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这部丹麦剧情电影:《外出偷马》,还可以,想到了那句歌词: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
看了好些北欧电影,我特别能理解北欧人自杀率高的原因:高纬度寒冷地区,常年潮湿阴郁的气候,漫长的黑夜,广袤无垠的美景,零星稀疏的人烟,再加上超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衣食无忧,所以人总是特别容易孤独寂寞冷,久而久之,就容易出问题,就喜欢钻牛角尖,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想的多了,就容易走火入魔,开始怀疑人生,就容易自我了结,所以说生活太幸福了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话说这部电影还是关于童年创伤和人性的救赎的,只是导演闪回穿插的拍摄手法不是很讨巧,显得有点凌乱枯燥!
五十年前的夏天,意气风发的少年外出偷马,见证了伙伴的怪异,听闻了邻居的噩耗,见识了死亡的残酷,感受了生命的脆弱!
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叛逆鲁莽的男子汉气场,在那个压抑愤懑的夏天里反叛和理智在较量,少年懵懂凌乱的性冲动,对父权的崇拜到挑战,见证了父亲的出轨和抛弃,留下自己和妹妹以及母亲艰难生活,从此伤痕无法愈合!
五十年后,妻子因车祸身亡,再次回到那个五十年前夏天的小木屋,一切都大变样,垂暮之年的老人回首往事,与过往告别,与自己和解,放下仇恨,不再怨憎,在痛苦和失去中继续走完剩下的未知旅程!
影片讲述了1999年11月,耄耋老人萨德从奥斯陆退休,回到了挪威东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
他的老婆已经去世,他预感自己的生命也已经不长了。
冬季,他遇到了自己儿时的好友拉斯。
这次相遇,将他的思绪带回到了1948年的夏天,那个时候萨德还是青少年,他和拉斯的行为将会彻底改变他们的一生!
听过一个说法,说科学家做过实验,如果你意识觉得在烧你手的火是不疼的,那么你是感觉不到疼的,忘记说是不是会起泡了。
科学家总是在做一些对平民来说作死又无用的实验。
要达到这个拜倒自己根深蒂固觉得火是会烧伤我们自己的意识得多难。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放大痛苦,分手生病都会对自己说自己很可怜,非常难受,痛不欲绝,放大痛苦去感受心绞的感觉。
可以说是自怨自艾。
这部影片核心大约就是在讲,痛不痛的事,我们自己能决定,你觉得不痛,你就可以走的更远,过得更自然。
——————平静的笔调叙述着老年人年少时的往事。
约莫是二战后期,少年被父亲带去了森林木屋伐木,父亲说这样的活动不适合女人结伴,期间少年结识了好兄弟一起外出偷马,但好兄弟家里却发生了变故导致他们分离,而这时少年触摸到了朦胧的爱情,却与其父心属同一人。
愤怒,嫉妒,崇拜等矛盾感情涌然而生。
伐木工作结束,父亲离开了少年离开了这个家。
少年与母亲去瑞典领取父亲留给他们唯一的伐木工钱,在穿上西装的那一刻,少年长大了。
最后一幕,少年穿着西装,看了看手上的疤痕,幻想自己在森林的草丛里,阳光刺眼,张开双手,触摸会割到手的穗子。
故事简单,以第一人称方式在现在和回忆之间来回。
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独白斯文而孤立。
用回忆呈现出成长的伤痛,并一次解开当下的困局。
父亲说:痛不痛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做决定。
而这句话帮他长大,在他年老快要忘记的时候,回忆又再次提醒他,“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里自有分晓”。
由汉斯·皮特尔·默兰德指导的影片《外出偷马》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外出偷马》改编自Per Petterson的小说《Out Stealing Horses》,《Out Stealing Horses》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在这里只对电影进行一些探讨。
本片用极简纯粹的视听,接近于记录片的画面和原声,讲述了一段传统的父与子、暮年回首往事的故事。
但其内部对立不断闪回的剪辑、意识与现实交融、自然而又原始的剧情流动,让人潸然泪下、惆怅不已。
一、冬与夏 影片一开始直接呈现北欧的潺潺流水、黑岩、山峦、浮云以及看不到边际的繁茂森林,伴随着老年Trond的沧桑独白。
紧接着,一连串欢快的如同牛仔驰骋的音乐响起,其中奇特的打击乐器声像是有魔力一般,打破了这份静寂。
红衣少年脚踩浮木在河面漂流,瘦削的身影在雾中若隐若现,一场梦就开始了,恍然间明白那音乐是这场梦的驼铃。
整部影片的特质都如同北欧森林一样冷冽、幽深、静谧和平淡,但是隐藏在这阴冷、肃清的环境之下是每一个角色之间的暗流涌动。
挪威和瑞典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给角色赋予了安居世外的气息,隐忍内敛或是乖张异于平常都变得合理,冷漠与真挚开始交融。
此外,因为闭塞的环境(单一地貌和不善言谈的人际关系两方面)会扩大我们的其他感觉,尤其是听力——小孩的哭叫呻吟声、女子哼唱的声音、男子的喘息声、水泡爆裂声、木炭火星四溅声这些碎片化的音节像是符号一样在电影里反复出现不断被感知,成为了自然的白噪音,其穿越了时空甬道,在人与事中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
全片因为一直在1999年和 1948年两个时间点之间闪回,在冬与夏、冷与热之间不断交替,大段旁白加意识丛生,有些观众来不及接受信息并思考,我将简单进行一个梳理。
影片开端垂暮老矣的Trond一个人独处郊外木屋,孤僻、嗜睡,他预感自己即将死去。
与Lars重逢后,被雪覆盖尘封多年的记忆被唤醒,Trond开车晃神造成的小意外让他重新想起多年前因交通事故死去的妻子,他才发觉自己独处度过的严寒已经数十载,他想起了自己人生的夏天——童年时期和父亲一段“外出偷马”的时光,缓缓拉开了故事的序幕,父与子的关系贯穿始终。
二、生与死 父亲问Trond为什么不割那些荨麻草,Trond说会扎伤手,但父亲却告诉他:“如果你觉得不痛,那么就不会痛。
”一语成谶,此话永远留在了Trond心里,裹杂着他对父亲的喜爱敬佩挥之不去。
Trond外出偷马时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被铁刺划伤了手臂但他一声不吭。
当好友Jon在他面前发了疯一样残忍毁掉一窝鸟蛋,起风了,林涛阵阵、百草齐舞、虫蚁骚动、野兔疾奔、夜枭振翅。
Trond愣住了,站在天地之间的他呼吸不畅心率不齐还是头一次。
当他第二天得知因为Jon的疏忽造成了Lars不小心枪杀了自己的胞弟,看着小棺材放入墓里,Lars不安地乱跑和哭喊,那子弹就像是打在了Trond的心上,幼弱的他头一次有了生与死的概念,但不成熟的他面对“生命为何如此脆弱”这个问题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只感到了阵阵恐慌。
此时回到了1999年,Trond路过别户人家听到电视播放俄国炸弹袭击了格罗兹尼,造成了大量伤亡, 但此刻他已经明白如何面对死亡。
再次回到1948年,有件事与此相关。
和Trond父亲一起工作的Franz险些被倒下的巨树砸中,但是他却说:“我把我的血和命运混在一起,顺其自然。
”这句话让Trond对生命这件事又有了几分见解,他在不断成长中。
三、爱与性 这是电影着力描述的一个点,Trond正值青少年性萌动时期,他爱慕上了lars的母亲。
lars母亲裙子的撩起、皮肤的裸露、浸湿的内衣都让Trond难以按耐内心的骚动。
趁着lars父亲和自己父亲忙于工作之际,Trond一点点试探,鼓足了勇气拉起lars母亲的手,挽住腰肢,摩擦脸颊,不尽缠绵。
爱慕lars母亲这件事除去Trond本身性觉醒的原因,还在于他长期缺乏母亲关怀,将依恋渴望母亲的感情同对其他年长女人的幻想混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接替或者说传承了父亲的行为。
父亲和lars母亲那些暗中的亲昵都给Trond造成了潜移默化地影响,父亲是Trond的英雄,他想效仿父亲的一切。
当lars父亲发现Trond正在和lars母亲调情,跪倒在地泣不成声,刚刚失去次子的痛苦还未全然消散,眼前的事无疑是晴天霹雳。
果不其然,夏季的大雨伴随雷鸣如期而至,就像Trond和Jon断交那次一模一样。
雨中的Trond有些彷徨,他开始质疑自己刚萌芽的爱情,以及第一次对父亲产生一种刺痛的怨恨。
这次的对峙依旧是波澜不惊,没有一句争吵和肢体冲突,最后在父子之间游离的眼神接触中得到了缓解,但是这次争执同样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
Trond发现父亲和lars母亲关系后正式与父亲决裂,由继任父亲变成了“覆灭”父亲。
当他挤开坐在河边的两人,固执地端坐在他们中间时,这是他对父亲的第一次挑战。
Trond由原本对父亲的依赖、崇拜、敬爱站到了父亲的对立面,像是一个父系动物族群,新王来到了老王的面前,争夺权力、金钱、以及爱慕的女性。
Trond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他在逐渐向他所渴望的勇敢无畏的男子汉靠近,也就是他曾经心目中父亲的样子。
四、逃与离 父亲的消失以及妻子的逝去这些都让 Trond如鲠在喉,常常有溺于水中窒息的感觉。
1948年,Trond和父亲最后一次外出骑马,他从马下跌落,父亲伸出援手,Trond一阵犹豫之后毅然拒绝,此刻的他还没有完全从与父亲复杂矛盾的关系中走出,他想要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走出父权的阴影。
在河边发现漂流的木材全部聚集到了一起,Trond还没等父亲说任何话就带着绳子一个箭步跳入河中,在刺骨冰冷的汹涌激流中,冒着生命危险将绳子拴系在了卡住的木头上。
这一次他接受了父亲的援手,和父亲一起拉动绳子使木头堆成功松动。
Trond掌心因为绳子摩擦留下的伤痕是那些荨麻草未曾留下的,他已经能决定自己的疼痛,以及自己的人生。
那些漂浮在河面的一根根木头像是积压在Trond心头上的一件件过往之事,这一刻全部释然。
1999年的Trond最终也与lars和女儿和解,那些沧桑岁月中的琐事像雪一样消逝,Trond也和过去那段千疮百孔的人生达成和解。
Trond再次回想起父亲离开那天在钢架桥上跟他所说的话;回想起母亲用父亲留下的微薄钱财为Trond购置的西装,那一刻他已经代替父亲,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人;回想起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里所说的每个人是否是自己人生的英雄?
也许有时候我们并不是主角,总有些人会代替我们,但是那段“外出偷马”的岁月是无法抹去的。
最后,Trond又幻化成了少年形态,行走于山峦之间,音乐再度响起,这是生命的回溯。
这是一部有各种感觉的电影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每一种感觉都舒服柔软 没有任何让人觉得夸张虚假的地方 就像跟着特龙一起回到了十五岁的夏天 穿过河流森林 去偷那两匹黝黑的骏马 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出现在我的感官上 我闻到那座森林的气味 感受到那天的阳光 听得到天空中的鸟叫 摸得到那条河流的表面是多么柔软 感情感情的细腻也让人倍觉感动 乔恩把鸟蛋从树上丢下去 一个生命的告破 随后他发出了痛苦的吼叫 那场风就到了 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吹得人心烦意乱 那片麦田随风摩擦的声音 父亲的磨刀声 小兔子跳跃的声音 蚂蚁搬家的喧闹声 手臂上伤口的撕裂声 都在那场雨中慢慢平静下来 乔恩坐在雨中的小船上迟迟未动 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双胞胎在玩的时候拿枪杀死了另一个 他跪在草里哭 那场雨浇灭了他最后的希望 在大家为了树木而劳作的时候 特龙牵起了乔恩妈妈的手 揽住她的腰 和她旖旎在一起 这些都是他长久缺乏母爱以及目睹自己父亲和乔恩妈妈之间的暧昧而形成的性唤醒 父亲的完美告破 特龙开始挑战父亲的权威 他挤在乔恩母亲和自己父亲之间 让他们的暧昧昭之天下 音乐这部电影里的音乐恰到好处地渲染了不同的气氛 从乔恩家外面 到父亲告诉自己这些事实 以及老年特龙再次独居时发生的小车祸 都响起了那段音乐 让人难过又头皮发麻 但在举行葬礼时 音乐却是和大家脸上肃穆截然不同的释然 葬礼过去之后 农场外面非常热闹 好多马好多人 几乎没有风 那时候的音乐又像是黎明初到 一切富有生机的样子 生命或许就是这种东西 一秒开始 一秒结束 我们或许一生都在享受生命 或许为了一些事情生而痛苦 它可能是从天而降 而可能是死在枪下
“痛不痛的事,由我们自己决定” 好像萨德在电影快结束时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15岁的夏天,他同时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这迫使他穿上了那一袭西服,由少年变成了“大人”。
可反观他的行为,却与他怨恨的父亲如出一辙——因妻子的离世而抛弃女儿,离家出走。
同时,他也一直不愿回忆起那个给他带来伤痛的夏天。
但是,正如他的父亲所说“过去的事情,可以思考,但不要介怀”,而我认为萨德一直没有过去心里那道坎。
这也可以从电影快结尾时他与女儿的对话的内容中得到证实。
“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里自有分晓。
”“我们也许无法成为自我人生里的主角。
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取代我的位置。
”女儿说出这些话时,他感到震惊与无措。
因为即使他在老年时期隐居小镇,却还是遇到了故人,还是会常常从睡梦里惊醒,还是被自己的女儿找上门来——再怎么逃避,终究是逃不过,好像他的人生是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操控着,这对应了女儿说的第一句话。
而对于第二句话,其实之前在他自己的内心独白里也出现过:“她取代了我的位置。
”萨德确实是眼睁睁看着父亲出轨并离自己远去。
《大卫·科波菲尔》是本部电影里一个重要的意象。
电影结尾,女儿说,她一直以为《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只有她们家才有,但最后发现世界上到处都是————————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发生苦难,但只看我们如何对待。
与内容有关的评论:树象征着生活,木头象征着人际关系,雨象征着情感波动,马象征着自由和愉快理解了这些象征后就能发现整部电影《外出偷马》是在讲如何与过去和解,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故事。
贯穿全片的树倒、伐木、运木,是主人公和不同人在不同时段的关系反映,木头刚下水时还算有序,主人公和父亲的冲突尚未显现;一路上主人公与父亲的矛盾逐渐激化,木头纠缠一团无法顺流而下。
如果说找回自己是这个故事的正题,那么被别人偷走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则是这个故事的反题。
约恩“偷”走了拉斯的农场,(在主人公看来)拉斯“偷”走了自己的父亲,在拉斯的父亲看来主人公的父亲则"偷"走了拉斯的母亲。
就像《大卫·科波菲尔》的前几页所说的:”我是否无法成为我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这部电影将象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因此包含的要素也相当得多。
看到最后才知道全片的立意是治愈的。
几十年前的那个少年把河里用来解开纠缠的木头的绳子留下的伤痕紧紧握在拳头里,而今主人公的女儿以离开默许了主人公一个人在挪威与过往和解,“痛在什么时候,我可以自己决定。
“是啊,也许痛是难以放下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的人生,并且应该这样做。
与内容关系不大的评论:台词这么少的电影其实看得不多,但是整部片子看下来,发现好的片子不需要太多台词也可以很好。
到处都是的象征手法,高超的镜头语言,点到就收的音乐效果,如画般漂亮的北欧风景。
“你可以思考”,“然后放下”。
语言显得苍白,甚至很多余。
但也因此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一些门槛,需要一些耐心去欣赏,去读懂。
有生之年要去北欧一趟。
《外出,盗马》在上周五挪威颁出的Amandaprisen (相当于挪威的奥斯卡)斩获10项提名中的5项,包括:最佳影院电影,最佳摄像,最佳男配角,最佳导演和最佳音乐,成为当晚最大赢家。
这部挪威电影早在今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收获最佳外语片的最佳摄影奖。
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由挪威作家Per Petterson撰写,早在2003年出版,并以翻译成50种语言出版。
电影拍摄确实很唯美。
如果说北欧电影一项强调文艺基调,从剧情,到摄像的话,这部电影没有例外。
唯有电影镜头的运用更胜一筹,微小细节的特写很多,奔跑的野兔,飞翔的猫头鹰,摇曳的野花,风声和着树摆,水声夹着船行,突出人物心理也罢,烘托环境也罢,给观众留下的是一种格外清晰的美感。
这种清晰度,让我有一种华为新手机镜头清晰度能甩出苹果手机几条街的惊诧。
当然北欧的生态环境本声就为这样的影片拍摄平白加分不少。
广袤的森林,下过雨的稀泥也不觉得脏。
但是从用镜头将这种美清晰,错落有致地展现出来也是一种功夫。
故事本身不复杂,但很多内心的,个人的想法,让导演采用了多次的倒序顺序的穿插。
我个人觉得有点过于频繁了,以至于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不明白为何导演打断,插进一段过去的情景,感觉衔接得不是很顺理成章,也或者是剪辑的原因。
二战中的故事背景,挪威与瑞典交界的一个地方,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在夏天跟父亲住到了一起。
小男孩最初折射的是父亲的对立面,他随口吐些脏字,不隐藏自己的想法;他跟邻家男孩出去盗马,其实是想骑上人家的马过过驰骋的瘾;他萌萌的少男对女人的浮想,没有回避没有隐藏;他对邻居小男孩意外射死了自己的双胞胎弟弟,是理解和同情;对因为失职导致其中一个弟弟意外死亡的大哥是畏惧和回避;他责怪自己的父亲最终离弃了他们,但最终自己在年老的时候却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独处。
2小时的电影,在开篇有些沉闷,好在有唯美的摄影的支撑,影片发展到中部和后部起伏增加,将影片讲述完整。
那个夏天之后,Trond再没和父亲见过面。
然而父亲对他的影响却深远长久,直到他回忆这段往与父亲最后相处的快乐时光才蓦然明白,也懂得了父亲在那个夏天想要告诉他的:坚毅勇敢直面人生。
电影以主角第一人称方式在现在与回忆、在少年时期与老年时期之间来回。
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却描摹出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既有年轻时的彷徨跃动,也有老年时的宁静孤立。
一段成长时期的往事,看来平淡简约,却在呈现出成长伤痛的同时,解开生命的困局。
摄影美到窒息,对剧本的还原度极高。
印象最深的有三点,父子关系、成长和爱。
《外出偷马》中的父子关系有爱,有对立、有反抗、有吞噬、有敬爱、有彼此的影子。
在雨中洗澡的那段,是最完美的时刻,大雨中两个人都是孩子,父子的关系是被削弱的。
上述种种关系,无论带来何种感受,都是把父子绑定在一起,男主是离不开父亲的。
他希望不是任何人的儿子,可那些复杂的情感关系时时刻刻提醒他都是父亲的儿子。
如果带有某种越轨性质的暗恋激发了男孩快速成长的欲望,那父亲带他,但最终是他沿河一遍遍将搁浅的木头重新推入河流中,则再某种程度上促使了父亲形象的消失以及他自己的成长。
最终,父亲变成一封短信宣告消失,一个未曾出现过的母亲,以一套成年人的西装宣告了男主真正的成熟——他也可以作为一个男人的形象出现。
无论他愿意与否,他都一手促成了自己的成长。
不得不说,爱的很细腻,有很多隐喻画面,将整部剧串联起来。
最终,男主在回忆中逐渐那段“外出偷马”的经历,与那段经历,那段经历中的父亲、自己和一个女性和解。
但真正让他放下的,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出现,是成长之后不可逆转的衰老,谁又能逆的过命运,只不过痛不痛自己说了算。
不得不感叹,三个女人的形象着墨不多。
暗恋者,母亲,女儿,但却把控着男主成长、成熟和和解这三个重要的生命节点。
大概从没有孤立无援的成长,总在某些时刻有人陪伴,有爱陪伴。
对于今年初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可能中国影迷的印象就是中国影片《地久天长》包揽了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而本届电影节的另一座银熊奖,也是仅次于金熊奖的杰出艺术成就奖则被一部挪威影片摘得。
在国际电影版图上,挪威电影是一个颇为冷清的存在。
即使提到北欧电影,绝大多数人想到的也是瑞典。
毕竟他们在上世纪初就由斯蒂勒和斯约斯特罗姆引领过无声电影的风流,更不用说之后英格玛·伯格曼那位大仙儿。
丹麦也曾在上世纪末贡献过拉斯·冯·提尔等一众才俊,震撼了一把世界影坛。
而挪威电影,嗯?
嗯……今天的推送,小官就说一下这一部挪威影片,来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北欧风情。
这片子的名字呢,有点乡土,叫《外出偷马》。
下一届“被片名耽误的N大杰作”里面,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其实呢,这部影片也算得上是师出名门。
影片改编自挪威作家佩尔·帕特森的同名小说。
佩尔·帕特森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作家。
而《外出偷马》在2007年打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柯慈、印度裔文学大师鲁西迪、普立兹文学奖得主麦卡锡,获得全世界奖金金额最高的“都柏林IMPAC文学奖”。
从血统上讲,这部电影还是蛮高贵的。
冷峻,是北欧电影的典型风格。
对比看一下美版和北欧版的《龙纹身的女孩》,可以有更深的体会。
早在无声电影时期,北欧电影便形成了肃杀的视觉形象和克制的电影语言的特点。
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在大段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中,呈现出独特的北欧自然风光。
随便截出一格,都可以做海报的那种。
故事呢——一个老头回忆过往,貌似也是北欧电影传统的延续。
从《野草莓》,到前两年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再到这部《外出偷马》,都是这么个路数。
故事很简单——67岁的老人传德在三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妻子,同时也失去了对生活的所有兴趣。
在没有跟女儿打招呼的情况下,传德自己搬到一处偏僻的山林,了此余生。
在地广人稀的山林,传德意外发现邻居竟然是50年前有过几面之缘的小伙伴。
而与旧相识的相遇,让他又回忆起与父亲在山林中度过的那个夏天。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而他余生的命运也在那个夏天被注定。
影片在传德的独白中展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当下与回忆、少年与老年之间来回切换。
通过色彩的差异,影片描摹出现实中的孤寂老人与回忆里的青涩少年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当下,是灰白的,是雪原、枯树、干草,是老去的人们。
回忆,是鲜亮的,是猫头鹰、野兔、昆虫,是年轻的肉体。
运镜稳重而简练,叙事静谧又斯文,不疾不徐。
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无诡谲曲折的戏剧冲突。
期待的高潮始终没有来临,一如生活的本身。
而在冷静甚至有些沉闷的表层下面,却隐藏着一股涌动的情绪,关于成长,关于性启蒙,关于父子关系。
儿时的传德大部分时间跟妈妈和姐姐在奥斯陆生活。
一天,不怎么回家的父亲突然带着传德来到山上的一处小木屋里。
父亲要传德跟他一起伐木,把木头运到瑞典,赚一笔钱。
父亲高大、英俊,骑马、打猎、伐木样样精通,是传德心中的那个英雄。
大雨中,父子两人赤身裸体跑到室外洗澡。
在这里,传德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十几岁的少年,情窦初开。
在邻居女主人的启发下,连呼气都是荷尔蒙的味道。
在传德的眼中,女人那不甚丰满的身体却是最动人的,足以扰乱少年原本安静的假期。
在第一视角的指引下,摄影机不停地在女人的胸和腿停留,那是片中为数不多的特写镜头。
在一场春梦中——女人独自荡舟水上。
船桨插入水中,不断搅动。
在寂静的环境中,微小是声音都会被放大无数倍。
女人摇浆的呼吸变成了呻吟,震动耳膜。
如果剧情到这里结束——如果在那个明媚的夏日,在灿烂的阳光下;
父亲宽阔的臂膀,深邃的眼神,让人安心的笑;与伙伴一起偷马(只是偷马出去骑,男孩们的游戏),打野兔,掏鸟窝;
偷瞄一下邻家女主人,偷偷拉一下手;或许就成了一部北欧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来以为是一场“青春禁忌游戏”,却没想到写成了“青春残酷物语”。
万万没想到——自己心中的女神,却是父亲的情人。
回忆中的那个夏天是在1948年,二战刚结束不久。
父亲和邻家女人都曾给抵抗军工作,这个小木屋也是当初抵抗军情报工作的据点。
偷马,也是当初的行动暗号。
面对纳粹的搜查,邻家男人无动于衷/胆小怕事。
父亲和女人在枪弹中送情报,九死一生,一起逃往瑞典。
从那之后,父亲和女人明生情愫。
在一次伐木中,传德小心翼翼、得寸进尺地拉了女人的手,搂了女人的腰。
父亲看到后,一时走神,导致滚下的木头砸断了邻家男人的腿。
经历了丧子、被绿、断腿多重打击的邻家男人从此离去,再也没有回来。
夜里无眠,传德起床闲逛,却发现了父亲和女人的约会拥吻。
闹心!
痛苦!
不知是出于儿子对背叛的父亲的怨恨,还是出于男人对男人的嫉妒。
雄性之间的争斗很简单。
第二天,传德执意坐在父亲和女人之间,并用眼神挑衅父亲。
之后,果不其然,遭到父亲恩威并施的镇压。
回到奥斯陆后,传德天天苦等父亲的归来,却只等来了一封短信。
父亲说再也不回来了。
崇拜的父亲抢走了爱慕的女人,而这个女人让自己永远失去了父亲。
父亲把伐木的钱一同寄来,钱少得可怜,只够买一身西装而已。
在母亲微笑的眼神里,第一次穿上西装的传德仿佛就是父亲。
少年,一夜长大。
尽管拒绝承认,但父亲却影响了传德的一生。
那个夏天,父亲曾问传德为什么不用手拔草。
传德说:草会弄疼我的手。
父亲说:如果你不觉得疼,它就不会疼。
疼不疼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其他。
或许,就是这句话支撑传德在寒冷的冬日,用少年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可是,主观上拒绝感觉到疼,不代表真的不疼。
女儿说起她小时候传德经常会说的一句狄更斯的话:我是否会成为自己人生的英雄,还是由他人担当,时间会告诉一切。
传德选择自己承担一切,负责一切。
而女儿则认为,那些不快的经历让他人主宰就好,无须自己全部承担。
片尾与女儿最终的和解,是父爱的回归,也是对早年失去父亲的追悔。
成长与宽恕在不经意间到来。
公众号回复【外出偷马】可获得资源。
作者 ▏雅宁编辑 ▏雅宁图片 ▏网络
时空切换,剪辑点很考究。
对于这个拧巴狭长的故事,影像比文字的呈现效果更好些。
过于老实的改编,显得散漫。配乐倒是亮点。
城市少年的原野之旅,唤出少年与父亲各自的过往,也以此揭开了周遭人内心的酸涩与甜蜜。林语水戏,鸟鸣马啼,每个人都在选择着自己的人生过法,即便充满疼痛,却永生难忘。若节奏能更紧凑一些,终会是部杰作。
导演能力所限,无法通过剪辑、配乐等试听语言将这部名著表现出来。实在看不下去。本片获奖纯粹是因为原著,跟导演没什么关系。
怎么回事儿?!瑞典、挪威人们的身材比例实在太过优越了。不算头颈,肩部到腰部的长度如果算是1的话,那么腰部以下基本上是2.5起,甚至有可能到三。无论男女,加上硬朗的脸部线条和那湖水一样的深邃蓝眼睛,真是让人直流口水啊!本片也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那是革命中结下的刻骨铭心般的爱情,能不抛弃一切,走到一起吗!
叛逆期和青春期的重叠不只是生理的唤醒,也是精神走出襁褓的肇始。“弑父杀母”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荆棘,否则会陷落到双亲回环的人生中去。不信?女生过了24,男生过了28你再看看,很多人会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模样……甚至是悲剧。
#挪威电影周#我知道不喜欢的人肯定觉得两个多小时很漫长,但我真的太喜欢了!金色的鲜活的少年时代和其中隐藏的阴云,和苍白的寒冷的老年时期相互穿插,像诗一样。结尾虽然有升华,但是很克制,好喜欢啊!
在那样一个距离感如此强大的世界。那是一个站在第三视角诉说的《廊桥遗梦》啊!
不好看
北欧电影大多重感觉轻剧情,本片也不例外。而事先了解原著故事更有助于找到影片想要描绘的那种感觉。
蛮不错的电影,用男主的旁白来叙述整个故事的发生,朋友妹妹意外,再到偷情环节(看到这里最尼玛生气的),真的这个偷情真的是有点毁三观,家里有老婆女儿,带着儿子来一个小乡村过暑假是假,偷情是真。那女人也是,男人把他老公腿搞断了,她什么话都没说,还跑到河边和这个男人相拥亲吻,被男人的儿子(也就是男主发现),其实她老公也是个奇葩,貌似是知道老婆有这事,但是没去说,家里有三个孩子哎。一讲到他爸和那个女人,我就来气。里面河边的风景真的很唯美,结尾男主穿着西装在田野里走的场景也很有意境。
非常非常喜欢这一部,再怎么不通情达理、顽固难搞的老头子,也是从孩子长来的,有着他们的童年,有着他们的伤痛,甚至有着他们孩子觉得不可沟通却其实同样想法的对问题的理解。终有一天都会老去,但是否有一天我们会变成那个我们不认识的人,又或者成为我们孩时最害怕或最讨厌的人?想看原著小说!
#Berlinale69# 视听语言是很美,可导演想表达啥?一个缺失母爱被父亲抛弃的男孩心中的心结?然后还穿插了对父亲女朋友的性幻想?那个失手打死兄弟的角色有啥特殊意义么?还有木头有啥意象?这是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拍摄少年的自我心理回溯?感觉导演要第五次陪跑金熊评奖了…
拍得很散乱,但画面上又富有诗意,童年的被影响甚至被吞噬,与父亲纠结的情感,直到暮年也难以放下。
确实偷马了。童年阴影类
可能阅历不够主要是没太理解各种人物成长
很多地方情感都不对,不及原著十分之一
音乐太好听、拍摄也很不错,反衬得故事更令人困惑、难以共情了,中间一度差点睡着
重要的一点是,既然情感收在舍与不舍的矛盾心态上(甚至还没到自我价值),那么前期对自然的爱与对父亲的爱就应该充分展现,而后嫉妒、抑或、矛盾才能是充分的,摔倒自己站起、在车站等待才有理有据,最后那个拆木头才能达到情感高潮。后半段倒是很饱满,可惜缺少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