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吧电影院里看的,看完这个去看色戒,多慢的一个下午,可想而知嘻嘻,电影开篇,音乐,听到某一处某一男说印度的啊?
于是我笑了,可爱的人啊,不看任何介绍就进来看了也好!
最后亮灯了,某男又说了“演得什么啊?
”嘻嘻,电影不必共识的。
你就随便那么一看吧高呼质问“fight for freedom”的人活了下来谁肯定历史与个人呢?
人民人民只给了他掌声
《光荣岁月》《光荣岁月》一片是一部难得的战争片,2007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等多个奖项。
这样一部好电影,这些外在的奖项对于它而言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电影的法文片名为Indigenes,意为土著,指殖民地中相对于外来殖民者而言的土著,不包括土生白人。
英文译作Days of glory,中文根据英文译为“光荣岁月”,亦算是贴切之翻译。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讲的是二战期间,北非法属殖民地的北非人在二战期间应征入伍,为母国法国的完整、独立、自由而战,于是相继赴意大利和法国本土,参加与德国军队的作战,并相继取得了多个胜利。
可是,当他们自命为法国人时,与本土的法国人并肩作战时,却受到了法国军官带有歧视性的不公平待遇。
好比说,法国人比非洲人吃得好;法国人有更多的休假机会、升职机会。
具有典型性的事件之一,就是一大队法国士兵在运兵船上,准备开往法国南部。
但是在船上,却差点发生兵变。
在排队打饭时,一位非洲黑人士兵看到在他前面的白人士兵有番茄,于是他也要求吃番茄,但是厨师不给,说只有法国人才有。
于是,北非人,黑人,全都因此而愤怒了,差点就骚动起来。
好在他们的上级军官,下令厨师一视同仁,所有人都可以吃番茄,事件才得以平息。
就在事件刚刚平息,船上的播音员传来消息,已经看到了法国本土,大家马上就可以登上法国的土地,并带头唱起《马赛曲》,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满怀着激动与深情,开始唱起了《马赛曲》。
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还是肤色介于二者之间的北非人,全都通过《马赛曲》而团结成为一个整体。
到了法国本土之后,北非军团继续英勇作战,这时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于是,有些人因为思乡心切,开始想要回家了。
而就在这时,一个任务交给了他们,即去坚守法国东北部山区一个偏僻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的小村子。
于是,虽然心中有所不满,作为士兵的他们仍然接受了任务。
由于路上误中地雷,最终到达任务地点的只有四个人和一个伤兵。
但他们仍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抵挡了德国士兵的进攻,并坚持到法国军队大部队的到来。
当然,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有一个人生还……在法国的正史上,以及二战的历史上,一直都很少提到北非军团在二战中的贡献。
这部电影可谓为人们揭示了历史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并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的场面,但从头到尾看下来,仍然心情澎湃,久久难以平静。
这部电影是多主角的,并没有特别突出某一个人,而是集中刻画了好几个人的形象。
这几个人都只是一些普通人,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成为战士,成为战斗英雄,成为法国的解放者。
他们有着许多缺陷,不是完人,例如,某一位北非士兵,在战斗取胜进入某个城市之后,就曾想进入教堂行窃。
因为他们原本不过只是一些山民,是阿拉伯人,是穆斯林,是殖民地被奴役的人。
可是,他们今天却为了殖民者的祖国而战,他们满以为,法国也是他们的法国,他们忠心地、勇敢地为法国的独立自由而浴血奋战。
可是,法国人却不认为他们是法国人,不认为这也是他们的法国。
于是,非洲人领略到了,什么是不平等:升迁机会,休假机会、待遇等,总之好事总是首先眷顾法国人。
可是,他们是战士,即使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他们仍然坚定不移地执行战斗任务,直至战死沙场。
荣誉属于他们,可是却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了。
若不是导演的独具慧眼,是否无人再将他们记起,是否他们将会被后人遗忘?
然而,荣誉是什么?
如果历史遗忘了他们,他们就失去了荣誉吗?
他们就白白牺牲了吗?
也就是说,荣誉是否果真在于他人的承认?
或者是国家、历史、子孙后代的承认与肯定,或者是与自己同时代的人的赞扬与羡慕?
但问题在于,如果他人不承认怎么办?
如果他人不承认,这时谈荣誉似乎就变得十分尴尬。
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正在于此,它展示了这样的一个悖论:当士兵认为他们在为祖国而作战时,祖国(法国,法国人)却并没有真正地承认、接受他们,这将怎么办?
他们并不真的是法兰西母亲中的一员。
他们仍然要为这样一个祖国而作战吗?
在电影中,剧中角色是选择了服从于士兵的天职,仍然坚持地为国作战。
由此,再次显示出了士兵,这一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所具有的崇高品质,他们牺牲了个人的自由与生命,以维护共同体的完整与安全,牺牲小我以成就大我,真是可歌可泣。
每个人是自由的,都有自己的家庭,可是士兵却放弃了自由,选择了服从,他们背井离乡,离开温暖的家庭而进入到规矩齐整、等级森严的军队,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
虽然有些人是出于个人理由而入伍,但一旦成为军队之一员,作为一个士兵,他就取得了超越个人小我的价值,而士兵的荣誉就在于作为共同体的保卫者而具有的荣誉。
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士兵而言,英勇作战就是他的德性,就是他的荣誉,至于是否被他人认同,能否被历史记住,却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行文至此,禁不止找80年代相当流行的老歌《血染的风采》,热泪满眶地听了好几回。
昨天看中央台的佳片有约中介绍了这部片子,之后完整的看了遍。
虽然是国语配音对声音细节上做不是很好,但这个故事的情节确实是很值得深思。
帮的是一个从未去过的祖国打仗,待遇却和本土战士不同,根生地步的文化差异又令他们之间产生种种摩擦,而这个所谓的祖国在这沦陷时打着法兰西万岁的口号号召着殖民地“同胞”的冲锋陷阵,为自己还是为祖国,他们其实也不清楚,当然还有个默罕默德来保佑他们。
看名字, 看海报, 都以为又是一部战争片, 二战中摩洛哥的子弟加入自由法国同纳粹作战, 在非洲, 在意大利, 一直打"回"法国, 这就是他们的"光荣岁月". 没想到看完很压抑. 当将军在台上老泪纵横地说"终于能打回法国"的时候, 大概没想到他的阿拉伯士兵可是一步步远离故土远离家人. 做殖民地做久了, 大概总有点想不起来自己本来的身世, 阿拉伯士兵也觉得法国是"母国", 有"上国"气象. 可怜这些阿拉伯士兵一边解放一个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国家, 一边却要忍受这个国家军队里的歧视性待遇, 伙食, 休假, 晋升机会, 一切一切, 他们都要排在那些白人士兵的后面. 解放马赛时候认识的姑娘并不认为爱上阿拉伯士兵是不光彩的事情, 然而负责审查士兵信件的人却不这么觉得, 相爱的人就这么被人为的分开, 以为对方变心, 战死... 影片最后的高潮是阿拉伯士兵在小分队带队的上尉触雷阵亡中士重伤无法行动之后, 依然占领了阿尔萨斯的一个村庄, 顶住了德军的一次次反击, 坚持到大部队的到来. 支持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上校向他们描绘的光荣: 想想看, 你们是第一批解放阿尔萨斯的自由法国军人! 阿拉伯士兵一个接一个倒在德军的枪下, 最后只剩下一个下士; 然而他要求的唯一的光荣也被剥夺了: 笑嘻嘻的和村民合影留念的是后来赶来的白人士兵, 他们才是"第一批"阿尔萨斯的法国军人. 到这里我已经很郁闷了, 影片最后的字幕更让人郁闷, 战后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要求独立, 法国因此取消了所有来自殖民地的法军士兵的退休金. 2002年欧盟判法国补发这部分退休金, 法国依然不给. ws的法国, 可怜的阿拉伯士兵.ps 据说法国总统希拉克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立即纠正了退休金政策, 阿拉伯士兵终于得到他们长久以来被剥夺的平等权力.
战争片种是生死离别但这部片子却让我体会到了比那更痛心的事情或许世界上所有的政客都是多面的难道我们真的始终都是颗随意丢弃的棋子我在最困难的时候站了出来你在出来后却不在看我云在飘 地球在转我依然活着只是对这样的一个世界多了一份了解...
光荣岁月这部电影的核心是讲诉二战时期,法国人利用那些殖民地招募来的士兵帮他们打仗,将他们放在最前线,最后将他们抛弃在历史之中。
虽然法国有许多导演运用这一题材,但是将这个题材用现代流行电影的手法拍出来的,光荣岁月却是第一部。
在影片的最初,当那些制作名单还在滚轴的时候,导演Bouchareb插进了一些从历史文档中找到的Algeria当时电视里播放的片段。
那些片段和图像是当初拿来制作殖民地明信片或者拿给法国人看的,这也造就了人们对Algeria的印象。
片段里面,有菜市场,妇女在跳舞等等,将殖民地的居民表现的即安逸,又带有异国风情,并且展现了他们与法国文化的出入。
他们更像是一群被法国居高临下的观赏着的人群。
而这一印象在后面的电影中被那些勇敢不顾一切的殖民地士兵所颠覆。
由此看来,这个片段的目的有两点,第一是展示法国人在历史中对殖民地士兵的记录的不公正,第二是替电影做铺垫,告诉观众,这部电影将替你们揭开历史背后的帷幕,告诉你们真相!
Bouchareb曾在一个采访中表示过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关于那些士兵的历史记录,但是他发现,那有多么困难,历史中对他们的记录少得可怜。
法国人可以说是有意的想将他们抹杀。
其实这一点在电影的结尾也明确展示了,当最后殖民地士兵保卫了那个我忘了叫什么的小镇,牺牲了所有人,除了下士,法国士兵刚巧赶到然后领了这个功劳。
那些法国士兵与村民拍照,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在意过那些殖民地士兵。
只有在下士默默的走开的时候,几个村民们给了他一些零星的掌声。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想导演也想表明一定的客观性和针对性。
那些殖民地士兵不是完全不被认可,至少,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力量微薄罢了。
电影里面,当士兵们每走过一个地方,都会有个小小的开场,一个远镜头,拍摄着一片大地,上面写着地名和时间。
随着云雾慢慢飘走,黑白变成彩色,将观众带进历史9的世界。
这一幕带动了观众的感知性,让观众更加有被带进历史的真实感,同时,也告诉观众有些历史,不只是历史,它仍然影响着现在仍然活着的那些殖民地士兵。
就像那些被停止了抚恤金的殖民地士兵们。
而当最后,下士一个人打开小公寓的门,里面简陋的只有一张床,没有亲人,没有陪伴,只是他一个人,坐在那里,等待着一个无望的明天。
这和他在片头所表现出来的野心和憧憬,在战场上的不畏生死成强烈的对比,令人震撼的反差更加的体现出来法国政府的不公以及他们的梦想破灭时的令人平静到心碎的绝望。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法国总统Jacques Chirac和他妻子看过这部电影后,被深深的触动了,因此在2006年9月27日,在Chirac的建议下,将殖民地士兵应有的待遇归还给他们。
(也就是跟法国士兵一样的待遇和抚恤金)。
这也造就了光荣岁月在政治立场上的光环和成功。
但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部狡猾的电影。
其实按照历史,Algeria还有众多殖民地究竟是不是那么的伟大。
细节就不多说了,总之人家不能都那么傻,人性也不是按民族分的。
那些士兵究竟是为了什么去打仗?
而法国人对待他们的时候到底是不是这样?
其实它也不过就是拿出最触动人心的一段,与现实相连的一段,拿出来拍摄。
它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桥段,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没有一切旁骛。
但是他让你相信,光荣岁月讲的是真的,是客观的,甚至开片时的文档给人以纪录片的感觉。
不得不说,Bouchareb这部电影拍出来给人第一感觉非常客观,没有过于夸张的表演,更让人觉得他是拿事实来说话,而不是煽动观众。
但事实上,电影不存在 客观。
导演在暗暗的在这些政治问题上下足了功夫,最后,他得到了他期盼的殊荣。
总的而言,我不觉得它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表现手法很大众,甚至被指过于通俗,肤浅,效仿好莱坞。
故事其实也并不多新颖。
不过最后它得到了这样的光环,和评价,不得不赞一下导演的智慧,将人们心理掌握的那么好,而故事里面运用的历史真实材料和导演在寻找这些细节中费的心思也是值得一看的。
《光荣岁月》是一部1987年上映的印度电影,由谢尔盖·爱森斯坦执导。
这部电影是苏联著名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在1923年执导的无声电影《战舰波将金》的翻拍版,尽管两者在故事和人物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影片讲述了一群印度士兵在印巴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影片以印度士兵的忠诚和勇敢为主题,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影片中,士兵们在战场上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敌人,展现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在《光荣岁月》中运用了许多创新的拍摄手法,如快速剪辑、特写镜头和象征性的画面等。
这些手法使得影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光荣岁月》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展现了印度士兵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同时也传达了友情和团结的力量。
这部电影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不是战争场面的壮观宏伟,而是那些二等士兵的信仰。
有多少人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公还愿意相信正义,有多少人在面对明知是死的结局里还愿意义无反顾,总之,我不可以。
电影有三个场景让我哭了很久,话说已经很久看电影不哭了,但是在面对那些平淡的没有大场面没有大效果的画面时,心里最人性的那个地方还是被碰触了。
第一个是小个子回到普罗旺斯的时候,他说,我救了我的国家,尽管我从没见过我的国家。
我从来是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力量的,仅仅依靠着一个未成谋面的梦想就可以为他付出所有,更何况在这个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祖国里他得到的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他在法国人眼里不过是一个穆斯林,或是一个卑贱的下等人……反观今天,多少人还对自己的国家有这样深刻的情感,又有多少人在面对自己的祖国带给自己的痛苦的时候能够依然深爱她?
第二个场景是在去阿尔萨斯的途中,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任何理由前进了,没有指挥官没有弹药……可是中士任然前进,他说,去阿尔萨斯是我们的任务,即使要付出10倍100倍,我们也要付出……在这样一场彼此都知道去了就是送死的战役里,因为心里的信仰因为一直以来的理想所以他们前进了。
然后,个人觉得这4个人捍卫那个小村庄的部分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
4个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天真的在面对那么多欺骗和歧视之后还愿意相信赢了这场战争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自尊自由的勇士开始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第三个场景与其说让我哭泣,不如说让我深深的为当年的法国政府感到一丝汗颜。
当记者拿着相机去拍摄那些完全没有在流血付出的法国士兵并赞扬他们保卫了法国的时候,最后活着的那个中士默默从前面走过,而那些成果却是他和已经死去的那3个勇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啊。
但是他已经没有在面对不公平分配西红柿以及在得知晋升只针对法国人时的那种激昂那种愤愤不平了,那个时候的他还是相信他可以最终得到法国人的认同的,此刻的他凄然发现公平从来都不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只不过是被利用的可怜人罢了。
何其可悲……影片结尾的字幕是一个升华,在如此对不起那些二战士兵的历史里,法国政府还是有脸去拒绝为退休士兵支付养老金,原来一个一直标榜人权的国家也不过如此!!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影片,如果本着血腥与战争的话,那么也许此片会令许多人失望的,而且此片的背景已经注定这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反战影片,虽然它讲述的的确是二战时期的事情,虽然它也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但本片中对自由对尊严的宣扬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作为一个时代的揭示,此片也许更能表达出某种我们极力高呼的东西,那就是自由。
不可否认,《自由宣言》是法国带给全世界的一个财富,公平,自由与尊严,这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力,但在法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里,也许它也并不能极大程度上的实现,这是一种悲哀,尤其是对于这群为了法国解放,为了抗击纳粹而英勇作战的士兵们,这种感觉是无奈的,甚至是一种戏讽的背弃。
虽然影片中的五个重要角色各有性格各有追求,但他们同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很明显,这是一部团结的影片,这个阿拉伯裔子民的团结为此部影片的重中之重。
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即1944年与1945年两年的时间内,作为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北非国家的阿拉伯人参与到了战争,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却解放他们心目中的祖国――法国。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殖民地的人竟然将法国当成了自己的祖国,但他们永远不是法国人,这一点贯穿了影片的始终。
首先,这群北非士兵总被派往战争的最前沿,他的勇敢虽然为战争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却是惨痛的代价,更客观地说,他们实际上是被赋与了敢死队的任务。
从古至今,这种敢死队的角色大抵只有两种,一种是死囚的交易,免除死刑却必须在战场上以性命相搏,这是一种赌搏,而另一种则是一种誓言,大多是为震军威而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但这些北非士兵却两者皆不是,而是一种歧视的做法。
于是,他们便在这种歧视下成为了战争的最早牺牲品。
但这种歧视远不如此,例如西红柿的分派,例如永远不能踏上法国土地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这群北非士兵注定不被法国人认同,注定是一群被抛弃的军队。
为了法国的自由,却得不到尊严,这令这群北非士兵无法理解,而这种矛盾对根植在每一个士兵的心中。
下士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战士,他很天真地认为只要通过学习便可以得到法国人的认可,于是他一面英勇地作战,一面抓紧时间学习。
但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当他目睹了升职者只能是那些法国人的时候,他多少有些绝望,他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法国人,在法国人的眼中,自己永远是一个异族者。
虽然他为此打了中士,但事实上他并没有放弃过这种幻想,于是当影片最后时刻,面对危险的时候,不仅仅是勇气为他做出了抉择,更重要的是一种尊严与信念,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些事情来,这已经无关自己是否能融入进法国的社会中,无关自己是不是能够得到升迁,而仅仅是一个象征,一个能够让人们记住的任务。
但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当他所有的弟兄都死去的时候,法国军队的进驻却没有对这群阿拉伯人提出任何赞许,记者的镜头下是法国军人,他的尊严并没有如他所愿的那样得到满足,于是他只能落泊的生活在法国,孑然一身,享受着战争所带来的伤痛。
枪手同样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他的家乡,他不能与法国女人结合,通过战争,通过为了法国解放而英雄地战争,他认为自己能够享受到与法国人同等的代遇,包括与法国女人的正常的爱情。
爱情虽然依然存在,但由来以久的观念令军部的人将信件阻隔了,于是,这段爱情也随着他躺倒在火箭炮而灰飞烟灭。
这是一个浪漫的悲剧,但更是现实的反映,爱情被歌颂了,但爱情更多地在枪手这个角色身上成为一种符号,与下士的学识一样,这是一个象征,但这种象征在歧视的法国人眼中依旧苍白无力。
小偷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并没有大的理想,只是希望随着军队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当他们走到法国人所信奉的基督面前的时候,他看到了耶苏的受难,这是无关信仰的受难,是有关自由的战争。
在这个人物身上,导演以一种很现实的笔触表明了任何宗教中的平等与自由。
于是,小偷尊重法国人所信奉的宗教,这与影片中对阿拉伯人的歧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偷在下士的鼓动下也参加了最后的一仗,在他死的时候,也许没有任何对那种歧视的反抗了,所拥有的只是英勇,只是对自由的渴望。
Jamel的表演依然出彩,看过《天使爱美丽》与《女王的任务》的人肯定不会忘记这个矮子的。
在这部影片中,他的想法似乎更加简单,那就是解放法国,这是唯一的标准,并不想通过这个战争证明什么,也不想得到什么。
于是,他那种傻傻的样子得到了中士的认可,但正因为如此,他却被阿拉伯人排斥在外,成为一个貌似小人的角色。
但当他发现了中士的秘密之后,他这才发觉自己太过幼稚了。
被欺骗的感觉令他开始反思作为一个阿拉伯人为什么要为殖民主作战。
但这种反思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最后他还是同意了下士的决定,并且最后在营救中士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他的善良与无欲无求则恰恰是法国人所需要的,换句话说,法国人在这场战争中要的只是战士,只是武器,而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可能成为法国人的人。
Jamel的角色极具象征意义,同时也表明了当时法国人心目中的殖民地阿拉伯人的地位。
中士是一个悲剧型的人物,影片中他是与这些阿拉伯士兵直接对立产生冲突的一个人物。
但当每一次冲突之后,他面对上司而为自己的士兵说好话的时候,我们似乎只是认为这个是一个好的长官。
但Janel的无意发现令这个人物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暴光,他的法国人身份得到了质疑,于是,他变得与那个下士一样,为了尊严,他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这种表现的悲剧力量是极其可怕的,说明当时似乎只有一种可能能够认法国人承认。
这种承认是一种欺骗,就象《人性污点》中的那个教授一样,可怕的社会观念。
影片的拍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似乎在告诉法国人不要忘记了这段历史,这是一群被历史遗忘了的英雄们,他们的功绩应该得到赞扬,因为他们同样为自由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一部关于阿拉伯人自由与尊严的伟大史诗性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韩兮2007-3-15于通州
如果不被电影海报迷惑的话,可以肯定这不是一部吸引人的电影,情节单调、情感单一(爱情渲染不足)、战争场面没有一贯的宏大,最要紧的是演员太寒惭:不帅气、不高大、不威猛、不符合大众的一贯审美情节,甚至不像士兵。
我不是一气呵成看完的,连看了三个晚上,我想还有人和我一样,或许有点失望,毕竟电影是用来娱乐的,但它却没有娱乐了你我的神经,等等让你我失望的有很多,但看完整片后,我还是被触动了。
这部影片极现实、极客观、极自然简朴的还原了那个真实的岁月、那些真实的士兵。
毫不修饰、做作,或许这已经区别开来了很多商业片的俗套路线,尤其是结尾处才知道这是一场回忆,看似影片从这儿就要结束了,但我认为这恰恰是这部影片要告诉观众的:这也许只是故事里昨天的结束而已,光荣岁月仍在继续。
还有就是电影原声非常悦耳,是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基石也不为过。
你站在某一个地方,但永远不知道这个地方是怎么变成现代的祥和 安宁,要是没有那些在历史中默默做这牺牲的无名英雄就永远不会有今天。
♥作为殖民地的北非阿拉伯人把法国当作祖国为之战斗,最后却被三色旗后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母亲所拋弃,毕竟不是一胎所生,最后字幕表明至今法国也没给那些人应有的补偿,导演旨在让世人正视这段历史。★★★★★D88(dts收藏版/D9/DNA-777/法2+6区+拍摄花絮)。H
兄弟连里有它的影子,法国,这个充满伤痛与不平等的国家,然而在这里仍旧共存着饱受不平等对待的人们
懂得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的心声,学会调整,遇见困难了,多想想,没什么大不了;遇见喜事了,也别太放在心上,因为那只是一瞬间。懂得,一生中,名利只是过眼云烟,拥有再多,不如有份好心情。
10——7分。
叫我难受
看的第一部法国战争片
挺真实的感觉
我是来看MélanieLaurent的,就在快结束的时候露了个脸,内心不爽, 减两星.
无言的沉重。人生,这个世界,我们自己,都充满了无奈,阴暗,痛苦,充满了傲慢,歧视,不公,但这不是全部。尽管有这一切,我们还是会努力的活着,因为还有美好,以及趋于美好的力量。
我猎奇看了这部电影的胡诹字幕组,如愿看到:“我不懂法语,前面的字幕都是我编的”
为这个国家打仗和卖命,却连退休金的拿不到,这就是宗主国给殖民地的待遇。
主题很好,被利用和遗忘的一群人~但是打仗不能老是手插裤袋啊~最后梅拉尼·罗兰还是那么美!
看不下去
自由是法国人专有的,阿拉伯人别想了。
伟大的牺牲,法国人欠北非人民的
2012年一张“我不懂法语前面都是我编的我编不下去了”的截图以一天十次的频率出现,如今为了Laurent下决心去看,果然并非非看不可。6.1/10
电影太平庸。立意不错
看睡了!
我在电影院看的居然是85分钟的,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