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And Your Bird Can Sing》,披头士的一首歌。
你可能听过。
不过电影始终没有让主人公唱上这么一首同名曲——大概是,买不起版权?
拿歌曲来做文章,《你的鸟儿会唱歌》很容易让人想到同样有披头士的《金色梦乡》、有鲍勃迪伦的《鸭子和野鸭子的投币式自动存放柜》,或者同样由石桥静河主演的《东京的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港译:《东京夜空最深蓝》),诗人歌者,各留其名。
这一次,石桥静河在《你的鸟儿会唱歌》里头,又是闪闪发亮。
所以香港国际电影节索性译名,《函馆夜空更深蓝》。
这么一通介绍,一堆书名号、长片名,对理解电影可有帮助?
可能没多少。
就像我不曾去过函馆、多摩川、江之岛,却总觉得它们一直在电影里,远远召唤过我。
我只是想说,《你的鸟儿会唱歌》是一部日本青春片,发生在夏天,靠近着当下,还有不时映入脑海的熟悉感。
某些瞬间,它会让我想到拥抱了文学梦的《苦役列车》,主人公有一个朋友,有一个喜欢的女孩。
还有就像看着石桥静河的额头,额下的清秀眉目,总会想起年轻的原田美枝子(石桥静河的母亲),还有当你瞅着柄本佑(他夫人是安藤樱),也会掠过他父亲柄本明的凡琐神色。
影片并不是关于三人行的刺激故事。
这倒不是因为,石桥静河表现得像一名女收藏家。
她好像对男女感情不是那么有所谓,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睡着也好,醒来也罢。
具体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你的鸟儿会唱歌》是一个身处人生和爱情的空窗期,带有青春摇摆背景音,不管不顾意味的日常故事。
偶然邂逅,意外开始,突然结束,感伤告别。
也有更加别致的故事简介:这是一个石桥静河跟柄本佑,还有一只名为染谷将太的猫的故事。
染谷将太的悄无声息,不影响舍友寻欢,及至突然离开,以及让人很难不想撸一把的可爱外形,倒确实跟柄本佑蹲街边发呆放空,背景深处的大橘猫气质很像。
从电影情绪上,本片和《东京夜空最深蓝》的致郁down相比,完全是在传递“生活是美好的”这件事。
再用《横道世之介》的一句台词来呼应,就是“趁着年轻什么都别管,起舞吧”。
你可以把生活替换成青春,爱情,夏天,反正,都是大词。
越大的词,越好。
词越大,指代的东西就越多,越不可名状,就像电影要讲的事。
其实,不外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白天书店上班,夜晚酒吧唱歌——能有什么事情,是非要在106分钟内解决不可的呢。
放在日本社会,《你的鸟儿会唱歌》的主人公,显然不是什么有成就的人,大概相当中国的月薪三千以下。
与那些朝九晚五,埋头苦干的都市精英相比,只有函馆这样的小城,才能提供他们生活的舒适节奏。
无怪乎,整出电影,最有感觉的,都是那些跟节奏、拍子、默数、步伐和韵脚有关的章节。
像石桥静河一个人跳舞、唱歌,三个人撑伞、撞球,还有在房间里啪啪啪、背身反穿bra的状态,真实美好,美好到你会想起来,仿佛曾在记忆里也出现过这么一幕。
那种快乐甚至不止于恋爱朋友,也有点像亲人,或者陪伴过你的,已经记不得名字的家伙。
有一些时候,电影还让我想到了《燃烧》,它们都在讲底层年轻人的生活,都有表现买单结账时的金钱窘迫。
只是日本这边,片子与丧、灰色和没心没肺离得更远,甚至有点过于美好了——因为他们相遇,还住在一起,有一把时间可浪费,以至于不需要想着尝试去改变,而宁可在心里默数,每分钟120下。
他们都知道,青春和夏天,都会在某一天就过去。
只是他们不去想那一天。
正如柄本佑,始终没有跟石桥静河示爱,也不想去承担爱人同志的责任。
这肯定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呀。
可就在对方消失远走的时候,他还数不到 15,就冲了出去。
石桥静河在电影里有朴素、舒适和日常的美,不会过分夺目,也没有引发男人的占有欲和竞争感。
特别喜欢她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肢体随着音乐舞动的样子,就像函馆夏夜的雨。
结尾有点错愕的表情特写,已经想好答案但又不能脱口而出的揣摩变化,同样真实、细腻到不行。
对了,披头士的歌里,鸟儿是指女孩。
平成年最后的青春
好友Haku在豆瓣上标注看过这部电影,他写:“比世面上大把青春物语好过10倍。
”我顺手也标注了想看。
你的鸟儿会唱歌。
名字有点俏皮,后来才知道是Beatles一首歌的名字。
三个年轻人的故事。
男生僕和静雄是室友,以前在冰淇淋工厂打工时认识的。
僕现在在书店上班,懒懒散散,女生佐知子也在这里打工,他们就这么碰到一起,在一次十分简洁的、直觉式的互相确认之后。
自然地,静雄走到他们中间来。
佐知子张开双臂撑在他俩的肩上,三人一起度过了一些醉醺醺的时光。
清醒后,她可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样的选择。
她跟着这个心意走,步子轻盈起来。
是这么一个轻轻的故事,一小块切片,却是浓度极高的一块切片,塞满精准的细节。
巧合的是,因为Haku而知道的这部电影仿佛就是一部Haku式的电影,以至于我看得有点恍惚,八九年前在北京的日子不断叠过来,虚虚实实。
一零年的冬天吧,大学好友大熊在豆瓣上看到声演坊发了一个帖子,具体什么内容我不记得了,估计写得很正式。
我俩坐地铁去的,到那,原来是帮忙整理唱片。
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堆满了纸箱和唱片。
这就是第一次见到Haku和另一个朋友然的情景,他们当时在声演坊负责带国内外的歌手和乐队演出。
下午,终于整理好了,Haku说,你们俩自己挑张CD带走吧。
大熊挑了一张李志的。
我们就走了。
之后断断续续,有时去听演出时碰到他们。
后来会约着吃饭,喝酒,又认识了一些他们的朋友。
就这么成了朋友,到现在。
想他们时,总觉得像是想念自己在另一个星球遇到的生灵,他们永远在那,还是那样的颜色,那样的表情。
他们被保鲜了。
想得多了,就会梦到。
都是温温吞吞的流水,一些不去想便会以为忘记了的小小的事情。
一二年的草莓音乐节,Haku说,跟我一块儿去摆摊吧。
音乐节在通州,八通线往东,离我学校很近。
出门前,Haku说,顺便帮我买包烟,还有打火机。
这是我第一次买烟吧。
在宿舍楼里买的吗,或者在报亭。
上地铁汇合,他穿着豹纹花衬衫,脖子上挂着大金链子。
我直接就喊,豹哥,来,烟。
豹哥背着一个骷髅状的大皮包,鼓鼓的。
是另一个朋友月残做的。
当时月残快要回柳州了,不再回来的那种。
到了那,我们找了块草地,有点秃,把布铺开,我看他从包裹里一样一样地把一些小玩意掏出来。
我不知道他有这么多可以卖的东西。
但我记不起来都有些什么,可能有袜子,衬衫,什么的。
他很仔细地把每样东西捋整齐,摆好。
骷髅背包就压在布的一角,镇宅之宝似的。
整个下午,我们在那坐坐,站站。
有人过来,蹲下来拨弄一下,走了,或者问问价。
也有人问骷髅背包怎么卖,Haku说,这个不卖。
那时我觉得,它就是月残。
音乐从各个方向时大时小地传过来,是谁在演出了呀,不知道。
天慢慢黑了,我们就开始收摊了。
差不多轮到新裤子了。
正好。
我们站得有点远,看不清台上谁是谁。
我在想像,他们07年那时听的那场新裤子,是怎样的。
他们说,很多人在现场都听哭了。
慢版的《BYE BYE DISCO》。
他们唱了几首,就撤了,我们也就撤了。
巴士将撤下的人运往地铁站,天已经黑透了。
从地铁下来,我们进了一家711,买了关东煮和啤酒,坐在店外面的楼梯上吃。
这就是那一天的流水。
七年过去,它依然可以流过来,从我的眼前流过。
它仿佛还可以流进《你的鸟儿会唱歌》里,跟僕,静雄,佐知子的日常缠绕在一起。
我知道它不会再有了。
它在我二十出头的年岁里,在那颗星球里。
但他们依然在这样的流水里,旧的新的故事在那里长着。
这部电影,是一些人有过的那股流水。
如果你想它了,可以跟着你的鸟儿,唱唱。
纵观今年的北影节,从影片的总量来看,在新片中日语作品当属除华语电影外,体量最大的单元。
当中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影片结束后连丁点掌声都没给,有的作品从柏林到香港再到北京都受到不同人群的追捧。
在所有人高呼日影日渐式微的今天,让人惊喜的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导演展露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才华,比如《夜以继日》的滨口龙介、《你的鸟儿会唱歌》的三宅唱等等。
他们不同于和式古典,甚至与新浪潮无关,而是叙述着属于当下世界的状态。
滨口龙介
三宅唱有趣的是,日本旬报评选2017年日本十佳影片时,夺得头魁的是《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香港的译名为《东京夜空最深蓝》,挪到2018年日本新锐导演三宅唱的新片《你的鸟儿会唱歌》,在香港译名则是《函馆夜空更深蓝》。
《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你的鸟儿会唱歌》又名“函馆夜空更深蓝“虽然港版译名更显趣味,但从影片整体寓意看来,明显“你的鸟儿会唱歌”更贴近于表达。
影片改编自已逝作家佐藤泰志的同名小说,名字来源于披头士的单曲“And Your Bird Can Sing”。
歌曲本身与小说和电影的关系不大,能够说得上的共通点也许是在于三者都是两男一女三角关系的游离。
1. 三个人生活的气味说起描述两男一女三人行的影片,影史上赫赫留名的有《祖与占》《戏梦巴黎》《天堂陌影》《法外之徒》,近的也有张律导演的《春梦》。
这种游离在是与不是之外的三人行关系,既不是单纯的朋友情谊,更不是带有价值观念的三角恋关系。
《祖与占》
《戏梦巴黎》
《春梦》两男一女之间情感的暧昧与暗涌,使得这一类影片拥有不一样的迷人光芒,发于心动止于爱情,却是最不稳定最容易游移的关系。
正如粤语中“两男一女”的表意字“嬲”,三人行关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两人相对的稳定关系,无论结局如何,终究还是要剩下一人独自失落。
影片《你的鸟儿会唱歌》从“我”与佐知子的男女关系开始,碰巧遇见店长与佐知子约会的“我”,在佐知子轻抚的暗示下,等待一个并不熟悉的女孩儿。
三宅导演在“我”倒数120秒的过程中用非常有意思的镜头剪接出,略带期待却又有些无所谓的气质,当特写镜头慢慢松开,佐知子脚步接近时,所有人都知道,交往正式开始。
相较于佐藤泰志其他被改编成的电影的小说,三宅唱选择将视角对准日常,夜店中随音乐起舞、喝着酒、打台球、射飞镖。
导演并没有刻意地渲染三人的关系,但也就像是静雄第一次撞见“我”与佐知子做爱,悄悄关上门并离开时那样。
三个人从那时开始已成为那条缠在一起、难以解开的耳机线。
从剧作上来看,影片没有太多剧情上的起伏,整个三人关系模型的外部因素几乎减到最弱,甚至可以说这个模型的简单和纯粹几乎置身真空中,没有单相思的纠结,没有干柴烈火的冲动,甚至没有甜得发腻的恋爱。
影片带着理想化的天真感,任由情节发展随着关系和情绪而流动。
吊儿郎当的“我”,自由奔放的佐知子,细腻敏感的静雄,与焦虑压力无关的三人关系,无所事事地嬉笑玩乐,毫无干劲地工作,自由随性的男女关系,和大多数年轻世代没有区别。
正是抓住了这种随性的现代关系,镜头靠纯粹的情感勾勒出新世代日本年轻人的素描。
不同于经典日本电影史上猛烈燃烧的情感、彷徨无助的年少、物欲横流下的扭曲。
《你的鸟儿会唱歌》轻盈得让人只需享受,无需思考。
就像片中的年轻人,在夏日炎炎的浑身汗津津的傍晚,大口大口地喝下一罐冰啤酒。
没有什么别的意义,只是在习以为常的无聊中寻找快感。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名字,甚至在片尾字幕表中也只有“僕”(日文中的“我”)。
也就是说在这部影片中不仅是以“我”为主要的叙事对象,更是以我所视所感而作为影片节奏的流动。
在“本我”与外界之间发散出与佐知子和静雄的关系,也就是说影片并非纯粹男女间的三角恋,而是以“我”的感官为出发点而衍生出与静雄的友情,与佐知子的男女之情,以及三人间在平衡之外游弋的关系。
吊儿郎当表面上什么都无所谓的“我”,与心思细密处处替人着想的静雄之间,佐知子无疑是这个三人关系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当同事问佐知子“恋爱到底是什么?
”时,佐知子的回答是“我们做爱很合拍。
”什么是恋爱,其实三人都没有答案。
对于“我”而言,恋爱不应该麻烦,交往就是数到120秒后遇见的那一句“太好了,你明白我在做什么。
”对于静雄而言,爱情是在默默中的注视,在共鸣处暗生的情愫。
佐知子与“我”的关系,起于合拍至于安全感。
暗自较劲不仅存在于爱情,也存在于友情之中,生活中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恋人,也许就是生命中最大的“竞争对手”。
当静雄和佐知子谈起“我”时,佐知子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到静雄口中,“也许他什么都没想吧”。
但往往无所谓,才越是最有所谓,柄本佑用眼神告诉观众,他在动着什么样的小心思。
与静雄的小心翼翼不同的是,“我”一向是用满不在乎来掩饰“废青”微妙的自尊心。
无独有偶的是,“我”之所以没能带给佐知子安全感,也正是因为这副“无所谓”的掩饰。
所谓的“不麻烦的恋爱”不过是浅尝辄止时的敷衍,真正投入时没有哪段关系是不麻烦的。
当静雄妈妈病重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时,静雄对于生活的透彻,让佐知子在沉默中明白无聊的快感之外,她的生活还缺少什么。
相对于前半部分热烈的青春,影片从佐知子与静雄露营回来之后,就透着一股现实的冰冷感。
当安稳与笃定的生活追求,代替了原来的不羁与放纵时,才惊觉,原来已经没有多少年轻可以再挥霍。
片尾的“我”得知佐知子与静雄的关系确立时,才猛然大梦初醒,即便终于从被动中学会主动争取,却已然无济于事。
在片尾还没等倒数120秒结束,他就忍不住冲向佐知子表白,却再也等不来对方肯定的答复。
“年轻真的会一去不回吗?
”“年轻真的会一去不回。
”
2. 两人太宽,三人太挤影片《你的鸟儿会唱歌》的出色在于其情绪表达上既紧密又松弛,像是喝得微醺时漂浮在半空冒泡的心情。
正如导演三宅唱所说,他希望呈现的是人们在无业无钱无追求中,仍然有机会去感受年轻的快乐,还能拥有相爱的可能。
在函馆湿漉漉的夏夜中,三人行的关系酣畅淋漓得醉人,而他们的选择又离不开各自的生存处境。
有酒、有歌,还有情爱,影片完美地捕捉情感的流动。
三人行的故事,没有呼天抢地的死去活来,也没有干柴烈火的肆意纵欲,有的只是眉稍之间的相互吸引。
那些飞扬的画面,彷佛把所有情绪——喜悦、失落、迟疑、婉惜……全部融入流动的夜的深蓝中,年轻的荷尔蒙在不眠不休中挥霍着。
数到一百二十下,如果你还没有出现我就离开。
影片前后呼应的开场与收尾,是被动向主动变化的时间轴,同时也是踏出下一步的开始,三宅唱在两者之间做了极佳的诠释,不管是调度或是光影、声效的呈现,充满质感的镜头足以支撑起影片的格局,以放弃剧情来保证情绪上的连贯性。
片段式的剧情将三人情绪中的完满徜徉在屏幕上,没有过多的对白作为补充说明,紧随着镜头的引领,就能够感觉到人物间的感觉在萌发、流动。
几乎所有室内戏,都是用低角度机位拍摄,色调浓郁得在夏夜的热气中会发出极致的性感,而近景拍摄时呈现的状态都能看得人心猿意马,大量近景镜头几乎让人感觉到,角色皮肤上汗液蒸发出的热气。
当“我”与佐知子在书店以目光交换着彼此心动的喜悦。
随即而入的全片唯一的床戏简直美得不真实,在狭小的上下铺空间内,一伸腰就会碰到上铺的床板,两人躬身热吻彼此逗趣缠绕的肢体。
没有令人垂涎的肉体,但窗外暖橙色的阳光温柔铺洒在二人身上时,没有任何情色的血脉喷张,开着窗户亲热,落落大方的性,反而多了夏日微风的轻快舒爽。
当静雄介入“我”与佐知子二人之间,自然而然地变成三人行后,影片用更为复杂的空头语言去表达人物间游离的关系。
利用便利店回形针板的S形走位,流动的镜头时而三人同框,时而是静雄与佐知子,时而是我与“佐知子”。
三人间游离且接近的关系,彼此试探似的慢慢接近。
雨中三人同伞的奔跑,犹如《祖与占》桥上奔跑时的命运缠绕。
在夜店的节奏中,飞扬的年轻与洋溢的情愫在深蓝中轻盈地随身体舞动。
镜头的动与静,“我”与静雄交替出现在佐知子身边时的暧昧,与冷暖光交互漂浮在佐知子脸上的模糊,最终溶解在三人搂在一起的快乐中。
三宅唱擅用室内空间的切割去表现人物关系,尤其是在公寓中的室内戏。
两个男人独处时,各人一个角落,孤独的两角灯光间横着空旷的蓝;而在佐知子出现在公寓时,无论三人位置所切割出的构图是三份等分,还是“我”在后景变成景深处的虚焦,画面构图总是满满当当。
同一空间不同切割下的构图,无需多费一言一语,保持影片在叙事上的干净。
同样的还有佐知子与静雄第一次单独约会,依旧明媚温暖的午后阳光,二人同行在如梦如幻的廊桥。
佐知子同样的眼光,出现在第一次与“我”在咖啡厅的午餐,以及和静雄在卡拉OK房中高歌《聆听奥莉微亚》,同样的画面构图与二人角度重复出现两次,预示着佐知子心中同样燃起的感觉。
不同的是,在更为“拥挤”的卡拉OK中,静雄默默凝视在佐知子的高歌中,静静地跟着佐知子的歌声轻唱,喜悦随佐知子的快乐而跳动。
如果说爱情在“我”与佐知子的关系中,是雨夜下两人打闹时的“你明白我做甚么”,那么对静雄而言,大概是这种从心底蔓延的默默的共鸣。
这一对比剪辑,简直是神来之笔。
影片《你的鸟儿会唱歌》暧昧关系中微妙的小细节,使得这段三人行几乎是日本电影近年来最为动人的组合。
属于当下的角色中,自然而然地相遇,在函馆纯粹地生存着、相爱着。
佐知子不喜欢复杂的感情,其实影片中的关系一点都不复杂,一切都在自然流动。
真正复杂的是感情流动后必须面对的抉择,而电影也适时地在抉择前戛然而止。
感情的选择也许并不需要这么多理由,电影不是为答疑而存在,而观众也不是为了合理解惑而看电影。
让人专注的每个瞬间,都是现实的、日常的。
即便不少室内镜头的后景全部过曝,影片依然流畅得就像油面下流动的水,波澜不惊下的暗流涌动,欢喜、忧伤、无聊、冲动都在不经意间化学转化,在暧昧流动的夏季空气中一一变化、落空。
3. 一个人的文学,一座城的电影除《你的鸟儿会唱歌》之外,作家佐藤泰志最为人熟知的,当数同被改编成电影的“函馆三部曲“——《海炭市叙景》《只在那里发光》和《爱情,突如其来》。
《海炭市叙景》的沧桑、《只在那里发光》的劫后余生、《爱情,突如其来》的颓丧,改编自佐藤泰志的“函馆三部曲“,皆是不得志的男女,在函馆这座城市载浮载沉。
《海炭市叙景》
《只在那里发光》
《爱情,突如其来》但“函馆三部曲“并没有用名胜去美化这座城市,尤其是前面两部,更是毫不避讳地将晦暗的、破败的、脏乱的、衰颓的函馆呈现在众人面前,写实捕捉了函馆市市民看似平淡实则深刻的日常,而这也正是其迷人之处。
而《你的鸟儿会唱歌》不同于佐藤泰志笔下其他故事,“我”、静雄、佐知子就是日本大多数年轻世代的缩影,只是放在时间更为缓慢的函馆。
海城之美与夏夜之深,映照出的是三人生命轨迹上,无自觉地偶然相遇。
影片中前后出现的两次俯瞰函馆夜景的画面,是笔者心中属于函馆的最美的画面。
笔者八年前在函馆山顶有幸得见同样梦幻的星星灯点作为北海道的第三大城,函馆当然不止电影中展现的酒馆和小公寓。
函馆城中满布充满异国风情的街景和建筑,教堂、海港、彩灯、有轨电车、石板坡道……虽然影片没有过多展现函馆美好的一面。
但是影片在全城取景时,还是有不少场景勾起笔者的各种回忆。
虽然《你的鸟儿会唱歌》同样是在勾勒一幅幅函馆日常的图像,但无论是当中出现的津轻海峡、八幡坂,或是夜店外的电车站,现实都要比电影中可爱得多。
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八幡坂
“我”送佐知子去坐电车时,曾经相拥相吻的街道
第一次傻乎乎地站在店外为佐知子倒数120秒
被岛田撞破的店长与佐知子的约会
凌晨三点半,笔者在渔港边等第一批渔获上岸时,仿佛看到几年后两个无所事事的男人半夜睡不着,跑到这儿来喝着啤酒到天亮。
佐知子和静雄第一次在廊桥漫步时,对岸望出来的轻津海峡
当然了,单纯的观光而没有美食是留不住笔者的。
在码头从凌晨三点等到六点,没等来渔获,却在函馆早市等来了“它”。
还有马上宰杀,肌肉还在口腔弹跳的鱿鱼刺身
如果你穷得像笔者一样,不妨也去买一张日本火车通票,彻夜在火车旅途上醒着睡着,睡着醒着。
也可以在快到破晓时,跳上一趟小火车。
在一个叫母恋的地方下车
到地球岬,这个北纬42度18分3秒的海角,看北海道最温柔的日出
如果你也到了这儿,别忘了跟着《你的鸟儿会唱歌》漫游函馆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You tell me that you've got everything you wantAnd your bird can singBut you don't get me, you don't get meYou say you've seen seven wonders and your bird is greenBut you can't see me, you can't see me引自The Beatles 《And Your Bird Can Sing》[你的鸟儿会唱歌]是去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之一,由三宅唱导演,柄本佑、石桥静河和染谷将太主演一部非常舒适、日常的电影,关于两男一女的情感涌动和一段恣意也困窘的青春记忆。
©[你的鸟儿会唱歌]海报它改编自佐藤泰志的同名原作,名字来自披头士的一首歌,“你的鸟儿会唱歌”。
“鸟儿”,在英国俚语里有“女孩”的意思。
虽然电影把故事舞台放在了现在,但原作里是在70年代,那可是个全民有着披头士情结的时代啊。
小说里有段情节,是说染谷饰演的静雄刚搬来和柄本佑饰演的“我”同住时,全部身家只带了一床被子和几张披头士唱片。
而不巧的是“我”家没有唱片机,于是两人只好在公寓里凭空干杯,静雄说我来为你唱吧,于是唱起了《And Your Bird Can Sing》。
©电影里的三人电影里因为改到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三人在酒吧里随之起舞的嘻哈音乐。
不同的音乐类型成为不同次代人的趣味情怀和代表声音。
六、七十年代的青春,是爵士咖啡馆、是可以通宵看电影的地下电影院、是学生运动,是迷幻药,也是披头士。
霓虹人对披头士的迷恋点滴,不仅仅是写在佐藤泰志的《你的鸟儿会唱歌》原作里,还有太多作家同样把给披头士的告白写进自己书里。
比如东野圭吾。
在他的《解忧杂货铺》中,就有专门的一个名叫《听着披头士默祷》的故事,通过小男孩浩介的视角连接起了披头士的兴盛与解散。
披头四来日本时,浩介还不太了解他们,只知道是外国知名的四人乐团,所以,当他发现堂哥在电视前看着披头四访日的转播画面,忍不住流下眼泪时,他发自内心地感到惊讶。
堂哥是高中生,在刚满九岁的浩介眼中已经是大人了。
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厉害的人,只是来日本,就可以让一个大男人流下感动的眼泪。
摘自《解忧杂货铺》东野圭吾在书里曾这样写披头士访日给这一代青年带来的灵魂触动,9岁的浩介,就像是幼年的东野圭吾自己。
因为,披头士访日的1966年,正是东野圭吾8岁时。
©披头士乐队于1966年6月抵达东京羽田机场1966年夏天,作为世界巡演的一部分,披头士于6月30日、7月1日和7月2日连着三天在东京的日本武道馆演出,最终大约有43,000人观看了演出。
日本政府为披头士访日简直忙到头秃,光是警力动员就是和1964年东京奥运会同等的待遇,超过35,000的警察负责维持秩序,花费的金额超过了5,800万日元。
©在武道馆的演出现场早在同年5月份,银座的华盛顿鞋店就打出了“穿着我们的鞋去看披头士吧!
”的广告语,声称买鞋附送门票抽选券,卖得可谓热火朝天。
武道馆是当时东京最大的容纳观众数的室内场馆,但即使如此,总数量3万多张的门票对如饥似渴的日本青年观众来说根本是九牛一毛。
如此,才有了抽票制度,从领取抽选券的人中随机抽取获得正式入场券的观众。
后来显示,当时参加抽票的人数居然达到了20万8850人,也就是说,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人最终能得以进场。
不少人长途跋涉从全国各地来到东京,就为了一睹偶像真人,手里还不一定有票。
©穿着披头士T恤、手拿披头士应援册的青年,1966披头士四人访日全程都被以一种异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关在希尔顿酒店内部,不能轻易出门。
狂热歌迷们包围了整个酒店,把马路堵得水泄不通。
据说,光是被拘捕的狂热歌迷,就达到了6千多人。
像是神话般的三天,就像是一场由西太平洋吹来的疾风,昭和青年们久旱逢甘露般、瞬间就痴狂迷醉在了英伦摇滚乐中。
他们在日本掀起的“披头士狂热”,一点都不亚于在美国。
稍稍往前追溯。
1960年,刚刚20岁的约翰·列侬在英国利物浦集合了好友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一个即将改变世界音乐版图的年轻乐队,就此成立。
©披头士四人我们耳熟能详的“英伦入侵”,发生在短短的4年之后。
64年,当4人抵达美国机场,看到围聚在机场黑压压的年轻人,还在纳闷:他们是来示威游行的?
结果,机场所有的少女们都为他们而来,为他们尖叫、哭泣和疯狂。
媒体报道中随即抛出一个词“Beatlemania”,意指美国年轻人都陷入了一种痴狂的不治之症。
这就是“披头士狂热”。
©当时受到的狂热欢迎至此,以披头士打头的“英伦入侵”开始,几乎永久地改变了摇滚乐、甚至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
回到日本,66年的武道馆公演前。
64年,为了迎接东京奥运会,家家把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电视机,以此为契机,日本社会一切都开始西化了。
65年,连接之前的“反安保运动”,庆应、早稻田的学生们开始了罢课,第二波学生运动走向高潮。
66年,右翼组织抗议活动,反对英国的长发摇滚歌手赴日,反对使用“武道圣地”象征的武道馆。
©披头士访日曾经历过右翼保守势力的反对而那个夏天的连续狂欢三天,将这一切都点燃了。
日本文化上的西化运动进行得很早,早在披头士在西方还没红的那么彻底的时候,日本的主流电视媒体比如富士电视台、以及一众音乐电台就已经开始介绍他们了。
1964年夏天,披头士四人主演的电影[一夜狂欢]在日本公映,这部原本只是宣传片作用的伪纪录片式电影,却意外在日本受到观众的极热情反应。
©[一夜狂欢]就连成年人们都开始好奇起来:让那些年轻人们为之疯狂的披头士是谁?
等到两年后披头士访日时,就连新浪潮导演大岛渚、作家三岛由纪夫、石原慎太郎等一众名人都按捺不住好奇之心,纷纷来到演唱会现场一睹究竟。
据说,三岛本人倒是对披头士没留下什么印象,因为演唱会全程他都在观察身后那些为披头士歇斯底里的女孩们了。
“幻觉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三岛这样总结这次行程。
©武道馆演出中的观众们但年轻人们根本没人在意,他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找到了归属,披头士唱片销量随之成倍成倍增长,社会舆论也逐渐转向对乐队的善意和接受。
从64年东京奥运会开始,到70年大阪世博会结束,披头士访日这一事件似乎成为了日本战后重新登上世界舞台历程的一部分。
对这一世代的人来说,它显然也已成为最为激动人心的青春记忆和浪漫象征。
经历过那一年的人都很清楚,披头士的到来也近乎永久地改变了日本的摇滚乐和青年文化。
披头士访日的这一年,东野圭吾8岁,村上龙14岁,坂本龙一14岁,村上春树17岁,伊坂幸太郎甚至还没出生。
日后东野圭吾一次次在《解忧杂货铺》中讲述那个时代少年的故事;村上龙在半自传小说《69》中,让少年们听着滚石和披头士,学着西方的嬉皮士青年们,搞了场校园封锁运动;伊坂幸太郎从披头士的同名歌曲《Golden Slumbers》中得到灵感,写下了悲悯而温暖的《金色梦乡》;村上春树听着披头士的专辑循环120遍,写出了《挪威的森林》,题目用的是披头士的歌名,写的是60年代。
©同名电影[69]剧照,学生们在运动中的标语“让想象力夺权”
©[金色梦乡]剧照坂本龙一在自传里写自己的初高中时期,第一次听披头士就觉得太酷了,所以之后“听不听披头士”就成了择友标准,只要知道披头士的就把他偷偷划在好友范围。
“披头士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流行乐、摇滚乐是什么。
所以我是先听了披头士,才知道这些概念的。
”坂本龙一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音乐家坂本龙一村上春树也曾说:“在这重要的60年代里,我们充分吸取这个时代粗野狂暴的空气,也理所当然地让命运安排我们沉醉其中。
从披头士、大门到鲍勃·迪伦,这些时代的背景音乐,已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披头士的到来,同样激发了一代日本摇滚乐手的灵感。
一批“日本披头士”诞生了,他们不仅在衣着发型上模仿,也在曲风上相似,而且大多从翻唱披头士、滚石等乐队起家。
虽然大多都是拙劣的模仿者,但也有了例外,68年,フォークル和ジャックス两个乐队的单曲分别获得大成功。
所以,也有人称68年为“日本摇滚的元年”。
©フォークル和ジャックス专辑封面不过,要说日本摇滚乐真正的起始,还是要说到当时在庆应读书的年轻人松本隆。
松本隆自然也是披头士的粉丝,但他看不上那些模仿者,觉得他们不入流。
69年,松本隆和好友细野晴臣、大泷咏一和铃木茂在东京成立了民谣摇滚乐队Happy End(はっぴいえんど)。
此后,真正划时代的作品诞生,这就是他们的第二张专辑《風街ろまん》。
©Happy End四人在“用英语还是日语唱摇滚”的争论中,他们首开将日语歌词填入摇滚乐的风潮。
一方面深受披头士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像是故意对披头士的反叛一般。
《風街ろまん》成为日本摇滚乐坛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摇滚专辑,启发、影响后来者无数。
©《風街ろまん》封面日本摇滚乐起步于披头士的启蒙,但发展很快,在同一时代几乎完全不输西方音乐。
尤其是后来自成一派的日式迷噪,又受到了披头士后期迷幻音乐的影响。
“他们催生了一个真正的日本摇滚音乐场景,在那里,音乐家们不仅演唱别人的歌曲,还创作自己的作品。
”而这一切,都始于披头士的到来。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人物是有没有被表述出来的内心世界的。
在表现恋爱两人的镜头中,习惯用单人的特写镜头取代关系镜头(多全景),或许意在冥冥之中的草灰蛇线,或许在表达每个个体的独立。
此外,因为不受学院派影响,所以有了更多新颖、自由的镜头表达。
他很明白什么样的人、做什么事、去什么地方。
最后在女主纠结又双眼泛红的画面中结束了,配合结尾反拍的鼓点。
男主演技很好,很喜欢女主在舞池中央跳舞的自由——‘mysterious charming though inexperienced ’(非经验性的神秘魅力。
导演是对日本纯爱电影的反叛吗?
联想牯岭街。
后劲好足,戛然而止那刻好想哭。
最后的声音叙事,好像翻完了一部200页的小说。
开头和结尾相似的出离场方式。
如果没有转身争取的一刹或许会更坦然And Your Bird Can Sing 奇怪 歌曲和电影风格完全是不同的两个类型 导演说:“是同名小说的名字,也是披头士的歌名。
电影里的年轻人,没有工作,还是可以相爱、玩、喝酒、欢乐。
”客观上我不鼓励这样寄居在别人经济资助下行自己之乐的生活方式,但我很庆幸它出现在电影中。
蛮力天然呆、路人脸小三、酒量捉急大眼,你约我我约你,你不约我我不约你,你还不约我,我就约你。
真的完全感受不到三人情感的那种流转。
只看到场景在变,行为在变,无聊的笑话在变,而意味不明的笑声永不变。
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喝酒、泡吧、唱k、桌球.......大概是日本年轻人生活的普遍状况吧?
不管怎么样,能混一天是一天。
得过且过的日子谁没有过?
但真的挺没劲的,没必要去电影院去学习舶来的得过且过吧……哦。
还有一点想提一句。
作为日本的厂哥,他们住的合租房都布置的那么文艺得体,复古的海报、线条优美的咖啡壶、连双层铁架床看着都很简约舒适。
有点无语。
不知道是人家真的有品位工资高.......?
还是管道具的不接地气。
俺也是看过《可以去你家吗?
》的人,日本现实里不当厂哥厂妹的人的房间跟电影里的相比那真是污糟个上万倍了。
所以我觉得是应该是由于后者的原因呢~
今天下午天氣很熱,要坐的士去電影院看這部戲,它的日文片名是「きみの鳥はうたえる」,你的鳥兒會唱歌。
英文名則立即讓人連結到披頭四60年代的同名歌曲。
這是一首在講述「交換伴侶」的歌,雖然歌詞看起來好像很單純,但其實bird在英文的意思就是「女性伴侶」,歌詞中的「and your birds can swing」更是直指那個bird正在經歷「情感的流動」。
電影剛好在講這樣一個故事。
第一人稱的男主角「僕」(日文中的自我謙稱),自在逍遙,什麼也不在乎。
無論是工作漫不經心、跟老闆說「不然你就炒了我吧」,還是與同事的女主角佐知子拍拖的過程中,放任她覬覦自己的室友。
他的室友靜雄做事小心翼翼,一絲不苟,又負責打掃家務,總是關心和照顧身邊人的小細節,這與男主角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第一次邂逅後,就令佐知子戀上,她完全不顧「僕」怎麼看,大方的親近靜雄,而靜雄似乎對女主角漫不經心,但又不拒絕她的邀約。
這些,僕看在眼裡,明白,但卻一直視若無睹,任由佐知子「我們也是朋友嗎」的靈魂拷問,在三人中營造一場亦幻亦真、若即若離的夢。
「大家都不說謊」的信條,在三人中形成默契。
他們真的可以貫徹始終嗎?
電影的中段,在被佐知子私下問及為何跟對方住在一起時,似乎沒有任何欲望的僕,只說為了省錢。
靜雄卻不諱言,因為很快樂,說「僕」是個很樂觀的人,「他幾乎什麼也不思考」——這讓觀眾恍然大悟,僕看似對生活不抱有期待、漫不經心,卻抱有為人們帶來「舒服感受」的良好初衷。
那麼,即使把喜歡的人相讓,也無關緊要嗎?
直到電影的最後段,隨著僕的突然轉變,以及與開篇的互文,塑造一個優美、殘酷、溫柔並立的,看似開放的封閉結局,並再次將問題拋給觀眾。
電影裡有非常多的細節,刻畫日本一代的青年臉譜,他們如何用「躺平」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他們也要進入社會,但卻同時剝離和對抗社會,用更直覺的方式。
職場倫理、家庭關係、情慾流動,以及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這些疑問,在北海道動人的景色中隨冰雪消融了。
節奏雖然偏慢,但卻讓人回味。
昨天看了香港最近加場的修復版《感官世界》,我認為感官世界的觀影,實在太獵奇太震撼,但也伴隨了一些不適。
大量的三級鏡頭,卻是以一種過度極端的方式呈現,不可否認導演隱藏了許多控訴,但我想許多老電影,在今天去觀賞,還是要儲備許多議題認識,才能更好地體會跟理解這些畫面的意圖。
而新一代的作品,對現實的銜接,容易讓人們在觀影當下得到解析。
在多巴胺强烈分泌的时期,青春总是避不开爱情这个元素,热烈的少年少女们对爱情总有一种执着、憧憬,青春爱情片也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型片。
受不同客观环境的影响,青春片也在依循当时时代对年轻人的烙印而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
三宅唱却将这个烙印的痕迹弱化让人们忘掉青春中那些创伤,他着重的是年轻人们的心绪、企图还原青春二字本身携带的美好。
如他所说:“”我觉得自己似乎能变成一个空气一般的男子。
”原作中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因此我希望这部电影也能成为一部让人感觉清新舒适的作品。
”毫无疑问,三宅唱的《你的鸟儿会唱歌》是一场极为美妙的青春物语,让观看这部电影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影片中的那股夏风。
一.“观察者”的设置 青春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完成观众幻想和承载观众怀念的功能符号,所以大多数的青春主人公不是光芒万丈的吸引者,就是蜷于人群之外的隐匿者,这是青春类型片中最类型的两种主角设置。
但其实,青春中的我们更多是一个观察者、以此在跌跌撞撞的成长旅程中寻找到自己尚在生长的心灵的“棱角”能通过的“棱面”。
导演三宅唱细腻的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并展现出来,《你的鸟儿会唱歌》中的三位主人公正是三位观察者。
导演在拍摄三人的画面时,总是把镜头对准其中观察者作为客体一方的细微表情、语气和动作,使得三人一直处于故事状态的同一空间。
柄本佑、染谷将太与石桥静河,两男一女之间一直在彼此观察,但又故意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态度,一直保持三人之间紧密的空间密度。
这种方式在电影拍摄中绝非寻常。
三角关系一向是青春爱情片的一剂用来展开戏剧张力的猛药,但三宅唱却将“三角”这个形式表现得非常恣意,这也得益于他角色设置的观察者形象,使得三人之间的状态像一场夏夜晚风徐徐掠过,漂浮、温柔、轻盈又带着一丝独属于夏天的闷热气浪的温度。
影片里,导演始终设定三个人中的某一位是“观察者”。
从电影画面可以看出,这个人在用心观察着,此时另外二人就会在这位观察者面前进行“表演”;整部影片一直在这样“二对一”的交替变换中不断推进。
每当被观察的一方意识到有人在观察自己时,就会开始“表演”,这种紧张感令人感到兴趣盎然(影片中,石桥静河的表现张力很大,面对两位男子细致入微的“观察”,她始终能够坦然面对,表现不俗,甚至让人感觉十分性感)。
为了营造这种观察下的三角关系的轻松状态,三宅唱在拍摄、对准三人合体时,镜头总是呈现出律动感,这是一种视线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艺术性。
便利店、台球桌、酒吧、乒乓球桌,几场戏中三人身体的舞蹈和眼睛的视点都是在不断摇曳的,这种摇动但不晃动的拍摄方法带着三人的互相试探和对情感的轻佻,伴随着电子音乐的迷幻、情绪更是暧昧不已,独属于这个充盈延宕的情感空间。
二.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 故事、人物关系被处理得简单后,《你的鸟儿会唱歌》的叙事节奏很轻松;三宅唱对镜头画面中光晕和色彩的掌控是他展现作为个体时的三人和三人在一起时关系状态的另一方法。
电影中多次出现光晕笼罩人物致使人物面部模糊的景深镜头,三宅唱的这种去掉语言的描述,仅用镜头去虚化人物画面的方法营造出了一种漂浮、眩晕感,展现了人物迷惘、不自知的状态。
另外,影片的基本色调有两种,一种是屋内的蓝白色、一种是屋外的黄橘色,这两种颜色形成了一个色彩界限,三人单独出现时,电影色彩往往是单调的、 清晰明了的冷色调或者暖色调,但只要有其中两个人在一起或三人合体时,画面色彩总是复杂的、含混不清的。
这些地点的设置往往在一个多层空间的交际处或光的可映射处,便利店外的路灯下、房间的窗户旁、晦暗不明的酒吧里、夜晚与黎明的交替时的晨曦中,这种用光感模糊色彩界限、或者可以说人物界限的拍摄使得影片中的“三角”关系呈现出一种氤氲的、诱惑的暧昧感,像夏天空气中无法挥散去的气浪,这种暧昧感变成了影片的一种魔法、人们愿意去享受其中的魔力。
接近结尾的时候,这种暧昧感开始消散、三人在一起时,光、色彩都恢复成了普通的、自然的、单一的,而这个转变的节点正是佐知子的心意确定是静雄时,这也正体现了三宅唱电影技巧的娴熟与高超。
三.复调的时间和忽略的时间 《你的鸟儿会唱歌》这部电影所展现的青春愉悦感还来源于三宅唱对时间的处理。
据悉,三宅拍完了小说中所有的镜头,但最后的成片却大刀阔斧地删掉了一半左右的镜头,其中还有原著中的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的事件过程,例如原著中对静雄厌母、杀母有着详细的描述,但在影片里却只展现了静雄收拾母亲遗物的时间,这个时间的长度甚至没有三人对其母亲的谈论时间长;导演将另外二人、甚至我们观众对其母亲死亡的疑惑以一种轻飘飘的方式忽略、掩盖,留给我们的只有静雄对于童年记忆、感知丧失的状态。
他这种弱化叙事、情节,减少场景,而着重表现三位主人公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那种气氛、幸福感以及舒适的氛围的方法,捕捉到了每个场景中丰富而充实的时间,以及演员们的存在感。
但也使得这部影片呈现出一种突然性,前面的一切突然结束,另一段截然不同的时间重新开始。
或许,这也是结尾佐知子的回答被打断的原因——情绪充盈、而忽略、强调或者保留时间,这也使得影片始终聚焦于“青春”的主题。
三宅唱对时间的复调还承载于地点和物品,僕和佐知子共有两次单独行走在同一地点——第一次是僕送佐知子回家,佐知子阴差阳错穿走了静雄的衣服,二人走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上说着这件事,僕表现出理所当然的不在意模样。
此时二人在告别,一个警示灯在他们身边不断闪烁并且鸣叫。
第二次则是结尾时,佐知子告知僕自己已经跟静雄确定关系了,二人还是走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上,虽不见闪烁的警示灯但能在环境音里听到。
虽然两次事情的时间分别发生在早上和晚上,是截然不同的,但警示灯这个物品、十字路口的人行道这个地点却在观众这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蒙太奇。
这个复调时间的用法还运用在影片中的两次打乒乓球上,僕与佐知子背离的结局早在第一次警示灯时就昭然若揭,如此、复调就带有一种宿命感,使得情感更浓郁、厚重。
影片的首尾两次默数的呼应设置令人十分印象深刻,在首时数字寂寂等待了一百二十秒,在尾时消失的一百多秒数字化为了年轻人改变自身的一腔勇气。
这也回应了披头士《And your Bird can sing》中的词:“你没有拥有我、你见不到我、我就在你身旁、你听不到我说话”,但没关系,“我”在唱歌。
小鸟即使在心里沉寂再久,它也不会忘记啼转的本能;我(僕)即使平时在这段关系中表现得多么无所谓,也能重拾爱的能力。
导演三宅唱在《你的鸟儿会唱歌》这部青春类型片中,满怀热情地描写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幸福以及爱一个人时的那种喜悦。
而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作为观众的我从他的电影形式中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幸福,让人在如同夏风那般的缠绵中不愿抽离。
三宅唱不输出任何致人焦虑、紧迫的观点,而是让青春的情感在这美妙的当下随夏风无限延宕。
[cp]《你的鸟儿会唱歌》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视线延伸到画面之外的某处,对话者只以声音的形式出现——三宅唱导演往往以这样的单人镜头开启一场戏,双人关系则在下一个镜头展现。
这样一来,中间的剪辑会在视觉及情感的体验上“敲一下”,类似音乐的重拍。
此类设计在整部电影中并不多见,散落于不同的节点,其中运用得最妙的是书店-男主家的那场戏(P1、2),看过的朋友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三位卡司的组合太棒了,演员魅力非常加分,染谷将太永远的少年气,石桥静河的美与歌声,柄本佑甘草却发光的气质,在不着痕迹的剧本中共同成就了一段美妙时光。
爱里的勇与怯,闪亮而深情的注视,带泪的眼眶;慢慢靠近,心生情愫,口是心非,暧昧而不狗血的三角;以及跳舞喝酒,肆意挥霍的青春日常。
缓缓流淌,暧暧内含光。
回想起喜欢日影的所有理由。
电影《你的鸟儿会唱歌》是一部在2019年上映的日本电影,导演是三宅唱,出生于1984年。
近几年,可以说日本电影在国际社会大放异彩。
先是滨口龙介的几部电影都入围三大,后有三宅唱的《惠子,凝视》入围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我很好奇像这样的一位日本电影导演有何过人之处?
于是前段时间满怀激动的看了《惠子,凝视》结果发现根本进入不了。
电影《祖与占》然后就是最近几天才看了这部他在2019年拍的这部电影《你的鸟儿会唱歌》,这部电影虽然改编自小说,但是很明显的从题材上借鉴了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的特吕弗的代表作《祖与占》的一女两男的人物角色设置,而在《你》这部电影里,柄本佑的角色是可以和让娜·莫罗的角色对应起来的,是三人关系的中心,桐本佑整天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对待石桥静河也好,对待书店里同事,老板也同样如此。
在桐与石的恋爱关系里,无疑石是主动的,并且石作为演员本身充满了巨大的难以名状的无限魅力!
佐知子在等待在电影开场不久的书店的一个镜头就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女主石桥静河在书店昏暗的灯光里坐着,侧脸以四十五度的角度面对观众,面朝画右,而后从画外传出一个声音“辛苦,一会儿要不要去喝一杯“?
然后石桥静河被这个声音所吸引,脸部看向画右。
这时观众看到是书店老板从外面回来,然后和店员的一段对话。
这个情节的重点在于石桥静河的面部表情是如此的真实,她在等待一个人,并且似乎以一种稍显忐忑的心情在等待。
演员在这里有着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可以说引人入胜。
由开场的几个镜头调度你就能感知到三宅唱非常厉害的导演功底!
几分钟就完整且非常清晰地交代清楚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僕的无所以然和佐至子的小心翼翼和些许的期待,一种松弛,一种紧张,这两个人物的鲜明的情绪可以说是贯穿全片。
而第三个人物静雄,由染谷将太饰演,在开篇的酒吧的这场戏里,是他与母亲的一场对话,从对话的信息可知,母亲没有收入来源,并且疾病缠身,并且在酒吧的这场戏里母亲就是很直接地向静雄要钱的,然后静雄以一种非常轻松且半开玩笑的方式说出这样还不如把你杀了,这里静雄这个人物给我一种不详地预感,一个似乎有暴力倾向的人。
回到佐知子的开头的那个镜头的期许,通过的剧情的发展,我们知道她是在等待僕,但是电影并没有交代之前两个人之前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也许是佐知子通过同事的关系要到了僕的联系方式,主动联系到的她,僕在旁白里说:“我是第一次在等待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女人,所以我决定数到120就来开”这里用了一个镜头拉远又拉近的调度,以此来凸显时间的漫长。
而这时佐知子跑着到来,两个人略显尴尬,僕以抽烟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而佐知子将视线不自在飘向周围,短暂的寒暄之后,僕说自己要回家一趟,我们晚会见,然后僕回家后就直接和静雄上街喝酒去了,根本不在意佐知子是否还在等待自己。
直到第二天中午,在餐厅吃饭,两个人才通过僕的主动道歉而消除了误会,这时两个人的关系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其实就本片而言最大的特色并不是在戏剧性是如何发展的,而是这些演员作为一个个的演员的个体是如何和电影这种艺术发生最奇妙的化学反应的。
因为大部分的电影都陷于平庸的境地。
人们无法被吸引,而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的是演员的每个情绪,石桥静香的期待,不安,桐本佑的松弛,无所谓的态度。
而这些情绪是如何通过表情和形体自然地流露出来,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以此让观众获得一种沉浸感的?
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三个人在酒吧的那场戏,这场戏很明显的模仿了戈达尔《法外之徒》里的那场咖啡馆的里跳舞的段落,虽然那个段落被无数导演所模仿,如昆汀·塔伦蒂诺和王家卫。
但是三宅唱的模仿也不失水准,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真正地通过电影的技术手段,摄影,灯光,录音真实地展现了石桥静河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演员的真实魅力,灵动感充斥着荧屏,魅力无穷,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充满了艺术的享受和感染力。
我只拿出几场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戏来分析,其实本片还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喜欢的话就去看正片吧!
原作小说的结尾才能最大彰显标题的力度,但电影的改编也可作为新的故事的开始,因为他们还在继续生活着。
意识到轻盈、自由状态的表面性和短暂性之后,这一切迅速滑向悲伤。有意思的是在夜以继日流动的消耗与挥霍中,早已派定的命运的陷阱正等待着精准俘获“我”与静雄,强装的乐观须面临考验,同样矫饰的漫不经心也必须突破自身安稳的界限,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反而是被裹挟在中心、似乎时时困扰、挣扎于关系的不确定性的佐知子,并联系起她的每一次细小而显著的行动,明了其最终占据决定权的地位。当然爱情不以得失定胜负,但这样的结局确证了其主体价值,不是两个丧茫的青年为一束光点亮,而是光以其先声夺人的疾速闯入幽蓝夜色。她会说,爱情这种事想不明白的,去试着体验就知道了。
淡出鸟,什么都讲了,什么都没讲。夏日里的陌生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一点闪光和依靠,电影结束后的环境音实录(104分钟开始),真的好听。
#🍋观影#演员和导演都挺好,可我不爱看三角恋和暧昧。说青春肆意飞扬的,大约等于说毫无新意~但是,喜欢这类题材的,可以看,把函馆的街道拍的很漂亮。
第一次有被电影冒犯到的感觉,世故,虚伪,全无尊重。
喜欢这三个演员。
无故、无通知的旷工男都能有个放鸽子都放不走的自来水女友,大概他的鸟儿真会唱歌吧。
????這啥?!本來精神很好給我看得睜不開眼了,分3回才看完……不容易啊……柄本佑真是少見的平頭更好看的演員~
BJIFF 第一句台词出现的时候已经制造出“生活切片”的效果,优游的情感关系简直是理想中兰波诗歌《传奇》中描绘的青春。三人关系成为一个对抗“大人”世界的堡垒,而相比起“大人”们对自己生活失去把控,所谓“吊儿郎当”的年轻人在情感中更具有能动性-由此三人构建起的是一段全新的、无性别的感情,一个未被定义过的全新的乌托邦//230212百子湾//230623武汉 重看已经变成太过私人的电影,再看一百遍也仍然为便利店戏倾倒!
大型函館宣傳片,但不是安利景色,而是安利生活狀態,就算失業沒錢也能過得開心。東京這種繁華城市的深藍夜空下,我們為了不被黑夜吞噬而拼命奔跑去找一絲生存縫隙,但是在函館的深藍夜空下,就算我們的行囊不輕好像也可以放開肺呼吸。滿洲里沒有席地而坐的大象,北海道有沒有永不完結的夏天呢?
男演员很丑。《漫长的告别》有点本片这为赋新词强说愁、每一场戏都性冷淡(没有任何观看欲)、一边造型邋遢一边镜头小资的味儿。
D / 拖沓臃肿冗长又故作轻盈,考虑日后远离名字又长又好听的日本新片了......
原作佐藤泰志另一部小说的改编电影名叫<海炭市叙景>,而同样以函馆为舞台的本片让我感兴趣的恰恰是“叙景”的不在。没有拉远推近的空镜头,没有焦距于物的转场镜头……只有人、人和人一刻不停地出现在每个移动的固定的镜头中,也以人与人的维系撑开了函馆之景。正如一场代表性的戏:“僕”和佐知子在书店隔着一段距离偷偷用手机聊天,手机除开最开始的问候外被完全地消隐,我们关注到的,是两人各自盯着或者说仿佛穿过了手机直接看到了对方的视线与神情。电影以同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函馆的整体镜头恰时地出现在一头一尾,收容了这些“人(的状态)”无边际的叠架与萦绕。在最后,石桥静河那绽放了角色与观众无数困惑的复杂神情,又将收拢了的发散性朝向百味杂陈的回味所延伸。
5/10。片名欺诈。日剧版《夜以继日》+《冰淇淋与雨声》,做作。只喜欢便利店一场戏,暧昧传递后在雨中释放,到了夜店土嗨就太外放了。本质不是爱情故事,一切情感都是无聊的产物。男主最后的挣扎倒是出人意料,而留白就没意思了。
夜的欢乐敌不过日的寂寞,120秒不过是自欺欺人,一切终将不可避免的滑向无趣与庸俗。
独特的影像风格探索了日本都市男女真实的生活状态,吃喝玩乐通宵嗨皮仍掩饰不了精神世界的没劲和空虚,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三人在情感和内心都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柄本佑的患得患失,染谷将太的左推右躲,石桥静和的移情别恋,都一览而尽。
#2019北影节# 略显虚伪,散漫微妙外表的背后是精密的算计
濱口龍介之外的另一位本土卡薩維茨,更為優秀or更為迷失?美國電影與法國電影的執行悖論。
谁给染谷这设计个发型…出来受死吧。这女的也真是…还有长发男主,不防三人行就不要介意三角恋啊,这也是对友情的保护啊,小狗摇头。喜欢他们在酒吧跳舞那段(dj的音乐好听能跳舞又不吵),ktv的唱歌和酒吧的rap也录了好几分钟的设计也喜欢。染谷带气泡的奶音好好听,像撒娇一样。喜欢结尾女主角的长镜头表演,在那里结束得很精彩。
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