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欣赏《观音山》的姿态,不折不扣的一部文艺片,却用上了商业片的包装手法,抢票房、有骨气。
然而欣赏归欣赏,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电影的一些处理手法,比如让张艾嘉跟师父对话,大谈无生无死之类;叫范冰冰总结陈词,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一朋友直截了当下了个结论,他认为就这些总结陈词而言,《观音山》并没有比《非诚勿扰2》的人生追悼会高明出多少。
不是么,一部电影允许说教,但说教不能让人出戏,不能代替观众说话,更不能自护其短独立成章。
杨德昌的说教之所以不让人反感,那是因为电影人物全都一个调调,你来我往、答疑解惑,从而保证了情感真挚、自然通透。
可在《观音山》这边,人物是失语者多,不大可能表达自如,喧嚣吵闹无非就是发生在酒吧而已。
突然把他们拔到一定高度,丢出总结概括的结论,终归还是跳了一点,或者说,太露骨。
既然你要在结尾留白放空山,索性不如让人物再沉默点,含蓄到底。
这心,不一定要自己露出来。
总体说来,《观音山》软件上可以优化改进,但在硬件上,它问题不大。
精心挑选的扒火车和修寺庙,融入了独特的人生体验,确实可以选为年度打动人心的影像片段。
尽管手持摄影晃得一干人头晕恶心,然而这也成为了它的风格特征。
抖动也好、慌乱也罢,总之贴近现实,紧跟人物,加上配乐营造出来的迷失虚无,一部电影的感觉和味道就出来了。
这是一部讲述残缺与破碎的电影,正如国人总是历经苦难,不断失去却又不断忘记。
物质可以填补,但精神难题不好解决。
《观音山》有中年一代又有年轻一代,与其说是边缘,不如说是普通人。
你说它太悲观,好像也不尽然。
试问当内部矛盾频发,四处可见飞涨,有几个人会说国人生活幸福,不说别的,学乖了的主旋律电影都不敢这样拍。
面对当下社会,中国电影出现了缺失。
银幕上缺乏相应题材,一边是政策电影的假大空,一边是都会题材的矫揉造作,反正都不对味。
《观音山》则是在拍人,拍个体,由具体的生命个体入手,去体察国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问题。
它可能无法成为一部经典,然而它出现了,并且是重要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一部电影的力量总是有限,但这个绝不应成为批评它的理由。
如果你能感受到从绝望到超脱的那颗心,那么《观音山》就已经走到你的生命当中。
由于体制限定和审查束缚,现在的国产电影很难出现“尖锐物”的电影,好似一支箭或者一把尖刀,锋利无比,直中要害。
因而,在《观音山》中,不断有铁轨出现,加上索道和公路,人物就沿着既定路线走下去,这无异于宣告了一个群体的无奈处境。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偶然,算上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他们的众多作品也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
没有激烈抗争,只有沿途寻找、沿江而上,独自走下去。
如果考虑到第六代的不再遁地,当禁片不再成为一个招牌或者噱头,中国导演们也看清了形势,要生存也要票房,那他们就必须按照已经定好的规则路线来走,否则插翅也难飞。
至于走到哪,走到上海还是走到南京,走到成都还是走到观音山,那就要看个人脚力了。
只是现在的导演,好些还要自己跑出来说。
电影里,借人物之口;电影外,学了吆喝一套,这个我是真的不喜欢。
因为露骨的东西,中国最不缺。
至于露心,那才真叫一个难。
【羊城晚报】
在那些迷惘的,昏暗的,混乱的,嘈杂的人事场景后面,是幽凉的,安静的,烟蓝色的,无力感。
年轻人在城市中失去方向。
“这城市这么大,我们算什么呢?
”少年在爱情前失去信仰,不知道该拥有什么之后,才能去追心爱的姑娘。
中年人在生活中失去尊严,变成无钱无权的窝囊废,或者忍不住打老婆的酒鬼。
老年丧子的人,失去对人世间的留恋,和熬战孤独的勇气。
何况还有天灾,仿佛在嘲笑生命脆弱渺小。
也许生命中少有的亮色,就是在穿越黑暗山洞的间隙,抬头呼吸迎面而来的,宛若天赐的阳光。
这部电影到底好看在哪里?
各位打四星五星的给我说说。
什么叫寻死,张艾嘉的行为就是;什么是寻活,李导演片子剪到最后不知所云让我在电影院里昏昏欲睡打了几十个哈欠就是。
当范冰冰和陈柏霖寻死寻活,我哈欠打得泪流满面。
本想买票看一部小清新电影,搞了半天是部风景不错的怪胎火车片,用“用力过度”也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
你若孤独不如好好叙事,小清新只是修炼等级不够,不至于想让人离开戏院时叫“回水”;拍偏掉画面晃抖故事支离破碎,冷不丁冒出一个又一个勉强支撑剧情的人物,我想对不起的是每个对国产电影给予希望的观众。
刚才看了《观音山》,前半部分是青春残酷物语,极有质感,后半段渐渐落实到一个丧子的中年女人身上,整个调子从激扬到凄凉,凄凉中有温暖。
我比较希望一直延续暴烈青春那条线,顶到最后。
范冰冰用啤酒瓶爆头,血吻一个女生的场面实在太给力,场内有人低呼:“范爷威武!
”看《观音山》,火车在山洞之间穿梭,从过度的黑暗到过度的曝光,犹如阴阳两界。
满山的水气,山岚飘移。
山上有一座地震毁掉的观音庙,萍水相逢却犹如血亲的人们,重新兴建那座小庙,其实也是重建内心的情感和秩序,了结前缘。
张艾嘉搂住范冰冰,犹如母女一般入眠,在那个瞬间,不知为何,我泪流满面。
《观音山》张艾嘉演得真好。
在成都市井中,范冰冰像一个外来者,陈柏霖像一个外来者,张艾嘉混同众生,就安住在那里,波澜不惊。
她给了这部电影人世的底子。
范冰冰是底色上的繁花,她是那层厚重的底色。
两个女人的命运最终叠加在一起,互为表里。
影片介于真实与不真实之间,那种恍惚其实挺动人的。
只是好多地方不懂留白,过于直接。
感觉是范冰冰演技最好的表现了,李玉是真的懂她的美。
只是一张脸无妆也艳绝,这高级的隔离感,哪里像个混迹人海混混沌沌的小镇摇滚少女,天生丽质也是瓶颈。
一部电影,很多人看到了半熟的残酷青春,坍塌的信仰和重建,甚至还有关于生死得失的禅理。
然而看到最后觉得它讲的始终还是人的孤独感。
虽然范冰冰在结尾很文艺的拗了一句台词“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但事实相反。
人生而孤独,谁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陪伴不是永久的,有相聚自有离去,你只能解脱自己。
认清本身的孤独,并最终和孤独融为一体,是我们最终都会抵达的方向。
中国没有成型的艺术院线,所以拍艺术片如果不想成为纯粹的艺术殉道者,就只能一方面苦大仇深地去国外电影节走红毯,一方面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迎合内地电影观众,然后经历鲜花与烂番茄的冰火两重天,《观音山》也不能免俗。
范冰冰藉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她在片中舌吻同性的情节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炒作点,以至于看电影之前我还以为这一部女版的《蓝宇》。
这如同让一个良家少妇要打扮成风尘女色诱观众一样,我觉得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
其实《观音山》的戏核是在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的身上,而对范冰冰角色的突出导致了影片在视角和着力点上的顾此失彼,这是挺遗憾的一件事。
这也许不是创作者的错,只能归咎于在中国电影畸形的市场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的艺术电影只能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像鸡毛一样飞着。
《观音山》是一部走心的电影,而且走得很沉重,这种沉重跟《唐山大地震》那样的泪弹不一样,它始终不给你宣泄情感的机会,自始至终,沉重得令人绝望。
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
这如同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沦落于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希望破灭而已。
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
”而这是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
江南、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
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
在火柴与天堂之间,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
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观音山》是导演李玉与范冰冰的第二次合作,第一部是因涉嫌色情而遭禁映的《苹果》,而《观音山》暗含的反社会的阴暗基调比《苹果》更甚。
范冰冰其实一直是个很努力的演员,她的努力缘于不甘心做花瓶的企图,所以她顶着偶像明星的光环却几次出现在文艺片制作中。
其实在《观音山》中范冰冰的角色虽然戏份重,但人物刻画并不出色,基本都是外在属性的展现,而且她搭救肥皂和劝诫酗酒的父亲两个展现个性的重场戏都是采用自残的方式,在叙事上显得很重复。
相比之下张艾嘉的角色则有着更加完整的性格命运展现,张艾嘉在表演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力,尽量在外形和心理上去接近这个与自己生活很有距离的内地落魄戏曲演员的角色。
但即使是一个执着的母亲,已经历经一年的伤痛对其身心的杀伤力到底能否达到影片所预期和展现的摧毁程度,这是让我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如果确实有,则剧力还显不足。
于是影片最终走进了我的心里,但人物并没有真正打动我。
而且让我遗憾的一点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依旧看不到正常状态下生存的中国人。
现在内地现代题材中的电影人物,不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光正,就是都市时尚剧中如打了鸡血般的红男绿女,而文艺片中则充斥着被社会边缘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峡好人》中那样走下银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矫饰不伪善不装逼的人物,我好久没有见到了。
《观音山》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李玉对影片场面调度的想象力,全片基本上采用手持摄影,而摄影机和演员精到的走位让影片在狂放的风格下体现出准确的镜头表意系统,例如三个年轻人到常月琴家租房子时镜头中所带出的那种局促和压迫感,更能让观众在感官上体会到剧中人的隔膜和心理不适。
但影片让我觉得有点崩溃的在于其被刻意拔高的精英姿态和悲悯情怀,过分执着于贩卖所谓的禅意和哲理,而且最后的收官阶段只能用大段的论道式对话来解释关于生死的主题。
创作者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是好的,但这种欲望应该隐藏在镜头背后,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直白地借人物之口加诸观众。
对于文艺片观众来说,电影只是思考的载体而不是思考的结果,适当的留白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给自己藏拙,即使是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这样的大师,也没有直接在电影里跟观众讨论人生哲学的。
【南方都市报】
我认为,《观音山》是一部非常绝望的影片。
至少在看完之后的半个小时,我仍旧沉浸在绝望当中。
观音菩萨是我们最熟知的一位神仙,他(她)管的事情非常多。
生娃、发达、平安……就跟中国人所信仰的任何一位神仙一样,他几乎是万能的。
小时候下大雨,我种的花儿在外面,怕它被“雨打风吹去”,于是在被窝里求观音菩萨,要保佑我的小花儿平安。
第二天大清早就跑出去看,发现果然安然无恙,于是对观音的崇敬又多了一份。
我相信很多人都干过类似的事,只是愿望不太一样而已,把“保佑小花儿平安”换成“保佑升官发财”、“早生贵子”就行了。
四川的观音山上有一座观音庙,这座庙在汶川地震中土崩石塌了。
菩萨倒了,碎了。
但却没什么人想起来去重建一座,除了一个老师傅。
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比如将师父真身摆在家里,或者谈论“无生无死”。
但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观音菩萨或其他任何菩萨,不过是有需要的时候随便抓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跟信仰毫无干系。
本身就不存在信仰,因此谈不上毁坏,也就没有什么重建。
是寻找。
这部电影当然不是青春片。
李玉被称为女版姜文,也同姜文一样野心勃勃,期望在一部电影中承载很多东西。
冰冰范饰演的南风和张艾嘉饰演的常老师,都对命运有怨念,但反抗的方式完全不同。
虽然说冰冰范是一位很努力的女演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她还是花瓶级别。
虽然这部电影比她之前的已经好了很多,可是片中的表演仍旧觉得外在,不够投入,总有扭捏之感。
张艾嘉的表演则完全不同。
生活本来很幸福的女人,生活很有品位,即便在被灾难摧毁之后,还是很有品位的。
如果之前说张艾嘉一个喝水的动作都叫气质,那么,这次的张艾嘉,一次吸烟的嘴角就叫沧桑。
南风很年轻,对于年轻人而言,没办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
所以在南风的两场重头戏中,一是帮肥皂出头,一是让父亲戒酒,她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发泄不满,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
即便在看到丁波(陈柏霖饰)跟其他姑娘乱搞而伤心的时候,也是选择离开,而不是去直接面对。
这些都是影片中的青春片元素。
不论是对父亲不满的丁波,还是家庭富裕却缺少关爱的肥皂,都是缺爱的年轻人。
这几个年轻人用厮混在一起的方式放抗缺爱的现实。
其实就是逃避,当一个人没有办法为当前的困境去做点什么的时候,逃避是非常本能的选择。
年轻人尤甚。
但是常月琴却不太一样。
她刚刚出现时,不愿意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不愿意做死亡确认。
然后是她一个人到事故车中抽烟、伤心。
还有儿子的房间不让被人进去、不接受儿子前女友的纪念。
这不仅是逃避,是压根就不承认在逃避。
如果说逃避是一种病的话,常月琴病得比他们三个严重得多。
这个故事前面的90%其实都很老套,无非是年轻人的青春期躁动遇到老年人的死灰绝望,年轻人毫无理由的希望和激情感染了老年人,生命进入第二春,结局皆大欢喜。
从一开始的抵触到理解到接纳……这样的情节发展完全可以预测。
但影片的最后10%才是精华所在。
这部影片的摄影很有特点,喜欢用大光圈,虚化背景,将镜头赤裸裸地对着人物。
但却以一种含情脉脉地姿态介入。
比如在事故车中的一场戏,常月琴抽着烟,打开车载录音机,出来了许巍的《蓝莲花》……她将手伸向破碎的车窗玻璃,然后镜头往外移,一点点地扫过那块碎片,触目惊心的血迹、丑陋的裂痕……这种非常缓慢的移动积蓄了丰富的感情。
像这一场景般,影片没有用对话、人物表演来积蓄感情,而是用摄影镜头。
因此,这种感情是含蓄的,并且很压抑,无法释放。
而影片最后那段,就是感情的最终崩塌。
常月琴与修庙师傅的一段对话意味深长。
她说因为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了,之前有的一切都没了,这种不确定让人极为恐慌和无措。
尤其是死。
不管是儿子的死,还是自己的死,都不会有预告,并且是人生中最大的谜团。
因为不知道死之后是什么样子,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怕。
师傅说,你还没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那么,他是怎么达到“无生无死”的呢?
首先,相信死之后的世界是极乐而没有痛苦的,这消除了对死的恐惧。
然后,死是“早晚的事”,意思是,死是一定会发生的。
如果一件事,它注定要发生,并且,这是一件好事,还有什么好怕呢?
我不知道常月琴是怎么体会的。
她是否找到了信仰?
她说,在一起是永远的,孤独是不是永远的。
但她还说,人不应该永远孤独。
她最后的选择,可以这样解释:对于她而言,没有儿子的人世是孤独的,因此,选择死,去到儿子的世界,便能永远在一起。
这是对现世的彻底否定。
孤独的确不是永远的,如果你选择死的话。
但对于每一个不打算选择死的人而言,孤独是永远的。
这就是我感到绝望的原因。
如果这就是信仰的话,我宁愿不要。
我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死之后是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有天堂这种东西。
我还没有好好考虑过死这个问题。
但我知道人世的无常和孤独的永恒。
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愿意放弃这个世界,放弃生命。
即便孤独是永远的,跟这永远的孤独做伴,生命才不会至于那么浅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隧道口的那团光,随着列车轰隆隆的开远,那团光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小。
对于年轻人而言,孤独还很长。
尽管中国文艺片在这些年来呈现一片勃然景象,但多半不是卖弄情欲,便是过分戏剧化,真能探触出问题核心者并不多见,一直保持低调姿态的李玉可谓个中翘楚。
多年前那部《苹果》激情四射、引人非议,这次的《观音山》便冷静沉重得多。
李玉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很饱满,她不拘泥于剧本,而是着力捕捉人物的真实性,尤其是女性角色,再由人物内而外拓展剧本的核心思想,舍弃戏剧性的情节,尊重剧中人的世故、持重和无奈,让他们默默地消化情感的苦果。
「自由的向往」 在很多人眼中,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才是片中的主角,因为这个角色的以静制动,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直接影响了影片的走向。
常月琴的潦倒晚景和三个年轻人的青春叛逆恰成对比,她失去的岁月,丧夫丧子及工作的失败,似乎都可以在同一屋檐下的三人中得到补偿。
而她的人生经历、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左右着年轻人的感知。
两者是相互牵引又相互影响的作用关系。
起初,常月琴甘心安身终老在这个充满伤感的空屋中,外在世界的一切对她来讲都已经不复存在。
家是最能反映人物内心的映射,“囚禁”在这个破败萧条的家中顾影自怜,同时也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失去了“自由”,这里提及的“自由”不过是主观的情感意向而已,这个人被社会宣告失踪,却在后半段的观音山中找寻到自我。
她一直保留着儿子车祸时那辆近乎报废的车,还经常躲在车里听那首出事时播放的歌曲《蓝莲花》,每到音质损坏的那一音节她便抽泣失声。
我们知道这是她思念儿子的一种方式。
莲花之于观音,《蓝莲花》也之于《观音山》 — 许巍的《蓝莲花》已经被无数电影用的烂俗。
但是在本片中,它的歌词却更能贴近主题 —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地瞬间/才发现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
”正如歌词所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自由就在我们心中,一旦参透这些,自由的世界就是脚下的路。
长年来消极的情绪积淀带来的阴影纵然无法驱除她心中的创伤,放不过她残留的生命。
常月琴最后消失在观音山中,也许是跳下了山崖,也许是归隐在山林中。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获得了解脱。
如果说常月琴的第一次自杀是因为“孤独不是永远”的消极,那么第二次消失则是因为“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超脱。
虽然在年轻人的热情感召下已经变得乐观,但乐观过后仍是孤独,她在心满意足之时熄灭自我,参透了和尚口中所谓“无生无死”对自己的人生定义:物质家园已经无法重建,只得寻求精神家园的重修。
去极乐世界还是藏于观音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种重修的结果都可视为“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自由”境界。
生命就是这样,同样是被囚禁,生和死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片中的三位年轻人同样向往“自由”,但他们在影片前半段给予自由另外一种定义。
离家出走对他们而言只限于身体上的自由,他们的心灵仍然是被禁锢的。
因为自由无止境,所以逃往无尽头。
无论如何逃亡,却依然逃不出自己的内心。
常月琴的超脱,彻底改变了三位年轻人对“生命”与“自由”的重新认知 — 尾声处,三人再次搭乘火车启程,他们脸上泛现的是一股对生命的反思和微少却存在着的自由向往,我们能够看出,他们的人生也踏上了新的历程。
加谬说过,“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正是人们有了这种不断的自我追问,才开始更加厌倦自己的生活状态,背叛自己的生活和阶层,追寻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状态。
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在意、需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生命的自由和生活的尊严。
「精神的重建」 影片伊始,随着丁波母亲遗像的撤下,我们了解到他父亲娶了一个和儿子年龄相仿的女子,父子之间矛盾出现;南风的父亲常年酗酒,冷漠妻女,在病倒后才回到母亲身边。
但女儿依然不能原谅父亲;常月琴丧夫丧子,孤独终老,与死去的儿子相比,眼前三个年轻人却是如此虚度光阴。
无论是亲近还是陌路的两代人,他们都缺少沟通,存在隔阂。
但他们却又在无形之中微妙地融合在一起,毕竟都是心灵受伤者,需要彼此的慰藉。
肥皂虽体型庞大,但内心却很脆弱,没有女人喜欢他,被人抢了钱还要女人帮着出头。
他唯一的精神偶像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但是随着偶像的坍塌,他的精神世界也几近垮台。
偶像在片中以符号化的形象过场,片名出现时定格的猫王照片,KTV里南风T恤上的梦露,肥皂T恤上的杰克逊以及那句“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
偶像已死,它们变为图腾成为一种符号化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前进的道路,虽已消亡,但它们已经变得更加神圣了,它们与观音庙里师傅的真身一样,也是一种“精神重建”的表达。
片中有许多破落衰败的景致(地震、观音庙、杰克逊去世、车祸遗留下的报废汽车)都是一种“心灵创伤”的隐喻符号,充斥着人们对旧时代的眷恋和惋惜,也对其脱胎换骨的“重建家园”寄予希冀(修葺观音庙、杰克逊T恤、焕然一新的车、重拾希望)。
《观音山》具有李玉导演一贯游移于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的特质,再加之比《苹果》更频繁的虚焦更加突出了片中人物的迷失与不确定。
影片着力表现人与现实的不断对弈,后重新界定人生观的问题。
但仍有一些延伸的庞杂枝节无法一言蔽之,就像片中交叉的铁轨和疾速行使的火车,飞泻千丈的瀑布和湍急奔腾的溪流,都是人生路上的未知、流逝和变幻莫测,但静止时一切都已改观。
by 2011.03.05 【新浪潮.精品】2011/4期 Esse童鞋对本文有很大的的帮助
【1】闹哪能啊?
哪能随便自由浪漫啊?
陈柏霖说他爸讲了,男人一定要拥有很多东西之后,才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 。
范冰冰说不,你什么都没有也可以拥有你想要的 。
陈柏霖说因为你不是男人。
范冰冰说因为你不是女人。
如果本片想要探讨的真如画面所呈现的那般复杂,这段台词倒是极大败笔,因为,哪怕是女人,在这残酷世道出来混,也很可能逐渐会有和陈柏霖他爹地一样的想法。
他爹地不上进,妻子病重就只能四处下跪。
女人们不抓牢不拥有,别人给你的Fucking Money Fucking Love Fucking Happiness,都可能瞬间消失。
中年妇女张艾嘉应是这样努力抓牢的女人吧。
她有丈夫,儿子,深爱的京剧艺术。
但当她觉得她已经做了很多,拥有过很多的时候,某天,儿子老公LoveHappiness还是莫名失去了。
她生生地疑惑了,怎么就这么样就没了呢?
我找谁要去呢?
为什么呢???
这就深了,这不是男人女人的生存问题了,这是人类和更高层旨意的交流层面。
这就需要感谢国家了。
或者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命,罢了。
该不该信命,这是一个很Serious的Question.我们都曾恐惧于失去,于是开始变得强大,去拥有,抢夺,但命运还是会让你在瞬间失去,我们又立即被打回原形。
那我们该不该孜孜以求?
该不该强大,该不该武装,该不该拥有?
还是,仅仅是,于观音山修建一座庙宇去拯救心灵与信仰的荒芜,做到无生无死,无欲无求,才可得解脱。
(片子到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
我倒觉得是有意为之,因为这世界没法解释的事儿太多了,你问导演,导演也不知道啊。
问上面?
儿子死了,张艾嘉为啥迟迟不办死亡手续?
她难道不想知道这是为啥啊??
许巍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片儿中张艾嘉的儿子听着这歌归去了,后来许巍爬山喝茶平和了。
闹哪能啊?
哪能随便自由浪漫啊?
你们能不能收拾收拾你们的自由浪漫啊???
……张艾嘉对儿子女友哭喊。
)【2】你们这些唯心主义者实在是太不上进了老这么消极怎么超英赶美呢?
好吧,那么抛却信仰和所谓的命运捉弄的可能,俺们回到唯物主义的世界中回到“一无所有”,和“拥有”之间的命题上来。
说“你什么都没有也可以拥有你想要的”的范冰冰,或许正因为也认可“男人一定要拥有很多东西之后,才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 。
”的女性版,即,“女人一定要拥有很多东西之后,才能拥有他喜欢的男人 。
”所以争分夺秒地强大着,并顺便告知对方“一无所有也可”?
于是可以推断出,在这个信仰缺失,物质至上的世界,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都认为自己必须要拥有许多东西之后,才能拯救哪怕一无所有的他/她。
于是,为了一无所有的她、他,请努力,向钱向钱向钱!
结论是:无信仰,原来是可以使人类变得异常上进,促进优胜劣汰以及物种进化的,达尔文听到,都会从地底下钻出来狂笑,然后再笑死回去。
原来无信仰世界才是励志帝。
【3】散场时,和朋友说,这片是有中国特色的残酷青春物语。
上一辈(以张艾嘉为代表)带来了中国特色。
仨孩子演绎着残酷青春。
青春本不残酷,但和中国特色四个字放在一起,就异常残酷起来。
【4】韩寒才是点题帝《辞》看着 来了 夜行的列车搭上 或迎向 孤独么 或是疯了热血 洒哪里 青春都会落幕来吧 洒这里 反正一起上路就像 花辞树 总是留不住他懂 或不懂 反正 我不从你懂 你必须懂 否则 我该何从热血 都洒在青春里和你 一起涂地可惜 我总会冷下去问你 留或离去就像 花辞树 总是留不住
(以下文字将会涉及剧情,慎看!
)准确的说,我给《观音山》的评分是3星半。
直到肥皂喊出那句“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
”我才搞明白这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观音庙早就毁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
这种场面与其说有些荒凉,更不如说有些可怖。
电影中有种方法叫以场景展示人物内心,比如主人公的家,基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形象化展示。
干净整洁的卧室,就说明这个人内心也是很规律且安静的。
杂乱不堪则是反例。
杀人狂的家却满是布娃娃,也就暗示他内心还是个小孩子。
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东西,其实说出来也很通俗。
在本片中,观音山及观音庙也同样是角色内心的一种形象化暗示。
在这里,则指的是信仰,或是寄托之类的。
以庙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当不过,本就是宗教信仰相关的东西。
庙毁了,佛像没了,几个主人公也都跟没魂一样,迷茫的混在这世上。
到了后半段,开始捐钱建庙,为菩萨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树起希望。
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无生无死了。
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也敢爱在一起了。
大概,这就是导演在影片深处想说的一些事情吧。
所以说李玉的野心极大,一个看似迷茫青春的故事,却放了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在其中。
我们总说自己现在是活在一个信仰崩溃的时代,又何止年轻人,所有人都活得无依无靠。
不光是物质上,更是心中的虚无感。
所以本片敢于把信仰和生死之类的话题拿出来说,确实需要十足勇气。
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的,影片讲得也过于概念化,尤其最后,只是靠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解释一些,好像“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难免显得轻了。
导演说自己喜欢金基德,我觉得很实在,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当然,跳开上面所说的形而上的话题,只是单纯的将影片看成一部描写城市青年迷茫生活的电影也没什么问题。
三个角色确实各自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现象,几个角色各有各自的问题。
南风最大的问题是她始终没有一段靠得住的爱情,丁波对自己的感情也一直若即若离。
丁波则纠结在事业与父亲之间,如何摆脱父亲失败的阴影,成为一个能担当起爱情的男人。
同样,常玉琴与肥皂也都各有各的困惑,几个困扰又孤独的个体,很自然就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并彼此疗伤。
不过,在《观音山》里,有个名字必须要注意,就是曾剑。
娄烨的老搭档,《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剪辑加摄影,《夏宫》与《苹果》的剪辑。
这回则是《观音山》的摄影加剪辑,几乎所有人都在拿《观音山》与《春晚》做比,因为没法不比,摄影、剪辑、配乐都来自同一个团队,影像风格难免相似,都是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也都有大段的抒情段落。
手持带来的是真实感,也正好应和了影片焦躁和不安的主题。
曾剑的特点是喜欢虚化环境,将观众的视觉重心集中在人物身上。
这是与贾樟柯之类的第六代完全相反的一种处理方式,贾樟柯他们更喜欢把人物放在环境中,大全景、远景的长镜头随处都是。
这里没有孰优孰劣,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对应的影像风格。
对人物的关注正好与娄烨的电影风格相符,他一直是一个个人情绪的导演,即使他执导了夏宫这种很话题性的电影,视点却依然集中在个体上,他关注的是单个人的情绪。
所以当这种影像风格移植到《观音山》,影片也很明显的变成了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全片显现大量抒情的段落。
于是,在这部情绪化的电影里,如何将片中角色的情绪有效传达给观众,显然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李玉和曾剑合作做这么一部情绪化的电影,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印象中李玉一直是个写实型的导演,纪录片出道,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与边缘人物,与娄烨的风花雪月,你情我爱的个人情绪电影完全不同。
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总存在过于符号化的人物,片中人物的感情人为痕迹很重,人物行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
回到《观音山》,有些遗憾的是张艾嘉,起码在这部影片,她真的不如范冰冰的表现。
张艾嘉的常月琴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丧子之痛没问题,痛苦的情绪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她的情绪很难传达并感染观众。
比如在儿子损毁的车中痛哭一场,由于之前完全没有足够情绪铺垫,角色在片中哭得死去活来,观众却很难被打动。
之后学生送蛋糕一场更是尴尬之极。
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实应该为观众所认同。
电影中的情绪,犹如吹起的气球,在最鼓胀的时候爆掉,才会收获最明显的效果。
有个例子,就是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片中的杨贵媚同样对着镜头哭了几分钟,而且是一个长镜头,一直哭一直哭。
这个镜头不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打动了许多人,并被不少人选作经典场景。
同样是痛哭,她的痛哭就很感人,这是因为之前的情节铺垫的到位,观众已经认同了角色的情感。
而张艾嘉这个半路生插进来的角色,没多久就开始痛哭,则很难打动观众,此类情绪断裂的段落还有几处,这样的处理也无疑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至于原因,你可以归咎为剧作的情节不当,更多的,则是导演对此类情绪化电影的经验不足。
范冰冰在片中的表演确实很令人惊讶。
虽然不是范冰冰黑,不过始终不是很喜欢她的表演,尤其在《麦田》里的念白,生硬且干瘪。
但在这部《观音山》,范冰冰绝对是最亮眼的演员,她演出了一股子狠劲,这是与这部情绪化电影最搭调的一个角色了。
在其他的段落,也有很多闪光的细节,包括第一次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场,几处对白和表演更像是即兴发挥出来的,很有生活的味道。
汶川地震那段应该是片中最震撼的一段,果然来自生活的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
不过,这也是片中最怪的一段,很意外导演为什么要把这场戏加在这部电影里。
是想将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广一些么。
始终觉得这段处理得太实了,一个很抒情的东西,太真实了,反而会破坏电影的气氛。
就像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中,那才是神来之笔,生与死并不重要,导演故意留了个悬念给观众,也留了些思考给几个角色,并引出他们最后一场在火车上的若有所思。
虽然标题叫信仰的重建,却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绝望的电影,到最后一刻,影片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希望,哪怕是有了爱。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片中一共有三场在火车上的戏,前两场都是意气风发,大吼着进隧道,又大吼着出了隧道,前方是越来越明亮。
而到了结尾,几个人都没精打采的倚在车上。
观众看到的是隧道的光越来越远,人物逐渐被湮没在黑暗中,然后影片戛然而止,其中的情绪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只是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罢了。
最难忘的依然是Peyman Yazdanian的配乐,非常喜欢他音乐中传递出的那种虚无感。
················附上两点:1、范冰冰饰演的南风为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她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吓死别人。
无论是啤酒瓶砸脑袋强吻女流氓,还是爆饮白酒力挫她亲爹,再有卧轨试胆量惊煞陈柏霖。
无一不是以摧残自己达到击垮别人的目的。
2、张艾嘉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
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也正好应和了之前所说的信仰论。
【18. 30/3 7:00PM 文化中心大劇院】
陈柏霖还不如陈寒柏的演技好。剧本写得太乱,这是李玉的责任。构思模糊,玩文艺玩糟了。只有张艾嘉撑着这个戏。
该得影后的应该是张艾嘉吧
可能是个人经历吧 我太心水 我们仨 这种调调了。
你他妈给我喝!
堪比当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垃圾!搞晕我!
所谓好电影,就是它能说话
为什么把写实和抒情不伦不类的搭在一起?
李玉最佳,也算是修炼得宛如低配娄烨了吧。“孤独不是永远的 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范冰冰和张艾嘉演得都好。虽然想讲的东西有点多,胜在最后十分钟角色们在之前潜移默化的成长环境中的“其后”感,处理得相当出色。
“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意向性的画面胜过故事本身,信息量不少,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晃的镜头和穿梭的火车,好在贴近生活,所以不管如何都会给人希望。似乎大家都很爱范冰冰这次的表演,而我却始终更喜欢张艾嘉。★★★
有时候面对现实,你觉得它抓住了点什么,可一转身就不见了。似乎想克制、点到为止,留下大段大段的情绪挥发,可惜情节全是点,堆砌不起来。这个公映版有点被支离破碎了。漏风的洞,呼呼吹。
装内涵拖节奏的伪文艺烂片 陈柏霖台湾腔违和感严重 剧本太硬伤 前半部后半部脱节严重 张艾嘉前半部演得好 到了后半部就变得太用力 其实全片演得最好的是肥皂
神马玩意????~~~!!
哪儿来的闲钱矫情
很出乎意料的风格和主题,眼前一亮,不错的
抑郁人生路上的孤独祈祷。
冰冰与张艾嘉的对手戏很有感觉,虽然内容有些混乱,但仍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精神世界,在一起不会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3.5
孤独不是永远的 在一起才是永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