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re really a lot of close-ups in the movie, especially on the faces of the actors, giving a realistic feeling to the audience. Plenty of long shots are also employed, particularly when Connie is arrested and Ray falls off the tall building. The cameras are shaky sometimes, and the neon color is widely utilized in the dark. In a word, the use of cinematography here is pure art. In addition, the movie achieves some hilarious effects when Connie pretends to be the security guard and the real security guard is arrested. In a nutshell, with its stylish soundtrack, the movie is a pretty fun thrill ride, and is absolutely worth watching.
The Pure and The Damned是电影的主题曲从哥哥的角度看,他们多想冲出黑暗,走向心中理想的世界。
像是电影结尾的旁白说的,Someday I swear, we can go to a place we can do everything we want to. We can pet the crocodiles. Love.可惜,他没能做到。
他也做不到。
Good Time这部电影如此真实地给描绘了一罪难逃的世界,以至于片中出现的任何正常生活的角色都显得那么幸福。
在纯净和有罪之间是有条明确的界线的,你只能待在线的一边。
为什么?
因为当你到了有罪的一边,你会发现自己仿佛在一条被诅咒的隧道,怎么奔跑也触及不到尽头的阳光。
也许是纽约独立艺术家的身份使然,萨弗迪兄弟的作品一直都有一股鲜明的波西米亚风,粗粝又柔软。
其角色也都是社会中的边缘人物。
如本片中的盗贼,《天知道》中沦落街头的瘾君子等。
宽阔的街道与逼仄的陋室是这些角色生存的土壤,漆黑的夜和阳光刺眼的白天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掩护。
特殊的文本与形式,让两兄弟的作品粗粝,真实,浪漫的同时,富于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好时光》的主人公法外之徒康尼,在弟弟被捕后,想尽办法要将弟弟救出来,却阴差阳错地屡遭阻挠,自此陷入了一个由乱麻织成的逃亡之夜。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也没有显而易见的价值输出,紧凑的剧情逼迫着主人公不断地去解决问题,又在看似柳暗花明之时坠入另外的困境。
剧作上,这样的安排在第一次观影时可以给观众制造悬念,但它非常常见,与前作《天知道》狂野的私密性和有着冬日暖阳般的温情相比,未免有些无聊。
在主人公与误救出来的犯人,黑人小女孩等形色人物的交流中,也因为缺少真正的惊险与凌厉而显得缺乏张力。
但人物关系的平庸并没有过多妨碍萨弗迪兄弟把一个略扁平的故事变得有趣。
与此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地为观众带来了一个性感迷人的罗伯特帕丁森。
在兄弟俩坐上车准备逃离时,粉红色的烟尘充斥车室,这是片子中第一次出现标志性的鲜艳色彩。
逃亡开始,霓虹色是迷幻而暧昧的信号,同炸裂,焦躁的情绪与不断扩大的危险一样,深深扎根于这个夜晚。
镜头频繁地落在在主人公的脸上,以此捕捉微妙的情绪,而灯光将角色们的脸置于阴影当中,由此制造了一种欲说还休的隐秘感,这种隐藏,一方面符合文本的类型,一个犯罪故事的疯狂与谨慎,与谎言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的肢体语言被放大。
这无疑拉近了观众和影片的距离,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有着天然优势。
当然,肢体语言的放大并非灯光的单独作用。
黑暗将周围的一切包裹在暧昧与朦胧当中。
特写镜头紧紧跟着主人公,毫不放松。
而间或出现的航拍镜头,则强调了一种时光飞速流逝的空间感。
紧张焦躁的氛围从开头一直延续到结尾,像一个圆鼓鼓的气球,等待着被针扎破的一瞬间发出吓人一跳的声响。
漫漫长夜终将结束,女人的尖叫,狗吠,警察的喊声,汽车鸣笛声,清晨街道的各种嘈杂逐一放大,又渐渐消失,变为一段旋律。
警车中的康尼目光呆滞,失神的眼睛仿佛仍属于那个看似不会结束的夜晚。
几乎从未间断的对白也被配乐所替代,节奏变得松弛,日光铺满角落。
妖冶的霓虹灯光消失,白日与手铐一起降临。
好时光也许不是一部成熟的佳作,却是萨弗迪兄弟美学风格上的延续与精进,晃动的镜头,电音配乐,浓稠的夜里不断变换的色彩,使视觉风格与主角气质完美贴合,而简单的故事内核,围绕主角动作而展开的故事,使得人物不再只是简单的叙事中心,而是视听语言的灵魂元素,主人公的气质便是影片的气质。
在导演的访谈中。
谈到本片剧本是为罗伯特帕丁森量身定做,而他有目共睹的演技进步,便与导演的视觉表达,以及对演员本人的挖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天知道》中,扔出去的手机变为一道美好的流星划过夜空,是冰冷的街头生活中闪烁着的希望。
而本片的点睛升华之笔,在于lggy pop的配乐,舒缓的节奏成为情感的收束。
康尼最终没有带走弟弟,而片名好时光,无疑是一种反讽,对于生活在底层而走上犯罪的人来说,哪有所谓的好时光。
结尾处,温情浮现,仿佛扎破气球之后归于平静,粉色的碎片散落在地上,既无人问津,又无法复原。
一夜紧张之后,没有选择的他们被迫接受了“最好的归宿”,而这一夜逃亡,又何尝不是生活用疲惫与无奈构建的巨大的“逃亡”中,必然的一环呢。
不得不說羅伯特帕丁森的演技進步之快,幾次誇張的選片轉型後,已然擺脫了暮光系列的稚氣,在這隻《失速夜狂奔》裡用眼神及表情將人物性格表露得十分自然天成,出色得以假亂真。
配音十分用力,搭配許多虛晃會故意脫焦的超快節奏剪接,戲劇張力和角色魄力強烈,很狂很炸;基本上隨著連續事件的遞增展開、與新角色不斷登場帶來的鏈鎖反應,將氣氛推至緊張。
英文原片名為「好時光」,以諷刺的幽默反諷了電影中最危急又漫長的一夜,伴隨著男主角反覆的徒勞奔走,我們被緊緊牽掛在情節設計上;而忙碌的瘋狂賽跑,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幾個特色的《勞拉快爬》,兩部作品也確實有很多異曲同工的運鏡,。
不過《失速夜狂奔》的創新是,使用了特別多的人物大特寫,讓觀眾能更貼近主人公的情緒,站在事件中心思考;且通過失智弟弟的角色,發展另一個關於「愛與犧牲」的主題。
btw個人非常喜歡一些霓虹閃過的快速追蹤鏡頭。
《好时光》如梦似幻的影像与音乐,像给我们灌入了致幻剂,让我们手舞足蹈、为之陶醉与疯狂,使我们发出如排山倒海版的欢呼和赞扬,虽然最终没有为其在戛纳上换来任何的奖项,但这部影片及萨弗迪兄弟的才华,我们今天是绝对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的。
几年前的《天知道》更多的可以理解为萨弗迪兄弟纯个人的艺术表达,影片对于他们来说更私密或者说更自我。
到了《好时光》,他们兄弟俩已经打破他们相对自我的框框,加入了更复杂的元素和表达。
从《好时光》中,我们可以看到加斯帕•诺式的虚无,丹尼•博伊尔式的迷幻,奎氏兄弟的神秘,还有科恩兄弟影片中的偶然中的必然。
但如果萨弗迪兄弟只是这些导演风格的杂糅和混搭,那么我们今天绝对不会看到现在的这部影片,而可能是一部三流的四不像影片。
他们的优秀之处就是将每种风格做了某种变奏而为自己所用,他们制造出了一个特有的“萨弗迪节拍”。
影片开头本•萨弗迪扮演具有认知障碍的弟弟尼克的角色的特写镜头持续了有四分多钟,单说长时间的特写镜头并不能说明他们的与众不同,因为远的有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传世之作《圣女贞德受难记》,近一些的有拉丝洛•杰莱斯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索尔之子》,萨弗迪的独到之处是用摄像机近距离的带有侵犯意味的镜头捕捉尼克那含混不清的发音、呆滞的眼神、滑落的泪水,把这样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在我们措不及防的情况下就硬塞给了我们,然后我们就像牵线的木偶一样任由其摆布了,影片结束后我们才想起扶正惊掉的下巴。
还有两处街道稀疏车流的俯拍镜头,效果如移轴摄影一般,孤独的灵魂如这孤寂的夜与街道一样,萨弗迪兄弟镜头下的纽约是落寞与空虚而不是伍迪•艾伦或诺亚•鲍姆巴赫的琐碎与挖苦,他们的纽约是棱镜的不同侧面,光鲜和不堪同样迷人。
游乐场一段颇具戏剧性和紧张的一幕配上闪烁的霓虹,在纽约寒冷的深夜中,更显诡异而孤独。
那个满脸淤青的家伙,他根本不在乎是否有人倾听,总是喋喋不休自言自语,这个人物像极了吉姆•贾木许《不法之徒》中劳瑞与贝尼尼两个角色的混合体,呈现出一种躁动式寂寞的状态。
最后他欲逃脱时从阳台坠落的惨叫,导演没有像常规影片中将镜头对准他落地后的惨状,而是把镜头给了康尼回望时的惨白的面孔及凌厉的眼神。
从影片的叙事看,本质上还是类型片的核,连环错的设计在科恩兄弟前中期的影片已被演绎的精彩绝伦,萨弗迪并没有在这个层面上有什么创新,但萨弗迪兄弟将科恩兄弟影片的宿命感和吉姆•贾木许式的孤独作了有机融和并加速了节奏,这反而变成了是萨弗迪自己的特色。
如果说罗伯特•帕丁森会在明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一定会赢得影帝桂冠,可能还为时尚早,但他绝对贡献了他从影来的最佳表演,从2010年的《记住我》开始,他已逐渐褪去《暮光之城》带给他的偶像光环,但转变还不是十分明显。
随着得到大卫•柯南伯格的垂青,在《大都会》展现了他的演技可塑性,虽然还是有人质疑他的僵硬表情,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他的另一面,接着在2014年《星图》中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看出来他已完全不再需要“暮光”护身。
这次的表演,可以比肩文森特•加洛,一样清澈而充满戾气的眼神,瘦削的脸部轮廓,苍白的脸色,独特而忧郁的气质,似乎他们是为某些角色而生,但帕丁森尚存一丝人间烟火的温情一面而有别于加洛深入骨髓的冰冷,所以帕丁森要较加洛更适合康尼的角色。
帕丁森遇到萨弗迪兄弟应该是彼此成就了对方,康尼的角色换作别人是否也会如帕丁森一样优秀或者比他更优秀,这是个未知数,但至少目前从影片中看,想不到会有其它人有可能比他演绎得更好。
最后提一下最具萨弗迪特色的电音的应用,个人觉得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情绪和剧情推进剂,它让我们内心和情绪也和剧中人物一样永不停歇而不停奔走,一起嗨翻。
但另一方面它也有喧宾夺主之嫌,让影片有种超长MV的感觉,当然幸好导演非常聪明地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而不至于将影片沦落至那样的地位。
不知道交出如此优秀影片的萨弗迪兄弟,下一部还会以怎样的精彩惊艳我们,还是会被主流所同化而失去特质,希望不是后一种情况。
虽然康尼很爱自己的弟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非常的自私并且人格有些toxic。
让他行为无法自控的弟弟陪着自己抢劫银行并且对他说这是为了他,放任他的女友在保释的地方歇斯底里,把另一个人从医院里面拉出来并毫无歉意,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欺骗强迫道德绑架,不能说他不正常,只能说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
只是当康尼目睹那个人从高楼下坠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会不会有一丝丝的后悔?
结尾最后弟弟哥哥匆忙的分离都没有来得及正式道别,至亲分离总是痛苦的,特别是和一个亲密无间的亲人。
But everything comes with consequence, that is how things work. Say goodbye to freedom, to people you care and to the good old time.
在电影中展现的显然不是“Good Time”,拙劣的抢银行行动、救错了人、为了找药换钱差点失手打死了保安、最后逃脱被警察逮了正着。
哥哥的目的是从善意出发的,但他的出身和受教育水平只能让他走上如此艰难的拯救之路。
电影的配乐极为出彩,却不喧宾夺主。
混乱交叠的语言展现出哥哥杂乱的内心,他两次利用个人魅力欺骗女性,巧妙问出女孩家境并加以利用,这都是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现。
除了开头抢银行的部分,其余都集中在了一个忙碌又糟糕的夜,漫长、艰辛、让哥哥和观众都喘不过气来,其实他并非一时头脑发热才开始行动,你会看到在每一个反转或者说突发事件发生时他的反应非常迅速,行动时有他自己的逻辑,我认为他已经做到了他能力范围内的极限。
影片结尾,“如果你有朋友,请跨过房间”和哥哥抱着弟弟时候安慰他说“我永远是你的朋友”相呼应,弟弟认同这一点,所以他跨过了房间。
“如果你认为你和你的朋友做了蠢事”时弟弟并没有跨过房间,他知道哥哥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己,他智力残缺但仍懂得亲情之爱。
警车中给哥哥的特写镜头,他的眼神种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也许是他为自己并没有成功拯救弟弟怨恨自己,而在下一秒切到了同样近景、眼神纯澈的弟弟一边,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影片名字并没有在剧情中展现,确是巧妙的暗示了在此段剧情结束后,才是真正的哥弟两个人好时光的到来,哥哥在监狱中不用犯愁吃穿,弟弟在心理治疗所里接受良好的治疗,这才是他们真正“Good Time”的到来。
1. 据说,是帕丁森主动的。
他在看了《天知道》(的海报)后入坑了,被萨弗迪兄弟独具风格的迷幻影像所折服了,于是强烈要求加入兄弟俩的下一部制作。
恰逢手头上《未切割的钻石》碰壁,兄弟俩说好吧,让我们另立一个山头。
老哥给帕丁森量身打造剧本,老弟更是亲自下海饰演老弟,为帕丁森的转型之路保驾护航。
兄弟俩试图发掘出帕丁森从未被发掘出的另一面,他们成功了,不仅让帕丁森收获从影以来最大的赞誉,还直升戛纳主竞赛,与大师同台竞技而不落下风。
因为《好时光》的成功,《未切割的钻石》将重启,由老马丁担任监制,可以说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还在后头。
2. 片名叫《好时光》,有很明显的反讽之意。
一场糟糕透顶的抢劫案,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糟糕透顶的夜晚,并非好时光。
影片结尾,帕丁森锒铛入狱不愁温饱,老弟接受辅导敞开心扉,可以说他们的好时光也还在后头。
3. 《好时光》是一段漫长得无以复加以至于精疲力竭的冒险的经历。
对于这漫长时光,片中运用循环播放的新闻予以标记。
新闻在晚上大约七八点时直播了一次,又在第二天清晨重播了一次,点明帕丁森为救老弟历经了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夜晚。
而新闻中提及的“上周在法拉盛发生的抢劫案”,点明这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是发生在一天一夜之内的故事。
先后运用老弟和毒品两个麦高芬,更加强化了我们对这个夜晚的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印象。
4. 据说,劳模姐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认为它直男癌反女权,与之相反,我非常喜欢直男癌反女权的部分。
片中帕丁森两次出卖色相,利用女性对自己的迷恋,让她们出钱出力,却在她们身陷囹圄时弃之不顾。
这无疑是与人设符合的,也是不正确的,体现了人物的重大缺陷。
反例请参见抗日神剧,编剧往往给男主设定一些不痛不痒的缺点,像花心啦,鲁莽啦,但大方向一定是正确的,爱党爱国,重情重义,走的还是高大全的老路子。
我非常高兴能在大银幕上看见这种智商下线三观不正的男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喊了那么多年,结果开出一百朵一模一样的花,终于看见不一样的了。
5. 配乐很棒。
电音轰鸣,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却没喧宾夺主,因为影像与表演同样很棒,三足鼎立。
在这部电影中,配乐的确起到了“配”的作用,它只是一个引子,渲染出紧张的气氛,真正的高潮还是由影像与表演完成的。
诺兰的《星际穿越》就太依赖季默的原声了,在高潮情节,宏大空灵的管风琴声像范冰冰一样艳压一切,给我带来极致的震撼,观后却觉得这道菜好像把味精放过头了。
6. 表演发挥最好的其实是老弟,他本来就有一双肥厚的嘴唇,看上去像是口水流得太多把嘴唇给泡肿了,演起智障来可以说是形神兼备(???
)了。
帕丁森可能是本色出演,大家不要被精致的外表给骗了,他其实很有男人味,百度“罗伯特帕丁森不讲卫生”有惊喜。
富家女的演员好像还没从《八恶人》中缓过神来,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点以前的痕迹,不过还是很好,有爆发力。
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演得很好了。
7. 影像风格的确独树一帜,手持与滑轨游走在霓虹之下,浅焦和变焦模拟主观视角,颗粒感使画面更添风味。
不缺凌厉的剪辑,也有夜车航拍,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比起《亡命驾驶》,我更喜欢《好时光》。
8. 上影节展映前发放了问卷和礼品。
据说可能会在国内上映,让人民群众一睹资本主义世界的水深火热的真相。
尴尬的是礼品只有化妆包,片方的宣传策略是主攻帕丁森的迷弟迷妹吗?
故事很简单,哥哥和智力低下的弟弟抢银行,弟弟被抓后哥哥想救他出来的故事。
时间跨度为一天一夜,荒诞逼厄令人厌恶。
一度难以看下去,即使有帕丁森的颜。
但在暂停的间隔里,我意识到,我真正抗拒的是一眼可以看到的悲剧,以及无力改变的绝望。
拿好时光和无名之辈做个比较,因为都是憨憨新手抢劫的故事,都是悲剧的底子。
无名之辈巧妙的地方在于它增加了许多的幽默,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会笑会哭会被感动,你会在不可改变之事里看到一丝曙光,即使这曙光只是假象。
残废的人还是想死,走火的枪最终还是终结了一个人的生命,底层的人还是在地底爬行,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还是相信着曙光?
因为一切都会变好的正是自我欺骗的旗帜。
好时光的巧妙与无名之辈完全相反,它妙在把绝望逼入更深的绝望,从小被欺负的智障弟弟,靠色诱达成目的的哥哥,抢劫得到的钱距离赎出弟弟还差一万块,以为救到了弟弟但其实是另一个人等等,它总会在你以为有所改变的时候将你拽入更深的深渊。
我抗拒这份一眼见底的悲剧,抗拒这比绝望更绝望的深渊,也抗拒无能为力而选择自欺欺人的自己。
看完几个小时,音乐依然在脑中循环,竟然还蛮喜欢的。
迷幻的bgm是此片的灵魂,让一部普通粗糙甚至混乱的犯罪片变成了绚丽的mv,喧宾夺主到我可以忽略很多其他元素的存在。
其实自己不太看这种类似的片,上一次有这类型即视感的还是《南方车站的聚会》 但南方车站的血腥暴力实在是多了些……困兽犹斗的混混为了智障弟弟一路骗人骗财,一场连一场的错误与奔逃,如果没有主角两兄弟的演技和配乐,观感应该会差非常多,但配上goodtime一片名和五光十色的灯光以及颠倒迷乱的手摇长焦,就有一种让人甩头喝酒的嗨感…………然后我还想起了前段时间刚看的新蝙蝠侠,虽然一个是商业大片一个是独立电影,但不知为何两部给我的遗憾都有些相似:摄影美术配乐极具特色,主角撑起了全片的张力,但可惜的还是剧本始终……还是差了些。
想起蝙蝠侠还真是因为好时光选中帕丁森就……马导你第二部可以再打磨一下剧本吗如果说帕蝙是湿漉漉流泪猫猫头,那康尼就是像一个影评说的“一只崩溃边缘的野狗”,辣得很
5.8
such a mess
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时光~手持摄影的粗粝可以说是一种风格,但是故事也讲的粗粝就实在看不下去了~霓虹灯光和电子音乐充斥着迷幻感,但我却一直被一种莫名的焦躁与紧张所压抑,嗨不起来~要是结尾能像《出租车司机》那样把情绪宣泄出来或许会加一颗星~有看到牛五方认真在演,但也仅此而已~
fucking love it!终于看了一部是电影的电影,强烈的刺激感。我活了。
#SIFF#第1部,喜欢这样风格强劲粗口连篇的犯罪动作片,故事紧凑,尤其是前半小时气质迷人,摄影风格化,各种手持大特写搭配霓虹灯美学,配乐炸裂嗨,存在感强到有点过,五方的表演状态很好,后半剧情有点平但结尾挽回了一些
#SIFF2017#电音很棒,片子特别燥,前半段很惊艳,心里暗自钦定了年度观影十佳,然而后面就一般般了。五方演技进步很大,看好以后能捞个影帝玩玩🌝
仍然描绘特定边缘人群,手持摄影、长焦大特写和电子音都有非常强的煽动性,以上基本形成萨弗迪兄弟的标志性语汇。情感和视觉体验很好,但总体感觉略逊于《天知道》,风格贯彻不如前作坚决。中段逃亡戏虽然不错,但打了这么多翻儿反而有点儿离题?结尾大好。
一场巨大的焦躁感释放 7.6分★★★★
2017091 上影节第五场。“我觉得我的前世是条狗”。风格化摄影与燃炸的电音,比NWR故事更紧凑,比斯科塞斯更通俗却也更有感染力。脱胎换骨后的五方结局的凝视力量非凡。
如何利用纽约的善意活在黑暗中?【2017.8.25 @CinepolisChelsea】
60/100 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一个谎话连篇、妄图控制一切的loser的表演,但结果仍旧是尘归尘、土归土,首尾两段plots很好体现了母题:“无产阶级”再怎么折腾还是然并卵。
6.5/10,结局还是很现实,好时光总是短暂的
迷幻炫酷同时又苦不堪言的一夜啊。
对风格的强调并没能掩盖剧情和表演的薄弱。
一部暴躁的电影:霓虹电音,纽约疯夜。延续《天知道》的迷幻写实风,手持摄影和长焦特写带来的焦灼感,拖扯到最后才得以释放。萨弗迪兄弟,前途无量。帕丁森演得也蛮好。◎年度十佳
very boring
还可以,和《天知道》差不多,a rocker sensor film,谁喜欢谁是rocker。Buddy Duress是真·rocker。Guiraudie拍丑陋的gay,Safdies拍丑陋的纽约。
仓皇一夜。五方哥最后那个眼神好棒,结尾也是忽然涌出了在正片一直焦躁迷幻的时间里来不及体会的悲伤。
亡命之旅 表达啥
比起天知道,形式感仍在,而硬核被抽离的所剩无几。缺少愤怒,缺少凝视,人物被事件拖着走。一地狂躁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