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还会有如此悲惨的生活。
人类永远都是自私还有可怜的生物。
在面对自己民族的人们受苦受难时,还是会有那么多人开枪射向自己的族人,而那些来自其他国家的援助人员,却为了陌生人的生死牺牲自己的生命。
感谢那些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虽然你们不能拯救世界,可是却有一个人因为你们的援助而活了下来。
Never give up your hope ,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try their best to held the world.They are the real heroes.What they can do may even few.Compared with those who have ability to change the wold but do nothing ,they are good enough.Mybe for someone,they are much like the God than the real one.
去年某月看了一部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晨曦中的女孩》,看完之后不断慨叹自己生活该是有多幸福。
同样的感觉也在看过《追风筝的人》之后产生。
我把它们推荐给一个朋友,但是他很直接地说自己不会去看。
在他看来,这种感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且很快便会消失,并没有实际的效用,自己并不需要通过观看这种方式来得到同样的感受。
老实说我倒是有点不理解这种心态,毕竟很多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便永远无法理解亲历的感受,虽然看完整个故事也是一样。
我是越长大越发觉这些年浪费了不少时间却并没有学到太多真正的东西,我经常听着关于塔利班的报道却从来没弄清过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也从来没听说过“红色高棉”这个东西甚至不知道在我庸庸碌碌地成长的过程中邻国的人民还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共情来得太过迅速因为我发觉自认为越发成熟的自己到头来仍然是一无所知,那些平日里关注的不关注的事情,好像也并没多大回事。
从小的各种学习,拼命挤进大学,接着工作最后老去,生命就像一卷录音带,慢慢地按照既定的轨道转到末尾。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们在某些方面和朝鲜人民也并没太大区别,都是生活在一个狭小而闭塞的圈子里面,眼里只有现在和显得局限的未来(这里没有嘲笑朝鲜的意思,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而历史这一与现今连接的纽带,对于我本身来说,充满了种种的不确定和待考究之处。
我能看到的已经是经过长期删改和修饰的语句,就像是《1984》里面加工历史的真理部的工作一样。
这个时代能相信的东西太少,夸张过头的东西太多。
然而我又弄丢了仔细推敲的能力,失去了这个基点,值得成为信仰的东西便更加薄弱不堪。
逛书店时偶然看到这个片子,一直很喜欢关于非洲的故事。
但看后却发现它要表达的东西是那样的凄凉,但也透露着些许的美好。
片子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从贫瘠干旱的埃塞俄比亚,到红色高棉控制下的柬埔寨,再到战火份飞的车臣。
一切都是我们不曾接触和知道的。
埃塞俄比亚从萨拉一到那里,片子就给出了一个震撼的画面。
那张著名的新闻照片被还原了,秃鹫在等着无比瘦弱的孩子咽下最后一口气。
那么多年过去了,那里依然没有改观,导演还可以找到一个瘦成那样的男孩来出演,这让我很震撼。
记得在那里看到说拍那张照片的记者已经自杀了,所以更能体会到尼克的痛苦,看到那张坚毅的脸上闪动的泪光很难受。
One Life!
他们救活了一个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人的力量是微弱的。
人们只以尽自己的力量,救活一个是一个。
柬埔寨红色高棉执政时期的柬埔寨是黑暗恐怖的,视人命如草菅。
这在片子里有体现,那可爱的婴儿,那爱子心切妈妈的惨死。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段血腥的岁月,那是由于红色高棉政策的隐秘性,这段历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
在他们“三年零八个月”的执政期间,约有200万人因饥荒、战乱等原因非正常死亡。
在那样一个小小的国家里,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车臣萨拉这时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联合国大使,他一年一年、一点一滴的收集着尼克在世界各地的消息。
电视里尼克已不只是一个人道主义援助者,他已经开始更深一层的去揭露世界的黑暗。
是呀,经历了那么多各地人民的苦难,总会是寻找问题的根本的。
这些苦难并不是自然造成的,更多的来自于人的残暴。
萨拉为她的爱情牺牲了,在尼可面前。
她是勇敢的,从一开始就是。
她为了那个激动的男人的一次演讲,而远赴非洲;她为了再一次见到他,来到了恐怖的柬埔寨并孕育了他们的女儿。
前面其实就埋有浮笔,那个柬埔寨男孩,形容的可怕的地雷触发的声音......
无疑,影片围绕着茱莉展开。
据IMDB介绍,茱莉自从参与了在柬埔寨取景的《古墓丽影》之后,目睹了柬埔寨当地的饥民,开始书写她人生中慈善的一页。
坐着越野车,在非洲沙漠中,茱莉穿着素白的丝质衣服;在热带柬埔寨,茱莉身着净色的短袖T恤;在冰天雪地的车臣,茱莉裹着高领毛衣头戴绒毛帽子。
如果换一下配乐,把刚才几个镜头组接起来,会不会又是一个《古墓丽影》呢?
这一次茱莉的角色完全没有雄性的阳刚,取而代之的是女性柔美的倔强。
她被饥荒的事实震惊之后的那个表情,眉头紧皱,眼中泛有泪光。
这些都是茱莉的基本功。
在灾难和慈善的舞台上,这样的表情几乎是规定动作。
而该片的感人之处,是本来就以身体力行的茱莉。
据说这片的拍摄在导演和演员的物色上都一波三折。
我却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个片子是为茱莉而生的。
因为她萤幕之外的在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的工作身份就比得上任何一个演员的演技。
茱莉真的就去过难民营,而电影中那些被截肢的人的确是地雷炸伤的受害者。
不知道那些场景是不是都是搭建的。
我更愿意把这片看做是纪录片。
因为如果是在拍电影,导演喊一声Cut,这个场景是结束了,但是难民的饥饿和痛苦却无法停止。
那些茱莉的反打镜头不需要喊Action才能开始拍摄,它们时刻在茱莉脸上。
茱莉是好样的,因为此片收养了自己的孩子。
电影还引用了那张经典的普利策奖新闻照片的场景。
要表现痛苦和饥饿,不愁没有证明。
同寝的人说,那些穷人和挨饿的根本不值得同情。
他们只会生孩子。
去扶贫、去支教有什么用?
世界上那么多这样的人,能帮得完吗?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浪漫的电影是无法解决的。
并不是Nick在喝了High Energy Milk之后回复体力的胸前听听心跳,回头意味深长地说一句:One Life.那么让人看后产生去拯救他们的冲动。
而这浪漫的电影让我想起那个故事:一个哲学家清晨看见海滩上一个小孩在把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的海星一只只扔回去。
哲学家说那么多你是扔不完的。
小孩说,我仍得一只是一只。
2004, changsha我们守护的世界, 我们真爱的生命, part part , something greater, something more, when i look my children, I see deeply 生存的hope 和勇气,并且我知道这值得我去奋斗电影周记 10现在是 11:15pm 我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又看哭了,心里好难受啊, 好感动,但说不清是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和难民还是白衣飘飘的sara 的三次爱情。
一次比一次震撼。
1986 年 那个富家少妇在难民营弹钢琴, “我梦想和我的爱人...”那个少妇会用手指点 p.e.n 来换一个奇迹one- alife。
那些若有若无的感情。
1989, 富家少妇家里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见一面她去了柬埔寨,和他一起经历了一次生死从柬埔寨跨越到了泰国,在泰国两个高傲的人终于透露了心声 “lose but proud” 可他们没有在一起,也不能在一起, 正如tony 所说, “如果有下辈子, 我一分钟也不离开你,可现在你要回去,你的家人需要你, 而我也要去我该去的地方”1995,第三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从俄国到车城 ,是什么让她从埃赛俄比亚追到柬埔寨又到这样一个动乱的地方。
是爱,是10年不变的爱。
当tony 喊“go , go ” 雪都要崩了,可sara 还是义无反顾的踩了她脚下的雷,引来红十字会去酒tony . 那一霎那我哭得, 女主角在信件里说, “我知道你会说我有点宝,去车城那么远,那么乱的地方,可你要我怎么不去,那个被困的人是你, 是你啊, 这么多年来, 你的smile, your courage, 和那该死的倔强!
都在我脑海你,一天天,我们之间从未有过距离。
”后来,小女还的琴声再次响起,这次是人间到天堂。
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非洲来的勇气!
beyondb.jpg2019:我还记得这部电影,和当时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动。
后来2009 年的时候,我和andy 又看过一遍,当时好像没有那么感动了,andy 好像一点也不喜欢, 我总觉得我和他的隔阂就是这部电影开始的. 我觉得那么感动的电影,他觉得好好笑...
对这部电影评分很矛盾,一方面一星都嫌多,一方面看到五星是推荐,又想推荐力荐,让所有人都看看,不能只有我一个人瞎。
这片子的慈善是男主拽着非洲儿童逼着当地的富人捐款,你们竟然还有心情喝红酒?!
真是为富不仁!
女主拿着丈夫家的金钱和资源做自己的慈善,并由衷的抱怨丈夫对自己不够好。
这片子的爱情是女主已婚有孩了和男主乱搞,然后怀孕了生了孩子,所有人都以为是丈夫的。
这野杂种享有丈夫这个英国富人家的一切资源,不用跟着他那个大爱的男主父亲居无定所的乱跑,在这个富有的大宅子里优雅的弹钢琴。
别怪我使用野杂种这个词,婚外情生的孩子不是野杂种是什么。
野杂种这个词就是为这种情况产生的。
女主的姐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姐姐一样的三观不正,还把本来还算正常的女主带歪了。
外国坏姐姐的榜样。
然后此片说是慈善片,爱情片,大爱片,超越边界。
在我看来,此片才是安吉丽娜朱莉一生的黑点。
这么奇葩的三观的片子,在这片子里那么烂的演技。
专门去烂番茄看了下,烂番茄指数14,很好。
IMDB6.5,评分的人不多。
这是个没多少人看的烂片。
此片真的很烂,很烂,很烂,很烂。
看此片,是我看的影视最后悔的之一。
首先必须向在难民营工作的人道主义救援者致敬!
他们实在是很崇高,任何褒奖的词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很庆幸自己在安宁的地方幸福的生活,难民的生活让人触目惊心。
埃塞俄比亚难民营让人很绝望,那里看不到任何的曙光,除了水井都没有任何希望。
战争中受苦的总是平民,不管是红色高棉还是车臣。
找到真爱并携手为自己的信念奋斗也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女主死而无憾。
实在不明白女主角为什么到最后要踩上莫名其妙的地雷,生生制造一个刻骨铭心、悲壮浪漫的分离。
这颗地雷哪怕是爱侣在一起扛着救灾物资赶往灾区的时候踩上的也好些啊!
偏偏是在为了爱情逃离灾区的时候踩上。
我一直觉得电影里的爱情要有些比平常生活深刻的意义,就像“面纱”里面为了救助瘟疫不幸染病而死,“泰坦尼克”里先人后己一命换命而死。
“超越边界”里的爱人死得冤枉啊,既不是为了救难民于水火,也不是为了延续爱人生命于不测。
这样的故事何必浪费胶片,去看晨报的情感金刊吧!
抛开上面的攻击与嘲讽,这部电影的确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疾病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再现了非洲、亚洲战乱地区的难民的真实生活,甚至难能可贵的是,那个拍摄“黄金眼”、“垂直极限”的导演,带着开着宝马的男主角和拿着双枪的女主角,在电影中浅挖了一下某些名义上的国际救援组织内部的黑暗。
有些人可能平时不去看Discovery,不看凤凰资讯或者新闻联播,甚至不看“探索·发现”,却冲着俊男美女搭配碰巧看了这部影片,幡然觉醒成为一个人道主义战士,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也算这电影的意义所在了。
这是念大学时期,试听课上看到的影片。
这是AJ首部让我感动的作品。
洗净铅华的她朴实的表演更容易让人专注于故事,Oh My God!
我真的喜欢这个故事!
那么真实,那么直入人心,他们的爱情那么隐忍深刻。
谢谢你Martin Campbell,曾经让我感动过。
PS:我后来在音像店里找到了这部电影的DVD,RMB7元。
不知道,这次应该是为了什么。
只有爱。
看介绍,以为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嵌在很官方的名义下无聊的做秀,不祈求能带给我什么。
不喜欢那个女人,也没觉得那个最完美面孔的男人有什么了不起。
就这样。
开始的很平静,甚至让我有点厌恶,硬扯出慈善,拽来个可怜巴巴的小孩子,配上莫名其妙的慷慨激愤,,真是反感的很。
进行。
她去了。
所以要说还是纪录片震撼人心——尽管这不是,可那样的大环境,那些个人,那许多的场面,由不得你出离情景,记不起你是在看电影。
男人一如既往的酷,但性格渐渐饱满,知道了他的愤怒何在,一角的魅力渐显。
看那个小孩子一点点的好起来,直到坐起来,瘦弱,但是努力的活。。。
很强大。
她归。
但暗涌。
临走的回望。
他的视而不见。
最后又怅然若失。
无语。
凝望。
苍凉。
就此改变了人生的轨。
老友重逢,漫不经心的问候,心,是不安的。
再见,没有香水。
恩,适时的交代了地雷。
婴儿啼哭的场面没觉得怎么不忍,倒是想起了战舰波将金。
致敬吧。
有种不详的预感。
再归。
物是人非。
心未还。
后面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又或者是想说的太多。
就也只能看着。
看着。
到最后。
曲子响起。
可惜不是你。
看到20分22秒 看的害怕不敢看了
喜欢这部电影,不喜欢安吉拉朱莉;喜欢这部电影的真实感,就像是纪录片,不喜欢朱莉做作的爱情。对于朱莉——片子里她扮演的角色,爱情更像是一场游戏,而对于苦难的非洲,爱情或者仅仅是使他们活下去的依靠;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还给我看朱莉式的爱情,简直是对苦难、生命的玷污。
圣母圣父宣传片?圣母个人的特写镜头太多了,并且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而没顾及周边的环境;圣父炯炯有神,身手敏捷,油嘴滑舌,危险情况下还想着泡妞。为突出圣母圣父的伟大,好多场景都用孩子的惨状这一招,主创太不用心了
3.5 感觉朱莉并不适合这个角色。
故事讲到后面太用力
虽说剧情有点做作吧,但是前半部里茱莉还是挺清纯的样子。通过影片来了解贫穷战乱地区的生存现状,还是挺让人揪心的。
难怪评分不高,假慈悲主义,借了个普度众生的幌子讲了个惺惺相惜的爱情故事,最后搞出来个天人永隔,居然将亚非欧都关怀了一个遍,真的是太神圣了,英美圣人即使做出了一点仁爱的贡献,也远没有他们的族群给世界带来的灾祸之亿分之一来得多。我倒是觉得,拍拍军火罪恶之类的主题才更深刻、坦诚、有看点。
女主角选的不好,完全没感觉,看一半就睡着了。
烂尾
一颗星给海报。
- -虎头蛇尾
故事背景很好,情节就有点shit啦。皑皑白雪中朱莉那个临别的眼神令我动容。
老早看了,非洲那里让我伤心,但是电影的视角总是西方怜悯者的俯视着,那些第三世界的人的心呢?出场时间最长的被俯视者就是那个高棉夸张表演者了吧。或许边界是很多重的意思,是家庭责任与爱情的边界,是第三世界和第几世界的边界,是政治主义和人生性命的边界。结尾也是可想而知的真实无力
总觉得很散...在这么宏大震撼夺人眼球的背景下,以一段婚外恋做主线...总觉的很弱...如果说朱莉纯文戏是这片的噱头之一的话,那环换子疑云早就超过了...其实...我真的有点当纪录片看了...而且还是很煽情的纪录片...
当她前往贫瘠的非洲帮助了两个生命;当她为了他去到最危险的柬埔寨;当她为了找到他,又冒着危险去到战乱的车臣,最后她却为了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留给了他一个生命。
beyond expectations.....
每次看此类型的片子,总是深深的无力感。世上需要帮助的人不计其数,可我们的力量实在太有限了
前面看得落泪,后面让我想给三星。难忘克里夫·欧文那满含泪水的眼睛,真会演啊!
标准的烂片。剧情、表演就不用说了,更烂的是化妆,更恶劣的是玷污国际救援事业。
锦衣玉食的上流社会名媛邂逅并感动于长期在或贫瘠地区致力于人道救援的医生的博爱平等精神,战火中的一夜情缘最终使她放弃优雅富贵去追随医生的脚步。在勇敢者的眼中,人生的价值便是超越边界去寻觅(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