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how to”的发问,所有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以及作者对纽约城里生活的一个个普通人的探索,都在那些看似平凡甚至潦草荒唐、但其实每一帧都倾注了情感的镜头后,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而这是很多成年人早已失去了的东西。
我羡慕约翰的这种细微的感知力和好奇心。
回想自己过去的生活,好像从来没有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纽约包罗万象的底色,才得以孕育且保留各种“奇形怪状”的创造力。
抑或是与环境无关,只是我的心灵太过麻木。
好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多与世界连接、多发现“为什么”、多迈出“怎么做”的步子。
几乎每集的开头都是Hey NewYork,那些若无旁人的自在路人,脏乱的地铁和街景,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脚手架,无不提醒你这里是纽约。
但John Wilson的故事讲述却特别日式,微小,絮絮叨叨。
日常得不会引起你的注意,但一提起却很有共鸣。
随便记几点随感。
首先从整体风格而言:拍vlog是件很微妙的事儿。
看似vlogger应该是“最懂生活”的一批人,但是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拍vlog却会让你失去“生活”,进入一种“剧场”。
人可能天然在“被观看”时会有隐藏自己的倾向,取而代之一种表演欲。
作为拿着摄像机的人并不会好到哪去,会变成“导演”,脑海自动升腾出剧本,自我实现的预言。
而不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生活。
因此在家具覆膜一集,室内设计师直视拿着摄像机的John,两个人之间其实是隔着胶片的。
她对John说到,拿着摄像机时,你是一种抽离的状态。
有的时候你可以放下摄像机,只要做John就好。
这是本视觉化散文(《文化苦旅》预警),不得不感叹John是真的“视觉语言”大师。
视觉和语言拆开来,他的旁白稿和画面简直完美衔接,让人忍俊不禁。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分摊餐费一集自说自话地抱怨不公平的分餐,配的镜头是偷拍的隔壁桌一个陷入沉思的小哥的表情,镜头长达至少三分钟,仿佛真的是小哥本人的OS。
其次从分集剧情来说:先说资源难找一点的脚手架和家具覆膜指南。
这两集啊,禁得确实不冤枉,特别家具覆膜指南,毫无准备。
这两集的主旨是相似的,出于保护目的的产物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
危险本身无法避免,所有痕迹都是生活的证据。
分摊餐费那集有太多偷拍餐桌的素材了,特别好笑。
还有裁判协会的那一段。
我觉得中国从来没有这种困扰,要么有人请客,要么完全AA,社会主义好。
闲聊和记忆力增强两集稍微没什么印象。
记忆力那集学会了新的术语“曼德拉现象”。
最后一集,完美烩饭,谁能想到大结局居然如此正能量。
疫情前后的对比居然就能把所有的分集主题串起来了。
想到的事就要立即付诸行动,管他完美不完美。
看完脑子里先浮现出是北野武广为流传的这句话 “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够坚定够狠约翰威尔森是什么星座呢?
叽歪 无聊 恶趣味 又有着奇怪的温情 看他想为房东太太做一份意式烩饭 看打开门空了的楼梯口 就是很想哭 和他一样很怕 很多事还没开始之前 自己先吓到自己 那些他终于反思出来的关于生活的发现 我在无数个瞬间也拾到过一些零碎 这些发现甚至也许对而今目前的生活于事无补 但是很明确的是 你知道自己确实不一样了 绝大部分的事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状态 开始 就是最好的状态为感激的人做一件小事 传达一份爱意 那些想对别人好的心思 就立马去做 不去计算 不去权衡 不害羞也不惭愧 也不觉得可惜离我五厘米的是被我家猫抓烂的窗帘 从买新的 到现在破破烂烂 大概也就三个月的时间 我一次也不想换掉或者怎么样 也有过气到想揍猫的时候 但是当宠物医院的换算告诉我 猫一岁等于人类14岁 也就是说我的猫已经三十岁了时候 我忽然也很想哭 不是没想过他能陪我多久 我人生第一次要对一个生命负责的时候 我发现这样的压力我不想再承受第二次 有阳光的早上我看着在光的区域打滚的小猫 他的毛在空气里和灰尘缠绕 而他的瞳孔变成浅黄色 外层的毛也变成光环的样子 我好爱我的猫 疫情的日子或者之前 我的时常感到孤单因为他都好转了很多 在他的面前我也不需要像人类一样吝啬我的爱意 并且持续的 无限的 放大我的宽容hello New York 是对城市一如既往的表白吧 对脚手架的不满意 在街头无意义的闲逛 城市就是母亲 这里面每天无数的故事 无数难以理解却奇异地形成联系的画面 约翰威尔逊是最好的城市观察者 也是最好的Vlogger 他察觉然后他嫁接起桥段 让这座城市的离奇和浪漫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然后我也好想说一声hello New York 在疫情结束的某一个自由的日子 去已经有所预期的去走向这座城市 或许也有机会偶遇穿着不知名乐队T的约翰 然后用我蹩脚的英语 跟他说一声 hello and thank you在这个阶段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 我的心情也还是很沮丧 我在苏州 一个还挺美的城市 但是她有她的无聊 她的脏乱 她的不合理之处 但是此时此刻她很安静 她正在忧伤 我也只能委屈巴巴陪伴着她 在心底的话是 都回来吧 快好起来吧并未身处在漩涡中心 在面对一个还不知道究竟会带来什么的流行病 未知反而会放大更多恐惧 停摆的生活对应的是反思 我也为算不清的聚会账单烦恼过 我也为崭新的家具变旧难受过 我有一只很喜欢的杯子被猫摔碎 我有过无数次无疾而终的闲聊 我也有过很多本以为会产生很多故事的关系 然后你只能拿过你的毛衣 然后骑车离开 卡在地铁站 或者混进无法投入的聚会 尴尬的moments 和最终归于平静的自己 三年了 疫情究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也许答案就是更具体了的我不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 不自由的 活在恐惧里的生活下个月的五月二十二 是我二十六岁的生活 当大于五之后的奔三的生活从未给我任何余地 我还有很多债务 还没能拥有一个知心的爱人 诉衷肠的朋友算是有了 冰箱里还有三瓶酒 此刻窗外有阳光 我决定不再看网络新闻 安静听网易云下一首给我推荐的歌 无聊的人生和死相比 可能我还是会选择无聊的人生 就算是这么糟糕 我还是很爱生活 真糟糕我的这种想法
好看,喜欢!
今天在大街上用眼睛假装摄像头,发现确实有几个有趣的画面,但是真要记录下来是有困难的,毕竟没人想要未经同意就被别人装进录像里吧。
1.闲聊指南他的记录生活好有意思,有趣的人才会记录下有趣的生活;但就算自己真的去大街上找人闲聊,感觉也不会有人接自己的话,更不会长时间地聊自己的relationship;和人聊天从宠物聊起感觉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及一些共情聊法。
自我暴露,拉近关系。
2.脚手架搭建指南危险真的无处不在,所以脚手架是能避免高空坠物危险的一个办法。
但是脚手架真的有必要这么多吗,不是为了防止施工的时候有东西掉下来,每次路过我都害怕脚手架直接垮掉,居然还能成为一种永久性建筑,甚至还有博物馆。
但是,如果真的走在稳固的脚手架下面,确实会有安全感一点。
3.记忆力提升指南企图记住所有事情大概就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生活中是真的会有好多和朋友们一起经历的事情但说起来却又不完全一样,我会说是你的记忆出现了差错,而你说不可能一定是我记错了,于是我们会说一定是存在了平行时空;以前在豆瓣小组上看见了好多曼德拉效应的例子,有一瞬间是真的觉得有平行世界了,但看了这集,我又觉得是不完美记忆在作祟,也有可能是某人通过贴贴纸试图篡改我们的记忆;记忆宫殿那是真的好笑,是纽约大街太神奇,还是我们大街太无聊,又或是我的眼睛太无趣。
4.家具遮盖指南为了不让它受损,我做一个它的复制品,让原本的它在Baby的爱护下尽情受损。
买了精美的物品,却又用一些保护罩盖住,只是为了保护她,那她的美就只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初见。
反对切除foreskin,我真没想到那人真的会展示,疯狂快进哈哈哈哈。
5.账单分摊指南至少在我和朋友们聚餐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国内基本都是点了菜之后大家一起share,所以aa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聚餐摊钱到纳税再到试图从评判“公平”的裁判的聚会里学到如何“公平聚餐”,再加上适配的图像和搞笑的meme一样的语言,绝了。
约翰威尔逊的“wow”是真的可爱。
6.完美意大利烩饭烹饪指南we got nothing but time原来这是在疫情的时候拍的。
学做意大利烩饭刚好是疫情前后,房东奶奶生病住院难过了。
其实想做的事就做吧,不完美又怎样呢,别给自己和别人留下遗憾。
1.努力做到让自己更安全一点。
但是生命中的真正的危险是无语预知的。
2.记录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瞬间,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是活力,是意义。
去拍照,去录像,去记录✍️。
3.接纳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的生活,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即使在别人看来是荒诞的,我们甚至可以改变别人。
4.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做让自己感觉舒服安全的事情,去接受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5.业务能力强的会计,还是很有出路的。
有钱老板会随身带着一个会计,包括业务范围利润税务等。
6.与他人社交的过程中,有侵犯到自己利益的事情,无可避免,甚至连自认为最公平的裁判也会有不公平的做法。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世界就是不公平的。
上层的不公会导致底层的混乱。
每个人都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
如果我们不懂得相互支持,我们只能任人宰割。
宗旨:保护自己的利益。
7.好人和好人在一起生活的温暖瞬间,真的令人感动,那时才觉得,有时候世界才是美好的。
8.做美味的食物,为了在意的人去学习,仔细烹饪的过程,都是感受生命美好的瞬间。
9.有时候用相机📷或者书本笔记,才会觉得原来自己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10.有的时候,如果不去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疫情已经过去了……都会过去的吧,事情都是这样的,大概总有个头……人在有些事情上总是相通的,不论是哪个国家的人。
虽然拍摄的是一位美国纽约人的生活,但传递出来的生活感受也是自己平常会遇到的:在厨房制作新菜品搞砸,想戒掉或者摆脱某样东西时挣扎的内心,生活的细碎……体会还是那些体会,有些东西确实在轮回,来来回回的重复。
镜头画面风格是生活化的,还原了生活粗糙的一面,但是有线索和故事内涵在其中。
看着很放松,也很有滋味。
学做意大利烩饭那段太好笑了,这不就是炸厨房么?
😂虽然他居然还做了学习笔记……我觉得我也能做,第一次肯定比约翰做得好哈哈哈哈哈
- **Ep1 How to make small talk**: Don‘t know what to say, but it’s no need to talk your past sufferings with a stranger. If you said, you should take the consequences.- **Ep2 How to put up scaffolding**: It’s scary to turn a dross in the society into something we take for granted.- **Ep3 How to improve your memory**: Maybe it’s just no need to record our lives. Just put down the recorder and try to enjoy present. Human are fighting with their memories for the entire life.- **Ep4 How to cover your furniture**: This makes me thinking of what I am doing now. I always keep things clean and tidy as they were entirely new. I know things are to be used not to be kept, but I always enjoy (maybe not) keep something new, from books to clothes to CDs to badges. I actually hate plastic things, they often get scratched easily. The mind of keep things new even makes me feel anxious.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 why I chose to stop collecting badges. They should make me happy, but not make me feel depressed. Same as furnitures, I actually don’t understand why my family choose to cover the sofa. Indeed people may ruin the sofa because of food or drinks. But sofa meant to be used by people. I’m always wondering, when you cover your things (furnitures, badges, CDs etc.), when do you think you should uncover them and dispose them in the air? What is the exact correct time? When you ask people this question, they may say, it can be kept to their offsprings, but what’s the meaning of it? To be sold? To show off? I can’t get it.- **Ep5 How to split the check**: It’s interesting to find that the problem of pay the check i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part of referees makes me feel sad. People are all the same.- **Ep6 How to cook the perfect risotto**: Interesting to watch this video after COVID-19. I actually don’t have any feelings of COVID-19. All the memories about this period is online classes. I don’t have any true feelings about it. How pathetic.- QuoteEp1: It can be hard to keep a conversation in a safe zone when you’re filled with so much pain.Ep1: Everybody’s the same, nobody’s real. It’s hard to even conversate with anybody down there. ‘Cause they are just too busy and occupied about just being typical.Ep4: Maybe being to precious about an object can actually just make you enjoy it less and create a low, shimmering anxiety that you can never escape.
Ep01. How to make small talk“第一步是打开家门,然后寻找一个愿意与你聊天的人”。
讲一些能让别人与你产生共情,并且说完后又会很快忘掉的话题,当然只能讲述那些美好的事情。
那个穿着黑白拼接皮草的光头小哥,真的是人不可貌相,竟然真的是个在脸书上抓恋童癖的。
从网络猎捕恋童癖的过程中get到的一个闲聊小技巧:聊天时如果有必要可以讲一些谎话,那样会使话题更容易进行下去。
两个人想要保持亲密关系就一定要分享私密话题吗?
诱饵法: 用特定行为引诱别人向你搭话。
“当你和某人闲聊得够多,你俩最终就会变成熟人。
当好这个熟人,你需要有广泛的兴趣和让人感同身受的缺点。
”去大家都向往的热门景点去旅行,以获得谈资。
别人向你搭话时你经常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回应,你感到自己将要毫无准备地被卷入一片感情的漩涡,你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旅行让人们邂逅一些人,然后彼此迅速变得熟悉亲密,旅行结束后他们又各自离开。
这样的旅行有意义吗?
旅行需要探讨意义吗?
还是只是享受当下的愉悦就好。
“……每个人都一样,没有人是真性情。
在这里甚至和人聊天都很难……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忙碌着沉迷于追随主流(being typical)”-So, do you like New York?有些人来到新的环境也可以迅速找到归处,有些人精疲力尽却无法找到。
fluffy真的去世了吗?
不管是开启一段聊天还是开启一段亲密关系都会令人不安,但是只要找对了那个人一切就都值得。
情绪不断累积,筛掉你的坏情绪然后扔掉它,你的境况就会好转。
Ep02. How to put up scaffolding?几乎每种文化都赋予了脚手架自己的文化意涵,每个人也在赋予脚手架独特的利用价值和意义。
以脚手架为载体的艺术装置,每个人花22美元来欣赏这个艺术作品并以其互动。
“我估计把如此寻常的物件变成不寻常的艺术装饰应该也花不了多少钱吧……”这个艺术装置附近的博物馆外面也围绕着脚手架,可人们似乎并不想和这些脚手架互动。
这让我想到了不少所谓的艺术人和策展人,就是热衷于围绕着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深深融入人们生活里的那些事物进行创作,向人们提醒着它们的存在,感受它们的价值。
一个艺术作品可能在创作时没有投入多少金钱,但蕴含其中的创意和试图传达的理念才是最昂贵的,观众也只愿为其买票。
不过,或许免费的脚手架旁也会有精彩的演出和新奇的体验。
很多电影里会出现脚手架的镜头,特别是动作片,似乎在脚手架上打斗是件很司空见惯的事情。
电影画面里出现的恢宏建筑,在现实里却被脚手架层层围住,像是被黑漆漆的脚铐牢牢禁锢在原地,虽然它确实也哪里都去不了。
我们人类身上也有脚手架,牙套是牙齿的脚手架,石膏是四肢的脚手架,胸罩是胸部的脚手架……身体内部也有支架蛋白质,离开它人类无法存活。
但建在住宅门外的脚手架,人类如果没有它一定会生活得更好。
大多数人能接受脚手架带来的不愉快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暂时性的,但对于残障人士来说这种不愉快是永久性的,他们只能无奈地去接受现实。
现代社会应该对残障人士更多的包容。
确实我在路上也很少见到肉眼可辨的残障人士,这是不好的预兆,因为残障人士的数目是不会减少的,我在外面见到的越少就说明他们中选择外出或者能够外出的人越少。
要是有一天能在街道上看到不少遛弯的残障人士,就说明这个城市有做到有爱无碍。
“接受不喜欢的事物真的很容易,因为如果你从未承认对某事不满意,那么你就无需做出改变……我们中大多数人在不满意的时候并不会发声,但后来事情开始不断累积,直到你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你可以选择结束一段对你无益的感情,或者也可以永远待在那段感情里,因为走出来实在是太难了。
”脚手架到底应该存在吗?
脚手架本来的存在意义是为了在建筑物暂时施工时保护路过的行人不受伤,但纽约市里大多数脚手架并不是暂时性的,它们变得更像是类似于房梁这种看似对房屋建筑来说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在外形设计上它们并不显得不可或缺,反而格格不入。
新奥尔良市里的脚手架和建筑物融为了一体,但是非临时性可随时拆卸的脚手架就是可以合理存在的吗?
每年因脚手架事故死亡的人多达80例。
不管脚手架做得多漂亮,都无法彻底阻止大楼的坍塌。
“如果你为了保护自己而搭建了太多脚手架,也许结局反而是被它埋葬。
”“但如果我们非常努力地尝试把脚手架拆掉,一点一点地,终有一天脚手架会全部消失。
只有那时,我们才能判断脚手架是否只是表面功夫。
”Ep03. How to improve your memory我也一直有同样的烦恼,我该如何珍藏那些宝贵时刻,让它变得永世难忘?
约翰也是个记忆不好的人,他选择用记事本记录自己每天做过的事情,每页纸被分成数个格子,每个格子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
记忆力超群的人都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记忆技巧,耳熟能详的记忆方法之一是记忆宫殿。
选择一个你很熟悉的实体空间,想象你走进那里,利用房间里陈列的物品去记忆。
约翰尝试用这套技巧记住购物清单,然后在超市里他遇见了十分有趣的人,和曼德拉效应。
记忆中的食品包装袋上的太阳明明是戴着太阳镜、记忆中尼克松遇刺时车上是有三个人、记忆中的电影名字是Sex in the City而不是and、记忆中的Coca-Cola中间没有dash、记忆中的品牌名Febreze中间应该是不止一个e……如果你居住的街区正在拍电影,一切令人头脑混乱不清,你该如何分辨哪里是现实哪里是电影呢?
这种混乱让人不由得思索,我们一些混淆的记忆会是有人刻意而为的吗?
比如为了保证感恩节电视节目正常播出,纽约大街上本已漏气回收中的麦当劳叔叔气球在观看电视的观众眼里却是正常的。
在第一届曼德拉效应交流会上,大部分人并没有把这种记忆的混乱归结于自己,有些人更愿意将其解释为平行世界的证明,具体来说是人在进行量子跃迁时还保有原来时间线的记忆而导致的结果,这些人也由此产生了身为少数人的优越感。
“你的记忆力越差,人们越喜欢你,而且他们会不遗余力地让你觉得被接受。
”约翰回家后把自己以前的日程本全部看了一遍,发现自己多年以来只是个例行公事的人,还发现自己曾一直想忽略的关系模式,之后便陷入了一种糟糕的心情中。
我每次在翻看自己以前记录的文字时也会这样,也许正如约翰说的一样,试图保留一些事情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只要人类需要记忆,记忆总会出错的。
不如趁次享受,特别是当你在度过糟糕的一天后,那份记忆总会在第二天清晨醒来时被自己美化。
或许记忆里的Febreeze也是有人刻意制造的混乱呢?
之前写的短评怎么如此sb正经评一下:最近剧荒严重,所以又开始看以前看过的片子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这部纪录片所传达的内容可以说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Always on the way and find something fun. 北京和纽约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很像,都是一个包容的、立体的、复杂的城市,有足够的空间的内容等着我去挖掘。
或许我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的exploration,也不需要一直追求建立privilege上的诗和远方,既然我已经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么就要去学会如何focus on myself,如何去自然地、舒适地生活。
去尝试管他的。
足够广泛的兴趣,和感同身受的缺点引导互动,销售销售人员 touch and go敞开心扉有风险,但找到对的人很不错接受不喜欢的事物真的很容易,因为如果你从未承认对某事不满意,那么你就无需做出任何改变,我们中大多数人,在不满意的时候,并不会发声,但后来,事情开始不断积累,直到你根本没有其他选择,你可以结束一段对你无益的感情,或者也可以永远待在那段感情里,因为走出来真的太难了。
有时候危险根本无法避免,其实你总是可以选择想要承担多大的风险,没有人真的强迫你生活在危险之中。
真正的危险都发生在意料之外,也许你企图保留一些东西,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过去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方式,并不总是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方式,但说到底,只要人类,还需要记忆一切,就总会存在一些记忆的偏差,所以,趁着还可以,享受这种想象吧,因为如果你今天过得不好,当明天到来时,这份记忆总会被自己美化。
也许当你对一件事情太过珍视,实际上会让你没那么享受,而且会带来一种低沉的,熬人的焦虑,你永远无法逃脱
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看前期待太高,也可能不太符合自己的口味吧,看着看着会觉得无聊起来。但有时间也会觉得拍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些来不及捕捉到并去实现的无数个奇奇怪怪的想法。中规中矩哈哈哈。
好,奇思妙想纽约怪人真多啊
海量的生活素材,独特的解析目光,有趣的旁白解说,结合起来就是一个记录狂人写给纽约写给生活本身的告白。
唯一的启迪就是凡事想做电影行业的就去做吧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拿着相机出门去这哥们都能拍这么多季你为森么不可以
跟vlog没半毛关系,更像视听化的单口喜剧(素材量真是难以想象的大),笑果绝对秒掉热爱简笔画的Demetri Martin。John Wilson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是给私家侦探偷拍搜集证据,打算补一下他前面的那些短片。
不是喜欢的那种有趣
悲春伤秋一阵子 堕落到没什么长进的虚无
及格的创意
三星半。开头一集眼前一亮,中间很多瞬间会心一笑,但是最后一集略显刻意。收集了好多好多素材,奇奇怪怪的纽约客。
混进人类指南。与生活障碍观众构成的关系是倒数第二给倒数第一讲题,一个敢讲一个敢听
不喜欢
Does he think he’s funny or something?
看似荒诞的视角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早已形成惯性的行为,但总能靠巨大的脑洞自圆其说出一个一击致命的“道理”。Mandela Effect那一集的结尾,都能想象到镜头背后估计是张无厘头又倔强的面孔,竟有些感动。原本以为整个片子就延续这样的画风了,看到最后才意识到整个拍摄延续到了疫情期间,有些莫名其妙的伤感。感谢这样的记录者/interpreter,让生活这么古怪又美好!!
一些声画关系的小设计很可爱。
画面和独白过于贴合哈哈哈但是第一视角太晕了
有的想法挺有趣的
超喜欢,这么多荒诞的素材也就纽约的土壤才能提供了,荒诞和现实的边界到了最后一集得到了更沉浸的体验,希望房东奶奶健康!
3.5。没有太喜欢但挺有趣,比较喜欢第二集脚手架和第五集付饭局账单
大多时候他表现得坦率和谨慎,偶尔他也会变得有攻击性,而且意图鲜明,那时候这个人就会显得有些可疑。第五集的裁判开会很有意思,也很残酷。最后一集意外得温馨。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