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颗星

Third Star,巴拉方德湾,三等星

主演:休·博纳维尔,汤姆·伯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约翰·约瑟夫·菲尔德,Adam Robertson,Eros Vlahos,鲁珀特·弗雷泽,尼娅·罗伯茨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第三颗星》剧照

第三颗星 剧照 NO.1第三颗星 剧照 NO.2第三颗星 剧照 NO.3第三颗星 剧照 NO.4第三颗星 剧照 NO.5第三颗星 剧照 NO.6第三颗星 剧照 NO.13第三颗星 剧照 NO.14第三颗星 剧照 NO.15第三颗星 剧照 NO.16第三颗星 剧照 NO.17第三颗星 剧照 NO.18第三颗星 剧照 NO.19第三颗星 剧照 NO.20

《第三颗星》剧情介绍

第三颗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近三十的詹姆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在巨大的打击之下,他开始思考起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的回忆里,位于威尔士西部的巴拉方德湾是一个充满了回忆的地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决定故地重游,重温美好的过往。 就这样,詹姆斯和三个好友踏上了前往巴拉方德湾的旅程,他们分别是迈尔斯(JJ·菲尔德 JJ Feild 饰),戴维(汤姆·伯克 Tom Burke 饰)和比尔(Adam Robertson 饰)。作为詹姆斯的好友,迈尔斯一行人有义务陪伴詹姆斯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然而,这趟略带伤感的旅程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路上,麻烦接踵而至,四人之间的友情不断的遭受着考验,但他们都明白,人生就如同一场旅行,只要不断向前,就总有达到目的地的那一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GOHOME〜警视厅身份不明者咨询室〜星际叛将:欧西里斯之子光荣与梦想美丽人生女同学男同学烧肉龙mono女孩某星球的散文反收数特遣队神秘巨星美国交响曲情战沃伦沙海怪兽天鹅公主的圣诞阴阳路14:双鬼拍门诡婴吉咪被告人世外桃源同情者邂逅在釜山Kyrie之歌搞定决胜21点自恋刑警萝莉的时间2LadyGaga:神彩巡回演唱会什么都不想做逃出大英博物馆财迷心窍

《第三颗星》长篇影评

 1 ) 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严重剧透)

【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借用了阿婆的书名,因为Third Star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James做出了自己的生活抉择,并且利用自己选择的最后之路来质问三个好友: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说“质问”显得James上帝视角,正如朋友Miles骂他时所说“癌症并不是极端自我主义的借口”,当然,他不是极端自我主义,他只是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之时“思考并且阅读了很多”,可以说,对朋友们的“质问”是他最后的“矫情”。

影片用了主人公的独白来开头,“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BC饰演的James连说了两遍,但都没说完,这已经暗示了他自己的结局,如果你刚巧知道后半句,就会理解James为什么接着发出那种不甘而又无奈的笑声,这句话完整的是“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 that one day you'll be dead”。

生命中确定无疑的一件事情是你终将死去,可是通常人不会知道“终将”二字代表的是哪天哪个时间范围,而刚满29岁的James,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活不到30。

于是他对自己的最后人生做了一个抉择,他要带三个好友进行一次公路旅行,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巴拉方德湾去。

他想在临死之前和朋友们好好谈谈“应该怎样去生活”,同时,他还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则是关于他自己的生活。

通过James的独白,我们大致了解他的三个朋友:失业后一直在照顾他的前公关基金头儿Davy,在电视台工作、与女友关系困扰的Bill,想成为父亲一样的作家的Miles。

这些名字前的定语,就是James想通过公路旅行来解决的问题。

对于Davy,James的质问是“你究竟想要什么?

不是关于生活发了什么样的牌给你,而是你觉得哪手牌玩起来安全?

”;对于Bill,James的质问是“你为电视台拍片,和不那么喜欢的女友合租,都是为了偿还抵押贷款,你变得越来越模糊平淡,为什么你不按照自己实际上的意愿做事情”;对于Miles,James的质问是“你为什么生活在总想赶上或者超越父亲的压力下,我又为什么不如你,我也能成为作家”。

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他们都做出了选择,Davy当然会在James离去后重新寻找工作,问题在于,他会找到自己玩起来觉得安全的那手牌吗?

Bill带着责任感选择与怀孕的、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女友继续生活,能快乐或者顺利吗?

Miles的书能得以出版吗,以及,Miles也有秘密,他和James那个已婚的姐姐会有美满的结局吗?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但你可以决定你怎么去生活,并“stick to my decision” (剧中Bill语),无论痛苦还是充满希望。

对于时日不多的James而言,The one thing about life不是one day you'll be dead,而是you're dying,在所剩无几的日子里,他选择要自己亲自去结束一件事,那就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结束生命,他不要缠绵病榻,不要被疼痛蚕食,这并非懦弱而致,他要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到巴拉方德湾去“感受那种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与海水搏斗的感觉”。

其实,这个抉择本身,就是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这就是James告知我们的——他的生活。

【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James在滴答声倒计时的余生里,除了希望在临死前引导朋友们去思考怎样生活,同时,他不希望孤独地死去,他希望有朋友的陪伴,于是,正如他在剧中的台词所言: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The sickness may be mine, but tragedy is theirs),——他的朋友们,眼睁睁地看着朋友在自己面前“自杀”,不仅无力去阻止,还要痛苦地伸出“援手”,助“自杀”一臂之力。

其实,客观地看,James对朋友的那些说教,台词上实在软弱无力,关于生命的那些阐述——能量恒定、人生轮回、生命延续,信仰什么,想要什么、以及不想要什么,都是些毫无新意的重复前人的话,没有让人为之一震的启发。

意外的收获是,在这个说教与反说教过程中引出来、在进退两难的抉择之间所展现出来的四人之间的情谊,深深地打动了我,看完影片,我完全理解并且原谅James那些无理的、显得自以为是的质问,而羡慕他所拥有的友谊。

它所展现出来的友谊,并非毫无保留的无私的付出,并非真空的不顾事实的奉承,并非炽烈的洋溢的无比热情,而是那些朋友之间的争论,那些稍带恶意的不满,那些毫无恶意的欺瞒,那些因为友情而产生的同情,那些酣畅淋漓的彼此倾诉,那些毫无顾忌的嬉笑玩闹,那些抱怨却又不悔的相互给与,那些打完又和好的幡然醒悟。

而最终的高潮,是那些进退两难的、痛苦的、而又不得不的抉择。

在目睹James经历的究竟是如何非人般的疼痛折磨后,他们对于阻止James变得颓然无力,他们心如刀绞地尊重了他的选择,陪着他游向海中,帮他“自沉”。

这几个朋友,比起James,我不知道究竟哪一方更为勇敢。

他们也并非不怕,Miles在水中如孩子般对James祈求说:“我们回家好吗?

”,他带着哭音说“James,我好害怕”,然而他最终还是做了,亲手把自己的朋友按在水里,因为James说“我不想一个人,求你”。

而Davy,那个对James最为照顾的好心肠Davy,那个对James说“你伤了我的一片赤诚”的Davy,那个对朋友“他需要我,我就在那里”的Davy,那个差点溺水而不得不在Bill的帮助下返回岸上的Davy,他唯一能做的,是对着自己无法陪着最终走向死亡的James哽咽着喊“对不起,对不起”。

而Bill,那个被James教训“生活越来越模糊”的朋友,他似乎也是James的三个朋友里面目最模糊的一个,他不能像Miles那样,由于经历了恶心、震惊、逃避到挣扎、接受与剖白而变得鲜明,他也不如Davy那样,因为带着些许的抱怨却无悔的婆婆妈妈的照顾举动而变得突出,他只是默默地推车,默默地背人,车坏了他来修,半夜里发现吗啡遗失了他最有决断返身就去找,他想出烟花的点子带给James无比的惊喜,不相干的人打架他也要去劝,Davy说他“就像一只阿尔萨斯犬,似乎人人都会爱上的那种人”,而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James走向海里之前,死后的James回到陆上之后,始终,都在Bill的怀里。

(怎么能说这三个人不像是James的“好”朋友?!

)James最后的独白说“我的人生,没有悲剧”,他的悲剧,由朋友们帮他承受。

【我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以下含HC成分,不适者请扶墙袅娜而出)也许是因为碎草在隐约可见的墓碑之间纷飞的画面,也许是因为急切中带着重击的音乐节奏,但更也许,是因为BC演出的James那副病怏怏的面容,衬着他低沉浑厚的声音说“我是James,我今天29岁,活不到30”,是因为他穿着那身西服坐在桌子旁瘦骨伶仃的模样,是因为他斜弓着背脊、拄着拐杖从桌边站起的孱弱背影,影片一开头,就让人忍不住喉咙有些发哽。

BC是个浑身都能演戏的演员,肢体以及各种小动作不必细说,尤其是他的眼睛,导演和摄影似乎也很钟意他的眼神表演,给了很多镜头:和父亲拥别时眼里的忧愁;和母亲拥别时眼里的不舍;和姐姐拥别时的欲哭;坐在汽车里驶向自己抉择的生活时眼里的期待;露营中Bill教他扇火时眼里的晶亮;突然接到半空里飞来的一支“Angel”白羽后抬起头来看着Miles时眼里小小的震动;在夜空下的沙滩上询问Davy对生活的想法时眼里充满的“爱意”(请别误会啦);望着夜空谈论天国和佛教时的些许迷茫与若有所思;看着礼花绽放时眼里的愉悦却又感伤;被吗啡带来的幻觉折磨时眼里的不知所措;清晨醒后蹲在草丛里时眼里的不甘;在Miles打断自己质问Davy时眼里的不屑;质问Davy时眼里的恨铁不成钢;得知Miles和姐姐的关系时眼里的震惊;在说自己要去游泳时眼里的请求;当然,还有无数次病痛来袭时双眼漫溢的惨痛。

而他最了不起的一点是,James这个角色实在不讨好,像个“病态白人版奥普拉(sick-white-Oprah,剧中Miles语)”般叨叨叨叨,最悲剧的是语言还基本不出彩,可是BC就有这种本事,演出完自以为是质问完这个又教训那个后,最终你会觉得他如同一只眼神湿漉漉的小狗,让你怜爱得抓心挠肝,伤心得如鲠在喉。

BC以数字化时代的福尔摩斯这个角色走出腐国,为我们所熟知后,回头去看他早年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打酱油,或是副主角,还是挑大梁,居然都是些非常成熟非常优秀的表演(尤其是霍金),他在舞台剧里积攒下来的经验或许帮助了他,均为演员的双亲或许给予了一定的遗传,但更多的,我想是他对每个角色倾注的感情与思考,最著名的例子,是记者在福尔摩斯片场采访他,与几个月后采访时见到的他判若两人,记者后来才明白,上一次采访时的BC还陷在角色里没有走出来。

《倒带人生》里BC饰演的作家,也即该片编剧本人,某天突然发现BC不仅穿着跟自己一样的衣服,连动作也跟自己惟妙惟肖,才突然醒悟过来这“混蛋”一直在偷偷观察自己,他对角色倾注感情与思考,用“心”去演戏,这从他对记者的一次说话也能看出来,他说,我不得不减少舞台剧表演,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原因,而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考虑(not just fiscally, but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很不幸,我只看过BC的两本舞台剧,但能找到的影视作品,除Small Island外,都已观看,看得出来,他在出演每个角色时的认真与天才(当然,他的天才可能来自厚积薄发),他从不重复自己,他的角色们,仿佛来自不同的表演者,我不想去挨着道来,只想用一句话来赞扬:每个角色是每个角色。

在商业化最高、票房至上的今天,腐国那片还有一大堆坚持着“真正”把表演当做文化、当做艺术来经营,来思考的工作者,BC成长于这样的氛围。

优秀的公学教育,曼大的戏剧学习,伦敦音乐戏剧学院的进修,各种舞台剧的表演,造就出来的BC,是一个演技出神入化、头脑大智若愚、工作吃苦耐劳、外形美貌气质、着装有二有范、内心文艺傻气、声音低沉性感、语言丰富唠叨、行为绅士疯癫,无数优点集于一身的白马(脸)王子。

这位名字和脸一样长的——啊,我矫情地真不想再次用“王子”这个俗气的名词兼形容词——,我不知道今天的他算不算已经大红,但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他会大紫。

那是他的绝大多数影迷剧迷乐见之事,然而,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再也不能像不久前还能做的那样,在他独自从剧场后台里走出来去取大型机车以回北伦敦的家时,能够靠近他,递上一条润喉糖,顺便拍下看他换衫的福利。

剧中的James,在发火时说:“我本来可以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而Benedict Cumberbatch先生,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的人。

 2 ) 当小清新遇上缺爷

喜欢上BC是件无比幸福洋溢的事情,在他之前没有哪位带来这种感觉。

从来觉得各种侦探离想象甚远的我,一眼就被巴缺夏福拖进坑。

写戏的上乘,戏中人不哭,戏外人哭。

这里是戏里人在笑,戏外人泪崩。

当然,我们明眼可鉴,当然是因为缺爷演技了得。

哦,怎可是了得,简直就是揪心。

一直想以平静的心情看片子,不管是一开头的散,或者是中间刻意制造的桥段,以及意义并非明了的对话和过于突兀的争吵,都被看在眼中,不得不说,习惯找别人剧作的毛病,就很难入戏。

好在视觉中心一直围着缺爷走,别的什么都在脑子里相对弱化了。

BC一个人超越了片子本身的质量。

那些很美的镜头,没了他,就少了美感。

虽然他并非一眼帅,但多看几眼就移不开了,其他几位被比下去的非常彻底。

大概是先入为主地关注他,一举一动都让人彻底投入,也许这会模糊了我们对演技好坏的判断,但是这么关注某一个角色的情感,这么深入地想要体会角色的性情,自从《别让我离开》之后,就没怎么感觉到了。

相比于今天刚补完的《女王》,容我说,老戏骨海伦奶奶虽然凭那个片子拿下最佳女主角,但也会被BC比下去。

希望这不是我被迷恋蒙蔽了双眼……一般来说不太会,也许遇上缺爷就开始例外了。

同类的片子,比如《练习曲》,虽然也很美,但总缺演技。

只余下台湾式的清新,亮亮眼睛却远不能动人。

从片子本身来讲,《练习曲》的剧本其实比本片更扎实,更接地气,剧情更丰富也更具有可读性,但是偶像剧演员终究比不上莎翁剧练出来的大英帝国的男人们。

有这些演员在,英国电影必然不会没落。

有缺爷这样的演员在,小清新也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哲意深度,小清新也深入人性了。

不了解一直找缺爷演反角的缘由,虽然他演的确实很好,甚至印象深刻……就像我们看AR演教授,演得那么好,就算他不是最苦逼的混血王子也会倒戈爱死他。

缺爷拿到的正面角色其实挺不错,之前有个报道说他缺乏运气。

摊手,缺乏运气的人能拿到霍金、梵高、james、到夏福再到吉勒姆这样的角色么?

要知道他才三十多岁,就已经打动了这么多人,虽然偶尔打打酱油,却无比扎眼。

很开心他没长着一张一眼帅的脸,这屏蔽了多少非理性的崇拜。

当然,夏福那个角色另算,找来了确实很多崇拜,当然是不是非理性的很难说那个纯粹赚足了我们无比的崇拜和腐点,并且成功替换了所有前任夏福的形象。

这是非常难得的……无比难得,绝无仅有的超越。

又说到夏福,不得说,虽说演技好,但缺爷就像为夏福再世生的。

惊人的专业和孩子气的可爱结合,聪明的头脑和不为世俗的眼睛,哈罗公学的出身的他,怎样度过那个严格可怕地时代还保有这无与伦比的天性,这才是最神秘迷人的。

——————————————————————————BC在电视学AR的声音,太可爱也太神似了!

不管怎么说,他的演技挽救了这个会被我们导师直接否决的剧本,他确实应该有更好的舞台了。

 3 ) 窒息

久不写评,笔锋生疏,望见谅。

================================================最近遭遇或者用更合适的词来说,以旁观者的角度经历了一些事,仿佛一击响钟敲醒了沉闷太久以至于麻木迟钝的我。

朋友说,其实我挺喜欢你继续写点什么。

心里不禁也暗暗赞同,是啊,也该转转脑子提笔写点什么,思维活动不能就这么被永远禁锢在140字的微博时代。

所以,那么就来写写你吧,BC,又或者说是,JAMES。

下笔之前还是思索了挺久该如何起头表达我对你在这部电影中的喜爱之情,许久未果。

也许是太过完满反而找不到适合的词来叙说。

兴许是女性导演处女作的关系,通篇处处呈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绚丽夺目的景色之下,开始那稍许温吞悲伤的叙述,可其中也有那么几份浅浅的微笑之处。

偶尔含蓄地小小的留白,又或者突然大胆而直接点破死亡这个过于沉重而宽泛的话题,配上那星星点点深邃的音乐,这一切正如一位豆友所说的那样,在所有的电影类型中,这一类最能代表我的泪点和笑点。

一场以生命终结为首尾的大背景下,你和你的朋友们去你最喜欢的地方渡过最后的日子,我想,这对于一个即将走完人生尽头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死亡很大,人类很小。

你抱怨着,我的压力,是时间,从前太多而现在太少。

坐上去往目的地小车上,你探出窗外对着朋友的摄像机笑的像一个孩子。

故事就这么平平淡淡地拉开帷幕。

没有韩剧的撕心裂肺,没有日剧的积极励志,更没有美剧的惊心动魄,可却正是这种平凡和真实却实实在在地触动了我。

有那么短短的一幕一直印象深刻。

你坐在朋友们自制的车上戴着小礼帽滑翔在草地上的那一刻,风,笑容,身边朋友不断的欢呼声,纵是不久即要阴阳两隔,我却在一个即将死去人的脸上看到了再鲜活不过跳动的生命。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之处,以一个小小的切点切入,点到为止。

在这部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里,它或许更多的从不同细小的角度探讨了其它的东西。

例如生的意义,例如友情,例如适时的放弃。

后来,我终于醒悟有那么一个词可以用来表达我对你的喜爱。

我想是窒息。

仅仅是你用你那低沉好听的声音说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又或许是你看着朋友们精心暗暗准备的烟火时那满足的笑容。

更有可能是你望向独自飞翔的海鸥后沉亡大海的勇气。

这一切就足以让我心动地不由窒息。

最后,还是不得不题外话说说BC精湛灵活的演技和天生所具有的那种纯真感。

若不是夏洛克我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兴许这一辈子也不会知道遥远的英伦岛上有这么一号人物存在。

包括我。

可之后欣赏了他的其它作品,例如此部,又例如倒带人生,霍金等,或许更能感受到他极其善于用一些极其细小的表情和动作来诠释一个角色的性格和经历,外带他那极富魅力的声音随着感情的变化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绝对是添彩加分之举。

也正是这些细碎的小特色不断积累起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不矫情的人物。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吐槽一句,他确实再适合不过这种跌宕曲折的苦逼角色←为啥我每次都喜欢这种苦逼脸。

 4 ) 一种必然痛苦的具象化

“告诉朋友,到底该怎样去生活。

”这是这部影片表达地最明显的内核,但这恰恰却是最不值得一提的。

无论是他们在路上的旅行多么开心放肆,吉姆活不过三十岁的阴霾始终笼罩整个旅程。

吉姆的痛苦来自病痛,来自好友们空有大好光阴而萎靡摆烂,好友们的痛苦来自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糕的同时还要面临好朋友的必然死亡,他们甚至没办法在吉姆面前歇斯底里,因此观众的痛苦来自一路旅程的看似欢乐和最后无声的自我溺亡。

这部影片更值得一看的,其实是镜头语言,满满的痛苦和悲伤。

“朝着第三颗星走。

”“我不想一个人。

”吉姆一步一步走向他计划中的死亡,只是他也害怕,但坚定。

这是他为自己选的结局。

 5 ) 第几颗星

还剩20分钟多一点多的时候我心想可能要再多一个晚上再看完了。

没想到最后一个起伏我心跳太快太紧张,顺其自然看完了。

感觉写友情很实感。

没那么爱你,谈不上唯你不可的挚友(影视剧少写点挚友,世界上哪有那么bff)也不会为你献出生命,但陪将死的你去一趟旅行可以。

也愿意说出来:你生病之后我觉得你很恶心,不愿意靠近你。

我真的好感动这句台词,感动编剧愿意写出来这句。

当然这部里也一点不缺哲学文学气息的词。

中间只听到了一个词,China。

其他全部看字幕,我看的也没有英文字幕。

翻译的是东方。

这段讲寻找星球大战黑武士错版的大叔,感觉是我最喜欢的,太妙了对话,那种抽象指代不清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我晚上看,瞌睡的浮夸效果。

当然更可能的没什么最喜欢哪一段,每一段都淡淡的。

写到这有一秒错觉感觉我之前看过这部,梦里看到过里面的场景。

能共情James因为自己不得劲开始质问别人你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你怎么不去实现你梦想了?

妈呀很水到渠成,自己不够活了就恨别人不成钢,人人都这样。

最后到最严肃场景还有一个自然的玩笑话我真的太欣赏了,属于可遇不可求。

适合装一装看,不算名片也不算大众片。

也适合过得一般的一周结束了周五晚上百无聊赖看,看完因为第二天没什么事情处理所以泪流满面。

总之看完它很适合很值得好好睡一觉。

醒来生活还是那样,但你总归是看完这部片子了,你也记得它,也会在某一天忘了。

感觉我不会再看第二遍了,因为会结束,除非我永远都在看,永远都在演,永远都看不完结局,那就看吧。

 6 ) 幸亏直到最后才煽情

一朝成名天下知,BC红透之后,他以前零零散散的片子才被粉丝们挖出来,不管是打酱油、男N号,还是这种小成本片的男主角,一致得到粉丝们毫无保留的好评。

向来如此,一个人倘若成名了,以前的努力才会得到认可,才会被喜欢他的人面面俱到的追溯历史,才会得到“原来他出演XX龙套的时候演技已经超好啦!

”这种评价,不然,即便演遍霍金、梵高这种少有的天才,BC也还是那个名字奇怪长相怪异的某某演员。

言归正传,这片子如果不是藉着BC如今的势头,想必我也不会看。

死亡这种由头,是挺陈词滥调的,也避免不了让主角在死之前一定要干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这种套路,虽说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其实就那么等死然后死掉而已,但是要怎么办呢,人要超越自己的欲望那么强烈,死亡这种终极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便叫人随随便便束手就擒。

一般人不会明天就死,所以很少有人考虑死之前要干点什么偏离平时生活轨迹的事情,就像这片子中BC义正严辞的把三个朋友都数落了一遍,言外之意是如果我还有机会活着我一定会怎样怎样,但是,活着的人大多还是会像他们以前一样活着,直到他们也要死掉的时候,可能才会发出以前为什么不换一种活法的感叹。

这才是活着的真相,离死亡尚远的时候,人们为各种各样“无足轻重的小事”纠结烦恼,痛苦必然比快乐多,天性也必然被抑制到最大限度,自己的人生必然是被迫选择的人生,抱怨着抱怨着就过了一辈子。

但是……别无他法。

死亡就像孤独一样,无法开解,也无法分享,即便我们是亲人,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是彼此最相爱的人,也没有谁可以代替我去死。

所以笑点再多,这也是个基调沉重的片子。

不过,幸亏片子直到最后十几分钟才开始煽情,尽管煽情得有点过了,也并没有显得矫情,压抑后的总爆发总是格外的打动人心。

这片子像多数现实题材的英国片一样,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进行了刻画。

不同的朋友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像Davy一样在生活中事无巨细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人像Bill,你跟他或许不是深交,但总能玩到一起,有人则像Miles,你们三观相似,在一起的时候或许经常讨论人生。

这些朋友们啊,如果老了还能一起喝茶,多好。

 7 ) “我的人生里,从没有悲剧”

“顺着右边第二颗星星的方向,一直走到天亮,那里是象征童年、永生、逃避现实的《彼得潘》中“永无岛”(neverland)的所在之地…”除了爱情,青春与死亡同样是人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Third Star便是这样一部凭借着人类在亲情、爱情之外的第三种伟大感情友情,从而为我们呈现出的关于青春与死亡主题的电影。

影片的开头,男主角James用慵懒无奈、异常冷静、甚至不乏玩笑的口吻诉说着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今天是我29的生日,我将再也看不到自己30岁的样子…”Boy or Man?

这很难说的清。

于是我们看到James的三位同样身处尴尬年纪的至交好友,在尚未完全褪去青春的理想与激情之前,伴随着各自生活的纠结之心,陪伴身患绝症的James,一路宿营,去到他梦想中的美丽圣地-巴拉方德湾。

而这,也将是James生命中的绝唱之旅。

和好友们相比,这次旅行对于外表乐观积极,却因病痛饱受身心折磨的James来说,无疑将意味着更多的不凡体验与经历。

他羡慕好友们宽裕的时间与生命,鼓励、甚至警告他们不应虚度光阴,从而将青春的理想慢慢磨逝为幻想中的泡影,而非期待中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敏感、要强的他会在清晨悄悄爬出帐外,抚触着象征极强生命力的青草,哀叹自己那正在逝去的生命,以及不可避免萌生出的、不想死去的奢望之心…... 旅途是漫长的,好笑的,他们口无遮掩的相互打趣、象野兽般而又颇为孩子气的打架、互相帮助着面对大自然赐予的不同境遇。

最令人感动的是,朋友们贴心的为爱看星空的James偷偷带上了烟花,准备在巴拉方德湾为他燃放,却因为途中不堪负重,不得不提前点燃。

绚丽的烟花在夜空里竞相绽放,映亮了他们兴奋的眼睛和年轻的心,恰如那近在眼前,却转瞬即逝的美丽青春…… 在路上,大家细心的照顾着病情不时发作、需靠吗啡和药品安慰的James。

当然,他们也曾共同赏鉴那金色夕阳渲染下美丽的让人窒息的海滩、映射在海洋深处晨曦的云彩中跳跃变幻的光影、也会在清冷夜晚的露天篝火旁,卧看满天的繁星,进行着忽而幼稚、忽而深沉的讨论——关于人生与生命的话题。

这时我们观察到外表坚强内心焦虑忧郁的James,以被需要来体现生活价值感的Davy,为了生活向理想妥协、并迷失在爱情里的Bill,以及身处在成功、早逝父亲阴影下的那个自以为看空一切、实则有点懦弱的Miles。

终于,在经历波折到达巴拉方德湾,尽情与朋友们欢畅于美景之后,James在星空下说出了心藏已久的秘密:他准备在次日清晨游向大海中央,不再回来!

面对朋友们或震惊激烈、或默然无声的反对质疑,他说:“我的生命从未如此鲜活过,而现在我只想结束它…让大海带走我,那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想保持清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想感受到什么,哪怕是咸水灌进肺里的痛楚也好,我要感受自己的挣扎与搏斗,哪怕它有多么的艰巨与恐怖,直至我不再畏惧于它…”这番表白让听者心如刀割,但仍未获认同。

然而是夜James因遗失药物而无法抑制疼痛导致的惨烈呼叫,震惊了所有人,就象他之前所说的,“身患绝症的病痛折磨的是我的身体,而悲痛却将降临在他们心头”。

好友们理解了他的选择,于是在迎来日出的次日清晨,三位好友与他一同下海,游向海洋深处…P.S.-James有着令人羡慕的友情,幸运的是,这样的友情陪伴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你们令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我的人生里,从没有悲剧。

” - 我不否认是因为BC才去看的这部电影。

虽然与这个如此沉重的主题相比,我更爱看他那个神叨叨、二兮兮、酷思独行、傲娇无比的卷福君形象。

但无可置疑,BC是个很好的演员,任何角色于他,都是用心的体验与出色的演绎。

影片的最后十分钟让人很没出息哭得傻了吧叽,不能自已。

同时不由得想到周国平的那句话:“人的灵魂只能独行,哪怕相爱的人也并非能够融为一体,而是两个灵魂在黑暗中,并肩而行。

 8 ) 关于Benedict Cumberbatch——《第三颗星》授权翻译

On Benedict Cumberbatch – by Vaughan Sivell 关于Benedict Cumberbatch——《第三颗星》授权翻译Mr Vaughan Sivell,演员,剧作家,电影《第三颗星》原作兼制作人,目前经营Western Edgy Pictures独立制作公司。

http://www.westernedgepictures.co.uk/本文是Mr Sivell记录下的,《第三颗星》电影的拍摄日记中关于Benedict的一篇。

其他拍摄过程和图片请戳http://mug7.com/。

Benedict Cumberbatch绝对有些异于常人之处。

这种奇妙的感觉在我们第一次正式会面的时候更加明显了。

他迟到了,他经常迟到的,但是总是伴随着一阵完全发自内心的歉意,虽然听上去有一点点无趣,大概是因为太经常需要这么道歉了。

他带着头盔,穿着摩托手的防雨夹克衫。

那种现代感十足的设计,带晴纶塑成的肩垫和突起把他的身体衬托得无比骨感。

他的聪明简直是立竿见影。

他一只脚还没有跨进门就开始问问题。

一瞬间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无论多深刻的问题眼前这个人都愿意跟你探索。

在漫长的选角色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跟他讨论四个主角中他可以演哪一个。

跟我们见过的别的候选演员不同的是,他可以扮演太多不同的角色。

这种‘变形人’的感觉也为他的天赋渡了层金边。

一开始我极度不喜欢他去演James(认为他在别的角色上可以更好发挥)。

我感觉他本身因为成功扮演霍金而出名,别人会认为拿他来演另外一个不健全的角色有点‘方便’了。

但是James身上有一种很少有人可以演绎的特性,而Benedict马上就领会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是这一代的演员中极其有天份的一个。

James是一个英雄。

我们不得不爱上他。

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他的好兄弟们爱戴他,愿意为他做很极端的事情。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

我总觉得这是为什么这个角色如此真实可信。

所有的角色都有不足之处,因为是人就有缺陷。

但是真的要信心和信念,对艺术的完全追求和惊人的不自负,才能使得一位年轻的演员在首次领衔主演的时候知道他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并且演得在叫人欣赏的边缘,却又不会令人讨厌。

当然Benedict做到了。

有没有能力去表现出如此多元化的角色是另外一个方面。

他当然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咱们所有的男孩子都是。

对我来说他最令人折服的能力,我之前也提过的,就是演技上无可挑剔,但同时表现上自然到仿佛都只是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回应着。

观察他为了角色而做的体能训练(他节食,在悬岩峭壁上奔跑,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在彩排时挖掘每一句话的涵义,策划在每一场戏中病情给他的身体和心灵上造成的印记(非正常次序拍摄),与此同时又在谈笑间妙语生花,这样的见证令人印象深刻。

单看他在最后的一幕中连贯的演出,就有多么的非凡卓越。

他简直是个珍稀物种,哪怕在一群演员中。

如果角色需要他英俊,他是;如果说有些恶毒,他是;年纪大点,他是;年轻点,他也是。

基于这个原因,我等不及要看他将来能到什么程度上去。

跟他一起工作是一件赏心乐事。

我得益良多。

你轻而易举就看出他十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他爱笑,善于模仿,跟别的男孩子们一样,就算拍摄了一整天,他也不介意扛着摄影工具们爬Barafundle Bay的山。

当我们决定选他来演第三颗星的时候,他夏洛克的角色还没有让他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国际明星。

这当然对我们来说再好不过,比如时间安排上,当我们终于上映的时候,他被媒体争相宣传。

他一夜成名。

但是当我们聊天的时候,我明显感觉他比起名气来,更加陶醉于演出的经历。

拍摄结束以后的一个傍晚,他给我电话,问我可不可以来我家看《Have I Got News For You》. “当然,但是为什么?

”“因为这期是我主持的?

”我坐在那里看着他看着他自己。

他十分激动,看到自己‘侥幸成功’,感觉他的西装看上去还不错;还有他记忆中人们在该笑的时候笑了,无论剧本中有没有指导。

这样的他非常真实。

他从头到尾都神经紧张,在结束的时候简直松了一大口气。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他受这么大的影响,感觉挺奇特。

但是当然我意识到,这是因为他是作为自己来演出。

跟其余的屏幕和舞台变色龙一样,要决定用哪个版本的‘自己’去上镜,真的是有一定风险的。

我也不清楚到底转折点在哪里,然而整个时期我真正感觉到他不得不自我调整,正式进入他做为‘Benedict Cumberbatch’的另一段人生——他找到了自己的步伐。

无论他曾经有什么没有根据的自我怀疑,现在也逐渐消逝了。

人们对他才华的激赏让他更快乐地做自己……然后用余生享受饰演别人的故事。

 9 ) 爱与尊重 自由与勇气

这是一段生命末端的浪漫之旅。

也是一段在生活迷途中逃避彷徨的焦虑之旅。

James带着三个好友上路了。

四个人一路上放肆的笑闹、拌嘴、打架、和好……温暖而疯狂。

James想要活得更久但时间已不允许,所以他想在最后的时间里说那些话,那些想让好友们各自去思考今后的日子如何去走的话,因为他爱他们。

——这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无论痛与迷茫。

James想到活得更好而病痛已不允许,所以他想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去选择死亡的方式,而不是在病床上依赖着吗啡毫无尊严的死去。

——当然好友们并不能接受,因为他们爱他,不能面对这样的死别,也不能面对James家人的毫不知情,不能面对很多很多……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死亡方式的自由,都需要勇气。

若时间凝固在四个人挤在一辆手推车上的滑行里,凝固在那些个落日余晖剪出来的身影里,凝固在马儿在草地上慵懒打滚的轻快里,那该多好。

没有病痛,没有失意。

然而时间不息。

James终于如愿按自己的选择,让海水淹没自己,并且是在好友们的送别里。

真让人嫉妒他的幸福。

如此幸福……因为他有细心照料他的Davy,因呛水不能陪他到最后一刻而哽声抱歉的Davy;因为他有陪他到最后的Miles,那个先前曾从生理上抗拒他病痛身体并不愿融入这次旅程却又抱他前行的Miles;因为他有要为他种棵树的Bill,那个果断拿起手电冲进夜幕为他找药的Bill。

因为幸福的Jemes有三个好友,鼓足勇气尊重了他选择死亡方式的自由——就像他在离开前一天,向好友们致歉表示他愿意尊重他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一样。

这是一种如此真实而又理想主义的友谊——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灿烂烟花,晶亮双眸中映出的温暖火焰,嬉戏时肆无忌惮的打骂笑闹,以及彼此间酣畅淋漓的抱怨和发泄……还有,海水中,冰冷的恐惧和温暖的勇敢。

 10 ) 如果我说不习惯,你就可以不离开吗

虽然已经尝试用别的方式来消解由本片带来的抑郁情绪,但是当我一看到某人的马脸,这种惆怅的心情再度浮生,就像从未消失过一样。

死亡本身的重量,或许就是如此。

其实本片根本算不上阴郁或者暗淡,虽然英伦的鬼天气的确有点灰,调子轻松自然,甚至反而有点轻喜剧的样子。

一个罹患癌症的年青人James过完生日后和三个好友去海湾进行最后一次野营。

一路上虽不至于欢声笑语,不过作为一次远游,也有着远游该有的野趣和欢乐。

如果没有死亡的阴影,这可以是《在世界转角遇见爱》一样风景怡人基调明快的故事,充满了旅途的曲折、奇遇,以及人在路上因为脱离了日常而显露出来的真诚。

但是它没有。

药片、吗啡、拐杖,总在欢愉的时刻出现,时不时地提醒我们这是一次死亡之旅。

死亡呵,它最大的伤害在哪里呢?

当我第一次听到某个很亲近的人去世的消息,我实在不知道作何表情。

是哭泣吗?

要难过吗?

为什么?

死理性派总是喜欢寻找原因。

后来我看到遗体,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跟那个人的所有事情都已经变成回忆,以后再也不会有更新了。

刹那间,那种永远失去的痛苦击垮了我,以至于很久以后被问到觉得最难过的经历时,也忍不住在不算很熟的一帮人面前痛哭失声。

绝对的终结,这才是死亡最霸道之处。

分歧算什么,决裂算什么,遗憾算什么,只要对方活着,总是有办法挽回的。

最难的不是挽回,而是不能挽回。

更伤人的是,这只是你单方面的不能挽回,而对方已经完全弃权了。

当然也可以从反面来看,正因为死亡的绝对性,所以衬托生的可贵。

James自然也这么想。

他对那些无所谓浪费时间的朋友生气,也对自己没有办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生气,可是一切无济于事。

在死亡面前,叫嚣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件徒劳的事情。

没有看到死亡之前,你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吗?

在看到死亡之后,你能平静地接受要结束的事实吗?

死而无憾多少是个自我安慰到自欺欺人的字眼,而死不瞑目才是太常态的实情。

尤其是,当你是被剩下了的那一方时,你会更痛恨这些暗示解脱的说辞。

因为留给你的选项只有接受而已,不管愿不愿意。

那么你所能做的无非也就是放手。

记住那些曾经有过的好时光,记住侧面正面背面的各种身影,记住平淡的动人的琐碎的简洁的话语,记住清的浅的有意识的无意义的拥抱,然后开始习惯这个少了一个人的世界。

然而,不管远处的还是近处的,不管现在还是以后,死亡造成的空缺感或许可以被习惯,但是死亡这件事本身却始终无法让人习惯。

PS:唐顿的老爷在里面演了一个刮三又奇葩的路人男纸,让人瞬间就穿越了!

大英腐国的男纸就是这么神奇啊!

PS又PS:我说某个阿缺马脸兄,您能演点开朗的片子吗?

你这是要让脑残粉的我们抑郁而死吗?

作为外貌协会的坚定分子,总是看着您那张马脸摆出各种痛苦纠结拧巴的表情还要花痴一样热爱您,是多么非人道的一件事啊魂淡!

《第三颗星》短评

It's like a trip to the end of the world.

6分钟前
  • 懒骨头
  • 还行

如果是要讲这个故事,二十分钟其实就够了;但如果是要欣赏BC和美景,再加一倍的时间都不嫌多:)PS 好多场景和台词都让我穿越到Hawking啊……再PS 2010年12月标记“想看”:“求片源求公映!!”——现在看来都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了啊。

9分钟前
  • 尼尼微的花园
  • 推荐

更像是记录片。

14分钟前
  • 七七喵
  • 推荐

为什么看得人如此悲伤..

18分钟前
  • ピンーキー
  • 推荐

虽然……但是……

21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不来喜欢这样

22分钟前
  • 之江贵金属
  • 较差

喜欢这个调调。结尾有点煽情过头了。

25分钟前
  • 狐斯塔夫
  • 力荐

will you love me so much that you could watch me die? will you love me so much that you will be willing to kill me?

27分钟前
  • 左明情
  • 推荐

前面一直快进快进,最后三十分钟太难受了泪崩(T_T)已然忘了我是来花痴ben的。。

32分钟前
  • Cao
  • 还行

…怎么这么文艺这么基这么闷…

35分钟前
  • 三角猫
  • 较差

好可爱的一群人。

40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还行

挺无聊的,乱发人生感慨,有点过。

43分钟前
  • brocceli
  • 还行

So I raise a morphine toast to you all...And that you made my life a happy one. And there's no tragedy in that.说实话,我应该没看太懂。缺4年之内长出了那么多褶子真是让人心疼。

46分钟前
  • 睡不醒的卢瑟
  • 还行

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49分钟前
  • 还活着的妞
  • 推荐

英国的小清新,思考的问题很严肃,死亡、选择和友情。最后Miles帮助James自杀,算不算谋杀呢?当然这不是主要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人觉得高潮在James发病,找不到吗啡那段,坚定了三个朋友帮助他解脱的想法。对病痛的思考真让人心情差,其实大家都害怕吧。片中的说教不如友情动人。演技很赞。

51分钟前
  • sherwoodsylvia
  • 推荐

我无法承受朋友在我面前离去……对我而言太沉重了……

52分钟前
  • Stargazer
  • 推荐

奔着本尼去的,剧情有点压抑

57分钟前
  • 楠希
  • 较差

看得眼泪哗哗的,剧情很简单,主要是想起了当年的彭公,不知他当时躺在病榻上,是否有过老婆女儿还有朋友陪着想去什么地方的想法。看到BC在里面被癌症折磨得哀嚎,又想起彭公最后连坐上轮椅也是疼得哀嚎……sighs。。愿他在天上,没有病痛与忧伤。

1小时前
  • Chandler
  • 还行

总有一天我的生命也开始倒计时。我希望那一刻我想的不是解脱,而是新的冒险。他说他想要更多的时间,可是他自己缩短了它。过好今天才有明天呀。

1小时前
  • 牛衣古柳卖黄瓜
  • 较差

全是给缺的 这电影真心看不懂

1小时前
  • 发条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