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无穷动》女权,男人看了坐不住。
要我说哪有哇?
除了妞妞谈她跟老公认识那段,说得比较绝(精彩!
哈哈),其他时候,几个人到中年的女人挺可怜的真的,有什么呢?
几个老女朋友,停不了的猜忌,要说女权,也是女人一辈子没完没了的跟自己个儿较真儿。
前两天在图书馆翻杂志看到对这部电影一则评论,笔者是位男士。
文中提到,女权主义者说:女人就像是水里的鱼,男人就像是陆地上的自行车,而鱼根本不需要自行车。
而西方又曾有婚介所打出“鱼在寻找他的自行车”的招牌。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一直在找的陈丹燕的《独自狂舞》,竟变成了《鱼和她的自行车》。
控制我们的更多时候是欲望而非需要,于是,不论鱼还是自行车,或许都可以独自生存的很好,但恰巧,让我们遇见了,原来这世上还有另一种好,凡夫俗子多半不会放弃这种“美丽的”邂逅。
首先强调一点,《无穷动》没有讲女权主义,从头到尾都没有。
但《无穷动》确确实实是一部女性导演拍摄,全程女性出演,讲述女性的电影。
虽然电影以丈夫的离开开始,始终将丈夫至于缺席的位置。
但这种男性的缺席在电影中表现为无所不在的在场。
电影在不断强调丈夫的缺席,正表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暗示几位女性很明确的意识到这种缺失时的紧张不安。
如果说这样的内容是女权主义,这女权岂不是太可笑了?
幸好可笑的不是导演,而且某些自以为是的媒体和评论。
看到几个女人的活跃便惊叫起自己知道的唯一一个词语“女权主义”!
统观全片,电影在结构上颇具特色。
经典的“找寻”主题。
在电影的开头就营造出悬疑氛围,剧情重点展开于心理剖析,无结局式结局带来思维的空间。
强调细节,从而弱化情节。
表现主义风格强烈的造型,倾诉式的独白和自我剖析。
强烈的风格化,绝对的作者电影。
这一切能让你想到什么?
法国新浪潮!
没错!
虽然在拍摄上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但导演出色的特写镜头运用,巧妙的场景调度和漂亮的剪接,使得电影画面富于独特的不稳定感和节奏感。
尤其在画面元素的控制上堪称精彩绝伦。
电影开始时游动的金鱼暗示了欲望,故事的发生地:古老的四合院是传统和秩序的象征。
四个女性中,妞妞代表权利,夜太太代表物质,琴琴代表美,拉拉代表精神。
放肆直白的语言给影片带来了旺盛的活力,吃鸡的场景则对欲望的直白。
一一均在导演的控制之中,能力之强,表现之鲜明令人折服。
虽然电影中四位女性充满嘲讽和自嘲,直观上带给观众一种“对什么都不在乎”,有钱、有权、有地位也有闲的主观感觉。
实际上,正是因为如此的种种表现,使得电影中的人物从固有的女性形象中解放出来,强调了女性角色的真实和存在。
就像电影最后的行走,独立,曲折、存在并且扑面而来。
最后要说,这部电影的精彩远超乎“某某名导前妻”的噱头,不是什么女权主义、审丑或者有钱人闲来无事的自娱自乐。
要说自娱自乐也许略有道理,因为宁瀛高估了观众和媒体的欣赏水平。
窗外,一群孩子在玩“小人家家”,我却拉着窗帘在看《无穷动》。
镜头慢慢推近玻璃窗内的拉拉,音乐若隐若现。
等待的片刻,一不小心就让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大叫大喊声给扯出了窗外——他们真的好像有无穷的动力去追逐幸福。
无奈,终有一日他们也会长大,也会有意无意地看到形形色色男女的嘴脸,那个时候,别说是过家家没了兴趣,恐怕对自己也多少会提出些质问。
这些大人真他妈好笑,就连起码的游戏规则都遵守不了,分配你做老婆就像个老婆的样子,怎么可以老公轮流睡,朋友照样当;最看不惯她们愣是要把一只鸡脚啃出点学问来,那么麦当劳早成三好学生颁奖台,肯德鸡入围最杰出人类贡献奖了……幸好有群孩子隔窗给我嘈杂,睡意才不致于入侵到我的中枢神经。
终于等到勤勤号啕大哭,心里一乐:“原来是你小样的把妞妞老公睡了啊!
”还没来得及庆幸,拉拉读完E-mail发了疯似的开始大笑,原来还有这一茬呢。
影片看到这里,谁是偷人家老公的罪魁祸首已经不再重要,谁也不那么可爱,谁好像都可以被伤害。
夹杂在孩子与一群衰妇中间,我多少开始怀念,怀念童年也曾经痴迷过类似过家家这样的游戏,且每一次都充满了新奇与创意;而时事是再过十几年,也许都用不了这么久,你会发现一大群无聊的主妇里就有我的身影。
成人的世界多么没劲!
看完这部片,只能昧着良心地说句:"还行!"狠心抛出此句的原因是:1.有偶像级人物"洪晃"(文字和管理方面的风云人物,非电影也)2.当然,还有部分是冲着那高调宣称誓走清高电影人路线的宁导.3.中国版"绝望的主妇",有够夸张靠谱的TAGLINE.可是,这所有的卖点正是电影的败笔.故事是明显的"东施效颦":拉拉竟然因为一个和别的女人结婚多年的风流作家莫名其妙地疯了,绝望过了头.而这帮女人说八挂的能力可以媲美街坊大婶,娴熟高贵的主妇倒说不上,只能算是敢怒敢言的"八婆"...洪偶像明明是个风风火火的事业女姓,新闻稿上却偏要说这个小心眼的鸿门宴始作俑者是她的本色演绎. 这应该是导演的过失吧. 过度夸张的镜头,把小细节夸大得连不懂电影的人都知道是故意留下的暗喻伏线:一如那只抢闸出场的垂死飞鸡,一如那场左一个狼吞虎咽,右一个垂蜒细味的鸡爪看人性. 所谓先锋电影,一定得是这类貌似粗糙的制作么?女权电影?一点都没有感觉,恰恰相反,我觉得此剧是从一个反面衬托了女性被男性牵着鼻子走的典范.整部戏的伏线正是一个从头到尾没有露过面(相片里的不算)的男人,女人们的感情随着身边男人起伏不定,除了那位衣着夸张的"红衣主妇",每个女人都有流泪的一段.好像没有男人就活不下去了,是更年期综合症的前兆?还是导演在越刻意回避描绘事实的同时,自己却无意的一脚踏入了怪圈不能自拔.宁导似乎要一洗当初建立的独立电影人形象,以非专业演艺人阵容加入主流市场.这似乎是电影人MAKE MONEY的唯一途径,本人不鼓吹,也不打击.不过,最后还是很想奉劝一句:人,还是安守本份比较有持久抗衡的ENERGY.
第一次看洪晃的书《我的非正常生活》,就有点喜欢这个五官挤在一块,笑也是哭,哭也是笑的女人。
横竖看她也像是个从北京胡同里窜出来的大妞,一秒钟正经,一秒钟尖叫,一秒钟粗口他妈的,一秒钟是上流人,一秒钟堕入下流。
那本书里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男人脱了裤子是鬼,穿上裤子是人。
看无穷动的欲望完全是被洪晃和刘索拉还有章含之所吸引。
洪晃传媒大腕,章含之的女儿,陈凯歌的前妻。
刘索拉音乐家指挥家作家,高干子弟。
章含之,章士钊之女,女外交家,乔冠华的妻子,曾教过毛泽东英文。
一部电影里只有6个女人和一只可爱的雌性狗,这只雌性狗出现了大约不到十秒钟的时间。
片子围绕妞妞的老公突然离开,妞妞从电脑里查到了一大堆“黄色”的发给她老公的Email,发Email的是她的女朋友。
妞妞于是决定,过年请她的三个值得怀疑的女朋友来家吃饭,并从中找出这个发Email的女人。
故事就这么简单。
妞妞住在四合院,那是一座每个人心中的房子,有家的样子,一想到四合院,就想到快乐。
没有四合院,醒来不知身在何处。
张妈穿梭在一部电影和四个女人中,杀了一只鸡,开了三次大红门,用竹杆捅下一个挂在树上的塑料袋,接到一个公安局事故科的电话,总共合起来张妈在里面呆了不到十分钟。
我读过洪晃的书。
所以知道这个叫妞妞的女人就是洪晃。
刘索拉,拉拉,搞艺术玩超脱。
李勤勤演员,有过老外老公,离婚了。
另外一人女人不知道。
这几个人在这部电影里就是演她们自己。
这部电影我看了笑笑了看,看完就想,想了就叹,这电影是在假借故事来把真实的东西说出来。
恍惚了,这种真假交错之中,本来就是人的存在实质,假亦真是真亦假,真亦假是假亦真,谁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存在的真实性?
在网上看过有网友评论,说是没劲,被洪晃给骗了,四个女人吃吃鸡爪,搓了一晚麻将。
命是天给的,运却要自己来造,这是那个麦太太说的。
人生说来就是牌局或是麻将,输赢是全凭自己掌控,败不妥,胜不骄。
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去说的。
那个黑瘦高的男人,如果猜的不错,应该就是陈某。
而且每次和别人睡了,第二天就带着上景山公园。
陈某是个假模假样的人,陈某是个穿上西装帅的让人不敢看的人。
陈某这个玩前卫艺术的人只是被偷偷更换成作家,在这部电影里出现。
啊,看看,洪晃这个女人突然很像阿紫。
调皮霸道还有点阿紫的恶毒,但我还是愿意站在洪晃的粉丝队伍里。
四个女人在新年的歌声,中国人最智慧中国人最勤劳的激情之中昏昏睡着。
第二天,太阳依然灿烂。
一只麻雀飞到阁楼,厚厚的灰尘,一排排的书,毛主席像章。
像是钻到灰尘布满的记忆之中,物是,人非,还有那个非常年代,也已经被置于阁楼之上,一层一层的落上灰,你不去想,就不会再见。
电影的结局很好玩,妞妞的老公死了,一起死的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姑娘。
得知这一消息,妞妞没有哭,而另三个女人之中,哭的最凶的是勤勤。
当妞妞揪出怀疑对像勤勤的时候,拉拉却疯了。
爱情是多么虚假及脆弱的存在。
四合院,空气污染,爱情,过去,父母,婚姻。
谁都存在,谁都在失去。
一百年,这世界怎么还没有变?
欲望永无止境摧毁着我们的人性。
成功的时尚杂志出版人妞妞无意中发现了丈夫的婚外情,于是她将三个最让她怀疑的女性朋友邀请到家里过春节。
当这个三个女朋友推开四合院深红色的大门后,仿佛进入到她们自己尘封已久的青春岁月一般,回忆和现实交织的复杂情绪成为春节中她们无法释怀的情绪。
《无穷动》的故事背景不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北京城,仅仅只有一座四合院。
既没有交待四合院的位置,也渲染四合院的历史。
只是将故事放进这个封闭的空间内:一座遗世独立的房子,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只有安静、独立和隔绝之感。
导演将四个女人之间充满了猜疑和欲望的故事放在这样一个看似封闭空间中,却时时刻刻在营造丰富的画外空间。
比如,在交待3个女朋友与妞妞丈夫的交往,用充满层次感的潜台词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
而最具画面感的妞妞和丈夫初相识的情景,却是用妞妞讲述展现。
妞妞深吸了几口烟,然后用略带调侃的语气,将当时的场景细节一一描绘。
机位几乎固定在妞妞身上不变,从淡淡的青烟中,以及妞妞讲述停顿中的眼神,观众渐渐体会到这个女人的深情。
当妞妞带着朋友参观四合院顶层的藏书之处时,四合院的历史和这个家族的历史已经定格在那些落灰的古籍中。
精致、细腻的镜头语言,把画外空间渐渐聚拢到这个封闭的四合院中。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它所代表的盛世辉煌,已经在新世纪中被无耐了重新建构,其身份和地位已经从符合化文化价值中褪色,进而似有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之势。
影片中的这个四合院,安静却难免死寂。
当现代性的焦虑与不安植入传统、静止的场景空间中,不合时宜之感尤为明显。
正如传统的家庭观念早已无法满足和超度现代性的欲望一般,四合院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已然需要重新定义、甚至全然颠覆。
“无穷动”一词本是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诺瓦契克的一首小提琴名曲。
全曲用急速的跳弓弹奏,情绪跳跃,充满了生活欢快、积极的基调。
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名称,代表着从头到尾贯穿急速节奏的一种音乐乐曲名称。
影片《无穷动》借用音乐中“无穷动”这一术语,将一个试图挣脱传统局限的欲望之心放在古板、封闭的四合院中,以强调出跳跃与静止,开放与闭合的矛盾,这也是影片中最具有张力的部分。
因而,当影片最后,3个女人昂扬的走在都市未修葺完善的马路上时,洒脱和释放之感尤为轻快。
宁瀛在视听语言上的探索,在这部影片中显得更为极致,封闭空间的塑造为一。
导演常常采用空间真实和内心真实相悖的表现手法。
当4个女人欲说还休、假情假意的交流时,用各种镜头语言强调出空间的真实感。
而真情流露的时候,画面效果则表现的虚幻、不真实。
在影片中少有抒情的段落中,拉拉站在窗前喃喃自语回忆自己的初恋。
她忧伤的站在窗前,和玻璃倒影出的四合院融合在一起,似有若无、亦幻亦真的影调。
她用略带着忏悔和哀伤的语气,对着老宅诉说着那段逝去的真情。
手似弹拨着琴弦,仿佛掠过无情的岁月。
当摄影机跳出室内,试图拉伸画内空间时,却将这个从室外延伸到室内的空间表现的更为平面,没有纵深感,利用层叠、虚实关系来塑造出复杂的空间,而这一画面效果有意将视线混乱,故意将这一空间关系错乱、难分彼此。
导演正是用这样迷离的画面表达拉拉的情绪。
影片中锋利的话语,也难以掩饰导演对行将落幕的传统文化的伤感之情。
在宁瀛的电影中,时间和空间不可能完全线性叙述,只用利用蒙太奇手法,将发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情剪辑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与现实生活接近的空间感受和情感体验。
相对于蒙太奇的剪辑方式,长镜头更加有利于还原生活本来的面貌,记录下完整的生活形态。
长镜头之下的城市风貌,流动感强、表征丰富、空间层次明显,可以较全面的表现城市形态。
宁瀛的“北京三部曲”中,就很擅长利用长镜头表述北京的地方性。
纪录下一个从乡土气息浓郁、皇城特征明显的北京到新旧交替到趋于雷同的城市变化。
《无穷动》的短平快的手法、封闭空间的塑造,同样也在诉说这个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变迁。
“北京三部曲”的一开始都有一个对北京全貌的一个全景式的描写。
《找乐》中对于生活常态的速写;《民警故事》中人物也成为北京街景的一部分;《夏日暖洋洋》中俯拍的拥挤的十字路口,嘈杂、喧嚣。
这种全景式的描写,导演擅长使用国画中的长卷的方式:横移、跟拍、长镜头,创作出与人眼观看方式接近的视觉效果。
按照林奇的说法,每个城市都有某种程度的“形象性”,它们对解读一个城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宁瀛镜头中,北京其形象性相当凝练和概括,她更加注重生活质感、生活气息的捕捉和营造,而不仅仅止于符号意义明显的形象性的展现和视觉上的猎奇感。
而《无穷动》中,则放弃了对北京全景式的展现。
在这些影片中,交通工具的演变与城市节奏的变化和地方性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丰富了视听上对于都市化进程的读解,也是导演捕捉和营造生活质感的方法。
这是独具匠心的设计。
北京城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北京,而是一个介入人物命运的力量,影响着人物的发展(张英进)。
导演对于北京城市的把握不是宏观式的俯览众生,而是实践体验式的方法,通过“行走”、“穿行”来获得自身对于城市的体验。
在时间的消逝中感受空间变化的意义。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验着现实的焦虑。
他们自身的体验是片段和破碎的,正因为缺乏自上而下的宏观把握能力,对周遭的空间无法企及,从而丧失了安全感。
从韩头到冯德的精神焦虑的递增,正是这种失重感的升级。
写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写什么呢?
只能写写她的婚姻。
如果她没有婚姻呢?
那就写写她为什么没有婚姻吧。
谁还会对一个四十岁的半大小老太太快有什么好奇心呢。
这就是电影“无穷动”的主题,有婚姻和没有婚姻的四十岁的四个女人。
主角妞妞发现丈夫有了外遇,想搞清楚到底谁上了她丈夫。
丈夫是自己的,就算自己不用也不能给别人用。
不打招呼就用了更让人忍无可忍。
于是妞妞从最有可能的嫌疑犯查起-她的三个女友。
四十岁的女人如果说什么友谊就扯远了,友谊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如果没孩子,四十岁的女人就剩下互相探讨自己和他人的婚外婚内的事了,而谈论这种事情实在难以接下革命友谊。
四个女人的友谊有如那一桌心怀叵测的麻将,盯着上家,看着下家,永远怀疑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别人手里。
电影一开头的女主角起床就开始抽七彩的寿百年,抽完了粉的抽红的,抽完红的抽绿的,生活是五颜六色的,让你过点瘾中点毒,却早完有抽完那天。
接着厨房中杀乌鸡的全过程,人也跟鸡一样,本来悠在悠在地活着呢,突然迎头一刀,被放了血,吃了亏才想起来挣扎,这才叫入世,接着被投入到沸腾生活的热水中一撮一撮被拔了毛入了锅,让你上就上,让你下就下,你不服不行。
四十岁的女人就是不服,还挣把着,片中叶太太说,命不能改,人可要把握自己的运。
表现在婚姻中就是妞妞的话,“我不能搞艺术,还不能搞个干艺术的人。
”这话有点象当不成作家,还不能弄个博客?
女人的控制欲望太强,而掌控能力实在弱,掌控的时间也比男人短,除了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表情,还有什么可以交给她们控制的呢?
女人一定要有块自留地,想种什么种什么,想怎么折腾都成。
四个女人中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个有爱情没家庭,一个有家庭没爱情。
结局是有才的疯了,有家的成了寡妇,有爱情的悲痛欲绝,只有款姐硬硬挺着。
钱不能代替什么,然而钱到了特别的时候,比男人管用。
这个年头,男人喝花酒,女人喝花茶,不分惊蛰夏至地无穷动着。
继《无极》之后,无氏家族又有弄瓦之喜,添一千金---《无穷动》。
一想到在这部片子上花了十块钱买了中凯的正版,我就觉得一股无明业火腾腾地按捺不住。
十块钱啊!
我可以买两部D5影片了,但是居然只换来了一部《无穷动》。
连转卖下家都找不到人,说三折勉强可以考虑。
顺气,顺气。
宽容,宽容。
应该这么说,在中国女导演拍部电影不容易,比男导演艰辛多了。
张艺谋拍部电影下来,三四个月穿一双军用胶鞋,不洗不换顺便捂点豆腐剧组改善生活。
冯小刚拍片脖子上青筋暴露扯着嗓子骂人,要不是靠那口霸王龙的牙,根本无法降服一干神道怪物使拍摄顺利进行。
所以,宁瀛拍《无穷动》不容易,首先得表扬这种精神,鼓励这种尝试。
在这个态度之下,才能继续顺流而骂。
宣传上说,《无穷动》是女权电影。
相信这种说法的话,恭喜您!
您获得了传说中的“智障”荣誉称号。
看评论,说什么一帮女人说脏话,抽香烟,羞辱男人,所以这是女权。
按照这种逻辑的话,《无穷动》只是浅表女权。
要真女权了,里面的女演员应该都蓄上胡子,站着撒尿---男人能做的,她们都能做么。
要我说,《无穷动》是宁瀛拍摄的一部反映中年女性状态电影,宁瀛试图把本片拍成先锋电影,但是操作失误。
看上去不先锋也不试验,更像是几个闺蜜玩DV,自娱自乐的产物。
因此,这种东西在自己家客厅放映,在女性私人会所里放映,我没一点意见。
但是拿出来卖,还收我十块,那就是恐吓和敲诈了。
还要说是女权主义题材的电影,那就是强行授予我称号了。
《无穷动》不好看,情节很烂。
宁导设计了一个推动:大年三十,洪晃发现了自己老公出墙了,而且墙外那人就在自己的几个闺蜜之中。
所以就宴请了三个女友,希望审出来是谁。
如果都按这条线走,影片还是比较抓人的。
看看中年女人之间怎么勾心斗角,顺带往事如烟一把也是好片。
但是,这片子不是按照这个路数走的。
宁瀛活活把电影拍成了电视,等于是把洪晃在旅游卫视的午夜场成人TALK SHOW搬到了电影屏幕上。
最令我上火的是,居然是按照某个大纲来,生硬无比。
可能宁瀛在拍摄前自己弄了个大纲,ABCD,要表现中年女人对于性、爱情、婚姻、死亡的看法。
于是,四个女人就在客厅-饭厅-卧室分别举行了三次会议,一次一个主题,由洪晃主持。
我看了二十多年电影,就没见过那么笨的手法!
糟糕的是,洪晃作为女一号,出过书,搞过杂志,主持过节目,但是她毕竟不是演员。
整部影片中,她的表现非常糟糕,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在做戏。
有几次简直能把我乐疯了---她上过很多次电视,所以对镜头的位置非常敏感。
只要镜头扫过她,不管她是不是那个镜头的焦点,她的嘴角立即反射性的提起来,准备摆微笑的POSE。
这样一来,我对镜头的移动和位置非常清楚。
这部片子其实有六个演员,第六个就是摄影机。
唯一的亮点就是四个人吃凤爪的一场,宁瀛体现出了一个恐怖片导演应有的素质,将这漫长的一幕拍得异常真实而狰狞:一群年华已逝的女人,张嘴大嚼,一系列的嘴部特写,异常生动生猛,让我几乎得了女性恐惧症。
就这段表现了点女性生命中真实的一面,真实到残忍,觉得得有点意思。
影片拖沓到你难以想象的程度,如果把空镜头和一动不动的特写镜头都去掉,片长能压缩到45分钟。
这片子估计投资不超过50万,拍摄周期不超过一周。
就一个外场戏,其他的全是在一个四合院里,三个场景三间房。
估计上映一周就能回本,一个月就能赚3倍利。
可怜了我那十元人民币和一个多小时私人时间。
最近都很少写影评了。
写点东西,过几年看看。
无意间了解了洪晃。
《无穷动》只有一个场景,冬季的四合院,没有标配白鸽哨。
萧瑟与凋零包裹着富有内涵,书籍堆满阁楼的四合院。
就像四十多岁的女人,青春不再,内里却内涵底蕴丰厚。
没有年轻女性初入社会时的青涩,有的是对生活的调侃,与直面生活敢于“捉奸在床”,直面生活的勇气。
然而自己苦心劳心费神,却仅是一场笑话罢了。
就像一个段子说的,没有姑娘永远18岁,但年年有姑娘18岁。
哪怕再回忆,最初的悸动都会逝去,取而代之的生活鸡毛。
生活的美妙之处不也就正在于此吗?
有果必有因;有外象自有根源;有面子当然有里子。
盘根错节,交相辉映。
让你想说又不可说。
四个平凡的女人。
主角没有光环。
真正的生活剖开了给人看而已。
人到四十的腰粗膀圆大肚腩,不动声色藏巧于拙的岁月沉淀。
印象最深的是四合院和那台老式彩色电视机,像极了我幼时。
日立电视机,导台九个键。
零几年中部限电供应东部,很多家电流只能带起来一个发着微弱暖光的泡子,它还能看。
大院里有棵合欢树,春夏开一树粉色的花💐。
夏天还有妈妈种的夜来香,夜晚开花🌼香气扑鼻。
他们都陪伴我走过了童年。
还有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如果严肃点用最简单的话影评的话那就是冷静、审视的过人生吧。
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句话,那就是给他加点甜。
主题曲刘索拉的《一天过去了》不错,推荐。
该小记用《鹧鸪天 合欢树》结尾。
贴切。
独立丛林喧闹中,此身不与众身同。
盈盈粉扇枝头满,淡淡清香一日穷。
天尚在,梦何逢,晨来舒展夜成封。
合欢纵换苦情去,可似当初那刻浓?
看了那么多骂的文章,原以为真是部怎么向男性挑衅的电影,什么女权啊,什么粗口啊,调侃男人啊,以为洪晃她们怎么个装疯卖傻地搞怪法,搞半天是部伤感的正片,真不晓得那些个骂它的男人到底看懂个什么??
女权?女权在哪呢?动不动说女权的恐怕男权得很.其实片子里调侃也就那么一点点,换了是男人作同样的调侃(如"手机"),保管博得大家开心大笑,但现在女人一调侃,男人却受不了了觉得片子拍得很好,象是在拍我的朋友,虽然我并没有这几个朋友。
“演员”长得真实演得也真实,情绪更真实,这业余演员真的完全比得上专业的,哪天宁导或徐导相中我也让我去试一把?
反正我相信她们,会拍出我想被拍出的。
女人看女人拍的电影确实是不一样啊。
对刘索拉的拉拉印象更深刻些,也许是那两段独白的效果吧,或她身上“艺术”的特质更多一些吧,很出形象。
相比之下唯一的专业演员李勤勤倒显得要次一些,长相说话都有点傻。
结局挺悲的,疯了一个(不是妞妞而是拉拉),看到马路上晃荡着的女人中少了一个疯掉的那个,真的很伤感,和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有点相似的伤感还想说,音乐也很好.以前从没接触过刘索拉的“艺术”,怕前卫的东西看不懂,现在看来,我倒是在一片骂声中显得够前卫的了?
冗长的裹脚布
太强了
四个小资女人的乱七八糟故事。。PS:洪晃嘬鸡爪的样子实在太狰狞了.
音乐不错,别的..
再也不想吃鸡爪了 阔怕啊~
挺矫情的,气质还是不行
男人长期以来把我们压在底下,当作玩物儿,他们可以同时占有几个女人,还会被赞作风流倜傥。而我们呢,和一个以上的男人发生关系就成了破鞋什么的。这公平么?身体是我们自个的,凭什么只许他们胡来而不许我们乱搞?我就不信这个邪,就要扭一扭这种歪风邪气。……(《千万别把我当人》)
四个女人一台烂戏
好片儿。
特别欧洲、特别话剧的电影,有一段时间国内文艺片全这么拍,内容上大概就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白男能直接看高潮的北京上层女子回忆录。给四星是因为那是个北京最美好的年代,是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毫不迟疑得认定北京比上海好的年代。
一部只有女性角色存在但讨论内容全都是男人的片子。🤷♀️
这电影表达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看后有太多想说的话,却又无人可以诉说。这令我思念一位远方的女友,她是我唯一可以诉说的对象。——一部给女人的电影。
鸡爪子那么好吃?
狗血、欢乐而先锋。
真电影也挺有意思的。这四个女人,强……
抓老公小三闺蜜情敌不过是噱头,但这种庸俗情节很容易迁出角色真实的面貌。四个女人吃鸡爪的那场戏太惊人,后面感情的陈述很有时代感,不过稍微有点断层感,总体向上迁徙的结构很好,向上走直到三个女人走在马路上。最喜欢的部分竟然是四个更年期女人说着黄色笑话大笑,和调侃年轻时的感情经历的段落,这就是变老的好处吧。
有点无聊
前半段的台词太有趣了,放德云社做段子也可以啊!
没看懂。
放到现在再拍一次就是,四个布尔乔亚中年上海文艺女性在Shelter蹦通宵,出来抽了十次烟,用虚无的过往回忆试探谁偷睡了那个被小圈子领导包年的艺术鸭,捅破窗户纸后动情最多那个断片给叫车抬回家了,剩下三人踏着没车的大马路去搓早茶,眼神里除了困还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