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很真实,很多战争场面也会令人不适,但影片想告诉观影者的这就是战争。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
真的建议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看一看。
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折磨,残酷,生不如死。
无辜的人民们大人,小孩在战争中要么变成尸体,要么变成魔鬼。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怀念苏联解体之前的安宁。
人民需要和平,政治的丑陋却让无辜的人们付出代价。
战争的意思到底是为了什么?
值得人们去深思。
和平的意义各有各的体味,战争的爆发对无辜百姓来说只有痛苦,和平年代去看这样的影片更有触动。
毋庸置疑,这部影片从导演,编剧,演员表现的都非常精彩。
是战争片表现全面,叙述真实,全局背景构架,细节手法细腻,节奏控制恰如其分,为数不多的影片
既然俄军大部队就要来了,小分队何必拼了老命对付一群土匪?
如果英军提前来了,这几个人也挡不住。
如果就是对付这一群土匪,俄罗斯装甲车队还打不过么?
再说,话说俄军占领一个小机场又有啥用,整个塞尔维亚还不是兵败如山倒?
整个这场防御战,也就体现一下民族友谊吧?
好像这几年俄国喜欢拍这种电影,类似布列斯特要塞?
投资方包括美国公司,20 世纪福克斯,难道是美国人在渗透俄国电影产业,专门拍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电影,打击俄国人自尊心?
影片中所讲述的对科索沃机场的远程突袭,在当时是震惊世界的新闻,是教科书般的经典战例。
影片给我们讲述的是经典战例背后的惨烈事实。
从战术运用上讲,毛子的作战手法确实是糙了些,与以色列的突袭贝鲁特和恩德培七天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从俄国国内政治斗争到前线作战这一整套体系来看,战斗民族的习惯,决定了战斗民族会遇到的问题,也只能由战斗民族的作风来解决。
2019俄罗斯动作片《巴尔干边界》,又名《绝密突袭》,豆瓣评分7.1,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6。
影片有些像描写朝韩军人联手抗敌的电影,本有民族矛盾的几方战士联合抵抗恐怖组织。
我对俄罗斯民族冲突了解不多,影片中提到的科索沃、巴尔干……这些词汇虽然听说过,但个中关系不甚了解,所以剧情背后的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看得不透彻,外行看个热闹。
影片作为战争片,动作戏拍得很好,紧张激烈,血脉贲张。
不过上半段剧情部分的节奏较为松垮(这是俄罗斯电影的通病),后一小时的机场守卫战非常精彩。
前线在厮杀、政治却和谈、然后不管前线士兵死活,这样的剧情我在其他电影中看到过,一时忘了什么电影了,士兵犹如政治的筹码,说进攻就要枪林弹雨,说和谈就不管前线士兵了。
影片一众演员中最出彩的是平民小女孩,那可怜巴巴、楚楚动人、欲哭无泪的样子简直绝了,非常撼动人心,让影片的反战主题爆棚。
俄罗斯女人的胸是真的大,我记得曾经有过一个世界女人乳房比较,俄罗斯好像是世界第一。
片中的女主正常体型,偏瘦,可是却有超大胸,跑起来震碎眼球。
片尾自杀戏很感人,不过有个剧情硬伤,四颗子弹可以四个军人自杀,可是旁边的两个平民怎么办,军人不得应当保卫平民吗,军人自杀了,平民岂不遭受蹂躏吗?
剧情上应当设计为军人将平民藏好后再自杀。
本片在豆瓣中显示了国内引进名为《绝密突袭》,还显示了国内引进版的时长,海报也有中文简体海报,并且有《巴尔干边界》和《绝密突袭》两款中文海报,却没有上映日期,没在国内上映过,这是怎么回事呢。
《巴尔干边界》。
7分。
安德烈·沃金导演,安东·庞布施尼、米莱纳拉·德诺维奇主演作品。
故事聚焦科索沃事件,小部分结合真实历史,所以全片不停穿插纪录片、新闻片段。
原则上这是个虚构的故事,据说俄罗斯导演喜欢把片子拍得很长,剪辑也很随心,所以偶尔看到这些片段插入,会觉得很无必要。
一支志愿军特遣部队奉命守住机场,战士之一的沙塔洛夫极富个人魅力,他喜爱的一个女孩也在这座机场做人质。
恐怖分子的队伍和沙塔洛夫交过手,头目对他恨之入骨,发现他们在机场后,立刻纠结所有人前往机场——恶战在所难免,基本可以肯定是死亡之战。
影片前一个半小时基本都是在做铺垫,虽有交战桥段,但整体还算克制。
所有的残酷全部留给了最后一小时,尤其是恐怖分子带着迫击炮对志愿军藏身之处开始轰炸后。
片中有不少桥段在歌颂俄罗斯的美好,甚至怀念苏联时代的荣耀,都在所难免。
在硬盘里停留很久,趁晚上俩孩子在和妈妈在外面玩,一个人静静的看。
开始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原来需要组织一个特殊小分队占领科索沃的一个机场,以便为俄罗斯主力部队占领战略要地,不让北约维和部队一家控制科索沃。
1999年6月北约空袭南斯拉夫,也炸了中国领事馆,这一事件印象深刻。
其实了解了很多次波黑,塞尔维亚,科索沃的故事,总是忘记再次搞不明白。
巴尔干半岛从一战起就出名了……现在看来依然是火药桶。
前半段老百姓因为战争民不聊生,真是不知道明天是怎么样的。
不敢相信是现代社会。
宗教,民族的矛盾导致如此巴基斯坦何尝不是,叙利亚何尝不是。
战斗场面非常写实,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八个人对付百十来人,绰绰有余,要不是最后的迫击炮,更加强势。
烟鬼造型有特点,在我看来就是格瓦拉与萨达姆结合体。
最后男主活下来而且还与女主再次相逢,是个可接受的乐观结局。
俄罗斯中下层军官,真猛,做到了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将军也拼着老命坚持自己的决定,最后也证明他是对的,英国将军,克林顿都只能表示欢迎,来了个哑巴吃黄连。
小女孩的出现,我一直担心,为了她瞎逛,牺牲一个战士,还好,结果没有。
只是一个战争中孩子的代表,具有象征意义而已。
关于宗教有几个镜头,基督教牧师坚守信仰而被枪杀,两个不同民族战士一起祈祷的镜头挺震撼的。
作为非欧美的战争片,应该五星。
只不过电影的配音嗡嗡的有些回音,可是压片的失误吧。
在和平年代,看到同一地球另一侧的战火连天,有些感慨。
而如今全国战「疫情」,对我们来讲是无硝烟的战争。
这些天,陆续好多一线医护人员染病去世,也有其他人员劳累牺牲,也是与老天搏命。
每天早上看着100多的死亡数字,想想真是很可怕。
希望早日归于平静,回到正常生活。
2020-02-21 22:04 于疫情困宅中
我怎么感觉这片几年前就看过了?
几个人守着这一片阵地一直打到天亮没子弹!
还有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小女孩。
但我记得我看得结尾都死完了?
没有活着的。。。
是不是我看串了?
有知道的吗?
求大神科普下,谢谢!
字数不太够,我在拼凑点记忆,时间长了记不大清楚,片中我记得晚上还停战了一段时间!
对女的有几个镜头的特写。
1.ctm的战争2.战争中的爱情真tm感人3.影片细节拉满:①战友给戈利亚(之前牺牲的战友)在机场准备了钱(原以为他要私吞)②安德烈最后把戈利亚的牌子给战友③只有女主贾斯娜叫男主安德烈④恐怖分子让小男孩作前哨⑤逃跑的小女孩⑥指挥官下命令让部队停下来时欲言又止…… 总的来说,该片战争场面逼真毫无违和感,人性被暴露地撕裂惨绝人寰,战友间的友谊没有过分煽情更加显得战争的真实和残酷,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即使仅仅有手足之交却更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俄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终于在小分队准备自杀来殉职的千钧一发之际到达了机场…… 现在,该地区仍然处在战火的纷扰之下,那片土地上的人民仍身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单拿恐怖分子对待过路公交车的平民禽兽行径就足以看到这里毫无人权所言…… 再来看我们的国家,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巨狮。
我们的和平是多少人民战士用鲜血换来的?
还记得北纬三十度吗?
还记得上甘岭战役中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一天打退41次进攻歼敌280多人享年七十岁的奇迹吗?
还记得长津湖战役中有多少战士是冻死在雪地上的吗?
…… 感谢国家,感恩国家,因为有你做我们强大的后盾,我们的人民才能享受到如今美好的生活。
话不多说,望阿中哥继续努力,有我们与你同行,阿中哥NP!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战斗片。
背景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几个流落在南斯拉夫的俄罗斯前特种兵攒在一起,趁乱占领了科索沃的斯利季奇机场,等着第二天到达的俄罗斯维和部队来接收。
在此之前,他们八个人与科索沃的一帮子闹独立的土匪们打了一晚上,筋疲力尽,双方伤亡惨重。
终于守住了机场。
那场战争是一场地缘政治的游戏。
原南斯拉夫在动乱之时未能幸免,本来和睦相处的人民,就因为民族和宗教那点事,分了个七零八落,打了个昏天黑地。
各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美国希望把前苏联的各种残余赶紧清除干净;俄罗斯看着自己的斯拉夫人被欺负,无力回天却不甘心认怂;欧洲希望巴尔干这个被点着的火药桶赶紧平熄;塞尔维亚希望国家别灭亡了;阿尔巴尼亚巴不得赶快把科索沃归为己有。
如果不知道这些背景去看电影,就会越看越糊涂。
这个占领机场的行动确有其事。
百度上是这样记载的:“1999年6月,北约军队正沉浸在南联盟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并开始撤军的喜悦中。
此时的北约部队,早已得意洋洋地做好了占领南联盟地面设施的准备,而位于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更是北约部队的一大重要目标。
6月10日深夜,根据俄军总参谋部的命令,在波黑图兹拉执行维和任务的近卫空降第76师1个加强连约200名官兵,由扎瓦尔津中将率领,分乘15辆装甲车、30辆卡车及5辆乌阿斯牌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500公里急行军,于破晓时分抵达斯利季奇机场附近。
直到当日下午,北约才对俄军空降兵这一行动作出反应。
下午3时左右,英军弗里尔空降旅的先头部队才到达机场。
在这里,120多名英军士兵同200名俄军空降兵相持不下,他们被拒绝进入机场。
”而在此之前的那场夜战,不一定真的有过。
别管那么多,咱们看热闹看故事就好了。
这几个前特种兵,个个都是拼命三郎的角色,以八个人对付一百多个乌合之众,仍能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可谓身手了得。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小分队本身就是多民族组成的。
如他们自己所说,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塔塔尔人,还有两个塞尔维亚警察也参与其中。
单从信仰看,虽然没有明确其它几个人的宗教,至少是东正教或无神论者吧,但其中的那个塔塔尔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并且在战斗前,和那个有同样信仰的塞尔维亚警察共同祈祷真主。
从动机上看,那两个塞尔维亚警察是因为国恨家仇,亲人死于北约的轰炸,受人尊敬的老警长死于“科索沃解放军”的枪下,这仇恨使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中。
而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中,指挥员贝克授命于俄军,自然有政治目的。
他所招募的四个战士中,长期生活在塞尔维亚族群中,共同的民族情感,眼看着北约驱使下的“科索沃解放军”的残酷杀戮,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彰显出战斗民族的力量。
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沙塔耶夫解救贾斯娜,以及巴尔亚看到对方让一个小孩子来侦查时,说:“他们用孩子来侦查,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举动。
每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否则,他们的人生就结束了。
”共同的信念使他们八个人团结在一起。
而对方的阵营中,却是四分五裂彼此猜疑的。
拆弹专家巴尔亚看到法国制造的哑弹后说:“感谢法国人,他们并不是想要我们死,他们扔了一颗空的炸弹。
”一颗炸弹未炸虽然是个小概率的偶然事件,编导却用它来表现北约中各国的不同算计。
敌方的头目斯穆克是个嗜血的狂徒,不仅贩毒,还随意杀人。
他所谓为独立而战的口号,不过是他谋取利益的幌子。
在他劫持的人质中,有个牧师,对他说:“你相信真主,我们相信基督,让我们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吧。
”斯穆克则轻蔑的回答:“我应该尊重什么?
除了真主,没有上帝。
”最终杀害了牧师。
还有更恶劣的,北约和“科索沃解放军”之间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同盟关系。
影片中,那个代表北约的法国医生对斯穆克稍不恭敬,斯穆克立马就杀了他。
可是在塞族人这边,有另外的一个场面。
当普苏杰要杀死那个以前的同事现在的敌人时,老警长阻止他,说:“住手!
把枪放下。
我们不是土匪,我们有法律。
”普苏杰:“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
他们在合法杀我们吗?
你说的是什么法律?
”老警长:“但你无权决定他的生死。
”就这样,编导将观众追求道德正义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到塞族人这边了。
实际上,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各种杀戮随处可见,最恶劣的当然是北约的无差别轰炸,不知道摧毁了多少家庭。
其次,塞族与其它各族之间的残忍都是不相上下的。
当时我曾经看过一些录像,各方的杀人比赛令人发指。
影片中斯穆克割头的场面也曾经在那场战争中多次出现过。
事后,各方都拿这些杀害无辜平民的场面说事,以证明自己战争的正义和道德的高尚。
其实谁也不比谁好多少。
人一旦成了野兽,就比野兽还要坏。
当时的俄罗斯实际上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叶利钦的软骨病以及俄罗斯社会的衰败,没有可能去正面对抗强大的北约和美国。
影片中,塞族人说:“隐形战机每天都在袭击我们,我们相信你们,‘俄罗斯人是兄弟’。
可是俄罗斯却保持沉默,屁都不放。
”不是不想放,而是没屁放。
受尽屈辱之后,只好动点小心思,占领机场确实是一手妙棋,即取得了精神胜利,也安抚了一下塞族人那颗受伤的玻璃心。
时至今日,美国的各种欺凌使得国际战线逐渐明晰,俄罗斯在疗伤之后,渐渐恢复了元气。
咱们这里韬光了许多年,也苏醒了。
影片中,有一段值得思考的对话。
巴尔亚:“我想念苏联时期,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维拉:“苏联时代的你应该更年轻更瘦弱。
”巴尔亚:“也许。
我们希望能平静的活着。
”维拉:“是的。
”这也许是人们在以后很长时间中都会去思考去选择的问题。
你到底要什么?
你到底要舍弃什么?
追求自由很好,但是没有脱离时代的自由。
如果你说:我为了下一代的自由,宁可现在做出牺牲,那么好吧,看看影片中的那些受苦的人们吧。
他们缺吃少穿,他们生死不定,他们忍受屈辱和杀戮,他们没有平静的生活。
即便如此,他们下一代也未必能享受到那种理想化的绝对的自由,那种“自由”只能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你越向它走去,它离你越远。
影片拍摄的很好,展现了现代战斗的真实场面。
构图、光线和镜头调度都很到位。
汽车在塞尔维亚山路上行走的景色美极了。
夜战的场面表现的尤其出色。
镜头在时间线上前后交叉也很新颖。
结尾更是很好,留出小小的悬念。
在情节上尚有些小瑕疵。
如俄军车队的行动中途被命令停止,后又开始推进,这其中的过程交代的不太清楚。
影片出品方有二十世纪福克斯,挺奇怪的。
怎么不考虑政治正确啦?
本人评分:7.5。
大玩家在主导游戏规则。
看,炸弹都来庆祝我儿子的出生了!
在北约对南联盟的首次轰炸中,许多妇女和儿童被害。
生活没教会你点什么吗?
走私香烟,坐牢5到7年。
贿赂警察,坐牢3到5年。
辞职就能治愈战争创伤吗?
真是个奇特的国家。
别人在轰炸他们,他们还在唱歌。
这里到处是疯子,跟国籍无关。
感谢法国人,他们扔了个空炸弹。
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
他们在合法地屠杀我们吗?
你无法收买我,也无法击垮我,你只能杀了我!
你代表合法的政府?
你只是个普通的罪犯!
别在油车的边上抽烟。
他们居然让孩子来侦察……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行为。
每一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
要么像臭鼬一样醉生梦死,要么被子弹击中头部。
战争总是让人崩溃。
这将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战斗——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并肩作战。
他70岁了,还像袋鼠一样活蹦乱跳。
我们就像一支国际球队。
“立刻停止在科索沃的俄军车队的行动!
”“我永远不会执行这个懦弱的命令!
”2003年,俄罗斯维和部队离开了科索沃。
一年后,分裂分子又开始攻击塞尔维亚。
2008年,科索沃进入动荡的状态。
科索沃对塞尔维亚的攻击一直持续到今天。
电影本身我有点欣赏无能,但是科索沃战争背后西方一系列做法真像一面镜子。
高潮战斗部分拍的很棒,地雷迫击炮狙击AK机枪,枪枪见血贴近实战。前面铺垫部分过于冗长,其实可以剪辑得再精炼些,塞尔维亚警察加入是政治需求,还的给女猪脚塑造形象的时间,整部电影就显得拖沓了。欢迎加我微信pmyx2015,交流分享优秀电影。
看着挺爽,但是,战争片烘托爱情难道真的只有双方奔赴然后必噶一个或者受伤的套路了吗
这毒瘤配音毁我观影体验。
很厉害的电影!就是觉得人类太愚蠢!尤其因为信仰而产生的种族灭绝!
8/10.1999年6月,一支俄罗斯特种部队小分队被派到科索沃的普里什蒂纳机场,为了后续俄罗斯维和部队的到来,他们必须清除机场内的当地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的部队。他们只有七个人,却必须面对100多敌人。因为以少对多,战斗异常的激烈残酷。我同情塞尔维亚人,因为北约的持续轰炸,因为自己的国防能力太弱,他们的国家不得不面对四分五裂的情况,也因为现在中国国防能力的强大而庆幸。我觉得在这种战争片类型中不能只有好莱坞的叙事,俄罗斯出品的战争片也一样好看,比如本片。最后还有埃米尔库里图斯卡的惊喜客串。
本质俄罗斯统战片😑三条线,塞尔维亚负责的部分最好看,毕竟战争伤痛至今未愈,人性拷问不深刻但真实,人物结局惨烈又悲壮😭;雇佣军线是传统无援小队困守模式,模板一样的剧情;俄军线属于背景板,顺便对抗一下政府和西方,调动下民族情绪,以解救者的姿态向塞示好,表示我们同宗同源心连心😓音乐和音效赞,开始轰炸时氛围渲染得特别压抑。战争片里不算血腥,甚至可以说温和。文戏并不长,重新剪辑多点南/塞视角的内容加到三个小时都没问题。
配音真是不能忍,俄罗斯是没人了吗 还是这配音的饿得不行了?不管男女,都配要死不活有气无力的音
无看
很俄罗斯视角的战争片。巴尔干地区真是火药桶……塞尔维亚万千少女之梦Milos还行,老库最后出镜也是666女主不知道是来干啥的,个人认为全片最美是乌兹别克女狙击手。虽然比起俄罗斯电影我更爱俄剧,但很吃他们硬核拍戏这一套(动不动就斩首拿人头还是有点可怕)。我的立场很简单,就看看是哪国炸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吧???
这不是战争片。苏联的失败是一切苦难之源,俄罗斯人不能假装和自己无关!
近年最亮眼战争片。
毛子的电影看不成。价值观有严重问题,纪念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俄罗斯行使否决权,不要脸
以波黑战争俄罗斯军队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事件为背景,虽然虚构了情节,但战斗场面拍得还不错,特别是一些战术布置表现得不错。
半夜三点看的,用来抑制脱离实际的幻想,比较真实地还原了真实战场,红与黄,是血与火的颜色,拿出战争的血与火的勇气,在生活中也能所向披靡。
军事演习般的战争片,以少胜多堡垒攻防战,各式武器各种战术轮番上阵,还挺好看的。俄罗斯人拍起战争场面还是很专业的。。政治立场就不细究了,终究还是站在俄罗斯一方来看科索沃问题,阿族被脸谱化得有点严重。
最后30分钟战斗场面精彩,但感觉可以拍的更硬核一点,比如删掉女主的戏份和感情戏。
基于历史真实事件改编,强化了英雄主义,大斯拉夫主义以及美好的爱情—-女主角的胸真大,美!
冗长了
电影其实很劲爆,但是总觉得不知道讲啥。。。。可能是敌我不够分明。。。。。看了一半,删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