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骑着自行车,有点冷,或者热,挺无聊,又不知找什么借口停下来,忽然看到前面一个曲线隆起的缓坡,冲上去再冲下去一定很爽,你想。
于是你开始加速,越来越快,心也开始怦怦的跳,冷或热不复存在了,是的,你注意到这点了,这种风吹发际的美妙感觉很久没有了,这一段小坡竟能成为这一路偶遇的快乐,难得,值得享受,值得冲锋!
就如同刚刚学会自行车时那样,你倏地冲了上去——坡下就是脏兮兮的泥洼,你来不及想,只好抬起脚冲了进去,还没出这段,又冲进了乱石堆,咯咯噔噔,几乎要把你的脑袋晃掉,车子歪歪扭扭,你开始懊丧,刹那间!
终于走出去了,而你已不再想回望这段小坡,其实你想,最好忘掉,该死的,千万不要讲出去!
这就是本片所讲述的故事。
成人未必就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未必就优于幼稚的人。
身披罪孽的人不一定就真的该死,伸张正义的拳头未必就值得叫好。
所谓的爱,未必就是你的期盼。
我最早在《看电影》杂志上读到本片的预告,但如今看起来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Kate Winslet不再是《泰坦尼克号》里只有一种眼神的胖小姐,她的演技比她的身体更让人惊喜。
而Patrick Wilson,叫我说,比《水果硬糖》里那个家伙更让人想揍他,因为他跟我们自己太像了。
唯一让我不解的就是中译名《身为人母》。
原名想必有形容成年人也有孩子般的拎不清,但“身为人母”不就一下子把这种映射全部投到女人身上了,岂不是不公平?
但也许,人家正是借“身为人母”比“身为人父”更强的对比和责任提醒来昭示主题。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87187
上星期听专业课老师提到了《身为人母》这部电影,出于好奇,于是找来看了。
片名叫《身为人母》,而确实影片中是提到了三类不同的母亲。
第一类是女主角Sarah(要说一下的是,Sarah的扮演者是《铁达尼号》的Rose,她演Rose时漂亮多了),她厌倦家庭主妇的生活,会对带小孩觉得不耐烦,对目前的婚姻也不满,内心渴望爱情。
第二类是男主角的妻子Kathy,她感性,工作能力强,很疼爱小孩,但常常会忽略丈夫,会不断要求丈夫考取律师资格证。
最后一类我觉得就应该是影片中恋童癖者Ronnie的妈妈,她区别于前两类母亲是在于她是个恋童癖者的妈妈,颇具代表性,年纪很大却还一直保护自己的孩子,想要伤害她的孩子的那些人,她会和他们拼命,她总会对儿子说“be a good boy”。
而除了有三个形象鲜明的母亲外,也有三个形象鲜明的男性。
第一个当然是男主角Brad了,一个被迫在家带孩子的男人,主要负责挣钱的妻子让他常常觉得失落,他不愿意按照妻子的安排去考律师资格证,他不喜欢当律师,他在怀念并渴求着少年时代的热情和刺激。
第二个是我全片最讨厌的人物Larry,他不愿意接受现实,总是通过伤害Ronnie的形式来获得自我满足,会辱骂妻子,脾气暴躁还有点小心眼,总在找存在感。
而第三个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中最特别的存在——恋童癖者Ronnie,他患有恋童癖并因此而坐过牢,他受所有知情者的排挤,事实上他的本质并不坏,也有一直遵循妈妈教的”be a good boy”,可是他内心的欲望总还是无法平息。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那么矛盾,他们不停在现实和理想中徘徊,在道德和欲望中挣扎。
各自有家庭的Sarah和Brad出于各自的需求和欲望走到了一起,Sarah以为找到了婚姻和家庭中没有的爱情和激情,Brad觉得这使他像是从新回到了少年时代的激情岁月。
Larry喜欢做警察却因曾经误杀小孩而与警察绝缘,于是死死地咬住Ronnie,这样使他觉得满足并找到了存在感。
Ronnie的妈妈为了使Ronnie过上常人的生活而给他安排相亲,Ronnie也为了母亲开心而去尽量尝试,但这都是幻影。
最后,Sarah和Brad在快要私奔的前突然醒悟过来,Sarah发现最重要的其实是自己的女儿,Brad发现其实他并不是真的爱Sarah,他爱的是刺激的感觉,不过是和他向往踩滑板一样。
Larry终于发现自己的行为多过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自欺欺人,于是去向Ronnie道歉。
最惨的就是Ronnie了,母亲去世,爱他的人没了而排挤他、厌恶他的人还那么多,于是精神崩溃的他割下来自己的生殖器。
除了上面的情节,这部电影还有许多地方安排得很用心,例如Sarah参加“读书交流会”,讨论《包法利夫人》时每个女人的表情和Sarah说的话。
还有最让人吃惊的一幕——Ronnie在相亲女人的车上自慰,那时的Ronnie已经精神失控,“不要把这件事说出来去,不然我杀了你。
”边说这句话Ronnie手中的动作不停,表情狰狞,那一刻真正感受到了一个精神病人的变态。
电影最后把一切都放在同一个晚上,Sarah和Brad的醒悟、Larry的道歉、Ronnie的崩溃,总觉得是种像童话形式的结尾,那就当然是少不了像童话故事结束时的旁白了。
其实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都不陌生,这部电影里面的元素和内容看似很多,但其实切入点很小,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能听到的那些八卦闲聊和看到的新闻,我们不是总会像电影里的那堆家庭主妇那样吗,“XXX和XXX搞到一块了。
”、“XXX不是有老公的吗?
”......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住宅小区八卦新闻的背后故事”,当然也可以是“人的扭曲心理大揭露”......我没有想到《身为人母》这部电影能把那么多的阴暗的元素混在一起,网络色情、婚外恋、恋童癖、猥琐的性欲、语言暴力、自残等等。
电影揭开了许多当下社会里的人的阴暗面和变态,小到只敢意淫的家庭主妇,大到恋童癖者和精神病患者,这些与犯罪无关,它们是压抑在人心中的表露或不表露的扭曲心理,看电影时我突然想起了《失恋33天》里王小贱的一句话“现在谁还没个怪癖啊。
在这个世界,这个年代,你要是不得个忧郁症什么的,你都不好意思跟同事打招。
”,人类作为会思考、有七情六欲的复杂物种,处在大斗争环境下还不能有个阴暗的小心思?
什么是变态,我觉得都是相对而言的,既然是相对比下才有所谓变态的想法、行为和人,那么是不是,其实变态才是常态。
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Ronnie最后在Larry面前脱下裤子说“现在你满意了?
”,Ronnie是整部电影悲剧色彩最浓、最突兀的存在,想想他这句话到底包含了多少的绝望和乞求,尽管是21世纪的今天,总是在说着开放、和谐的社会和世界,其实仍旧没有多宽容。
总会有排挤精神病、同性恋、有犯罪史的人等等,还有各种的歧视。
但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能说现在逐渐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路还很长,就如反复申明艾滋病是不会因为拥抱、一起吃饭、亲吻而传染,但是能真的不介意的人,我相信是少数。
“我们不能改变未来,但未来总会有新的故事,它会在某事某地开始。
”这是电影里复杂的故事结束后的童话式结尾旁白。
8.9分 绝对的杰作。
Todd Field对敏感题材、边缘人物的处理以及留出的共情空间可谓登峰造极。
对伦理评判的探讨更是深刻,本片其实就提出了:无法控制时犯下的罪过是不是应该被宽恕?
为追逐激情和自我而背弃忠贞是不是应该被宽宥?
以《包法利》为引提出,勇敢追逐人生的欲望是不是比安于现状的沉沦更高贵?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共情与性关系或友谊的建立是不是只是一种应激反应,不该“被信任”?
等等一系列问题。
有些问题很难表达,却在你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只是探讨,没有答案。
令人陶醉的节奏,以及他一贯有些旁观意味的叙事方法,配上这么一个精彩纷呈的本子,无数有趣的设定,首先确保了这不是一部枯燥的电影。
给我的第一观感甚至是>>>《Tár》的。
恋童癖Ronnie的章节拍的尤其出色。
最妙的段落是游泳池的亮相,你的立场在短短五分钟间反复跳转:Todd故意塑造出一种侵犯的暗示,而真正的行为却只是纯洁;人们的激烈反应与Ronnie的茫然无措;都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所有孩子出水一段的调度令人震颤。
相亲一段的窒息气氛那么浓郁。
结尾Ronnie丧母崩溃自宫看得我几乎是泪崩,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温斯莱特的part及她的表演也很优秀,但她的角色更趋近于电影的节拍器,真正圆满的角色是帕特里夏的家庭。
过失杀人的老警察与Ronnie母亲的对手戏实在是妙笔(互相指责伤害然而都没有任何正确的立场,只是为了推卸自己的担子…)极其优秀的群戏,连Ronnie的妈妈都是神级表演。
/在马上看完的时候得到Todd息影的消息,不知所言…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却不能了解或者掌控行为背后的欲望或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便体现了我们的幼稚部分。
婚后的男女该如何更好的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而不至于背叛婚姻和自己。
畸形性欲的成年人该如何成长,好让自己逐渐健康起来。
婚姻生活是平淡的,但平淡不等于没有激情,欲望是周期性的,但周期不等于机械的重复。
谁说成年人就已是完整的,成熟的,他们只不过是年龄更大一点,自由更多一些,有资格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孩子,他们同样在成长,同样需要学习与吸收,需要体验与省悟。
人生这一路,风景是不断变换的,做人的心情当然也是如此。
48岁的恋童癖Ronnie就像一个拥有一种坏习惯,坏癖好的孩子.Larry是个因为疏忽犯过错误的警察,并且患上了创伤后应激综合症.Sarah和Brad在阵阵激情过后,最终并未成功私奔。
借用影片最后的台词,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未来总会有新的故事,它会在某时某地开始··· Ronnie的母亲May是个很感人的角色,因为她有无限的爱,有真正成熟的宁静的内心。
做个好孩子,这是她临终前留给自己儿子的话,这句话适合送给每一个人,每一个活着的迷茫或者清醒的人。
请對待你的爱人,如同愛你的小孩。
这个片名《Little Children》翻为《身为人母》 还是颇到位的。
感觉片中更多的是从女人的角度如何来看待男人(這個孩子)的问题。
这几个男人的角色: Brad:拥有一个美貌和事业兼备的妻子,但是对于一直没有拿到律师执照在家带孩子的他来说,她妻子更像一位有距离感的母亲。
这位母亲对他寄予厚望,爱他但是忽视他的渴望和理想,甚至一个小小的愿望:一只手机。
作为男人,这种窘境可想而知。
Richard:虽然已经是二婚了,却不可救药的迷上了色情网站,那种不可自拔的状态,如同青春期的孩子。
此种情况因为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而却变得猥琐、不可理喻了。
Larry & Ronnie:两个同是犯过错误的成年人。
成年的犯错,是不容易被宽恕的,哪怕自己也是个有错误的人,也很难体谅别人行为。
就像Larry 对待 Ronnie的态度,歇斯底里。
而再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的爱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Brad的妻子象一位望夫成龙的母亲,让人窒息。
Richard的妻子也就是Sarah,对这个丈夫前妻“遗留”下来的大房子没有丝毫感情并且深深厌恶丈夫的行为,当然更缺乏沟通的耐性了。
Ronnie的母亲,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对于全剧。
Ronnie在别人眼里是可恶至极、应该被阉割的变态狂,就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得而诛之。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有一位如此爱她、信任他,温柔对待他的母亲,令人感叹又怜惜。
的确,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也是最能唤起人性的最初美好。
男人,不管不變成大腹便便还是白发苍苍,其实都有小孩的一面,喜欢刺激叛逆,爱幻想,喜欢被称赞,容易犯错误;然而女人更愿意看到的是他們成熟稳重、坚忍高大的一面,而无法接受他们小孩般的想法和行為。
是的,小孩都会犯错,但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因为这样的对话,男人不想长大,不愿意长大,其实永遠都在成長中。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如母亲般无条件温柔的对待他的爱人。
席慕蓉是不是也說過, 如果爱上了一个人,请你一定,一定要温柔的对他。
You couldn't change the past,but the future could be a diferent story,and it has start somewhere...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未来总会有新的故事,它会在某时某地开始…” 据说有人从这句话里看到了希望,对不起,我没看出来,我看到的是彻头彻尾的悲凉……不要以为只有当rose在冰冷的海里大声呼唤jack的时候,旁边在放个沉船这就是悲剧了,真的悲剧是现实中的,离你那么近那么近,就像那只随风摇弋的秋千,机械的,漫无目的地。
当青春不在,梦想不在,你是感慨蹉跎的人生,还是抱怨自己的无力。
当brad被滑板震醒了酝酿已久的私奔梦,当Sarah被孩子的走失击退了出走的勇气,甚至当恋童男为了to be a good boy,阉掉了自己那活儿的时候,你除了感慨,难道就不觉得悲凉……是的,他们做得对,“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孩子的未来。
他们本着牺牲小我服从社会的精神,摒弃了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真是我们好公民的典型。
”天,他们放弃了激情,放弃了梦想……当你还是个little child的时候,你的眼睛还不是现在这种颜色,你的微笑也没有现在这样苦涩,你可以为了一句我爱你毫不犹豫地私奔,你可以为了梦想那样执著,执著……然而随着长大一切都变了,你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残酷,你只是整个世界的一枚小零件,你得像整个世界一样运行,你得工作挣钱养家娶妻生子,然后跟邻居们聊聊家长里短,或是一边痛骂包法利夫人查莱斯夫人淫荡,一边算计什么时候该和老公做爱,最后看着儿女们成长,看着自己老去。
残酷,但这就是人生,悟出来之前你是个little child 悟出来之后你可能已经身为人母(父)了,既然如此,那么赶紧地,回家亲亲你已经入睡的孩子或是还未入睡的伴侣。
至于偷情,算了……我知道你们不是玩弄感情,是你们早他妈就玩不动了或者是生活把我们都给玩了……
就冲Jennifer Connelly和Kate Winslet两位大美女,《Little children》就值得看看。
JC年轻时绝对青春偶像,而她的眼神一直有点冷峻,从《美国往事》那么小的年纪开始气质就已经不俗了。
KW比起《泰塔尼克》的时候真的老了很多,但是举手投足之间仍有风韵。
看了这部片子,我才终于明白,原来很多人都错过了长大的时机,徒有年龄增长,成年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儿童心灵。
就像此片中的角色们,他们都是成年人却没有能力照料自己,无法改变令人窒息的现状,在绝望中渴望着被救赎,那感觉就像是幼儿园的晚上无聊的坐在长凳上等待家长来接的小孩。
男女主角决定携手逃跑,可是在最后一刻退缩,他们不敢走上陌生的道路,他们终究是要回家也只能回家的,偶尔背着家长贪玩一会儿也就老实了。
也许我也错过了长大的机会,我无法好好照顾自己的生活,精神世界也总是挣扎在不明所以的混沌之中(号称自己有精神世界不会遭人耻笑吧)。
我无法对自己负责,就像我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或者蹬着自己的鼻子上脸。
我自相矛盾,分不清欲望与理想都是什么,一会儿坚持一会儿放弃。
我的生活毫无规划和目标,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
我对世界充满怀疑与不信任,我不相信发生的一切一切是真的。
都是借口,赶紧抽自己一大嘴巴,赶紧醒来!
无论长没长大,怎么活着,这条没有岔道可以逃遁的路也只能靠自己走完,没人可以帮忙。
大家都一样,为什么只有你不坚强???
当在生活中多一些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所谓的成人也许就会像电影中的这一有夫之妇和一个有妇之夫,涌现新的愿景。
接近于自己的爱好,或接近他人而带来的新的生活滋味。
men终于从球场的经历渐渐相信他能做到他之前不敢的,不会的,不能想象的事;women会因为一场相识而顺应理解到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但并不能湮灭停顿在习惯生活里的“渴望“,在触摸自己去爱和被爱的感受之时,那是一个多么灿烂的感情。
可惜,他们在发现和感受到这一切的时候,已经被他们的过去重重加锁,婚姻,小孩,社区,人际关系,而解锁的可能是要来一场私奔。
问题是,这场私奔念头会由这逃不开的世界来评判,甚至会奖罚它是否理由充分,准备是否完整。
于是当然了,在巨大的现实已经形就的套索里,men因为去验证自己的勇气从滑板车的摔落从而知道自己并不能按想像那样成为超人;而women也终于感受到”给子女爱“是一个成人为自己做任何事也不可不顾及的部分。
在各自前往私奔的路上,就一霎,他们各自得到了一个看似大彻大悟的过程。
如果电影按片名那样,想说一个所谓的成人也其实是孩子的故事,那么继续的深入后,是不是人都要去悲哀人一生都一路带着天真?
人要到什么时候才是绝对的确信得到了“该”或“不该”的思考,对眼下的生活也清晰到能透现自己的想要所在的困境和所要的解决。
一个人的过去一旦像一把锁,就真的是一把锁了。
一个人没有长大也就成为一辈子里的锁了,除非你继续长大否则就要陷入注定的天真,但何时才算?
照电影里描述变态的老处男的日子那样,毁于过去并沿去将来,所以“智慧的长大”是那么无奈的、花上一辈子也完成不了的事。
即使真等长大了,谁又会,谁又敢在某个夜晚与你决意私奔。
勇气可以由一个滑板车摔坏,情感可以用一个绝对正确的理由打消坚持,所谓生活的“大彻大悟”总会能找一个视点能把它描述得像那么回事。
而若把私奔的对象不局限在爱情上,去比照一个人想实现的什么事业梦,或是自己想要做的最渴望的事,你有时只能感觉荒谬的是你只能在并不全部了解自己要不要,并不充分的认识现有的处境时出发,而这时候,真该出发么?
演员的发挥的确拯救了有些不平衡的情节设置。
凯特的确演出了目前最好的水平,家庭主妇的角色很容易砸锅,把握好很难,最难的是她演出了年轻少妇日渐委顿的模样,而又没有平常的文艺腔和自恋(比如Hour中那位,私以为还是有点戏剧化);金黄头发和浓黑眉毛,真佩服导演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表现梦想和现实格格不入的尴尬。
那个男主角是演出硬糖的那个吧,觉得他略欠缺一些,不及在硬糖中的表现。
最精彩的表演应该是由恋童癖的母亲奉献,尤其是为儿子精心安排相亲的那一幕戏,从之前报纸上仔细斟酌的字句,到深夜等待儿子回来窗外的一瞥,看见儿子几乎被人从车上扔下来之后那一声惊心动魄的关门声,令人心痛不已…我也和她一起震了一下也许片名的little children也包括这位老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吧,父母眼中孩子无论多大都永远是little children,尤其是在周围都在提防,非议甚至攻击这个世界的时候,母亲的捍卫更是心酸吧,徒劳但是义无反顾。
总体感觉,和美国美人和撞车一样都是群戏突出的片子,但正如片名的little暗示的感觉,要更小家碧玉,演员在不大的空间里发挥到这样程度挽救了一些情节设置的问题,比如那个时时侵扰恋童癖一家的警察最后的出场有些突兀,主角的回归也未免过于突然,不同场景的调换也没有美国美人的平滑,戏剧冲突也弱一些,唯一的成就就是凯特日渐成熟的演技终得承认,不过,奥斯卡对于凯特可能不是那么重要吧我猜,一直都过的闲云野鹤般,羡慕~
影片中对“包法利太太”的两种看法似乎各代表了传统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他们之中一些“异类”的私底下的看法。
很明显的,家庭主妇读书会把她解读为没有妇女责任感的荡妇,而Sarah则小心翼翼地说“她有可能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在这个中产社区中,明显的“异类”可能只有获假释的恋童癖患者Ronnie,正因为有了他,这个表面稳定和谐的社区突然感觉到一种“责任”,即阻止异类接近儿童的责任,这种责任来自于中产阶级天生的道德感,就是说,他们认为,他们之所以是美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不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富有,而是他们比一般人更有道德。
这种道德责任感使整个美国中产阶级都处于一种精神上的“洁癖”,说得难听点,他们是历次美国校园运动锋头所指的“卫道士”。
这对一个国家的稳定来说无可指责,但落实到个人——只因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就显得虚伪而矫情。
道德也是一把双刃剑(好俗套的名词),它既可以树立楷模并规人向善,也使那些被选为楷模的人群出现紧张、虚伪、神经质的情绪。
于是轮番的攻击涌向Ronnie和他的母亲,其中尤以退休警察Larry为甚。
Larry曾经误杀过一个男孩,所以他有时会很神经质,他把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对于Ronnie的恐惧挑明了,也是他间接地造成了Ronnie母亲的死亡,他再度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失去亲人的悲愤的Ronnie把罪魁祸首归于自己的神经性恋童癖,他真的如别人诅咒般,阉了自己。
Larry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固执与Ronnie的悲哀,影片让前者热心地送后者上了医院,这种圆满似乎有些廉价。
过犹不及的死板道德原则,最终让步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在另一条线索里,感情则要让位于法则,或者说不得不让位。
家庭妇女Sarah和家庭妇男Brad的干柴烈火,稍微有些电影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接下去该怎么发展:相识——暧昧——上床——不停地上床——打算私奔,到此为止的诸桥段已被好莱坞如山的婚外情电影拍得没有了咸淡,只是导演的保守主义立场以及和另外一条线索的呼应使这部典型的婚外恋电影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虽然男主角在私奔那晚突发奇想和街边小混混玩起了滑板的情节太毛糙,太简陋,谋求圆满封闭的痕迹太重,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结构上的匠心:(这词本就不是特别褒义,用来形容它正合适——不是很好,但至少有些想法。
)两条线索互动,以期使故事获得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叙事空间,特别是抓住两个几乎没有关联的故事的共同点——美国中产家庭的情感与责任问题——而展开叙述,确实没有东拉西扯的感觉,反而增加了主线故事(就是那个婚外恋故事)的深邃感与思考空间,这是导演和编剧最成功的地方。
但不知Rose为何能再次获得提名,依我看,全片演员最优者乃男主角的身材……结尾处两位主角都在将要私奔时受伤,明显暗示过于冲动的情感会导致家庭破裂及自身的伤害,则于导演的保守主义立场,崭露无疑。
这种中庸的立场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情绪,可惜导演未能跳出庐山来更刻薄的关照,而是浸淫其中,一团和气地表达了一种淡漠的悲哀,不知意境更醇,还是隔靴搔痒。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2.5分给kate,其余全都平平无奇…剧本张力不够,最后恋童癖加0.5同情分
一声叹息
不知所云……几条线感觉不到关联性……
完美
我也要做好孩子
凯特温斯莱特
一点点戏剧化结尾
少有的,书和电影都很棒。
浴室(还是洗衣房?)啪的那一段
除了喜欢那个小女孩外,这部片子很一般。
很大胆
不是"还可以更好",是"根本就不够好"
并非再现“奇迹”的合理性,止步于意淫。
她的美丽,无与伦比
所以男的在前往私奔的途中跑去玩滑板结果把自己摔进了医院,女的在前往私奔的途中还去安慰了一个恋童癖??这真的要入选我看过走向最奇怪的电影系列了
现实题材还是受欢迎的
6/10。开头一群主妇们的闲言碎语中,莎拉笑容勉强、一言不发,浅绿色针织杉和披落肩头的头发写满了无趣生活的焦虑。当家庭妇男成为公园长椅上女人们的凝视对象,莎拉鼓起勇气拉近与妇男的关系,肥温在此段落的表演细腻出色:口齿不清、面色僵硬、眼神低垂和手摸鼻子,在布莱德爽朗地接受提议并接吻来惊吓其她主妇,她羞涩地扭头向主妇们露出炫耀意味的微笑。在邻居组织的书友聚会上,莎拉把包法利夫人同自己联系起来,大学曾是积极的女权主义的莎拉现在沦为主妇,其她主妇对包法利夫人越轨行为的批评暗含着对莎拉本人的审判。约会回家的莎拉看见熟睡的女儿还握着亲手为母亲制作的礼物,她在浴室镜子前陶醉于婚外情,忘却了女儿在浴室外渴望将礼物交给她的呼喊。结尾被恋童癖哀悼母亲的哭声吸引的莎拉发现女儿走失,狂奔、大喊,母亲的责任在犯错中找回。
枯燥生活里躁动的心
“也许这是我们最好的结局”这名字翻译的。。。
《萝丝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