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只是演习。
出航前酒瓶没撞碎,船员:我们被诅咒了。
Gulag(古拉格):苏联集中营,在史达林时期是迫害异己分子的工具。
隔着栏杆的离别之吻。
下潜至极限深度300米,船体被挤压并多处出现凹陷。
浮上冰面,冰面破裂,潜艇露出。
试射导弹成功。
船员在冰面踢球,合影。
喝红酒防辐射。
无辐射服,自杀式抢修反应堆散热器。
真正的勇士与懦夫的强烈对比。
甲板上一排船员冲着美国直升机露屁股,哈哈哈。
这段的背景乐配合画面挺带感的-露屁股+气势恢宏的背景乐。
为了防止潜艇爆炸波及到附近的美军驱逐舰继而开启战端,潜艇下潜。
第二次抢修反应堆,懦夫变勇士。
-你的海军生涯就会结束,他们会把你送到古拉格,像你父亲那样。
-那样就是家庭传统了,不是吗?
-他是我们的艇长,他是我的艇长。
28年后墓地前再聚首。
-这些人牺牲了生命,不是为了一枚勋章。
是因为那一刻来临的时候,那就是他们职责所在,不是对海军尽责,也不是对国家尽责,而是对我们...他们的同志尽责。
所以...为同志们干杯!
哈里森福特的政治片。
本片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改编而成。
暴戾恣肆、一意孤行的舰长和通情达理、体察民情的副手之间势必发生强烈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这类戏剧的原动力,沿用在多部海船或潜艇题材影片中。
以潜艇、飞机、巴士、隧道、火车等狭小空间为背景拍摄的惊险片,对创作者设定很大的限制。
题材没有天马行空、上天入地的自由,镜头无法施展;但是,一旦能找到新角度,局限就会坏事变好事。
不幸的是,本片没有这方面的惊喜,它所采用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来自别的潜艇片,而它离潜艇片的最高成就、1981年的德国影片《潜艇风暴》(Das Boot)相去甚远。
第一遍看的时候不禁觉得美国人的电影有些宣传色彩,在影片中极度鼓吹人性等等,党在其中成了一个小丑一类的角色。
不过后来想想好莱坞讽刺美国政府和美国意识形态的影片也不少了,我们不应该如此狭隘。
因此美国拍的这部片子反而具备了很多优点:我们传统上对苏联的美化令人无法真正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苏联体制的缺陷和军队中的混乱是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
看看此片不仅有助于理解人性、爱国主义以及其他一系列美国意识形态中也包含的内容,还能够令人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虽然最后说的,“the fall of communism”没有限定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令人有些不爽……
对比K19和萨利机长两部经典影片,一个讲述的是在失去与海军总部无线电联系下舰长的指挥,一个讲述的是在极短暂反应时间无例行指导下的指挥。
两部共同点都是无上级指示情况下一线指挥官的个人决定。
个人决定,就要探讨深植根在指挥官心底的使命是什么,这是本片探讨和歌颂的核心,也是比萨利机长更加深刻之处。
K19舰长(哈里森饰)是个人抱负、组织使命、人性光辉的交汇点和爆发点。
当发现反应堆温度再次升高,维修失败,爆炸可能摧毁美军基地进而引起NATO报复,K19舰长从个人抱负角度出发应该要求把潜艇开回苏联基地,从组织使命角度出发不把潜艇交给美国人不接受美国营救是底线,从人性出发有义务解救全艇官兵,同时为了世界和平把潜艇下潜牺牲潜艇全员避免核战更是对人类的责任。
哈里森福特忍耐的表情下是复杂的使命思想争斗,直到他被剥夺舰长权利,而又被戏剧性的归还,当副舰长说用'请求'而不是'命令'去向全员告知实情时候,舰长已经放下了苏维埃官员的身份,而真正作为一个人、作为同舟共济的兄弟请求全舰官兵下沉。
拥有毁灭力量的军人应该以和平为最高使命!
舰长的决策,那些穿着防化服冲到反应堆的官兵,冒着10分钟辐射从此变为怪物的辐射,淋漓尽致散发人性的光辉,影片为每一名进到反应堆的情景都配上了教堂里的颂歌,反应堆里的每一秒都值得千万人点起蜡烛为之歌颂。
影片震撼之处就在于是依据真实事件改编,不禁联想到2000年俄罗斯K141(库尔斯克潜艇)全员阵亡事件。
从苏维埃到俄罗斯,老兵不死,军人的传统永存。
剧情节奏较拖沓,转接有些牵强,但维修反应堆高潮部分还是很触动人心。
在那样的恐惧下,拯救船员还是忠于国家是艰难的选择,但是的确开始时候不应该拿整条船冒险来唤醒大家所谓纪律和试炼,站队也有些反复牵强,逃兵是不是就该被诋毁?
人性到了那个时候,真的是本能求生,不是每个人都想做英雄,为自己活命天经地义
虽然有人说这部影片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虽然有人说这片子是票房毒药,但看了还是觉得震撼,毕竟里面还是有很多人性的东西。
勇气;抉择,国家,职责,怯懦 等等。
演员们的表演也很到位,哈里森自不必说,就是里面如那个跳海逃生的小配角表情都看起来很真实。
看着看着,我就把自己代入了影片的环境,想象着人面临着这样的危急时刻会怎样?
那第7个进仓修理的人思想转变也比较自然,他是最了解辐射危害的人,他自然最害怕,何况,他还有远方的未婚妻在等待,他还只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军校毕业生。
表现人性的真实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毕竟人性是相通的。
忘记了哪本书上写过:战争就是两帮极度恐惧的人面对着面相互厮杀。
所以,在那样的环境里,害怕才使正常的,恐惧并不可耻,而恐惧中做出正确的抉择才是可贵的。
只是结尾有点... 多此一举。
拜读了其他观影者的影评,真实还原,剖析人性,真爱和平等赞誉不绝于耳。
他们没有错,他们能升华到如此境界也是民族之荣,国家之光。
在我,《K-19》给我的精彩,却只有片头舰长演戏的瞬间。
这段数分钟的镜头,我看了不下30遍。
津津回味每一个分镜,幻想着自己就是舰长。
当每个舱室回答准备完毕后,果断宣布进入核武发生程序。
开箱,取出密匙,获得发射授权,设定目标,倒计时发射,规避敌方鱼雷,果断手动发射。
每一个命令都让我热血沸腾。
作为被机甲动画荼毒长大的90后,真的很渴望成为一名潜艇舰长,指挥全舰人员操纵着巨大的机器。
冗长的操作流程,复杂的仪表按钮,一个接一个命令,给了我最强烈的真实。
相比之下,《战狼2》舰长一把钥匙,一句怒吼的发射,真的太儿戏。
正如我标题所说的,属于你的精彩,只有一瞬间。
凡夫俗子看个电影,无原则的拔高、升华、淬炼,真的很累。
找到你喜欢的一瞬间,才能让电影的精彩更加平易近你。
一个女导演拍的纯爷们电影。
一部好莱坞拍的英语对白的纯苏联电影。
基于事实改编的冷战时期军事电影,大都是这个套路。
因为历史上美苏没有在当时正面开战,所以看这种片子的时候结局是一定的,开头一定是军备竞赛如火如荼,核战争一触即发。
双方都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然后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打着正义幌子的开战借口。
但双方又都是极力克制着,不给对方这样的借口。
这过程中肯定有人为此牺牲。
电影人就把这些解密的故事排练出来。
不同的导演拍出来的肯定味道不一样。
如果看了Kathryn的《拆弹部队》,你就不难理解拍k19的时候,她是怀着相似的目的吧。
人性至上。
《K-19:寡妇制造者 K-19: The Widowmaker 》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震撼的电影了,没有一枪一弹,照样惊心动魄,紧张的气氛让人简直喘不过气,是我看过的凯瑟琳•毕格罗的最佳影片,比那个政治正确的《拆弹专家》强多了。
新舰长哈里森•福特,从严治军,对手下高标准严要求,好像不近人情,但是他的训练后面都发挥了作用。
况且各军事强国都有类似“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格言。
虽然他一心想往上爬,也用了一些手段,不过就别让我重复拿破仑的名言了吧。
再说,那些达官贵人也希望有能干的继承人帮他们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对于新舰长,他最大的勇气在勇于担当。
当他的K19出故障导致辐射超标,舰员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依然违抗上级命令,让他的舰员转移到美国军舰上。
他的责任在于,在保住了舰员的生命后,为了不让潜艇落入美军手里,依然决定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潜艇,并且把船沉到海底,最大限度保住军事机密。
老舰长连姆•尼森,被降级成副舰长,不爽是人之常情,没有反应那才叫见鬼。
不过他依然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舰长的工作,在舰员、军官与舰长之间充当缓冲地带。
当政委、水手长等人密谋反叛的时候,他毅然挺身而出,粉碎反叛阴谋,依然保持着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电影里舰员的性格描写也很丰富,比如那个新来的反应堆操作员,平时维修设备的时候兢兢业业,当他第一次要冒死抢修反应堆的时候,却退缩了,不过怕死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他还是第一次上船、出海的菜鸟。
但是英雄终究是英雄,当面临第二次生死考验的时候,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抢修反应堆并修好,为K19返航奠定基础。
当然,这毕竟是描写苏联海军的,为了政治正确,导演还是把K19的政委、水手长描写成坏人。
总的来说,我对IMDB对本片的评分表示不解,这绝对是一部佳作,用一句好莱坞电影来形容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天生就是做导演的,就像鲨鱼天生会游泳。
第一次看电影留下眼泪,第一次心里告诉自己要写影评。
影片开始,技术型艇长尼森,失败了,被替换。
怀柔善良,有笑容。
换上了刚强冷静的福特艇长,冷静,敢冒险。
理性到冷血。
事故发生了,矛盾复杂了。
二人的性格也开始交织了。
当敢死队奄奄一息回舱时,我哭了,看了几十年电影感动过多次,流泪这是头一次。
故障无法修复,当福特要求所有人回舱,命令紧急下潜时,人性大爆发,因为所有人知道这是要全体牺牲时候了。
为了祖国,福特艇长要求所有人跟他一起牺牲。
兵变,尼森艇长被推上指挥的位置,他被希冀能够做出保全艇员生命的命令,但是它没有,他支持福特艇长,宁可全体牺牲。
为了祖国,二人的人格融合了。
当所有人都支持为祖国牺牲,淡然的声音里是慷慨赴死,太震撼了。
军人法庭上,依然是正直坦然,真正的军人作风。
为了祖国,甘愿牺牲。
人总是要有一点高尚的情怀,那一刻,生命并不重要。
进反应堆舱室抢修那段看的人心里难受死了
(8/10)小时候看过这片,但剧情都忘光了,只记得一群苏联红军却讲着英语骂美帝……美国剧组毫无偏见地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但不是意识形态的那种英雄,不如说,更像《兄弟连》吧。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中,以最大的勇气克服了困难,这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英雄,我想这才是编导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MSc] 电视上看的 潜艇船员 尤其是核潜艇的 真不容易
如果是真人真事的话,那么所谓的国家利益和gong产zhu义确实很丑陋
这样的潜艇也能出海,核潜艇连防护服都没,反应堆军官是新手,军医是临时找的,艇员状况百出,这不草菅人命么?艇长,虽然严酷倒也能说尽职尽责,但最后跟艇员搞得感情多深多受爱戴一样,至于么?副艇长,明知老部下有哗变意图,也不申明立场警告之,默默等事发后再来站队,这不坑人么?
不错的片子,可以看
1每个人都是棋子。党、国家、船员,谁更重要?--- Save the lives? Serve the state?--- You are a hero.英雄,不要当。2Fear is contagious. 恐惧会传染。3Don’t order them. Ask them.4May I ask you? What is your plan?5[信任]You are the only one we trust.6[不想聊了] Indeed. Excuse me.7I get sea sick.我晕船。We are cursed.我们被诅咒了。Manned and ready.准备就绪。
这演技,真绝了。
(7/10). 凯瑟琳毕格罗远没有日后纯熟犀利,但已然比太多嘻嘻哈哈的男导演有种的多。故事的意识形态视角很拧巴,既要歌颂老对手的英雄事迹,也要批判老对手的体制再踩一脚共产主义的遗体,导致影片末段的节奏出了比较大的问题,结尾拖的太长,高潮的劲已经泄了,余韵消失殆尽。但修核反应堆的片段仍然有一种重力,有切尔诺贝利式的圣愚和悲壮。哈里森福特前面让人恨的牙痒痒,后面又多少有点肃然起敬,算是挺成功的人物塑造。
被掌握话语权的后果在几十年后也会凸显,个人英雄主义绝不是苏联的主旋律
2022.06.11本片应该是美国人对这起事件、这些人物的猜想与解读……感觉他们还是太不了解社会主义了。
一般般,看到的是 No 作 No 殆。
对于舰长,在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下属的责任之间该如何抉择?对于军人,荣誉和生命之间该怎样取舍?在这样的立意之下,两个小时修船的戏竟然拍得波澜壮阔,再次佩服毕导的掌控力。
非常...毕格罗。美国制造的苏联爱国主义故事,唯一的违和感就是一众俄腔英语...... 其实用英语就会别扭、用俄语又不现实,两难。
毕格罗拍了一部非典型潜艇战争片,歌颂普通的战士,而且是苏联的。他们的付出不是为了荣誉,而是责任,他们之前为了自己的战友。
一群美国人饰演的一个前苏联冷战故事,由政治到军事,由军事到人性,再由人性到政治,一步步深化,追逼,拷问,意外的灾难,残酷的现实,艰难的选择,引发了很多历史思考。未来还会不会再度冷战?一定会,人类只要放不下利益之争,就决不罢休!
你们都是英雄。。。你们都是一群英语说得很溜的苏联士兵。。。
看完了之后才发现是凯瑟琳毕罗格导演的!!
有些失望,拉着看完。苏联的潜艇一堆问题,经常沉没或者火灾什么的
谁说不打仗,就一定不是战斗英雄?K19上的全体官兵都无愧苏联英雄这一有可能永远不会被正式授予的称号。K19的这次出航,如果成功了,则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如果失败了,则可能造成比切尔诺贝利更严重的后果。K19的遇险,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但勇敢的官兵把自己置身于核辐射之下,挽救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