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内电影电视剧的套路,至少得过半男女主才在一起,但这里开场就是两人相见,大概5分钟之后,Diana就非Robin不嫁了,大概20分钟,Robin就已经倒下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已经插管了,速度极快。
Robin一开始一心求死,后来想通了,选择为妻儿活下去,但他不甘心在医院里度过一生,于是在妻子的帮助下选择出院,哪怕每天承受死的风险也要活得精彩。
出院后的生活很精彩同时也很惊险,首先是在家里,狗狗邦吉把插头弄掉了,还好Diana及时发现,之后狗狗就再也没出现过了,谁敢呀;他们去西班牙旅行,发现呼吸机坏了,在路边等特迪从英国飞过来给他修,不过这家人就在公路上野餐了起来,还吸引了其他人一起加入进来,场面可欢乐了。
以上是Robin自身生活和心态的改变,这些改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迪设计的轮椅,他想改变其他严重残疾人的生活,让他们也能堂堂正正生活,而不只是活着,他们开始跑医院,一开始当然是受到了很多阻碍,后来向简·内维尔太太筹集到了钱,Robin以前的病友就浩浩荡荡出院了。
由己及人,Robin和他妻子朋友一起让更多严重残疾人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而不只是等待死亡。
电影给我冲击最大的,是他们去一家医院,有一件全白的房间里,有好多类似休眠仓的仓,都是严重残疾的患者,他们只有一个头露在外面,像是在等待断头台行刑,太吓人了,也反映出医院的残忍,那些患者仿佛就是在坐牢。
看到此番场景后,Robin在残疾人管理大会上发言,下面都是每个医院的负责人,他们大概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严重残疾人还能亲自参会,还能像Robin这样生活,Robin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看到影片最后,卡文迪许的儿子就是本片的制片人绷不住了,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是最让人感动的,真的很难想象这在现实中是如何实现的。
影片最后是一些历史影像,电影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创造力创造了好的电影故事。
在轮椅上生活了近20年后,Robin选择离开,他开了个派对,和所有人告别,Diana起先不同意,但后来她知道改变不了Robin的想法,也就选择了尊重,Diana太伟大了。
Robin在重拾了语言功能后,一直会和Diana开开玩笑,Robin的笑容特别治愈,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脖子以下瘫痪的Robin尚能乐观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再怎么样,都别丢了幽默感。
<一呼一吸>/
问世间情为何物?
我不知道,可能因为没谈过恋爱吧。
虽然很感动,但感觉像部科幻片!
外国人的生活很快乐,朋友,美食,音乐,舞蹈,漂亮衣服,主题party,去想去的地方,给别的病人带来帮助和希望,甚至给健全的人带去生活的勇气,虽然命运给他开了苦难的玩笑,痛苦并没有让他沉沦,尽可能自由的活着,爱着,最后自由选择死去的时间。
还有一点让我惊诧,他的老婆一点没有消极悲观的流露,出了事一切如常的面对,遇见困难解决问题。
真的有这样伟大的爱情吗?
虽然开始于见色起意,可是能持续一生的付出。
爱是付出,我能对一个人如此付出吗?
不管怎样,快乐勇敢自由的活着
罗宾和戴安娜一见钟情,步入婚姻,在戴安娜怀孕时,罗宾得了小儿麻痹症,脖子以下全部瘫痪,像木偶一样动弹不了,生活无法自理,紧靠氧气只能维持几个月的生命。
上帝最疼爱的人,理应受到更多的苦难。
在真爱面前,哪怕是病魔也要让步。
以前的罗宾是一个探险家,现在却只能坐在轮椅上,他本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看着妻子为他付出巨大努力,心疼痛苦,不想连累她,一度想放弃活着。
戴安娜克服万难,绝不向命运妥协,在医院已经放弃了罗宾后,她决定在一处偏僻的地方带着罗宾和孩子一起生活。
坚韧的灵魂撑起了顽强的躯壳。
在戴安娜的努力、鼓励、陪伴和悉心照顾下,罗宾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
他们走进先进的医疗室内,无数瘫痪的人像实验品一样躺在冰冷的医疗室里,只露出一个脑袋,看着白茫茫的天花板,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因为一旦离开这个医疗室,他们就存活不了,这里或许比监狱还要窒息。
不希望苟延残喘地活着,而是堂堂正正地活着。
在戴安娜、罗宾以及朋友家人的帮助下,更多像罗宾那样的人勇敢走出医疗室,重见外面的世界。
电影给了一个现实的结尾,感动、遗憾却美好。
最好的戴安娜和最好的罗宾,同风雨,共患难,细水长流般的爱情。
戴安娜在罗宾走后,没有选择再婚,最后当了奶奶,儿子乔纳森成为一名电影制作者,并以此片送给他拥有无限智慧、坚韧伟大的母亲和选择活下来的乐观勇敢的父亲。
《触不可及》跟此片应该属于类似题材。
我偏爱此类题材,不是因为励志,而是因为当你身陷困境的时候,看完这类电影,总能惊醒发现——生命原来有如此强大的转圜余地,绝地求生,绝非虚言。
大好前途的青年,前一刻还是网球场上英姿潇洒的少年,下一刻就被医生判了死刑。
不,比死更惨,连呼吸都无法自主,全然要依靠一台机器帮助呼吸。
除了一颗头脑,他身体的其余部分全部形同摆设。
娇妻在旁,幼子还未出生。
算是晴天霹雳。
看着光鲜的白富美太太,此刻却如同圣母,誓死守护在旁。
他不能死,而为了活下去,第一件事就是逃离医院。
因为不自由,毋宁死。
他们逃出了医院,回到了妻子精心打造的郊区别墅。
在那里,他感觉自己有了生的憧憬。
即便只剩一个大脑,却也绝不闲置。
既然只需要呼吸机就可以活,那是不是,只要保证随时携带呼吸机就可以出门?
于是,他们一次次改造呼吸机,让它变小变轻,与轮椅几近一体,这样他不仅逃离了医院,甚至还能妻子儿子一起全家旅行。
他带着轮椅坐上了汽车、坐上了飞机,谁也料想不到,他过上了比大部分正常人都自由的人生。
然后,一个更大的计划在他脑子里产生。
在德国,他见到了最高级的医院里,那些人躺在呼吸机里,如同一个个罐头。
德国人引以为豪,我们这是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他叹息,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形同监狱。
他要拯救如同他一般的患者。
世界的历史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人。
当所有人觉得不穿鞋正常的时候,这样的人却会觉得,人为什么不能穿上鞋子?
总有人类,相信人可以跑的比马快,飞的比鸟更高,想要去地球之外看看月亮。
这样的人,不相信什么是必须的、应该的、肯定的。
他们是整个人类的叛逆者。
逆天改命,即先知。
假若呼吸就可以活着,那为什么不能让生病的人呼吸的更美一些呢?
当生命中只剩下呼吸这件事可以追求的时候,他的确做到了极限。
如同阿甘一样,他把自己的呼吸,活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最后,他的行为艺术,让他魅力四射。
我看到那些男男女女围绕在他身边,如同围绕在神面前时,感觉有些可笑。
人类说到底是脆弱的,在强大的灵魂面前,一切虚无的颜值、财富、名利这些标准,好像都不重要了。
但如果同样一具病着的躯壳躺在这里,只是呼吸,他们恐怕又只会投来鄙夷和同情,心里嘀咕一句,这什么怪人。
他自然是心知肚明。
原本只是活着,看着孩子长大。
后来一切超出了预期。
当生命最终的尽头来临,他一如当年逃离医院时那样,安排好了一切,因为,不自由,毋宁死。
此生他惟一感到愧疚的,大抵是,当年一眼万年,一见钟情追到的姑娘,假如他知道自己不久就会步入这样的故事里,他还会示爱,还会娶她吗?
如果没有跟他在一起,她此生肯定要更轻松愉快许多,不会每日坐卧不安,惟恐死神来敲门,还要做他的终生护士、保姆、管家。
这也是命运吊诡之处吧。
anyway,趁我们现在还可以呼吸,努力让我们的呼吸自在一点、轻松一点、美好一点。
生命本就是呼吸而来、呼吸而去。
那是我们最容易遗忘,却又最容易满足的自由。
虽然男主角因为骨髓灰质炎卧床不起,但是他经历的这一生,并没有什么遗憾了吧。
妻子带着他已经瘫痪掉的身躯,去了非洲,也去了西班牙,他们一家三口去的地方倒是挺不少的,即使是在残酷的病痛当中。
他经受着身体的折磨,但是妻子让他的心里面舒坦了很多很多。
在刚刚得病的时候,他也曾经想过自己要一走了之,离开所有人,舍弃妻子,让妻子重新去寻找幸福。
但是病痛中的人,虽然自己想要大义灭亲,但是到了最后,她还是会想要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乐园,想要得到人世间的温暖。
我觉得如果这个生病的人是我的话,我一定是比他还要自私的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会每一天、不住地去思考:这样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然后看评论说这其实是真人真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有这么坚强又漂亮的女主,让我们为她的生命而自豪,而骄傲。
其实对我来说,前半段的那半个小时的时光,在后面剧情发展起来的时候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即使前面的过程再怎么魅力无穷,后面他躺在病床上的一个半钟的时间也让我早已经忘记了前半段的美好,忘记了前半段的幸福时光,这大概就是区别吧。
因为男主的日子太过美好了,运动达人,打网球从来没有输掉过;阳光灿烂美丽无情,而且还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身边的男人说不嫉妒你,全都是胡溜八扯,结果就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异常突如其来的病痛,让你体会到了生命的残破与痛苦,让你一下子很难过很难过,你觉得生命就是这样结束了,但是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是为你留下了很大的一扇窗户。
最后男主还是选择离开了人世。
因为他依靠呼吸机生活了太多的年月了,这年月让他很痛苦,他的肺部也已经感染了,否则有那么一天的时间他可能会被自己的血液给浸死的。
他不想选择这样痛苦的方式,于是执意要求离开人世,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后一刻的救赎吧。
救赎别人,也救赎自己。
当一个人的生命仅靠一台机器维持,那持续的、永远一致的、令人抓狂的呼吸机的声音既是生之顽强希望,亦是死之时刻威胁。
如此深重的苦难却用异常轻盈有趣的方式讲述,对得起这医学史上堪称奇迹的不屈人生弥足珍贵的轻盈灵动的灵魂。
只是,前十分钟似快进般的剪辑让之后爱人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的坚忍和朋友开心伴其左右的达观缺少了合理的、厚重的情感铺垫,若不是始终以轻松诙谐描摹生之不幸,则观众的投入感和认同感会更低。
私心地觉得,假若咕噜姆不是处女作,假若安蛛没有这样稚嫩,这番举重若轻将会成就怎样一部佳作?!
生命羸弱不堪,但生命也坚不可摧。
当真实影像充斥大银幕时,真正地懂得上帝给予的任何的长久且深重苦难都能变为短暂但绚烂的美好。
好久好久没遇到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了今天给大家推荐这部《一呼一吸》推荐理由有三,也是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台词:1⃣️生活实苦,但不渲染苦难如果一个风华正茂,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年轻人突然患病倒下,终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这算不算苦难?
够苦够难了吧?
影片没有着力渲染和歌颂这种苦难,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如夏花般绚烂!
男主罗宾坐在特制的轮椅上,靠着机器维持着呼吸,却面对一群医生的演讲:他说你们为什么要把病人囚禁起来?
I don’t want to just survive, I want to truly live.2⃣️真爱伟大,真爱不需要刻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且美丽的妻子不离不弃,终身陪伴身边精心照料,这爱情算不算伟大?
够感人至深了吧?
影片没有过多描绘和歌颂爱情,却不疾不徐的用真爱的奇迹打动着我的心。
影片的最后,男主罗宾决定主动结束生命,女主戴安娜跟丈夫告别,她说:You give me a wonderful life. 是的,你没听错,她没有抱怨这样的人生,而是因为丈夫的爱体验了这意想不到却美妙的人生。
3⃣️不强调付出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罗宾病情加重,恐时日不多,戴安娜愁容满面的在厨房做饭,儿子过来拥抱了母亲,就这样拥抱着,一句话没有,却好似什么都说了。
最震撼的就是戴安娜的这句话:Thank you for choosing to live. 戴安娜是付出的那个,但是她也收获了很多,比如罗宾的爱和她的wonderful life。
爱与被爱,付出和回报,正如一呼一吸的关系,此起彼伏,不可分割。
With her love,he lived.With his love, she made it.“My love,my life.”they said to each other.
1958年,罗宾·卡文迪许患了脊髓灰质炎,脖子以下全部瘫痪。
医生说,他只能活几个月了,而且必须待在医院里;但他活了二十多年,并且从医院回到了家中,还能坐着装有呼吸机的轮椅外出散步,甚至四处游玩。
朋友说,他的妻子戴安娜会放弃他,会很快另觅良偶;但这位曾经养尊处优的富家千金,如今的伟大妻子,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想方设法改善他的生存质量,鼓舞他的信念与意志,让他成为世界上生存时期最长的脊髓灰质炎病人。
他自己在患病初期也说,让我死,不想再忍受疾病的折磨,也不想拖累身边的亲人;但在妻子的关爱和鼓励下,在见证儿子成长的承诺中,他活了下来,而且满面笑容,精神抖擞。
在朋友、妻子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不但让自己作为严重疾病患者活得有尊严有体面,还帮助了许多像他一样依赖呼吸机生存的病人,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大的光彩。
爱和勇气,一直可以创造奇迹。
看到影片末尾,介绍本片是罗宾的儿子乔纳森作为制片人,将这部电影献给自己的父母亲,震撼与感动再次涌上心头。
很多时候,放弃很容易,坚持太困难,但只有坚持才能书写奇迹,缔造传奇,让打动人心的故事代代流传。
个人最大的观感就是完全不能代入,简直像一个童话故事。
不过前半段男主刚瘫痪心灰意冷、一心求死的片段倒是让我很有共鸣,他离开医院抬头仰望天空的那一段私以为是全剧最佳。
如果我处于和男主一样的情况,可能我的故事在我离开医院后不久就要结束了。
但死前仰望的是蔚蓝的天空而不是雪白的天花板,就是我最美好的归宿了,自这之后的剧情虚幻得就像童话。
他用力地活过
如果说前半段按部就班似乎低于期望 后半段恨不能让它赢遍今年所有奖 弃石头姐的首映来看加菲不后悔 Q&amp;A说话也特别聪明 故事主角老太太亲临现场的瞬间大概泪闸崩溃了 #TIFF
豆瓣春日影展“真实力量”单元。安迪导演长片处子作,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的儿子参与制片。残障系远有《我的左脚》珠玉在前,近有《万物理论》占得先机,对比之下本片显得过于中规中矩,不过这显然对于拯救深夜失眠的我十分奏效
即使是改编自真人故事,这部电影还是没有现实基础,类似童话故事。前半段节奏轻快色彩美丽,后半段急转直下,谈到生死也只是表面文章。客观讨论,女主说you give me a wonderful life. 哪里wonderful呢?爱情吗?
加菲尔德演啥都一个表情
这是豆瓣春日影展选的片??
流水賬敘事。我真的只感受到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017-12-30: 六看完电影《一呼一吸》;
温柔的故事
太平庸了。本应该是一个感人催泪的故事,但是完全拍成了流水账,感情刻画的不够深入,几无动人之处,我完全不明白什么在驱使女主不离不弃。男主的所谓乐观坚强,也拍的浮于表面,加菲的表演时有生硬刻意。最打动我的部分是结尾的原型照片。
站在医学角度,我只想说,这个女主角的决定,并不是什么生命的赞歌。很多人觉得这女人像个圣人,在我的角度,这男人为了妻子活这么久,才像个圣人。
精彩感动,阿苏推荐
【D】看到最后我更加无法理解,咋想的咋想的???全片有多少在讲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我承认女主很伟大,可她的伟大反而衬得男主非常虚伪。他口中所谓的爱、对妻子付出的感激在我眼里完全就只剩指使妻子干这个那个的不尊重。还有男主那些大佬级别的朋友更显得男主虚伪。这个情绪在演讲的那个高潮到达了极点,我反正是白眼翻尽。最后的告别完全不觉得感动,只替女主卸了劲。(想想这不就是PUA吗(夸张了)?把自己活下来完全归因为妻子,让妻子在自己离开时满怀伤感。。)整部电影的影象也完全不够看,除了几张壁纸级别的摄影,还剩什么?!配乐太满!节奏太慢!算了不说了,两个小时的折磨!
能拍成短剧的不要拍电影,短剧也无聊的就都不要拍,as in,why
戴安娜:可怜的罗宾,全身瘫痪一辈子。罗宾:是啊,听说他可怜的妻子是个圣人。戴安娜:她确实是个圣人。罗宾:很美丽的圣人。
平庸之作,但真实的人物故事确实还是感动到我了。亮点缺乏,加菲还是演得不错的
情感克制,演出真实,拍摄流水,整体是一部偏爱情的生活电影,不平凡的平凡一生
这进度比我上厕所还着急
b解版,女主这一生真是不容易啊,加菲全程躺着演也很累,看到导演的名字吃了一惊
根據製片人父親的真實經歷改編的傳記片。但拍得中規中矩,毫無突出的亮點可言。開場男女主角的交往戀愛幾乎是閃婚般一筆帶過,導致深刻長久不離不棄的情感缺乏鋪墊。結構與表演都遠遜色于題材類似的《潛水鐘與蝴蝶》。安迪·瑟金斯的導演也看不出什麼獨特的想法。奧斯卡大熱門?奧斯卡大平庸吧!兩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