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个片子好在哪里,也许有人会说是真实吧,但除了这个,此影还讲了什么呢,一部好电影是要带动人的情绪,我却只在此影中看到压抑和无趣。
一部基本伪纪录片式的反恐局部小役,基本无情节大起伏,人物铸造也不鲜明,更没有明星的参与加持,战争场面甚无趣。
全剧只能说略表达了一下美军突击队相对比较团结,不放弃伤兵的救助,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主题。
基本的情况是美军突击队为立个哨所偷个鸡,裹着全套装备,还有空中支持,却谈不成有什么战场布局把控,恐怖分子围点打援,炸废一辆布来德利战车、车上死多少人不明,另外死了两个二鬼子,重伤两人。
全场除了这一炮RPG有点威力杀死杀伤之外,双方乒乒乓乓打了无数枪看得到的只打死一名恐怖分子,美军突围后,稀稀拉拉走出十数名恐怖分子,就能够说明双方都打得很菜,没有什么章法,更没有大无畏地孤胆突进。
完全表现不到战争、反恐片的冲击力。
折腾一晚一白天,除了有点损伤,炸了几套房子,其实打了个寂莫。
没有好莱坞片标准的阴谋、无助、崩溃、反转、突围(突进),此片无任何情绪价值。
这片居然打了7.3分,完全浪费我的时间。
好莱坞正在走下坡路,听说川建国还要对电影加关税,笑死。
近半年我觉得能看到片子我来推荐两部吧,一是《峡谷》,一是《异形-夺命舰》
开头这种健身操紧身裤我确实在某种物质里见过,醉了,果然是时代的产物,看得出来大兵们确实寂寞,开头这一段也算是唯一的美妙和色彩了,接下来就完完全全的肃杀和纯粹的冷色调,前后的高饱和度增加了高对比度。
这电影呢,过于写实,实在是太沉浸了,AMSR了都。
这可不就是战争嘛,只有血肉模糊的残酷,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炫酷。
场面小了一点,经费肯定不如黑鹰坠落多嘛,但是属实是同一种格调。
相较而言,这部电影镜头语言更多,更精微,声效的刻画更是让人身临其境,没有配乐,只有独属于战争的声音交替浮现,此起彼伏,张力拉满,视听精雕细琢,结合很完美,主打一个真实。
启用的年轻演员们也相当出色,算得上是完美演绎,演那俩伤员是真的难......真的艰难。
这是真正的战地还原,人员反应,战术素养,战场统筹,甚至连子弹的杀伤效率都还原了,不要问我这个战场逼不逼真,绝对真!
所以说战后创伤PTSD确实很痛苦,我作为观影者都会受到影响,更何况当你亲身经历过,亲眼目睹过呢,回头包做噩梦的。
现代战争确实不再是机械化部队的主旋律了,而是信息战,定位好了直接扔炸弹,效率比数万发子弹打死一个人高多了,怪不得医生为了减少别人的痛苦,提高战争效率,而发明了加特林呢,有时候也很难说一命呜呼和饱受创伤之后的后遗症哪个更残忍。
怎么说呢,唉......愿天堂没有美国。
在某大V强力推荐的感召下,加上海报上一张脸部如干裂泥地般的伤兵特写所营造的视觉冲击,我对《Warfare》抱着不小期待。
然而观影过程却从压迫走向疲惫,最终陷入了一种情绪上的“麻木”。
影片确实在氛围营造上有所追求,尤其在局部场景中试图还原战地的幽闭与混乱感。
特效虽显粗糙,但压迫式的摄影语言与嘈杂声效相辅相成,塑造了一种“身体沉浸式”的现场体验。
然而,这种沉浸逐渐变成一种单调的轰鸣——伤者持续的哀嚎镜头处理冗长、缺乏节奏变化,情绪张力反而被稀释,甚至引发了感官疲劳。
导演明显意图模仿《边境杀手》的节奏铺陈,却缺乏节制与层次,节奏既拖沓又缺乏戏剧高点,令人迟迟难以进入情绪状态。
全片几乎完全放弃配乐,进一步压低了情绪引导,仿佛“真实”成了牺牲观众情感投入的理由。
尤其遗憾的是,影片中虽然出现了两位伊拉克本地的翻译和向导,甚至其中一人以极为惨烈的方式殉职(开膛破肚、四肢飞散,一条腿甚至长时间躺在院门口,疑似被装甲运兵车碾压),这些本可触发强烈情绪波动的画面却未被有效运用。
导演用镜头轻描淡写地掠过,震撼被抹平,情绪共鸣未能形成,反而在持续的耳鸣音效中变得疏离冷漠。
而美军新兵的描写也只停留在面部表情,缺乏具体动作层面的慌乱与笨拙,难以勾勒出人在极端情境下的真实挣扎。
这些都让人错失了理解角色、产生共情的入口。
值得肯定的是影片中唯一真正让人“听见战争”的桥段——喷气式飞机低空掠过街道,带来音爆与气浪的瞬间。
这一段不仅在技术层面令人印象深刻,也终于真正引发了情绪的共振,是整片难得的亮点。
影片最后以现实人物一一对照收尾,意图回归纪实,却因铺陈乏力与叙事空洞,沦为资料卡式的机械收束。
再加上一些略显刻意的“政治正确”设定(例如将通信兵原型从白人更换为有色人种),整体语境显得生硬而不自然。
《Warfare》想要贴近战地,想要真实,但它忘了战争电影最重要的不只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和满地狼藉的细节,而是人物、命运和恐惧之间的连结——即,共鸣。
看到有影评说这电影和《黑鹰坠落》是同类,我真是满头问号表情包。
这两部片子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好吗?
《黑鹰坠落》要是站在《战·争》跟前,充其量算一个战争的广告。
《战·争》这片子可是直接把战场后台的帘子给掀了,那些被尘封几十年的战场纪实,连当事人出镜都选择打码的真是故事,这才是头一回被搬上大银幕。
当战争电影决定不再说谎《战·争》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某些电影就爱给英雄镀金身,真刀真枪的战场真相反而藏着掖着。
像《比林·科恩中场战事》那种片子,就知道暗示军人有苦说不出,但到底啥不能说?
怎么不能说?
全是哑谜。
《战·争》可不玩虚的,直接给你看战地最真实的荒诞剧。
九成时间在等命令干瞪眼,突发状况能把人蠢哭,指挥系统抽风时全员懵圈,唯一能调动的是飞机飞过的时候的所谓震慑时刻,这些才是战场上天天见的"家常便饭"。
哪里有什么神狙击手?
真正需要讲出来的是这些哭笑不得的人间真实。
1. 好莱坞战争广告的终结今天是2025年5月12日,睡前刷到一部叫《战·争》的新片,原本准备随便看两眼就睡,结果硬是坐着看到片尾字幕滚完。
这可能是今年最让我震撼的电影,不是因为它拍得有多热血,恰恰相反,它把战争最狼狈的真相端到了观众面前。
我们这代人其实都活在战争片的幻象里。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知道关云长温酒斩华华雄是艺术加工;长大后看《黑鹰坠落》,却总误以为现代战争就该是那种精确打击,精准救援的酷炫场面。
直到最近几年看某部英剧,好像是《神探夏洛克》某集,角色随口说真实的战场上过半都是逃兵,当时惊得我立刻暂停查资料,原来那些冲锋陷阵的"英雄叙事",把最核心的真相藏在了镜头之外。
《战·争》最狠的地方,就是扒掉了所有浪漫滤镜。
没有悲壮的慢镜头,没有精准的战术配合,甚至没有"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套路。
子弹横飞时士兵像受惊的动物在战壕里乱窜,指挥官的命令被此起彼伏的呕吐和嚎叫声盖过,最荒诞的是全片几乎没有战士一枪打中敌人,而对手压根从头到尾没露过正脸。
突然觉得真实的战场上,勇气是奢侈品,活着才是刚需。
当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终于停歇,银幕上只剩下器官旁边的伤口、地上拖拽的痕迹、打反了的麻醉药,我突然意识到,或许这才是战争最诚实的模样,它既不悲壮也不浪漫,只是无数普通人被碾碎时的血色尘埃。
想起《壮志凌云》时突然脊背发凉,阿汤哥在夕阳下跨上战机的经典镜头,配着激昂的配乐,活脱脱是军方的视觉春药。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好莱坞战争片越来越像军事装备展销会:当五角大楼的顾问坐在剪辑室,当剧组免费借用价值数亿的航母拍摄,那些血肉横飞的战场真相注定要被锁进保密柜。
看看《八佰》里战士采取所有方法都不能保证过桥时候人拉人筑起的桥,或是《长津湖》中冻成冰雕仍保持射击姿势的士兵,这些浓墨重彩的牺牲叙事,才是不欺骗观众的情况下,尽可能讲一个有意义故事的切入点。
反观好莱坞战争片,看似在刻画战争的残酷,实则偷偷置换逻辑:它们把个体的恐惧包装成英雄勋章,让观众误以为"活下来就是胜利"。
当主角穿越枪林弹雨完成奇迹,背后是更隐蔽的国家意志在说,看,我们的战士如此坚韧,我们的武器如此先进,我们的战争如此正义。
最讽刺的是,所有战争片都在贩卖同一个谎言:战争存在"正确的打开方式"。
银幕上的硝烟永远过滤掉了真正致命的东西,那些无聊的、狼狈的、错误百出的琐碎,这些画面永远不会出现在任何国家的"主旋律"里,因为真实的战争没有英雄叙事,只有人类文明最赤裸的溃败。
2. 逃避真实的人类我实在不理解,在2025年这样一种颇为奇特的形势下,某些人似乎真不想再充当世界警察了,或许是觉得这份“差事”无利可图,所以萌生退意,还想把这摊子事甩给别人。
可当初挑起这事儿的不也是他们吗?
就像看电影《战·争》时,我不禁思索,为啥到现在才愿意揭露战争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呢?
想来,大概是他们发觉从战争里捞不到好处了吧。
那一开始又为何要挑起事端呢?
这实在令人费解。
都到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了,才跟大家说战争不好、不对,说它痛苦、残忍、无聊且错误百出,还反人性,早干嘛去了呢?
为啥直到2025年才推出《战·争》这部电影?
一方面,如今能看到这样反映战争的电影,我感慨万千;另一方面,又深感遗憾,因为很多人电影看多了,连生活中的基本常识都给忽略了。
我录制今天这个视频,源于刚才刷牙前打开镜柜时突然想起的一件事。
很早以前,我在北京骑电动车,那时候还没有限速25公里每小时的规定,我骑的电动车时速能达到40公里左右。
当时的红绿灯管理远不像现在这么规范,路上还有很多“老头乐”跟电动车抢自行车道,交通状况十分混乱。
每次过路口,我明知左右可能会来车,但那时我还没考驾照,没有在不同路口该关注不同方向来车的意识。
我过红绿灯时,总是怀着一种祈求老天保佑的心态,假装左顾右盼后,就径直往前冲,还觉得自己能平安无事。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我通过机动车驾照考试,才渐渐明白在哪些情况下要重点关注右边,哪些情况下要着重留意左边,什么时候该把速度控制在十几公里每小时,什么时候又能加速到30、40公里每小时。
当然,现在电动车限速25公里每小时,闯红灯的人和现象也几乎看不到了。
在我看来,这就是生活常识。
可每个人在真正遭遇刻骨铭心的痛苦之前,往往都盲目地觉得坏事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电影《战·争》里,所有人都在佯装无事,不停地念叨着“没事,没事,一点问题都没有,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挺好的,能躲过这一劫”。
即便遭遇了重大变故,后续赶来的两个小组,依旧表现出一副“嘿,兄弟,我罩着你”的样子,对着伤员一顿猛拍,仿佛一切都尽在掌握,一切都会顺遂如意。
但现实真会如此吗?
显然不会,压根儿就不会变好。
在我看来,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每个人都应当具备这样的认知。
人类发明了诸多事物,像电动车、汽车,还有红绿灯等等。
然而,我们在使用这些发明时,却未对可能危及自身的潜在风险怀有丝毫敬畏之心。
就拿电影中的战争场景来说,十几、二十甚至三十来个人,他们看似在行动,却仿佛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面对敌方可能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人的队伍,他们凭借着超出自身能力范畴的手段去应对,就如同瞎猫碰死耗子一般盲目。
这让我不禁感慨,这部电影没有沾染其他战争片的陋习。
以往在我们的印象中,狙击手总是心态沉稳,能精准测算风速,精确预判子弹轨迹,然后一击命中敌人要害。
但现实真的如此吗?
根本不是。
实际上,狙击手往往身处肌肉酸痛且高度紧张的环境,长时间死死盯着目标,而且多数时候,他们内心充满不忍,甚至还会被指责太过软弱。
在这部电影的故事里,狙击手也是最先牺牲的。
由此可见,多年来我一直思索,是否真有一部电影能真实刻画战争的这些方面,至少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从未见过以“狼狈”为主题的战争片。
以往的战争片大多追求宏大叙事,有着正向的招募导向,因此会刻意美化战争,违背现实客观情况。
而《战·争》终于打破了这种局面。
其实,这不仅是电影中的现象,在游戏领域同样如此。
就拿我玩《绝地求生》后来叫《和平精英》来说,我不太喜欢这类游戏,因为我觉得制作精良的战争游戏往往带有文艺气质。
文艺作品通常需要玩家花费大量时间去品味其中的平淡与无聊,在关键时刻做出抉择,而这些选择八成都是错误的。
这类射击游戏,多数时间都在等待。
我玩游戏时,一般会先找个掩体,确保身后及周边几个角落的安全,然后蹲在那儿,等得无聊了,再挪到下一个位置继续等。
不管是为了缩圈还是寻找装备,我都不是那种在移动中频繁出击的人,找掩体对我来说欲望特别强烈。
因为我玩游戏并非追求在几十个人中脱颖而出“吃鸡”,我只是想体验在荒野中四处溜达,看看最终能否存活下来的过程。
即便没能活下来,我也不会懊恼摔手机,而是坦然接受。
所以《死亡搁浅》这款游戏就很合我心意。
如今的游戏,速度普遍太快了,车的速度、人的移动速度都快得离谱,还能跳、能跑、能飞,甚至能瞬移。
但实际上,最贴近生命真实体验的,是步行那种缓慢的节奏。
《死亡搁浅》这款游戏,大家都戏称它为“送快递游戏”,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人类真实的体验,让人关注到步行速度下眼睛可及范围内的每一处细节。
当你用心去感受这些细节,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足够丰富的内容。
反观那些游戏中添加的瞬移、加速、跑跳、载具等工具,它们真的让游戏体验更真实了吗?
并没有。
同样,电影《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战争中人类的真实体验还原了出来。
3. 如何对抗狼狈想来,生活中常有人感慨终于发现世界就像个草台班子,可这又何须特意点明?
只要有人参与决策,就难免呈现出草台班子的模样。
举个简单例子,让你拿笔在墙上画个圆,你绝画不出数学几何概念里那种标准的圆。
这就是人的能力局限。
于是人们发明了圆规、尺子等工具,以达到某种标准。
然而,这些人造之物最终却反客为主,凌驾于我们之上。
所以说,只要是真实的人参与其中的事,往往都透着狼狈。
就像电影《战·争》里打针时不慎扎到自己的手,跑步时意外滑倒,或是以为某人已去世,结果没过多久人家又苏醒过来;还有打针过量后,人像在地上游泳般挣扎,被人拖着前行,地上满是血渍。
在电影里,哪怕是由帅气且颇具咖位的演员饰演的士官,本应是领导角色的官长,也会无奈地说“我不行了,我整个人都fucked up,我得把任务转交给你”。
在战争过程中,常见的并非是精准击杀对方,而是你我双方放了几百枪,却全是空枪。
在枪林弹雨中四处奔逃,完全是在赌自己不会被前方的子弹击中。
而真正打中你的那颗子弹,也并非对方刻意瞄准,不过是一通乱射后的“意外”。
这部电影没有那种大义凛然、英雄主义式的精准瞄准与击杀。
你甚至不清楚片中敌人在何处集结,又是如何悄然靠近。
主角前一晚还在欣赏优美的健身操,第二天沉浸在惯性节奏中时,就被拉去执行一个无聊任务,接着便突然陷入绝境,狼狈不堪,越挣扎越深陷于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之中。
人在崩溃与惶恐中,生活就此改变,这就是粗糙又真实的个体写照。
正因如此,我有时更倾向于集体主义。
当我们身处集体,秉持群体观念时,便能展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组织性。
我们的行动旨在抵抗个人产生的误差,期望借集体主义消减这些误差,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牺牲个人部分利益的心理准备,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
这时就需要一种并行的体系?
一方面是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是基础工作,二者相互搭配。
思想工作至关重要,若内心慌乱,缺乏定力,技术工作也会变得慌张无措。
虽说在小说《三体》中,思想钢印被视为负面行为,但实际上,在任何时候,个人的想法、定力与能力都应紧密结合,而非仅凭一股脑的莽劲往前冲,还将其当作值得炫耀之事,回家后吹嘘自己多么厉害。
可真实情况是,若你只是无聊地等待了数年,并未真正上过战场,却要装作经历丰富,而真正经历过的人,往往选择沉默不语,不会轻易诉说其中的经历。
这,就是战争的真实模样。
2025 年,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我认为它早该出现。
当然,A24现在制作出这样一部电影,或许是表达他们国家后悔战争了,可早干嘛去了呢,无利可图了才诉苦吗?
以上,就是关于电影《战·争》。
疑点:既然是surveillance 点,一早就发现可疑人员且携带枪支,为什么没有任何应对措施?
甚至撤退时还被organized attack?抛开对这场战争的批判不谈,真实世界没有动作大片的炫技,只有最实打实的动作。
等待援军,等待坦克支援,四五个人抬一个severely wounded,用坦克装甲车慢慢的分批接走士兵,出门的时候用飞机乎地飞过制造冲击,让敌军短时间内无法攻击,以及最后只能用坦克打周围房屋高层减缓冲击。
这些时刻只能寄托于战友的不离不弃,痛死了也把你拖着拉回屋内,援军冒着危险来到战点救援。
最后剩下断壁残垣,被打断平静生活的平民走出来说安全了他们都走了。
已经很好了,这些美国士兵没有先杀死他们再占领据点。
再最后所有当地的敌军走出来,没有战甲,武器只有那个可能很厉害的长枪。
我不知道谁才是战争正义的一方,也许都不是。
但看到这群人出来的时候,我想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共产游击队。
评论讲到很多non narrative带来的虚无感,而我却认为这更加真实。
大部分的人们,对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并没有大局感。
就像士兵们并不知道自己这次任务是为了做什么。
即便在任务中,每个人获得的信息也是碎片的。
士兵们并没有选择是否去执行这次任务的自由,正像今天的我们并没有选择是否加入关税贸易战的自由一样。
个人觉得战争场面拍的很真实,但也很无聊,作为剧情电影不合格,作为伪纪录片差不多。
另外,很不理解为了撤出一个伤员,整个团队人员都前出到战车旁边,结果被人一锅端了,这个战术指挥很可笑。
要掩护撤出伤员,其他人员是要占据一定制高点和交通要点,做好火力压制准备,而不是一窝蜂跟着出去。
一家之言,浅谈而已。
“现在电影已经拍完了,你希望观众能从《战•争》中看到什么?
而你又从中得到了什么?
”Joseph Quinn:我觉得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目的。
我认为拍摄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展示战争的后果。
这是一封写给艾略特的情书,他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我们在那里为亚历克斯和雷服务,雷在那里为艾略特服务,所以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经历。
这就是我从中汲取的东西,我希望观众能够看到这些男人之间的关怀、同情和爱,以及因为参战而降临到他们身上的后果。
当然,看过这部电影的每一个观众都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理解。
作为亚历克斯·加兰继《美国内战》后的又一战争题材力作,《战·争》以近乎窒息的真实感,撕开了现代战争华丽叙事下的血肉模糊。
这部由加兰与伊拉克战争老兵雷·门多萨联合执导的作品,以2006年拉马迪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支海豹突击队在敌众我寡的绝境中死守哨站的故事。
影片不仅延续了加兰一贯的哲学思辨风格,更因门多萨的亲身经历而迸发出惊人的纪实力量
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坍塌影片改编自门多萨的真实作战经历。
作为前海豹突击队通讯官,他曾在拉马迪战役中直面战友阵亡的创伤。
这种创伤被不加修饰地搬上银幕:哨站内逼仄的空间、手雷爆炸后的耳鸣声、伤员垂死的喘息,共同编织成一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绞杀。
片中一场门多萨救助战友的戏份,因过度真实而让他当场崩溃痛哭——这种“自我解剖”式的创作,让影片超越了传统战争片的英雄叙事,直指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技术暴力与人性微光加兰的导演风格在此片中展现出惊人的克制。
他摒弃了《湮灭》的科幻隐喻与《机械姬》的赛博哲思,转而用手持镜头与自然光效构建出纪录片般的临场感。
当敌军如潮水般涌来时,镜头始终聚焦于士兵颤抖的手指、干裂的嘴唇,以及无线电中逐渐绝望的求援声。
这种“去宏大化”的处理,恰恰揭示了现代战争的荒诞本质:所谓战术与荣耀,在生存本能面前不堪一击当代价值观的镜像投射在反战已成为政治正确的当下,《战·争》的深刻性在于其拒绝简单的道德批判。
影片通过哨站暴露的细节(如美军粗暴闯入民宅触发敌意)暗示战争的暴力,却又以士兵间舍命相护的情谊展现人性的复杂。
这种矛盾性恰是当代战争的缩影:个体在暴力中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真实的战争电影,它不提供答案,只留下痛感——而这或许正是对战争最诚实的回应
我就没看过这么味同嚼蜡的电影,在这个导演之前我最烦的是伯格曼,事实证明伯格曼是举重若轻,他是纯肚子里没货。
咱们这个时代算是都赶上了。
过去一段时间,最烂的电影是没有思想,后来最烂的电影是只有思想,再后来的电影是讲不清楚思想,再后来是反复的重复同一思想。
现在的电影可是活出新时代了,不只是没有思想,什么都没有。
nothing,空即是色。
导演,你是不是不知道现在世界上都在发生什么事?
俄乌战争、巴以冲突、胡赛袭击美国航母、印巴刚刚空战、缅甸………每个人都有手机、每个人都有网络。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真实战场的个体述说和集体影像。
我可以看到乌克兰士兵害怕被炮击,撤离到布拉德利,却被无人机打穿了装甲车,逃出来的人被无人机挨个点名杀死。
我也可以看到北约士兵被埋伏的敌方特种兵吓得四散奔逃,但还是被追上打死。
眼看着鲜血冒出来,人呻吟两下没有声音。
我可以看到俄罗斯受伤士兵开枪自杀。
我可以看到巴勒斯坦的幼儿被炸的脸部是一个凹下去的洞。
我关注的一个参加俄军的中国博主说,他刚上战场就被炮弹弹片击伤,队友护送他回急救站的时候,遭遇了敌军的炮机,他让队友扔下自己,宁可死也不要再跑了。
他拍下了自己坐在树下看着满天落下的白磷弹的画面。
我还看到一个美国参战士兵跪在镜头前慢慢死去的表情。
我也看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老百姓在自家的地下室,靠着仅有的燃炉取暖,孩子们脸上全是恐惧,妈妈面部满是麻木。
然后你花钱拍了个这?
导演上一部美国内战就采用了新闻摄影的镜头和剪辑方式,当时非常契合主角的职业。
也因为这个操蛋的时代,电影人不敢去讨论任何议题,所以我理解导演受到的限制。
到这部电影算是开票了,和限制没关系,就是导演纯纯没见过世面。
哪怕刷一刷短视频都不至于拍出这么个玩意。
“讲述密闭空间里士兵的心理恐惧”……不是,哥。
作为电影人,你TM没看过以色列电影《波弗特》吗?
人家讲得比你好得多得多。
那可是柏林电影节获奖电影!
你都没听过吗?
好,过于小众。
诺兰的《敦刻尔克》你总看过吧。
你是出于什么心理和认知会认为观众喜欢这个玩意?
整部影片5分之4都在表现几个士兵的恐惧和不知所措,重点是5分之4。
一点事都没有,大部分的镜头演员都是空置的。
眼神空洞,面无表情,不知所措。
我知道现实是什么样的,但电影不是家庭录影,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剪掉那些无用的信息?
导演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他没有运用好演员也没有运用好调度、声音、镜头。
他就像一个战地记者一样,临时起意去拍摄这个虚假战争的每个角落,给出大量的无用信息。
我曾看过美国独立战地记者跟随俄军进攻马里乌波尔。
镜头里的敌人始终没出现过,但是一花一草都有不同的意味。
一堆散落的垃圾和一捧扬起的尘土都赋予了新的意义,因为那!
是!
现!
实!
而你这是人为制作的!
需要你来赋予意义!
你的工作就是这个!
如果你拒绝赋予意义,你可以不要干这份工作!
亚历克斯·加兰今年的新片,由A24出品的战争片《战·争》(之前译作“遗军之战”)已于4月11日在北美正式上映,目前专业评论与口碑颇佳,首个周末取得了900万美元的票房,作为一部预算只有2000万(显然不会有什么宣发)的严肃电影,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部电影有两位导演,除了加兰之外,另一位是雷·门多萨。
门多萨与加兰在片场雷·门多萨为什么会共同执导该片?
因为这部电影记述的就是当年作为海豹突击队员的亲身经历。
他与加兰也是本片的编剧。
雷·门多萨本片的导演,也是事件亲历者前海豹突击队员雷·门多萨《战·争》所呈现的,是2006年 11 月 19 日(伊拉克战争第二次拉马迪战役刚刚结束)美军部署到当地的海豹突击队小组,在一次监视行动中与当地伊斯兰国武装突发的遭遇战。
剧照
雷·门多萨是小队通讯官,本片剧本以当年参与战斗幸存下来的突击队队员各自的回忆所组成,加兰与门多萨在编写剧本和拍摄的过程中,未对真实发生的故事进行任何修改或戏剧化处理。
门多萨再给饰演自己的演员说戏门多萨说,在他与和亚历克斯一起创作剧本的时候,与其说是他在学习写作,不如说更像每日一次的心理治疗。
加兰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倾听者。
加兰会深入探索故事的细节和情绪内核,提出的问题往往比门多萨自己咨询过的心理医生更具洞察力。
这种体验令他感到由衷的慰藉,因为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被倾听和被理解。
这部影片上映后被一致认为非常真实的还原了当时战斗令人窒息的场景,甚至令观众产生了某种深陷战场的幽闭恐惧。
据门多萨回忆,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其中有一场戏是还原他救助战友的桥段,在拍摄过程中让他瞬间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使得他不得不暂停拍摄走出片场,并放声痛哭。
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好似亲临残酷的战争现场,从而对战争,尤其是战争给士兵所带来的记忆以及心理创伤有了最具说服力的呈现和表达。
以上
美军作为侵略者,电影却把自己拍成受害者,大兵呻吟实在难以同情。而期待的现代武器的战斗展示却并不多
这还不反战,那啥叫反战?
网上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说奥巴马在职期间签署了多项军事行动,但他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最搞笑的是他居然好意思接受了。世事就是这么神奇——伊拉克老百姓也不理解,你们不在俄亥俄新泽西放牛种地,荷枪实弹跑我家来砸墙说是为了正义。在911之后,很多美国战争片都抛弃了宏大的场面,开始描写“我们从来都不担心怎么进去,却总是在为怎么从那里出来而苦恼”,这不是简单的“反战”思想,而是对“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反思。片子的格局很小,就是几个小队的战斗规模,但是临场感很强,对于战斗中的决策失误,心态变化,感知变化等等作了强化模拟,这就是亲历者才能拍出的电影,也是现代游戏娱乐业所追求的“真实代入感”。
这差不多就是战争的真实面貌了:充满了无聊的等待、紧张、混乱、咒骂、硝烟、茫然失措、残肢断臂、嚎叫和血流满地,哪有什么光荣可言。战争最真实的模样,就是它最雄辩的反对者。
真实≠精彩
不如美国内战,一部纪录片视角的战争片,要是改成伪纪录片视角会非常加分
(虽然A24就没在神坛坐热过⋯⋯)受困犹斗。类型:纪念片。
A24反战电影,气质很棒,喜欢。和前作《Civil War》一样,反传统,极简叙事,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大义,没有仇恨,没有壮烈神话,没有坚不可摧的战友情。沉浸式影像只服务于战争的混乱、血腥、残酷、高压、现实,这一切让战争显得愚蠢无比。尤其是在今天政治环境高度极化的美国,A24这样不带有明显政治立场的影片,也是对整日鼓吹对立仇恨的小丑政客们的蔑视。
战争太残酷以至于不想推荐,希望我们都能反对战争,无在乎于其表面所披着的价值观,但我们也无法拒绝战争,因为对于彻底的反人类的罪行,只有用战争结束罪行。
6分。完成度还不错,但立意不行。
加兰最近的几部片子节奏都慢得要死。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却感觉时间流逝得异常慢,尤其后半段,哀嚎声几乎成了所有声音的基调,更凸显出战争的苍白、残酷与沉闷,但片尾那段花絮又把上述这些情绪全都打破了,真实的战争似乎又成了一种噱头。
【5】去和《地狱尖兵》坐一桌吧……
【4】要是没有结尾真人原型可能电影真的可能完全不值一提了。极度糟糕的观影体验,95分钟的时长看出了超2小时的漫长。其实电影是要讲严肃性的,但受限于视听,调度,技法,特别是跟前作《美国内战》比起来,本身的“电影时刻”就完全不复存在。只记得疼痛的喊叫,然后每个人像走马观花一样出场,服务于剧情吧,剧情也没讲到哪里去。还不如《内战》公路片电影政治娱乐严肃来的一丝丝欢乐。厌倦这种主旋律命题,跟国内韩延拍赞美生命,没有本质不同。
亚历克斯·加兰 / 雷·门多萨《战·争》,5/10。真不爱看这种战争的
感覺還是更偏征兵廣告,某人老公kit connor像是同性戀專攻版特技角色就這樣臉紅立牌式地擺在那裡,反正受傷到最後死的也不是戰爭群英,只是講著不想出去但還是被推到前線的本地僱傭兵和why why why的無辜平民業主,本來中段那些全景式的展現還是有一點觸動的,不可避免會讓人想起一些諸如討論時“啊那參軍就是比做平民要不容易被割一點”的階級選擇,但都完全淹沒在結尾的那種紀念式MV的家國情懷裡——儘管根本沒有回答why,可以說這樣就很記錄真實殘酷,但也不免讓表達過於失焦。
音效相当好。整部电影平滑地滑过我的脑子,留下呻吟和爆炸声。
冷峻的战争身心恐怖虐待片
一直被美军禁锢在房间的当地平民,战争过后走出来茫然看着自己满目疮痍的房子,接着片尾就是幕后花絮,原型军人和演员肩并肩的样子,衬托得前者的关怀过于虚伪。明明只需要专注感官就好,何必需要装作有立场。
就这?suckers!
可以给屋里的平民多点镜头,毕竟他们才是这场战争下最大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