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谁遭受的痛苦蕞少,谁就是蕞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蕞少,谁就是蕞可怜的人。
——卢梭
偶尔不看书的晚上,喜欢搜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众电影看看。
昨天晚上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将来的事》,很喜欢于佩尔饰演的女主角,她身上透露出的那股独 立、坚强、优雅的气质,让人感受到一个爱读书有学识女性的力量。
她是一个高中哲学老师,生活中除了家人,就是左手书本,右手鲜花。
阅读是她职业的需要,更是她长期的喜惯和精神的支柱,而鲜花是她自己栽种和收获的美好,在她看来是自己和丈夫婚姻的见证。
本来看似平静而美好的生活,被丈夫的出 轨坦白局打破,20多年的婚姻眼看要宣告破产。
而生活总是喜欢干雪上加霜的事情,年老独居的母亲抑郁症加重又在她的另一只肩膀上不停地施压,出版社各种理由拒绝发行自己的书籍,儿子女儿已经长大却似乎和自己并不亲近,志同道合的学生虽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契合和慰藉,但始终有他自己的方向和道路要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表面光鲜,实则常常一地鸡毛。
可在女主身上,我们看到的除了偶尔的失落和情绪崩溃,更多的时候她不只是把镇 定自若呈现在外,还用坦然和优雅面对自己。
看到弹幕中有人说:女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生活打脸的时候一样不留情面。
但很庆幸,有很多人回怼了这一质疑。
我也很想说一句,生活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但不同的人却会用不一样的姿态应对生活的各种挑衅。
女主角在遭遇中年危机的时候,正是因为有多年的哲学和智识基础,让她能坦然面对生活的打击,而不至歇斯底里无所适从,她的内心有自我支撑的力量;对鲜花的热爱,是她内心温情的积淀,这份柔软得以在成为外婆的角色后,温柔地与子女化解隔阂,也为老母亲带来女儿的长情陪伴。
读书对一个女人来说到底有什么用?
我只能说它的作用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精神改造和托举。
最初看到这部片子是在Knowyourself公众号的推荐上,因为自己正处在对将来无限的迷茫与恐惧的阶段,觉得看到这部片子的主题很喜欢,抑或是说,想通过平静地审视他人来思考自己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将来的事》是一部法语片,主人公娜塔莉是高中哲学老师,其丈夫也是一位哲学老师,二人的生活似乎正是我们中文系大多数人所艳羡的:二人共用着彼此的书架,互相分享自己冷静的观点。
不知道为什么,似乎很多人认为精神上的匹耦或是soulmate的存在着实比家长里短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更加高尚。
理由是可以给出的,肉欲的或是口腹之欲的生活乃是小体,而精神的生活则是大体。
而这种高尚感更多的是道德的,大多人的道德感从不是发自心底的自我认同,全是通过踩别人的方式获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假象,心底的认同从来都是,我比别人厉害,你那样的观点真是落后,因为你这样的观点是落后的,所以你整个人都是落后的,你整个人都不如我。
我们多渴望成为世上唯一那遗世而独立的人儿,站在泰山的最高处,睥睨一切。
娜塔莉和丈夫有着一儿一女,她还有一个得意门生法比安,再加上患有精神疾病的老母,娜塔莉的生活算是糟糕之中带有着平常人的温馨。
随着丈夫的婚外情而离去,母亲精神状况的恶化,潘多拉的逃避,她仍然保持着一个哲学人的素养,淡定的对法比安说道,她还拥有满满的知性生活。
她的代表作教材由于拒绝迎合市场的潮流而遭到停版,子女也早已成年早早地离开了她的生活,法比安与她的政见不合,甚至残酷的指出事情的真相。
她曾经让她满意或者赖以生存的每一件事都在逐渐剥落它美好的外壳,真相或是事情最坏的一面开始赤裸裸地袒露在她的面前。
高度精神一致的婚姻生活,也许同为哲学人的丈夫早已看穿婚姻利益的本质,或是在自由意志的指导下选择追求爱情;儿女终将长大,而法比安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终将批判她的思想;质胜文则野,骨子里追求极端的欧洲人当不容易去发现中庸,中庸本身就是难以掌控的,她一直求的是质量而非迎合大众的审美,也许被当下抛弃才会是必然吧。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或是说被法比安犀利的话给骂醒了之后,娜塔莉的生活和态度不得不发生变化。
娜塔莉说她向来坚持生活需与思想合一,而她自己也一直试着这么做,但法比安却说她的做法绝不会超出内心层次。
法比安的话是犀利的,“我探索行为和思想间的问题,而你只在意你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及你的价值标准,但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你生活的巨大改变。
你去示威足够让你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这样让你舒服,但不会危及(她巴黎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起初我并不认同法比安的看法,认为身为哲学人的娜塔莉不会连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做不到。
但身为哲学人的娜塔莉真的不敢直视自己吗?
真的不敢面对自己的丑恶吗?
真的发出了这样的诘问,却忽然一下子明白了导演的用意:本当对一切最为通透的哲学人却根本没有看透自己的生活,或是只是装作表面上的高尚,抑或是说娜塔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护她的身份与地位,而当身份与地位不存在时,娜塔莉便不能自已。
觉得导演说的没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哪怕是在真理的第一线上而奋斗的哲学教师,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仔细想想,也许是中国素来不尚哲学教育的背景导致了娜塔莉的哲学老师的工作在我看来是如此神圣的原因,或许,在浪漫的法国,这份工作很平常,哲学老师也很平常。
想起了曾经问过伦理学老师有关判断的分类问题,她说判断分为道德判断(也可以说是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两类,比如说这是一个手机,这是事实判断;这个手机很好用,这是价值判断。
我想,道德判断似乎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强项”,抑或是说它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舒适圈范围内。
我们根据着我们仅有的残损不堪的信息作出我们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道德永远是评价标准中第一位的,诸如阮大铖这样的事太多了。
一旦为二臣,纵辞章藻饰,也不为青史所留,而像海德格尔这样的人在这里便总是不会存在的。
时常在想,我们应当用政治的标准去衡量一位文学家或思想家吗?
也许中华民族对于道德评价的标准始终就是最高的,从先秦的孔子那里开始,无人为仁,尧舜其犹病诸。
从此以后,也无人为仁。
思想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一段理性的推导时常让我产生感动的情绪。
这种眼耳口鼻一起达到的情感的流动一方面使我觉知思想的伟大,又一方面使我的认识仅停留在感受到思想的伟大。
很喜欢娜塔莉在母亲的葬礼上所朗诵的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中的一段话,“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
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
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
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
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
祂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
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
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
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
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我们都曾焦虑,都曾迷失自己,焦虑中的人痛苦啊,痛苦为什么偏偏就自己遇到了这么大的难题,仿佛熬不过去,黑暗也永无尽头。
然后便糊里糊涂的,或是情形万分又痛苦万分的,挺了过去。
头脑清醒的人记得生活的每一刀是如何刻在他身上的,仿佛灵魂脱离了躯壳,从上往下俯视着一个陌生人的选择与彷徨。
糊里糊涂的人,我想,只是那些痛苦还不够深刻。
每一个我都在沉睡着,沉睡了几千年还没有盼来睡梦中的曙光,叫嚣着要醒过来也叫嚣了百十年却也未被自己叫醒。
醒了的人,也许是骨子里太嗜睡,或是养成了嗜睡的毛病,又或是维持清醒本身就很艰难,稍稍放纵便容易再睡过去。
但是,一旦见过清晨山头上的那一缕晨曦,每一根毛发,每一个细胞都会记住清醒的震撼模样。
清醒永远沉睡在我们远古的基因里,一如春天沉睡在冬天里,黎明沉睡在夜的黑暗里。
我们需要迎春花,我们也需要启明星。
而迎春花和启明星的任务便是最最艰难的,报春不争春,又无傲骨之清誉;启明不光明,又从不是最黑的夜晚中最明亮的星星。
它们征战在最混沌之时,也许饱受着人们的批评,饱受着沉睡着人们的鼾声,但它们永远引领着人们朝着永远无法达到的永恒的光明而前进。
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将永远在黑暗或混沌之中,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如托尔斯泰所说,“人的生活是什么和应当怎样度过一生,而这也就是真正的信仰。
”
昨天加班到晚上11点,原本想写的东西就延迟了一晚。
一忙起来就容易忘记了时间,在激烈的脑力劳动后,即便已经到了睡觉的点,依然是思绪纷乱而无法入睡的。
借着这部电影,来补上前两个月的生活记录。
在此时此刻,我回顾过往两月,自然觉得事情的发生有其需要遵循的规律,也总有意外之想。
比如说一个人的本性,本性是难以被改变的,养成的习惯也是很难去纠正的,而为了自己已经认知的某一个固有行为,要去改变它甚至抛弃它,总会经历几番挣扎。
但是如果人是有意识的在某些时刻按捺住自己一贯的做法,停下来思考几分钟,用理智说服几分钟,或许就可以在这样的犹豫、停留、讲道理、犹豫的过程中,慢慢的去纠正和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所以,我们所说的将来的事情,在到来的时刻,也不过就是遵循着一些规律,大致不会偏离的彼时要经历的此刻。
电影中的一切发生的非常平淡,虽然女主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产阶级中年女性,她的生活几乎固定在了自己想要的框图中,但是她也不得不去接受和经历一些必然到来的事情。
母亲三番四次的自杀威胁,最后孤独的死去,她在教堂里叙述母亲经历的事情的时候,忍耐而又克制的边说边流泪。
丈夫坦诚自己出轨,要搬去和新欢生活。
她诧异的望着,自嘲一句:我以为你会一直爱我。
当母亲去世后留给她的猫pandora跑出去一直没回来的时候,虽然此前一直在抱怨这只猫的笨拙和体重,想要找人领养掉,还是会契而不舍在外边喊着名字,半夜里猫自己回来了,欣喜的抱着它。
在看似最糟糕的那一天,经历丈夫的出轨背叛,和自己写的书的下架,她甚至都没有歇斯底里的哭过。
只是在后来,在学生郊区的房子里小住,和学生谈起自己一贯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要同步的哲学讨论,学生说觉得老师因为这样的想法,把自己反而困在了其中,因为要求行为和认知要同步,要一致,反而不会去做出改变,并且对自己从前有过的一些改变定义为已经足够了。
在这样的一番对话后她抱着猫咪在床上痛哭,那是整部电影里彷佛最为情绪激烈的一个片段。
但是也是仅此而已。
所以,谁能遇见未来的事情并且提早做准备呢?
我们不过就是在经历着现在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自然有它发生的时间和必然,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是接受并经历它。
而对自我的定位,对自己要求的改变,从来都不是发生在未来,它们只有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状态。
我们对当下或从前的满足,会容易限制在认知与思维上的进步,而痛苦与变化,会造成对现状的思索,会促进某些认知的改变。
电影中,她最终抱着自己的孙女轻轻哼着童谣,她也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刻是这样柔软而温情,经历过的事情依然过去,未来的事情也即将到来,而她如同每一个其他人一样,拥有的是此刻。
此刻的温暖,此刻的纯粹,此刻的自我。
而这两个月,上海经历着最炎热的温度,我也经历了一段情绪的挣扎。
是没有什么缘由的。
我处在一些对未来的忧虑中,还有一些对过去无法释怀的悲伤中,以及对现在的不确定,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颓废,孤独。
但是我感受到了自己已经在慢慢的学会处理这样的时刻,并且了解这样的时刻并不可怕或者少见。
在情绪糟糕或者焦虑之时,我读了一些书,种了几棵小枇杷苗,做了几餐不错的食物,也给自己买花,和朋友小聚,小酌几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那么不得意的时候,更需要找寻给予安慰的事物。
书籍:《走出非洲》《月亮和六便士》《故事新编》《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劝导》《快乐的死》《茶,汤和好天气》《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我不是很想推荐《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不想去写它。
这和这本书好看与否,或者写的好不好,都没有关系。
因为这本书让我觉得非常痛苦,是从文字、修辞、比喻、描绘中会直接感受到的生理性和心理上同步的痛苦。
书本里的痛苦是不是真实的,肯定是,而且非常是。
另外想开始继续看一些科幻类的书。
当我觉得有一些迷茫和失落的时候,我喜欢看科幻。
因为科幻是用一种理性的想象触达未来世界的描绘,并且很多科幻类作品有着非常强烈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科幻甚至可能都只是为了探讨这一主题的外衣而已。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前传。
这个和霍金给到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警惕是异曲同工的。
我们怎么定义“人”?
人类所引以为傲的思维,也不是不可以被制造和发展,突破人类自己的掌控。
所以,我们怎么定义“人”,我们是否还是独一无二的“人”?
我们怎么对待与自己并无二致的仿生人?
影视:《87版红楼梦》《海蒂和爷爷》《艺伎回忆录》《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分手的决心》《壮志凌云2》《雀斑公主》《神探大战》《玛戈皇后》《将来的事》日常关键词:持续的调整终于在8月底的时候,觉得自己多少走出了那种情绪的阴霾,并且开始有动力和能量来做一些事情,做一些规划。
昨天加完班和一个好友聊天,她最近也是忙着赶项目天天晚上开会加班,就说到工资低但是总加班的问题,她问我有没有跳槽的打算。
很奇怪,即便我对这份工作有着一些不满,但是我其实基本上没有什么主动跳槽的意愿。
这也和个性有关。
因为工作本身内容、老板的相处都是让我觉得合适并且满意的,那么工资低这个问题就相当一部分上被忽略了,另外所谓的工资低,在我的低物质欲望下,基本上也比较轻松的覆盖了生活所需,除了去考虑未来养老问题,暂时我看不到太大的风险。
所以这样一来,就更降低了自己跳槽的欲望。
有的时候我也想过是不是拼一把,跳槽去一个相对比较快节奏的公司,来获得一些职业上的发展,但基本上这种想法持续的时间并不久,而且更像是一念花火,而不落地。
就像《将来的事》给我的感触一样,我能掌握和感受到的只有当下,而将来的事,是彼时的此刻,那么就调整好迎接它的姿态,去接受,去感受,去经历。
好坏都是终将会来临的。
(芷宁写于2016年11月28日)影片《将来的事(L'avenir)》将两种看似不同层面的东西,有致地糅合起来表达,一边是不堪的现实生活,一边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必束之高阁的哲学,这样的糅合经由一位教哲学的中年女教师的人生遭遇来微妙解构,却也能将世俗和精神、生活和思想结合得相得益彰,互为关系,互为映射,也互为解释,足见法国80后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日趋成熟的光影表现功力,或许,能对哲学家庭的生活信手拈来,米娅得益于有一位在索邦大学教授哲学的父亲。
可以说,《将来的事》是迄今为止米娅最好的作品,在叙事和意境上不输她丈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曼玉前夫)编剧执导的影片《锡尔斯玛利亚》,只是用力更轻巧一些。
影片有着舒服的节奏,看上去随意的结构和剪辑,及如行云般自如的气质,很多人都赞誉其有前辈之风,个人却觉得米娅也有自己的风格,该片虽也有着知识分子的大段对话,也掉书袋,但诗意与哲学都有着适宜的人间温度,散落其中的幽默之处不多,却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沉闷之气,也没慵懒悠闲且略高人一等的自恃,更没有决绝的悲观,而是溶于生活的波澜。
影片伊始,女主人公娜塔莉和丈夫孩子游览布列塔尼的格朗贝岛上的惟一建筑——夏多布里昂的坟墓。
墓背靠茫茫大海,墓对面,在一片山石上,刻着这样几行字:“一个伟大的法国作家安息在这里,但愿只听见海和风的声音。
过往的行人,请尊重他的最后的愿望。
”在孩子们和娜塔莉离开时,镜头中同样身为哲学老师的丈夫还伫立在墓前,仿佛预示着这个“老男人”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与忧戚。
在之后的影片中,观众听到了无数先哲、文人的名字被提及或看到大部头书籍著者的名字被镜头扫过,卢梭、恩岑斯贝格、君特·安德斯(有趣的是,娜塔莉给孩子们介绍时,必须提到他是汉娜·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马丁·布贝尔、叔本华等等。
很多金句、诗文被提及,生活中的思辨也频频登场,观众却不觉疲沓乏闷,大抵因与生活本身衔接得当之故。
娜塔莉一边在思想上从未远离过“圣贤书”,一边在现实中履行着妻子、母亲、女儿、导师的职责,她在文字里思想中游走,于家务劳作间行走,繁忙而无奈,却时刻带来一种坚韧,一种美感,仿佛李欧纳·科仁所言的:“美就是一种意识的转变状态,一种诗意与优雅的特殊时刻。
”塑造一位遭遇生活泥沼的知性女性,伊莎贝尔·于佩尔阿姨的确游刃有余,她所具有的冷静淡定的气质,和角色高度契合,仿佛为她量身定做一般。
伏尔泰说:“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片中的娜塔莉在人生的这个时段遭遇了生活的全面崩坏,她的哲学著作在如今碎片化的读图时代,失去了再版的机会,患有疾病的母亲突然离世、丈夫出轨搬去和新欢共度人生,而哲学夫妇分家的方式也是醉人,丈夫擅自带走了娜塔莉标注过的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和马丁·布贝尔作品,这比婚变更让她气愤。
很多人都说,在一团乱麻的现实生活中,哲学其实没什么用,然而哲学所带来的思考习惯会让有头脑的人对骤变的人生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娜塔莉的惊异、失落,也来得较一般妇女冷静。
片中有场戏设置地很符合娜塔莉的哲学体质,已搬走的丈夫突然出现在家里,说他想在这里安静地读《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并想留下来吃顿新年团圆饭,娜塔莉很理性地请走了他,因为,一个不应该存在的行为可能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麻烦,有些事情必须有个清晰的了结,中年人的生活经不起一时兴起或瞬间的情绪所致,毕竟,“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叔本华语)。
”顺应自然规律,娜塔莉做了外祖母,有了新的世俗身份,她欣然接受这个辈分升级,如同接受生活中的其他变故一般。
曾被娜塔莉戏称为古怪老黑猫的亡母遗物,也有了归宿,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她遭遇了很多,不过,最糟的和最好的都已过去,将来,或许有其他糟的或好的事,相信她都能坦然应对。
(杂志约稿)
前陣子看了獲得本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被譽為有侯麥神采的《愛情未來》,它大概是我今年到目前看過最好的電影之一。
女主角伊莎貝雨蓓說,她是思想跟生活合一的人,應該說,她是這麼告訴她那位有才華的帥氣學生。
整部片可以看出她不斷去實踐、企圖貼合這兩者,從失婚、喪母、對待黑貓的轉折到迎接女兒的新生命。
當愛情進入婚姻狀態,不僅是情感的締結,也是兩人所有物的疊合,所以跟外遇的丈夫分居,兩人要均攤財產(其實大多是書)的時候,對方一聲不響地拿走她作過筆記的書(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她彷彿也連帶被奪走了部分的記憶、時間或意志。
對她來說那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吧,可能也是整部電影的思想核心。
因此去學生的農莊散心之前,她又買了一本新的,我猜想她日後也會重讀或再次寫下筆記(而且會不同以往)。
人生之路只能走過一遍,但藉由這個動作,她依稀也有了第二次的機會,再去檢視跟經歷自己的人生。
她丈夫的海邊小屋也是。
看似兩人分裂的狀態,其實只有她被分裂出來。
而觀眾最想看到的,也就是「貴為」哲學教授,遭遇這些大大小小的難題,會有更深刻或更細膩的處理方式嗎?
她母親作為她的對照組,顯得更利己放縱。
年輕的帥氣學生,則是她更激進也從容許多的另一個版本。
討論道德的存在、面臨比自己不幸(或低階)的人,她又應該把自己放在哪一個位置呢?
「對激進派來說我太老了。
」「為什麼?
」「因為我曾在那裡、也經歷過。
」電影原名「L'avenir」即未來之意,英文片名是Things to Come,她經歷一些挫折、吞下過往,面對未來時才能一點一滴地吐出來。
叔本華那句名言: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一如那隻黑貓,以為從此走失了的當下,牠卻啣著什麼回來。
黑貓仿若她意志的現身,是盲目的欲求、原始的本能,之不可抗拒。
娜塔莉在人生的这个时段遭遇了生活的全面崩坏,她的哲学著作在如今碎片化的读图时代,失去了再版的机会,患有疾病的母亲突然离世、丈夫出轨搬去和新欢共度人生,而哲学夫妇分家的方式也是醉人,丈夫擅自带走了娜塔莉标注过的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和马丁·布贝尔作品,这比婚变更让她气愤。
很多人都说,在一团乱麻的现实生活中,哲学其实没什么用,然而哲学所带来的思考习惯会让有头脑的人对骤变的人生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娜塔莉的惊异、失落,也来得较一般妇女冷静。
顺应自然规律,娜塔莉做了外祖母,有了新的世俗身份,她欣然接受这个辈分升级,如同接受生活中的其他变故一般。
曾被娜塔莉戏称为古怪老黑猫的亡母遗物,也有了归宿,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她遭遇了很多,不过,最糟的和最好的都已过去,将来,或许有其他糟的或好的事,相信她都能坦然应对。
从夏多布里昂开始,以叔本华为结尾。
开始于浪漫主义的开始,终结于悲观主义的高潮。
她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卢梭。
学生罢课抗议时她读德国诗人恩岑斯贝格。
她的爱徒跟她推荐京特 安德斯,而她跟孩子们介绍时,说那是汉娜 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
在激进派学生乌托邦的书架上,她对雷蒙德 阿隆微微一笑,转身看到《邮包杀手宣言》,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发现有了新欢离她而去的丈夫擅自搬走了她标注过的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和马丁 布贝尔,她气得要死。
只得重新去买一本《困难的自由》迎接这一生终于到来的“真正的自由”。
而她丈夫最心心念的,是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布莱士 帕斯卡。
阿多诺。
齐泽克。
柏拉图……在艺术方面,真理是由时间来决定的。
但时间就不会出现谬误么?
要么说出一切,要么一语不发。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无所适从。
照顾精神不稳定的母亲。
与有外遇的丈夫离婚。
工作受阻。
母亲离世。
外孙诞生……面对现实现世的堪或不堪,哲学都没有丝毫用处。
特别喜欢的几个细节,比如几次搬花瓶,比如每次进家门,比如跟猫有关的所有,比如她的所有鞋子。
在镜头里,于佩尔的娜塔莉总是在大步流星地走,挎着手袋,穿着优雅,头发微微凌乱,眼神没时间或许也不需要停步。
人们对于得到的东西,远远没有对期望的来得开心。
只有在没得到之前才会感到快乐。
女主说:“女人年过40,就得扔垃圾桶。
”诚然,人到中年,一堆糗事。
丈夫出轨,母亲要自杀,儿女冷漠,学生罢课,但生活还要继续,人生依然独行。
这位高中哲学教师的生活简直一团糟。
她离开丈夫,而非丈夫离开她,将母亲送到养老院。
继续和爱徒法比安编写教材,并且保持某种暧昧又纯洁的关系。
“还好我有满满的知性生活,依然会感到幸福。
”女主自我安慰。
可她就是忘不了婚后和丈夫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海滩,那花园,那些自己种的花卉和水果。
那些就是被称为回忆的东西,被称为爱情的东西,超越了书本和知识,构成了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丈夫让她留在花园里,但没有了爱情,婚姻名存实亡,这个充满回忆的花园便失去了芬芳,这爱的纪念地就成了生命的坟墓。
在母亲葬礼后的悲伤中,却又看见出轨的丈夫和别的女人在一起,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她的书也即将面临不再出版的危机,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这样接踵而至的不幸中,只得和那只叫“潘多拉”的老黑猫相依为命,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人生依旧独行。
生活就像这只猫的名字一样,尽管有了许多不幸,但毕竟还会剩下希望。
孩子们独立了,丈夫离开了,母亲死了。
这样的孤独和自由从来就没有过,解脱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这是一个中年女人的心声。
来到学生法比安的小小乌托邦里,黄昏中,大家在餐桌边进行着哲学讨论,老黑猫昏睡在人类脚边10年后,也在空气清新的森林大山中恢复了野性。
可这种自由又暗藏着危险。
当别人沉浸在哲学的思辨中时,女人却用人工食粮去呼唤那只逃进森林自得其乐的黑猫。
有点反讽不是吗?
当她终于得到自由的时候,居然害怕那种自由过于纯粹,这种曾经朝思暮想的纯粹自由却不是她能够适应的。
她有些虚伪,却又无比真实。
毕竟,她已经40多岁了。
她需要的是庇护安全的港湾,而非年轻人充满野性的自由。
人就是这么矛盾,在渴望与恐惧之间彷徨,在围城内外徘徊。
在自由和安全间纠结,在理想和现实间挣扎。
说穿了,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你我。
而乌托邦中大自然的声音,色彩,气息和韵律,都是修养身心的良药。
是诗意和梦想的栖居,是生命和静默的海洋。
徜徉其间,会得到灵魂的休憩和本性的自由。
在哲学,诗歌,音乐,和游山玩水的种种快乐中,思想和情绪会升华,会返璞归真,获得解脱。
她的学生法比安,就生活在自然中,思考,写作,将学术理想和现实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像一匹野马,一只野鹤,一朵浮云,一个精灵。
而在学术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绝大多数人只是将学术作为一种谋生之道,而非生活准则。
对现实生活的妥协,放弃理想中自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因为学术理想过于曲高和寡,过于阳春白雪,那种真正的自由,彻底的松弛和孤独的宁静,也许不是一般人所能适应和接受的。
因此,我们注定要在泪水和笑声中,在痛苦和欢乐的平凡生活中,在幸福与不幸交织的生死轮回中了此一生。
电影在一首充满诗意的摇篮曲里结束,婴儿哭闹着,女主哼唱着。
这是一首充满希望和祝福的摇篮曲,仿佛哲人的低语,仿佛爱情的吟唱。
她唱出了生活的沉重和梦想的轻盈,唱出了生命最初的美和生活最终的善。
她像一个孩子,如一朵花在绽放,也像一位老人,如一朵云在漂浮。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生活着,希望着,挣扎着,老去着,像一个最纯真的孩子,也像一个最世故的老人,前行着也回望着。
就这样,生活继续,人生独行。
此片获得第6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最佳导演)奖。
之前男朋友让我来北京看北影节,以及陪他过生日。
因为我有两只豚鼠,其中一只还生了病,我有点不放心,他说,我开车去接你和耗子。
但他妈妈不放心让他跑长途,最后变成我妈开车送我到天津,他去天津接我。
本来我很不爽,他一拍脑门的决定,最后还是由我来承担。
但是他来接我的时候,我高兴得像个少女。
看电影的第一天,那是一个星期一,我在蓝港等他,站在太阳下吃了一份朱古力吉事果,那天还有买一赠一,吃着冰激凌的我看见他穿着帽衫逆光走过来,觉得那一刻十分美好。
在北京呆的这些天我非常难受,因为空气很干,还有漫天的柳絮,我的鼻子痛苦得不行,吃东西还过了三次敏。
周五的时候我们在蓝港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他一直揪着我研究它想表达什么,非说它的哲学意义太过隐晦,这让我感到心烦。
我说其实它就是展现了一个人生活中的一段,只不过碰巧主角是个哲学教授而已,如果她是个美术老师,这个故事也可以讲下去。
他问我:可是如果没有隐喻的话,里边的人为什么突然就哭了呢?
我问他:难道你在生活中就不会突然哭出来吗?
他答:不会。
我说:那如果一切都要有涵义的话,女主自己去看电影为什么会被人强吻呢?
他说:对啊,为什么呢?
我说:因为她遇到变态了啊!
第二周周四的时候我躺在床上,抱着他的胳膊问他:你记得我在电影院里亲了你的手吗?
他说:记得,当时我们在看《将来的事》。
我说: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写到了我的心里,但是你不懂人为什么突然会哭出来。
他说:是的,以前我不明白,但是现在看到你的样子我懂了。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啊。
年轻的时候我也叛逆激进,年纪大了就激进不动了,但看到激进的年轻人还是会喜欢,但又有些嫌弃他们的幼稚。
我很想变回年轻时那个酷酷的自己,但是我又想过得安安定定。
正当日子过得平淡的时候,发现爱人背叛了自己,我想发怒但又平静得出奇,也开始考虑分家的琐碎与麻烦(虽然我们没有成家,不过是一些物品与账号)。
虽然并没有特别喜欢他家那里,但也遗憾以后不能再去度假,甚至开始留恋这个地方。
一边说再见了,谁又能预见将来的事,一边默默地哭了出来。
看完電影,有一種難言的哀愁,因為“只能這樣”;也有一種力量,是“好好活著”。
《將來的事》在我看來其實是“活在當下”,是“斷捨離”。
電影的主角娜塔莉是學哲學的,哲學是辯證,沒有絕對的真理(電影中有一場娜塔莉與學生關於“真理”的討論),一如生活本身。
就像電影中說她經歷過激進的青春,也加入過gong產dang,但時移勢易,年紀漸長的她不再相信偏激的理論,而變成了年輕人口中妥協的“中產”,她嚮往生活本身,栽花種草,面朝大海——因為“就是這樣”,她不再是過去的她,不再相信過去相信的真理。
電影中她愛慕的學生法比安是她年輕時的“原樣複製”:青春,熱愛哲學,參與和熱衷討論社會運動。
她愛慕他,不無對於自己“青春”的留戀和投射,雖然她知道自己已不一樣。
法比安暗示她“妳或可和年輕的男子再一起”——“怎麼可能?
”,這是她脫口而出的態度,也是心裏的想法。
因為她縱然欣賞,但她知道自己是另外一種人,要過另外一種人生。
電影中她和法比安及法比安的一幫朋友一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她獨自去看山、看風景,安逸自在;但在和法比安的朋友們一起時,卻時常是孤獨的,她兀自躲在床裡哭,因為知道自己是一個局外人,格格不入。
最悲傷的是她也已經看到了法比安的未來。
法比安和她說,現在先這麼過日子,但是有了孩子以後就不知道怎麼樣了。
娜塔莉其實已經預見了法比安會面對來自生活的重壓,也許未來的他會變成“她”,但無論如何,生活會給法比安答案。
她能選擇的只有告別。
電影中另外一條線,是娜塔莉的母親,她深愛著娜塔莉的父親,但卻以離婚收場,終生鬱鬱寡歡。
在母親身上,娜塔莉看到的是自己”未來“的”原樣複製“。
她的老公出軌了,但嘴裡卻依然說著“永遠愛她”,如果和他繼續這樣曖昧下去,她就將和母親一樣,和這個男人永遠糾纏不清。
母親給娜塔莉留了一隻貓叫“潘朵拉”,潘朵拉是“慾望”,也是“危險”,雖然外表可愛。
她最後能選擇的,也只有告別。
她把老公手裡的鑰匙要回來,又把潘朵拉送給了法比安。
“斷捨離”,不但和過去告別,也和可能的”未來“說再見,好好活在當下。
電影中有一場戲很有意思,她在電影院裡看電影,放的電影就是阿巴斯的《原樣複製》,戲院裡的男子希望和《原樣複製》的劇情一般,和她來一場邂逅之戀,但無論電影內還是電影外,娜塔莉都選擇了拒絕,她無法做那件複製品,生活無法、也不該拷貝。
電影結尾的一場戲也很有味道,她在法比安家的最後一晚吸了大麻,躺在床上睡覺。
半夜卻想起了潘朵拉,她來到樓下,潘朵拉躲在爐火邊,而法比安正在電腦前工作。
她好像要在那場戲裡和法比安與潘朵拉做一個告別式,和放不下的(對於過去的)眷戀、撇不開的(對於未來的)慾望好好說聲再見——說起來是如此的憂愁,但生活不就是要這樣繼續走下去嗎?
看完這部電影後,有一股莫名的愁緒縈繞,於是在油麻地電影中心的駿發花園發了會兒呆,抽了根煙,又在經常去的廟街吃了碗渣咋,覺得活著已經足夠美好,就像最後娜塔莉抱著孩子,生活還是要繼續,誰說不是呢?
好了,欧洲这类片子get不到。
对丈夫的离去和母亲的去世都表现出了知识分子的“风度”,但有多少人还会关心单纯作为女哲学教授的生活和人格?
抛弃的越多,越自由
全场法语龙门阵,却没有一点点波澜。
于佩尔演活了顶着中产阶级外壳的那群人,他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故步自封,现实世界里的一束鲜花一个陌生人的吻也会吓得他们慌了神,最终唯有亲情才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柔情。影片用哲学元素展现了一个女教授的精神生活,疲于奔命的同时又能保持理智,导演的手法像是四俩拨千斤,文艺的腔调拿得很好。
34分钟弃,除了一位集中遇到一堆破事的强硬女性的一些生活片段以外什么也没有。
比烈女本色还无聊
难以下咽,看不进去
【A-】太舒服了。这就是那种看一部感觉整个世界都变美好的片子。最理想的状态,最曼妙的电影。运镜用光布景都是那么流畅自然,一切都完全达到一种优雅的平衡,多么美的一出生活小品。最大程度的去冲突化,生死去留都被处理的如此干净剔透,完全是生活的自然流淌,情感与魅力由内而外的散发。心醉沉迷。这才是生活本身的样子。想死在法国。
这到底是想演个啥?但好歹还算语句通顺,那也只能给一星
一种片刻不停连绵不断的混沌感,人生的不同侧面在同一时空中互不交汇,又最终组合成一个难以归纳的整体。如同坐在公车上偶一转头扫过的风景,是那一秒,是当下,也是过去。
年度十佳!仙女于佩尔演这类角色信手捏来,就像喝水一样轻松。有趣的是,这片儿很容易投射到自己,如果我到了于佩尔的年纪,还没有她那样的仙气,没哲学做精神支撑,没法国帅哥学生,突然又遭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我该如何处理?这片细看下来太致郁了....
剧情略寡淡。然而,一大下意识的观感却是:好的,这正是我理想中婚姻的样子——当它走到尽头时,最严肃的财产纠纷就是书架上的那些书了。但这个切入点实在是过于诡异了。于是,为了整理下混乱的思绪,我随手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各补盖了一个藏书印……
三星半,引用到哲學的電影我就沒法一目了然,法式生活流水帳的走法,看不太出明顯的結構與符號運用,但那隻黑貓的去留卻頗能打動我。和導演前作相比,或許可說談的是人生的無以為繼卻又非得繼續的過程,只是這次不是在講電音青春,而是哲學與人生。
阿姨真的是长了一张中年危机的脸,10年蜷卧人脚下的潘多拉可以抓鼠,步入中年的人还可以找回青春么?整部电影就是一剂精彩的书单呐~
出人意料地好!看簡介還以為又是部爛片憑著人脈送進來的呢⋯⋯導演是張曼玉前任的現任⋯⋯
看了个寂寞…………讲的啥啊这………
过去共你,聊卢梭读福柯拜谒夏多布里昂;而今相觑,叹惋着圣诞节你要一个人过。脚步风风火火,她过着自己的知性生活,却在看到桌上的鲜花时发了火,瞄到出走的黑猫时泄了气。娇艳的花朵映衬着生活的嘲讽,落难的老鼠犹如人生的颓唐。一面墙,隔开含饴弄孙的现时和熠熠生辉的往昔,一杯酒,敬献给明天。
sorry啊电影很美,只是看女主天天穿着高跟鞋走来走去屁股不沾地,好压抑啊。人到中年,丈夫出轨,母亲抑郁,理想的事业在市场里难以为继,我看她像困在水里的游鱼,快要窒息了。在告别自己心爱的海边房子、自己打理的美丽花园之前,只来得及扯一束花带给巴黎的妈妈。丈夫还带走她心爱的书。然后丈夫离婚,母亲去世,她在去学生的山庄的路上说,觉得自己终于自由了——真的吗?她穿回大红色的吊带裙,却被得意门生当头一棒。“中产阶级是政治后撤的阶级”,“中产阶级的滑落”,中产阶级的哲学老师一样易碎。将来的事是什么呢?女主努力维系生活的体面,不敢对眼前的生活做出改变(eg.觉得自己不需要遇到新的人,也不认同学生的生活方式),从激进变得克制了。但是这么克制体面的人,你觉得快乐吗?
导演、剧本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