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了1的设定,故事架构更完整,补充了怪物的来源和弟弟&爸爸的剧情,从Day1到Day400+,无声的转场中多少无声的别离完全可以想象。
灾难迫使孩童迅速褪去青涩和稚嫩,变得勇敢而坚强。
母亲依旧是沉着坚毅的,但影片最后姐弟二人手举武器、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向怪物走去的身影是真的破防。
但是这一步剧情的推动还是存在一些逻辑问题的,母亲为何不等大叔和姐姐回来后再外出寻药,弟弟的腿比起母子三人的命哪个更重要?
母亲外出后弟弟为何不乖乖看护弟弟非要跛着脚外出探险?
难道不这么写剧情就真的推动不下去了吗hhh
第二部相比较第一部我觉得更加的惊险刺激。
因为第一部只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条主线去叙述,而第二部后期会分支为三条主线,一个是母亲为受伤儿子寻求药物和返回后与怪物的搏斗,一个是儿子深夜查看母亲是否回来遭遇怪物,还有个是女儿与父亲旧友寻求安全之地的冒险之旅。
整部电影最激动人心的是看到两个孩子的成长。
我太喜欢这个耳朵聋却心明净的女孩。
眼看着她用广播放大助听器的噪音遏制怪物的前进与伤害,与此同时,还帮助了远在天边听到广播的弟弟。
女孩能够听到广播里的歌曲猜测生还者的地点并付之行动。
当看到两个场景下女孩用棍棒打击死怪物,男孩用枪击杀怪物,我不禁为他们叫好。
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总是要快速对自己做出些改变,才能去更好的适应环境。
怨天尤人只会令自己淘汰。
第二部在开头也讲述了怪物的由来,与第一部的开头相互辉映。
沉着冷静永远是对事情发展很好的一种处理方式。
正是明白怪物对于声音的敏感,视力的薄弱,对助听器噪音的痛苦和害怕水的特性,正是人类长久以来相比其他动物的聪明和善于思考的头脑,人类才能在地球上有一席之地并不断繁衍下去。
但我也痛心黑人大哥的描述。
岸边停了十二艘船,当大家看到其中一艘安全驶离岸边,他们争先恐后,发出巨大的声响,于是,成功离岸的只剩下两艘。
凡事都是要讲究秩序的,人终究会为自己的自私与懦弱买单。
求生欲强烈不是坏事,但是以此剥夺他人的生命那是真的可耻!
看到在岛上的人们幸福安乐的过日子,心里说不出的为他们高兴。
想着女孩可以回去接自己的家人了。
但是怪物的再一次上岸令观众的心又一次揪紧。
居安思危,也是和平年代下我们该拥有的觉悟。
怪物也是会升级的,所以不允许我们原地踏步。
要想过好日子,就得付出努力,你说呢?
有剧透,慎看,百思不得其解的几处逻辑黑洞:1.大儿子毫无动机的上去溜达一圈,是寂寞么?
已经经历474天的怪物世界却仍然会被一具尸体吓倒地?
2.已经世界末日,岛上桃花源的居民放广播放一首歌让大家猜谜?
不会直接说怪物怕水,可以来岛上避难?
3.大女儿猜谜成功,去拯救世界的路上莫名其妙一定要进火车厢,仿佛先知一样知道门里有急救包,也不知道拿要干嘛,故作玄虚4.女主老公的朋友,也就是男主,一开始特别坚定不挽留这一家子,女主随便说几句,不仅挽留,还帮着找大女儿,360度秒变态度也没有什么理由。
5.怪物对声音敏感,然而每次发现一个弄出一点点声音的目标的时候,怪物自己张牙舞爪制造的噪音都能拆了一栋楼,然而对于自己制造的巨大噪音毫无反应,仍然能捕捉猎物的一点点声音,呵呵。
6.对于怪物本体的弱点也是很迷,一个从天上降落经历了宇宙空间加大气层各种摩擦的生物,怕吵还怕水。
看完,我就呵呵呵。
Regan的动机是什么。
她听到电台音乐,找出方位,坚决前往,并不是寻求帮助,而是提供帮助。
可是她父亲新死,身边的家人是丧夫的母亲、襁褓的婴儿和脚伤的弟弟。
可她的第一选择是去别的地方帮助别人?
而她的出走首先带来的就是让别人被迫提供帮助。
Evelyn对Emmett的道德绑架,如果Lee在的话他一定会去的找她。
当然,那是他女儿。
你现在是让一个妻儿都死了的人,去救你的女儿,为什么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
码头遇到的恶人群体究竟是何目的?
套住Emmett却没有绞杀,把背包除下单独带走Regan,既没杀人,又不求物品。
Emmett这么明显的手势比划没人管,甚至从背后冲过来都没人注意。
这群人能活到现在,还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样子,就有些滑稽了。
怪兽不会水,连小岛都上不去,当然就更出不去大洲了,所以究竟是每个大洲都有怪兽入侵,还是美国出的事,谁都不管。
估计就要再看续集了。
Regan上岛是为了告诉别人高频声波对怪物有杀伤力,但结果却导致了怪物上岛,间接造成了人员伤亡。
愿望和结果总是会有出入,并且总会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付出牺牲。
这或许是永远也无法避免的事情。
但至少现在Regan拥有了一个电台,让怪物的弱点有了被更多人发现的可能性。
我知道最后让两个孩子在两地同时双杀怪物是为了彰显成长,但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尤其是Marcus,像是突然成长起来的一样。
显得有些突兀。
对于怪兽片,我一直感觉,像异形那样孤身一人来到地球,杀人作恶,可以理解。
如果是大规模入侵,并且能达到毁灭文明的级别的,只靠蛮力是否可以办到。
没有高新科技,没有特殊武器,就单纯靠身体素质和速度力量,究竟能不能实现压倒性的胜利。
而且本片的怪物还是瞎的,完全靠听声辨位。
这让陷阱设置相当容易实现。
而且结尾Regan一个小女孩的力量,居然靠冷兵器就直接能砍死怪兽。
多少有些说不太通。
看宣传挺不错的,看完挺失望的。
说说个人感觉最大的三个槽点:第一,美式圣母。
女主被男主救了之后,还责怪男的没有早点救他们。
住着别人家,吃着别人的饭,最后还让别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自己的娃,太圣母了,换我都没脸开口。
第二,花式作死。
妹妹(不确定是妹妹还是姐姐)幻想自己拯救大家,一个人跑出去找避难所,要不是男的及时相救,早早就挂了。
在这之后,间接害死了船上的一群人(不管这群人是好是坏),又把灾难带给了岛上的一帮人。
弟弟也不遑多让,好好的家不待,非要跑出去作,结果害的一个庇护所被拆,差点也害死一家人。
第三,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姐弟俩就知道怪物的弱点,但是上岛之后居然不及时和岛上的人分享信息,做好防护准备,结果等到岛上的人死伤惨重,最后才开主角挂弄死怪物。
综合来看,片子题材不错,但是逻辑硬伤太多,依然延续美式靠作死推动剧情的老套路。
《寂静之地2》海报,比较喜欢的一款恐惧,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面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暴力的恐惧,面对死亡的恐惧。
在《哈利波特》中,老师在一面镜子前告诉孩子们,只有克服了你最害怕的东西,你才能长大,直面恐惧,是蜕变的第一课。
《寂静之地》第一部我是在电影院看的,面对它的设定,在刚开始看的时候始终有个疑问,如果不能发声,那么这部电影该如何完成呢?
难道是个默片吗?
那些通过声效来达到惊悚的效果该如何处理呢?
这也是这部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那就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定:未知物种攻占地球,它们没有眼睛,只能通过声音辨别敌人,当人们发出尖叫声时,它们就攻击人类,将其撕碎吞噬。
声音几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手段之一。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第一声啼哭预示着生命的开始;当我们高兴的时候,用放声大笑来表达我们的幸福之情;当我们疼痛的时候,用放声大哭来表达我们肉体或是精神上的痛苦;当我们需要求救的时候,我们也要喊“救命”。
可是,因为这些表达人类情绪情感和需求的声音都不能发出,本是用来求救的信号反而成了致命的原由,所以我们就失去了表达的功能,就像断了手和脚一样无法前行。
儿子腿被捕兽夹夹伤了,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你别喊”编剧和导演在想出这个设定的同时,还要赋予主角们另外的生存技巧。
比如在第一部中,父亲铺了沙子的路来消音,全家只能用手语沟通,脱掉鞋子赤脚走路,还有照明系统也可以沟通。
女儿这个角色正好也是一个听力障碍患者,所以用手语交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但是小儿子的出生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孩子饿了就会哭,尿了也会哭,小孩子是无法控制的。
看电影的过程,就像一个大型野外生存挑战游戏,你随时随地都在担心主角们会因为发出声音而丧命。
保持安静,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办法。
《寂静之地2》在原来设定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处理,现在,已经是外来物种侵袭地球的第474天,过去了一年,幸存下来的人所剩无几。
女主一家在第一部中就死了父亲和一个孩子,现在女主妈妈要带着女儿、儿子还有一个小婴儿突出重围,原来的家已经不能再呆下去了。
他们赤脚走在路上,一开始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赤脚,那么疼还跑不快要流血,后来才恍然大悟,是为了不让鞋子发出声音,还记得第一部中女主角的脚被钉子刺穿的那一幕,那种疼痛感似乎还留在我自己的体内。
妈妈受伤的脚还缠着纱布(感觉演员挺遭罪的)女主一家大包小包地上路了,还做了一个可以供小婴儿藏匿的小箱子,这个箱子需要氧气的供给来维持小婴儿的生命,如果它开始哭闹,就要把它放进箱子里吸氧,这样才能避开外来物种的追杀。
所以在第二部中,“氧气”是非常重要的道具。
另外,无线电依然是这部剧中最重要的武器。
在第一部中,患有听力障碍的女儿发现可以用大分贝的无线电声波来对付外来物种,它们害怕这种声音,也给人类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射杀它们,第二部中,女儿依然带了两部无线电上路。
救命的无线电
赤脚走在路上,大包小包《寂静之地2》在结构上做了相当精细的处理。
从女主一家上路开始,两条线并行,到中间发展到三条线,然后又并作两条线。
这两条线是女主一家和她的朋友埃蒙特。
埃蒙特是一个丧妻又丧子的孤家寡人,他一个人离开城市躲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他利用隔离声场的金属圆桶来躲避外来物种的追杀。
但是女主一家到来之后彻底打破了他的平静,首先是物资的缺乏,原来一个人可以过活的食物、水还要分给女主一家。
在生存面前,埃蒙特也差点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人,然而,女主的眼泪唤醒了埃蒙特的良知,最后,他还是帮助女主去寻找她的女儿。
丧妻丧子的埃蒙特自此,镜头剪辑就变成了双线并行,而且还有呼应。
比如这里正在紧张地和怪物较量,那边也陷入了危机,这里缺氧,那里也被绳子套住了脖子,这里开枪,那里也用棍棒还击。
中间女主因为要给孩子找药和氧气瓶,剪辑变成了三线并行,紧张而又过瘾。
突如其来的声效也很好地完成了惊悚片的“吓人”环节,整个过程都有点“一惊一乍”的。
前面刚刚突出重围,下一秒又陷入了危机之中。
男女主角就像要升级打怪一样,一路披荆斩棘,活下去,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这一部最大的亮点,还不是如何战胜怪物,而是将重点放在两个孩子如何保护大人的过程。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人总是负责保护年幼的孩子,因为大人代表了成熟、稳重和勇敢,而孩子总是那个被保护的对象,在孩子的眼中,大人也是永远不会战败的。
在这部电影中,一开始女主角和埃蒙特都在战斗,哪怕女主角已经精疲力竭伤横累累,但她还没有倒下;埃蒙特也是去寻找和保护女主角的女儿的,但是,当孩子发现大人也不是万能的时候,大人也会受伤也会流血的时候,他们没有坐以待毙,跨出了勇敢的那一步,拿起枪、拿起棍棒,和怪物战斗到底。
第一部中失去了一个孩子,只能在路中间立了一个十字架
坚强的妈妈而电影,就在女儿坚定的眼神中嘎然而止了,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内心一个声音响起:“什么?
结束了?
”肯定还有下一部吧!
在期待《寂静之地3》的同时,我们也抛出了诸多的疑问,比如关于这个外来生物,还是一头雾水,它从哪里来,为什么攻击人类?
人类该何去何从?
希望在下一部中,观众能找到答案。
女儿拯救了大家
2018年惊悚片《寂静之地》一刀未剪地引进,首次把“声音惊悚”这种设定带到内地院线的大银幕上。
三年之后,《寂静之地2》再次引进内地,依然是一刀未剪。
这对于很难在大银幕看到优质惊悚片的内地观众来说,绝对是一次盛宴。
《寂静之地2》继续由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女主艾米莉·布朗特这对夫妻档操刀,还邀请了基里安·墨菲担任第二部的男主角,卡司阵容更具看点。
总的来说,影片的整体观感明显好于前作,在海外市场也口碑不俗。
本片首映当天IMDB评分甚至达到了8.0分,远超前作的7.5分,打破了续集魔咒。
声音危机+氧气危机,双重buff惊悚升级看过前作的观众一定知道,《寂静之地》系列最大的特色就是“声音惊悚”。
影片讲的是一种听到声音就会杀人的外星生物占领地球,幸存人类必须保持安静才能存活的故事。
在这个设定下,演员几乎没有多少台词,很多时候都是靠手语交流。
紧张的逃生氛围也让观众与角色一起“屏住呼吸”,唯恐弄出一点声响被怪兽发现。
到了《寂静之地2》,导演在声音危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氧气危机这一设定。
即片中角色为了躲避怪兽追杀,逃到了一个密闭性极佳的管道内,这个管道可以隔绝声音,但是也隔绝了氧气,主人公必须用秒表计时,到了一定时间就要开门换气,同时要避免被怪兽发现。
类似的缺氧设定在《活埋》《氧气危机》等影片中早有应用,但《寂静之地2》巧妙地把声音危机、氧气危机结合起来,让观众的焦虑不安成倍增加。
除此之外,影片也减少了前作对jump scare的低级使用,怪兽也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故弄玄虚,而是增加了很多主人公与怪兽刚正面的镜头描写,大大增强了观众的爽感。
米莉森·西蒙斯饰演的失聪小女孩依然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导演延续了前作的声音处理方式,即镜头切换到小女孩的视角时,影片会进入“静音”状态,为观众呈现失聪人士的感官状态。
这种五感丧失的体验也可以加剧观众的不安,对营造惊悚氛围具有极佳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米莉森·西蒙斯现实中也是一名失聪人士,她由于在婴儿期服用过量药物导致耳聋。
因此可以说,影片呈现出失聪人士的生活状态,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呼吁人们关注身边的残障人士。
并且,像米莉森·西蒙斯、彼特·丁拉基这样的残障演员依然可以参与到好莱坞大厂项目,得到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一些角色,这种好莱坞“白左”情怀也是很值得国内业界学习的。
格局更大,填坑灾难日,引入新角色“声音惊悚”这个设定,完全可以像丧尸片的设定一样展开,衍生出更多风格和特色,这为《寂静之地》系列的续集提供了可能。
《寂静之地1》开头就是灾难后第89天,讲述了主角夫妇小儿子的死,随后时间点又切到了灾难日的一年多以后,对人类社会首次面对怪兽的情况只是用报纸墙一笔带过,留下了很多坑没有填。
到了《寂静之地2》,导演终于用影片前20分钟为观众填上了灾难日这个坑,不仅引入了基里安·墨菲饰演的邻居角色,还让影片的世界观进一步扩大。
灾难日当天,小镇居民亲眼目睹外星生物伴随着陨石降临
基里安·墨菲饰演胡子拉碴的人类幸存者没有看过或者看懂前作的观众可能不了解,影片中的外星怪兽是一种移动速度极快,听觉极为灵敏,全身被坚硬皮肤包裹的生物,子弹和炸弹也无法击穿它们的皮肤。
这种生物的弱点是没有眼睛和鼻子,并且被助听器的声波攻击后,会打开包裹头部的坚硬鳞片,暴露脆弱的要害。
(别抬杠,如果说不会游泳不会飞的怪物没道理毁灭世界,那所有的丧尸片逻辑上也讲不通)影片很多细节都在解释这种设定,比如主角一家光脚走在细沙铺好的道路上,是为了减轻脚步声避免被怪兽发现;有个镜头横扫过火车站台,上面凌乱散落着很多高跟鞋,是因为高跟鞋走路的声音容易被怪兽攻击;女主用洒水器制造类似下雨的白噪音,可以干扰怪兽的听觉系统(与第一部的瀑布声原理类似)……看懂这些细节更利于我们理解影片的设定。
《寂静之地2》还出现了人类盗贼团和小岛上的幸存者定居点,这点与传统末日片的套路相似,在极端环境下,有的人会堕落,还有的人会幸运地找到世外桃源。
其他幸存人类的出现,让这个系列的剧情走向出现更多可能。
主要角色不降智,拖油瓶成救世主通常的惊悚片,最大的槽点就是角色各种无脑降智行为,比如《寂静之地1》主角夫妇在世界末日生孩子就被很多观众吐槽。
(当然硬要解释的话,可以用主角夫妇经历丧子之痛的心理状态,以及美国人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更高的生育率等文化差异来理解)而《寂静之地2》明显强于前作的一点,就是主要角色都智商在线,连两个孩子都迅速成长为主力,不再是求生路上的拖油瓶。
续集唯一送人头的情况发生在小岛幸存者那里,不过考虑到他们承平日久,应对能力比不过岛外人类也情有可原。
杰曼·翰苏饰演一名小岛幸存者在前作中,导演兼主演约翰·卡拉辛斯基饰演的父亲为失聪女儿亲手改装了一款助听器,主角一家无意中发现助听器的声波频率可以令外星怪兽十分痛苦,为杀死怪兽提供机会。
这个意外发现坐实了失聪小女孩在影片中的“救世主”人设,因此即便她任性出走,也多了一层拯救人类的大义。
而影片最后一幕,两个孩子分别手刃怪兽的场景又很A爆,证明了下一代在末世中得到成长,足以独挑大梁。
据说导演还准备拍第三部,照这个剧情走向来看,失聪小女孩肯定是救世主光环笼罩,而人类也发现了怪兽不能游泳等更多弱点。
或许下一部人类将开始反击,或许将介绍怪兽的来源,或许导演对“声音惊悚”还有更多玩法,总之还是希望能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吧。
《寂静之地2》开场,故事从第一天重新开始讲述。
天外来客屠城,有基督徒求救于耶和华,“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耶和华不闻,信徒因这祈祷送命,主的神力在大地上通行受阻。
一动一静,是第一日。
第一天结束在警察被怪物杀害的画面里,宗教和政府失去作用,内外的制约和护佑不复存在,人类重新回到走出非洲丛林的一刻。
作为惊悚片中末日题材电影,《寂静之地》将人类行进的时钟拨至同样也是起点的末尾,讲人何以为人。
片名过后,《寂静之地2》接续前作的时间,女儿瑞根(Regan)继承父亲遗志,开始寻找一个属于当下的乌托邦。
父亲的火焰未吸引来救助,瑞根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她所做的只能是从“等”变为“找”,类似鲧禹父子的从堵到疏。
瑞根走出去的愿望后来让她得到了一天的安宁,毕竟在怪物环伺的世界里真正的安宁是不存在的。
如何存活是《寂静之地》中的人物面临的首要问题,与活下来这一朴素愿望并行的便是人如何成为人。
生存携带着自然世界的残暴,存在则是人类独有的,人类思考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在世界的位置。
李·阿伯特( Lee Abbott )一家在灾难来临之后,仍以家庭作为存在单位,仍进行无声的餐前祷告。
姐弟在地下室玩大富翁,夫妻戴着耳机听着尼尔·扬的《Harvest Moon》跳舞,母亲教儿子做算数。
凡此种种都是生存不必要的行为,甚至不利于生存,这便是存在,属于人的存在。
《寂静之地2》述了灾重难降临那天发生的事。
男孩马库斯( Marcus )有棒球比赛,一家人前来观看,为之加油打气,后来夭折的弟弟博为其送去糖果减压。
爱和亲情在故事一开始就是存在之必要。
瑞根一直为小弟弟博的死去久久难以释怀,即使瑞根将拆掉电池的玩具飞机送给博源自于爱。
这种爱最后再一次发生于工厂地下管道中,在缺氧的环境中男孩马库斯与弟弟换着吸氧,氧气不足,人性遭遇严峻考验,若以工具理性的思维去考量,婴儿自然是牺牲对象。
但在母亲打开管道门的那一刻,氧气面罩留在了婴儿那里,马库斯已经缺氧昏迷。
这是马库斯对弟弟缘于亲情的爱,更是对母亲“你会照顾好他”承诺的保证。
舍小保大的是基于个体延续的考量,而舍大保小则是出于种族的延续的决定。
末日题材不同于一般灾难片,灾难不会马上过去,末日来临时人类只能适应,尽量活至远处便成了一个信念。
母亲教习儿子马库斯功课,属于文明的传递。
《寂静之地》中怪物掳食往往只存在一瞬,更多的则是如何延续文明,传承生存本领。
在耕种无法进行,陆地动物又遭遇了和人类相同命运的前提下,捕鱼成为活下来必须掌握的技能。
在父亲要带马库斯前去学习捕鱼时,面对马库斯的担忧,母亲告诉他“学好这些对你来讲非常重要,他只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照顾好我,等我老了头发花白牙都掉光了的时候”。
这是基于活得更远的考虑,而不是个体活得更久。
这也是父亲为了孩子牺牲掉自己的原因,自然,同样因为爱。
对于死者的怀念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寂静之地》中人物几次的回到这个家庭最早死去的成员的“墓”前,而后都走得更远。
出于对故去之人的爱,活下去成为了一个承诺。
第二部主角光环更加移向瑞根,因对于弟弟博之死的愧疚,去救掉入粮仓的马库斯便显得义无反顾。
爱本身软弱无力,但爱迸发的力量有时巨大无比。
能够杀死怪物的扩音器来自于父亲为失聪女儿助听的失败尝试,爱成为打败怪物的武器。
正因为此,父亲死后瑞根继承父亲家长的角色,她要带领整个家庭走得更远。
过于直白的言说会丧失掉丰富的水分,变成具体而明确的干瘪,惊悚片的怪物往往有实在的形,奉俊昊的《汉江怪物》便指向国家权力机器。
《寂静之地》中的怪物要求人类以沉默屈服,但打败怪物的恰恰是发出声音。
与怪物对声音异常敏感,远距离可以察觉人类的响动和声音不同,失聪的瑞根如果不依赖外部工具,无法听到任何声音。
但瑞根却成了打败怪物的关键,他观察到刺耳的噪声可以消除怪物的力量,从而人类可能杀死怪物。
我愿意将《寂静之地》再往远处推置。
被誉为“拉丁美洲声音”的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三卷本的《火的记忆》中以编年体记述了美洲大陆被殖民史,“快来看从天上的人啊!
”这是美洲原始人看到哥伦布的第一感受,这与我们在《寂静之地》第一日看到怪物的场景相同,相同的还有随后我们发现这些外来客都不怎么能算作人。
殖民使得宗教和文明的彻底摧毁,这便是《寂静之地》中由动转静的“第一日”,发出响动的权力为殖民者所独有,被殖民群体则要求必须沉默。
《寂静之地》的开场是宗教的置换,“上帝说:光!
就有了光。
”中的“说”被弃置,寂静成为生存所必须遵守的法则。
残暴的统治者失明,而选择用出奇准确的听觉监控与自身相异的声音。
所以我武断的认为如果《寂静之地》携带政治隐喻,便是映射某种殖民式统治。
《寂静之地》刻画了怪物降世后人类族群的群像,父亲和儿子捕鱼归来途中遇到失去妻子的老人,尽全力大喊一声然后瞬间被怪物夺取生命。
这是最直接也最惨烈的方式,问题是,它的作用有多大?
伊芙琳一家逃难(亦或突围)的过程中遇到失去孩子的埃米特,埃米特对怪物恨之入骨但选择沉默苟活,因为伊芙琳来临前他相信没人能杀死怪物。
瑞根和埃米特寻找船只时遭遇人类的暗算和威胁,这些同样沉默的同类成为这场天灾中怪物的帮凶,即使随后片刻间被怪物杀死。
小岛上的幸存者不用沉默,过一天算一天,从来不想怪物袭来如何自保,但他们忘了忍让从来不能保证和平。
《寂静之地》在类型上属于惊悚片。
今日的电影观众自我定位多是购买某种服务的人,由于惊悚和恐怖的天然联结,惊悚片观众对影片的评价标准往往成了吓不吓人、剧情是否自洽,忽略了感官体验之外,惊悚片是在对“怪物”进行书写,“我们所恐惧的究竟是什么?
”才是惊悚片要深层表达的。
而《寂静之地》中令我们不安的不是怪物的残暴,是作为人类竟然不可以发出声音,所以瑞根一家进行的不是生存之战,而是尊严之战。
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通过前后两部不能说话的电影告诉我们:那些他们不允许的,可能正是他们惧怕的。
《寂静之地》第一部电影无声的设定剧情上就槽点很多,这部《寂静之地2》更上一层楼。
先聊聊本片的剧情: 本片讲述了延续着父亲为了保护家人牺牲后,母亲带着一家人另找住所,大儿子受伤,老友相救带一家人到地下避难处,却不愿意留住。
一条线索女儿发现广播的秘密,想利用助听器对付怪物,自己独自一人出行寻找源头,老友前来帮忙,两人夜间来到码头却被码头人类袭击,二人机智逃生。
另一条线索母亲出去给儿子找药,大儿子好奇心过重也出来查看,却被怪物逼到密闭仓中和弟弟吸氧,母亲及时回来与怪物斗智斗勇,拿到氧气瓶救两个儿子。
女儿和老友乘船来到小岛发现了这里的人过着平静的生活,原因怪物怕水,但一只怪物随船而来突袭了小岛,村长带着二人来到广播站,村长不幸遇难,女儿利用助听器通过广播的扩散杀死了怪物,另一边大儿子听到广播的声音也杀死怪物,一家人获救。
谈谈本片的槽点:1.怪物怕水为什么军队不利用这点对付他,军队都干什么去了 2.老友一开始不留一家人,母亲激将法就搞定了他也是没谁 3.大儿子更是表现的很白痴,扔下弟弟一瘸一拐的玩起了好奇害死猫 。
4.一家人走路不穿鞋,但老友走路不仅穿鞋而且还说起话来让人搞不懂。
另外本片的惊悚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一种没有声音但突然很惊悚的感觉。
各种经典要素都凑齐了,强大的母爱、不听话的女儿以及一定要找到出路的心,每个关键镜头都能够揪着观众的心。
虽然无过,但也无功,整体看完后并没有很明显的记忆点。
虽然我知道在这类题材电影中讲智商、讲逻辑是比较困难,但还是忍不住吐槽,为什么三波人要分开出发,其实一同前往或者说沟通交流后 分批前往 ,出现牺牲的几率会更小,而且也更容易达到目标,但也好在他塑造的氛围感并不差,勉勉强强及格。
建议导演再拍一个以怪兽为原型的警示宣传片供各大院线开场前循环播放,效果应该会比现在的好上不少。另外不得不佩服某些观众的胆量,简直是到了太岁头上动土的地步。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选人少的场次。
第一部编剧就没带脑子,各种bug,第二部也是没脑子,我明知道第一部没脑子还看第二部我也是没脑子。
就这?就这?就这?除最后半小时尚可,本片大部分时间都拉跨无比,连jump scare都少得可怜。最后半小时搞了个双线叙事就有一堆人吹,这难道不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么?整部电影能吹的也就最后半小时了,前一个小时缓慢拖沓,都讲了些什么东西?都第二部了,导演还沉迷营造概念,一部电影下来剧情推进约等于零,不如来中国拍电视剧吧,注水洗钱最需要你这种人才了。以及最后,这部电影7.0的评分真是对恐怖片最大的侮辱
妈的吓死我了
拜托大家穿鞋,好吗
孩子们长大了!这个电影懂得扬长避短,让声音做主角。省去没人想看的废话,省去没人想看的感情戏,一个火球交代了背景设定。一切以场景为中心来设计,而每个场景又都以声音为中心,咋呼、轻响、寂静形成节奏,然后一秒钟不多待就出字幕。很少有电影的音效师能感觉自己这么核心吧?
丑东西们想要消灭一切声音,那就发出刺耳的噪音让它们听个够
突然想到孟浩军课上的一句话“静音在某些情况下是最强大的一种视听语言,往往容易被创作者所忽视。”
6.5/10 分。2023.05.07,初看,蓝光。三年后的第二部。整体普普通通吧。
听觉层面的施压已达到刑讯级别,失去了导演与观众之间相互甄别的乐趣,关系被简化为号令和服从。感觉自己像是密室中被NPC追着跑的无力玩家。
剧情仅接第一部,女主战力略崩,但是第二部就泄气了;编剧强行给怪物又加了一项致命缺陷(会溺水暴毙),所以,苟下来的人类真的只会默不作声???
绝对值得去影院感受、机会所有关键情节都靠音效推动(I found a boat太催泪…)、末世父女档设定不断闪回last of us (当然小女主不如我们艾利耐看...
蛮好看的续集!开头倒回去讲了一点灾难发生那天的事(爸爸啊T T),随后紧接着1的剧情开始。延续了1的“禁止发声”的肃静气氛,我这场人还蛮多,观众们仍然不敢随便发出声音,保持了1的愉快观影体验。听声辨位怪的戏份多了,惊悚效果超过了1,我亲眼目睹了旁边的汉子被突然出现的**惊到从座位上弹起来的瞬间233开场就眼前一亮,女儿变漂亮了~还瘦了,而且开始挑大梁了,小儿子也变勇敢了。场景从1的房子扩展开来,影片呈现出的末世景象,还有几段拍得颇有生存游戏感觉的场景都让我这个有点末世电影情结+生存恐怖冒险游戏爱好者觉得爽到了。槽点大概主要就是怪物忽高忽低的智商,以及结局虽然戛然而止,不过之前已经看到了要拍3的消息,所以也没惊讶。看来要知道怪物的来由得等第三部了。总之喜欢这个类型的话,还是很推荐去影院一看。
好好学学边境杀手2里怎么演听障人士打手语的 5.2/10
基莲:人美心善小寡妇
开头特别厉害,其他的都比第一部差远了……
3.5。光靠高概念加三板斧足以应付一部片,所以我很好奇这部续集会玩些什么新花样,没想到John Krasinski的解法也相当简单粗暴:直接偷师诺兰,用平行剪辑两线并进给你双倍恐惧。不得不说最终结果还是很有效的。但遗憾的是,剧情推进依然很老套的依赖角色作死,整个世界观的拓展也不够。如果再拍第三部,可以考虑改变小格局叙事拍些大场面了
unbelievable.. 所以从此人类永远活在这个噪音里吗......
比第一部好太多,抛弃复杂故事,专注惊悚场景,不拖泥带水,双线叙事,加倍刺激,从头到尾手心冒汗~Kids Power小朋友雄起~
还行吧,对比上一部算作是无功无过无进步,甚至还没有上一集踩钉子那样印象深刻的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