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这个片子是为了破案了,不如说是为了吐槽好莱坞的固定讨论。
比如,导演兴致勃勃地给编剧和制片介绍他那套非常经典的好莱坞结局。
还越讲越兴奋,手舞足蹈了起来。
而编剧显然不同意,而编剧的想法呢?
也非常老套——老套的英式。
而最为有趣的一点事,本片不仅仅在吐槽好莱坞,也在吐槽自己,为了达到反讽的效果,给了编剧他自己构想的结局。
——毕竟谁能逃得出自己的社会背景呢?
最后观众也被吐槽了一遍,毕竟谁记得最深的不是最后20分钟呢?
公共台的破案题材的美剧,都有一种叫做开场杀的开头,就是开场2分钟之内并不关注主角在做什么,而是出现第一个死者,我没有想到这个电影也会用这个套路。
不过死者以第一人称旁白的出现还是比较意外的。
短评有人说,此片是典型的“没头脑”和“不开心”,我却觉得所有人都不太聪明的样子。
比如“不开心”的男主侦探其实也没有很聪明,得知真相的速度和“没头脑”也没啥区别。
不过话又说话来了,“没头脑”的女主只是经验不足,处于上升期,还是挺聪明的。
全片就见她拿着小本子到处跑,积极向上,勤劳勇敢像极了新时代新手打工人的样子总体不错,作为一般观众的我看着还是挺有趣的,给我带来了欢乐,给四颗星。
减掉一颗是因为阿婆,本片在阿婆的塑造上有些丑化扭曲阿婆的形象。
如果只是为了喜剧效果,着实没有必要。
先说悬疑部分,悬念不大是因为凶手好猜,但猜到凶手不必沾沾自喜的原因是,这并不是基于案情分析,而是电影的表达手法。
也就是凶手一定是“如果他不是凶手,就没必要把他拍出来”里嫌疑较轻的。
所有嫌疑人里只有两个人是这样的,一个是编剧的意大利外甥,一个就是领位员。
而前者的几次戏份都是明显加重嫌疑的,所以凶手必是后者。
这种戏谑喜剧的表达方式并不需要太精湛的演技,将角色某一方面特质放大,不需要内心戏,表演完全外化,而且基本上人物性格单一,不需变化。
Adrien Brody的花花公子驾轻就熟,Sam Rockwell也基本上就像剧中角色一样喝完酒演应该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这些角色都缺乏魅力,看过即忘,会让人目不转睛的也就还是Saoirse Ronan。
Ronan有一股清丽的美感,像一股带有茉莉花香气的清风拂过面庞。
英式幽默还是更对胃口一些,Sheila说“是我”后,Stalker马上上前,“我要以谋杀Leo Kopernick的罪名逮捕你”,被Stoppard一把拽住。
这是撂地的摊子常使的活。
阿加莎风的悬疑幽默剧,把阿加莎的《捕鼠器》嵌入其中,甚至最后设了个同名角色,影帝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主要被害人。
开场用了比较独特的方式,让被害人作为旁白来描述自己的被害经过,配合明快的镜头切换风格和配乐,一下子奠定了基调。
本片的镜头挺有特点,经常让同场景的不同机位镜头出现在同一个画面的左右两边,可以观看不同角色当时的反应,这点还挺喜欢的。
卡司的演技都没有问题,剧情方面因为是悬疑片不多赘述,一个老油条式的警探加上经验少但认真的助手的常见组合,通过对一位位嫌疑人盘查挖到每个人内里的动机,还挺俗套的,加入了一些小曲折的情节设计,但最后没有什么特别意外的反转,而且缺乏推理内容,几乎全靠的是“跑腿”。
镜头质感可以,配乐满意,该紧张的时候紧张该静的时候静,猫和老鼠式的管弦乐永远适合这类题材,但服化道的质量略显不足,五十年代的味道表现不够,看得出成本不算高。
导演在道具间遇害,尸体却被搬到舞台中央。
沉默的侦探和多嘴的警察开始探案,剧组的一干人等都被封闭在剧院中,因为其中不仅有凶手,也有潜在的被害人。
老练的侦探和红颜女警搭档追查凶手。
先是找到编剧,抽丝剥茧地还原导演无聊的一生。
侦探的冷漠,与女警的热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然后是制片人,他似乎有把柄握在导演的手中。
接着是带位员,他似乎看到过凶手。
然后是大明星,说了一大堆无聊的话。
接着是剧场老板。
最后女警居然发现与死去导演有染的正是侦探的妻子,而侦探有充分动机实施报复。
她刚想向警察总监举报,又被侦探拉出去看戏。
戏院中,编剧被掐死,但凶手并非侦探,侦探的妻子也并非被警方找到的那个人。
最后在阿加莎公馆中案件真相大白,那个带位员的亲身经历就是《捕鼠器》的戏剧内容的来源。
他的悲惨遭遇被阿加莎·克里斯蒂写成推理小说,继而改编为戏剧,又即将被拍成电影。
他认为随意消费别人痛苦的导演,编剧和作家应该为此负责。
但他却人微言轻,这部人气很高的戏剧依然在年复一年地热映着。
此片表面上是一部犯罪喜剧,讲述了一场谋杀案的探案过程。
其中侦探和女警的完美搭档,以及剧院中各个角色的不同故事都是此片的亮点所在。
但其实,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的出现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焦点。
这位瘦小,智慧却又带有某种女巫魔力的著名作家的出现,完全将扑朔迷离凶杀案和舞台上的经典戏剧完美重合了,进而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不起眼的剧场带位员会成为这起扑朔迷离案件的幕后凶手。
创作的自由,也许可以为阿加莎的小说辩解,而对悲惨事件的漠不关心甚至作为消费品来进行文艺创作,就是对艺术最大的亵渎。
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虽然高票房和高话题度一直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但如果屈服于商业利益,甚至将人文关怀异化为哗众取宠的创作一定不能使其成为一部好的经典。
本片并不是正经严肃的本格,而是以莎婆经典舞台剧《捕鼠夹》为基底的一部带有伍迪艾伦话痨气质、韦斯安德森风格的美式英伦侦探吐槽片。
看了一分四十五秒就想打五星了:但凡吐槽了老式推理剧的cliche,都值得五星 ——偏僻的暴风雪山庄,冗长无聊的开头,逐一介绍人物,然后杀掉其中最讨人厌的一位。
这回是一部适合大多数人的商业娱乐电影:很多很多很多的固定镜头、分屏、大牌的演员,会让人觉得导演是韦斯安德森——满足了没看够《法兰西特派》的观众;沙夏罗南带一点爱尔兰口音的可爱少妇菜鸟警官形象担任吐槽役——满足了伍迪艾伦粉丝、罗南粉丝;他们本可以让查案双人组都是男人,但是好心把助手换成女生,提供了对男子汉气概的揶揄和男性凝视的批判,以及充满刻板印象可有可无的黑人选角——满足了zzzq群体(我乱编的);你可以带中意的妹子去看,在开场半小时猜中凶手,享受怀中的妹子的赞叹;你可以让男神带你去看,装作小鸟依人蹭进怀里,稍微忍受一下废话、赞叹几句就能极大满足男神自尊心,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唯一不大适合的可能就是老派的本格推理爱好者吧。
毕竟都2022了,勿言推理,只有推理爱好者受伤的世界达成哩
当看到预告中的阿婆话剧《老鼠夹》+西区剧院的时候我就点上了“想看”的标签。
戏中戏中戏的嵌套是一种非常幽默的安排。
前后文本有多处互相呼应,巧妙嘲讽了现实和剧本的相似性和对照。
很多笑点是建立在舞台道具、假戏真做的基础上,会心一笑。
还有一部分笑点非常“舞台剧化”,一看你就知道这是舞台剧的稍夸张表达但因为本来电影的基调就是舞台剧,似乎又增加了接受度。
而因为背景是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女王)所写的舞台剧,所以里面还充斥着大家喜闻乐见的推理套路,以及致敬阿婆的谋杀手段。
(最后一part喜欢阿婆的人一定会懂hhhhhh)服化道非常OK。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风情,每个人都穿得特别正式,这在某个意义上,加深了这个影片“舞台”的感觉,衬托“戏中戏”的内涵。
运镜的使用也很有趣。
桌面、镜子反射、多镜头。
总之现在的导演可以玩的部分越来越多了。
至于演员,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面部表情演出。
好几次笑出声来就因为他们没有台词但是各种面部表情“台词”的演出精湛。
能把喜剧演好也是不容易的。
唯一的问题可能是节奏感,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节奏(拍得很韦斯特安德森但是没有抓到节奏的精髓),以及案件本身是没有太多深度的(推理层面)。
也就是说,影片本身的重点是“人”而非“故事”,但这样就会让结构过于松散。
———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对照,可能涉及微微微剧透———- 第一个死者和最后一个死者的对照- 电影脚本和真实的对照- 舞台和山庄客厅的对照
老外对类似的推理断案,谁是凶手的故事,还是情有独钟的。
不过,类似题材的电影,类似的风格也差不多,很难看出什么新意。
故事开场不久,信奉“开场十分钟不死人”电影就失败的导演,第一个领了便当。
整个故事中“最不讨人喜欢的角色”第一个死,导演做到了。
查案查了很久,各色人等都有各自的嫌疑,反正扯出了一大段黑材料,但最后证明,都和凶手无关。
然后,等了很久,编剧也死了。
戏剧里头的男女主角是凶手?
一眼就能看穿,完全是俩花瓶。
查案的过程,是一个有点缺陷的警探(这个基本是老外电影的标配)和略有追星癖的小妇人搭档。
警探负责各种摆烂,小妇人负责各种碎碎念。
在把各类嫌疑人查了个底儿掉后,凶手自然也就浮出水面。
故事其实相当套路,案情的发展,貌似也没那么引人入胜。
倒是到了最后大结局的时刻,作家的表现亮了。
首先,她已经准备毒死凶手,可惜下毒的手法,实在是低级,结果把自家的管家给搭进去了。
其次,作为作家,她誓死捍卫自己写文的权利,至于是不是“借鉴”了真实案例,是不是伤害了案例中的个体,她完全不予考虑。
至于资源……其实公众号只是专注于影评,所谓的资源,均来自于网络。
可是接到侵权投诉,实在是诚惶诚恐。
再次声明,本公众号只是提供网络已有的分享,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通关密码见封面,你懂的。
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有点Wes Anderson的影子,又有着drama的表演方式,很取巧,也很有趣。
但是看这片名See How They Run,一开始以为是主角是凶手的电影,但是电影后半段就把这个猜测终结了。
于是我又猜其实主角是神经病,他就是那个连环杀人犯。
这一切都是他臆想的。
但是我又错了,凶手居然就是最人畜无害的那个。
但在我以为电影还有什么高明的反转的时候,影片结束了。
也是,一部90分钟的片子,不能塞下很多东西。
对于一部电影,看之前期待过高本是不理智的。
但这毕竟是改编The Mousetrap这部经典话剧的电影,所以期待高一点,我认为是合理的。
电影中把话剧的内容再翻拍的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原创内容。
不论是把凶手往主角身上误导,还是最后跳出剧集的创作,把凶手安放在"现实"中的阿加莎一行人身上。
让凶手和作家对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样的原创内容不仅让电影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好的趣味性,也给了电影讽刺很多以前和当今的影视行业的许多问题的机会。
影视圈内的潜规则,编剧和导演的自负,以及改编创作的不顾后果。
结尾部分也很讽刺,似乎现在所有悬疑,动作电影的结尾都要大干一场。
不论是枪战还是爆炸,这或许把人情绪调到最高潮。
但是那些平淡的结尾和有缺憾的结尾也很美好。
正所谓Silence is good.最后,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如今的新版翻拍都变成了一团污泥。
或许真的需要希区柯克再复活一次,因为即使是他再老派的电影手法,也可以拍出它们的精髓。
《看他们如何逃之夭夭》—阿加莎风的悬疑幽默剧,把阿加莎的《捕鼠器》嵌入其中,甚至最后设了个同名角色,影帝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主要被害人。
开场用了比较独特的方式,让被害人作为旁白来描述自己的被害经过,配合明快的镜头切换风格和配乐,一下子奠定了基调。
本片的镜头挺有特点,经常让同场景的不同机位镜头出现在同一个画面的左右两边,可以观看不同角色当时的反应,这点还挺喜欢的。
卡司的演技都没有问题,剧情方面因为是悬疑片不多赘述,一个老油条式的警探加上经验少但认真的助手的常见组合,通过对一位位嫌疑人盘查挖到每个人内里的动机,还挺俗套的,加入了一些小曲折的情节设计,但最后没有什么特别意外的反转,而且缺乏推理内容,几乎全靠的是“跑腿”。
镜头质感可以,配乐满意,该紧张的时候紧张该静的时候静,猫和老鼠式的管弦乐永远适合这类题材,但服化道的质量略显不足,五十年代的味道表现不够,看得出成本不算高。
看到豆瓣6.4分犹豫了很久,下午没事干顺手就看了,西线无战事等有空了再好好看吧。
就电影其实是很戳我的,我超喜欢英伦范的电影,在我这绝对是加星的存在,所以直到结局以前,我的评分一直是7.5分。
然而 演到一半,阿加莎的名字出来的时候我还很诧异,真的是那个阿加莎?
又是阿加莎的作品改编?
还行啊,比新尼罗河好多了啊,怎么评分这么低??
然后最后20分钟,好吧,我懂了。
幼稚的剧情且不论,疫情期间我对电影都是宽松态度的。
你把阿加莎奶奶本人拉出来什么意思?
蹭热度?
还有什么最后20分钟枪战,你还真来啊?
你不都开篇说了蠢x观众只记得最后20分钟,然后你最后20分钟来了个一模一样的???
你在侮辱观众吗???
绝了。
我人傻了。
所以真的要不是女主和地道伦敦腔,我绝对是1星拉黑的。
求求了,你们去嚯嚯福尔摩斯吧,别再来乱拍阿加莎的作品了,我也不是阿加莎的粉丝,路人而已,但这几年搞的我都看不下去了,我要是粉丝早给导演寄刀片了。
另外,水瓶座特色,说两个跟电影无关的事。
1.现在女拳真是魔怔了,哪都能带节奏,我都怀疑是不是所有短评热评都有这些人啊?
大本营是吧,深井冰啊?
你们去嚯嚯国产电视剧不就得了吗,非要搞得跟美国一样,lgbtabcd是吧,你说原来晋江圈地自萌挺好的,现在gay,cp粉,饭圈满天飞,恶心死了,就等哪一天反噬吧。
又不是没有大女主的片子,非要搞些300斤的黑人人鱼是吧?
2.就电影里男主的话我还觉得挺好玩的,身边这三十几年,真出过两个妹子,嘿,还就没有男的。
这俩妹子就是,完全看不懂电影,逻辑非常怪,我也不知道是看电影不认真,还是真就有点问题,无法理解电影里的情节,就好像你俩坐那看的不是一部电影。
你说一个一本历史系硕士,一个二本理科生,不可能智商存在问题啊,怎么就看不懂电影,真是困扰了我许久。
嘛,后来我也不跟她俩约电影了,就这样吧。
至于网上,至今碰到不下十几个了,当然不知道男女,也是,匪夷所思的导演都明牌告诉你凶手是a了,他们非要说是x,哪跟哪啊都。
又不是未麻的部屋,穆赫兰道之类的,看个类似这个片的,生怕你看不懂全是明牌的,所谓侦探悬疑片还搞不清剧情,实在是离谱。
没头脑和不高兴 轻松愉悦的侦探电影 ps阿婆真的这么狂暴嘛哈哈哈哈哈
服化道、表演都是一流的,当你以为是一部大片时,最终却发现这是一部小品,围绕罗南的小品,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里是这么个念头?!方方面面,都是很棒的,就是做了一个小品,也没啥惊悚,也没啥高潮,也没啥悬疑,也没啥没啥。哈哈哈,要看,你就看吧。
这个阵容是怎么做到拍的这么乏味无趣的呢?山姆,罗南,布洛迪,还有二册,都好浪费啊。光是镜头好看有什么用呢?第一次看见阿婆出场,还是以饰演神经质见长的桃金娘啊,所以她演的阿婆也必须是个疯婆娘咯?戏中戏也不精彩,你还不如干脆拍成一个喜剧片呢。
2.5🌟吧,风格模仿Wes Anderson痕迹太重,故事有点无聊🥱
虽然不是阿婆铁粉 毕竟也是一小粉 电影开篇就是伦敦西区某剧场捕鼠器大海报 不免有点期待 可是一路崩坏到片尾那枚蠢暴阿婆出现时 我已经五雷轰顶 貌似致敬其实低低低级黑 马上怒打一分到IMDB一星到豆瓣
轻松有趣的小品,当然我是冲着罗南来的
多给一星给罗南和洛克威尔的组合很好玩,风格不错但是身为悬疑电影剧本无聊就完蛋了,结尾还狠蹭一把阿加莎蹭的还挺弱智的。
苏格兰场的警察不是没有枪吗
糊涂警官办糊涂案
英国版《名侦探的守则》
开头还行,后面越来越俗套
福克斯探照灯,《布达佩斯大饭店》碰上《利刃出鞘》,喜剧风格,山姆洛克威尔+罗南。
再强大的卡司也挽救不了这个剧本的平庸。整体拍摄风格和情感基调是浓厚的韦斯·安德森喜剧风。故事则是一个现实中的《捕鼠器》嵌套另一个舞台上的《捕鼠器》的戏中戏。编剧将开闭两幕的凶案现场安排为首尾呼应,甚至为此请出阿婆及其丈夫马克斯·马洛温这两个角色参与其中。前半段对推理故事类型的解构,颇有《惊声尖叫》系列前两部对惊悚电影类型的解构的精彩程度。而本片叠用阿婆的传世经典戏剧《捕鼠器》,甚至借用《无人生还》“匿名邀请函—>暴风雪山庄”桥段和《控方证人1957》片末“结局不要外泄”桥段,却毫无一分阿婆或悬疑或推理的风采,远逊于今年2月英国拍的《喜鹊谋杀案》。所谓消费他人苦难以娱乐大众的内核更是没踩到点子上。果真是英国人最懂英国故事。另外,阿婆的丈夫马洛温是土生土长的英国白人,为什么找个坦桑尼亚人饰演?
玩儿类型片,但又做的小巧精致,在电影匮乏的今年看到这样一部完成度极高的电影感觉还是很爽口的,上一次这种畅快感还要追溯到几年前的利刃出鞘
各种摆设花架子,无趣得很。用韦斯·安德森的样子,创作出舞台剧般阿加莎式罪案无厘头推理剧情,这TM是什么鬼?西尔莎·罗南在我这里怎么就很少有让我值得欣赏的片子呢?目前仅仅两部《菊石》与《布鲁克林》
导演的分镜图展示,两个朋友不屑:所有嫌疑人聚集在一个屋子里,屋子着火照明,凶手劫持人质,警察朝凶手开枪,警员挡子弹…很绝!!跟结尾印证上了,可惜导演开头就死了本人看不到自己的杰作了
小品,分画面还好
戏三星 但是casting和美术太喜欢了
就,当演员基本都是好感的熟面孔,很难打低分
讓我想起「喜鵲謀殺案」、想起「大樓裡有謀殺案」,但並不太能想起韋斯·安德森,因為這看起來根本不像電影,更像電視劇,而且是「日本某電視台開局xx週年SP」的那種水準,只有噱頭和卡司華麗,劇情乾癟得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