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评分 3.9/10 (21,967 votes)幕后制作 好莱坞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的首部剧情片,曾经多次前往萨拉热窝难民营访谈的朱莉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构思了这个故事,她表示“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并非政治宣言。
”影片投入仅为1500万美元,对于安吉丽娜·朱莉的名头来说绝对是一部低成本制作。
朱莉本人并没有出演影片,“我希望越多当地民众参与拍摄越好,这样我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部影片并非是朱莉首次尝试电影幕后工作,她曾发起过一部名为《天涯共此时》的纪录片,捕捉了2005年1月11日地球上很多地方同一时刻下的场景。
亲善大使的战争体验 好莱坞的热门人物,原先的打星索女,现在是一堆孩子的母亲和布拉德·皮特的伴侣,安吉丽娜·朱莉总是那种夺人眼球的超级巨星。
但是自从安吉丽娜·朱莉成为了联合国的亲善大使,走访了很多难民营、见到了很多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之后,她的生活和心态发生了变化。
在这些年的走访过程中,她听说了和见到了很多发生在战争中的故事,见到了被战争改变的人性和人生。
沉静下来之后,她决定要梳理出来一个战争中的爱情故事,并将其拍摄成一部电影。
安吉丽娜·朱莉说:“我走访了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战争留下来的创伤。
这些人和事给了我极大的震动。
我看到了人性和人生的转折和改变,看到了战争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留下的深刻的印记。
然后我开始设想人物和情节,想从中找到一些可以谈论、涉及以及阐述的内容。
我每天都会沉浸在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悲剧中,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很沮丧。
皮特曾经一度认为我是不是快要疯掉了。
他告诉我,我的这种经历,是一个导演最可宝贵的财富。
为了拍这部电影,我询问了我的父亲、我的孩子们以及皮特,他们都很支持我,并且给了我很多的意见。
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开拍了这部电影。
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人不同意,我还是不会开拍的。
在工作中我碰到了很多戴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记者,没有他们的报道和讲述,这部电影不可能这么充实。
” 乌托邦的爱情 在这部电影里,朱莉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女子和一个塞尔维亚男子因为战争而不得不改变立场并分道扬镳的故事。
朱莉说:“这其实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爱情,我想通过这段爱情来表达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无论你们是情人、是兄弟、是夫妻还是父子,当战争和命运来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只是身外之物,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这样的关系其实极为脆弱,不堪一击。
当然,我也不想去宣传什么政治性的内容,因为战争本来就是不应该存在的人类行为。
我只想呼唤起一种理性,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 在这部影片里,朱莉不仅仅做了导演,她更是影片的编剧,而且影片的故事更是来自于她对战争感同身受的理解。
站在作者论的角度上,这简直是一部作者电影。
谈及创作剧本,朱莉表示,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她说:“写剧本是最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剧本中你需要完全地暴露自己。
做演员的时候,我们活在角色的面?具之下。
如果电影效果不佳,我们还可以责备导演,而导演还可以去批评剪辑师。
可是做编剧,这却是一件单干性的活儿,你一个人坐在家里写东西,写的是好是坏,是有趣还是无聊,都要你一个人承担责任,没有谁能为你承担下来这个责任。
做了编剧和导演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表演、越来越不喜欢做演员,或者说,我没以前那么喜欢做演员了。
可能,真正去拍摄一部电影,才能把我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吧。
” 语言和演员 这部由安吉丽娜·朱莉执导的战争片,算得上是一部热门电影了,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莉没有用自己和皮特在好莱坞里的人缘和关系找来一堆明星主演,而是远赴波黑战争的发生地周围,找来了很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的演员来出演。
更为蹊跷的是,朱莉还为影片拍摄了两个语言的版本:英文版本和波斯尼亚语版本。
谈及这些,朱莉说:“选择正确的演员对一部电影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找来了很多当地的,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演员来出演这部电影,自然会展示出比好莱坞演员更为丰富和真实的内容。
他们明白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更明白在战争中如何保全自己。
所以,他们的表演给影片带来了很多真实的质感。
至于语言问题,我感觉很很复杂。
因为波斯尼亚语是他们的母语,用母语演戏和用英语表演自然是不一样的。
母语能让演员和观众更好得入戏。
而英文的版本,则是为了影片在美国上映而特别制作的,毕竟很多人还是喜欢在银幕上听到英语。
” 谈及这群演员的表演,朱莉说:“他们都是很杰出的演员,明白该如何在银幕上展出一个处在战争中的人应该有的模样,他们的很多特殊时刻的表演很令我惊艳。
片子中有一些杀戮和性的镜头,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如此。
”花絮·影片故事发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它们属于巴尔干地区(Balkans),在土耳其语中,“Bal”意为“蜜”而“Kan”意为“血”,这也是影片片名的由来。
·本片是安吉丽娜·朱莉的长片处女作。
而在本片拍摄期间,朱莉就透漏她接下来会指导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
·影片2010年在匈牙利和波斯尼亚拍摄。
·影片在拍摄期间,关于影片的剧情的传闻满天飞。
有一个版本讲的是朱莉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波斯尼亚女人爱上了一个塞尔维亚强?奸犯的故事。
这个传闻使剧组遭到了当地女权组织的反对,而且影片在波斯尼亚的拍摄执照也被吊销了。
后来,朱莉带着剧本找到了波斯尼亚的文化部部长,在看了剧本之后,波斯尼亚当局很快又为影片重新颁发了一份拍摄许可。
·马瑞佳·卡兰(Marija Karan)、布兰科·托莫维克(Branko Tomovic)和布兰卡·卡迪克(Branka Katic)都曾经是影片主演的候选人。
20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引发了继二战后最大的种族屠杀,波黑塞族人在这场战争中因为武装力量强大,又得到了塞尔维亚政府的支持,相对于波黑穆斯林和克族有较大优势,很快抢占了大部分地区。
随后93年克林顿走马上任,大手一挥干预波黑内战,北约势力随之介入。
这场战争中,西方势力扮演了影响力极大的角色,重创了波黑塞族,扭转了战争局势。
《血与蜜之地》的故事就发生在波黑战争期间,讲述的是塞族军人Danijel爱上了波黑穆斯林女子Ajla的故事。
跨越种族冲突的爱恋,夹杂着民族认同感,信任危机和纷飞战火,在波黑土地上开出一朵血之花。
这是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作为处女作,观众或许的确不应该太苛刻,可是电影依旧在多个方面让人失望。
《血与蜜之地》作为一部电影,试图以小见大,回溯波黑战争,通过爱情彰显战争的无奈,控诉战争时期人性的泯灭。
可是电影的故事实在苍白无力,毫无新意,无非是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设定在了波黑战争里,巧的是男主角Nebojsa的父亲也正好是一位将军,一样声名显赫,电影只不过故事结尾改成了仇恨赢过了爱情而已。
叙事手法也没有任何突破,平铺直叙让127分钟的电影显得格外冗长。
而除此之外,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也过于单薄,女主角的大量戏份仅浮于表面,内心独白却少之又少,作为观众,我们很难窥视到她内心中爱恨的发展进程。
电影中女主角回到姐妹身边决心做卧底的剧情设置,由于缺少起承转合,显得格格不入,而男主角的爱情也来的过于直白和简洁,可信度令人咋舌,两人之间的感情发展相对突兀。
且不说串起剧情的主线爱情没有拍好,战争场面也是用力过猛,种族屠杀被赤裸裸地搬到银幕上,尤其是塞族士兵屠杀婴儿的一幕,实在是过于简单粗暴。
大量的视觉冲击让人心灵疲惫,片尾设置的高潮反而让人没什么触动了。
这一点上,《血与蜜之地》真是不如同样是战争题材的《金陵十三钗》,起码《金陵十三钗》中整部电影的感情渲染是循序渐进的,而《血与蜜之地》,则显得太刻意了。
如果《血与蜜之地》仅仅作为一部电影,笔者认为它还是中规中矩的,可是考虑到电影所折射的史实,我不得不再扣去一星,原因即是电影的断章取义,立场不公,形如一出盛大的谄媚。
战争片不是随便一个导演就敢拍的,因为战争带来的伤痛太大,倘若导演不依据史实,不熟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战争中人物的命运,拍出来的作品不但会有失公允,更会让铭记历史的人们情怀无处释放,伤疤再度揭开,残忍程度无异于一场心灵的屠杀。
在安吉丽娜•朱莉写的这个故事中,塞族人的形象一概为男性武装分子,残忍凶狠,杀人为乐,不但随意屠杀男性穆斯林,奸淫穆斯林妇女虐杀婴儿,还利用无辜的穆斯林女性当人体盾牌,围剿反击的穆斯林。
而另一面,波黑穆斯林人则全部是清一色的妇孺老幼,手无寸铁,是明显的弱势一方,就连女主角,都是个拿着画笔的弱女子。
一方拿枪一方拿画笔,一方强权一方弱势,故事的开始朱莉便主观地让天平大幅倾斜,孰褒孰贬一目了然。
的确,人们都为塞族人屠杀7000穆斯林男性的历史而深感震惊。
① 然而完整的事实仅仅如此吗?
据波黑塞族方面战后统计,死于波斯尼亚战争的塞族人之中,只有19%是军人,其余全部为平民;1996年,一名波黑穆斯林指挥员当着联合国维和部队官员的面承认,他亲手杀死了大约200名塞族居民,而一个穆斯林突击队则抓获了7000名塞尔维亚平民,并将他们全部杀死。
② 即便是被作为塞族人最大暴行发生地的斯雷布雷尼察,不仅是穆斯林的坟墓,同时也是塞族人的坟场:自1992年波黑内战爆发至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被塞族攻陷期间,整个斯雷布雷尼察地区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仅在该市市中心就有446名塞族人被虐杀,参与犯罪的穆族暴徒多达469人。
而所有这些暴行,“都具备文字与影像等各种证据材料” 。
③ 即使是在塞族攻陷斯雷布雷尼察前夕,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斯林守军仍旧在发动对附近塞族居民的偷袭,用“割头”方式处死多名塞族平民。
追根溯源,1992年3月1日对波黑塞尔维亚平民婚礼大开杀戒,开了波黑种族清洗第一枪的,正是波黑的穆斯林极端分子;不顾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塞尔维亚人的激烈反对,强行于1992年3月3日宣布波黑独立的,正是狂热的穆斯林好战分子伊泽特贝戈维奇。
这场战争始于民族分裂,而哪里有民族分裂,哪里就会有美国人的身影。
当波黑议会不顾塞族的反对于1992年3月3日正式宣布独立后,美国和欧洲便迫不及待地于4月便给予承认,由此引发了这场长3年半的战争。
战争中受害的不仅仅是穆斯林,塞族人受到的打击是一样沉痛的,曾经以塞族人口为优势的波黑,如今塞族人数已远远低于穆斯林。
塞族人奸淫妇女,屠杀婴儿,那穆斯林人对塞族人就手下留情吗?
北约派出的碾压式的军队,举的是维和的旗帜,为何只给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建安全区,塞族平民难道就不需要保护吗?
毫不休止的轰炸,让整个萨拉热窝陷于战火之中,毁灭式的袭击,莫不是都只落在了塞族人的头上?
如果说塞族人对穆斯林的屠杀是非正义的,那北约所谓的“维和”也丝毫不高明到哪里去。
而事实上,即便是骇人听闻的塞族屠杀7000穆斯林男性的历史,也在02年被一位维和的英国老兵爆出内情,在这位英国部队中的“精英分子”眼中,西方国家对波斯尼亚地区的政策最终“彻底地失败了”,“军事力量原本完全可以避免大屠杀的发生,但是却一直没派上用场。
” ④也就是说,正是维和部队的入驻以及对塞族人民的不公平态度,激怒了塞族武装力量,导致大量穆斯林平民的死亡,酿成了历史上的惨剧。
以上种种事实,在安吉丽娜•朱莉的电影中显然我们是不会看到了。
关于种族冲突,孰是孰非很难一锤定音,就连现今居住在原波黑地区的各族居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回溯那一段历史,因为他们对彼此的仇恨来得太快,太无缘无故,以至于很难说错仅仅存在于某一方。
一段历史的回顾,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评价以及公正的判断。
而显然朱莉是不打算和平地讲这个故事,她只是看到了她眼中的历史,便挥毫泼墨出这样的一片血与蜜。
可惜的是,电影不但没能融化20年来波黑种族之间的如冰山般的隔阂,反而再一次激起了民族情绪,在Youtube和IMDB上被责难无数。
显然安吉丽娜•朱莉作为联合国亲善大使,非但没有客观地了解战争的史实,而是态度完全一边倒,将立场完完全全地倾向了她的美国政府,这种将真实雪藏,片面还原历史的手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一部电影如果被掺入了过多的政治目的,人们便不免怀疑电影的客观程度,无怪乎IMDB观众评分仅仅4.2,就连美国本土的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该片好评率也仅仅百分之57,Metascore算出的美国评论对该片的平均评分也不过56分,而不少经历过波黑战争的网友也留言说:朱莉永远也不会明白战争带给他们的感受。
相反地,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电影《无主之地》,对比之下则好评如潮,导演用他忧伤的喜剧之眼注视着这场战争,拍出了一部经典之作,这口碑的高下立判究其原因仍是导演的执导功力的差异,以及对史实诠释立场的不同。
电影的最后一幕,男主角,塞族士兵Danijel走向了北约维和部队,跪倒在他们面前,痛苦地说出自己是杀人凶手,战争罪犯。
而这一幕,到底是Danijel真正认识到了民族仇恨的凶残,者是朱莉自己的意淫,抑或是美国人想看到的塞族人的自我否定,我们也说不清,只是记得朱莉在金球奖上,收获了这么一个极富争议的外语片提名,以纪念她排演的那么一出,对她心爱祖国、伟大民族的盛大谄媚。
① 1995年塞尔维亚部队对波斯尼亚穆斯林发起大规模进攻,然而联合国和北约却把5万名穆斯林留在了联合国指定的“安全地带”————波斯尼亚东部城镇斯雷布雷尼察 (Srebrenica)。
孰料,1995年7月,“安全地带”被塞尔维亚部队攻陷,最后大约7000名穆斯林穆斯林战俘和兵役年龄男子惨遭屠杀(包括战斗死亡),酿成了自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罪行。
②美联社波黑特雷贝维京山1996年3月28日电。
③《“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的前前后后》,光明日报网站,2005年6月24日,http://www.gmw.cn/01gmrb/2005-06/24/content_256955.htm④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2年7月28日。
电影同许多战争类型片一样,选取战争加爱情的文艺范式,具有史诗剧情片的吸引力。
但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巧妙选择了女性的视角。
女性与战争,这也是男性导演通常热衷的题材,但在男性导演的眼中,战争中女性角色往往起陪衬作用,用女性群体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来批判战争的残酷性;也有把女性群体当作男性救赎女性以施展英雄本色,从而塑造男性形象的人格魅力;还有把女性角色当做胡椒面调和单调的血腥场面来取悦于观众的眼球。
朱莉的故事中女性的确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却有自己对战争的真切体验和感知,有自己对战争的认知与判断,女性角色扮演的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将女性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去诠释故事。
影片中原本可以成为爱人的两个人,被两个阵营用炸弹分开,一个是拿枪的军官,一个是手无寸铁被颐指气使毫无自由可言的囚犯。
原来男欢女爱的平等地位注定成为不平等的交易,他爱她,允诺的只是她的身体,而她对他,更多的是想要获得自由。
最后,他终于发现她出卖了他,一怒之下打爆了她的头,这个他最爱的女人,他亲手消灭了自己最爱的东西。
战争让两个可以白头偕老的有情人反目为仇,不是来自于他们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利益导致的分化;战争又让两个人重逢在敌我对决的特殊语境下,物是人非,爱恨情仇;还是战争让女主角死在自己所爱人的枪口下,这个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以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毁灭方式而告终,经典地演绎了战争的反人类性,同时也深刻诠释出影片的主题意义。
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自编自导自制的这部影片,并没有超出预期很正常,本来她就是个主流明星,虽有自己的政治意识觉悟和众多慈善义举,但终究和简·方达 Jane Fonda、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这样激进的政治型人物还是不同的。
所以她从剧本创作就跳脱不出美利坚合众国国家意识和女性特有的柔软气质,不然即便她是朱莉也很难弄到投拍的资金。
作为导演,她的处女作还是交出了合格答卷。
很传统的叙事,虽然剧情略显拖沓,但至少还算面面俱到,不少场面的基本掌控看不出来出自女人之手,情感方面也还有感人之处。
对于她以后可能的编导作品还是值得期待的。
一段历史的黑影对大多数人来说“波黑战争”不过是历史课本的章节,《血与蜜之地》所展示的正是课本外,或者说是历史自身所删减的那些秘密。
波黑战争伊始,连世界级Police美丽啃人都不愿掺和到这场数据着2000门大炮,60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古老战争的延续内战(基督教徒VS穆斯林,克罗地亚人VS塞仒维亚人)可就是这场持续了3年多的战争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200多万人沦为难民,一个曾交通发达,风光绚丽的国度就这样为历史贡献了一场“2战后欧州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把自己打回解放前。。
关于波黑,我们不必知道她的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也不用了解前南斯拉夫联邦的6个共和国是哪几个,我们只要通过这部电影懂得:在这片面积5。
1万平方土地上,混居着三大民族,信奉不同宗教(穆斯林信伊斯兰,克罗地亚信罗马天主,塞仒维亚信东正教)所以这个国家的政府无论要做什么决定,真主和上帝都得进行单挑,直到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解体,在波黑前途问题,穆族和克族史无前例的共识:不理塞族的反对,让波黑共和国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成为独立国家,人数绝对劣势的塞族冒泡了,去到欧共体讨说法,可最关键时刻,欧共体和美丽啃却再次体现对民主投票一贯的热情尊重:上帝都告诉大家:真理也许属于少数人,可投票永远听多数人的,所以占了波黑人口百分61的穆族和克族就得到了波黑是主权国家的支持,逼着塞族人把手中的AK-47上膛。
波黑内战战火迅速点燃。。
一道鲜红的伤疤按军事专家析说的,这场以萨市为中心不到3个月就有50万人扛起枪混战,是除拆了国内战外,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结果最惨烈的自相残杀。
仒萨拉热窝市又无疑是波黑战争的一个缩影,在这座城被封锁的那段时间萨市人遭受了何种苦难,直到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在市内设安全区,那些令人发指的战争才一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
《血与蜜之地》正是以萨市为切入点,以一段禁忌之恋为故事主线,描绘了一幅真实仒残酷的战争浮生录。
影片中本来相爱的男女主因不同的民族身份不得不站在对立的立场,类似的悲剧从战争初始就不断发生,影片豪不避讳地还原了当时的惨状:原本和睦的邻里街坊兵戎相见,恩爱甜蜜的夫妻反目成仇,塞族对克族和穆族展开了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他们一边喝着梅子白兰地,一边疯狂杀戮——喝醉的阻击手趴在小山包的犹太墓地,把视线内一切生物当标靶,在空地堆雪人的孩子被火箭炮轰成了碎片,街头的野狗叼着残肢在废墟中撒欢。
年迈负伤的士兵被遗弃在角落静寂的死去。。。
对这个城的人们来说,最安全的间只有清晨,因为那时士兵还在宿醉。。
1992.8臭名昭著的奥马斯集中营被《卫报》战地记者布利阿米发现,随后大量因被虐待频临仒死亡的克族,穆族男子照片出现世界人民视野中,让人震惊,3年后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曝光,事实上像这样大型的集中营多达18个,无以具名的小型集中营更不计其数,仒《血与蜜之地》的镜头没回避这场种族灭绝事件,仒是用压抑冷静的拍摄,将这一人类史上丑陋的一幕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最终关注的则是那些只关押女性,供军人发泻的“魔兽营”。
塞族士兵就在学校和广场设立营区,不分老幼对妇女实施强暴和虐待。。
最残忍的一幕则是一位12岁的女孩在她母亲面前被污辱。。
接近纪录片的真实对于有争议性的暴力场景,不少观影后的人对其真实性提出些许质疑,但演员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浇熄了人们对真相所保留的最后一丝幻想。
演女主角姐姐的瓦妮莎。
格罗佐是个在萨拉热窝以外长大的波斯尼亚人,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舞蹈家,但在那场战争中,一枚炮弹把她的梦想和家都变成烟雾。
有的演员至今还穿着战争时期留下的衣服和袜子,有的演员已经10多年没吃过香蕉,一位28岁的女演员在战争中失去了30位亲人(包括她的父母)。。
可以说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觉得这些演员不是在表演,仒是在电影中复叙各自的苦难,使《血与蜜之地》有一种接近纪录片的真实感。
天使安吉丽娜。
茱莉的绚美释放对于演员以及波黑战争的幸存者来说《血与蜜之地》是在展示一块无法痊愈的伤疤,让世人了解一段浸满血的真相,但痛苦却只有经历过的人们才知道。
对于影迷和粉来说,关于电影背后的一切——背景,故事,演员,投资。。
最终抵不过一个人的惑:导演,制片:安吉丽娜。
茱莉——如果用百变和极致为坐标轴两端,让好莱坞演员自然分布,那轴的那边供着梅丽仒。
斯特里普,轴的这边就必须是安吉丽娜。
茱莉,是的,茱莉是世界上距离随波逐流最远的人,典雅仒随意的背后是爆棚的自信,在一众女星抢“女神”头衔时,她早在全人类心中申请过专利了。。
这次她首次执起导筒,在《血与蜜之地》中厚积薄发地选择了现实中与自己密切关注多年波黑战争题材,以只导不演绝不喧宾夺主的意图,让她的超粉兔不得不为此片没入奥斯卡报声憾。。
还好伍迪艾伦和梅丽仒。
斯特里普都有揽获,兔才没吐口水。
《血与蜜之地》这个片名显然出自《圣经》中上帝许给以色列的“奶与蜜之地”(In a Land of Milk and Honey),圣经中是指这片土地极其丰饶。
但一字之改,影片立即显得沉重起来——在1992年开始的波黑战争中,总计有超过10万人丧生。
艾尔嘉是一位美丽、羞涩的画家。
她和独自带着孩子的姐姐生活在一起。
她的相恋中人是一位警官。
在一次甜蜜的约会中,一声巨响炸碎了他们的美梦,两人从血泊中爬出忙着救人,可他们谁都没想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事故,而是战争的硝烟,等待他们的是更残酷的救赎之路。
种族的血洗,让昨日还在同一条街上和睦相处的近邻成了今日的仇敌。
身为波斯尼亚人的艾尔嘉和姐姐一家在恐惧中度日如年伺机逃离,最终还是未逃脱厄运,成了塞军的阶下囚。
就在塞军士兵要对她进行兽性强暴时,一只手摁住了她。
她为我所有!
一个熟悉男子的声音在耳边,是身着戎装的丹尼尔。
艾尔嘉躲过了一劫,可她是否真正躲过了这场战争的劫难?
丹尼尔又能庇护她多久?
她是否能信任他的庇护?
此时的丹尼尔正挣扎于种族间的宿仇与自己的良知间。
作为塞军统治者的后代,父亲要求他不忘塞族历史的辉煌与伤痛,忠于自己的族裔,对波斯尼亚人格杀勿论。
而丹尼尔在那些久远深重的种族宿仇下,看到的却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一个个一起长大的人,他无法理解怎能无视这一切去单单燃烧仇恨。
可已经爆发了的血腥,打破了他心中所有的平衡,他要重新面对这个世界,将所有的生活置于战斗与种族之后。
战争不相信爱情的故事,就在他们两人的种种纠结中徐徐展开。
最终,这两个人之间的情愫、两个种族间的杀戮,被放到更大的一个平台上去拷问人性、揭开战争留给人类最深的痛。。。。。
每当谈到什么叫“女性经验”,我都会想到朱莉的这部电影,我很想说:这就是女性的视角;我还想说:电影,就这么拍。
是的,这是我看过电影中最深得我心的一部,不是之一。
这是一个看似经常被讲述的简单的故事:不同种族的两个男女相爱了,但种族战争破碎了她们的爱情。
的确,这样的故事是电影常见的题材,甚至古代东方的武侠故事里也可见类似的情节:正统教派的男子与邪教的女子相爱了,但教派冲突威胁着他们的爱情,他们或者分开,或者宁愿众叛亲离也要在一起……朱莉讲这类故事,其独特之处在于她史无先例地选择了女性的视角。
女性与战争,这也是男性导演通常热衷的题材,但在男性导演的眼中,战争中女性的角色往往是模糊的,她们要么被作为一个群体,是战争的牺牲品,但更常见的是把她们当作男性英雄施展神通保护和营救的对象。
再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女性无私的美德总要有美貌来衬托,而战争中的生死关头女性何以会有这样的美德,却是不需要认真解释的。
朱莉的故事不是这样。
女性的确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却不止是无声的受害者,她有自己对战争的真切体验和感知,有自己对战争的认知,她不是被表述被展演的,她是讲述者。
将女性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这是朱莉此部战争题材电影的关键点之一。
女性对战争的经验和感知如何呈现?
这是电影最需要小心处理的地方。
也恰恰是在这最重要的地方,朱莉向我们展现了细节的力量。
电影最为震撼的,是对恐惧情绪的无声处理。
妇孺老弱们被端着机枪的士兵赶出家门,她们无声无息地走下楼梯,没有抗议,没有尖叫,只有眼睛中流露出的惊恐,以及不时挤撞在一起的僵硬的身体。
此刻,时空仿佛静止,空气令人窒息,充满威胁的巨大阴云笼罩了一群最无力的人,观者无法不感同身受而寒冷战栗。
一位妇女未满周岁的儿子被士兵摔下楼,在荒凉的冰天雪地里,这位妇女跪在地上,抱起自己的孩子,她抬头望天,嘴大大地张开,是撕心裂肺的嚎哭,但依旧是无声,镜头渐远,她的身后是落满弹孔的破败的居民楼。
向来,女性总是被视为易于歇斯底里的,女人的尖叫几乎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惊恐或暴力威胁面前,似乎女人的第一反应若不是尖叫那一定是有问题的,甚至,在男性暴力威胁面前,女人惊恐的尖叫还有刺激性欲的作用——这在我国抗日题材影视剧中最为常见。
如果你也曾有过对惊恐的真切体验,你一定记得,那时连呼吸甚至都要停止,怎么可能有力气尖叫?
女性在巨大惊恐面前的无声,这是朱莉电影最令人感到震撼的地方,无声的惊恐,唯有惊恐本身。
而战争和武器,正是这惊恐的来源。
无声不止是惊恐,还有沉默的反抗,纵有拼死的心,却也无法贸然举动。
一个老妇人就这样死在枪下,因为她舍了老命想要突围,也许只是求速死,沉闷的枪响过后,她无声躺倒在地上,不要责怪周围人的冷漠或无动于衷,除非她想以与老妇人同样的方式去死。
从豆瓣影评来看,女主角的选择是广受诟病的地方。
她为何这样无情?
为何她宁愿向自己的同族出卖爱人?
为何她甚至期盼着自己爱人被同族人顺利杀死而忍不住去探看究竟?
似乎,女人天生就是为爱而生,为了爱人牺牲”自己人“正是诸如《色戒》一类故事常见的情节。
朱莉颠覆了这一”女人的天性“,我想这是引起广大观众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甚至在最后,当死里逃生的爱人举起枪要将她射杀的时候,她依旧一脸冷漠,没有声辩,更没有充满浪漫和激情的含泪忏悔,男人迅速地开枪射杀了女人,女人无声倒地——一个没有犹豫,一个也没有躲闪、瑟缩,没有情感的重述,战争中直接面对的,最终是最简洁的生与死。
朱莉讲了一个冷漠的故事,所以她不得人心;然而他们似乎没有看到,这冷漠,正是战争和暴力的果实,是暴力承受者冷凝的血,是绝望的心,是被绞杀的女人的血肉之躯。
如果说战争可以激发男人的斗志,那么对于女人来说,它带来的只有绝望,你难道要指望一位绝望的战争中的女人一如既往的热情?
仅仅为了一份朝不保夕的爱情?
我看好朱莉,期待下一部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电影。
看了《血与蜜之地》的预告片,我只能说我被深深震撼了,片子的音乐,故事,人物的演技都是顶级棒的,无线期待!
这部片子赶快上映啦。。。
安朱丽娜朱莉当导演的消息真的让我意外了一下,不过想想这个性感女神一贯令人吃惊的个性,也就没什么了。
战争爱情一向是很讨巧的题材,但导演好一部成功的战争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为联合国亲善大使的朱莉,能把快被人遗忘的波黑战争导演成这样,也不错了。
用一般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可以打5分(10分制)。
但因为是朱莉亲自编剧亲自导演,加上电影对波黑战争挖掘的深度,摄影、表演等多个方面,这部电影可以打7.5分,波黑战争一向无人问津,朱莉能靠自己让人们对波黑战争重新思考,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演员的表演都很好,暴力镜头适可而止,没有《金陵十三钗》的炫技卖弄,《血与蜜之地》一直是很平静地在叙述这个故事,尽量客观地看待这场战争,还原战争真相。
再看看战争本身,它对人类的伤害已经不止是破坏财产、危害性命,还让人变得像野兽一样,让人类最黑暗的一面表现出来,让爱人朋友分离,朱莉的处女作能达到这个深度真的很不易
精神可嘉!不过奉劝某人还是继续安心演戏吧……
6.6分给的太低了。讲波黑异族间的战争与爱情。冷静地像纪录片,却如此真实又具代表性。
安吉丽娜·朱莉的导演处女作
看在很黄很暴力的份上,给这部无聊至极的片子加一星
好闷
中间姐姐举起双手祈祷的时候,眼泪就止不住了呢。
20120611:血与蜜之地-高清-悠悠鸟中英双字幕.rmvb20120830:再看居然没什么心情看下去……
新导演的毛病朱莉都犯了~自从她抢走JA的老公,我对她毫无好感!剪辑的问题,前后段落缺失,感情描绘的毫无头绪,最搞笑是女主角间谍活动的毫无铺垫。所有的剧情都会被猜测到,一点惊喜也没有。女主角演技奇差,似乎一直游走在外部。最后男主角竟然向北约投降,真是显示了美帝国主义导演的自我优越感!
不错,不明白为何打分低。
真是一般啊!
不知道我看的是不是删减版啊?总感觉故事很凌乱,剪辑也不好
火候儿不够
很多人说这部片子的立场有问题,我倒宁愿相信朱莉是采取了一个女性的视角,对某方受害女性来说,施暴人是塞族还是穆族,并无差别。尤其在种族冲突时,女性成为特殊的施暴对象,和日常性犯罪不同,更有刻意的心理凌辱意图。这部影片将这点表现得令人发指。
剪辑太乱了,节奏也略显拖沓,还是那句话,没有坏和平,更没有好战争。朱莉,还是继续回去卖性感吧,导演和编剧不适合你滴!
很清冷的画面。故事就不争论了,至少引起了我的好奇,让我大概网上搜索了一下,多少知道了一点点新闻之外的背景知识。
推荐【仿佛我不在那儿】!波黑战争很难说究竟谁对谁错,朱莉提前站在女人的阵营表白了自己立场这点太不明智了。对于爱情主题的深入也是一个个美式俗套,我怀疑把这个故事背景放在南京大屠杀,男人认识女人是不是要放在歌舞厅?套路化的情节时刻控制着苍白无力的人物,如今的战争题材就是敛财工具。★★
毕竟是导演处女作,选这个题材,真难为朱莉了。
男主好帅!镜头运用刚柔并济,剪影和逆光的运用在爱情这条线上显得唯美。90年代居然还有这样的血雨腥风。PS:朱莉是个男人
好演员未必是好导演,比如付兰兰,比如朱莉。
真心不错 请不要带有色眼镜看新进女明星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