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孩

Three Girls

主演:玛克辛·皮克,保罗·凯耶,吉尔·哈弗本尼,蕾娅·斯密特洛维兹,莫莉·温德索尔,丽芙·希尔,彼得·辛格,安东尼奥·阿克儿,杰森·休斯,鲁伯特·普格特,罗斯·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三个女孩》剧照

三个女孩 剧照 NO.1三个女孩 剧照 NO.2三个女孩 剧照 NO.3三个女孩 剧照 NO.4三个女孩 剧照 NO.5三个女孩 剧照 NO.6三个女孩 剧照 NO.13三个女孩 剧照 NO.14三个女孩 剧照 NO.15三个女孩 剧照 NO.16三个女孩 剧照 NO.17三个女孩 剧照 NO.18三个女孩 剧照 NO.19三个女孩 剧照 NO.20

《三个女孩》长篇影评

 1 ) This is a true story.

“When it all comes out--what's been done to girls like you--and it will, I want to look back and say I was on right side of it."This is a true story.熔炉。

罗奇代尔。

阿廖沙。

魔鬼代言人。

 2 ) 意识

看了第一集 感觉自己快失控了 我总能被内容情节带入戏 泣不成声 内心充满了压抑她们手足无措 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 及时采取了行动 似乎也得不到相应的回应 所以霍丽只能逃避 她害怕 她不敢面对家人 她绝望 身边的朋友保护不了她 还不得不把她向外推 面对那些渣滓的迫害 她无力反抗 父母之前不理解她 外人觉得她自作自受 她就像一只弱小的小鸟 没有保护 只有欺凌 还有多少女孩也像她一样 得不到援助 只能在这绝望的深渊徘徊 她曾是多么美好的花 却惨遭别人的摧残 谁能拉她一把 让她上岸 让她不再彷徨 不再受人凌辱当三个女孩得以救赎之时 我真的非常的感动种族问题 保护不到位 伸张得不到回应 故事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尖锐的问题 在英国这个国家 竟然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 着实令人惊讶 这是我们不得不关注并认识到这类问题的重要性我们自身也应该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防范 而且当权利被侵害时 应该为自己维持应有的公正 几时个人力量微不足道 但也不能放弃

 3 ) victims of the system

看完是真的很压抑了,真实案例改编,这47个女孩在生活中是受到了多少的压力与无奈呀就因为平时看起来像社会妹所以所说的话不值得信任?

我一直以为zgzf已经算腐败的了没想到外国也是这样啊希望那些崇洋媚外的狗们看看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很美好,法律都很完善,警察都会一呼百应,这个社会常常会出现很无奈让人无法相信的事情。

女孩们也就十五六岁甚至更小,哪里懂这么多道理呢,被人威胁强迫,不敢发声是很正常的吧,更何况她们会觉得承认自己被猥亵强奸是件很羞耻的事情,所以整件事并不能怪罪于她们。

要怪也只能怪这个社会太黑暗,好人太少而坏人太多。

因为种族歧视,而导致这桩案件迟迟没有被通过,这多恶心啊。。。

种族歧视?

我们说过什么了,我们才被歧视的更严重,再说了我一直觉得他们那边的人都蛮。。

一言难尽吧。

不多做评论。

就是这样的傻逼,到了法庭上还敢义正言辞的说自己没草过他们,还依然能把事情说道种族歧视上,想来这样的人也真的是无可救药了,希望他在监狱里能被好好修理一下,这样的坏人啊最好永生都不要再被放出来,让他们自生自灭,永世不得安宁吧!

整部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holly的父亲 他永远站在她的一边,相信她扶持她,就算在最后也抱着她对她说你是我的骄傲,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选择相信女儿我真的超级无敌感动了,我的家庭向来没有这么完美也得不到父亲的疼爱,所以这可能是我看到这一幕内心被触动的原因吧。

正义会迟到但不会不来,可我觉得这一次的正义来的也太晚了,晚到这些姑娘们根本不在乎那些坏人们是否会被抓进监狱,而sara这么一位尽心尽责的人却在最后被辞退,这个社会也太恶心了吧!

我觉得造成辞退的原因可能是腐国政府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想让外界评论自己缓慢的行动,更不想让群众对社会感到失望,可当他们辞退Sara,并且对当年那些不负责任的警察只进行口头教育时,他已经让那些民众们的心碎的一塌糊涂了。

正义已经落在了这些女孩们的身上,为什么就不能再降落到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帮助她们让她们重获自由的人们身上呢?

这个世界未免也太不浪漫了吧!

最后的最后,我真的很佩服holly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没有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即使被强奸了,生活一团乱了,甚至怀上了那些坏人的种也依然没有放弃生活,先是把孩子生下,再去考大学,一路走来这样的心酸又有谁能懂,这样惨痛的经历又有谁能体会,她终究是个英雄,是个令所有人敬佩的女英雄。

 4 ) 《三个女孩》:种族主义导致正义姗姗来迟?

BBC三集迷你新剧《三个女孩》不只是三个女孩的故事,其背后牵涉的是上百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庭,甚至可以说,三个女孩撼动了整个英国。

第一个出现的女孩是霍莉,她十三、四岁,被控故意损害一家店铺的财产,正在警察局接受盘问。

面对警察的问询,她欲言又止。

画面随即伴着她的思绪闪回到几个月前。

闪回中,另外两个女孩安博和露比出现了,她们与霍莉年龄相仿,与内向的霍莉不同,这姐妹俩言语粗俗,妆容蹩脚,但是素来家里不睦的霍莉与她们倆一拍即合。

安博和露比把霍莉带到相熟的烤肉馆里,经营店铺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对她们热情有加,吃喝免费进出随意。

虽然霍莉对于店主人的好客颇存疑意,但是长期被父亲粗暴对待的她在这里感到了温暖和快乐。

天下哪有免费的吃食,霍莉在与父亲口角之后又来到这里,店主人卸下伪装要求霍莉以身偿还之前的款待。

在强奸了霍莉的第二天,他又胁迫霍莉到停车场实施强奸。

两次受辱的霍莉回到烤肉店里又遭到他人非礼,羞愤之下,她砸坏了店里的玻璃橱柜。

而店主人竟然大喇喇地报了警。

BBC三集迷你新剧《三个女孩》剧集开始就标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大量调研采访和媒体报道改编。

”影视作品中很多真实的故事被改编得走了样,有些根本就只剩下一个响亮的名头是真实的。

然而《三个女孩》却几乎是源源本本的真实。

如果用惯常的标题党套路来选择剧集的话,这部英剧平平无奇的名字一定会让很多观众提不起兴致。

但是一旦深入进剧情,就让人撂不开手了。

霍莉拽回思绪之后,眼看警察准备匆匆结案,于是放下矜持和顾虑,勇敢地说出了强奸的事情。

被告人变成了受害人,警方马上拘拿嫌疑人。

然而在进一步的取证中,霍莉混乱的生活方式似乎起到了不良影响。

而嫌疑人在获得保释之后又一次把霍莉拽到了深渊,她彻底沦为跟安博、露比一样的悲惨境地,被犯罪团伙胁迫卖淫。

霍莉报了警竟然不了了之,而且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霍莉放弃了抗争。

所幸有萨拉,一位当地性健康机构的工作人员。

萨拉发现了这些女孩子的反常,不仅暗中密切观察,并且敦促警方等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三个女孩怀孕之后,萨拉的同事用世俗的成见把她们所为当做放纵轻浮的自作自受,然而萨拉坚定地认为她们是性虐待的受害者。

萨拉·罗博特姆/剧中的萨拉《三个女孩》的真实案件发生在2008年,地点是英国西北部大曼彻斯特辖下的罗奇代尔(Rochdale)。

真实人物萨拉·罗博特姆(Sara Rowbotham)很早就意识到当地亚裔犯罪团伙对十几岁的少女进行性虐待并胁迫她们卖淫。

作为性健康机构工作者,萨拉从无数来机构求助的少女口中得知,她们所谓的男朋友是上了年纪的亚裔英国人(多数为巴基斯坦裔),并且风闻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一些女孩子的身上也常常带有伤痕,还有一些明显是吸毒成瘾。

与电视剧中的情节相同,2004年到2010年期间,萨拉向警方和当局呈送了上百份有关少女被性虐待的报告,并且几百次与有关方面正面交涉。

然而由于涉案少女都是一些问题少女,她们卖身交易虽然是被胁迫的,但是这种所谓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变成了当局推脱办案的口实。

为了掩盖事实,萨拉也被当局苛责为无法相处、难以共事。

霍莉和父母萨拉生活的地区是罗奇代尔的贫困区,人口过剩经济落后。

一些人由于生意失败等原因不得已来到这里苟延残喘,剧中霍莉原型人物的家庭就是这种情况。

“霍莉”曾经备受呵护,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享受的是幸福的生活。

父亲生意失败后,一家人失去了原来优渥的住宅迁来此处,住进了廉租公房。

《三个女孩》剧中主要探讨事件背后的社会责任,相对弱化了霍莉的自身问题。

实际上“霍莉”家境的巨变,以及她自身少女的虚荣心和叛逆心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而使事情恶化的则是她的无知。

“霍莉”后来回忆说,自己以为那种在暗夜里漆黑的巷子中,被摁倒在地才叫做强奸。

最初吃吃喝喝占了店主人很多便宜,被迫补偿人家似乎也能让她接受。

但是第二次她被迫赔偿的对象却不只是一个人,这才激发了她的耻辱心。

店主人要求霍莉补偿孩子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社会舆论也不偏向她们。

一边是暴徒在蹂躏她们,另一边是当局在漠视她们。

在这种局面下,萨拉和性健康机构在暗地里取证调查这些亚裔人渣,并形成了大量翔实的书面资料。

据英国《卫报》报道,作为一种教育举措,萨拉·罗博特姆曾经带着当地的少女们去附近监狱看望一些比她们稍微年长的罪犯。

在这个过程中,萨拉无意中听到女犯人们跟少女们说及这些巴裔英国人:“他们八成会说避孕套有违他们的教义”,“我打赌他逼着你刮了阴毛”。

由此萨拉意识到,巴裔英国人的犯罪行为已经波及了好多代女性。

事实证明,仅在罗奇代尔一个地区就有上百个女性受害。

“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剧中故事集中在萨拉帮助霍莉战胜心魔、劝解家里理解霍莉、斥责当局消极怠工,最终英国皇家监控署(CPS)仍以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了案件。

由于涉事少女均为白人女性,而施虐者均为亚裔英国居民,人们由此认为警方的不作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事涉种族主义的政治正确。

根据2012年BBC拍摄的相关记录片显示,被害者家庭当时每周聚集在当地警署,哀求当局采取措施,但是无论是警方还是社会救助机构无不对这些案件避之唯恐不及。

对此萨拉认为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层原因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这些女孩充满了歧视:“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自找的”。

警官玛姬·奥利弗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剧,已经让人心中冰凉义愤不已,当事人的内心凄惨可想而知。

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的片汤话来形容事情的转机并不能平复人心,但是好在确实有了转机。

2010年12月,在皇家监控署撤销案件15个月之后, 新上任的巴裔英国人地区检控官纳泽尔·艾夫萨尔(Nazir Afzal)推翻原裁定,启动“跨度行动”(Operation Span)重新进行调查。

然而三个女孩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霍莉和安博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只有露比打掉了胎儿。

重揭伤疤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出庭作证来给这些人渣定罪,就会导致不明就里的巴裔英国人团体进行种族主义抗议,甚至会引发暴动。

在萨拉和大曼彻斯特警署负责此案的警官玛姬·奥利弗(Maggie Oliver)的循循善诱之下,女孩子们再次直面了曾经的惨淡。

萨拉和三个女孩罪犯最终被绳之于法,迟来的正义总好过不来,可事情却还没有完。

虽然压力之下,大曼彻斯特警署之后做出检讨,声称吸取教训,并以此为鉴作出整改,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警员因2008年霍莉一案的调查失职而遭到惩处。

为此,只有玛姬·奥利弗一人心存愧疚辞去警察职务,并于此后致力于为无助的诱奸案受害者提供帮助。

而前后数年为此事奔波呼号的萨拉在此案结案后被禁止参与处理相关的案件。

次年,她被裁员。

而她与同事们采集到的原始证据依然被采纳使用。

“三个女孩”案件之后,全英类似的性诱奸案件受到重视,包括伦敦牛津布里斯托在内的36个地区开始陆续进行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剧集的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女性,演员们也极为收敛,毫无舞台腔戏剧腔和常见的影视腔。

同时该剧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铺陈剧情,既不煽情也不夸张,态度平正,应该说这是BBC为保护女性和伸张正义制作的良心剧集。

鉴于办理案件的相关人员事后的遭遇,BBC出品这部剧集也一定遭受了相似的压力。

然而面对体制的错误过失,BBC的勇敢就在于此。

就仿佛史笔如铁,一切不能尽成飞灰,那就不如惕励面对。

公众号:丁神灯

 5 ) this is a true story

看完了BBC的一部致郁短剧 —《Three Girls 》心情down到不行 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 "几个字眼更是增加了全片抑郁值 想到了前不久的林奕含事件… “就是这种态度” 极为可怕 可怕在于不自知和想当然 未成年女孩性侵案后的心理健康重建问题值得关注 这些受害女孩们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症的源头又是什么 片中对ethnicity的探讨挺有意思 英国脱欧之下 这部片子还颇有些政治意味。

 6 ) 原谅是容易的 再次信任 就没那么容易了

忘不了玛姬来找萨拉想让她为警署跨度行动提供资料时,萨拉对她长达8秒的无声凝视,玛姬作为本剧中唯一一个尚存良知与正义的警察,在此时不敢与之对视,前面所有的愤怒与压抑在此处突然爆发出来,在女孩们无助的时候一直有个声音支持着她们,萨拉的愤怒给我的感觉与家长们的愤怒不同,玛姬来找她的时候我本以为她会像她说的遇到救世主般的把资料给玛姬,但她没有,她要先宣泄自己和女孩们的愤怒,然后再次踏上帮助女孩们的征程。

 7 ) 《三个女孩》BBC

不评拍摄技法,不剧透,只谈剧情本身,印象深刻的几个小片段。

1)Holly打赢了官司后和性维权着说:“靠,真的发生了吗”。

性维权者说,“不 应该是 靠 我居然做到了”。

维权者指责所有假装关心却没有把受害者利益放在心上的有关部门和所有看热闹的人:“you can all go home,can't you,at the end of the day”撇开电影不谈,多少次对热点事件的义愤填膺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所谓的为被害者发声,也只是发发声满口仁义道德过过嘴瘾?

这样的假热情,和讨论娱乐圈八卦绯闻有什么差别?

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风头一过,就忘到九霄云外。

“最终你们都能各自回家”,但受害者呢?

(3)Holly在法庭上面对九位律师讽刺挖苦的狂轰滥炸。

律师一直逼问诱导她 ,你感到自责对吗?

你感到自己没保护好自己对吗?

你以前说你很自责,现在说你不自责,是因为身边的人骂你不检点 ,所以你才觉得,哦,我以前是被强奸的 这不怪我 所以 我现在不感到自责 但你感到羞耻对吧?

这个15岁遭到性侵暴力,成绩优异却因为强奸失去大好人生,染上酒瘾,没有去读大学,有一个孩子,19岁的妈妈Holly给了一个漂亮的反击,这一幕真的为她感到骄傲,干得漂亮!

“I want justice”justiceguilty全剧给我最深刻的两个词。

(4)第一集片尾的一幕无声的台词,Holly被爸爸从朋友家接走。

另一个被性侵的女孩不许Holly离开,但还是放Holly离开了,她透过玻璃看着他们的背影。

眼神好远。

最后落泪。

虽然她卖掉朋友从中收钱,Holly反抗时,她把Holly推向男人时说:他很帅的,你不亏的。

她放她走,让她走,她也想被保护,她是羡慕的Holly的,也是爱着朋友Holly的,可她深陷其中无可奈何。

谁来救她呢?

到第三集时,Holly打赢了官司。

Holly被救赎了,爸爸说,十九年了,我现在为你感到骄傲。

但是她呢?

她被起诉了。

理由是,这只是有关部门的战术而已。

她被冠上更多的罪名,回头看,想起第一集的这一幕,只觉得她的命运更加可怜。

this is a ture story…人性的很多面,在片子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比《熔炉》这一部更写实吧。

个人感觉《熔炉》更多的是英雄主义色彩和悲情的渲染,但这一部,现实平淡到你觉得电影里所有人的反应好像就是身边的我们的生活,你我他谁都难逃其责。

BBC还是很敢拍的。

故事每天走在上演。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谁让她们穿着那样的短裙。

”“她们平时生活就不检点。

”“这都是亚裔男子做的。

如果受害的她们是你的女儿和妹妹呢。

你会怎么说?

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成见。

你是其中谁呢?

This is a ture story…你要做帮凶吗?

 8 ) 很好的素材,但讲了个烂故事

之前看过推荐,据说当时还闹得轰轰烈烈的,所以是当神剧一样放片单里的,但是看完有点失望,从新闻角度来讲,这件事真的很让人难过,三个女孩还那么小,然后剧在播的过程中也多次强调是根据事实改编,但是这个毕竟不是纪录片,而是个故事,从故事的角度来讲,这故事讲的真的很不好,逻辑线非常不清晰(虽然生活中的事实确实有逻辑线不清晰的情况,有着各种巧合,但是讲故事的话,全靠巧合推动就显得过于偷懒)。

这个作品,如果是纪录片,我给8-10分,是故事,也就是个及格分吧。

这个故事结构特别简单,主要就是说三个被家庭疏忽照顾的青春期孩子,在外遭遇了性虐待,却因为身份报警无望的事。

但是从开始到结尾,这个故事都缺少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信息点。

第一,Holly家庭怎么了?

她和父亲究竟有什么矛盾?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故事开始于这里,是她和家里,尤其是父亲有比较重的矛盾,才导致她叛逆去了男朋友家,认识了另外两个女孩,之后又认识了快餐店的“老爹”,而后被性侵,又被强迫卖淫的,然而这个故事里,自始至终都没说清楚他们究竟有什么矛盾。

故事交代的信息包括:Holly的爸爸做生意失败,赔光了家产,不得不搬到这里,而父亲因为工作失利,整个人又很暴躁控制欲强,甚至有那么点神经质,对孩子态度比较强硬。

如果仅仅是这么点信息,那前期女孩叛逆到男友家玩可以理解,和朋友鬼魂酗酒夜不归宿也勉强可以理解。

然而,她在快餐店被性侵后,她依旧不选择回家求助,而是返回了快餐店,这说明家庭和父亲是没办法给她安全感的,在她看来,与其求助于家里,还不如待在这个随时有人会性侵她的地方。

如果是另外两个姑娘也就罢了,看起来家里确实不怎么管,但是Holly明显刚出场时是个乖宝宝的形象,就算叛逆也不应该叛逆得如此莫名其妙吧,如果这里有说家里父母吵架,环境恶劣,甚至出现家暴情况,那她遇到事情不想回家也是正常的,然而没有,她父亲自始至终并没有做什么,最多就是不想让她乱交朋友。

接着,更迷惑的情节出现了,在她与快餐店产生明显矛盾(砸了快餐店的柜台),被警察询问时说出自己被性侵后,她没有选择留在更为安全的家,反而是跟着导致她被性侵的小姐妹出去躲避,所以她家在她看来是什么洪水猛兽啊?

明明她爸爸在得知她的事后没有怪罪她,非常后悔地想要保护她来着。

然后第二次性侵(卖淫)到了,她最开始确实不知道怎么回事,后面被迫卖淫后,她依旧没回家,而是继续和逼她卖淫的人在一起,甚至在父亲找来时躲在那些人身后不肯出现。

所以在她看来,父亲比那些坏人还要可怕吗?

这个我在看的时候真的莫名其妙,我本身是偏乖宝宝的,但是也叛逆,也和父母吵架,看不上父亲。

但是如果我在外面受了这种委屈,我下意识会找父母商量,尤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骗后。

就算不找父母,我也不会再和导致我被骗的人再在一起了,否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PS,没有说另外两个女孩,包括沦为中间人的 Amber 和自以为爱上其中一个嫖客的Ruby,因为这俩明显就是家里不怎么管经济条件也不行的野孩子,而且应该是单亲家庭,是那种母亲疲于奔命只有出了事才会被发现的情况。

而明显Holly不属于这种,她父母都还算挺关心她,她家的条件也不至于让她没吃没喝,她父母也没有对她进行迫害之类的,简而言之,她父母不属于会被剥夺监护权的人。

然而情节就这么出现了,就无语。

第二,Holly退学带娃。

Holly出事时应该是14-15岁,发现怀孕了,没有选择打胎(我之前也怀疑是不是法律不让,但是同样怀孕的Ruby就打胎了,所以看来还是可以的),而是选择把娃生下来。

不是说打胎好的意思,是一个14、5岁的小姑娘,也就初中生吧,学习还挺好(后面怀着孕考试还通过了,还说可以上大学,虽然我也没明白初中毕业怎么上大学),选择把一个不知道爹是谁的强奸得来的娃生下来,这姑娘和她父母心都挺大的啊。

这时候说什么母性啥的就不必了,她自己还是个屁啥不懂的小孩呢(从前面的各种莽撞决定就知道了),娃没生下来,谈什么母性?

而且孩子还很小,生产其实是有一定危险的。

再加上家庭条件就这么回事,再养一个娃压力也很大。

而且这么一个小姑娘,带着一个孩子,这是准备后半辈子都搭进去吗?

(多少以后生活婚恋还是会受影响的)最最重要的是,如果决定把娃生下来,谁带呢?

故事告诉我们,是Holly带,那问题又来了,一个初中毕业的小姑娘,生下娃以后不上学在家带娃,这娃就是她和心爱的人自愿生的也很莫名啊,更何况还不是自愿。

其实也不是说孩子不能生,真的喜欢的话生了也行,家里能给带的话,生完继续上学就是了,然而没有……就emmm……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文化习俗。

第三,Holly的爸爸在检方决定不立案后,把Holly和娃赶出了家。

当然,不是直接赶的,而是一直怼她凶她看不上她。

这就更无语了,从出场的情节来看,这爸爸也不是不明事理的(真不明事理的话,可能第一次听到女儿被强奸了就会说“我说了不许在外面过夜不许交乱七八糟的朋友吧”),怎么听说不立案就从好爸爸变了个人呢?

直接把十几岁的女儿连带着刚出生的婴儿逼得离家去住福利院?

还说什么怕影响另外几个孩子,卧槽这个就不是你孩子呀,她在这么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把人赶出门?

就无语。

第四,出庭是什么非常露脸的事吗大家抢着去。

首先,我必须要说,我不认为被强奸是可耻值得羞愧必须躲起来不见人的事,可耻需要羞愧的是强奸犯,而不是受害人。

但是从社会大文化来讲,尤其是一个小镇大部分人都相互认识的情况下,未成年强奸犯受害者出庭是比较艰难的,因为强奸本来就会对受害人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他们会特别脆弱,无法面对当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能站出来的受害人永远是少数(故事里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百多号受害人,真正去报案的没有几个),尤其还是这种直接露脸的事,所有人都会看到,她以后极有可能会被人指指点点,无聊八卦。

而从法律和后果的角度来看,这几个强奸犯判死刑的概率是不大的,先不说英国有没有死刑,但是他们的罪是没有那么重的(这里面没有出现奸杀或者暴力性行为),甚至更多的人只是参与了嫖娼,甚至嫖娼的是不是幼女他们都可以再争执一下。

那么露脸出庭,就很容易在犯人出狱后遭到报复,而这三个姑娘又都不是多么胆子大的人(Holly庭上表现得很勇敢,但是故事明显渲染了她最初时的恐惧,出庭前的害怕和紧张;Amber更是因为见到人在街上,临时改了证词,指责Holly;Ruby更是因为害怕美化了强奸情节),结果到了出庭时,一个个抢着去,不让去还很生气,去了也不选择不露脸。

就,前后人设有点不相关啊。

第五,立场奇怪能理解剧想说什么,从检方认为Amber不是完美受害人,担心败官司所以选择性不让她出庭开始,到最后为此奔波的人没有好下场,渎职的人没有受到惩罚,这些都隐含了对这些权力机构的批判。

但是理性来讲,Amber不出庭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赢官司而选择性让证人出庭(因为Amber复杂的情况确实有可能导致陪审团不信任证人,从而输掉官司,让那帮犯人逍遥法外),同时Amber并没有指认更多的犯人(比如如果有犯人是单独对Amber施暴,她不出庭对方就无罪了这种情况)的情况下,那个人觉得检方的做法无可厚非。

确实残忍了一点,但也是为了结果更好,难道需要为了满足一个说好的承诺而冒着大概率会输掉官司的风险吗?

如果犯人无罪释放,对于几个孩子才是最大的伤害吧。

第五,结局仓促。

前面安排了那么长,最后就匆匆忙忙结束了,案子赢了,大家迎来了新生活,但还有很多不完美。

然后就完了。

这情节明明可以安排得更让人痛心和扼腕,结果平平淡淡就结束了,让人看了毫无感想。

和整个故事一样,拿了好的食材,却没做出应该有的味道。

这里说另外两部类似的作品,一部是台湾电影《无声》,讲的是聋哑学校里的性侵和校园霸凌,另外一部是美剧,叫什么我忘了,讲的是女主被性侵后报警被盘问被质疑的事,再加上一个《日本之耻》(这个真的是纪录片了),故事讲的都比这部剧要好。

平平淡淡地讲故事没问题,如实反应当时的情况也OK,不想过多的窥伺和渲染感情,只是单纯的陈述和批判也没问题,但是情感是批判的最主要来源,你要让观众愤怒,让观众难受和同情主人公,才能有更多批判的来源。

比如说前面说的这三部,主角也有让旁人不理解的行为,比如《无声》里的小女孩在性侵和霸凌后,还是选择回到聋哑学校。

但是人家也解释了原因,在聋哑学校里,被霸凌的时候很痛苦,但在聋哑学校外,时时刻刻都很痛苦。

把故事讲明白,把逻辑理顺了,把人设弄清楚,这才是讲故事的基本,而不是拿着个好材料就万事大吉了。

 9 ) 黑暗的地方要有光

看的我气炸了,真的想不通就算是问题小孩也不是她们应该遭受性侵的理由,麻烦三观正一点好不好,作为一个年幼弱小的孩子,在面对暴力和威胁都会软弱,更何况有些大人都不一定有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逃避是人的本能,结局并不完美,但是霍拉从哭泣讲诉到逃避,麻木被动接受,最后勇敢站出来再次发声,真的太强大了,犯下错误的人一部分受到了处罚,而在体系内的司法系统确就这样不了了之,作为成年人承认自己做错了真的太难了,不得不说这一波黑了大英的警察系统,不过这种事情我相信哪怕在阳光下也仍然有发生,如果我们不为少数人发声,如果有一天我们成为了少数人,也不会有人为我们发声,这部片子其实可以给家里有女孩的当作教育片,在青春期甚至整个人生过程中,都有发人省醒的意味。

 10 ) 关于女性性侵,我必须要说的那些话

这几年性侵案层出不穷,社会舆论多了,媒体关注度也高了,但思想还是老样子 。

前几年的三色幼儿园,空姐奸杀,再到滴滴事件。

还有更多更多我们所不知晓的性侵在发生。

但旁观者,舆论又在对受害的女性们做些什么呢?

他们说“为什么你会被强奸,还不是因为你不检点”“为什么这么多女孩他偏偏强奸你?”“你穿着这么暴露,强奸你是活该”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说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性侵仅仅只是开始,后面旁观者对受害者的辱骂才是无穷无尽的地狱。

前段时间大热的英剧《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中有位小姑娘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却反而要被囚禁?”

《三个女孩》中,当警察知道霍利在被强奸之前有过几次性行为,马上就把被强奸的原因归结到女孩的身上。

警察的态度为什么施害者被你们可怜,而受害者却被你们攻击?这个社会很奇妙,当孩子被性侵时他们会站出来攻击施暴者,我差点就以为这个社会真的醒悟了。

他们会在看《素媛》《熔炉》或者是国产的《嘉年华》假惺惺的哭几声,以证明他们不是吃人的怪物。

“天哪,这个孩子真可怜”“校方必须负全责”但当受害者成年了,或者稍微大了一些之后,他们就连惺惺作态都不愿意了。

之前老听奶奶念叨,说他们那年代有个女娃被强奸了扔到了河里,第二天被人给捞了上来。

叫她妈来认,她妈也看出她是她的女儿,却死不承认。

把头背过去连看都不愿了。

她嫌丢脸。

象征正义的人们就更胆大了,他们把女孩的衣服扒光,往她的下体塞石头,做尽了之后,还要一人跺上两脚。

仿佛这样才能把她的罪恶洗尽。

但是女孩做错了什么呢?

奶奶很冷漠的说:“谁叫她不检点,骚货。

”这种事她见得多了。

我听完有点难受,但那时我还古板的以为,时代变了。

受害者会被维护的。

直到这段时间的滴滴事件,网上对受害者的谩骂,我知道,我又错了。

这个社会,还是老样子。

Sarah让女孩报警

之前看过别人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于到底女孩的穿着和被强奸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讨论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归根结底还是法律和社会管理的问题。

旁观者永远在受害者的身上挑刺,只因为你不是完美受害者。

难道,做一个受害者,都要讲究资格论吗?

但是,这个社会必须改变了。

因为受害者没有错。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二零一八都快过去了,这是新社会。

真正的受害者应该被保护,被信任。

而不是被二次强暴。

《三个女孩》短评

如此好的题材拍成这个样子,心疼

7分钟前
  • oranjuice
  • 还行

长达14年sexually abuse上百白人13-15岁女孩,警察和社工的不作为直到2012年才重视起来。Maxine Peake真是神演技,全程被气哭好几次。 另外下面有人评论说“政治正确害死人” ,也算是白看这剧了,您还是多看英国报姐吧 省点电

10分钟前
  • Óptimo
  • 力荐

故事不错,制作略显粗糙

12分钟前
  • 海海
  • 还行

接受不来英剧的这种叙述风格,跳的太快,衔接不畅。故事让人想起了《熔炉》。

16分钟前
  • 夕阳的泪痕
  • 还行

这部剧讲了个荒诞故事,Y国社会福利让穷人生了一堆堆孩子,因为种种自身原因一些父母不够关心孩子,这些精神比物质更贫困的女孩子在13-14岁被一堆老男人引诱卖。同时落后的Y国司法环境,没有禁止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发生的法律,警察只围绕卖与否而不敢起诉。

19分钟前
  • rara200
  • 还行

对结局感到失望

22分钟前
  • 马修古迪
  • 还行

主题有心机,女主演技不错,剧本不太行。那些人被告上法庭后还像坐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的演绎方式不知道导演有没有注意到。

23分钟前
  • 行走的雕像
  • 还行

自作自受的迷途羔羊。

24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因为你家境不好行为放荡,又不反抗还过得不错,所以你不是完美受害者,你活该你咎由自取你就是妓女!” 结尾正义虽然被伸张了但好人却离职了真难过……

29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心好累

33分钟前
  • 的的的的的狮子
  • 还行

绝望,太绝望了,残缺的社会制度,恶性循环的悲剧,比物质空虚更可怕的精神空虚,太难受了……一集比一集好看,案子重启之后的各个环节都让人好绝望。

36分钟前
  • Boléro
  • 力荐

41分钟前
  • 馆长lzs
  • 还行

类似素媛、熔炉一样的题材,一方面政治正确绑架了执法和司法,给少数群体中的败类分子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反映了在所谓司法公正的体系下,繁冗没人性的取证和庭审过程对受害者的多重伤害。受害者被迫无数次回忆受害过程,被迫接受辩方律师不信任盘问轰炸,身心难以支撑,而性犯罪中的女性更容易被社会舆论疯狂消费,甚至无法得到女性团体的支持。现行法律体系下,受害者的一丝错误或小小的过往不完美经历可能导致被告逍遥法外,而性犯罪中这类情况往往更普遍。难怪,真的只有人格完美的受害者才是合格的受害者。

42分钟前
  • 鲢鱼头小皮皮
  • 力荐

对行为有问题过于叛逆的孩子同情不起来 虽然知道是诱奸人的错 但真的无感

45分钟前
  • Trapped
  • 还行

看得我再也不想吃kebab了,太恶心了!

48分钟前
  • 深耕
  • 还行

绝望感,最后也没有还给她们真正的公平,片尾的文字交代更绝望!不过敢拍已经很了不起了

51分钟前
  • 陈精病
  • 力荐

种族人生仗着特权为所欲为,一如未成年人因为有保护法肆虐猖獗;受害人与加害人有时混沌而难以区分;正义的选择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这部剧里内容太多,最后10分钟值得好好咀嚼。

53分钟前
  • 即小墨
  • 力荐

粗粝的制作与表达,BBC指向性明显的国际大环境下的产物。

55分钟前
  • OreoOlymLee
  • 较差

气到流汗_(:з」∠)_真实事件改编,话题性很强。有些层面浅尝辄止,没有再往下挖,算是给观众更多探讨空间吧。无论在哪,永远有人学不会点草和就事论事。面上透着怜悯,讲着公平,心里却冷漠认为悲剧也脱不开罪有应得。这份傲慢,更让人生气。最气的,是即使是边看边哭的自己,也无法做到全无偏见。

60分钟前
  • やまだ
  • 推荐

1、英国的父母不教“不要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吗?2、英国不实行和未成年人发生关系无论自愿与否都算强奸这条法律吗?3、是电视剧编排问题吗?我怎么觉得霍莉在巴基佬面前唯唯诺诺,在自己家人面前总是愤怒不已的样子很莫名其妙。另外,那个安波尔是受害者,同时也是个老鸨啊。

1小时前
  • lalala三只小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