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捕手

Genius,笔羁天才(港),天才柏金斯(台),天才,天才作家梦

主演: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劳拉·琳妮,盖·皮尔斯,多米尼克·韦斯特,凡妮莎·柯比,克里·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天才捕手》剧照

天才捕手 剧照 NO.1天才捕手 剧照 NO.2天才捕手 剧照 NO.3天才捕手 剧照 NO.4天才捕手 剧照 NO.5天才捕手 剧照 NO.6天才捕手 剧照 NO.13天才捕手 剧照 NO.14天才捕手 剧照 NO.15天才捕手 剧照 NO.16天才捕手 剧照 NO.17天才捕手 剧照 NO.18天才捕手 剧照 NO.19天才捕手 剧照 NO.20

《天才捕手》剧情介绍

天才捕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托马斯(裘德·洛 Jude Law 饰)来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心纽约,他的兜里揣着他撰写的自传体小说,这本小说被一位名叫麦克斯(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的编辑相中了,要知道,麦克斯可是曾经挖掘出菲兹杰拉德、海明威等大文豪的伯乐。 在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之后,文本最终顺利出版,被取名《天使,望故乡》,小说一经出版,瞬间就点燃了文学界的热情,托马斯也一跃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新星。之后,托马斯开始和麦克斯合作打造下一部作品,在此过程中,两人越发亲密的关系让托马斯的女友艾琳(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心中亮起了警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寒蝉鸣泣之时·卒你知道的魔鬼睡美人之终向山进发第四季远征远征菜园子张青Huat啊!Huat啊!发!逃出生天没有人活着吗?夫妻哨平行森林单身毒妈第一季亲爱的她勇者义彦与恶灵之钥真情电波爱情碎片蜀山战纪2踏火行歌电影屁屁侦探再见亲爱的伙伴风云战国之列国绿林好汉海盗船长黑胡子古田会议亡命之徒数字追凶第五季侠肝义胆利刃出击猎枭行动千古风流人物第二季九月丽兹狗狗旅馆夜明前的琉璃色

《天才捕手》长篇影评

 1 ) 他们是彼此的镜子,只不过先看见自己的人先长大

影片的质量在三星到四星之间。

读小说的快感是有趣的,而长年累月的写作是枯燥的。

如何让写作的故事动人,主创动了心思,台词考究,矛盾也算集中,只是还不够。

出于个人原因给了五星,大多数电影,都是拍给自己看的。

原先Max不在乎家庭,总想要个儿子,对妻子的戏剧无动于衷,醉心于自己的文字工作。

后来他看见了Tom的爱人,发了疯得让Tom回家。

Tom象征性地抱她,吻她,把她口中的安眠药掰出来,其实无心安慰。

她向Max,这个夺去自己丈夫的男人道歉,转过身,背对着这两个男人站在楼梯前。

门与门的交缝处,Max看到了这个失落孤单绝望的身影,想到自己的妻子。

也就是在这一刻,Max明白了其实本质上自己与Tom一样:那些一路上陪伴自己的人,那些爱自己的人,我又伤害了他们多少?

反观自己,正如反观自己曾经编辑过的所有伟大作品的原始样貌。

也就是在这一刻,他明白了活着的意义——看见痛苦,看见焦灼的等待,看见被认同的渴望,看见浩大城市中那些琐屑的事情,看见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譬如微尘的个体。

很难想象,一个伟大的作家没有同理心。

Tom那么浮夸,那么自大,那么不厌其烦的叙述自己的人生,那么理所当然的伤害那些爱他的人。

他没有同理心吗?

与其说他没有,不如说他不敢承认自己需要。

他从欧洲回国,看着祖国土地上食不果腹的人,说“看,Max,我们的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

实在太没用了。

这些人永远也没有机会读到我的文章,记录我的人生轨迹,并不能帮助到他们,那些人连饭都吃不饱。

”他穿过自己成名前的蜗居,站在天台上,和Max一起肩并肩,在夕阳的余晖中几近哭泣,“每当黄昏时分,我便会上来,俯瞰这座城市,梦想我之后的生活,直到天边显现星星的身影。

夜空中的星星,还有大楼里闪耀的灯光。

所有光亮交织在一起。

还有生命的力量。

”Max说,“你所做的并非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想石器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每到夜晚,都会围坐在火堆前。

狼会在黑夜里嚎叫,好像随时会从周围的草丛里蹦出来。

这时就会有一个人开始讲话。

他会讲一个故事,这样大家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Tom不是不理解他人,他能看透世事,只是对自我或理想抱有太深的执念。

他用他毕生去寻找宏大的意义,被Max用一个传说含蓄地说破,Tom是那种无法活在平淡中,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人。

在此刻,他获得了如同人生知己般莫大的宽慰。

但在寻常,他需要在世俗的泥泞里挣扎。

他必须保持坚强的外壳,用嘲笑他人作为自己自尊心的屏障。

他必须写下去,如果停下笔来,他就不是天才,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他害怕自己不被认可,泯然众人,在无聊的稀松平常和无意义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他那么渴望类似常人的陪伴,但又那么恐惧。

一旦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就意味着自己的怯懦,所以就要做个难看的了断。

在分离的岔路口,写下墓志铭,“感念你所做的一切,是你成就了我,那就再见吧。

”曾经是妻子,现在是Max。

他要永远以独立的姿态,告诉他的父亲,他不需要任何人,他一个人也可以——“我最后一次看见我父亲,是通过火车的车窗。

当时我正准备北上,去上大学。

列车缓缓开启,他的身影却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他完全消失在我的视野中。

那列火车带领我走向自己的未来,翻过千山,趟过万水。

始终不变的是,河流永不停息的流淌。

有时他会背离我的父亲越流越远,而有时,他又会流回他的门前。

我能靠我自己成功,这一点我必须证明。

最后他“如己所愿”般独自倒在了沙滩上。

那个曾经装满了文字快要溢出的脑袋,长了数不胜数的肿瘤。

终其一生,他仍然是一个孩子。

直到临死的那刻,他才脱去所有的伪装,将最成熟的面貌展现给让他青史留名的那一个人,他一生唯一的朋友——“我亲爱的麦克斯,我预感到自己的死亡。

所以把这些想对你说的话,写了下来。

我旅行了很长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和死亡面对面。

我不认为我自己有多惧怕他。

但我最想做的事,还是活下去。

我再想和你见一面。

我有好多痛苦,好多抱歉,想要对你说,但我已经没有机会了。

我还有好多想法,没有付诸实践。

这感觉像一扇窗口被打开,你之前的一生在你眼前回放。

如果我能安然度过,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能做到不辜负你的期望。

但最重要的是,我想告诉你,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受都不会改变,都会像11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当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受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那样。

”Dear Max, I’ve got a hunch. And I wanted to write these words to you. I’ve made a long voyage and been to a strange country and I’ve seen the dark man very close. And I don’t think I was too much afraid of him. But I want most desperately to live. I want to see you again. For there is such impossible anguish and regret for all I can never say to you, for all the work I have to do. I feel as if a great window has been opened on life. And if I come through this, I hope to God I am a better man and can live up to you. But most of all, I wanted to tell you, no matter what happens, I shall always feel about you the way I did that November day when you met me at the boat and we went 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and all the strangeness and the glory and the power of life were below. Yours always, Tom

毕竟不管如何折腾,如何功成名就,生活本身就是平凡的。

一如每个人都如此孤独,又需要陪伴。

那些褒奖都会像流水般在历史的长河中逝去。

于此生而言,还有什么比与人同行更为有趣呢?

 2 ) 感伤与美好

在✈️上看了电影《天才捕手》,飞机上的视听环境并不好,最后段落耳机也收走了,但并不影响影片带来的意外收获与感动。

非常喜欢科林费斯朗读《天使望故乡》的片段,以及与裘德洛关于《时间与河流》的争论,他们在这个孤独的世界上找到了彼此相通的灵魂,透过文字碰撞出绚烂的花火。

沃尔夫给伯金斯的最后一封信:“不管发生什么事,我有这一预感,要写信给你,不管已发生什么事,或者要发生什么事,我总会想到你,想到三年前的国庆日,你到码头来接我,然后我们在河边的小馆小饮,然后到一座高楼的屋顶,俯瞰整个城市奇妙、光彩与蓬勃的生命力。

”第一次觉得裘德洛的表演充满了激情,把一个沉迷写作、才华横溢的作家描绘得如此感伤而美好。

 3 ) 良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一部文艺小清新而又淡然无味的电影,画面优雅复古,叙事手法传统老气。

讲述了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名不见经传典籍的写手托马斯·乌尔夫遇上金牌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他们不断地一起修改作品,从而让作品一度洛阳纸贵,而写手摇身一变成为被街头巷尾誉为“天才”的畅销书作家。

  影片并没有什么大的冲突,以至于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影片的名字让人联想到电影《心灵捕手》,两部电影相同的地方在于,《心灵捕手》也讲了天才,也是两个人相知相惜的故事。

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天才捕手》中的金牌编辑一眼就看出了作家的出众之处,而大力扶持他,从而使他在写作路上一路坦途。

  当金牌编辑说“我们有意出版你的书”,作家喜极而泣,他在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大喊,“耶!

”而当他拿到一部分稿酬时,在回家的路上,过马路连车都不躲避。

不管是在影片里的那样一个年代,或是现在,大多数写手们的生活都是捉襟见肘的,就像莫言在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版权所在的出版社,几乎要倒闭了。

一个普通的写手是没办法依靠稿费养活自己的,除非成为著名作家。

  作为任何一个写作者,写出的文字就像是自己生出的孩子,很难删掉作品中的文字,简直是弑杀亲生般不舍。

但是在金牌编辑的协助下,作家的作品被打磨得越来越精致。

作家问编辑“你觉得我们应该删减多少内容”时,编辑回答“差不多300页左右,一本书最重要的不是写了多少页,而是它本身的内容”。

  让人动容的是片中两个人的情谊,那不是爱情,却比爱情久远。

金牌编辑珀金斯有五个女儿却没有儿子,而托马斯·乌尔夫就像是他的儿子一样。

连编辑的妻子都说:“我丈夫一直很想要一个儿子,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但试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我们放弃了,正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托马斯。

”这种如父如子的感情伴随着配音贯穿了整部电影。

  彼时,编辑邀请作家去家中和妻子女儿们一起吃饭,作家与编辑的家人相处融洽,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彼时,他们站在屋顶上观赏城市的风景,像两棵长在一起的树一样相互依偎;彼时,作家对编辑说:“我这辈子,从没交过朋友,直到我遇见了你。

”“我最后一次看见我父亲,是通过火车的车窗。

”  幸运的是作家的妻子伯恩斯坦是个贤妻良母,对作家的书籍出版贡献巨大,如作家所说:“纸和笔都是她帮我买的,打字员的钱也是她帮我付的,她给我提供住的地方,填满我这食量惊人的肚子。

”这让我想起了李安导演。

李安导演在美国纽约大学毕业之后的六年里没有正式工作,全靠他的妻子养活。

我想影片中的作家的妻子也是一个坚强又美丽的女子,在作家穷困潦倒、一无所成之时就爱上他,并且无回报地为他付出一切。

  《天使望故乡》大卖,一个月竟然卖出一万五千册。

《时光与河流》的删改过程甚是艰辛,编辑粗算了一下大概需要9个月。

于是他们二人在办公室里删改,走在大街上删改,在酒馆里删改,等车的时候也在删改……删改时伴随着吵架,托马斯对珀金斯大吼“谢天谢地,托尔斯泰当年没遇见你,不然他的小说里,应该就只剩下战争场景了”……“我冥思苦想出来的东西,而你一句不合适,就把我打发了”……他们整整删改了2年,才删掉100页的内容。

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换来了托马斯的妻子伯因斯坦的不满,因为她的话剧首演,托马斯都不能到场,而珀金斯因为不能陪伴四个女儿去度假而大声吼了他的妻子,后来,伯因斯坦甚至往嘴里倒安眠药以求一死。

  后来,作家的冷漠让编辑心寒,编辑说作家:“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但没想到你竟如此残忍。

”  作家独自去海边,映衬了那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活在自己精心构建的理想世界里。

而作家在海边突然晕倒,到医院一查居然是脑结核。

天妒英才,映衬了影片开头托马斯·乌尔夫在小说中所写的那句话: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

  在定格动画《玛丽和马克思》中,玛丽与马克思常年通信,最后,玛丽看到马克思家里的天花板上,粘贴的全都是她写给马克思的信。

那一刻,玛丽泪流满面。

而在《天才捕手》这部电影里,编辑收到作家给他写的临终信件时也流出了眼泪。

不止如此,他还摘下了那顶连吃午饭都不肯摘下的帽子,以示对作家的敬意和缅怀。

而作家的这封信,是他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写下的一封绝笔。

  当作家的信没到编辑的办公室之前,编辑还是在修改文章。

就像影片中作家所说的,“我们埋入书堆,将一生献给文字。

”  中规中矩的制作,中规中矩的剧本,中规中矩的表演,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也没什么可称赞的。

总体说来,这部电影没有起伏的高潮,从头至尾流于平淡。

 4 ) 《天才捕手》

戏剧导演处女作,段落断得厉害,就像舞台切换一样迅速,使得人物间关系推进突兀,也相对暴露裘德·洛 Jude Law角色的夸张度。

但整体可看性不低,单独场景亮点亦不少。

科林·费斯 Colin Firth一如既往的棒,全靠他控场;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戏份不多,但全是肉,粉丝们应该不会失望。

同看的人好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对于那个大师时代的憧憬以及整个调调的投好。

如果这片有再多一倍的时长空间,做成电视电影或者迷你剧,相对全面的展现时代和人物精神,会更合适。

 5 ) 一条河流的突然消逝

当我顺着电影了解其中的作家与编辑时,忽觉悲凉。

并非是天才作家早逝引发的感慨,而是因编辑这个角色而起。

编辑们付出心血,辅助作者完成一本书,最后推向大众,经由时间的检验,历练成一部传世著作,但大家所记住的,往往是作者,以及延伸出的日常琐事,而编辑这个角色会被作品的光辉隐藏掉,最终无人记得。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定有无数个闪光的灵魂,作家的构思与表达外,定有无数人的支持,也包括他的编辑,在背后,掌握着一条河流的走向。

会有担心,自己的这种把控,是否会失去河流的风貌?

抑或是,大家会更喜欢原来的文本,一个天才的喋喋不休或是一个疯子的天马行空。

但对于那些狂妄的、年轻的河流而言,这样一个人是需要的。

麦克斯的书房有一整墙的书,其中大多是他编辑过的,这是他的积累所成,见证了他的生命价值,但他真正生命的价值是给予一条河流金色的光。

这条河流名为托马斯·沃尔夫,美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小说家,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

他的人生亦如河流,没有遇见麦克斯之前,他无意义地写着理想的文字,安静的、低调的流淌着,但也平凡着,无人赏识。

当他遇见麦克斯后,河流有了新的走向。

关于父亲的情节,电影中出现了两次,这成为了解读两人关系的关键。

第一次,沃尔夫疯狂的女友艾琳与麦克斯夫人简短的对话中,得知麦克斯的家庭中一直缺少一个儿子的角色,这是他生命里的遗憾,另一处细节是,狂傲的天才作家,伤害他人后,在熟悉的办公室,对着窗,伤心说着当年父亲离去的场景,“列车缓缓开启,他的身影,却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他完全消失。

那列火车带领我走向自己的未来,翻过千山,走过万水,始终不变的是,河流不停息的流淌”。

这两个无意识的情节,不知是否是冥冥中的安排,父与子的遗憾隐隐约约成为两人情感的暗线。

在第二部作品大获全胜,沃尔夫游历欧洲归来后,他们回到了沃尔夫初次闯荡这城市的那栋楼顶,如往昔般看着这城市的黄昏。

他轻轻靠在麦克斯身边,如孩子一样。

这两人关系,我想不仅仅是知己,或是工作关系,反而如父如子。

他是一条河流,自由流淌,展现一派波澜壮阔时,会有一双目光,如父亲一样慈爱,看着你去往更远方,但他也知道,你某些行为就像泛滥的洪水,会带给人伤害,他宽宥你的,也引导你。

年轻的文字总有不可节制的表达欲望,所言所写都认为是重要的存在。

他教他删减,呈现直击要害的文字,给予他一种老练,这种气质来自一个编辑的积累,是经过岁月洗练才有的,而年轻的河流此刻不会是懂的。

电影或许不只是为了沃尔夫立传,而是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

回到河流本身。

对于结尾,纵然悲伤,但我依然偏爱,如神赐一样,他让整个故事不落俗套。

若按照约定的情节发展,大约是浪子回头,通过种种努力,重新赢取爱人的心,重新创作,前途一派光明。

但这条河流消失了,突然消失了,他留下的作品,成为了永远定格,仅仅四部作品,天才之名就此盖棺定论。

最后的生命画面中,他经历了所有人的离开,行走在海边,他用力跺了跺脚,一如他内心的念头,他想要重新振奋,开始新的征程,但命运却在他意欲回头那一刻,突然发力,因病晕倒,斜躺在沙滩的一边,命运如此宽广。

那留白的沙滩似乎就是他尚未触及到的,想要踏足的远方,只是他已无力踏足。

电影不能算作一部好电影,有着很奇怪的叙事节奏,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前两部作品如何走向成功,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才出现高潮与冲突,最终以死结尾。

那个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家菲茨·杰拉德,三两次的出现感觉都是废笔,不知是否他的文思枯竭与源源不断的天才写作者用来作比,还是另有意图,这我猜不到。

 6 ) 蝴蝶翅膀上缤纷的图案——由《天才捕手》展开的文学闲谈

说来惭愧,在本片提到的8位作家(或有遗漏)中,看电影之前我唯一不认识的就是主人公托马斯•沃尔夫。

除出过场的沃尔夫、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外,存在于台词当中的作家有托尔斯泰、福楼拜、亨利•詹姆斯、乔伊斯、普鲁斯特。

光是听到这些名字被念出来就能有所触动的观众,不会太多,绝不会。

我愿意把自己计算在内,并认为这部电影就是拍给这些观众看的。

之前完全没听过(看过)托马斯•沃尔夫这个名字,对此我是有所怀疑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听过(看过)也没什么印象,不会像上述其他名字那么熟悉。

这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就是纯粹从这部电影的讲述中来了解这位作家。

影片的主体并不是呈现“天才之为天才的全过程”,或许是根本就没有这个过程,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出场就是天才。

一切就这么直接开始了,观众只是跟着他一起走向结束,这是一部相当“质朴”的人物传记片。

本片名字叫Genius(直译为天才),中译名“天才捕手”显得指向性过于明确。

Genius在本片中毫无疑问可以指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和发现他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

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正的天才。

更何况这位编辑还发现了三位,另两位便是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创作,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也是位天才人物。

所以本片的“天才”其实指向的是那一个群体,甚至是那个拥有培育天才土壤的黄金时代。

在我展开电影之外的碎碎闲谈之前,先给影片定个调吧。

我立马能想起来的一流天才人物传记片是像《美丽心灵》那样的,比之差一点但也足够出色的是《模仿游戏》那样的。

再往下降,降到一般水平线上的是《知无涯者》。

所谓一般水平,就是那些四平八稳,无功无过,但观众也会为人物经历本身而触动的传记片。

《天才捕手》在我看来就是归为这一档了。

有人指出《天才捕手》过于模式化,这一点我是完全同意的,套路上几乎和《知无涯者》完全一致,甚至人物关系也能对应。

两部影片都是以伯乐和天才为主体,一个是文学的,一个是数学的,同时代的其他著名人物也亮相其中,《知》里的李特尔伍德和罗素,《天》里的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故事的核心都是天才和伯乐的共事,外围是几个人物的家人,主人公最后的命运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情。

如此一对比,模式化的标签是摘不掉了。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观众被真切地触动是做不了假的。

为避免过于平缓,影片也刻意设计了一些可以被称之为戏剧冲突的东西,甚至还有一些轻松的笑点。

不过我最发自内心的笑是来自于沃尔夫新作出版后编辑告诉他有评论家甚至把他和詹姆斯•乔伊斯相提并论,而沃尔夫直接回答我比乔伊斯写得好多了。

这样的文学梗对我是非常受用的。

虽然《天才捕手》和《知无涯者》就电影本身而言是处于相同水平线上的,但因为涉及的领域不同,我对前者的好感自然而然要多于后者。

下面就以本片为引子,谈谈与之相关的文学话题吧。

1.两种“三角关系”

左:海明威 右:菲茨杰拉德影片里的“三角关系”是指沃尔夫、珀金斯及沃尔夫妻子,从选角上可以看出这三位对于全片的分量。

电影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与之对照的“三角关系”,就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及菲茨杰拉德妻子。

他的妻子泽尔达(就是电影里有精神疾病那位)曾经对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关系这样调侃过:看,他们才像是一对情侣。

珀金斯是沃尔夫的伯乐,菲茨杰拉德是海明威的伯乐,这两段关系从后面的发展看几乎是沿着相同的轨迹在行进,从蜜月到隔阂,最终都是以某个人的突然死亡而告终的。

正应了海明威那句“所有的故事,要深入到一定程度,都以死亡为结局”。

2.写作风格

《天使,望故乡》英文原版没有完整地读过沃尔夫的作品,只能从电影情节、其他作家的描述和资料中了解,对其写作风格也算有了大致的认识。

这是一位写大部头作品的作家,几乎都是自传性质,文字风格如河流一样缓缓流动,却又生生不息。

评论家把他与詹姆斯•乔伊斯相提并论,他自己又提及欣赏普鲁斯特的风格。

有人甚至把沃尔夫一系列作品构成的体系称为“美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由此种种,可以知道阅读他的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论是乔伊斯还是普鲁斯特,在我的印象里,都属于那种被谈论得很多,却被阅读得很少的作家。

3.自传性质

上:沃尔夫的几部长篇 下:《追忆似水年华》托马斯•沃尔夫有一个非常顽固的观点:“一切严肃的文学作品都是自传性质的。

”这是他的一大文学理念,他一直都是这样践行的。

关于之一点,往远一点看,我想到的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拿来与沃尔夫相提并论的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也是这样做的。

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同样符合标准,只是故事性更强一点。

恐怕把自传性质这一点做得最彻底的,除了沃尔夫,就只能是普鲁斯特了。

4.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夫妇盖•皮尔斯扮演的菲茨杰拉德在本片中有三四场戏(恕我记不准确),我认为这是影片中最出彩的人物。

由此想到,以他的一生(少不了海明威的部分)拍成电影或许会比本片更加精彩,这是另一个天才的故事。

从惊艳登场到渐渐末落,直至把写作的雄心消磨得一点不剩,这时疾病缠身的他已经时日无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主人公沃尔夫去世两年后,菲茨杰拉德于1940年去世,年仅44岁。

他的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于是我们奋力向前滑,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回到往昔岁月,那段最好的往昔可能是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的菲茨杰拉德。

对于那时的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书,那他一定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无数美好的可能性曾经摆在眼前,但都与之后的唯一现实有着不可触及的距离。

5.同时代最好的

福克纳与海明威那是一个产生天才的时代。

除珀金斯合作的三位大作家外,另一位大师也出现在当时美国文学的版图上,那就是威廉•福克纳。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福克纳的名字在后世的叙述中常常与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并列。

但在当时的文坛,福克纳最推崇的则是他的同胞托马斯•沃尔夫,他认为沃尔夫是同时代里最好的。

他的排序是沃尔夫第一,自己第二,第三是多斯帕索斯,第四是海明威。

在海明威那里,最受推崇的同时代作家自然是菲茨杰拉德。

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小说在文体风格上刚好是两个极端,但都对后世作家有深远的影响。

6.编辑的作用

麦克斯·珀金斯工作中编辑是否可以让一部文学作品变得更好?

这是本片里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怀疑。

他怀疑自己没有让一部文学作品变得更好(Better),而只是让它们变得不同(different)。

其实像珀金斯这样的大编辑家早就发现了,书是属于作者的,自己的工作只是发掘和塑造有才华的作者,同时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些作者的作品推向读者,使读者接受他们。

他要求作家们要照顾自己的读者,他对菲茨杰拉德说:“我完全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但我认为不能这样写。

即使人们都错了,你也必须尊重那些热情而又真诚的人们”。

鉴于此,沃尔夫个性化的写作要与读者见面必然经过大刀阔斧地删改,至于出版后的《时间与河流》真正比最开始那满满三箱稿纸要好多少,这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文学、电影及其他艺术),套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就是“价值的客观佐证根本就不存在。

若想吹毛求疵,要多少瑕疵都能找得出来;若想珍重对待,怎样视若瑰宝都不为过”。

7.天才们的结局

菲茨杰拉德夫妇的墓碑以今天这个时间点回望过去,一切都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脑炎。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肺病,并发心脏病。

麦克斯威尔•珀金斯(1884—1947)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用猎枪自杀。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晚年疾病缠身,死于心脏病突发。

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生卒年几乎一致,虽说不上相生相克,但我觉得从多方面看,他们都可称之为“宿敌”。

顺带一提,“意识流”的两位代表人物,乔伊斯和伍尔芙有着更惊人的巧合,同年生同年死,1882-1941。

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4—1945)

上:沃尔夫、菲茨杰拉德 下:福克纳、海明威按美国文学史的代际划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大黄金时代。

本文中反复提及的几位经典美国作家都活跃于这一时期。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就成长于这一时期,他称沃尔夫为自己的文学偶像。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黄金时期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难找到可以和这批作家匹敌的美国作家了。

直到二战结束,一批新作家才登上舞台,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诺曼•梅勒和欧文•肖在这时出场。

之后有索尔•贝娄、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约瑟夫•海勒、库尔特•冯尼格……从“迷惘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各有各的精彩,总之它们都好过无聊的一代又一代。

9.诺贝尔文学奖

雷蒙德·卡佛和村上春树的两部作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展望美国文学的未来时,重点推荐了几位年轻的同胞:沃尔夫、海明威和福克纳。

他说沃尔夫的作品毫无疑问可以和我们最佳的作品相媲美。

刘易斯提到的这三位中的后两位都最终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沃尔夫去世得实在太早了。

成名较晚的福克纳比海明威更早获得国际性的认可,拿诺奖也比海明威早了5年。

海明威早年在与菲茨杰拉德的交流和对撞中明确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雷蒙德•卡佛先是模仿海明威的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条线再往后拉一拉,我想到了村上春树。

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卡佛都是村上春树十分推崇的作家,他还以自己是把卡佛作品介绍到日本的人而自豪。

常年陪跑诺奖的现实并不能说明什么,村上春树之为村上春树靠的是作品。

上述的沃尔夫、菲茨杰拉德和雷蒙德•卡佛都没得过诺奖,谁也不会否认他们的伟大。

如村上春树自己所言:“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奖项……至于海明威得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得过),博尔赫斯得没得过(他得过吗),究竟又有谁会介意这种事呢?

文学奖虽然能让特定的作品风光一时,却不能为它注入生命。

这是不必一一言明的。

”10.蝴蝶翅膀上的图案

这是海明威的一个比喻,用于形容菲茨杰拉德的才华。

他说菲茨杰拉德的才华“像一只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自然”。

这个比喻的后面部分说的是就像蝴蝶不会关注自己翅膀上的图案是如何构成的,菲茨杰拉德也不在意自己的才华是从何而来的。

但到了后来,蝴蝶发现翅膀上的图案开始破损,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起飞了,唯一能回忆起的是当初在天空中的翱翔是多么的轻而易举啊。

这个天才耗尽才华的过程被海明威写进了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

天才的才华是自然而然的,单看这一点,同时代的其他天才都适用于这个比喻。

突然想到《社交网络》的开篇说到:中国天才数量可能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

但是,天才都到哪儿去了呢?

数下来最后简单谈了十点,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其中每一点都还可以展开详细说,但没有那个必要了。

我也只是想点到为止。

关于文学,说得再多也不及一个简单的行为,那就是翻开书去读。

自己去领会、去判断,比听谁说都来得更实际。

 7 ) 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北美新片《天才捕手》漫谈

“There could be nothing so important as a book can be.”——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

<图片1>这部《Genius》中文译名《天才捕手》,先不说有些雷同《心灵捕手》的感觉,影片海报的无论是柏林影展版、法国版还是美国版,无一例外的是出版界的巨匠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与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两人并肩走在曼哈顿破旧的大街上,抑或是两人的关系映射,执着的托马斯·沃尔夫,以及双目直视他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

英文片名:《Genius》,在我看来,是两位的一个统称,没有偏重。

这部影片虽然侧重讲述了编辑的传记故事,但是其实,故事涵盖了数个文学天才一起共事的关系,其中还包括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以及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图片2>即便这部电影的评分偏低,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也没有引起热点性的话题,但是依然有发行商买来了北美的发行权,并且在暑期前进行了小范围的上映。

相信拥有文字情结的人,都会想去影院感受一下这段传奇般的人物故事。

影片结束后,更是有很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开座位,似乎在等待着一些真人历史照片出现在滚动字幕的间隙。

这个有着棕色系海报的影片,故事是丰满的,结局是沉重的,影片用104分钟掏空了每个观众的心。

当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无第二位托马斯·沃尔夫,也不再见麦克斯威尔·柏金斯那样的伟大编辑。

我们只剩下了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著作。

到底是无数知名作者,造就了神话一样的编辑,还是慧眼的编辑一手发掘了这些文坛巨匠。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给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断告诉人们:“作品是属于作者的。

”,“编辑没有创造任何事物。

”。

柏金斯倾其一生,对于作者的职业生涯,给予最真诚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图书编辑、心理分析、恋爱建议、婚姻顾问、职业管理、财务借贷等等。

他堪称是作者的“忠实伴侣”,从不会情绪化的对待他们,而是不断的去解决那些,妨碍作者创作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烦事。

影片的开篇,在柏金斯看到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前,他还在帮助妻子病倒、陷入财务危机的菲茨杰拉德解决收入问题。

在完成了一天的批阅之后,他疲倦的拿起了同事丢给他的,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的初稿。

结果,一头读进去,就没有停下来。

从最后一班火车回家,到第二天早班火车返回办公室,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知道,他又遇到了一位“天才作者”。

<图片3>英国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是知名的话剧导演,他做过演员,但是他说这个故事使得他想要拿起导筒。

于是他联手两度奥斯最佳编剧提名作者:约翰·洛根(《角斗士》、《飞行家》编剧),拍摄了这部《Genius》。

影片的制作被评价为中规中矩,更多的焦点围绕在三位主要演员身上:妮可·基德曼、 科林·费尔斯、以及裘德·洛 。

真人传记固然难不倒几位大牌演员,这也都不是他们第一次出演真人传记影片,《王国的演讲》《摩洛哥王妃》在前,裘德·洛更是在1997年的《王尔德》里饰演过一次英国作家,这次与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的《冷山》之后再度合作,更是令影片中,很多激情戏的部分,颇有看头。

<图片4>科林·费尔斯饰演的这位,传说中,从不脱下自己的帽子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会令你分分钟入戏。

你会一下就被这个在几尺见方的办公室里,背后罗列着一本本不朽著作的编辑,每日在这里不厌其烦的一句一句批阅文本的编辑,肃然起敬。

这位编辑的沉稳和电影开篇的基调一致,缓慢的列车载着柏金斯回家,而他开始了与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第一次“相遇”。

而影片用车窗外的空景,结合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力量,以旁白的声音贯穿柏金斯的阅读过程,也让观众体会到了这位作家的深沉气魄,同时感受到了编辑柏金斯那颗,同样被震撼的心。

随着托马斯·沃尔夫第一次走进柏金斯的办公室,故事开始了一段,不羁天才与卓越编辑的友谊与交锋。

他们的友谊建立在相互的认同与赏识,他们的交锋针对于作品的删减与修改。

影片大量的通过两人的对手戏,表现他们在办公室、酒馆、车站,不断的修改调整每一个段落,从繁复的形容词语,到一句简单的表达。

什么是最佳的“度”由编辑来建议,而最终要表达什么,依然遵循作者的初衷,这个劝服与拿捏的过程,极其微妙,既不能否定作者的创作,也不能过多影响作者的表达。

<图片5>沃尔夫与柏金斯两个人对于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的修改,长达9个月,两个人吃住一起,办公一起,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各自的家庭生活。

而影片的第二个层面,即是展现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相悖的处事态度。

沃尔夫与妻子的激情婚姻(妮可·基德曼饰演),以及成名后的婚姻危机,都彰显了沃尔夫冲动、自顾自的行为态度。

而柏金斯在保证作品顺利出版的情况下,还要不断的安抚被沃尔夫抛下的、处在崩溃边缘的妻子,哪怕是被她的自杀或枪口威胁。

柏金斯看到的只有悲痛,当他彻底对沃尔夫的行为失望后,告诉他生活不仅仅是自己,还要替别人着想时,固执的沃尔夫选择了离开。

<图片6>再伟大的编辑,始终也只是那个距离天才最近,但是却可以随时被另一家出版社替代的编辑人员而已。

两个人如父子般的关系,就此割断。

剧情转入了低靡期两个人,沃尔夫拜访了菲茨杰拉德,而柏金斯拜访了海明威,作为影片尾声之前的一段铺垫。

约翰·洛根的编剧,并没有结构上的惊喜,而是靠着戏剧性的桥段,例如两人在黑人爵士酒馆里的买醉、在办公室内的争吵,以及晚餐后的推心置腹等等,逐渐交代两人从亲密到疏远的关系。

而关于柏金斯的个人家庭生活,也本片的主线之一,妻子的包容和五位女儿的贴心,着实是柏金斯的精神支柱。

可惜过少的家庭线,却要交代过重的情感,令人难免觉得生硬,不够巧妙,不过故事依然连贯顺畅,结尾也算收的老练沉稳。

<图片7>对于并不太熟悉这段编辑与作者关系的观众来说,结尾更像是一场飞来横祸的急刹车。

当托马斯·沃尔夫为自己行为开始后悔时,他却一病不起,醒来之后,颤颤巍巍的向医护人员要来纸笔,开始书写一封开头为Dear Max的书信。

这个室内的镜头是日光下拍摄的,温柔的光线穿透白色的窗帘洒在病房里,托马斯颤抖的笔尖,令人落泪。

联想起他日夜书写手稿,像着魔一样,描绘他内心中的美国图景。

如果没有柏金斯的节制,他可能无法找到那个,能同他一起,并肩俯瞰曼哈顿的人。

<图片8>柏金斯恪守一生的职业操守,对于作者们的帮助,对于文坛难以估量的贡献,让他的职业生涯变成了出版界的传奇。

你可能会说,好作者都让他给碰上了,而反过来想,他才是真正配得上每一位大作家的最佳编辑。

在近乎绝望的葬礼过后,收到托马斯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封手书的柏金斯,看到了医院的地址与托马斯的笔迹,他起身关上了办公室的门,回到了座位上,第一次在影片中,摘下了那顶,在家中吃晚饭都不曾脱下的帽子,缓慢地拆开了信封,开始阅读。

影片描绘的这一段,堪比父子情的关系,编辑柏金斯倾其所有地付出,只希望作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而那一部部作品的意义,就是他曾写给托马斯的那句话:“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

”。

他说:“编辑并没有让一本书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它们看起来不同罢了。

”。

于是,《Trimalchio in West Egg》换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O Lost》改名为《天使,望故乡》,永久的留驻在了美国现代文学史上。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同样是一位天才—— 一位善于发掘天才的天才。

这部影片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它依然使得我们,距离那些想象中的天才们,又更近了一步。

<图片9>2016年7月1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8 ) 内容才是王道

看豆瓣评分太低,有必要说下这部电影。

叙事老套,这不用说,要知道一切艺术是内容为王,方法只是其次。

再说这部电影平铺直叙也没影响到内容,并且有及其强烈的戏剧冲突(特别是有妮可基德曼的几场戏),比一般用技巧(闪回、倒叙、穿插等等)去述说都好。

还有人戏称“基友”情,我就笑了,明明白白的如父如子、师生和朋友。

要说缺点就是电影中文字语言有超越镜头语言的嫌疑。

 9 ) 跟着《天才捕手》学写作

作为一部罕见的描写写作和出版的电影,《天才捕手》的出场人物不仅有名传千古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还包括三位天才作家: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托马斯·沃尔夫,这三个人全部有麦克斯一手发掘。

相比前两位,最后一位作家或许听着有点陌生,但在美国文学史上,他其实声名赫赫,被福克纳评为心中“美国活着的最好的五名作家”之一。

在本片中,沃尔夫由中年帅秃裘德·洛主演,和科林·费尔斯饰演的编辑麦克斯相爱相杀。

银幕内外满满的熠熠星光,从头到尾的每一帧画面,仿佛是为文学/电影双料粉丝舔屏而拍。

对一名写作学习者而言,本片最大的看点,不是漫溢的基情,不是狂放的演技,而是四位文字大拿谈论如何写作。

毕竟这部电影里囊括了麦克斯·珀金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托马斯·沃尔夫四位大拿,言谈机锋如刀光剑影,等于一出美国文坛的华山论剑,我等写字小辈即使昂首围观,也能受益匪浅。

跟着《天才捕手》学写作,第一条:开始写。

所谓胸中纵有百万字,不写下来也是枉然。

据八卦,梁左曾在饭局上打趣,肚里藏了一本红楼梦,一旦写出来就是百世流芳,但梁左一直留着不写,还转头写剧本,徒留读者遗憾。

所以写作的第一规条永远是:写。

电影中,菲茨杰拉德是个反例,正深深地陷入自我怀疑,身边又有精神病妻子塞尔达干扰,“连一个简单的句子都写不出来”。

虽然他写出了伟大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但现在状态好的时候一天能写100个字。

与之相对的是托马斯·沃尔夫,酗酒,不羁,混乱,但一天仍然能洋洋洒洒写作5000字。

他拥有澎湃的表达欲,新潮的创想,码字如潮水。

第二条,删改。

《天使,望故乡》托马斯·沃尔夫写了四年,麦克斯读完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删改。

我读过该书的旧译本,删改后仍嫌啰嗦。

而沃尔夫的第二本书《时间和漂流》初稿长达5000页,经过麦克斯和沃尔夫两人9个月不眠不休地修改仍未完成编辑。

电影主要片段即是表现他们在办公室不断争吵、删改,沃尔夫吼着“一个字也不准改”,而麦克斯吼回去“这段文字没有必要”,全书编辑了两年方才出版。

惜字如金的海明威对本书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废话”。

当然,每天只写100个字的菲茨杰拉德可能不需要这样的删改,他自己写作时经历了这一过程。

第三条,寻找激情。

托马斯·沃尔夫的激情自不必说,他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几近癫狂。

而菲茨杰拉德那时已经过了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告别挥金如土的“爵士时代”,告别巴黎“流动的盛宴”,前往好莱坞谋生,卖不出一个短篇,生活丧失了激情。

他的出场是在麦克斯的办公室,向他诉苦生活窘迫,只能依靠救济生存。

他和沃尔夫仿佛是同一个人,各自处于才华黯淡和辉煌的时代。

海明威是另外一种,永远在寻找写作激情的作家。

他的出场是在海边的码头,出海打渔归来,和麦克斯聊起他去西班牙(参加第五纵队)的计划,“想再次感受一下为生活而奋斗的激情”。

海明威的一生就是不断冒险,寻找激情。

《天才捕手》学写作的第三条:写让你不吐不快的东西。

如果没有,就去找到它。

第四,给作品取个好标题。

片中,麦克斯为用一个鲜活的例子就说服了沃尔夫修改《Oh,Lost》的标题。

“想象你是一位读者,在书店闲逛,眼前是玲琅满目的书籍,你看见一本名为《西卵的特马里尔乔》和一本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你会买哪一本?

”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如果你曾为写作殚精竭虑,为它取个好标题,别辜负你付出的劳动。

以上是《天才捕手》的写作法则,依法修行,即使成不了沃尔夫,或许也能成为阿乙。

写到最后,我心中有个疑问:麦克斯·珀金斯作为图书编辑,如何能住上郊区豪宅、养活一家七口?

谁来回答一下。

 10 ) 他没写过一篇10w+,却一手把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捧成网红作家

小品哥迫不及待要给大家推荐一部最近看的电影《Genius》,中文翻译成天才捕手,不是赏金猎人。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脸叔科林·费尔斯饰演的珀金斯,和植发爱好者裘德·洛饰演的沃尔夫——两个英国男人,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扮演1930年代的一对纽约客相爱相杀的故事。

电影主人公铂金斯是个编辑,相当于现在的新媒体小编。

你可以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和海明威你总归听说过吧?

他们三手将美国文学推向巅峰。

而这三个成功男人的后背上,就驮着同一个男人—铂金斯。

麦克斯·珀金斯究竟有多厉害呢?

海明威写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他是编辑;菲茨杰拉德写《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他是编辑;托马斯·沃尔夫写 《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他还是编辑。

发现这三个人时,他们都默默无名,是一钱不值的文坛新秀。

毫无疑问,铂金斯是这些网红的幕后推手。

来,小礼物走一走走一走。

菲茨杰拉德甚至称他为“我们共同的父亲”。

铂金斯傲娇地说,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得叫我爸爸。

靠北!

珀金斯十分爱才惜才。

为了推出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他不惜和所有的资深编辑们撕逼;因为海明威吃醋,他放弃了做福克纳的编辑,间接导致后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抱怨过珀金斯对于新秀们的关心:“每次我来办公室,你都不和我说什么,而你和沃尔夫却聊得那么多。

哼,拿小拳拳捶你胸口,大坏蛋!

”细心的读者要问,为什么这些大文豪都哭着喊着拜倒在铂金斯的超短裙下,争先恐后地做他的裙下之臣?

很简单,因为他熟练掌握了人才挖掘和管理能力,善用思维导图,能化腐朽为神奇。

作为一名编辑,珀金斯深度参与每本书的全过程。

他会对那些作家分门别类,各个击破。

菲茨杰拉德的文字没毛病,但他的拖延症是个顽疾,每次到了deadline他都能收到铂金斯的连环夺命call;海明威一人分饰甲乙方文案,每次都要自我否定改改改,改着改着就懵圈了;而沃尔夫就更夸张了,每修改一次,他就会写出更多离题千里的新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书名的选择,人物的出场,伏笔的运用,场景的取舍,章节的增删,关键词的使用,这些都是铂金斯的长处。

除此之外,铂金斯还是个标题党。

要不是他,《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叫《西卵的特里马洛》了;而《天使望故乡》,充其量也就是《噢,迷失!

》了。

他们之间还有着哪些伟大而隐秘的八卦,今天小品哥我就来扒一扒。

菲茨杰拉德第一个被铂金斯宠幸的作家便是大名鼎鼎的菲茨杰拉德。

1919年,哼唱着“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的阿菲成功把富家女老婆拐回到故乡。

他开了个公众号,卯足了劲将处女座《人间天堂》点了发送,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刷新了无数次,阅读量仍为1。

他开始借酒消愁,一醉方休,见证了无数个凌晨四点的纽约。

躲得过对酒当歌的夜,躲得过四下无人的街,却没躲过铂金斯这个干爹。

很快,珀金斯就顶着出版社的压力,坚持出版了这部作品。

没想到短短几天内第一版就售罄了。

了不起的菲茨杰拉德一炮而红。

朗格里格楞。

凤凰男出名了,总是会飘的,他和老婆开始过着没羞没臊的生活。

要么挥金如土,要么穷困潦倒。

在电影《天才捕手》中出场的菲茨杰拉德,正处于人生中最糟糕的时期。

他的妻子泽尔达因精神分裂症被送入医院,而他自己则沉迷酒精无法写作。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出家人成双对。

此时唯有铂金斯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不断做他的蚂蚁花呗,对他辅以爱的供养,支撑到他去好莱坞写剧本,直到死去。

爱吃醋的海明威就吐槽说,这是我们这一代天才最大的悲剧。

一个天才就这么陨落了。

小礼物再走一走走一走。

海明威早年,菲茨杰拉德曾寄居巴黎,在17岁的天空下结识了美国驻巴黎记者海明威。

1925年,热心肠的阿菲向珀金斯推荐了海明威,并且信誓旦旦地拍着铂金斯的胸脯说“小威不火,天理难容”。

于是铂金斯开始对海明威爱爱爱不完,时常为他的任性买单。

据说有次海明威突发奇想决定到非洲旅行,珀金斯在海明威下一部作品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就为他预支了大笔稿费作为旅费。

真爱啊朋友们!

但是海明威是一个并不满足的叛逆boy,经常翻脸不认人。

这位硬汉多次公开爆粗,“想让我继续在你这发小说可以,那你就他娘的别给我找茬。

” 对于这样蛮横自大的宣言,珀金斯多半跟没事人一样,一句“别闹”就气得海明威乖乖站那继续写—海明威喜欢站着写作。

沃尔夫托马斯·沃尔夫是个疯子。

薛之谦看了都会说“神经病啊”的那种人。

饰演他的裘德·洛一出场就能告诉你这一点。

他是“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偶像,毫无节制、嗓门大、话痨,喜欢用他那双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皮鞋用力踏着地板打拍子。

咱老百姓啊,今个真高兴。

高兴,高兴,今个今个呀真高兴!

沃尔夫遇到珀金斯的时候,他的第一部原名为《噢,迷失!

(O, Lost!)》的自传体小说正被全纽约的出版社退稿。

只有铂金斯读完了。

也只有珀金斯说,我愿意出版它。

沃尔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鼻子,他欣喜若狂,在人群中呼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原稿太长了。

定稿时被铂金斯删了9万字,但沃尔夫只有服气,一再地表达对他的感谢。

小说出版后大火,即便在那个工人需要在街头排队领取面包和牛奶的年代,依然卖断了货。

沃尔夫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珀金斯的鼓励下,沃尔夫又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

在1933到1934年撰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关头,沃尔夫常常把自己关在布鲁克林高地111号的公寓里,一写就是几个星期。

沃尔夫有着无限的创作激情,才思如尿崩。

文字在他笔下倾泻,仿佛永远没有终点。

他只管写,他深爱笔下的人物,他深爱被雷电击中的感觉……他太高了,接近2米的傻大个,只能站着写,而且只能靠着一个电冰箱站着写。

简直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电冰箱广告代言人。

沃尔夫喜欢边写边碎碎念,沃连老奶奶都不扶就扶冰箱。

每写完一张草稿,他就任其飘到地板上,只有一天写作结束时,他才会拾起来整理好。

终稿完成的时候,他把书稿搬去珀金斯的办公室,足足好几箱,打印稿也有5000多页。

铂金斯看到头都大了!

为了完成对《时间与河流》的修改,两人整整9个月几乎是吃住在一起,每天就一个章节、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的修改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争吵。

两个男人为了《时间与河流》没日没夜地干,珀金斯的太太和沃尔夫的情人只能抱团哀怨。

孔子在评价这段关系的时候很是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啊。

当时的沃尔夫傍上了有夫之妇、舞台设计师爱琳,却又对经营感情一窍不通,就像辜负杜甫的李白,又像不懂爱的法海。

而缺心眼的爱琳放弃了前夫、子女,还有尊严,死心塌地只为眼前这个男人。

一点都不酷。

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男人别提有多痛苦。

小品哥觉得她就是生不逢时,要是生在中国,多看几篇公众号里的“高情商的女人,都是怎样恋爱的”,“他爱不爱你,只看这一点”,“徐静蕾:别管男性怎么看,要活成一匹野马”,立马就释怀了。

还会接着发朋友圈:别低头,皇冠会掉;别流泪,情人会笑。

更让小品哥不理解的是,遇到两个男人都不爱回家,整天腻在一起这种问题,他们三个人为什么不去参加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

话说回来,沃尔夫不仅冷血,还是过河拆桥的高手。

沃尔夫火了之后,别的出版社给出了更高版税的offer. 沃尔夫翅膀硬了,试图证明不靠铂金斯也能闯出一番天地,加上两人之间几年的积怨泛起,删我稿子,改我书名,动我标点,还想咋滴!

你以为你是甲方了不起啊,儿子不伺候了!

他给珀金斯写了封绝交信,友谊的巨轮说翻也就翻了。

珀金斯的职业病实在是太严重了,他边读这封信,还边做笔记。

分手后,铂金斯需要和别人吃饭才能打听到沃尔夫的不明下落。

虽然两人决裂了,但铂金斯一直没有怀恨在心。

沃尔夫陷入官司时,久不来往的珀金斯还是愿意为他出庭作证。

后来沃尔夫也被感化了。

当他一病不起时,他唯一放不下的,是和珀金斯曾经光辉的友情岁月。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基友。

在西雅图,沃尔夫预感到自己快要挂了,他在收到珀金斯的慰问信之后,颤颤抖抖地握着笔给他回了一封信:无论会发生什么——我有过这种“预感”,想过要给你写信告诉你,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无论过去发生什么,我永远会想你,怀念你,正如我永远都会记得三年前的7月4日,你我在船上相见,然后我们登上高楼楼顶,感受下面这座城市和生活的所有奇特、荣耀和力量。

你永远的汤姆翻译一下就是,如果我有一张船票,你要不要跟我走?

铂金斯肯定是不愿意的。

开颅手术之后的第三天,1938年9月15日,沃尔夫就去世了,还差15天就到他38岁。

沃尔夫很念旧情,指定珀金斯作为他的遗产执行人。

又在落葬时,指定他为自己的抬棺人,但铂金斯避开人群,独自在树丛中站着,正如他在沃尔夫生前扮演的角色那样——一个站在作家身后的编辑。

故事要讲完了。

这个一手栽培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三位巨匠的男人,经常被问起一个同样的问题,“我就纳了闷了,你的写作水平高过这么多大神,你自己咋不写呢,开个公众号呗?”珀金斯的回答,总是高冷又克制:“我是一个编辑。

”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来自自己的公众号巨没有品

《天才捕手》短评

全靠演技

9分钟前
  • Strelizeia
  • 还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家与编辑相互成就的故事!男主太渣,也没有担当与责任心!而且电影太过文艺范!就像影评人厌恶动画科幻一样,我也厌恶这种文艺片!作家的一生出纪录片更好!毕竟电影就是要有冲击力,如此沉闷的电影不如书实在!

10分钟前
  • 旅途人生
  • 很差

说句实话,没看懂

13分钟前
  • 免費
  • 较差

平庸。对作家生平有点兴趣。

14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还好有Max帮着删减,光看《天使望故乡》,已经觉得太过华丽人太多,动不动一个故事线,动不动大段抒情,所以啊,天才的是菲茨杰拉德是海明威,是Max吧,沃尔夫一直在重复自己的成长史。电影感觉还好吧,没啥感动的,一点点小还原。

19分钟前
  • 阿巴厮
  • 还行

裘德洛这种影帝级别的演技也没hold住角色

21分钟前
  • 盔酱兮
  • 还行

大银幕上看男神女神飙戏不要太爽!这类剧情片请多上映些!

23分钟前
  • 臭魚本魚
  • 推荐

一群英国人假扮另一群著名美国人的故事。最令人讨厌的那种片,陈词滥调,四平八稳,自诩精致,俗不可耐

26分钟前
  • 左儿
  • 较差

片中一句对好小说的概括:Big idea, pure word也非常适用于电影。以此自勉。

31分钟前
  • slim
  • 推荐

真正刻骨的是相互指责、背叛和对自我水平的怀疑与过高认定,这是任何文人在任何时代任何群体里都会出现的故事,然而电影里一闪而过,没抓到精髓。

35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帽子到最后一幕才摘下来。。。这是这个片子最耐人寻味的细节。

40分钟前
  • 于是
  • 还行

我说不出来哪不好,但真的很不喜欢,大段大段的独白。。。然后呢?

44分钟前
  • 大大大大笨兔子
  • 较差

只能两星,剧本和裘德洛一样乏味。

45分钟前
  • 阿力
  • 较差

Bosie???

49分钟前
  • SweetRann
  • 还行

比起《天才的编辑》一书,电影不及其十分之一啊。天才捕手,只讲述了捕获伍尔夫的故事,可能他们之间戏剧张力比较强吧,大把爱恨情仇可以描写,可是并没有说清麦克斯身上的动人品格

54分钟前
  • 葵涌皮皮鲁
  • 较差

《情书》by 岩井俊二

58分钟前
  • 渴赖迩
  • 较差

(4.0)电影中一直在讲的一件事拍这部电影的人本身并没有搞清楚,在自由市场中通过销量来牟利,无论你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要为了目标人群做出必要的改变。

60分钟前
  • cliosong
  • 较差

失望 剧本真的平淡无味

1小时前
  • cathyice
  • 较差

语言到底是为了表达还是为了沟通?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为了沟通,因为他们需要融入来让自己安全。对Wolfe这种天才来说,是心头血滴成的洪流,写作是他堕在悬崖边的唯一救赎。

1小时前
  • forfaen
  • 力荐

所以这么基要怪英国人咯!脸念诗太好听啦,裘德的南方口音蜜汁好笑。

1小时前
  • 夜寻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