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很一般,让人昏昏欲睡故事这么平的开始,然后那么平的结束一点苦涩的感觉都体会不出有个场景我觉得一点也不真实就是一家子在照相馆拍合照的场景会有那样的老爷子,说“因为你们待我不好,所以我不笑”
电影《鸡犬不宁》,一部小成本的生活喜剧。
其实,这片子并不好笑,远不如《疯狂的石头》,但是还算生活化。
豫剧师傅的三个徒弟,一个斗鸡,一个卖狗,还有一个搞摄影。
几位男主角,都有悲剧色彩。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矛盾,使得他们无奈、苦闷、彷徨但又在积极豁达的生活着。
电影开始,又见王宏伟,比小武胖了,演的还是老本行,还是那麽一本正经得让人想笑。
演过《盲井》的李易祥出演马三这个角色,照样精彩。
失去性能力的他找到医生,开始练一种祖传的功夫,当看到他两腿之间吊着半个瓦片时,终于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医生说了,什麽时候能吊起五十块砖再说话。
师傅想找老伴,相亲前两人都拿出了年轻时的照片,见面后大失所望,吵了起来,最后反而成为欢喜冤家。
想想谁又不曾年轻过,记得黄燎原老师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就是:那时我们多年轻,头发那麽黑!
结局是大团圆,虽然有点俗套,但想想好像也只能这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小武胖了剧团没了内陆飞鱼 新近上映的国产影片《鸡犬不宁》,宣传说比《疯狂的石头》还搞笑,捎带一个“挺而不举”的男人来和包世宏唱对台戏。
实际上它讲述了一个颇严肃的话题,市场经济大潮里,河南某小城里一个豫剧团的没落,分崩离析后各个台柱子一心出国的、南下打工的、土狗涂上墨迹当斑点狗卖的、斗鸡赌博的、开照相馆泡妞的生活百态。
文工团、剧团,这是中国电影的题材“症候群”,有普遍意义,值得一说。
贾樟柯独立电影里,我们亲爱的“小武”(王宏伟)也离开山西汾阳县城,跑来河南发财了,还是千夫所指的“三只手”,身体明显发福,头发染色用上发胶了,穿漂亮西装,戴黑框细腿时装眼镜,眼神不再是“崔明亮”式文艺青年的迷惑,而是暴发户的百无聊赖。
《站台》里他是真正的80年代文工团成员,华美时代的大型列车面前,滚滚浓烟里,眼见其衰败,难以为继,下放走穴低俗堕落,最终消失。
这次他的古怪客串,进一步映衬出了中国特色的文工团、地方剧团等国有地方文艺团体的沦陷,难以自持。
计划经济年代,形而上的教条束缚了年轻人想飞的翅膀,特别是那些城乡青年,精神食粮寡淡,集体活动有限,不管能不能往里扎,进文艺团体是唯一选择。
霍建起的《暖》里,暖为了进地方剧团,保护鲜嫩的爱情,腿瘸,人老,还原地打转,被命运嘲弄;李玉的《红颜》里,未婚先孕的未成年妈妈,小镇的川剧团里,衣食不保,改唱流行歌曲混日子;顾长卫的《孔雀》里,姐姐没成为空降兵,就去和拉风琴老文艺青年谈心,结果被人误解,得了几个耳光;陈力的《两个人的芭蕾》里,从乡下到省城,田野到舞蹈学校,仙仙终于象蝴蝶一样蹁跹。
要细数类似的国产电影,肯定还有更多。
这些电影里,尽管主人公们讲着自己的方言,歌唱和舞蹈,想着各自的生活心事,骨子里却都被打上统一的时代印记,身份卑微,心怀一个个远大前程,不知所措地在大时代里匍匐前进,激情燃烧,找不到北,只能站在各自的舞台上孤立地观望,期待一场生命中的假想的焰火表演,掌声雷动,浸淫着理想主义光泽。
不说电影,小时候县花灯团来村里演出,看见这些卸妆后有随身听的靓丽男女,我也曾一度倾慕。
可是,就象“小武”发福了,文工团也没有了,大家的娱乐世界业已丰富,还常常怅然若失,而贾樟柯挖不出太多的文工团的记忆,也只能找周杰伦拍《刺青时代》。
徐帆在《鸡犬不宁》里水袖长衫袅娜,唱腔绵软,独自对镜排练,期待舞台重生,灯光点燃,终究也是一厢情愿,镜里镜外,恍如隔世。
随着剧团、文工团的异化、变迁、消散,一代人纯真的青春梦,永远深锁在中国版图上各个逼仄生僻的小镇里不再醒来,幸好回忆还白纸黑字,电影还那么黑白分明。
2006-11-15
确实好笑,从头到尾。
好就好在不背包袱,没有太多企图,不过于控诉不过于揭露不过于抱怨。
下岗再就业很艰辛,但是用轻松的调子拍,很好。
电影还没看完就急着发表意见,好像说的这的话就不太可信了。
看到豆瓣上这么多大牛用各个角度把这个电影批判了,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不过以我的小观点来看,这个电影还是很有看头的。
对有过河南背景的人来说,这个电影就更加亲切了。
从头到尾,河南普通老百姓的平实用语一直涌入耳朵,这种惊喜把整个片子贯穿起来。
现在还没看到传说中的高潮时刻,但是前半段已经很能调动情绪了。
有人说不如石头好看,我到觉得对我来说这个更胜一筹
河南确实是个非常有历史文化的地方,而且越是小城小镇越能表现出它的那些过去.古老的街景,古老的游戏-斗鸡都颇有韵味。
语言方面虽然用了方言,但明显只是把普通话翻译了一下,完全没体现出方言的历史性。
故事编排得还不错,有曲折有呼应。
笑料比较经典。
值得一看。
上午,时代电影院的盛静邀我去看陈大明编导的《鸡犬不宁》,又是一部小成本片,华谊兄弟出品。
盛大小姐的宣传口号是:这电影跟《疯狂的石头》差不多。
我一听赶紧动身。
虽然也是以方言为对白,虽然也是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虽然也有笑料,我看完,觉得拿《鸡犬不宁》跟《疯狂的石头》放在一起比有点亏,这电影绝对没《疯狂的石头》搞笑、热闹,也没《疯狂的石头》结构严谨——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抖出来。
市场经济冲击下,人心浮躁,看戏的人都为了生活各奔东西。
没了观众,大梁的某豫剧团里的演员都有好几个月没钱发。
他们的团长为拉赞助四处奔波,刚拿到两万元钱,没曾想在一次小车祸里被小偷(王宏伟饰,《小武》的主演)趁乱拿走了。
剧团再次陷入困境。
演员们作鸟兽状散去。
一个师傅的三师兄弟都下了海,一个靠着卖烤鸡的丈人成了摄影师、一个一门心思玩斗鸡(李易祥饰,《盲井》的主演之一)、另一个则干起了卖狗的行当。
而斗鸡和卖狗这两个行当呼应了片名。
摄影师不愿在丈人的卵翼下苟活,斗鸡的不甘心老婆要出国,卖狗的怀疑老婆(徐帆饰)跟团长跑了。
但是他们只有愤怒、怨恨、无奈,却无力改变命运。
于是,他们大都以为生活在别处。
去上海出版社发表摄影作品也好,去法国中餐馆帮厨也罢,哪怕去深圳歌厅里卖艺,都比在大梁强。
昔日的古都,无论底下有多少宝贝,几多文明,无论遗留了多少古代的痕迹,都无法挽留为生活挣扎的小人物们;现实让他们意志动摇,让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四处奔波。
影片刚把三个人物的三段故事交代清楚,团长就拉到了新的赞助,这一次是去香港演出,正当人们群情激奋,准备重整旗鼓,开始练功的当口,团长发现了拿他包的小偷,在追赶小偷的途中,他出了车祸,一命呜呼。
剧团的人继续过他们的生活,而艺术的生活,离他们渐渐远去。
毫无疑问,要想让大众接受直线条的《疯狂的石头》一样接受这电影,还是有点难。
和《疯狂的石头》比起来,《鸡犬不宁》更文艺,故事结构相对复杂,线索纷繁,节奏起伏错落。
它的主题如导演自己说的“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情感是何其复杂啊,能让人有所感觉比让人明白更有操作性。
这个电影不商业,涉及社会特殊体制带来人民大众个体生活的感觉,还关注了中年危机、老年人婚姻等具体的社会问题。
记得美国电影《毕业生》的剧本有句题词:爱,总有些疯狂,疯狂背后,总有些原因。
很多年来,中国主流电影正襟危坐,除了反派,正面人物总有些不屑于疯狂,当然,更不屑于关注疯狂背后的原因:时代变迁、失业下岗、捉襟见肘、中年危机、婚姻问题、财色诱惑……这些,总有些上不得台盘,更不方便上银幕。
波兰导演安德烈·瓦依达说:我们的电影观念,拍摄的往往是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它本来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应该不疯狂,兴致勃勃地生活,并且充满理想。
这个主流电影的格局,今年多多少少的被打破了,先是《疯狂的石头》,现在,又是一部片名犹如口号和宣言的《鸡犬不宁》。
初看,这是一部令人笑得前仰后合的癫狂喜剧:豫剧团开不出工资也演不成戏,于是下了岗的演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马三斗鸡赌博,还给师兄弟和师傅们排忧解难,自己却过得鸡飞狗跳墙;小生四海,把白狗画成斑点狗,把溜光水滑的草狗用胶水粘成皱巴巴的名狗卖掉;爱照相的刘兵开了照相馆,通过镜头,在有理想却没有出路的小模特身上找到些"天边外"的感受;八十多岁的师傅,跟老戏迷小白鞋通过各自年轻时代的照片相亲,终于结成欢喜冤家,他一生都在回忆当年在上海演出的辉煌时光,这回出去度蜜月,才说出"我这一辈子从没离开过这个地方"的真相…… 这是一组活得酸辛亦不乏欢乐的人物群像,创作者们试图通过他们"咬生活一口",观众却也通过这部电影,被狠狠地"刺了一下"。
影片结尾,观众的笑声渐行渐远,一些新的东西却渐渐浮出水面:这些困乏着、艰辛谋生的艺人们,他们的生活中却隐约有着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对于某些看不见的东西的执著与瞭望。
这些本性质朴又被生活磨得圆滑的人们,总还渴望着一些什么,努力之后,方被生活告知真相:有些东西,终于还是得不到的。
比如剧团管服装的大红,去法国的梦终于幻灭;清高的台柱子素梅,只能在乌烟瘴气的饭馆楼上,唱给老戏迷小白鞋一个人听;爱照相的刘兵,真想通过影像获得一种诗意,得以超脱于日常生活之上,最终还是从镜头中虚幻的"天边外"降落,跟着糟糠妻过平淡也并不缺乏味道的日子;英俊的四海,因为团长跟素梅的谣言满天飞,只能跟妻子保持冷漠的夫妻关系,压抑在内心的爱和激情,只能在排戏的时候通过无望和没有默契来传达…… 《小武》的主演王宏伟,在片中再度出演小偷F4,一个贼,却拥有偶像的名字。
他在故事的开头、中间、结尾漫无目的地穿行,如同穿越无人的街道,却因偷了团长的皮包,改变了团长、大红、素梅、马三甚至整个剧团的命运。
宿命感,通过这个小人物淡淡的散发并且牢牢的缚住了片中的人物。
他们,就这样在佛所说的"求、不得"中间徘徊,而终于能感受到一些欢乐,一些空茫,竟渐渐的有点禅意。
令人想起古希腊的坦达罗斯神话,他受到神的惩罚,终生立在泉水旁丰美的果树下,每当口渴欲饮,水即消失,腹饥欲食,果即不见。
但重要的不是口腹之欲,而是在这样的饥渴之时,仍能想象到水的清澈和果的甘美。
《鸡犬不宁》之所以癫狂,原因也大抵如此:幻灭困窘之际,那一点超脱的空茫和不灭的想象。
来自:酷开高清电影网
悄没声的,险些错过了这部好玩而且有趣的电影。
《鸡犬不宁》,在豆瓣里已经有了70多条评论。
《鸡犬不宁》,在我的硬盘里呆了两个多月,没来得及观赏。
倒是耳边“奶大、胸低、速看”此起彼伏。
这几天闲着无事,我想起了下载多日的《鸡犬不宁》,一看之下,知道了问什么有人管这部电影叫做第二块石头,也为什么电影创作方并不喜欢第二块石头这个评价。
《疯狂的石头》火了,被人们称作中国电影史上的黑色幽默。
确实,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文艺中年,想起中国的黑色幽默电影,只能找到《黑炮事件》。
不过,《黑炮事件》摆脱不了所谓艺术电影的沉闷,在我很长时间的印象里,都忘不了导演(黄建新)故弄玄虚的长镜头--拍摄长达几分钟电风扇摇头的镜头。
当然,公平的说,黑炮事件的原作(张贤亮中篇《浪漫的黑炮》)是一部好小说,但改编为电影,娱乐元素显得过于单薄。
而疯狂的石头则不然,凭借编剧技巧、娱乐元素、恶搞和方言,使得艺术和娱乐几乎完美的结合,叫好并且叫座。
《鸡犬不宁》也是一部方言片,所有的演员都操着河南话。
《鸡犬不宁》也有着高水准的编剧技巧,让人不敢想象这是中国人的电影智慧(最大腕的导演们似乎只学会了抄袭哈姆雷特和雷雨)。
《鸡犬不宁》也很幽默,而且是最最时髦的冷幽默。
《鸡犬不宁》更是一部小制作,据说只有800万人民币。
有一部叫做《孔雀》的电影我看了两遍。
第一遍没什么感觉。
第二遍之前,受到了刘韧的一番指教,让我更真切的了解到小地方的人生。
但直到今天,孔雀仍然是一部很闷的电影,尽管摄影很到位。
而《鸡犬不宁》在文化含义的丰富性上,丝毫不逊色于孔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更出色的可看性。
《鸡犬不宁》有一个巧妙的故事,并且有很多丰富的细节。
关于编剧和故事,我不想多说,万一你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我的多嘴可能会导致你丧失很多快乐。
除了故事,《鸡犬不宁》还有两大主题:一是小地方小人物,二是传统文艺在这个时代的转型。
这两个主题的含义,足够文艺中年深深的体会,就好像一杯酽茶,越品越有滋味。
我有一个朋友兼同事前几年移民加拿大。
她是河南人。
去年回国遇到一起,我和她探讨在网上为华人提供盗版娱乐的可能性,记得她和我说,别的不知道,倒是豫剧是真的看不到了。
看了《鸡犬不宁》,我稍微有些心安,虽然豫剧可能她确实是看不到了,但她依然可以从VeryCD这样的地方,下载并观赏到《鸡犬不宁》。
今天,恐怕不仅是河南人,而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只能通过更时髦、更"先进"的娱乐方式缅怀一下自己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元素。
这可能是一种悲哀,也可能是一种最后的心灵慰籍。
一切都取决于这样好看的小众电影,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壮大,如何打动我们已经越来越坚硬的心。
如果不是“疯狂的石头”珠玉在前,那本片毫无疑问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掌声与关注。
可惜,“石头”先出来了,所以本片只能打着石头第二的旗号来吸引观众,这样的宣传能吸引眼球,但是对于影片本身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观众免不了要比较,而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
“疯狂的石头”是老少皆宜的草根喜剧,本片则是有点生活阅历的人才能看懂的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
之所以制片方会拿本片与“石头”相提并论,是因为本片的故事结构与之十分相象,同样是一批即将失业的人指望的救命钱遗失,然后就是这些钱经过若干阴差阳错的巧合又出现了。
本片没什么笑料,我确定我看的时候没有笑过,我看到的,是小市民的无奈,是生活的重压,这些在“石头”中点到即止的东西,在本片中得到了发扬,这就是本片跟“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
如果说“石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片则就是生活。
看看本片的海报,每个中国男人都会无奈的苦笑吧。
结局看似圆满,其实充满无奈。
师傅的一生算有了个美满的结局,但是几个徒弟的生活在经历了这场鸡犬不宁的风波之后却没有丝毫改变,小学徒跳来跳去也跳不出那个圆圈,一代一代,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生活何尝不是在循环。
20061231 不值得看
原来老早以前就看过了,
在市井百态中寻找归属,这才是属于我们的电影 2011.12.9
难得的好戏,李易祥是一如既往的好,不过让我惊喜的是金宏。
因为熟悉
听到熟悉的口音,看到熟悉的经典。开封是个不错的地方,就是有点脏(在搞建设),不知道现在咋样。
..
河南人真哏!
X
很久以前看的,对李易祥练马步铁屌功很有印象
没深度的中年男人片,美国片在这个题材拍得很好
3.5 很生活 我也不会离开河南的
给3分。我喜欢海报上那个场景。
剧情转折略显生硬,海报看了的确蛋疼…
还是有些笑点的,呵呵
底层蝼蚁的艰辛,又有谁看的见?
我只记住了吊档功……
拉着看完
基本还可以,这就是生活
同类电影里面这个算比较无聊的了,整个电影我就笑了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