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太年轻了,之前也没看过沙马兰的影片,所以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有点看不懂!!!
但还是依稀看出了存在的几个问题:1.主题自相矛盾。
看到夫夫+族裔的角色设定就知道还是常规的zzzq;但问题来了,这是左派的设定,但问题是电影最后还真的牺牲了夫夫当中的一个人,而且看末日场景还与基督教当中的一些末日设定是一样的,这融合的右派的宗教不允许txl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观众的观感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主题自相矛盾,导演到底想讲些什么???
2.太满了。
我没理解错的话,主题应该是在讨论宗教,以及宗教环绕下的人性抉择。
此时融入的政治元素就真的没有必要了,因为政治元素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单拉出来都能拍出很好的影视作品。
放在这里不仅显得大材小用,更显累赘,能讲好宗教题材就已经很成功了,何必多此一举呢???
主题的缺陷就注定了这部电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但庆幸的是,小乔和奥德里基的表演相当不错,情绪非常饱满;四位“天启四骑士”也不俗(里面甚至有一个半路出家的摔跤运动员,这种商业片演员能在文艺片中有这样子的表现,实在难得)。
视频版 https://mp.weixin.qq.com/s/qS3qg1J-D-6Qg7EapQOZLw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拜访小屋》。
片名Knock at the Cabin (2023),别名敲敲门(港/台)。
本片改编自保罗·特伦布莱(Paul Tremblay)2018年的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The Cabi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影片最初剧本草稿被选入 2019 年黑名单,是当年最受欢迎的未制作剧本之一。
《拜访小屋》内容大致和小说一致,开场也是七岁的温(Wen)和她的父亲们埃里克(Eric)和安德鲁(Andrew),在新罕布什尔州湖边的小屋度假。
温在前院抓蚱蜢时,一个身材魁梧的陌生人突然了。
他自称伦纳德(Leonard),彬彬有礼态度温柔,很快获得了温的好感。
没一会儿,伦纳德向温道歉,并表示“发生的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本片是M·奈特·沙马兰继《灭顶之灾》(The Happening ,2008)之后的第二部R级电影,也是他第一部因语言和暴力而被评为R级的电影。
也是《重返地球》(After Earth ,2013)之后十年以来,M·奈特·沙马兰首次担任编剧。
他还在本片37分钟左右客串了一把空气炸锅广告,小小露了一把脸。
《拜访小屋》是M·奈特·沙马兰又一部末日心理恐怖片,影片主要依托天启四骑士,把杀手故事和世界末日结合在一起。
影片以田园般的设定开场,一切都仿佛很美好。
但当戴夫·巴蒂斯塔登场后,气氛立刻变得有些不同。
结伴而来的四个陌生访客向度假一家人提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难题。
这一家人必须自愿牺牲其中一人,这样才能避免世界末日,如果他们不做选择,那就要看着世界末日降临。
四位访客很快就带来了一场令人不寒而栗、充满血腥的举动,一切不合理的行为不断冲击着度假一家人和观众的神经。
绝望的画面让最理性的头脑都开始质疑周遭发生的一切。
观众不必浪费时间去思考未来的情节发展,只需要在影片营造出的幽闭空间内感受无助的绝望就行。
所有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自己会作何选择。
《拜访小屋》真正做到让观众开始感到疑惑和绝望,开始思考周围的一切,这就是导演成功之处。
观众如果对西方《启示录》等一些文学作品不熟悉的话,自然无法理解本片的宗教背景,也不会体会到其中恐怖之处,只会觉得十分荒诞无趣。
《拜访小屋》的故事其实是《旧约》故事的小变体,《旧约》里上帝要求亚伯拉罕杀死他心爱的儿子以撒,《拜访小屋》里则要度假一家人牺牲家人。
四位访客每个人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衬衫:伦纳德穿着白色,雷德蒙德穿着红色,萨布丽娜穿着黄色,阿德里安穿着蓝色。
白色、红色、黄色、蓝色是天启四骑士的代表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白色骑士代表疾病和死亡,也象征着恶魔的存在。
他代表着胜利和征服。
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杀戮,他代表着战争和血腥的浴场。
黄色骑士代表饥荒和贫穷,他象征着物质缺乏和破坏。
蓝色骑士代表自然灾害和环境衰退,他代表着死亡和毁灭。
这四位骑士分别代表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威胁,他们在天启中作为宣告末日来临的重要象征,并且这四位访客按照《启示录》中出现的顺序接近小屋。
如果你仔细观察安德鲁的衣服就会发现,他的 T 恤上包含了所有颜色,这暗示他将是活下来的人。
《拜访小屋》提出了关于命运、妄想、阴谋和巧合的严肃问题,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答案。
影片介于圣经灾难大片和M·奈特·沙马兰赖以成名的恐怖紧张感之间。
以往恐怖惊悚片中,观众会看到主角们大战反派,直到分出胜负。
但在《拜访小屋》中,故事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地球每分每秒都在接近末日审判,人类开始迎来灭顶之灾。
访客们惊人的表演和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让人不由得不信。
身处风口浪尖的度假一家人却要为此做出最艰难的决定。
哪怕是无神论者也会思考,那些宣扬宗教末日的人到底是狂热的宗教粉还是心怀苍生的信使。
在原著小说中,埃里克和安德鲁就是一对同性恋恋人,他们俩感情真挚,在小说和电影中都得到了细腻表现。
影片在讨论宗教末日时,也深刻讨论了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
边缘群体开始思考对这个鄙视他们的世界的责任感。
安德鲁认为,他们被迫存在于一个讨厌他们的世界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关心拯救这个世界呢?
在小说中,安德鲁没有杀死埃里克,死者是小女儿温。
他们的女儿温在争夺枪支的过程中被误杀。
本片在首映时,也搞了一个很有趣的噱头。
在首映电影院的入口,片方要求观众在观影期间放弃他们最重要的东西,以换取最后的礼物。
如果观众选择将手机放进密封袋,那么在观影结束后,他们将仍然拿到密封袋,同时还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奖品。
片方此次宣发的主旨就是要证明“你的牺牲可以得到回报”。
本片中出现的灾难景象取自现实生活。
其中大家看到美国西海岸太平洋发生强烈地震的新闻广播,就是使用的2022 年 1 月 15 日汤加火山爆发真实景象。
这次火山喷发的烟柱高度达到了30公里以上,冲击波至少绕地球两次传播。
天启骑士验证预言,边缘群体应对难题。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世界末日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少见。
这个万能的叙事机器将我们的世界一次又一次灼烧,其中的套路,如今无论是观众们和创作者都心知肚明。
在这些电影的机制下,天启的四骑士不再是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而恐怕是英雄主义、特效堆砌的奇观、贫瘠的叙事以及盲目的观众——“一切的终结”在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句广告词。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观众总是非常自愿地接受此类影片中的“末日倒计时”,也只有在这种默许下,影片才得以展开任何“拯救世界”的叙事,而为了维持观众的幻觉,电影人必须用大量的视听与情节,几乎病态地令影片充满毁灭与牺牲的桥段,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人物承担的救世重任才会显得重要。
面对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绝对二元,留给电影人的选择似乎并不多,要么在剧本的套路中稳稳地走向“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陈词滥调,要么拥抱虚无的诱惑,否认一切的意义。
M·奈特·沙马兰的新作《拜访小屋》似乎也把“世界是否会毁灭”当作它的主要噱头,但影片提出的疑问却是:如果一切都显得不可信,如果一切都几乎无法被证明,观众和人物该选择相信什么?
这部摇摇晃晃的电影将沙马兰的封闭空间设定推向了极端:一对同性伴侣带着他们的中国养女前往一座密林中的木屋中度假,竟遭到四位手持自制武器的陌生人胁迫,自称“天启四骑士”的他们宣称自己各自在小屋内看到末日的幻象,因此要求这家人选择一人进行牺牲,不然世界就将毁灭。
面对这样的假设,我们的第一反应和片中的两位父亲一样,一定是“不相信”。
诚然,沙马兰对末世题材可谓得心应手,但无论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情节,沙马兰的首要策略总是从场面调度出发,用摄影机的意志将角色与事件相连:我们也许还记得在两年前的《老去》中,他是如何用画框与景别的畸变制造悬念,以此将一片海滩变成了时间隧道——一种摄影机的魔法,让看似不可能的情境赤裸裸地在眼前展开,时间的波浪令人物措手不及。
但画框的边界同样告诉我们,电影所营造的幻觉同样存在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以外,摄影机与场面调度不再拥有替观众做选择的权力,唯有观众(和主角)自己才能选择是否相信。
在《电影书写札记》中,罗伯特·布列松写道:“戏剧和电影:相信和不相信的交替。
电影书写:持续地相信。
” 那么不妨说,如果《拜访小屋》无法坚定地令观众相信它的末日预言,正如片中的“四骑士”无法令主角一家信服于他们的使命,那是因为在影片内部,总是有一些强烈的“戏剧”令人物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与此同时,容纳这些“戏剧”的电影表面,却依旧维持着简洁与直白——摄影机不再为了布道而运动,而只是将所有的情感集中到人物的身体与面孔之中。
如果作为导演的沙马兰在场面调度中继续行使着“持续的相信”,那么影片内部的人物与影像则不断摆出游弋姿态。
因此,影片的张力不再纯粹由情节与悬念的不断推升而产生(没有“沙马兰式反转”),反之,观众与人物必须持续地穿透一系列的“不可信”,来抵达完全相反的结论,而即便最终呈现的效果算不上完美,仅仅凭借这一个特征,影片依旧称得上沙马兰最大胆的创作之一——这部电影不再关于绝对的相信,而是关于“选择相信”。
在《拜访小屋》中,关乎相信的选择,夹杂着道德与信仰的意味,而这二者永远和某种“不可见”的东西密切相关。
如果宗教的表面是由一系列的图像与传说组成的神话系统,那么信仰所要求的往往是去看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同样,在我们的当下世界,身处复杂的图像网络中,“所见不等于所得”越来越成为了新的真理,人类需要一些更直抵心灵的“证据”,才能确认周围世界的存在。
电影人处理影像,也就是处理这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是说,一切观众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某种可见的表象,而电影越是接近人物内心的秘密,影像则越需要尊重可见与不可见的距离。
从一开始,沙马兰就玩起了视角与言语的游戏。
女孩的游荡首先令世界进入微缩的状态,而在戴夫·巴蒂斯塔现身后,则是互相试探,言语的捉迷藏。
沙马兰用巨大的特写遮蔽周围环境,人物的面孔变为唯一的风景,目光试图穿透彼此。
但面孔只是表象,其背后存在的秘密与历史——不可见之物,即便是摄影机也无法一眼洞见,只能被感受。
对面孔的描绘贯穿影片始终,因为在这个封闭的空间设定中,一切其他的部分多少都被抽象化,即便是闪回与物件中鲜少的生活细节,同样经过心理的过滤与计算,没有人能确切地读到对方的真实:无论是艾瑞克的宗教信仰,还是安德鲁的创伤,或是二人生活中面临的歧视与不安,都仅以切面的方式出现——在一行人在车内唱《Boogie Shoes》的闪回中,只有艾瑞克处于构图的安全线内,丈夫和女儿被压至画面边缘和后景(沙马兰引用了黑泽明在《天国与地狱》中的景别设计,通过将人物放置在不同的方位来呈现不同的状态)。
留给电影的,是一场关于相信或不相信的戏剧,我们发现,所有人的“剧本”都不是那么可靠,因为正如他没有过多表现主角一家的生活,沙马兰自始至终也没有将末日的预言彻底视觉化——“四骑士”所见到的“幻象”没有被直接展示,他们能做的只有直白地将他们所见到的,用一种戏剧般的方式传递给主角。
但言说的力度总是差一口气,由于缺乏“证据”,即便是面对面的直视,也不足以打破那堵无形的回音壁。
即便是电视的影像也无法构成相信,它的视觉有点粗糙,更像是某种“节目”或者“程序”,或者一种苦难的奇观,因此自然无法令主角一家打动。
但秘密并不在荧幕的画面中,而是在观看它的人物内部,因此唯有透过人物的目光才能使它变得可信,但鉴于我们(主角一家)被包围在对方的叙事内,它依旧没有强大到能引发我们的信任。
但也许正是在这种对认知不完整的执着中,沙马兰得以保留人物做出选择的意志,无论是片中的两位父亲,还是那四位陌生人,因为对秘密的保守令选择成为可能,因为没有人能帮另一个人做出选择。
看见并不代表相信,那么,最终只有面孔成为了唯一真实的东西,即便所有人都在进行着被迫的演出。
那么,如何看到面孔底下隐藏的内心?
正如“四骑士”的死亡仪式——将被审判之人的面孔用白布遮蔽,但这可见的白色底下,面孔的轮廓却依旧清晰,即便沙马兰几乎没有正面拍摄血腥的场面,死亡在画面之外依旧被感知到。
如果说“末世”题材普遍的策略是用冷漠的批量死亡来反衬主人公的坚韧,沙马兰影片中的牺牲在冷静中带有强烈的悲情:这不是《老去》中面对时间速度的反抗,而是在时间尽头对生命的超越——画外的死亡实际上带来了永恒的力量,因为生命的感觉被带到了身体之外,超越了银幕自身。
什么是看得到却令人困惑的,什么是看不到但令人相信的?
这种永恒,无论将其称为“上帝”、“信仰”、“爱”、“灵魂”或者“存在”,或许便是所谓的“不可见”之物,它正是意义本身,是否相信,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
豆瓣低分神片,用小成本串起人类思考过的许多高概念问题的好电影。
先说说打低分的人可能会是怎样的群体:①无非是希望被娱乐的,期待成龙大哥警察故事系列那样的爽片,直接了当交带剧情的直来直往的爽片,“工作太累谁还想动脑思考狗屁哲学神学”。
②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神或者宗教,毫无逻辑。
③特效太差,都不是大片。
④太非主流了吧⑤其它。
而思考的乐趣,彷如running high,只有少数人喜欢或者体验到。
说长跑会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快感,大多数不运动的人是不会相信的。
本片我觉得是用心的完成度很高的作品。
有没有诚意呢?
有。
哈利波特男二客串领盒饭,银河护卫队大块头来演不打架只文戏飚演技的男配,都说明了这不是纯玩票性质电影,加上两个男主,各个配角的演技,你可以看到,本片是严肃认真的。
为什么我要给高分?
因为本片讨论太多自古以来人类思考过的许多高概念:①自我牺牲与人类的自私如何平衡。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轮到你自己的时候,你会如何抉择。
②荒谬的真理能否通过语言传播。
就像拥护哥白尼日心说被教会烧死的布鲁诺,真理的传播何其困难。
日心说在现在是真理,但是在那个时代,听起来是如此荒谬。
③亲情、爱情与成员之外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④家庭成员为家庭整体做出过的牺牲。
其实父亲、母亲、扶弟魔兄姊都为家庭牺牲过,晚辈后辈,你们发觉过吗⑤同性恋、领养关系等等,是否人间的纯爱?
⑥宗教、神学如果真的存在,会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
⑦真诚的陌生人vs普通人的成见⑧有神论和无神论本质上是否都是一种信仰。
当然,本片里是的,无神论科学分析,恰恰就跟有神论,具有极其雷同的相似特点。
最后,所有概念汇聚成:要让这一切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之达成共识,要有多么困难。
感谢萨马兰一直以来的脑洞,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却又继续坚持创作,从而带给我的思考。
而思考,是有乐趣的。
五星。
文 / 玻璃橙子本文英、西、葡语版独家首发于 Peliplat 。
全文约20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恐怖片总是有一个最简单的最套路的镜头,《拜访小屋》中,温穿越了一片森林,想要逃离小屋,她准备偷看一下身后是否安全,当她向左看时确定了左边是安全的,然后将头扭向了右边,再次确认了右边也是安全的,随后立刻扭向左边逃跑,此时大块头(雷纳)突然出现在左边,达成一个微小的惊吓桥段。
在某种经典的电影语法里,片中的人物向左确认情况只是为了令观众确认左侧是安全的,它再次出现时则显露出真正的面目,这一戏剧性的桥段并不涉及真正的人物行踪,它的目的主要在于将观众拉入电影之中,这也是恐怖片或者悬疑片这些类型的重要本质。
Knock at the Cabin (2023)恐怖片有着强烈的情境需求,在很多的恐怖倾向的作品中,包括沙马兰的许多前作中,未知元素的使用无时不刻不在创造着吸引人的危险情境。
例如《神秘村》中的禁忌颜色与未知的领地之外、《老去》中的神秘海滩与诡异时间、《灭顶之灾》中原因不详的恐怖袭击与群体杀戮;不同的是,《拜访小屋》放弃了对于未知恐怖的塑造,它吸引我们的是另外一种悬念:闯入平静小屋的一群人究竟是一群宗教狂热群体和恐怖分子,或者他们所言即是,屋外的世界将迎来末日,他们是布道预言的天启骑士,来试图拯救将倾的世界。
这一悬念并不关于某种未知,而是关于某种可能性,观众对电影的悬念面对着一个取舍,相信这个即将发生或者是另一个即将发生。
类似地,尼古拉斯雷在《牧野游龙》中设置了一个不稳定的三人的结构,McCloud 诱惑 Wes 走上牛仔比赛,Louise 的稳定生活可能将被摧毁;McCloud 和 Louise 可能的爱情线,可能令 Wes 陷入孤独;至于 Wes 和 Louise 本就有爱情上的正义,McCloud 的插足可能只是一场幻觉;McCloud 的目的是未知的、Wes 的能力是未知的、Louise 的爱是未知的,因此我们永远无法断定,下次比赛的参赛者是胜利还是失败。
在《拜访小屋》中也一样,突然闯入的手持武器的陌生人、无法真正直视的电视机、温馨美好的回忆,它随时可以拐进另外一条小路或者叉道。
这也许是类型片拯救自身的方法之一,电影在不断前进中燃烧着类型片俗套段落构成的铺垫与可能性,战胜观众的习惯经验,创造出一条充满未知轨迹的美丽焰火。
The Lusty Men (1953)因此总是有牺牲者,火的胜利必然产生被烧去的木头。
那么,被牺牲掉的是否不存在了,它们难道是被遗弃了吗?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并非只是为了寻找一种链式的胜利法与博弈,它还包含着暗而无声的战斗者与战场。
大卫林奇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颠覆了所有人对他的期待,史崔特所在的世界像是人人相爱的理想国,诡谲、阴郁的林奇元素似乎消失不见了。
不过不可忽视的是,在《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的边缘地带暗自滋生着黑灰色的恐怖遗迹,只不过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好像只是一场被化解的误会,但我们看到了黑暗中的篝火,这并不意味着黑暗的消失。
反而,黑夜以另一种能量参与到电影整体中,我们需要找到与它搏击的对手。
The Straight Story (1999)再次回到恐怖片这一题材上,类型片的命名法并无特殊规律,只是根据市场特性的题材选择。
而恐怖片意味着容纳观众参与的吓人情境,情境的必要性总是压过逻辑的必要性,恐怖片总是存在着一些剧作逻辑的失调。
同时恐怖片正视一种关系:人与神秘的致命之物的对立。
恐怖片为了使得人物与情境达成某种共情,一个无能力的防御者和无法被支配的侵略者是必须的,恐怖片是发生在这两者之间的战斗,恐怖与侵略者总是摧枯拉朽,防御者总是手无寸铁(《拜访小屋》的真正侵略者是世界末日),为了抵抗这种无边的力量,爱的出现在沙马兰的电影中总是具有必要性(因为这似乎是仅存的另一种无限性的能量),并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主题。
不过,在他的作品中(以及很多杰出的作品中),爱不是故事的拯救者、不是战胜敌人的武器、也不是更迭胜负的魔术,爱的真身一无所有,它只是生活的秘密与等待去被发现的真相,《拜访小屋》中,爱并没有将一家人从末日中带走,而是借由一种牺牲得到了另外一种胜利,《灭顶之灾》中,战胜未知的病毒的不是爱,而是序列运动的背后规则,《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中,友谊不是为了解决过去的创伤与阴郁,爱时时在此刻现身、并将抵达未来。
相反,如果问爱是如何在电影中死亡的,这和死亡的电影拥有同样的答案,在平庸的作品中,爱被视作辩证的武器,结构与剧本链条的置换物与必需品,权力与冒险间的附属品,在这样的交易之中,爱被固定为有限性的价值。
The Happening (2008)
Old (2021)
The Village (2003)《神秘村》的真相是逃避现代社群的人造桃花源,《老去》的真相是一场邪恶的科学实验。
神秘之物终有归宿,这是沙马兰的选择,《拜访小屋》没有未知的真身,但它仍有选择的落脚点,即便与其他的现实路线的真相不同,《拜访小屋》选择的是一个电影意味的末日真相。
但这并不影响他电影的内外节层,来访的四人与海浪岩石、恶魔禁忌同属一职,想要走出房间,必有牺牲者。
沙马兰电影的根基总是轻率且不经推敲,突兀的反转总像是要将观众带离电影院的异性质音乐,我们总是可以轻易地打量他电影中的世界,这似乎给了我们去相信导演(和他的电影)的权力:只有主动去选择相信他的电影,才能获得进入电影的门票。
Knock at the Cabin (2003) 评分表
往期推荐长评 | 反对象征专论 | 观众宣言评论翻译 | 电影 / 意识形态 / 批评
献祭-爱-拯救,其实是一回-事,它让我想起了亚伯拉罕的痛苦。
因为人要自由的决定放弃属于自身的必然已经很难了,更别提再去超出那个意志了,如果没有坚定的对大写爱的信靠是无法在我者和他者两者之间超拔出他们的,也就是说我为一切一切为我,部分为整体,整体为着部分,差异又重复的那一向心力。
意思是没有减少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但这种流动间性的回旋确实在过去-现时-将来的叠合中创造着开端的永恒,我们要去直观立于我们世界面前的信靠,这个不可言说的可说之存在。
因此这部片子都可以在宗教、自然、世界、宇宙观中得到各自结构图型上的差异与同一的和合统一。
这不是一部类型电影,而是启示所践行地一种遮蔽表达。
一对感情甚笃的同志夫夫带养女去小木屋度假,突然闯进来四个人说你们仨必须自愿牺牲一个,不然世界就要毁灭。
这事谁遇上都得啐一句精神病院没看好门,但随着故事发展好像越来越真了……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The Cabi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拿到了恐怖小说最高奖斯托克奖。
改编的电影《拜访小屋》前半部分节奏挺好,且比较还原,后半部分自行发挥后愈发不尽如人意。
下面把书和电影放一起说说,双重泄底预警了哈。
小说封面小说故事较为简单,人物塑造很棒,也因此有大量的细节和心理描写,使得进展缓慢,十分挑战耐心。
而读到最后前因后果也没有定论,是末日天启?
是恐同不良团体不干人事儿?
还是群体性癔症?
全靠读者自己琢磨,就挺有后劲儿——我个人想法是邪恶的不明超自然力量在祸害好人。
而电影基本盖章末日说,重点想放在以情动人上,但效果不佳,小说结局时夫夫俩的那段对话要更加感人。
下面具体说说电影和小说的不同。
先说四人组。
雷蒙德基本没怎么改动。
阿德里亚娜在小说里说的脏话比雷蒙德还多,她并非死于仪式,而是安德鲁拿到枪后,在打斗中为求保命射死了她;莱纳德要更年轻,只有二十五六岁,阿德里亚娜死后,他和安德鲁缠斗时手枪走火,射死了女孩温,最后被萨布丽娜施以“仪式”而死;萨布瑞娜在小说里是白人,最为理性,曾质问莱纳德什么样的神会想要看到这种残酷行径?
而且她还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并不受控制,尤其是在进行“仪式”的时候。
她在被迫给莱纳德施以“仪式”后,帮助夫夫找到雷蒙德的车,随即不受控制地饮弹自尽。
——当然不受控制是因为超自然力量还是精神分裂就看夫夫俩和读者怎么想啦。
小女孩温,穿着神奇女侠T恤,活泼开朗,最喜欢的电影是《超能陆战队》,深爱安德鲁爸爸和艾瑞克爸爸——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她在小说里会这么突然地死去,实在太难过了。
再说这对夫夫。
安德鲁不是人权律师,而且长头发的大学教授,酒吧遭袭后努力提升武力值且卓有成效。
始终贯彻走近科学。
小说里所谓的瘟疫是已经报道了几个月的禽流感,并非电影里针对儿童的致命新型病毒,所以安德鲁对瘟疫说嗤之以鼻。
他认定雷蒙德是曾在酒吧里袭击自己的恐同者奥班农,小说里没有定论,电影则直接给出奥班农的身份证件。
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电影的原因——什么都给的太实,完全没了想象空间。
艾瑞克是个光头,情商超级高,小说里他爸妈因为他的性向断了大学学费,但在他的不懈沟通下,等他毕业时爸妈已经哭着拥抱他请求原谅还把学费补给他了。
不过因为摔了个脑震荡,他的沟通技能基本被封印。
最后他还是相信了末日说,在萨布瑞娜自尽后,想要牺牲自己,但被爱人打动,决定无论将要面对什么,都要两人携手走下去。
电影里可能是要凸显大爱奉献什么的,就硬要让艾瑞克牺牲,并且为了让他的牺牲有价值,硬要强调末日说为真……温活下来挺让人高兴就不说了,这个结局的处理方式是的真无趣啊。
沙马兰的最新电影《拜访小屋》讲的是同性夫夫安德鲁和艾瑞克,以及他们收养的女儿温正在湖边小屋度假,突然遭遇四人闯入小屋。
四人说:你们一家必须决定牺牲掉某位家庭成员,否则世界末日就要来临。
结局剧透:四人没有撒谎,相继结束自己生命以证明给夫夫一家看世界末日真的已经到来,最后安德鲁也相信了四人说的话并选择了牺牲自己。
末日停止了。
个人见解:1,这个电影的设定很有新意,因为很快就设定好了一个框架,然后充分展现戏剧冲突。
观众非常想知道到底四人到底是邪教成员,还是天启骑士,世界末日真的掌握在这一家手中?
爱能拯救世界吗?
几个月前,我从预告片开始就对此片十分期待。
2,为什么是夫夫家庭?
电影里已经说了,说他们的爱最纯洁……NO NO NO,我有话要说:虽然我家跟电影里夫夫的家庭结构很相似,是两个爸爸和两个女儿。
但我依然认为异性口中说的只有同性是真爱这句话是一厢情愿。
爱,只有质量之分;爱一个人,只有能力高低。
爱跟性别无关这句话是需要双向理解的:恐同者无法否定同性之爱,反过来,我们也无法证明异性之爱就要逊于同性之爱。
至于很多人说异性之爱有繁殖的约束而同性之爱没有。
抱歉,我又要说一句:缺乏一男一女生理搭配结构的同性爱人想要孩子往往还非常被动,只能选择代孕或者形婚等在如今社会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方式。
怎么反而把繁殖权的缺陷变成了同性的优势了?
重要的话说三遍:爱只分质量,爱人的能力才分高低。
从来都跟性别无关。
3,很多人可能会被最后安德鲁的牺牲感动,这么好的一个家庭破灭了,放弃幸福而拯救70亿人,太了不起了。
拉倒吧!
别掉进宗教的陷阱!
注意,世界的毁灭不是灭霸打响指,而是天父要给考验。
这天父也太滥用神权了吧?
如果真的要证明夫夫是否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素质,凭什么你就可以随意发动海啸、操纵700多架飞机从天上掉下来?
这些人的命怎么算?
你们难道没有爱吗?
为什么这么狭隘的要证明3减1等于无限大?
为什么不把安德鲁和所有死去的人复活,然后大肆宣扬爱的宝贵?
为什么总要苦难、牺牲、死亡?
搞不懂,搞不懂。
4,我的性格和安德鲁很像,很容易相信人。
安德鲁也是夫夫家庭里最先相信四人的。
而我家那个的性格和艾瑞克很像,一直在抗拒、逃跑,一直在否定4人的言论。
有那么一刻,我也想跟安德鲁一样选择牺牲自我,让我的爱人和女儿在人世间快乐的生活下去。
但我随即否定了这种想法。
因为如果我先妥协,我家那个肯定会立马相信我的决定,就跟我们在一起后同居、定居成都、出柜、买房、买车、投资、要孩子一样,每一次做重大决定,都是我引导他倾听、学习然后支持。
我牺牲自己,就会跟电影一样的结局,会给他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另外,如果我们是片中的夫夫一家,我肯定不会牺牲任何一个人,我宁愿世界毁灭。
因为如果天父都可以那么轻易的推翻现存人类的所有贡献和大爱,那他以后又发神经病怎么办?
我又能再组织他吗?
我拿什么再牺牲?
说不定下次他就直接让我杀掉我爱人或者孩子了。
圣经里这样故事还少吗?
5,所以还是《林中小屋》的结局我喜欢:要我死不如全世界一起死,我拒绝被道德绑架!
所以还是《天山童姥》里虚竹在破玲珑棋局里骂得好:你们(这些神)小心小眼,不顾大道大义,跟魔有什么区别?
既然神魔不分,我就见神杀神,遇魔降魔!
当小日子调试到安定舒适,对不速之客的到访是拒绝。
就好像:病毒刚来时,以为把门关好就行。
听着别人颤抖着叙说即将到来的恐怖,成年人开始是不屑,觉得相信耸人听闻都是心理问题。
就好像:觉得医学高度发展的现代,怎么会有大瘟大疫?
被电视里的灾难吓一跳后,依旧怀疑,直到真实的死亡发生在眼前;恐惧地封闭在小屋,一家人瑟瑟发抖地被宣讲,然后接连直面刚才还鲜活的生命被杀戮,用来唤醒用牺牲达到救赎;等到巨无霸级别的二年级老师以溅血结束警告后,绝望中的一家人明白生离死别在所难免,脾气好性格更柔弱也善于从属的,选择了放弃………结局是终结了灾难。
卡车里,开关收音机的动作,是强者在劫后的冷静,听着布吉鞋的快乐歌,就像给余生打鸡血。
岁月如斯:三年里,从电视里目睹了各种海啸地震,还有战争飞机失事,听着每天播报的从千到万再千万的病故数字,甚至失去亲人后!!!
一切戛然而止。
疲惫的心理,一时爆发不出悲恸,只开始麻木地信命,代入天启四骑士,相信自己活着和之前受过的教育无关,完全是天选的继续人类存在的:她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遇到爱她的人,而她也爱着……
#拜访小屋# ( Knock at the Cabin) (B) 这部在看的时候就知道会是有人喜欢,有人很不喜欢,将非常两极分化。
关键在于你的期待是什么。
因为其宣传看起来是灾难片、恐怖悬疑片,但这些其实都是背景。
本片的内核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讽刺寓言,歌颂爱情的伟大以及人性中温暖、大度、可以为爱牺牲的美好品德。
而这个主题在美国电影里比较少见,因为美国电影往往宣扬个人主义,就是无论如何要保护家人(比如阿凡达系列),很少出现舍弃家人、拯救陌生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这点来说,很难得。
但习惯了传统美国价值观的观众是否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了。
故事核心是一个男同夫夫Eric和Andrew(Jonathan Groff与Ben Aldridge扮演)加他们收养的华裔小女孩(也是华裔演员Kristen Cui扮演)。
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男同情侣客服万难结婚,并领养了孩子,而且孩子还是有残疾的孤儿,等于是做了善事。
两个人看起来也很般配,两位父亲都很爱女儿,简直就是完美的家庭。
但他们在一个小木屋度假的时候,四个手拿铁兵器的陌生人闯入了小屋,把他们绑架起来,硬要这一家人互相残杀,说这样才可以拯救世界。
而这四人说他们可以预见未来,看起来像是死神派来的使者一样。
显然,看到这里,没人会相信这四个神经病,但是电视上发生的一切却正如他们说的一样,世界正在走向灭亡。。。
基本上观看过程中始终很难被这个故事所说服,因为它确实没有任何逻辑性,听起来相当荒谬。
但不管你是否觉得讲得通,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三口之家很招人喜欢,谁也不希望看到他们受到伤害,更别说互相伤害。
无论三人中谁被自己爱的人杀死都不忍心,可是这似乎又是难以避免的结局。。。
正是这个宿命感和角色做出的选择不断吊着观众的胃口全神贯注地看完。
即使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故事有点可笑,但确实也可以领略到其寓意。
不过,最可能引发争议的就是这个家庭是一个同性恋家庭。
如果几年前拍摄本片,也许是一个男女夫妻加一个孩子,也可以说得通的。
但如今变成男同,让人觉得老天就是看不惯男同,非要拆散他们,确实感觉有点刻意。
故事花了不少时间展示很多人对同性恋的排斥,包括父母的反对,外人的滋扰,有时他们自己也要说谎。
于是就从一个悬疑片变成了LGBT电影。
Jonathan Groff、Ben Aldridge和Kristen Cui选角很恰当,让人见到就喜欢,成功抓住观众注意力,引发了强烈同情心。
四个闯入者也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在短时间内,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疯狂、执着,但最终又能理解他们的作为。
然而,那些想看恐怖片,结果最后看了一个男同爱情故事的观众,也许就会感觉有点上当。
另外就是整部电影通过电视画面展示世界毁灭,但大家始终没有真的亲眼看到,确实也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考虑我们每天目前都是通过电脑和电话接受各种资讯,也是真假难辨,很有现实讽刺性。
我个人觉得这不算恐怖片,只是一个讽刺寓言,但确实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把LGBTQ主题成功植入到了商业娱乐片中,而不会只把男同作为卖点。
既有悬疑又有爱情,还时不常有点血腥,挺适合情人节的我不觉得是沙马兰最好的作品,但也不算烂。
我觉得2016年的《Split》是沙马兰最好的作品,可惜没有能继续拍续集。
他真的很喜欢客串,在本片里又客串了一个卖广告的印度电视小哥。
同性恋拯救世界又让顺直人破大防了,同性恋拯救世界就是政治正确。你说在基督教国家用《圣经》的典故拍这部电影是政治正确???笑掉大牙了。可能这就是这种片子拍出来的意义,照妖镜。
Dave Bautista是演技最好的前摔跤运动员,不接受任何反驳。啊以及完全没认出罗恩!!这电影真的就是,我很欣赏你的存在但观影体验并没有很好。末日四骑士竟然是:海啸/小儿传染病/飞机坠落/雷劈起火+更多的飞机坠落起火………… 而且我好羡慕这对gay couple啊,能从波士顿开车到宾州小木屋度假,人权律师那么挣钱吗,手枪一买就买2000多刀的,然后还不上膛就散在箱子里。护士也好可怜,从加州到宾州花掉了所有的积蓄。
trust in something more than you。想到这里会忽然泪崩,觉得宗教是多么重要,那是人类唯一(真的是唯一)超越自我的时刻。碎碎念:如果用佛教视角拍这个片子,最后就是醒来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cringe……我差点儿以为沙马兰要重启他的超级英雄宇宙了,制作棒极了,感受到了《天兆》时期的准确和精良。前两天重看不死劫,其实沙马兰一直是这样的,用精良的视听语言和优秀的表演来讲述扯淡的故事,这两个客观因素缺一不可。巴蒂斯塔贡献了大屏幕最佳表演,罗恩的口音也很顺滑,能在影院享受沙马兰也是一大幸事……
本片最大的恐怖戏来自评论崆峒区引发恐怖,xs,那些受不了被同性夫夫拯救的yxl跳脚戏~
我一直以为有反转呢,结果看到最后也没有,这就太无厘头了。
4.5,换个导演拍三星顶天的逆天剧本,给调度大王沙马兰来拍,就是一堆真诚的人物与真情实感,其实就是灭顶之灾的壳套神秘村嘛,贼沉浸,看得很感动
讲的是牺牲式的养育故事,真恐怖,政治正确,歧视……一人死掉,拯救世界,呵呵。两星
什么时候你会愿意相信?在忽视他所有技术外衣后我也许终于懂了一些沙马兰 存身的反面 - 如果你相信(幻想)存身拥有反面
沙马兰还是那个神叨叨的沙马兰,只不过用圣经四骑士和同性恋家庭拯救地球,这也太美国多元文化一家亲了吧。
5/10.WTF!看完一头雾水。隐喻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不想知道了,心累。
7.4 gays save the world
牺牲小我拯救世界居然搞得这么扯淡,这么离谱。
戏里,天启四骑士以神棍的姿态降临,要说服一家三口自愿选择一人献祭,这本就带着神棍的色彩。戏外,故事对观众也造成了信任的考验。随着情节展开,信任的天平左右摇摆,这居然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真相显露之后,沙马兰的概念/影像魔术也已完成。是反转,亦非反转,谜底原本就在谜面之上。视听语言很显功力。
雖然設定離譜,邏輯有硬傷,但是我居然還挺喜歡的!全員演技在綫,Andrew爸爸好帥!在影片前半段的時候我在想世界末日與我何干,要毀滅就毀滅我無所謂,但到後半段我真的猶豫了,我做不出決定。。。(ps 電影里zzzq真的buff拉滿)
神棍M. Night Shyamalan加上这个宗教意义深远的原著,最后的成片也就会是观众想象得到的模样,Shyamalan的惊悚片在氛围感和紧张感的塑造上水平都很稳定,即便抛开原著故事本身和电影改编的争议不谈,这部Knock at the Cabin也会是一部非常另类,非常具有沉浸感的惊悚好作。
拍的不清不楚是原罪,想了想还是给出这样的评价。开篇就给了一个无法反驳的高概念,强行把故事架空在一个只靠电子媒介接收外界信息的乌托邦小屋,将全人类的电车难题照例安放在一家多元化家庭上。听着很像林中小屋+趣味游戏,宗教隐喻和社会身份象征琳琅满目的出现在片子中。定位不清晰,风格迥异都是导演以前的标志,老去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可是到了这部没有超自然的噱头和精彩的空间调度施展,整个故事乏味且无意义,主旨丝毫没有拍出来。唯一较吸引人的点便在于没有反转,即美国电影居然放弃了家的概念和个人主义而转向集体主义,可谓电影的一小步,产业和类型的一大步📽️
怎么分这么低 我觉得好好看。。
由小景别浅焦镜头驱动的影像,跟《母亲!》相似又相反的《父亲!》,很吊诡的是看完只想知道希区柯克的在天之灵怎么评价该片(如果不是沙马兰拍的应该能给四星,但是……)
最恐怖的地方其实是见证一个诈骗团伙如何诱导和洗脑诈骗对象的过程,只不过套上了宗教和末世等荒诞议题的外皮,很可惜,编导并没有能力让观者感同身受,诈骗过程其实是失败的,最终还得靠毫无惊喜的所谓“真实末日”来辅助洗脑,对于苦情自我牺牲就能拯救世界的道德绑架也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编导未免也太过偷懒了吧。☆