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安逸是人之本性,但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每件事都“按卡片日程”进行。
井然有序的生活中突遇颠覆性的崩塌事件,感情到了悬崖边界……爱是挽回亲情、友情,并让一切归于平淡的强大力量。
由此及彼,面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你是失去已有还是得到更多?
没有既定的方案让你参考,选择还在于人心。
看这个片子之前正好也看了《Definitely, Maybe》,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似乎都是在说生活的选择,无论是计划之中的还是出乎意料的。
相比较我还是更喜欢这部,虽然俗套了一点,但我想我老婆会喜欢看的,尤其从医生那里得到答案开始,只是后面部分我估计她会按快进看完的,但无论如何肯定是会想知道结局的。
嘻嘻,这就是俗套片子的好处,自然看这个片子的人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而产生共鸣,好比我们多数的时候生活在教条的规则的生活中,每天上班回家,可总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而恰恰是这些事情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我们的选择会如何影响我们自己和周边的人?
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片子的前半部分主人公也是个普通人,虽然比较怪异,总爱在生活中列个表,好像我老婆也是一个很喜欢计划的人,如果我临时有点变故她会很不开心。
但他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坚持的一下子崩溃了,是否真的毫无意义了呢,我觉得影片的处理是比较“和谐”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有的人出轨一下,很多时候他还是会被拉回来的。
按照《第十种洞察力》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前都设想有自己的情景剧,所以我们会莫名地感到冥冥中一种力量指引着自己,有一种所谓命的东西在感召着自己。
嘿嘿,反正我准备让我老婆看看,让她知道有的时候太按部就班也不太好,关键是沟通。
正如片中一样,如果没有沟通也就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所以电影中反复强调的就是“TALK”,这实在是太重要了。
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幻想;量子力学则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梦;而混沌则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的幻想。
就是 一个小的变动“可能”引起无法估计的后果 是“可能”不是“会”片中最后点题的那句话感觉是和混沌理论有点相反,混沌理论是说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研究各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他说的是研究混乱的东西后有一定的规律?
关于混沌的理论有很多只是这个噱头貌似有点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微妙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自信和不理智的自欺欺人嗯这个世界还是太可怕了
《混沌理论》这部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弗兰克因为妻子苏珊将时钟调快了十分钟,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的灾难:生活突然间改变了,随之而来的误解与怀疑,令人震惊的DNA检测结果,活泼可爱的女儿并非亲生骨肉,而是最好朋友的孩子。
对于以有效安排时间著称的弗兰克而言,接连的打击使他开始放纵自我,追求随意与疯狂。
好在,一切的无序总有结束的时候,生活最终回归平静,弗兰克还是苏珊的丈夫,杰西的父亲......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看似蛮复杂的,中间充满了离奇的曲折,其实关注的中心内容还是很简单的--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爱和宽容。
爱本身真的很无力,就像电影里,无论多么渺小的蛛丝马迹,一个电话,一纸病历,或者一张卡片,都可能让爱在瞬间改了道走了样甚至变了质,让生活变得混论不堪,但它也是chaos的万能解药。
这个分数挺准确的。
这个题材这个想法拍成这样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想从Frank的反应里看到放纵看到解脱吧,毕竟我们都是被他人束缚住的动物,而用于束缚我们的正是爱,若是不被爱,一切都会简单许多。
Frank最大的挣扎,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困境就是Frank是被爱着的,没有人欺骗他也没有人背叛他,所有人都只是不知情,而最终让Frank做出选择的也和他所有的效率规划毫无关联,仅仅是爱,所有的规划和概率都只是手段。
RR和艾米丽当时的演技都还差些火候,RR的个人风格还没有那么强烈,后来也很少见他出演这样相对正经的角色了,在表达复杂情绪的时候RR还是不到位,但是毕竟是08年,这属于早期作品了。
艾米丽像是一个完美女性,她长相文静甜美,性格里糅合着知性和俏皮,着急的样子又那么可爱,这都是天生丽质了。
艾米丽日后的演技比当时有很大进步,大概是岁月积累。
很平庸的片子,但是名字还蛮酷,很容容易让人联想到自然科学当中的混沌理论,十足的家庭片,保守的男主角让我怀疑这片子的真实性。
看了一遍以后,没有再看第二遍的欲望了。
如果你真心地爱着某个人,就会原谅他们做的任何事,只是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一些考验和磨难。
-导演马科斯·西恩加我哭得那么悲伤,是过程中对我们的那些考验和磨难,最终让你发现最爱着的还是你自己。
用汉语已有的词汇来译西文,总让人不放心。
chaos有无序的意思,但这个无序是否先于秩序,我不敢乱说,但它在日常使用中主要是指混乱无序,杂乱无章,它是后于秩序post-order的,即order不存在或被破坏的状态。
混沌除了指某种小吃之外,并没有混乱的意思,它是先于秩序pre-order的,混沌未开,鸿蒙初辟,它没有秩序被破坏的意思,在汉语中,我们不会说社会陷于混沌状态,房间或书桌上很混沌。
比如does it matter? 被翻译成 有意思么?
译者或是北京(方)人,但即使如此,也不准确,直译是“它重要么?
”很久以前,据说某西方杂志发了一篇很吸人眼球的文章:Does China matter?是从贬低的角度来反对中国威胁论的。
that is understanding of you.直译应为你真善解人意(你明白就好)被译成“你终于明白了。
”这个“终于”属于译者而非原文。
这个电影不是解释chaos是什么,而是像传道士一样,讲用爱来超越chaos,人的理性目前还不足以将chaos变为order,或如哲学家所说,那只是自以为是的order,但是love可以超越理性所造成的chaos(理性不足以解决 chaos in itself).当然,love也不能解决chaos in itself,但是love可以超越理性,天使博士阿奎那说,信仰并不否定(摧毁)理性,它是对理性的成全(完善)。
这部影片也就是在宣传这个思想,爱不是反理性的,它是超理性的。
以前看《学徒》的时候,很轻易的就会受那些人的影响,他们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头脑聪明,精力充沛,有事业的野心,有理性的精神,向往融入上流社会,在Mr.Trump的会议桌前西装笔挺,眼神坚定。
他们按照时间表做事,讲求效率,对待工作任务一丝不苟,像流水线的机器臂一样精确和高效。
记得三联的记者曾对这个机器臂有个很好的比喻,像变形金刚的变形。
我有时希望自己会变得像他们一样,至少,向他们的行为方式靠近。
那张时间表,似乎代表了工业化文明产生出的行业标准,它不再是一张办公桌隔窗上的便笺、手机里的备忘录、Excel做的课程表,而是顺藤摸瓜的藤,按图索骥的图,照本宣科的本。
没有它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可能会挥霍掉大捆大捆的时间。
而这些时间,你本可以用在其他内容上,比如去看季后赛,看《How I met your mother》,上豆瓣瞎逛,和电梯上的陌生漂亮女子搭讪,以及其他没什么营养但是就是像垃圾食品百吃不厌一样的事情。
男一号(名字忘掉了)是个不一样的人,地球人都知道“不一样”带来的反馈是比较极端化的,要么创造新世界,要么被旧世界抛弃。
这个男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把那些准备做的事一笔一划写在卡片上,包括发现家里7岁大的丫头不是自己孩子,沮丧的到酒吧喝酒的时候,也要写下“Kill myself”“Kill Suzan”“Kill doctor”,并排列次序。
用阿月的话讲,他就像古董一样。
即便是古董,也是类似XX古镇老屋子拆下来的木板那样。
他不快乐。
所以他突然意识到这一点后,能在演讲课堂上痞痞的吸烟,大喊“crap”,能享受到骑摩托车丢掉头盔的快感,能放下道德枷锁把以前投怀送抱的女人找到玩一夜情。
我也不觉得快乐,我的时间表滴答滴答的走着,“老板”开会要求保持进度,“项目经理”不开会要求加快进度,工薪少的可怜,周末假像天气预报一样不准。
我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在周五开会的时候要有一副毕恭毕敬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发饷银的时候要有一种视钱财为粪土的气节,在无明业火快要发作的时候要想着务必注意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
这时我已等不及对那些抽象或具象、长期或短期的时间表深深鞠一躬,然后等待着下一次机器臂伸展作业的时候,听到类似变形金刚变形的酷酷的声音。
1.戏中戏。2.编剧太蹩脚。3.到处可见愚蠢的智商漏洞
雷诺兹和汤姆福特好像~
原谅别人其实就是原谅自己 ~
如果你真心地爱着某个人,就会原谅他们所做的任何事
冲动,不是思考;机遇,不是计划;缺乏激情;屈从于你的冲动,打造一种新生活.
很一般
去他妈的,屎
男主角
爱胜过血缘 胜过欺骗..背景音乐一直很好听 ..我也爱上了弗兰克
烂到我看完之后立马儿就忘记自己看过这样一部片子。我真的看过吗?
挺不错的喜剧,Ryan难得的没有露肉~~~好奇的是真的有多余染色体这种病症么?
和 yes man 一个套路
idea还不错
我擦,我以为这是一部NM科幻片,不过还可以。从数学上来讲,三组微分方程就已经可能造成混沌了。但混沌中还是可以有吸引子的,我们的生活也是混沌中规律着的
挺没劲的
别老随便拿混沌说事……
2009.07.19
大家就当无事发生过……
我一直以为长得帅的人没法好好演戏,这货不错。
不枉我期待这么久,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