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作为最佳娱乐材料作者:佐藤忠男编译:独孤求大衣警察活跃其中的犯罪题材如今已在电影、小说、尤其是电视剧中层出不穷,原因恐怕得归结于我们已经在无意识中将犯罪当成了娱乐生活的最好材料而乐在其中。
尽管现实中我们对犯罪抱着忌讳的态度,唯恐避之不及,不过当它一旦出现在虚构的娱乐作品中时,即便罪犯,也往往容易被写成具有值得同情之处的可怜人士,即便暴力,也散发着痛快的潇洒感。
白石和弥导演的《凶恶》是一部断然拒绝融入上述大流的异色作品。
犯罪也好暴力也罢,《凶恶》中的对二者处理直奔直奔可憎和不快而去,丝毫没有暧昧。
所以无法把它归结到供人享乐的电影类别中。
但此片同时又是有趣的,它的有趣在于触及到了真实深处的一面,在这一点上,《凶恶》可谓一部杰作。
这种与真实同在的趣味首先体现在它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日,《新潮45》杂志社的编辑宫本太一收到了一封从监狱服刑犯人那里寄来的信件。
犯人在信中控诉道:“我虽因杀人罪被判了死刑,但绝不能容许那个指使我去杀人的男人逍遥法外,幸福度日。
”接着这名犯人详细叙述了神秘男如何制定好一个个杀人计划让自己去执行的种种情况,并希望宫本将此事调查清楚后发表在杂志上。
宫本去见了这名犯人后,为了证明后者的话是否属实,展开了一场跨越相当长时期的绵密调查,将警察没有识破的几起杀人事件告知警察,同时发表在杂志上,轰动一时。
警察根据宫本的调查展开行动逮捕了一名被称为“老师”的男人,以“老师”所牵涉的一部分案件为证据立案,最终判处了这名男子无期徒刑。
此事的经过在《新潮45》编辑部篇《凶恶——一个死刑犯的告发》(新潮文库刊)中有详细描述。
这本书首先使人震惊于现实生活中竟然真能如此简单地瞒天过海,在警察不知觉的前提下展开连环杀人事件,而两个主要犯案者的杀人方式又再次令人咋舌,与我们见惯不怪的电影和电视剧全然不同。
添加何物,为何添加电影《凶恶》的有趣自然有一部分来自于它忠实地将原著中的纪实性电影化了。
但假如完全忠实原著,难免只能留下空洞与绝望。
为了越过这道坎,影片赋予了记者的行动以新的意义。
添加了什么,为什么要添加,让我们试着比较一下:对于告发者和“老师”,电影和原著都将他们描写成了恶徒,丝毫没有可怜或者酷的成分。
尤其在电影中,皮埃尔泷饰演的死刑犯告发者和利利弗兰克饰演的“老师”具象化了二者的那种令人憎恶,没有同情余地的烦腻。
我们有时候虽然会情不自禁地对电影中的恶党进行喝彩,但一想到他们在现实中也许真是这样的人,就变得忧虑不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被他们所残害的受害者都是些无知者和失去判断力的老弱妇孺,只不过拥有部分土地房屋等财产,就被两个恶人所欺,直至杀害。
观众心里会觉得这个世界多么黑暗。
对如此黑暗的现实进行描写的作品还能成为娱乐商品吗?
只有一条道路,强调受告发者委托,不惜暴露身份,对“老师”不为人知的杀人案件展开调查的原著作者的英雄性。
影片的剧本由高桥泉与白石和弥导演共同创作,他们将这个纪实文学记者逼上了束手无策的境地,肩负告发真实恶人的正义感坚持调查,无暇顾及家庭而走到离婚的边缘,在杂志社里还必须用正义的主张去说服因证据不足而动摇调查立场的上司。
这些将记者英雄化并使他走上与杀人犯做最后对决之路的情节都是改编阶段的创作。
原著作者因为觉得这次调查是记者领域的大功劳,所以不太好意思强调个中辛苦滋味。
改编者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扔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记者像被杀人犯们魅惑了一般卷入调查之中。
当调查成了一个挖掘恶之无底洞的过程时,记者或许已经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改编者们以这种追问作为构建戏剧性的最终设定,将一篇残酷犯罪的纪实报道提升到拷问人的业的深度这一层面。
而这,也是丢给我们这些没有休止地观看影视剧中犯罪题材的观众们的一个拷问吧。
原载于《电影世界》2014第一期
凶恶的最后一句台词一结束,藤井就在那个越拉越远的镜头里成了思想的囚徒。
弥漫在后半段的微妙的气氛转化,凶恶由两个施恶者转移到走火入魔的主人公头上。
然而,他真的算凶恶的一部分么?
如果说以藤井妻子为代表的群众对罪案有一种兴奋地追求算是人本身的恶意,以之作为主题可说还算合情合理。
给主人公营造的由发型衣着等由外而内的这种变化真的合理么。
对于举着正义旗帜做自己欲望之事而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为了大义云云此种人是最令我不爽的。
然而藤井本质并不是这种人,导演最后给他扣了一个如此大的罪名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作为一个记者,追求真相本身就包含着追逐耸人听闻的事件并以此谋利,我觉得这本身无可厚非,一个记者的使命无非是在这种情况下最终权衡出最高的平衡,真实当然也要话题性。
但在电影开头,女性死者的父亲的一段话就已经说明了导演的意图了,本身付出了一切的女儿却被舆论说的丑陋不堪,可见最开始已经可以见到记者藤井是被批驳的对象。
在调查的尾声多了一个撞死的人也是为了加诸一个恶的砝码给主角,然而这一设置就更让人感觉虚无,他的恶意已经物化为间接杀人了,这样的一个解释更加给人感觉站不住脚。
不过,结合人物形象想一想像他这样的的角色多见么?
非常多见。
对家庭不闻不问,对犯人追查到底,这不是众多警察的最经典形象么,还是优秀的警察。
他们大多有很多的情感的支线,一切都是无可奈何,最终更显得他们的高大和奉献。
同样是使命感,如何才算多呢?
虽然这点让我无法认同,不过整体正义感罪恶感使命感演变和博弈还是蛮有趣的点。
监狱的几次探视很有感觉,双方的谁占上风以及情绪变化一目了然。
中间增加的几段血腥的回忆倒显得篇幅过长而没有必要了。
第一次回溯时的时空交错很巧妙,后面的几次就更显得多余了。
这一段和开头枪击以及性侵的克制形成鲜明对比,可以从内部体会到藤井这一人物的心态由平和走向极端,视角的选取让人有共犯的感觉。
不过我还是觉得篇幅太长整体结构都不对劲了。
说起来整体还是蛮喜欢的,结局实在有点不爽,不过山田孝之忧郁的眼睛给藤井带来很大的新意啊,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平衡结局设置的面目可憎,总之面瘫也可以如此真可怕。
这部电影非常大胆的触及到了一个禁区:作为一个个的个体,每个人的行为其实是自身”炽情“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道德、性本善之类的废话什么是炽情?
斯宾诺莎说”炽情扰乱了我们的心,蒙蔽住我们对于整体的理智见解“,他认为炽情就是”让我们自己显示的在外界力量之下出于被动状态的那些感情“。
这种例子太常见,比如说你有没有想过,你做的坏事或者好事的原因?
比如说在公共场合,别人东西掉了,你帮人捡起来,或者你进一个建筑的门,有人在你后面进,你顺手留了个门,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我想过,我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时候,我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通常道德标准,或者其实我只是为了让对方不显得尴尬,而这么干的。
这,就是炽情。
如果完全遵于自我,我肯定直接走过去完全不理。
我完全不羞于承认我是个卑劣的人。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只是没有人敢于承认罢了。
其实大多数时候,炽情的表现方式是自我欺骗。
父母爱孩子,恋人爱恋人,真的出于内心吗?
承认吧,并不是,只是自我满足而已。
如果你不相信,那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人类自我意识的强大。
2004年有部电影叫作《寻子记》,非常犀利的抛出了这个观点。
一个男人,找了90分钟的孩子,到最后我们发现他根本没有孩子。
孩子对于他来说,只是满足自己想成为有责任感的、慈爱的父亲的意识的工具,就像女生穿衣服为了漂亮,男生打篮球为了帅一样,都是可悲的自我满足。
在这一点上,电影《凶恶》算是走的更远了,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个更为禁忌的命题,叫恶。
很明显的电影中有两层恶,第一层是以老师和告发者为代表的纯粹的恶,第二层是记者的恶。
两种恶都是炽情所引起的,但记者的恶更为明显的表现为自我欺骗。
电影没有更为深刻的剖析男主角的心理活动,我认为在这里有些缺陷,但一些细节足以说明导演在有意为之的引导观众去思考这个角色背后的动机。
由于男主角的炽情主要集中爆发在电影后半部,在这里只说两个细节,一个是上司称赞他是个真正的记者,他自问:记者吗。。?
另一个是全篇的点题结尾,老师说,真正想杀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记者。
其实记者自己应该明白,他所做的,与什么狗屁正义无关,他不是英雄,他只是为了某种莫名奇妙的可供自我满足的炽情。
很显然,爱情满足不了他,金钱、事业更满足不了他,拿什么能满足他呢?
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每个人都是很复杂的,所谓冠冕堂皇的道德啊、正义啊实在是骗小孩子的话,这里说的道德、正义是狭义的社会范畴,与柏拉图、康德的形而上理念无关。
前面说了我是个卑劣的人,毫无疑问,但我相信应该有不那么自私的人,但即使无私的程度再高,只要他活在由人组成的社会里,他必然会产生可供自我满足的炽情,这才是人类的可悲之处。
看完本片,我發散思維立刻連帶到另外的兩部片子。
同樣是以「死刑量刑」為中心的:柏原崇、山本耕史、柄本明「死刑基準」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810841/寺尾聰、竹野內豐、東野圭吾電影化的「彷徨之刃」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70229/三片對比,立意最鮮明的是「死刑基準」。
如果還沒看「凶惡」、推薦可以先看一下「死刑基準」。
這樣大概能比較突出【為何都糾結在是否死刑判罪】這個點。
「死刑廃止論」這個問題,原本就是個雙刃劍。
在突出這個問題糾結的方面,「凶惡」看起來是更傾倒向執行死刑的一邊。
直到最後修一都執著于要讓後藤良次和老師以死償還罪惡。
以記者的身份,個人認為是狹義代表日本國內民間組織對於法律對死刑量刑慎之又慎的抗議。
「死刑廃止論」,原則是圍繞著人權問題。
老師在末尾指著修一說:「想讓我死的不是任何人,而是...(你)。
」給很多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對比這個立意,在「死刑基準」中有一句:「讓犯人真正的去面對罪行、這樣的贖罪才有意義。
」并,「彷徨之刃」的復仇父親最後的告白是:「對於他們所犯的罪,其實絕對不是死了才能償還的。
」則後面兩方都存在著傾向著善良寬容。
((或是理解為是不與國家司法對抗、看似真正領悟又泛著淡淡理解意味的諂媚感??之所以把這三片一起推薦,其實是一個闡述角度的想法。
我覺得各有特色、各有角度,這個是非常大的看點。
一個案件到尾,所牽扯的無非就是法庭、警察、犯人、媒體。
「死刑基準」的角度是從法庭出發。
「彷徨之刃」的角度是警察與犯人。
再提一部劇集「逃亡律師」,是從犯人的角度出發。
而「凶惡」是從媒體的角度出發了。
但,我自己覺得,「凶惡」的這個點,真的不鮮明。
看了之後只能說是把這件事還原成了法制節目的案發重現。
和「死刑基準」里那個咄咄逼人的女記者相比、修一只是在作為一個記者的職業道德。
把所有的真相公佈於眾。
「死刑基準」的女記者、每一句話都是敲打內心弱點的繡花針。
一針見血。
我很喜歡山田孝之。
但是這部裏面他的肥臉滿滿的鬍茬子真是...。
但、也發自內心說是演技派。
演出非常好。
可是我至始至終沒理解爲什麽他一直不肯把母親送去養老院。
我猜他是AB型血。。
「凶惡」的真實事件是【茨城上申書事件】。
電影中的姓名也沒有杜撰,是案件真實犯人原名。
案件最終審判時間2012年。
真實事件的審判、並沒有如修一的意。
後藤良次最終判決20年有期徒刑。
三上静男(老師)最終判決無期徒刑。
((基本後藤是滿意了吧....
无论这个影片展现给观众的剧情支线有几条,主题内容都是什么,其内在本质的思索与探讨的点始终是在于无所依靠的老龄化问题。
男主算是片中的正的力量,然而在面对自己家里患有痴呆的母亲和日渐崩溃的妻子,他并没有正面处理,而是选择逃避,最终讲母亲送进了老人院。
比起老师那些纯粹的恶人来说,他的生活更让人觉得有种无可奈何极度压抑的感觉。
有时候,甚至还不如纯粹的做个恶人来的痛快。
将“草菅人命”这个词诠释的淋漓尽致,真正的视人命如草芥。
老头的家人决定把老头交给木村等人,让他们把老头灌酒灌死,以获得高额的保险赔偿来还债。
木村让日野和五十岚抓住老头,自己往老头口中灌高度酒,须藤在一旁观看。
这一段只有沉重的背景乐,其他所有声音全都消失,在慢镜头的表现下,四人的面部表情无比传神。
木村:在对老头施虐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愉悦感,再配上酒瓶子插入老头的嘴中的镜头,不免让我产生了这家伙在老头口中获得了性高潮的错觉。
日野:不忍。
五十岚:面露不耐的表情,像是在处理一项比较厌烦的工作,冷血,不过也比较合理,自己的老大须藤对木村无比尊崇,而五十岚又是须藤最忠实的小弟,对于木村的命令就当作工作去处理了。
须藤:扭曲的狂笑,如此残忍的事情在他看来不过是个乐子,表现了他的残暴。
须藤在老头的尸体旁若无其事的冲澡。
妻子:看到这种恐怖的案件我很是兴奋。
导演这是对世界上那些冷漠的看客进行谴责?
小小的惊喜:须藤成功利用检举木村拖延了自己的死刑判决,并成功的由死刑变为有期徒刑20年。
木村对记者说的诛心之言:最想我死的不是那些我杀害的人,不是须藤,而是··说到此处用手指狠狠的戳了与记者相隔的玻璃墙两下。
电影从一起纵火杀人案件的凶手须藤纯次开始叙事,把【凶恶】从戏剧性的杀人事件狠狠摔入观众的视线,表面的血迹褪去之后,让人看到了活生生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凶恶】。
须藤纯次须藤纯次,黑社会头目,杀人如麻最好形容不过。
对于须藤的性格刻画,最佳莫过于圣诞节那场戏。
须藤和木村孝雄把勒死的老头扔进了焚化炉,镜头便转化到圣诞节的烤肉晚餐“温馨”场景。
木村孝雄为了表示视须藤为己出,还为他的女儿买了圣诞礼物。
孝雄从礼物“书包”里拿出四叠钱给了须藤以表心意,须藤退让几次之后拿了两叠放入自己口袋,另外两叠转交给了妻子。
的确,须藤就是一个粗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视兄弟为手足,视老婆当然远远贵于“衣服”。
他被突然涌入生命的巨额生意冲上云端,洋洋得意,最后错杀了弟兄,被木村孝雄利用完之后,面临死刑审判。
木村孝雄木村孝雄,一起起杀人案件的幕后操手。
老人+土地+死亡保险金,三合一变成了他的生财之道。
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他可以换取金钱的工具,任何友情,亲情都被他在股掌之间玩弄,甚至最终走向互相残杀。
他的存在如同撒旦,不需要舞刀弄枪,却把人性搅得天翻地覆。
他杀人时的变态可以说是丧失人性,但他仿佛又甚至人性丑恶,总能引出别人心中的恶魔。
藤井修一我们正义的主角登场 藤井修一 ,记者,因须藤的爆料而开始调查多起杀人事件,逐步走入案件中心,揭发【丑恶】幕后操手的幕后“英雄”。
但是,对于深陷案件真相的修一来说,这远非杂志上或新闻上的一片报道便可以匆匆收场。
那是八点档肥皂剧的happy ending。
对于修一而言,受害人的“死相”仿佛永远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透过监狱的玻璃窗,犯人的脸在他看来永远不值得被原谅。
当须藤写信告诉他自己被上帝感召,开始有了生存的实感,对他而言却是最大的讽刺。
为什么受害人无辜地死去,施害人还能有写首诗告诉记者,上帝让他活着赎罪?
为什么幕后操手木村孝雄可以一劳永逸地毁尸灭迹,逃过死刑,面对自己做过的一切却丝毫没有悔意?
修一为了查找真相,寻求正义,置老年痴呆的老母和神经衰弱的妻子于不顾,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这一整场正义的巡礼,难道只是一场“巡礼”,修一该如何释怀。
继续挖掘真相,然后让恬不知耻的杀人犯面临死刑?
如果我们还看不清楚,那么试着换一个线头寻找。
修一的妻子曾说过,修一为了避免有罪恶感,一直不同意把老母送入养老院居住,但却把重担扔给了自己的妻子。
如果避免【罪恶感】的方式就是把头扭开扔给别人的话,那么这换来的精神洁癖也仿佛毫无意义可言。
也许面对自己的【罪恶感】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如同这个世界的【丑恶】,再纯白的心灵也没办法遮盖。
修一无论怎样挖掘真相,受害者的死相与施害人的嘴脸都没办法抹去。
我们的“善”有几分是“伪善”,我们的“恶”又有多少的“妥协”,这是我们永远要直面的苦痛,没有办法逃离。
表现人性之恶向来是电影里常见的主题,与此同时对恶的本源的探究自然而然也成为了故事的走向,最终我们发现每一个恶人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他们或是因为童年阴影造就了性格的扭曲,或是因为欲望的驱使导致行差错步,总之电影让我们相信一切都是事出有因。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难道就不存在无端端的恶意吗?
电影《凶恶》正是带着这种疑问为我们展示了恶的多种可能,无论是赤裸裸的暴力,还是潜藏着的暴戾,恶或许早已根植于我们内心,并且随时准备疯长。
为了契合主题,影片整体的基调是相当压抑的,无论是记者调查真相的过程,还是须藤一伙人的犯罪事实,这两条时间线丝毫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那种极端的绝望犹如黑云压境,对善意世界的摧毁是攻城拔寨式的。
可以说导演选择了这种冰冷的叙事口吻是相当冒险的,本就残酷的现实就这样不带半点儿装饰地和盘托出对观众来说是个考验,不仅仅是承受暴力本身的问题,缺乏一个戏剧化的支点往往会令观众不安。
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罪犯背后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甚至有时当犯罪动机足够让人同情时,罪犯也可以一举跃升为正派人物,就像《迫在眉睫》里为了给儿子治病就绑架医院工作人员的丹泽尔•华盛顿一样,虽然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但在观众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甚至还成了为权益而战的斗士。
观众能接受这样的人物设定,可对动机不足的从内心汩汩流出的恶却是排斥的,与其说是排斥,倒不如说是惧怕,因为一旦胸中的恶意被释放出来后,它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拒绝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外,影片的重点还在于对恶的多样化的呈现,在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上都透露出迥然不同的恶意,足以见得人性的复杂程度。
片子里最直观的恶人要属须藤了,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他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杀人对须藤来说早已成了机械性的行为,良心的泯灭让他丧失了愧疚感。
可是也有一次例外的时候,须藤听信“老师”的谣言错杀手下五十岚后便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感,他甚至每逢五十岚的忌日都会去祭拜,这和其平日里给人留下的凶残形象是大相径庭的,可以说须藤对于和自己有情感联系的人是保留着一份善意的,从他对背叛的零容忍就能够发现他也是有死穴的。
然而一个真正可怖的恶人是不会暴露出死穴的,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老师”拥有着较须藤来说更深层次的恶。
作为组织的大脑,“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去制定计划,进而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贪欲,像须藤这些人不过是他的工具,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出卖的。
“老师”的毫无底线体现在片子里的种种细节上,处理尸体时不忘摘下断肢上的链子,说焚烧尸块拥有烤肉的香气,对于被活埋者的惊恐表情体现出来的兴奋等等,欲望的不断膨胀以及对暴力的痴迷使得“老师”跌入了道德沦丧的深渊。
片子有意模糊了须藤和“老师”的背景,除了金钱的驱使外,观众看不到其他能够激起恶意的元素,也许不愿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天生的坏种。
不同于那些表面上的恶人,记者藤井可谓是片子里最为复杂的人物。
镜头有一半时间跟随他走访于案发地点和监狱之间,为了揭露真相他来回奔波,甚至忽略了家人的感受,这一切的表象都说明藤井是一个具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时他的执拗也被灌上了正义的色彩。
可是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发现藤井并不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秋菊”式的人物,他表情上的冷漠以及欲将凶手置之于死地的执念都超出了一个正义之士的行为或是对“轴”的定义。
只有藤井妻子说的一句“你很兴奋吧?
”道出了这其中的端倪,对于如同死水般的生活,藤井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逃避,他一头扎进案子当中对外界事物充耳不闻,他幻想自己是解决这一系列事件的关键人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审判。
可就在妄图主导案件的同时藤井也陷入了被动,他没发现自己的心智已经被案子左右,潜藏着的暴力心理化作了一股强烈的怨恨,迫不及待地要用凶手的死亡来实现自己的快感。
片子结尾处“老师”的一句话对藤井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最想杀我的人不是被害人或是须藤”说罢“老师”指了指藤井,玻璃上反射出藤井麻木的脸,随着镜头逐渐拉远,藤井犹如置身于牢笼中。
作为一个旁观者,藤井的出离愤怒可以说是受胸中的暴戾之气所支配的,这种隐性的恶很容易在煽动过后暴露出本来的面目,而最终的结果不过是画地为牢。
令人窒息的压抑从头至尾充斥着整部影片,随着剧情的发展,沉闷不安的情绪并无法得到宣泄,影片不禁引人深思,凶恶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脱离凶恶?
影片的主线围绕报社记者对三件凶杀案的调查展开,最终通过记者的曝光,凶手被送上法院;支线情节则讲述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
主线剧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近距离的视角,观众直观的体验了凶手在图财害命时的残忍和贪婪,其中有大量对受害者虐待的镜头,更是对观众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
相应的,报社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也随着主线剧情的深入逐渐激化。
有人认为主线与支线所讲述的是两种不同凶恶,但我并不认同。
主线中,所表现出的凶恶的本质,是对弱者的残害,以及自私的人性。
而支线中,男主角对妻子以及母亲所做出的冷暴力,其实也是一种残害,一种在精神上的残害。
当妻子哭坐在地上说“我受不了”、当看着母亲走进养老院的背影,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凶恶——对弱者痛苦的冷漠,以及对自私的妥协。
我不禁感叹导演高明的手法,将两个互不相关的剧情穿插在一起,让观众在痛恨巧取豪夺的恶行时,不由得陷入反思——我们自己难道就不凶恶吗?
冷漠发展到了极端,就是残忍,我们与罪犯之间,除了恶的程度不同,又还有什么区别?
报社领导对销量的追求远大于对受害者的同情、警察局对凶案的放任不管、老人家属面无表情的让罪犯多灌点酒。。。
影片真正让我们感到压抑的原因,除了暴力的镜头外,更多的是揭露了人性的冷漠。
而这种冷漠,这种不易被察觉的凶恶,不仅发生在影片中,更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影片中这些外在的凶恶与内在的凶恶不停地在折磨着主角,以至于他的脸上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哀伤和麻木。
这种凶恶让他的生活变得无比压抑,又无处发泄,他只能在片尾的法庭上向凶手宣泄愤怒,只能在片尾喝着啤酒反问自己是否是“记者?
”。
我们该如何脱离凶恶?
到了影片的结尾,导演借用凶手之言给出了他的观点,活着赎罪。
或许导演也认为,柔和的心才能能免去大过。
1.大概因为是编自真事不敢妄加娱乐性 片子整体显得冗长拖沓教人犯困 说好的三次高能也不觉得有什么官能刺激 最后20分钟才算得上正片。
开始觉得熊猫演技并不突出 后来打脸。
台词不多性格难以捉摸 其实一切都写在眼神里 起初是以记者的本分追查事件 即使是带着打击邪恶的念头但是毕竟自知是个普通人 对上司反对并不违抗 眼神闪躲。
接触黑暗越来越深之后 眼神变得坚定却浑浊 从对恶的窥探中找到了乐趣。
2.由这个记者 联想到了白夜行里面的笹垣润三幻夜里面的加藤刑警和MW里面的女记者 人类对恶有种本能性的好奇 一旦触碰就不愿抽身 这并不是正义感的表现。
片中熊猫饰演的记者 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家庭和工作带来各种压力 这起事件带给他英雄感与成就感 以及探究恶之真相的愉悦。
然而并不否认在这之前他的正义感 。
3.人即恶 恶即人。
主角的恶在于不愿把母亲送到敬老院只是为了拜托罪恶感 看似温柔的妻子也早就对患AD症的母亲私下施暴 须藤犯下的罪行并不是恶但几次上诉想要把老师拉下马的行为并不是想为兄弟报仇而仅仅是狗咬狗的恶罢了 老师的恶是来自灵魂的真正恶意指示了多起犯罪却仍然能堂堂地说出自己没有杀任何人电击老人时发出的干笑令人发自内心毛骨悚然 那一家人是真的恶安然地以保护家人为由却将家人推下地狱说是他们杀了老人也不为过 那些被杀的人也各有各的恶。
触碰了凶恶的人 最终会被凶恶吞食。
4.身边存在的恶 不去触碰难免侵染 主动接近定被侵食。
看到一句很中肯的话 你触摸黑暗 黑暗也在触摸你。
5.好奇真的会死人 能力不到适可而止。
6.普普通通地过完一生是最好选择。
7.人性本恶 不必抗拒 而推他人下地狱的人 自己定入地狱。
8.如此漫长的128分钟。
没看过的还是不要看了。
毕竟是真事 所以 没什么意思。
两倍速都觉得很无聊的电影,还不如直接拍成纪录片。演员演技可以
片中山田熊猫疯狂的追寻案件的真相,而逃避了家庭的矛盾,这又何尝不是对妻子的凶恶? 利利桑太赞,年度最佳男配当之无愧!
由于是真实故事改编,是看的原因之一。 演员对角色的很到位。特别那个老师BOSS,他们的杀人手法已经比得上电影桥段了,甚是残暴。 由于报社员工的一个无意起源,最终令到傻逼BOSS入狱了,证明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体现了人间大舞台的一个闹剧。
结尾非常的有力,特别是妻子的告白,把日本的老年化问题和罪恶的欲望升华。罪案过程的叙述一般,感觉如果用来回插叙的方式可能更好,但Lily Franky和皮埃尔泷演的太好太好太好了!!!为片子增加了不少的说服力!
其中一案件震惊了我,一老头还不起债,老头家人同意并委托黑社会灌酒灌死老头,以获取保险金。最后的晚餐时,老头嚎哭着要回家,说不想死,黑社会说就是你家人委托我们弄死你拉,然后给老头家人电话问怎么办,儿子把电话给老太太,黑社会:还灌不灌,你们拿主意。老太太:请多灌他些,拜托了。
黑暗涌动,无处不在。
与类似故事稍不同的是,最后核心落到了记者身上,用力工作是为了逃避家庭逃避现实,而当他的故事与对象的故事发生关联,他更进一步将罪恶感完全推到凶手身上,并希望其死刑来作个象征性的了断。不喜欢导演的处理跟莉莉弗兰克的表演。
总之不喜欢这部电影。
人性的凶恶 无处不在
喜欢山田孝之永远皱着眉头的演技。不戴大圆眼镜儿,不蓄络腮胡有点儿不习惯。对无人性者的无人性,终究堕入魔道
看不懂~
奇怪的是,日片里抓人的细腻感,到了这种题材剧就不见了。线条粗硬,乏善可陈。
实在看不下去,没能撑到结尾。还不如看熊猫躲在桌子后面扯两小时肉刺
不推荐,剧情没亮点,拖沓。
#影像碎片# 前半段以记者视角追查被隐藏的杀人案,到了中段变成第三视角完全客观还原到底发生了什么。再到真相大白,想对比真正的恶行和在日常生活中迷失自己后的恶行。不过整部戏的视角节奏感觉有点怪。唯一深刻的印象就是リリー・フランキー简直不用演就是变态感。熊猫你还是留胡子吧,胡渣好难受
剧情逻辑普通,暴虐凶残突出....挺点题,3星半
有些点还是不错的,不过是真的拖沓
好冷好恶的基调~看的人拔凉拔凉地~
主角好像哪里看过
故事主题的提炼非常有层次,利利弗兰克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