能力,但是我更钦佩行动派,“马叔”曾说三流的创意一流的的执行远胜于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其实电影虽然是现实主义风格,还是有主角光环的,他的智谋和隐忍权术的确高明,但是在实际的任务与帮派间的斗争,能杀掉该杀的人才是生存的关键,一步步走来,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不是凯撒可以躲在背后玩权术,找牛逼的人实现牛逼的计划,他是要动手杀人的,殊不知被杀其实更现实的多。
他的果敢与应变能力确实bug,动起手来三秒钟决定生死,这在我看来才是他制胜的关键,智谋还是等活下来再玩。
马利克的成年礼,是一场已知结局的悲剧。
入狱之初,他没有家人能够联系,身上只剩下五十元和一支烟。
他大字不识一个,甚至在与人交流时还会被复杂的词汇混淆思绪。
他已满19岁,却在鱼龙混杂的监狱中显得格外稚嫩与脆弱。
他满心盘算着如何能够顺利度过六年的囹圄之苦,如何能在出狱后继续往日的生活。
他不知道,命运已悄悄将他引向别处。
由于身体中混有科西嘉与阿拉伯族两种血液,马利克被狱中的科西嘉派老大凯撒看中,被要求去接近并刺杀一名阿拉伯犯人。
任务完成的奖励是能够得到凯撒的庇佑,不会再受其他人欺负,马利克有权选择拒绝,但同样要承担后果——死在狱中。
他没有办法,被推上悬崖并且断了后路,只能点头答应。
马利克将刀片藏在嘴里,走进了那个名叫雷比的阿拉伯犯人的囚室。
雷比于马利克而言,完全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甚至在交谈中,还能算得上是个真诚的朋友,这让马利克有了那么一瞬间的犹豫和动摇。
可雷比终究是要死的,不在他手里,也会在其他人的刀下,如果雷比此刻不死,那么马利克自己也将受到牵连。
所以那被藏于口中的刀片最终被取出,它划开了雷比的颈动脉,让鲜血喷涌而出。
到这里,马利克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成年礼,却仅仅只是个开始而已。
雷比的死成了他无法解开的一个心结,在独处时,马利克经常幻想着自己与雷比的魂灵进行交谈。
他听从了雷比的建议,开始认真学习,可内心深处依然孤独。
雷比死后,他果然得到了凯撒势力的保护,但从未被接纳。
科西嘉派说他是阿拉伯杂种,阿拉伯族则把他看成是叛徒,马利克在两头不讨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直到在监狱的学习班中遇见了里亚德。
里亚德教马利克语文,并培养了他对于学习的兴趣,两人无话不说,马利克在里亚德那里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温暖。
但好景不长,里亚德因为身体原因很快就离开了监狱,虽然他们仍旧保持联系,可马利克到底是变回了一个人。
转机出现在一年后。
凯撒的势力由于政府转移部分科西嘉犯人而日渐式微,凯撒没了帮手,开始把目光放到了始终跟在身边的马利克身上。
他为马利克安排假释出狱,让他为自己办事,而马利克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涉足大麻生意,通过从中获取的大量利润,渐渐挣脱凯撒的掌控,与阿拉伯派合作,并自立门户。
影片最后,马利克完全瓦解了凯撒势力,成为了新帮派的头目。
然而在出狱之后,镜头却最终定格在了他眉头紧锁的脸上,他明白自己并未真正解脱,而是越陷越深。
马利克的成年礼,是一场已知结局的悲剧。
正如在《理想国》的开篇,克法洛斯与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与苏格拉底热切交谈,讨论一个关于美好城邦的设想。
然而书中人不知,这个关于理想城邦的讨论是建立在一个悲剧之上的,克法洛斯一家最终将被卷入雅典的“三十僭主”事件,而玻勒马霍斯的结局则是因此而丧命。
书中人不知,读书人却早已知道。
在《预言者》中,情况同样如此。
影片中,究竟谁是所谓的预言者?
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
每个人都是被命运摆布的小蝼蚁,只能根据一个模糊的将来去为自己筹谋打算,一切只是为了保全自己,根本就与预言无关。
就像导演说的,“我给它取名预言者,是更想突出那种宿命感。
”然而观众知道。
观众知道结局,知道马利克将从无名小卒变成黑帮老大,在两个半小时的放映过程中,作为“先知”的观众亲眼见证着马利克一步步地改变,并一步步地走向等待着他的结局。
这就像读《俄狄浦斯王》,我们明明白白地知道这是场悲剧,却还是要眼睁睁地看着俄狄浦斯竭力挣脱神谕,成为受人爱戴的英雄,最后弑父娶母,发现自己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痛苦不已。
对于观众来说,已知结局再看过程,心里想着“可能不会是这样的,果然还是这样的”,才更悲切。
马利克最后自立帮派,有人拥戴也有人保护,可他满意了吗?
从来没有。
他走的每一步都是被逼无奈,身不由己。
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下一个死的就是他,而他只是为了能活下去。
马利克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影片中,他只在几处展露过笑意——在学习班中上课、与好友里亚德聊天、见到里亚德的妻儿、假释后像个正常人一样站在机场中。
所以身份地位全都不重要,能让马利克真正觉得快乐的,是对自我的确认,是家人朋友的陪伴,是正常人的自由。
可这些东西,他最终获得了没有?
他从凯撒手中逃离后,又落入了另一张网中,周而复始,何来自由。
影片临近结尾时,凯撒走向马利克,想要重新确认自己的父权地位。
马利克朝身边人耳语几句,然后亲眼看着凯撒被打倒在地,颓然离去。
那一刻,监狱中的科西嘉派终于不得不承认失势,同时也意识到一个全新的秩序已经悄然建立完毕。
而马利克作为漩涡的中心人物,无动于衷地站在铁栏杆边,好似一切与他无关。
至此,马利克在监狱中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
何为自我,何为朋友,何为自由,何为身不由己,他已在这狱中的几千个日日夜夜中完全领悟。
出狱的那一天,阳光正好。
马利克从铁门中走出,一眼就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帮派成员,他微微点头,然后转向另一侧,杰米拉(里亚德的妻子)正抱着孩子在等他。
马利克这才笑了。
他走向杰米拉,与她问好,并询问她是如何前来的。
两人聊着简单的家常,马利克回头看去,三辆黑色轿车正不紧不慢地追随着。
他不着痕迹地朝身后打了个手势,让那些帮派成员开得慢一些,不要惊动了对一切毫不知情的杰米拉。
这是他早已预知的结局,从他将雷比杀死时起,就明白有些事将永远伴随在身边,无法挣脱。
于是,影片结局看似是皆大欢喜的重获新生,却最终定格在了马利克略带心事的神情中。
马利克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但这场悲剧,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刻。
不要认为我在胡说,去看看现在的马赛好了---一个几乎100%的阿拉伯/非洲黑人组成的非洲城市,本土法国人都搬到了马赛城外的AXIS。
巴黎也是一样,除了那些标志性的,地价非常高的街区仍然保持了老巴黎的影子。
城市边缘的普通人生活的街区已经被非洲裔的居住区分割包围得越来越小。
在西方特别是法国,种族一体和我国的坚持XXX的领导一样,是一个绝对需要政治正确的话题。
当人人沉默时,我们在巴黎和马赛看到了什么,是愁气熏天的地铁,随处可见的涂鸦,越来越多晚上甚至是白天都不要一个人闯入的街区,越来越多的光天话日之下的抢劫,强奸,袭警(南非有什么,法国也一样),阿尔及利亚足球队输球,整个法国上百辆无辜的汽车被‘不高兴’的阿人流氓烧毁。。。。。。
诚然整个欧洲都在头疼着移民问题,而法国绝对手当其冲。
法国的左派更愿意引用‘自由,平等,博爱’的古训,强力杯葛新移民政策的出台(即根据移民的质量,教育状况的调节有条件的吸收高质量的移民,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已经实施这种政策,nicolas sarkozy 也想效仿,但阻力重重)。
巴黎街头经常可以看见非法移民组织的游行,罢工(汗。。
),要求法国政府马上给予法国国籍。
如果在一个国家,触犯法律的人都可以明目张胆的集结在大街上,这个国家的法律又是什么呢?
每每查看法国移民比例的官方数字,似乎不算很高(还是比其他欧洲国家高一些),但事实是什么呢?
同样基于政治正确的原则,移民统计只是计算新移民的1或2代人(还不包括大量的非法移民)。
至于因民的3。
4。
5。
6代,根本无人统计,不同肤色的父母生出的混血人,自然也无准确的民族归类。
人们对历史的林林种种的种族清晰悲剧记忆尤心,没有人回希望曾经的野蛮的悲剧重演。
所以,在当今的西方社会,一个人特别是公众任务的言辞里只要带有些须种族的内容就会被舆论大加讨伐,自然被冠以NAZI转世的帽子。
然而,这些人权团体的做法和他们口诛笔伐的NAZI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NAZI时代说一局移民的好话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再被惯已国家民族的叛徒的罪名。
而今日之西方特别是法国,正好相反罢了
黑帮教父成长记,一个教父原来是这样诞生的,人到哪里都可以开始不同的人生
片尾曲GJ!
当罪犯也得有信仰有价值观这样你才能混的下去,没有这些东西乱抢地盘乱杀人,最后你会变得一无所有,不要杀黑帮同性恋,如果你这样做了他们的鬼魂会无时无刻的跟随着你,直到你杀4个黑帮异性恋他才会放过你。
还行吧,不太喜欢监狱题材的片子
虽然拿了奖,但是也没觉得有多么精彩
关于种族文化,关于监狱文化,关于人的本性,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一部看似无聊却让你欲罢不能的情节与眼神。主角的眼神让你切身体会了他所经历的一切。一部值得仔细看的片子。
看到人睡着的片,没什么特别的,监狱成长故事吧,情节设定有点肖申克。
才发现他是花里面的那个
過目即忘
能超出教父么?
监狱生存指南 由小见大 几近神作
关乎个人,关乎选择,关乎人生,帮派只是背景。欧迪亚依然再讲他的小人物,他的边缘故事
故弄玄虚之作,境界和格调都很LOW。原来和〈锈与骨〉出自同一导演之手。以后绕道儿走。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这前,首先要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傅雷为其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
入狱小屌丝,出狱黑老大,颇具讽刺意味,不过节奏过于缓慢,情节也经不起推敲
不好看
什么预言者?什么死人?什么老大?什么暗杀?什么阿拉伯人?除了脖子飙血和光晕照的人头晕的镜头啥也没看懂~还两个多小时!
不知所云
所以说隐忍沉得住气的娃终能成就大事,《格莫拉》里那俩小孩就太鲁莽
这种慢节奏的情节越来越看不懂,懒得记住那么多人的名字和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